六尺巷文化

其他

桐城歌流传到日本去了

近日,桐城市委史志室工作人员在日本的学术网站上发现一组清代流传到日本的桐城歌资料,该组资料出版时间从1831年-1898年,拥有完整的曲词和曲谱(工尺谱)。桐城歌曲谱(《清乐曲谱》1893年)桐城歌是起源于“桐城派”的故乡——安徽省桐城市的地方民歌,他既是一种韵文形式的民间文学,又是融词、曲、表演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在明代桐城歌就有记载,《明代杂曲集》里摘录桐城歌25首,明代文人冯梦龙在《童痴二弄·山歌》中收录桐城歌24首,明人沈德符在《顾曲杂言》中指出:“嘉、隆间,兴‘闹五更’‘寄生草’‘罗江怨’‘桐城歌’‘哭皇天’之属,自两淮以至江南。”明万历年间顾起元在《客座赘语·卷九·俚语》里记载:“里弄童孺妇媪之所喜闻者旧惟有《傍妆台》《驻云飞》《耍孩儿》……后又有《桐城歌》《挂枝儿》《干荷叶》《打枣干》等,虽音节皆仿前谱,而其语益为淫糜,其音亦如之。”万历年间戏曲选本《风月词珍》(《词珍雅调》之一种)中选用了54首桐城歌用作其唱腔曲牌,这是属于较早的在戏曲唱本中发现的桐城歌记载。这些文献足以证明桐城歌在明中叶就传唱于世、风靡一时。桐城歌曲词和曲谱(《清风雅唱
3月6日 下午 6:12
其他

芋头糊

我们小时候的冬天是用芋头糊着过的。早饭雷打不动的是芋头糊,中午是粥锅里搭芋头?还是饭头上蒸芋头?得看日子,单日子吃饭了,双日子就吃粥。晚上基本上是蒸芋头,氽芋头吃得少,怕起夜,更怕小孩子尿床。冬季越深,芋头就越甜。这种甜味给人口舌带来最好的享受就是芋头糊了。小时候最幸福的一件事就是躺在被窝里,闻着厨房里传过来芋头糊甜甜的香味。长大后,这种香味被当作妈妈的味道深深地藏在心底,偶然被唤醒的那一瞬间,让人有点不知所措的泪流满面。记得前几年的一个冬天,腊月二十五六的样子,村里外出打工的人都回来了,大家在外累死累活地辛苦了一年,回家过年该好好歇歇了。早上大家都躺在被窝里享受一年来最懒散的快活,这时,一股芋头糊的浓香在村庄里飘散开来,惊醒了所有人的味蕾,乡情群里立马就炸开了锅,张哥说:怪不得我正梦到小时候,大家一人端着一碗芋头糊,闹脚到三奶奶门口,原来这梦是芋头糊的香味引起的;远嫁的姑娘个个泪流满面的深清表达:一缕浓香,一缕温暧,家乡的芋头糊!那时候,三奶奶还是三婶。三婶两口子人缘好,门口场子也大,所以大家闹脚都喜欢往她门口跑。尤其是冬天,闲来无事的时候,都八九点钟了,大家才端碗芋头糊齐聚到三婶门口,一边嗞嗞渍渍地喝着糊,一边叽叽喳喳地闲谈着,谈沙土地产出的芋头水生生的,即便就是生的啃一口,也是越嚼越有味,黄泥土里挖出来的芋头就水渣渣的淡味;谈谁家黄心的芋头苹果甜,谁家红皮的芋头洗得来粉。谈笑间看见谁碗头上的咸菜好吃了,也很随便地夹来尝一口,黄生生、酸溜溜的高杆白菜,炸歌歌的腌萝卜角子,犟津津的腌萝卜菇子配冬芥菜都是大家喜欢的。三婶家的芋头糊也是大家喜欢吃的,经常有人碗里的糊吃完后又懒得回家去盛,就在三婶家盛一碗也丝毫不见外。吃过之后都说三婶家的糊最香、最甜、最好喝。究其原因是三婶家山里亲戚多,不缺柴禾。畈区的人若是吃回山里人家的芋头糊,山里回来不吃糊的心境恐怕也是会有的。上小学时的一年寒假,父亲带我去了一趟山里,每年的这个时候,父亲都会带点糯米、腊水粑去趟山里表爷家,第二天回来的时候挑担棍子柴外加点芋头。早上吃的是芋头糊,我笫一次看见芋头糊原来可以做到那么好看,大块的芋头被熬成糖块一般大,散发着浓浓的甜香;淡黄的玉米粉被熬制得略显糖色的芋头水浸染开来,粘粘的,黄黄的,和蜜比起来,并无二样。这糊好吃不好吃,单从表爷吃糊的自我陶醉的神态就能看得明白了。左手端着碗贴上嘴边,筷子从嘴对面的碗的另一边顺时针将糊划过来吸到嘴里,然后行云流水般逆时针将糊拨过来送入口中,等味蕾饱尝了糊的甜味后再咽下去。一口糊吃过后还要吃点菜的,表爷双唇微微微嘟起,将两只筷子张开,依次在双唇间滑过,夹点小菜送入口中。那次山里回来之后,我也吃不惯外方的芋头糊了。好在渐渐的山里不缺米了,外方也不缺柴了,外方的芋头糊也能做到和山里的芋头糊一样的好吃了。现在的冬天根本不要让芋头来糊了,偶尔吃一顿,那是对童年生活的一种回味,也是乡愁的一种释放,或许内心深处还有一种隐含的情结,追求芋头糊的那种纯真和自然。❖
1月30日 下午 3:30
其他

【桐城记忆】童年的泡饭

随着电视剧书《繁花》的热播,剧中几道家常饭菜也在网络上火了起来,如排骨年糕,宝总泡饭,有网友去上海排队购买,也有网友尝试在家里做。排骨年糕我没吃过,但我吃过的泡饭的种类比宝总泡饭丰富得多。在我童年和少年时代,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上世纪60,70年代,泡饭是我们的主食之一。泡饭在我们当地方言叫做粆(sha)饭,其做法极其简单,就是剩饭加上冷水烧开,或者直接加热水再烧开,稍稍焖一下,然后就着咸菜吃起来,常常当做晚饭。这种做法比煮粥要节省时间,同时也节省柴火,那时不仅缺衣少食,烧柴火也是一家的重大生计问题,所以妈妈们做饭时都尽量节省柴火。我小时吃过的泡饭,没有宝总常吃那些配菜,没有香软可口的红烧肉、更没有蟹黄,只有咸白菜或者是咸萝卜。但是母亲做的泡饭会根据不同的时节加入不同种类的配菜。既能让家人吃饱肚子,又能够节省粮食,是那个年代母亲最大的人生追求。秋冬季节,我们吃的最多的是红薯粆发,红薯洗净削皮,然后切成薄片,等泡饭烧开放入锅中,再烧开,焖一会就可开吃了。秋天刚挖的红薯很新鲜,加入了甜红薯,泡饭甜甜的很好吃,如果是粉红薯,红薯吸足了水分,也很好吃,更能抗饿。如果到了冬季,这泡饭就没有那么好吃了。那时的冬天好像比现在的冬天要冷得多,红薯放在哪儿都会冻坏,即使放在红薯窖里也有部分会冻坏。如果是整根的烂了,就会扔掉,如果一根是部分烂了,就把烂的部分去掉,出现黑点的部分也剜掉,没煮的时候,看起来白白净净,天生丽质,但放到锅里煮熟了以后,每一片都变成了麻脸大汉,放在油灯下一照,每一片上都布满了小黑点,闻起来还有汗臭味,不,是难闻的中药味道。到腊月,泡饭的内容会有所改进,妈妈会加入糯米粑粑。那时过年每一家都要磨一点糯米粉,因为没有冰箱,不能够长期存放,就把粉做成粑粑,一块一块的摞起来,这样存放的时间相对长一点。泡饭烧开,把粑粑切成条状,放入锅中再烧开,立刻就可以吃了,都不需要焖锅的。如果加一点青菜叶,这就是人间美味了。过年之后,特别是到了正月十五之后,粑粑泡饭就没有那么美味了。由于存放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有的糯米粑上长出了毛毛,其实是发霉了。尽管烧饭时把毛毛刮掉,但粑粑吃起来软烂烂的,没有一点劲道
1月30日 下午 3:30
其他

民国奇女子—桐城叶沛青

痴我和大雁一起飞桐城派为什么能在江苏开枝散叶?【桐枞家族】桐城江氏回桐城过大年这位桐城人,获“国家工程师”殊荣!为自己写一本书【桐城记忆】大炼钢铁的岁月
1月28日 下午 5:15
其他

【桐城记忆】断章

刚分田到户那阵子,对于自己家里刚刚分到的三亩水稻田和两分瘦地,大成很恍惚。逢人就凑过去,小声地询问:“是不是真的?是不是真的?”他很想得到一个又一个肯定的答案,以平复他的兴奋和心神不宁。这种心态已经折磨他夜不能寐好些时日了。可是他问到的人都笑而不语,或者老远的看到他就大声嚷嚷着“是真的,是真的!”然后露出一脸诡异的笑。路过他家门口时也不做片刻的停留,似乎他和她们(他们)之间,除了“是真的”这句话,就无话可说了。他就觉得一切更加虚幻,不可捉摸。还有哪些变化呢?村口大喇叭的声音没有以前那样尖锐和高亢了,他看见队长和汪会计已经去大队开了两天的会议。紧跟着分片、量田、抓阄,直到田分到手,很多人和大成一样,觉得是在做梦,不真实。交完公粮,秋收后,家里原先堆放杂物的粮仓,清理出来,装满了黄灿灿的粮食。一粒粒饱满、沉甸甸的稻谷,那份踏实劲!一季的收成,精打细算,够一家七口人吃一年半载的,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在生产队那会,年底按每家的工分和人口分粮食,青黄不接是常有的事。穷困的农民看到了希望!是谁决定分田到户呢?邓公!不折腾老百姓的一代伟人。在冬天的黄昏,和老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几十年前的故事。关于饿肚子,关于分田到户,这些是老人年轻时和我年幼时共同的记忆。老人的记忆是清晰的:她参与、经历了整个的历史进程:从四十年代末期到八十年代初期;而我的记忆是模糊的:童年时的饿肚子。而老人年幼时的记忆,更为陌生,更为遥远。那是关于战争的记忆,也是她童年的记忆,显然也是模糊的。小时候,爷爷带着我跑反。往哪里跑?山里呀。黄甲的老山里有亲戚。哪一年?不记得了。只记得子弹在头顶“呜——”地一声、“呜——”地一声呼啸而过,声音近得要擦到耳朵。路边的队伍,很长的队伍,不知道是国军还是共军,我那时六七岁,分不清哪支队伍。他们的白瓷缸上系着显眼的红绸带,很亲切地对着跑反的人群喊话:“老乡,慢点跑,来防空洞里躲躲!”没人听,道上都是拥挤的人流。路上都是散落的衣服、鞋子、箩筐。爷爷提着一陶罐子菜籽油,五斤,预备带给山里亲戚的,刚走上大路就被跑反的人流挤打碎了。爷爷顾不得心疼,紧紧拉着我的手,一刻也不敢松开,跟着人流跑。跑什么呢?后面从省城安庆方向追来的是日本人还是国民党?或者老百姓只是听说有队伍追来了说不准没有呢?但是枪声和零星的炮声,很沉的炮声,真真切切地从省城安庆方向传来,紧张的气氛就浓烈地在村庄弥漫开来。那些原先犹豫着舍不得离开家的人们,听到清晰的枪炮声也都慌了,保命要紧,撒开了脚丫子加入了跑反的队伍。那是一九四四年左右的事,乱的很,不知道跑谁的反。饿肚子?能活下来就算烧高香了,谁还顾得上饿肚子呢?一个人,一辈子,若无战乱,何其幸运。一九四四到一九八二年,三十七八年的时间跨度里,发生了很多事,二战结束、政权更迭......历史就是一出舞台戏,魑魅鬼魉轮番登场,好在再精彩的演绎也有谢幕的时候。世界和国家的变化都很大,村口大喇叭的播音员天天慷慨陈词地诉说资本主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世界很大,资本主义怎么样我们不关心;世界很小,对于我身边的农村人依然填不饱肚子倒是记忆深刻,是因为地域差异造成的贫穷还是普遍现象?九十年代初到部队,和同龄人聊到这个问题,发现江淮、黄河流域,小时候普遍存在饿肚子的现象。而东北和江南地区,则鲜有发生。再后来,看记者采访莫言、刘震云,当年为什么去当兵,他们的目的都只有一个:部队有大馍吃,为了填饱肚子!刘震云是一九七三年入伍,莫言也是七十年代的兵,说明闹饥荒的问题,八二年以前全国普遍的存在。我释然了,贫穷,不是家乡人民的问题。成长是个漫长的过程。漫长得就像我童年时寒冷的冬季。那时候的冬天像个冬天的样子,不像现在的季节,冷起来也认认真真的,一点也不敷衍,随随便便就能下场雪。铺天盖地的雪呀!黄昏后的村庄,天高风寒,异常静谧。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冷静亦如此般。狗都不愿意多叫唤一声。它也很饿,没力气叫唤,早早窝在了灶前的柴火堆里,灶前散发出的余温,是冬天里的春天。雪夜,天地间的距离突然变得很近。暮色下素白的世界,亮堂堂的反光,能轻易分清大雪覆盖下原野里的沟壑、
1月28日 下午 5:15
其他

左手大合肥,右手大黄山,看桐城怎样回答“省长之问”?

“为什么桐城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么多的院士、企业家,在安徽县域经济实力排名却从第2掉到了第16,没有成为前5?”去年1月,安徽省省长王清宪来到安徽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安庆市代表团,与代表们一起审议时发问。为回答好“省长之问”,桐城做了什么?“两会”又至,一年来,桐城交上了怎样的答卷?01桐城掉队了吗?2023年春,桐城市官方媒体推出《回答“省长之问”系列谈》专栏,激荡起在外乡友浓厚的热忱。一时间,围绕桐城未来如何实现跨越发展,院士专家、文化学者、企业家、机关干部纷纷参与大讨论,倾尽所思所想,发表真知灼见。桐城市还主动上门请教吴曼青、彭寿、方复全、吕兆平等桐城籍院士专家,征求国轩李缜、比亚迪何志奇、合众方运舟等行业大佬意见……回顾昔日的辉煌,大家一致认为: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凭着开拓进取的精神、开放包容的思想、崇文重教的传统,抓住了蓄势跃升的机遇期,桐城经济综合实力迈入全省第一方阵。1998年至2002年,连续五年经济总量排名安徽省前五,2002年位居第二。世纪之交的桐城但是在2022年,却位列全省第16位。面对如今的掉队,大家各抒己见,有认为失去人才活水的,有认为创新动力减弱、没有良好产业支撑的,还有犀利指出发展环境不够稳定的。但不管是哪种因素,过去一些年,桐城错失转型升级窗口期,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如何破局突围,实现赶超,不辜负“省长之问”的厚望,不辜负众多乡友的期盼?桐城市下定决心,继续锚定“人文胜地、智造名城”的城市定位,以改革、开放、创新的作风,坚持走“内搭平台、外联老乡”路子,全力建设好合肥都市圈(“大合肥”)与大黄山唯一的“双料城市”。02左手“大合肥”早在2009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就印发了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的若干意见,桐城市是创始成员之一。其后,合肥经济圈升格为合肥都市圈。瘦身前的合肥都市圈安徽省委书记韩俊在调研时多次指出,要做强合肥都市圈,在提升辐射带动力上取得更大进展。2023年10月8日,安徽省省长王清宪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合肥都市圈发展规划》,强调发挥中心城区造血辐射效应和周边县(市、区)的比较优势,努力建成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根据最新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的规划,合肥都市圈总面积约2.49万平方公里,范围从过去的7个地级市+1个县级市(桐城),瘦身成1个地级市(合肥)+7个周边县(市、区)。桐城,依旧是联系更加紧密的成员。合肥都市圈规划空间范围如何深度融入“大合肥”,发挥好南翼门户功能,是摆在桐城面前的重要课题。桐城抓住关键之举,把融入产业链供应链分工体系放在首要位置,主动为合肥头部企业提供产品配套。比如,在合肥举办2023世界制造业大会专业化论坛——桐城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论坛,积极搭建产需对接平台,浩智电驱等一批产业链重点项目顺利投产,桐城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值当年就实现翻番。桐城还对标合肥推进科技创新的做法,把培育科技型企业作为重要抓手,化“铺天盖地”为强劲动能。2023年,桐城被科技部批准为全国第二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新增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15家、专精特新企业17家。同时,深化与省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数智制造创新平台的合作,与合肥工业大学共建产业研发中心,数字赋能、科创平台建设、科研成果转化成果丰硕。今年两会,刘存磊市长回答“省长之问”(
1月27日 下午 3:16
其他

黄 梅 戏 情 痴

我喜爱黄梅戏,钟情黄梅戏,和黄梅戏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我如痴如醉惊回首之际,发现有那么多人比起我有过之而无不及,有的可以入选吉尼斯世界大全,真是如痴如醉啊!
1月26日 下午 6:16
其他

二十四节气诗

1月26日 下午 6:16
其他

从勺园到新华报社

01出生勺园方徨,原名方祁德,桐城人,新华社高级记者,1925年出生于桐城南门勺园。鲁谼方氏自第九世时(清朝早期),家族开始弃猎,读书者日渐增多。清中后期出了两位在文学界有名的人,姚鼐的四大弟子之一的方东树和清末理学家方宗诚。方令孺、方玮德和方硅德(舒芜)都是方宗诚的后人。鲁谼方自清以来,人才辈出,小有名气,所以桐城人称鲁谼方为小方。鲁谼方一世祖方芒,原籍徽州婺源,明洪武年间,“挈家从浮江北渡到桐城,开始居住在城东十五里坊,后来迁到龙眠山北鲁谼冲”(《鲁谼方氏家谱》)。鲁谼山深处半天一带,是鲁谼方氏族人主要生活地方。道光二十九年,三十二岁的方宗诚,从宰相张家后人张小嵩手上购得勺园,才从龙眠山毛溪河举家搬进县城,直正走出大山。方宗诚少有大志,多年师从族兄方东树。咸丰三年三月,太平军攻下安庆后乘势北上,十一月,攻下桐城,方宗诚避住鲁谼深山方家楼的祖宅柏堂书屋。天下战乱,生活艰难,方宗诚仍潜心学术,著《俟命录》一书,研究天时、人事及致乱之源。认为士大夫修身、处事,为政之道,在于本纲常,明正学,选拔人才,效用当世。后被大学士、文端公倭仁录其要点为讲授课程,在皇室传播,方宗诚由此驰名京都。方宗诚后来入曾国藩幕府多年,在河北枣强县任县令十年后,退居安庆小南门。方宗诚生有四子,晚年只有方守彝、方守敦生活在身边。1906年,兄弟分家,方守彝分得安庆小南门方家公馆,方守敦分得安庆小二郎巷老宅和桐城勺园。方守敦的《凌寒吟稿》中有一诗《移家归桐,舟中偶咏二律寄三兄》中,描述了1906年秋,方守敦携全家老小,乘舟回到桐城勺园情景。方守敦四十岁时的照片方守敦有四子:方孝旭、方孝彻、方孝岳和方孝博。五个女儿:方孝姞、方愫娣、方令英、方令孺和方令完。由于方守敦教子有方,子女皆出类拔萃。长子方孝旭,就是方徨的父亲。方孝旭在家大排行老六,曾进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学习,和周作人是同学,后留学日本东京弘文学院。归国后在湖南长沙师范执教,以后又到池州师范、桐城中学、安徽省第二临时中学等校教国文,是一位很有名望的国文教师。方孝旭生有三子:方玮德、方祚德和方敏德。方玮德少有英才,桐城中学毕业后,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在老师徐志摩、表哥宗白华和九姑方令孺的影响下,极为崇尚新诗创作,很快成为新月派诗坛上的新秀。方玮德的母亲姓王,是五四运动旗手、中共创始人陈独秀的表妹。陈独秀的嗣父陈昔凡,同方孝旭的三伯方守彝、父亲方守敦也是故交。王氏生下方玮德不几年就病逝了。方孝旭后来又娶了位夫人方受安,方受安虽然文化不高,但是一位贤妻良母,为方孝旭生了两个儿子:方祚德和方敏德。方祚德,又名方言,抗战初期投奔革命参加了新四军,后一直在新华社工作,高级编辑和记者,他也是勺园的一位新华社人。方敏德,又名方敏,终生从事记者和编辑出版工作。方孝旭与方受安还生有四个女儿:方祁德、方璲德、方珣德和方葆。都从事文化与教育方面工作。02投身革命也许方徨在勺园是长孙女的缘故吧,祖父方守敦特别喜欢她。童年的方徨经常跑到祖父的书房里去玩,祖父从不厌烦。稍大一点,便为祖父研墨、抻纸,侍奉他写字。方徨的祖父方守敦幼承家学,写一手有影响的古体诗,是一位诗人,同时研究书法艺术,还是书法家,至老临池益勤,常与友人书赠往来,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对他书法很赞赏,他们之间常有书信来往,互相切磋。方守敦1902年曾追随吴汝纶东渡日本,考察学制,力助吴汝纶创办桐城中学。图志用教育改变落后的中国,为安徽的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是一位难得的教育家。方家后生们追求新学、倡导民主的新思想,在那时已基本成形了。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方守敦支持和欣赏女儿方令孺和长孙方玮德的新文学创作。在国民党统治和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时期,方守敦积极支持自己的孩子和侄辈们投奔解放区,参加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方家先后有24个子弟参加了新四军,有的直接从重庆到了延安。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拉开了全民抗日的序幕。早在一二九运动时,在清华大学读书的两位方徨的堂哥方琦德、方珂德和表兄姚圻就参加了共产党。方琦德曾任中共清华大学支部书记,也是方家革命的领头人。1937年,方琦德、方珂德受党的指示回到安庆和桐城,重建被国民党反动派严重破坏的中共安庆党的组织和桐城支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动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初,由方琦德带队的安徽省抗日宣传队来到桐城。由于战乱,生活在各地的方家族人也纷纷回到桐城勺园,勺园一时成为了宣传抗日活动的主要阵地。13岁的方徨,每天除了基本读书时间外,都跟随哥姐们外出参加各种抗日宣传活动,幼小的心灵,感受到了只有跟随共产党才能实现救国救民的思想。1939年那一年,十多位堂哥堂姐和方徨的亲哥哥方言纷纷投奔了新四军,走向抗日前线。那时,方徨正在黄甲铺安徽省第二临时中学读初中,平时住校,礼拜天才能回县城勺园。一天,一个高年级同学(也许是地下党)约她到一条比较隐蔽的山沟里谈话,问方徨对她哥哥方言参加新四军到了抗日前线有何看法。方徨一时不知对方底细,也不敢正面回答说:“父亲让他回来读书,他不干。”那位同学说:“他好,他抗日爱国啊,难道你不爱国吗?”方徨说:“我也抗日爱国啊。”那同学听到了这样回答接着说:“抗日爱国都是共产党,你愿意当共产党吗?”方徨说:“我愿意。”就这样,幼小的方徨真的认为自己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了,实际上只能算是一个进步学生。随着国共关系日趋紧张,别说在二临中共地下党员,就连学校的进步学生日子也不好过。1939年的暑假,二临中的一些进步同学悄悄离乡投奔革命去了,方徨的女生指导员叶桐峰(后改名叶萍)也走了。1940年春,学校让三青团教官吴寿金带着方徨等几个没走的进步学生到桐城县党部问话,又发给每人一张登记表,必须填上自己的名字,才算了事。填了这张登记表,正在二临中学习的方煌,算是冠冕堂皇地承认了自己是抗日爱国的进步学生,她从此暗下决心,迟早也要象指导员叶萍那样到共产党解放区去,到新四军队伍中去。祸不单行,也就是这年夏天,方徨的哥哥方言突然从苏北给家里来信报平安。不知怎么地,被国民党桐城县党部知道了,就以勺园方家“通匪"的罪名,把方徨的父亲方孝旭先生关押起来,后经桐城乡亲作保,才被放出来。同时,正在二临中上学的方徨也被学校公布为“黑名单"。一天,安徽省国民党教育厅厅长方治(会宫方氏人,后到台湾)来二临中视察讲话,当着全校学生说桐城勺园方家的方徨是“思想不纯的学生”,“有辱方家祠堂”,气得方徨拔腿就离开了会场。中午食堂吃饭时,教官找方徨谈话,方徨不服,一脚把一桶饭踢倒在地上乱滚。那年的暑假,学校不许方徨和其它二十多名“思想不纯”学生回家,在学校里反省。1941年,方徨在二临中初中毕业了,因为“思想不纯”的帽子,学校没有发给她毕业证书,等于被学校开除了,二临中的高中部也不让她去报考。后来与另一名同学到望江县去考高中,方徨还是没被录取,原因是省教育厅向各校发了一个禁录学生名单,其中就有方徨的名字。方徨只好回到勺园,十四岁的女孩没学上,父母非常着急。这时,一个叫姚健华的初中同学很同情方徨,就介绍方徨到了姚健华的老家桐城杨树湾的一个小学去教书。征得父母同意,她背起行囊,独自上路了。方徨在杨树湾那个小学里教一、二年级的数学、国文课。学校里有位年纪大的老师,名叫吴霍生,方徨叫他大伯伯,对方徨也很好,他是地下党员,与方徨的参加新四军的哥哥方言曾经认识。在吴霍生家里,方徨第一次看到马恩列斯的画像,和《共产党宣言》等革命书籍。他还给方徨讲俄国十月革命的情况,宣传共产党抗日救国思想。如果说方徨以前对共产党认识还很模糊,在吴霍生的引导下,坚定了方徨投奔革命的决心。第二年各中学又开始高中报考了,方徨回到县城参加高中招生考试。这次虽然被录取了,但学校三青团的教官还不时地点名批评方徨“思想不纯”,时常约去谈话,弄得他心烦意乱。正当此时,人生命运转折的关头来了,方徨的表姐姚琦从广西回到桐城勺园,她是老中共党员,在湖南参加革命起义后与党失去了联系,这次回乡就是来寻找党组织的。方徨这时在高中虽然读了半年,由于不甘受三青团教官的无理指责,早就想像哥姐们一样去投奔革命,姚琦表姐回来了,她们一拍即合。当时方徨正在读书,还没放暑假,不能离开学校,方徨就介绍姚琦去杨树湾找吴霍生大伯帮忙,联系怎样去无为县新四军七师根据地——严家桥,并且决定学校一放假就动身。1943年夏天,姚琦和方徨,还有事先悄悄联系好的另外四个小姐妹,以暑假到同学家玩为借口,瞒着父母家人去投奔新四军。6个女孩子,方徨当时16岁,最大的是姚琦也只有19岁,最小的程竟明才14岁。解放后,姚琦长期在中联部工作,姚瑜是姚琦的亲妹妹,曾任上海市文化局局长;方徨与程竟明同在新华社,舒庚模、程久玲解放后分别在上海、南京工作。他们结伴出走后,先由方徨带路来到了杨树湾,找到了吴霍生大伯伯,吴霍生为她们办好了路条和路上干粮,他事前与自已人约好了方徨她们去无为严家桥路线,以走亲戚名义,穿过敌人道道封锁线,冒着生命危险,在一路好心人(也许是地下党)帮助下,6天后,终于乘船到达无为新四军解放区。在一个小镇上,她们看到街道两边墙上刷着大标语: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高兴得欢呼雀跃,终于到家了。正在高兴时,一位干部模样自称张抗的人把这6位女孩领到他工作的屋里,逐一问她们的名字,当听到方徨自称方祁德时,便“哦"了一声说:我们白湖地委组织部长也叫方琦德。方徨高兴极了,大喊:“他是我哥哥呀!"一会儿,张抗就安排人带领她们去见方琦德。方琦德是方徨的堂哥,认识方徨、姚琦和姚瑜,惊讶这6位小姑娘在没人带的情况下竟然找到了解放区。两天后,方琦德把她们带到凤家坝,这里是新四军七师司令部,给她们安排工作。领导考虑都是女孩子,到前线是不可能的,就把她们分配到新四军大江报社,它是区委机关报。姚琦做过新闻工作,仼编辑记者,方徨分工刻蜡版,姚瑜当校对,程竟明、舒庚模和程久玲有的做译电员,有的干印刷。方徨从此真正参加了新四军,走上了革命新闻道路,在党的新闻战线上一干就是70年。03金条付路费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投降。党中央与国民党政府达成协议,长江两岸的新四军全部撤离北上,与八路军会合。七师全部人员分批撤离,方徨随七师干部大队北撤到淮阴并入华东局。到淮阴后的一天,七师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的李步新找到方徨说:“桐城地下党县委书记程定一也来淮阴了,并且他证明你们当初参加革命的经过,你现在可以入党了。”当即递给方徨一份入党志愿书,找了入党介绍人。李步新解放后任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在北撤的途中,方徨认识了与她一生相伴的爱人胡敏如。在北撤经过一个小村庄时,干部大队组织了一场联欢会。有个相貌清秀的年青人登台唱了一首歌。有人告诉方徨,这位唱歌的同志叫胡敏如。后来,干部大队撤退到山东临沂,分配工作时,方徨与胡敏如都住在一座教堂附近,天天见面,偶尔也讲上几句话。胡敏如说:“我知道你名字方徨,在北撤途中一次支部会上,讨论你们几个人入党的事,我看了你的材料,你是个好女孩,完全可以入党的。”渐渐地他们有了来往。后来在临沂一家照相馆里,照了一张两人合影相,胡敏如对方徨正式地说:“这就算我们定终身了吧。”不想一张照片定终身,一对革命情侣,自此相守了52年。在临沂,新四军七师改为七纵,由华东局统一指挥。方徨起初调到解放区办的山东大学教导处工作。不久,大众日报社编辑部主任于冠西要求方徨调到大众日报社。大众日报诞生于沂蒙山区,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是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机关报。1945年,华东局迁到了临沂后,又改为华东局机关报。1947年,解放战争处于防御阶段。国民党由全面进攻改为集中进攻,准备集中兵力进攻山东解放区。形势紧迫,大众日报也要转移,急需精减人员。这时,方徨已怀孕了,便和报社二、三十位同志一起,向形势暂时相对稳定的胶东地区撤退,途经莱阳县,恰好碰到一家部队医院,三位待产的女同志就留下来。8月,方徨的大女儿在一个老乡家的土坑上出生了。孩子刚出生不久,丈夫胡敏如赶来接母女俩出院,此时的胡敏如已接到了华东局国区部的命令,准备前往上海,配合在那里的方向明、吴文瑞开展国民党部队策反工作。国区部负责人黄耀南(平江暴动时期老革命,解放后任安徽省委副书记)明确指示胡敏如,如若上海工作难以开展,就去皖南,巩固皖南游击区,准备迎接大军渡江,解放全中国。胡敏如出生在安徽省绩溪县八都上庄村,皖南是他的家乡,绩溪县就是皖南游击大队活动地区,组织上认为胡敏如、方徨夫妇回到家乡皖南做敌后工作更合适,就这样到上海后,见机行事,南下皖南。从山东到皖南,路途遥远。由于战争,环境险恶,陆路上火车、汽车也不通畅,更不安全,只剩下海路,可以搭乘来往做生意的民船,托他们把胡敏如一家人带到上海。下定决心后,全家三口开始动身了,一切事项国区部领导已妥善安排。他们三口在胶东半岛一个叫石岛的港口上船。上船时,方徨见送行的国区部领导手上拿出三根金晃晃的“小棍子”交给船长,船长接下三根“小棍子”对那位领导一再说:“保证安全,保证安全,一定保证安全。”方徨不知那金晃晃的三根小棍子是什么东西问胡敏如,胡敏如告诉方徨,那三根金晃晃的小棍子是金条,是我们去上海的路费。04生死皖南上了船,船虽大,但海上风浪更大。刚生过孩子的方徨身体弱,又晕船,吃不下东西,更谈不上照顾刚足月的婴儿了,三天三夜的海上颠簸就靠胡敏如照顾。好不容易到了上海,地下党派人已在码头上等侯,接上头,他们更匆匆坐上车进入市区,住进事先联系好的一户人家。当时的上海斗争形势极为复杂,策反工作很难开展。不久组织决定,由皖南特委派来的交通员接应,胡敏如与方徨一家取道杭州,前往皖南游击区。在离开上海的前一天,经上海地下党组织的同意,方徨和爱人胡敏如带着婴儿,去复旦大学看望方徨父亲的亲妹妹方令孺九姑。九姑自小就喜爱她的大侄女,得知方徨也参加了革命暗地里高兴。那时好多人还不知道,九姑的两个女儿早己参加革命了,小女儿陈庆绚参加了新四军,大女儿陈庆纹在重庆做地下党。九姑一见到方徨来了,惊喜不己,说小舜葆(方徨在勺园小名舜葆)长大了,还结了婚,爱人英俊潇洒,又有可爱的女儿。方令孺听说方徨他们将要到江南游击区去,她极不放心,临走时再三嘱咐,一直把方徨一家送出校门外。之后,方令孺写了一封长信给她的长兄(方徨的父亲方孝旭),把方徨夫妇大大地夸奖了一番。胡敏如一家离开上海后,装扮成商人模样,搭车前往徽州。汽车跑了一天,到了歙县县城,在交通员安排下,胡敏如先一个人进山去见皖南特委。三天后,胡敏如和特委一名同志来接方徨和孩子,来到了绩溪县一个靠山的村子,绩溪县皖南游击大队主要领导胡明、洪琪和游击大队司令员刘奎同志特地赶来欢迎胡敏如一家人。见到游击区领导就象见到了亲人,回到了家,他们亲切地称方徨叫小方,后来,当地一些老乡见到方徨也叫小方。不直接称呼姓名,这也许是党组织为了同志安全特地安排的吧。绩溪是胡敏如家乡,根据工作的需要,特委任命胡敏如为歙、绩、旌三县县长,化名“胡永康",并为他配了一名警卫员,两人各挎一支驳壳枪,威风得很。胡敏如清秀斯文,有人说他不是拿枪的人,敌人不会怕他。可就是这个不会拿枪的人,不久后还真打死了国民党保四团一个头目。在歙县北部,有个叫“上峰"的高山上村庄,村子较大,国民党保四团在这里驻防,经常危害乡里,欺压百姓。游击队早就想教训这帮家伙,可没有找到机会。一天有情报说,上峰村一个富户人家要办结婚酒席,日期已定,请的客人中有保四团的团长。经请示,特委同意胡敏如领导武工队采取行动除掉他。举办酒席那天,武工队埋伏在村外的山沟里。等到了天黑,正当酒宴吃到正热闹时,胡敏如带着警卫员高妙泉等武工队员迅速冲进门,胡敏如对准坐在主桌面朝大门的保四团团长举枪便打,当场打死了这个祸害。武工队员还在现场留下一张签有“胡永康”名字的告示。这次惩奸除恶,打击了国民党保四团的气焰,扬了共产党游击队的威风。到皖南后,胡敏如在武装工作队。方徨把孩子寄养在宅坦村的一位老乡家里,自已每天在特委机关党支部负责发展党员工作,同时当文化教员,教大家唱歌、识字。当时国民党反动武装经常进乡清剿,特委机关和游击队要不断转移。爬高山、钻树林、住山洞都很寻常。有天傍晚,特委机关住在山谷一个村子里,晚饭还没吃,突然接到了情报说敌人进了上庄(绩溪县的一个大村,是胡敏如的老家,胡适也是这个村的人)。特委当时住的庄子离上庄不远,要赶快转移,翻过一座叫“金山"的大山到歙县那边去。谁知夜里下起大雪,山路湿滑,路也看不清。方徨一个城中姑娘,从来也没爬过这样的大山,尤其到了一边是山崖,一边是山谷的地方,更是寸步难行。在大山的背面一个叫老屋基的小村子,才找到了一户人家住下,当晚方徨由于身弱受寒,发起高烧,胡话不止,可是第二天还要离开,怎么办呢?雪还在下,这户人家的大嫂将棉被铺在夏天乘凉用的竹床上让方徨躺好。找来几个老乡,让他们抬着冒雪下山,把方徨转移到了附近的一位姓叶的大爷家里,请他帮忙照顾。因为年纪大,乡邻们都喊叶大爷为“老头子”,日子久了人们不知叶大爷叫什么名字。叶大爷是皖南事变前的老党员,也是游击队的交通员。他家周围没有邻居,附近的人家也不多,比较隐蔽和安全。那时游击队没有医生,有了伤病员只能找当地的郎中,在这村子不远有个叫老三的中医,由于方徨病得不轻,如果请他来治病,不是三天二天的事。由于村里有国民党的眼线,保安四团也经常来活动,时间久了容易引起敌人怀疑。为了保护医生家人安全,就得想办法。一天,叶大爷下山把老三带回来,让老三的家人放出“老三被游击队抓上山了”的话,这样他在山上多住些日子不成问题。方徨由于产下孩子刚满月就从胶东去上海,一路舟车劳顿。进入皖南游击区后条件十分艰苦,体质一直很弱。老三感到这病不轻,也没多大把握治好,除了每天服用草药汤,还有时把画满各种奇怪符号的土纸烧成灰,冲水喝。这场病让方徨在叶大爷家一住就是三个月,这年春节也是在叶大爷家过的。大年三十晚上,皖南特委领导胡明带着几个同志特地来看望病中的方徨,胡明说:“小方病重,我们陪她过个年吧。”后来有人对方徨讲,在方徨病重最厉害的时候,胡明曾嘱托别人,一定要设法找一副好木材做付棺材,还说:“不要屈待了千里迢迢来皖南打游击的小方”。这次大难不死,多亏了皖南的战友和老乡,是皖南根据地人民给了方煌第二次生命,老区人民的深情厚意,方煌永远忘不了。05从此成为“新华人”1947年底,胡敏如与方徨南下到皖南时,皖南特委就想办一个机关报。由于没有电台,游击区信息比较闭塞。后来,特委派游击大队长洪琪化装成商人到了南京,搞来了一部军用电台。上海地下党先后送来十几位进步青年,他们都是大学生,其中有一位叫杨璋,是上海航空大学的学生,懂得无线电技术。从此皖南游击队不断地收到陕北新华社广播电台、河北省邯郸电台的新闻电讯,方徨与几位青年学生负责整理、编排、刻制蜡纸,再油印出版,就这样皖南特委有了第一张报纸,名字叫“黄山报”。皖南解放后,成立了皖南区党委,书记是南下干部马天水,原皖南特委书记胡明是副书记。这时也成立了皖南日报社,社长是钱丹辉,胡敏如是党组委员兼采通部部长。就在大家忙于归队,准备全力以赴投入工作时,胡明同志突然通知胡敏如,说北京新华社来了一个电报,要调胡敏如和方徨到新华社工作,并让胡敏如着手组建新华社皖南分社,同时任皖南分社社长。胡敏如接受了这项任务,皖南分社有七八个记者,还有杨璋、石正章(后来仼新华社新疆分社社长)等。周总理在杭州与方徨等合影(右四为方徨)从1950年到新华社皖南分社起,方徨正式成为一个“新华社人”。1953年,方徨随胡敏如由新华社安徽分社调往浙江分社,五年后又前往河南分社,后来到北京,从未离开过新华社,也因此与皖南渐行渐远,但在皖南的三年游击生活刻骨铭心,永远难忘。方徨曾以诗怀念那段艰苦的岁月:回顾所来路,茫茫横翠薇。欲将屐痕觅,风雪满山阿。
1月26日 下午 6:16
其他

桐城派为什么能在江苏开枝散叶?

桐城派雄踞清代文坛近三百年,因为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的籍贯安徽桐城而得名,是中国文学史上历时最长、影响最巨、规模最大的学术流派之一。而在《江苏文库·研究编》中,方苞、姚鼐被列入《江苏历代名人词典》,《江苏籍桐城派作家及其撰述丛考》也即将出版。在许多人看来,桐城派是安徽的文学流派,为什么在江苏文脉中有一席之地呢?近日,记者采访了编纂《江苏文库》的相关专家学者。桐城派作家中,江苏籍人数远高于安徽。根据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胡阿祥在《桐城文派作家的地理分布与区域分析》(《魏晋本土文学地理研究》附录三)中的统计,在桐城派作家区域分布中,江苏籍作家共有302人,远远高于排名第二的安徽(193人),在全国桐城派作家的总数上占有四分之一的份量。
1月25日 下午 6:06
其他

世纪老人,百岁喜庆

我和阿瑾相识于老年大学,因共同爱好学二胡而结缘。性格都乐观外向,我比她大一属,她尊称我大姐。因她老母亲年事已高,放心不下而停上二胡课。半年未见,很是想念,正念叨,就接到她发来母亲百岁宴的邀请函,我欣然前往。2024年1月1日元旦,上午十点左右,儿子开车送我到蒙奇宴汇城。一下车,寒风袭来,我打了一个寒颤,裹紧围巾,快步进酒店,乘电梯上了三楼宴会大厅。一进大厅就温暖如春,立马松开围巾,解开羽绒大衣扣。向前望去,大厅中间两边摆满几十盆鲜花,整个厅顶往下悬挂数不清的银白色串珠及各色灯球。大厅两侧十四张酒席已坐满宾客。正前方是不大的舞台,老远就看到正面墙悬挂诺大一“寿”字,一侧是鲜花丛中似红绣球上金色“100”大数字格外显目,紧挨数字是百岁老人一一戴金边眼镜,面色红润姚瑞琴老师的生活照。围坐在酒桌边的人们聊天正欢,还有不少人陆续进场。在人群中我看到了操办喜宴的女主人——阿瑾忙碌的身影,只见她正指挥服务员将烟、酒逐桌摆放;每桌还放上几枚喜庆的红气球;又安排师傅卸下手推车上的寿礼,将礼品堆放墙边码放整齐……件件井井有条、游刃有余。一眨眼工夫,不见阿瑾,咦?上哪去了?正疑惑,忽然看到她,只见她躬身搀扶百岁老母亲慢慢走进宴会厅,径直送到舞台最前的一桌,扶老人坐好,又赶紧忙去了,根本无暇与朋友们打招呼。同桌的胡姨也是我拉二胡的学友。她家与阿瑾邻居,筹备百岁宴她也参与帮忙。她告诉我们:阿瑾的姐姐已80多岁自己都需人照顾,大弟在南京,小弟在安庆,寿宴的策划,安排由阿瑾全权负责。去年9月下旬就开始物色寿宴厅,还要四处采购礼品……十一点整,主持人是姚老太太高大帅气的孙子,他用清脆、标准的普通话宣布寿宴开始。他向众人先介绍到会的嘉宾;接着介绍百岁老人五世同堂的亲人;最后是这位大孙子对百岁奶奶生日衷心的祝福。听了主持人的介绍,感叹这位离休教师得到这么多人的厚爱,真是给足了面子!我脑海一下蹦出四个字:“幸福满满!”桐城市人大、市委组织部、市政协、市老年委、市编委、市教委、市文旅局、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市供电局、市实验小学各级领导都前来为百岁老人祝寿。老人的亲人、朋友和学生从全国各地赶来:北京、上海、合肥、芜湖、马鞍山、安庆、宿松……纷纷前来送上生日祝福。这时只见阿瑾和他弟弟上台,展示一幅巨大的“寿”字画和一幅“松鹤延年图”。主持人告知字、画的来历,原来是北京美院著名书画家张先智教授(桐城人)得知姚老太太百岁,特地为老人亲笔写了这幅寿字图赠予,并将央视主持人王小丫的“松鹤延年图”一并赠送。紧接着是老人的儿孙乃至玄孙五世同堂的亲人由上至下辈份依次上台为老人百岁送上祝福语……尤以五岁玄孙女奶声奶气地祝福老老太太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惹得众人哈哈大笑……只见老人的小儿子附身对母亲耳语。头戴生日帽,精神矍铄、慈眉善目的世纪老人站起身来,接过儿子递给的话筒面对众人:“今天,我特别激动,非常高兴。向前来为我庆生的各位领导、亲人和朋友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衷心地感谢!请大家吃好,喝好!谢谢大家。”简短几句,思维清晰,中气十足,让人惊叹!扶老人的大孙子递上小蛋糕,点上焟烛,让老人吹灭蜡烛并合手许愿。顿时全场近二百人一边鼓掌,一边高唱:“祝您生日快乐,祝您生日快乐!……”在乐曲声的伴奏中,生日歌响彻整个寿宴厅,好不热闹、喜庆!喜笑颜开的人们纷纷离席去拿生日蛋糕……我坐的酒桌离蛋糕塔仅四米左右,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两三步就来到蛋糕前,一看这么高的蛋糕塔原来是由无数个如茶杯大小的小杯蛋糕组叠而成,太有创意!一人一杯,人人有份。几分钟工夫,蛋糕塔就无影无踪,这是寿糕,得沾喜气,谁会不拿?!世纪老人坐的酒桌与我这桌仅一桌之隔,我看着这位慈祥的老人陷入沉思:老人能这么长寿除自身素质好外,离不开她的二女儿——阿瑾的悉心照顾啊!阿瑾曾告诉过我:她父母都是教师,母亲解放前皖北师范毕业,44年参加工作。先后在黄甲、石河、南塘等小学任教。父亲在桐城二中教书。两人都是一根粉笔,两袖清风,四季耕耘,桃李满天下……相濡以沬半个多世纪的老伴因病离世。那年阿瑾50岁,刚做外婆,怕母亲思念父亲成疾,毫不犹豫接80岁老母同住,享受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冲淡母亲思夫之情。这一住20年,整整20年中的苦和累,只有她知,实属不易!记得93岁那年,母亲患胆囊结石,三次前往安医就诊,待老母病好出院,女儿却累倒住院……老母亲97岁时,一天在院子里侍弄花草不慎跌倒,髋骨骨折,做了手术,女儿全程陪护20天。三年疫情,女儿感染,高烧39.2,接着老母亲也病倒,女儿只能拖着病体为母亲寻医问药……为了母亲,女儿放弃了每晚去广场跳广场舞;为了老母亲,放弃在老年大学特别喜欢上的二胡课……就这样,阿瑾成了24小时全程陪护的贴身棉袄。她对我说:一生对两人无怨无悔,一个生我的,一个我生的。好孝顺的女儿啊!坐在我右身旁的李老师碰了我一下:“发什么呆?姚瑾同她弟弟来敬酒了。”我赶紧站起,和同桌的金老师、周姨、胡姨……十多人举杯致谢。同桌互敬,我向坐我左边的金老师敬酒,感谢老师教我学会拉二胡……师生间互敬正欢,临桌付姨,也二胡班学友,来敬酒;教民族舞的江老师带众多弟子来敬酒了……气氛空前热闹。我突然看到实小美女陈校长,忙离席前去握手,她热情握着我的手边说陈校长也在,我随她一道见到实小一把手陈校长,握手间用眼一扫,老年大学胡校长、罗校长、阮校长及办公室钱主任都在座,我与校长们微笑点头致意。我环视寿宴厅,好不热闹,亲人间,朋友间都在边吃边聊,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真是有说不完的家乡话,道不完的故乡情。姚家姐弟挨桌敬完酒,又挨桌送上每人有份的粉红色寿礼包。我悄悄打开包一看,寿膏、寿糖……塞得满满。我与李老师窃窃私语:“阿瑾拒收礼金、礼品,十几桌酒席就花费不少,干嘛还这么破费?!”“是啊,接到邀请函我就备了红包,塞在两糕缝中,都被她查出坚决不收,说一视同仁,一个不收。没办法。”李老师说。离席时,朋友们互道“新年快乐!“健康长寿!”见到阿瑾,同她拥抱边耳语:“辛苦了!”“应该的。”她笑答。儿子因事忙,没及时来接。我便与李老师同行,看到大街上匆匆忙忙行走的人们,心中好羡慕他们生活在今天的好时代!我想,世纪老人跨越百年,从战乱纷飞到国家崛起,老人和新中国一起,亲历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亲眼目睹祖国的强大,国家的繁荣昌盛定会感慨万千吧。❖
1月25日 下午 6:06
其他

【桐枞家族】桐城江氏

写在前面的话:小文始作于十几年前,因一直有担忧,担忧宗族搜罗不够全面,担忧资料不够完整,压抑着没有发出。十数年间,电脑数次更换,近日打开,发现一些重要的资料均已丢失,譬如文中涉及的焦岭江、大龙湾江、庐江槎山江等等的原始谱系图片,而收藏的一些网络上网页,要么打不开,要么已经不存在。为了不至于手中资料完全堙没,花了几天时间重新整理了一下,现予以发出,谬误在所难免,还望能得到方家及广大宗亲的不紊指正。
1月25日 下午 6:06
其他

我和大雁一起飞

荐读:“好人”潘新民2019年国庆节前后,我在集市上从偷猎者手上救下一只双脚被钢丝扎进骨头的大雁,约有八九斤重,当时市价在1000元以上,我买回后没有卖也没有吃,而是把它双脚解开,小心翼翼的涂抹“百多邦”药膏,放在农场家鹅当中饲养疗伤。这只受伤的大雁每天与家鹅形影不离,因为脚伤得历害无法下水,只能在岸边活动,我和孩子她妈轮流看守观察,定时送点稻谷给它吃。为了能让大雁有充足的营养,早点恢复脚伤,我用地笼在藕塘里张些小鱼虾喂养。经过半个月的照料和投喂,它慢慢的恢复了健康,终于可以下水自己捕食了。时间一天天的过去,我以为大雁会去找它的队伍,但一个月两个月也过去了,它还是没有飞走。大雁的习性,起飞时要用双脚弾跳后才能振翅高飞,原来它是在反复练习,周而复始。期间总是有一只孤雁来探望它,相依相偎窃窃私语,不知道它们在交流着什么。我总是在默默的注视着它们,很好奇,于是我查了相关资料:大雁属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虽是动物,却有着人类的高尚品格,终身不换伴侣。如果有一只发生意外或者死去,另外一只不再寻找配偶,宁愿独守到老,经常发出撕心裂肺的哀鸣。多么伟大的爱情啊!动物世界也有纯洁的爱情,这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其实,这是只领头雁,它与队友为雁群迁移中途休整补给,提前侦查线路。正常雁群每年都在11月份底等候农民收割完稻谷后才来,它们从来不破坏农民的庄稼,只在收割完稻谷后的田里啄食些残留的稻谷,它们真是人类的朋友,天性纯洁,品德高尚。春暖花开。眼看最后一批大雁都已返回北方了,而这只大雁还在藕塘荷杆下畅游,与家鹅为伍。可能是它的脚骨伤还没有完全愈合,疗伤期间也有它的亲朋好友,偶尔陪伴它小住三五日,它仿佛在跟亲朋好友说:登宇农场这荷塘安全,能为我遮风挡雨,提供食物,你们就放心的回家吧。转眼到了2020年7月份,南方进入梅雨季节,桐城地区连续多日强降雨,江河湖泊水位暴涨,随着外圩溃堤,东方埂危在旦夕,这只大雁随家鹅迁入到了圩内荷塘,它在看:看一眼我深爱的家乡,看一眼我善良的村庄。看一眼我碧绿的荷塘,看一眼我美丽的农场。盛夏时,东方埂的桃树硕果累累压弯了枝头,满眼的荷花争奇斗艳。大暑时节,突如其来的一场洪灾,将好美的风景淹没,让我伤心欲绝,仰天长叹!7月20日,东方埂水位超出警界线,为保下游更多的百姓安危,舍小家保大家,挖堤泄洪,滚滚洪水瞬间吞没了万亩良田和村庄,夺走了我苦心经营的万株桃林和百亩荷塘。而大雁,也没有了往日的荷塘为它遮风挡雨,只能与家鹅一起,蜷缩在一堆漂来的浮萍上艰难啄食,终日无以充饥,饿得嗷嗷叫,有几次竟上岸啄我的裤脚乞食。我蹲下身来抚摸着它的头冠,彼此注目,相视无言。此刻,我却饱含热泪,一股热流从脚到头,顿时感觉这零雁的灵性,马卜一开车赶到没有受灾的亲戚家,要了几升稻谷来喂它。洪水过后,天也晴了,水位开始下降。投亲靠友的村民,迫不及待的返回,站在埂上望着淹没的房屋和庄稼,默默无语。8月份的时候,有些渔民开始回来捕捞鱼虾,机动帆船拦网来回不停的穿梭,惊扰到大雁和家鹅平静的生活,撵得它们满湖转不安宁,扑楞扑楞地扇动着翅膀,起起落落,我开始担心大雁的去留,又无可奈何。我和大雁相伴相守快十个月了,按照雁群迁移的规律,我知道再等到下个月,就有队伍来接它走了。古训云: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贪婪是一切动物的本性。现实社会中我们无法阻止别人去干什么,只能用自己的行动引导和感染别人,修身养性,把善良刻在骨子里,种下别人抢不走的因果,能量磁场感应最终会回到每个人身上。不久,大雁被迫选择暂时逃离,刚开始飞出去不远转个圈又回来了,如此反复几天,它知道有一双熟悉的眼睛一直在注视着它、观察它。大雁飞走当天,在天空反复的盘旋再降落,好像是在给这里做定位,更是恋恋不舍的与我和农场在告别,我激动不已,多次拿起手机,想把大雁离别的场景记录下来。我飞快地跑到了楼顶去拍摄,看着它在头顶上飞来飞去,像滑翔机一样的落在水面,尔后双脚踏浪振翅高飞,一声雁鸣,一声再见!望着大雁远去的身影,尽管不舍,但我却笑了,因为你是属于蓝天的,还有你忠贞的伴侣在家里等着你,我心理更清楚,来年,大雁一定会再回到农场。大雁是有灵性的动物,它们在迁移的过程中,排山倒海,气势恢宏,飞行的路线,沿途休息补给的驿站,早就刻在它们的基因库里,排泄物中播洒着各种未消化的种子。你看,那无人能攀登的山顶上茂盛的植被,你看,那山间,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鱼虾。世间万物都有能量磁场感应,只是我们肉眼看不到而己。就在这年冬天,上万只大雁落在我门前的鱼湖里。它们白天飞进周边稻田里觅食,晚上栖息于芦苇丛或湖草中。我想这里一定有我救助的那只大雁,只是在雁群中我不认识它而已,但它一定认识我,知道这里有人在保护它们。从此,它们每年都在东方埂外圩的湖滩里安营扎寨,齐声呼叫,似乎在向着我的农场方向致敬。大雁有组织有纪律,有安防和分工,总是把老弱的雁留在中间保护着,它们每日有规律地出发和归队,早晚开会时,雁鸣震耳欲聋,就像过年放鞭炮一样。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好候鸟,保护好大雁。只有生态环境好了,才能种养出健康的食品,造福社会。湖天寥廓,这些年,白露时节一到,我与家人每日迎着旭日,送走晚霞,看飞鸟翔集,雁群颉颃,朝朝暮暮,心与大雁一起飞向远方。❖精华推荐❖凌寒老人——方守敦龙眠深山访龙井【桐城记忆】大炼钢铁的岁月人生中的“难”【桐城记忆】你可听说过“识字台”那年青草高中的生活合温高铁,桐城人有话要说草鞋凼下的战壕清华伉俪
1月25日 下午 6:06
其他

回桐城过大年

不论你走多远,离家多久,你的根在那里,永不会忘记。那古街古巷古迹,那名山大川,乡风民俗,永远刻在心里,时间越长,思念越切。前些年,南下打工仔,每年春节,回乡潮涌现在火车站前广场,人头攒动,真是人山人海。人们携带着大包小包,不顾疲劳,希望早日回家团圆。那情景也引起了我的乡思,回老家过个大团圆年!那时南京的春节,已很少有年味,除了除夕晚餐,父母子女在家吃团圆饭外,就没有其他活动,各自回家看春节联欢晚会了。后来又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再往后,干脆到餐馆吃团圆饭,长辈给晚辈(第三代)压岁钱,除自家人打麻将外,就没有其他话动了。初一开始,走亲访友,你来我往,吃吃喝喝,叙叙旧,有的趁放假机会,外出旅游。因为住楼房贴对联的也不多,年味几乎没有了。1992年2日9日是春节。那时我已离故乡55载,弟弟也已离家35年,没有回故乡桐城过春节。这次我俩相约决心携子孙等全家人一同回桐城过一次大团圆的春节!兄嫂得知此消息后,又高兴又忙碌,准备各种菜肴,还特意买了一台32英寸彩色电视机(当时也是大电视机了)。春节前一天,我们两家十四人乘长途客车,浩浩荡荡回到故乡桐城哥哥家,加上他自家十二口共计二十六人,好不热闹!门口邻居们看了也很称赞。儿媳她们初次见面,互相介绍一番。那时还没房改,哥哥家租住的房管所公房,一大间两小间,一间小厨房,约近四十平方米,大房间上面有个阁楼可以住人。整个房间挤得满满的,小孩子们则早已爬到床上玩了。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住不下,就安排到三个侄儿家去住宿,一切都安排妥当。除夕当天,哥哥家女儿媳妇一齐动手,洗的洗,炸的炸,炒的炒,蒸的蒸,忙得不亦乐乎。桐城人好客,对自家人也是如此,名不虚传。除夕当晚团圆饭,莱肴很丰盛,大人一桌,小孩一桌,坐的坐,站的站,鸡鱼圆肉四大莱必不可少,炸山粉圆子,春卷,炒水芹菜,炒什锦菜和各种菜肴,摆得满满一桌,碗上加碗。按习俗,鱼除夕夜不吃,以后再吃,表示年年有余,以大鲢子鱼为最佳。我们家人都不会喝酒,就喝点饮料,或以茶代酒,互相祝福,气氛热闹欢畅。饭后,大家也不看春晚了,大侄女带头起哄,要求大家表演节目,大哥唱了一曲黄梅戏“王三姐游春”,引起大家鼓掌喝采。别看他平时说话不多,唱起黄梅戏来字正腔圆,清脆宏亮,给人以一鸣惊人之感。在大家鼓噪下,我也唱了一曲天仙配中路遇一段,然后是大侄女演唱……体现了春节大团圆的热烈气氛。午夜十二时,家家户户都放鞭炮了,整个后街爆竹的轰鸣声震耳欲聋。孩子们更是捂住耳朵,高兴得手舞足蹈,在南京那里有这样的场景。午夜后大家才各自回安排地休息了。初一早餐吃的是挂面和丰糕寓意长寿和丰衣足食。餐后我等上街走走,只见马路两旁,家家户户贴满了对联,从上到下,足有二米左右,大多是歌颂祖国建设突飞猛进,人民生活幸福安康之类的美文。内容丰富多彩,字体工整流畅,反映出文都桐城文化底蕴深厚,非同一般。只可惜对联字数太多,那里记得住,只见街道两旁都是一遍红啊!由此又勾起了我儿时的记忆。那时对联字数少,言简意赅,过目不忘。如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积德前程远大,存仁后步宽宏。知足常乐,能忍自安。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等,过目不忘,入脑入心。儿时过年程序多,礼节重。腊月初八家家都吃自己家做的腊八粥(有糯米,桂圆,蜜枣,红枣,莲子等各种食物煮成的粥),拉开过年的序幕,家家都开始洗晒搞卫生,添制衣帽,购过年食品。到腊二十三晚饭后,将锅台抹干净,摆上几盘点心,跪拜,送灶王爷上天,谓之送灶。“上天言好亊,下界保平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此后就忙着过年的各种食品了。如购买豆腐,年糕(放在水里能保存一段时间不变味),炒炒米,做炒米糖,花生糖,芝麻糖(买糖稀或自家将糖加水加温调成稀状后加上炒米,或花生米或芝麻,冷却时切成块状即可)这可是纯天然,无色素,无添加剂的美食。将它们与炒米一起放在洋铁箱内能保脆。除夕当天要把祖宗牌位从香阁上请下来供在条桌上,前面放方桌,系上围裙,摆上香案。团圆饭前摆上供品先祭祖,依次跪拜,每个人跪拜时,都敲罄三下,拜毕才开始吃团圆饭。饭后我们小孩子就跑到咖公咖婆(桐城方言,即外祖父母)家去辞年,老人家就给我们红包压岁钱,拿着压岁钱我们就高兴的回家了。除夕夜每个房间都要点灯,有钱人家点气油灯(一种可充气的玻璃灯,充气后最亮),其次是煤油灯(玻璃制品,中间放煤油,上头有个玻璃罩)或灯笼,我们穷人家点灯盏(一种铁制的半园形制品,倒点食用油,放几根灯草点燃)亮堂堂的迎新年。夜十一时许,先封门,就是将大门关好,用红纸条在门里面贴上。夜十二时,家家户户放鞭炮,开门表示新年大吉。初一早上就到咖公咖婆舅父家去拜年,先向祖宗跪拜,敲罄三下,然后再给长辈拜年。家家都有蚕盒(圆形或方形盒子,外表漆有各式花纹图案,里面有几个格子,分别装有各式食品)招待客人,此外还有纹蛋(桐城话,即五香鸡蛋)丰糕等招待客人。最热闹的是文艺表演,四乡八镇的队伍都到县城来沿街表演,有玩龙的,玩狮子的,踩高跷的,河蚌舞,车上骄,划轮船,骑马舞,平台(方形或园形桌子状,上面有少年化装成各种人物),台阁(与平台类似,有二三层,化装的人物固定在后边一根柱子上,越往上年龄越小)由大人抬着,荡秋千(四位美少女穿着浅绿色的衣裳对称坐在有滑轮可以转动的木制架子上,可以上下前后转动,有人抬着秋千,在音乐伴奏下唱着小调)等,这些节目只要你店铺放鞭炮她们就表演一番,最为热闹。正月十五,各家将祖宗牌子送上香阁,年过去了,恢复正常了。我们在桐城沿着古老的大街边走边玩,看了圣庙,紫来桥,桐城中学前面的公园(该公园历来是桐城人共有的公园,人人都可免费游览。近几年才为桐中所用,希望桐中领导大气一点,将桐城人唯一的公园还给全体桐城人。)我们三家还在荣誉军人休养院(即原宰相府)拍了一张全家福照片,于年初三就返回了。这是我们三兄弟全家仅有的一次在故乡过大团圆年,思绪颇多,值得记忆。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春节为联合国假日。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的影响力已传遍世界。希望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措施继承发掦创新,使春节更有年味,活动更丰富多彩,人民群众欢欢喜喜过大年!更希望春节申遗早日获得成功!❖精华推荐❖记忆中的桐城相府解放前的桐城国家公祭日‖亲历日军轰炸桐城【桐城记忆】战乱时期的求学经历【桐城记忆】抗战时期的乡居生活记忆中的龙眠跨越了近一个世纪的手足情
1月24日 下午 4:53
其他

方向晨:从插队知青到大国科学家

《科学中国人》封面人物——方向晨40年前一提到石油,大多数人只会联想到大庆油田、“铁人”王进喜和黑油这3个关键词,那时老百姓对石油用途的认知还很浅显。而今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石油已让更多人会首先将之与自己的生活联想到一起。要将石油变为人们日常生活用的产品,需要在炼厂进行一系列加工,其中加氢技术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加氢技术一方面是生产清洁油品所必须的技术,另一方面它也是将炼油与化工结合在一起的必要手段。可以说在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加氢技术更显示出其重要性,目前新建炼厂大多数采用全氢型加工流程就是证明。中国石化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做有责任有担当的企业,更是将加氢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摆在重要的位置。为中国石化企业提供绿色技术支撑的中国石化大连(原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就一直在这条路上砥砺前行。作为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原院长,近40年,方向晨潜心于关于石油炼制技术的研究,积淀了深厚的理论和技术功底。他坚持从基础研究入手,在我国炼油工业发展的不同关键时期,围绕高硫原油加工、低成本汽柴油质量升级及提高工业加氢装置运行效率等方面,创造性地将催化反应工程知识应用于解决生产中的难点问题,主持开发了十几项具有引领性意义的炼油加氢新技术,并使其得到广泛应用,为我国加氢技术跨入国际领先行列,从跟跑、并跑到领跑做出了重要贡献。科研起步厚积薄发方向晨出生于安徽桐城,这是江淮文化圈的发祥地和集中地。《桐城耆旧传》记载:“城里通衢曲巷,夜半诵声不绝”。这句话道出了桐城人“穷不丢书”的文化传统。方向晨爱读书,一方面与家乡的文化环境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家庭环境有关,从当教师的父母身上,他耳濡目染,从小就养成了勤于读书、思考的习惯,所以即使在安徽太湖县岔路乡高冲大队插队,这种好习惯也未被改变。正是由于这样的积累,1978年恢复高考后,他顺利考入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由此开启了在石化领域钻研不辍的求学和科研历程。在石油炼制专业求学的4年时间里,他没有满足于课堂上的求知,而是将课余时间利用起来,泡图书馆,跑实验室,尽可能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1982年,踌躇满志的方向晨从华东理工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到研究院后,在具体选择哪个科研方向的问题上,他面临着抉择。加工工艺、催化剂是当时院里最主要的专业,但他并未去追寻热点,而是选择了“坐冷板凳”,他觉得自己在这两个方向的发展,缺乏相关基础知识的支撑。为了让自己打好基础,也为了把支撑加氢过程反应内核的知识了解清楚,他选择了关于加氢反应动力学的研究。方向晨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试验场从事炼油加氢试验运行工作。在这里,他虚心向老师傅学习,认真对待每一次试验,细致观察和研究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配合课题组做了大量的工艺研究,积累起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作为新中国最早成立的炼油技术研究院,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这里正孕育着勃勃生机。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炼油工艺存在着很多技术盲点,面对这些不足,方向晨暗下决心,一定要在胡永康、赵琰、谭汉森、廖世刚、童广明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带领下,通过不断学习、深入研究把这些盲点补足。1988年,一个继续求学的机会降临,方向晨被派往英国天鹅海大学反应工程专业进修。他格外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在异国他乡刻苦钻研了1年的时间。1989年,方向晨带着所学回到祖国,不久便承担起了中国石化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缓和加氢裂化动力学实用数学模型”的科研任务。他在实验室夜以继日做了大量试验研究,根据实验数据探讨模型的可行性,经过“实验—计算—实验”的无数次循环往复研究,他带领团队终于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建立起的反应动力学模型能够利用常规油品分析数据精确预测加氢反应结果。因应用前景广阔,该成果荣获1994年度中国石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此后,以此为基础开发的各种油品加氢反应动力学模型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可以说,时至今日仍属先进的这一加氢裂化动力学模型,着实为国内加氢裂化技术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基础研究工作给了方向晨继续从事科研的动力,对即将到来的种种挑战,他已做好知识的积淀和心理准备。他不无自豪地说:“正是这十几年的‘冷板凳’塑造了我的职业生涯,为我应用催化反应工程知识指导炼油加氢系列技术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深入企业了解情况开辟含硫原油加工新途径如果开发加氢裂化动力学实用数学模型是方向晨科研航程的起点,那么含硫(高硫)劣质原油加工则开启了他事业腾飞的里程。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国家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一趋势的推动下,石油这一国民经济发展的血液,其消费水平进入快速增长时期。由于国内产量增长缓慢,中国日益依靠进口原油来满足国内不断增长的石油需求,进口原油特别是含硫劣质原油的数量明显增加。而当时国内炼厂大多是以中国低硫原油的性质为依据设计建设的,如何对含硫原油进行加工工艺的改进及提升成为炼油科技攻关的堡垒,亟须全力打造。方向晨回忆,当时含硫原油加工的理想工艺路线是加氢裂化,但20世纪90年代适应含硫原油加工的加氢裂化装置在全国仅有7套,远远不能满足对进口原油进行加工的需求。怎么办?当时刚被提为副总的方向晨主动请缨,带领科研团队通过运用动力学模型和流程模拟等基础工具,综合推演了各种加氢新技术集成应用的可行性和效果,对企业进行了脱瓶颈扩能改造,使7套装置的总加工能力增加了近1倍。其中,镇海加氢裂化装置在改造中还集成应用了新催化剂及其级配、循环氢重复利用、缓和加氢裂化、物料和热量并联耦合等技术,仅用新建装置1/5的投资就将80万吨/年装置改造成为220万吨/年加氢裂化-灵活加氢处理装置,相关技术在2000年获中国石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但加氢裂化装置的扩能改造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加工进口含硫原油的需求,只有开辟新的途径,才能深度解决加工能力不足的问题。“我国炼厂绝大多数是催化裂化型炼厂,但催化裂化装置因环保、产品质量、催化剂中毒等欠缺无法适应加工高硫原油的要求,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对原料进行加氢预处理。但单纯的加氢脱硫经济效益不高,一般的加氢处理难以应对原料变重、杂质含量增加的问题。”方向晨介绍。为更加深入地了解实际情况,切实解决这一难题,他驻扎到以加工进口含硫原油为主的镇海炼化公司很长时间,了解、掌握了具体情况后,主持开发出劣质蜡油加氢处理部分转化技术,通过从催化剂到工艺的系列创新,成功地解决了传统加氢脱硫或加氢处理存在的问题。镇海炼化公司采用该技术后,率先建成国内首套180万吨/年含硫蜡油加氢脱硫装置,于2002年8月开车一次成功,开辟了含硫原油加工的新路线,整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之后,国内又相继建成14套装置,总加工能力达到2410万吨/年。方向晨创新清洁汽柴油生产新技术进入21世纪以来,绿色环保理念深入人心,环保法规日益严格。尤其随着机动车经济的飞速发展,机动车的生产和使用量急剧增长,机动车排气对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许多大城市的空气污染已由燃煤型污染转向燃煤和机动车混合型污染,机动车排气污染对环境和人们身体健康的危害已相当严重,解决机动车尾气污染问题已经迫在眉睫,而改善燃油质量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在此背景下,企业对汽柴油产品质量升级的技术需求越来越迫切,如何破解汽柴油质量升级的技术难题成为炼油科技的重点。已在含硫(高硫)劣质原油加工领域摸爬滚打了多年的方向晨迅速捕捉到这一热点,深感责任重大,他带领科研团队加班加点开展了执着的攻坚战。催化裂化柴油在我国柴油中的占比高达三分之一,但由于其芳香烃含量高,致使柴油的十六烷值低,导致发动机效率降低,颗粒物排放大,成为柴油产品质量升级的重要瓶颈之一。为破解这一难题,2000年,方向晨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劣质柴油加氢改质技术(MCI)”,在项目攻关中通过大量的试验及表征,他带领团队创新性地提出将稠环芳烃的加氢反应控制在“开环而不断链”,即在一个单元过程中实现加氢精制和受控加氢裂化两种功能,兼具加氢裂化过程柴油质量高和加氢精制过程柴油收率高、氢耗低的优点,为我国开辟了一条经济合理的柴油质量升级路线。忆起当时的研究,方向晨介绍:“现在我们可能很少看到柴油车尾气的黑烟现象,但在那时候车一上路,后面是滚滚的黑烟。针对这个问题,大家对影响因素做了分析,发现冒黑烟主要是稠环芳烃引起的,要解决问题,第一件事就是把芳烃饱和掉。但芳烃饱和又面临氢耗高、生产效率低、经济性不好等问题,我们必须寻找一条新途径。在不断摸索中,我们发现把稠环芳烃饱和,再把它开环,变成单环芳烃,而不是把它完全饱和,一样可以解决冒黑烟的问题,所以就有了MCI技术,它的好处是能最大量生产柴油,改善柴油的组成,在能耗、物耗都非常低的条件下,解决柴油车冒黑烟的问题。”该技术相继在国内近30套装置中使用后,不仅全面改善了柴油质量,而且大大减少了车用柴油对大气的污染。该技术引领了劣质柴油加氢改质的技术创新,直到5年后国外才有类似技术的应用报道。因贡献突出,该技术荣获2001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1月24日 下午 4:53
其他

这位桐城人,获“国家工程师”殊荣!

1月19日人民大会堂召开“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81名个人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50个团队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次日,我们便发布消息报道桐城乡友、中国工程院彭寿院士团队荣获“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受到广泛关注今天,我们后台又收到热心网友Lee令人振奋的消息咱们大桐城真是地灵人杰国家首次评选表彰“国家工程师奖”不仅有团队上榜而且还有个人获此殊荣他,便是方向晨人物名片方向晨,1960
1月23日 下午 5:04
其他

安庆如何发展,吴曼青院士这样说

1月20日,安庆市商业航天产业专家咨询会、第三届安庆籍院士暨知名专家新年恳谈会先后在北京举行。吴曼青、陈鲸、周志鑫、陈军等“两院”院士和吴艳华、李国平、徐鸣、任宏军等知名专家为安庆发展把脉问诊、出谋划策。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吴曼青院士指出,安庆敢于发展商业航天产业可以说出乎想象,看到了安庆“真干”的实际行动。我们始终要思考并且回答好“为什么要做?为什么能做?为什么能做成?”这三个问题,最重要的是找准使命,把地区发展融入国家战略,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商业航天于安庆来说,全球化战略就在身边,其次是长江经济带战略带来的优势,以及数字中国战略带来的机遇。
1月22日 下午 5:33
其他

刘大櫆究竟是哪里人,两地再起争议

去年9月开园的合肥园博园安庆园里,有桐城文派代表作家的浮雕。其中,刘大櫆浮雕上如此介绍:“安徽桐城县陈家洲(今枞阳县汤沟镇陈家洲)人。”有刘氏研究专家认为,不愧是省城工作水平,这种表述有根有据。因为姚鼐《刘海峰先生传》里说得很清楚:“滨江地曰陈家洲,刘氏数百户聚族而居,为农业,多富饶,海峰生而好学……”但是,这种对刘大櫆籍贯的表述,却不被一些地方认可。某地的介绍则是:“陈洲刘氏,世居东乡合明山下(今枞阳县横埠镇)”。既然是世居合明山,那刘大櫆的籍贯也自然是横埠镇无疑了。他们也振振有词,近年来发现的刘大櫆故居,就位于枞阳县横埠镇,目前已经修缮。据考证,还是刘大櫆的出生地。不过,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2022年开通的德上高速浮山服务区,新近立有刘大櫆塑像,籍贯依旧表述为“安徽桐城人(今枞阳县汤沟镇陈家洲人)。”当然,无论是哪种表述,缅怀先贤,彰显先贤功业,都是传承优秀桐城文化的实际行动,都值得称颂。那么,您如何看待这种争议呢?
1月21日 下午 5:16
其他

彭寿院士团队荣获“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表彰国家卓越工程师和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的决定(2024年1月19日)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打造新时代卓越工程师队伍,强化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激励动员广大工程师奋进新时代、建功新征程,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丁文红等81名个人“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授予5G标准与产业创新团队等50个团队“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国家卓越工程师和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名单一、国家卓越工程师(81人)丁文红(女)
1月20日 下午 6:25
其他

人生中的“难”

人生在世,总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难”,从牙牙学语的孩童,到风烛残年的老人,无有例外。所以那个伟大的诗人才会感叹:“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什么是“难”?字典里有多种注释,我个人的理解是,有许多阻碍、做起来费神费力的复杂的事。当“难”来临时,人们总喜欢找个借口,来舒缓一下自身的紧张和压力。有人以为,是自己选择了错误的道路。高考理科考生会说,理科太难了,要是选择文科就好了;文科考生会说,文科高校招生人数少,录取太难了,要是选择理科可能容易些。结了婚的人觉得围城里太难了,要是没结婚就好了;没结婚的人觉得单身太难了,可能还是围城里生活容易点。我们在自己的想像中,总是会自觉不自觉地美化自己未曾走上的那条路,以为那条路上会没有“难”或少些“难”。也有人觉得,人生的“难”,是因为自己不够努力导致的。学生们觉得,自己夜里十二点钟就睡觉了,还有好多习题没有去做,并没有拼尽全力,所以自己觉得学习好“难”。打工人觉得,自己每天只工作了8个小时,996才是福报,自己真的没有做到筋疲力尽,生活才显得这么的“难”,要是自己更努力一点,707,人生也许就容易多了。总之,人们遇见“难”,总是习惯于从自身找原因,觉得是自己做得不够好;如果做得好了,人生可能就不会这么“难”了。但这样的借口,很多时候,并不能缓解我们的压力,反而会给我们带来“人生本不该这么难”的暗示,让我们觉得,“难”本是可以避免可以消除的,只是由于我们做得不够好,生活才这么“难”的。因而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加重我们的心理负担,让我们面对人生中的“难”时,不愿意直面相对,更愿意选择逃避,从而让我们更加恐惧担忧,更是压力重重。其实人生在世,我总觉得,“难”是常态。不是你做错了选择,也不是你不够努力,人生才变得这么“难”的。而是人生本来就这么“难”,无论你怎样选择,无论你怎样努力,甚至无论你做到怎样的优秀,人生的“难”都是不可避免不会消除的。人生的“难”,只有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或早或晚的分别,没有或有或无的区别。人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成长的过程,就是行走更远的路程、阅看更大的世界、辨识更多的人情的过程,就是不断克服无知浅薄探索新领域新世界的过程,就是不断战胜自己的弱点缺点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怎么可能风调雨顺一马平川没有“难”呢。“难”,是山的起伏,是海的波涛,是曙光前的黑暗,是路途中的坎坷,是季节里的风雨。有谁见过没有起伏的山、没有波涛的海?有谁想像过黎明前没有黑暗、旅途中没有坎坷、岁月里没有风雨?初中物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人只要运动,就得费力,越是向上运动,费力越多。这是因为,人在向上运动时,既要费力提供动能,又要费力克服重力势能的增加。即便是走下坡路,如果减少的重力势能不足够转化为动能的,也还是要费力的。所以人生在世,哪怕有时候你想躺平,也不可能没有一点“难”的。宋代诗人杨万里就曾这样说过,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在人生的旅程中,“难”也是络绎不绝的,也是一“难”放出一“难”拦啊。而向上的人生,“难”只会更多。当我们明白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再一次面对人生中的“难”时,我们就不用恐惧,不用慌张,不用手足无措无所适从,更不用东找借口西找理由,我们只要端正态度,摆正心态,乐观从容面对就好。法国电影《喜马拉雅》里有一句台词,很是经典,是这样说的:“如果你要选择一条路去走,那么就选择最难的那一条。”中国宋代诗人苏轼也说:“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人生中的“难”,能让我们成长得更快更好。风雨越大,我们的翅膀才会越硬,才能飞越更高的蓝天;道路越泥泞,我们的脚步才会越坚实,才能到达更远的远方。真正的强者,从没有人被“难”吓住而停下脚步止步不前,更没有人被“难”打倒在地而一蹶不起。人生总是在“难”中前行。所以,遇到“难”时,先别急着担心害怕,也别急着难过流泪。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难就难吧,人生本就这么“难”,这是不可避免无法消除的,好在还可以应对,扛过去就好了!有一首歌词写得特别好,我把它记在这儿,送给朋友们,算是与大家共勉。歌词是这样说的:总要慢慢习惯生活的难,把它当作一次次挑战。熬过千锤百炼各样的难,你会发现,你的明天,全是春天。❖精华推荐❖
1月19日 下午 9:37
其他

【桐城记忆】你可听说过“识字台”

解放前,中国的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何谈上学读书,致使在广大农村,只有少数家庭条件稍好的人上过短时间的学,认识几个字,其余大部分人都没上过学,斗大的字不识一升,成了人们所说的“睁眼瞎”。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迅速提高人民的知识文化水平,成了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一。在广大农村,首先就是要解决“扫盲”问题,于是很多地方都办起了各类成人识字班。比如在我老家桂家畈,村子里安排出几间简陋的房子,白天是孩子们上学的教室,晚上则是成人的识字班课堂。把那些不识字的成年男女组织起来,晚上上夜校,教他们识字,叫“冬学”。这种冬学一般都是附属于小学的,有小学才有冬学。后来随着小学的合并,加之其他种种原因,冬学慢慢的都关了。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农村实行农业合作化,搞大集体,最小的最基层的生产组织是生产小队,一般就叫生产队。桂家畈村子分为两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有二十多户人家。大跃进开始后,政府又开始要求人人学文化,因为要学习党的政策,还要学习农时节令的术语和常用农具的名称,不识字不行呀!于是各生产队又组织起识字班,因陋就简,只要有人教,有一间能容下十几个人的房子就行。那时我在天城中学读初中,初入学时是走读,晚上住家里,因为我是村里唯一的中学生,就安排我晚上教成人识字班。本生产队社员晚上能上学的都到我家来,时间我是这样安排的,先教成人识字班,然后再做自己的作业。尽管在学业之外又增加了一份任务,但我并不觉得辛苦,因为我想总比那些白天劳作一整天,晚上还要上学的村民们还是要轻松一些。我做事比较认真,事先都要制定好计划,每天教几个字,一个星期、一个月要达到什么目标,如果进度完不成,还要找原因,提出下一步改进的办法。学生都是成年人,有年龄偏大的或记性差的人就很麻烦,因为他们老是记不住,有些字刚教给他,转身就忘,真是让人没脾气。为了让他们记住学的字,我想尽各种办法,比如在家里的门窗家具上都写上字,这是“桌”,那是“窗”,等等,这叫直观教学。后来我给生产队的农具如水车、犁、耙等也都写上字,见物识字,不想这土办法还真的管用,社员们识字的效率大为提高,因为此事我还得到了队长的表扬呐。随着扫盲工作的深入,各地开始搞创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有些地方想出了一个摆“识字台”的办法。做法就是在路口放块黑板,黑板上用粉笔写几个字,一般都是些农时、农具等专有名词和术语,黑板前边安排一两个人值守。有行人经过这里,值守的人就示意他们停一下,指着黑板上的字让行人读,读出来才能放行,读不出来可就要就地学习了,直到能认读出这几个字才为止。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我从家里出来到另一个地方去走亲戚,正当我像只快乐的小鸟飞奔到一个绿树成荫的河堤岸上时,忽见前面有几个人簇拥在那里,不知道是在干啥。我就走了过去,凑近一看,原来这里设了一个识字台,管理识字台的是两个胸前飘着红领巾的小学生。其实我那时也还是个孩子,只不过比这两个小学生大一点,是个大孩子,所以心理不太成熟,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不低调,以为自己都是中学生了,这几个字还不认识吗,便旁若无人脚步不停地穿过识字台继续向前行。这时那两位守台的小学生向我行举手礼,请我停下脚步读黑板上的字。这本是他们在履行自己的职责,而我却像受了委屈似的,斜了他们一眼,没好气地说:“我写几个字给你们认认!”其中的女孩似乎知道了我是啥意思,马上很恭敬有礼貌地说:“姐姐,我知道你识字比我们多,姐姐可能是中学生了吧?我们是小学生,你都可以教我们了。但我们不认识你呀,你胸前又没戴校徽,我们也是执行任务呀,请你配合一下我们吧!”几句话说得我脸上一阵阵发烧,无地自容,感觉自己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我赶紧把黑板上的字一个个认真的读出来,并向这两个小学生赔礼道歉,说不好意思,对不起,你们做得非常好,我应该向你们学习!这两个小学生的行为深深地教育了我。我原以为自己在扫盲工作中做得不错,然而目睹今天他们的做法,一个小学生都能响应政府号召尽自己能力做公益活动,而且这样一丝不苟地履行职责,真是令人敬佩呀!与他们相比,我做得还远远不够,还可以做得更多更好。回家后,我向父母说起白天看到两个小学生摆识字台教人认字的事,表示自己也想向他们学习,在村口摆个识字台。父母都是很开明的人,都支持我的想法。于是我找到生产队长,自告奋勇地提出,希望利用星期天的时间去村口路边摆识字台,队长看我如此热心,非常高兴,自然是欣然同意了。到了星期日的早晨,我拿起家里晚上给成人识字班上课用的黑板来到村口,规规整整地在黑板上写上几个常用农具名称的粉笔字。陆陆续续有村民还有路过的行人经过,我就像那两个小学生一样,向他们行举手礼,请他们停下来认字。当然其中会有人认不出黑板上的字,我就一个字一个字的教他们读,并解释每个字的意思,直到他们学会了为止。当然也有人接受能力差一点,教了好几遍,还是不认得,心中不免生出不耐烦的情绪,但是一想起那两个小学生,顿觉自己不该这样。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我们要因材施教,平心静气、耐心细致的去教,这才是一个合格的扫盲工作者呀。有时候对方因为有事赶路,被我拦住认字,就有些不耐烦,我就耐心的跟他们讲识字的重要性,争取他们的理解。如果有人真的有急事,我也会灵活处理,让他们先去办事,等有空了再回来认字。村民们都很淳朴讲诚信,也是想学文化毕竟是好事,等办完事后大都会回来继续学认字。有的人听说村口有识字台,还专门跑过来学认字,更有热心的孩子们主动过来帮忙,给我打下手,令人感动。这件事我干了很长时间,直到后来学校要求住校周末无法回家才结束。守识字台确实很辛苦,有时还有吃力不讨好的感觉,但为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作出了贡献,同时自己也得到了提高,心里还是蛮高兴和充实的!光阴荏苒,六十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当年的花季少女,如今已是步履蹒跚的老媪。人老了喜欢回忆往事,眼前的事记不得,遥远的事却历历在目,尤其摆识字台这件事一直深深印刻在脑海里,并时不时地浮现在眼前。今天我把它写成一篇小文,奉献给大家,权当一种消遣吧!如能勾起同龄人对往事的回忆,那就再好不过了!❖精华推荐❖玉儿的故事踩白菜的回忆寒衣御冬寄亲情不寻常的国庆假期中
1月19日 下午 9:37
其他

【桐城记忆】大炼钢铁的岁月

1958年,我国在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掀起了空前绝后、史无前例的大跃进运动。当年制定的总路线叫:“大干快上,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并提出要在15年内赶上和超过英国。于是,全国掀起了全民大办钢铁的热潮。许多农村的青壮劳力都被派到各地山里伐木烧炭,也让农村青壮劳力去一些山上寻找铁矿,挖铁矿。人们选地建窑烧耐火砖。人们用土法上马、用耐火砖砌成小高炉来冶铁炼钢。各地冶铁炼钢是有硬性指标的。完不成指标,那怎么办呢?当地的大小干部就挨家挨户地去搜铁锅、火钳与菜刀,然后集中起来,再放到土制高炉里去炼,结果冶炼出来的不是好铁好钢了。有的地方人把搜来的锅、菜刀等家用铁器与铁矿石混在一道炼,结果就成了一堆一堆的铁渣钢渣。各地许多高大的古树都被锯掉了。这真是一次生态环境大破坏啊!1958年,除了大跃进运动外,还搞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被称之为“三面红旗”。当年的中国,总是高喊:“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万岁!”这种声音,响遍了中国大地,甚至传到了世界上。那时,我刚进天成初中,也跟着一批老师和一些高年级学生开赴到桐城县练潭人民公社北边的小横山的西边山上,在那里安营扎寨,在那里住宿,在那里吃饭,在那里参加用铁镐挖铁矿石,用砍刀砍伐满山的松树,用它来烧炭,再用这木炭放进用耐火砖砌成的小土高炉里去冶炼我们师生挖出的铁元素含量极低的铁矿石,想冶炼出铁,再由铁炼成钢。当时叫土法上马,用耐火砖砌成的小高炉来冶铁炼钢。师生们充满了信心,也鼓足了干劲,在那里忙得不亦乐乎。结果既冶不成铁,更炼不出钢来。后来,山上遍地丢弃的是矿渣,还有未冶炼的铁矿石。其实,小横山上的铁矿石含铁量极低,根本冶不出铁来,更不用得说能炼出钢来了。这样一弄,小横山西边的山上是一片狼籍,更是满目疮痍。不过,我们师生当时的伙食还不错。吃干饭,煮大黄豆作菜。大约干了半个月,所去的师生是兴高采烈而去,却是一无所获地不欢而归。同去的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一起回到了学校,又开始了紧张、欢快地上课学习。1958年12月19日,中国共产党的党中央宣布,全国提前12天完成钢产量翻番任务,钢产量为1108万吨,铁产量为1369万吨。其实,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所炼300多万吨土钢与416万吨土铁根本不能用,如同一堆垃圾。那时,全民大炼钢铁,为了达到上级下达的指标,地方的小干部包括小队长在内,在各家搜缴铁锅和一些其他的铁器。不知我母亲想了什么法子,还藏下了一只小铁锅。就是这只小铁锅,后来派上了大用场,救下了我弟弟一条命。1958年大跃进开始后,当年时兴一句话:“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为了增加土地肥料,不是把房间里上面的土剷出来,撒到田里,就是随便随意地拆私人家的屋,把壁土挑到田里去。还有,就是挖坑,割青草放进坑里,放进水,把青草沤成肥料,称之为“绿肥”。拆谁家的屋,都是生产队的队长说了算,根本不要讲法律,当时几乎没有依法办事的规定。大跃进年代,中国刮起了“共产风、浮夸风、干部的特殊风、瞎指挥风、高指标风”等五风。说实在的,这“五风”就是“害人风”、“坑国风”。在“高指标”的指导下,在全国掀起了大放“卫星”的活动。一些新闻记者也写一些瞎编胡造的假新闻,登到报纸上去。他们胡说水稻能亩产上万斤。其实,是人们把其他田里的水稻割后,摞到一块田里,打下稻谷就称,就到处鼓吹说,我们那里亩产超过一万斤了。据有案可查,天津市某乡下竟鼓吹水稻亩产达到十二万斤。有的地方领导甚至说:“这块田水稻亩产超过三万斤了。”那个年月,生产队与生产大队的某些领导人横行霸道,命令成风,对稍不听话的人,经常叫人把他们捆绑起来,进行吊起来痛打,甚至还一两天里不给饭吃。有极少数社员被他们折磨得死去活来,很是凄惨。到后来缺粮食时,这些人中有的人就更容易饿死了。我就记得,在练谭公社太平大队的潘家大屋的有个青年社员名字我想不起来了,他就被大队干部吊着打得哭爹喊娘。我曾经还见过这样的文章,说一九五八年,有一些田里水稻长得特别的好,成熟后,小孩子躺在水稻杆子上面,都掉不到地上去。这写得太神乎其神了,真地让后来人读后觉得荒唐、可笑。当年的民歌创作也涌现出了一片荒诞可笑的作品。什么“端起巢湖当水瓢”呀,什么“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呀,“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像这样的民歌,枚不胜举。还有漫画,也充满着无限的夸张与荒诞。有的画家把猪画得比牛还大,上面可骑坐着两个人。培植起来的萝卜也大得不得了,一个萝卜需要用马拉着车才能拉得回去。培植起来的山东大白菜也大得不得了,竖起来,周围得有很多个人扶着,让它直立着,菜上面还可以站三个人。由此可见,文艺作品的产生,一定会打上时代的印记与烙印。文艺作品是允许使用夸张的手法的,但一旦过度,就成了虚假过份、天方夜谭、荒诞无稽的文字了。这些荒诞无稽的文艺作品,也对大跃进中产生的浮夸风,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和我家毗邻的姓秦的生产队长把他家房子拆了,也把我家房子拆了。要知道,他家是几十年的陈旧老屋,我家是才建七年的半新的草屋啊!正如一位生产队读过私塾的老人说:“秦队长拆孤儿寡母半新的房子,再拆自家的陈年老屋,是为了掩人耳目,他很有心机啊!”“这个生产队长缺乏善心,拆人家孤儿寡母的父亲生前带病做起来的半新的房子,是在做着昧良心的事。人在做,天在看,我们的生产队长以后是不会有好下场的。”房子拆掉后,母亲把几根木料扛到练潭街上去卖了。我母亲的心在滴血啊!我父亲临死前做起来的三间草屋被生产队长叫人拆掉了,用这样的壁土,让社员们挑到田里去作肥料,这哪有什么肥效呢!这完全是在欺负孤儿寡母啊!屋被拆后,姓秦的生产队长安排我家四口人住在胡庄村里一个姓程人家的两间偏屋里。我家的草房被拆后,我回过屋场去看过一次,我看到,八棵桃树和一棵梨树都被人砍掉了。我为我家的桃树梨树被砍掉而悲伤。屋遭殃,人遭殃,桃树梨树也跟着遭殃。当时,我想,他为什么要拆我家半新半旧的房子呢?不久,我想明白了:我家是孤儿寡母,不拆你家的房子拆谁家的呢?!这个生产队长是个欺软怕硬的货色!在我看了电视剧《大宋宫词》后,我心里就更明白了:北宋的老皇帝死了,幼儿登基,母亲辅政,有极少数大臣都也敢欺负这母子俩,更何况民间乎!我也为中国搞的大跃进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损失而悲哀!有人说:“大跃进年代,中国法制不健全,当地小干部可以随意打人,随意把不服他管的人吊起来朝死里整,随意拆人家房屋,随意拿走人家的东西。”此人所言,是符合当时事实的。大跃进过后,我家的被拆的草房作了赔偿。后来,我到位于潘家楼的太平大队大队部去了一次。我从大队会计的账簿本上看到,房子的补偿款与我家在生产队的欠款,几乎相等。我只得默不作声地离开了那里。那是一笔糊涂账,哪个人能算得清呢!只能是哑巴吃黄莲,苦在心里。但愿这种运动和事件永远不再发生!❖精华推荐❖【桐城记忆】石庄往事伏虎(王屋)山,我的乳娘杂谈西乡石庄与石姓石庄老屋乡梓先贤石纶阁龙眠深山访龙井那年青草高中的生活合温高铁,桐城人有话要说草鞋凼下的战壕清华伉俪
1月19日 下午 9:37
其他

五十岁了又何妨

2024年元旦已经过去8天了,时间过得好快,离春节的脚步越走越近了。在前几年里,妻子总说我是五十岁的人了,说我有时候说起话来,不经过大脑,还是那么天真无邪的语气;又说我做起事来,大多数时候还是吊儿郎当的样子,问我什么时候才得到她的肯定与赞扬。我不得不承认妻子是个女强人,凡事都要求做到尽全尽美方肯罢休。在我所说过的话里所做过的事中总是鸡蛋里挑骨头,在她的面前,我的脸皮可以像城墙一样厚,我也不与她抬杠,往往心平气和夸讲她几句,说她是最棒的,我远远不及于她,然后一笑而过了事。但妻子说到我是五十岁的人的时候,我可以理直气壮反驳她说:离五十岁还有几年的光景吧,你怎么使出“斗转星移”的功夫把我往时光的前面使劲推了过去呢?妻子经常与我作无谓的口舌之争,调侃我说:你离五十岁只有尿长一段的距离而已,转眼就到。今年是兔年,是我的本命年。今年妻子如是说,我多半的时候倒哑口无言了。天呐!我果然转眼马上就要到五十岁了。难道这时间或者说我的年龄是从妻子嘴里就这样不断“嘣”出来的吗?我有时也朗声感慨道:五十岁了又何妨?我依然是那个洒脱的我。好汉不提当年勇,想当年我一劈叉轻而易举,一个“鲤鱼打挺”不在话下,一个村庄上同龄人扳手腕我说是第二没有人敢说是第一。俗话说得好,拳不离手,曲不离口。随着岁月的流逝,奔波的劳碌,谁还有什么空闲时间去锻炼?早出晚归,下班回到家,吃过晚饭后,有事无事,管他三七二十一躺在沙发或床上尽情玩起手机来。五十岁,说年轻已不再年轻了,说老又太早。岁月不饶人,如今头发一大半都是白丝出来了,额头上的皱纹也明显深刻起来了。我记得我刚读书上一年级的时候,记性真是一流的高超,背诵课文简直行云流水一般,闭着眼睛而且非常还有感情的可以说从头背到尾,决不会说出一个错字来,但是在任何一文中指出一个字叫我读出来,我却不认识它了,而它倒认识我了。当时我父亲说我背诵课文根本就是:小和尚念经,一口无心。上了二年级以后,我才渐渐有所好转。在那时候,要说我有过目不忘的本领,那纯属是鼓上安电风扇——吹牛皮了。不过话又说回来了,那时候我看完一本小说或者读了一篇什么故事,倘若要我把它演讲一遍,我则张口就来,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一般,准能够绘声绘色从开始讲到结束。然而到了现在,我的记性力与以前相比成了天壤之别了。有时候,明明记得要拿什么东西带上,可是转眼之间就忘了一干二净了,当时只能隐隐约约的在感到有什么事情要去做似的,而具体的又想不出一个所以然出来。这还不算特别严重的失忆,最糟糕的是偶尔要去找的东西竟然在自己手中,还在东找找西找找呢。等自己反应过来,也不禁哑然失笑起来了。遇到这种情况到目前为止毕竟是少之又少,不然的话,自己不是早一点进入老年痴呆的状况了吗?若干年之后是怎么样的一个人,那是后话了,暂且不表,由他去吧。主要的是活在当下,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保持乐观的心态去生活吧。我曾经读过贾平凹先生写一篇美文,题目是《五十大话》。先生开门见山就写到“我今年五十岁,到了五十,人便是大人,寿便是大寿,可以当众说些大话了。”是呀!人到了五十岁,曾经走的路,淌过的水,什么世面没有见过?人生的什么坎坷没有经历过?酸甜苦辣咸已尝了个遍。人到了五十,自己就是一本教科书了。接着先生又在文中写到“我常常在爬楼时觉得,身子还在第八个台阶,灵魂已站在第十个台阶,甚至已经坐在屋里的椅子上。”当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觉得的是先生这一段描写有些夸张的写法,使人读后仿真在读《西游记》似的,身子和灵魂可以分得开来,那真是有点大话西游的意境了。当然了,这是先生常常在爬楼时觉得如此而已。人到中年容易发胖是一种常态,肚子高高凸起,说是将军肚不如说是啤酒肚,特别是夏天,干起活来,大气直喘。在前两年,有一兄弟早上起来跑步大概是有点孤单带上我,一开始我倒是信心百倍,可是坚持了两三个月,我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起来了,高兴的时候就去跑下,后来索性就彻底放弃了。妻子说我“吃不到三顿饱”,我却借口说,一天到晚在干活本身就是在锻炼身体了,何必再去透支身体呢?有一首歌叫《五十岁的年纪》。其中有一句歌词写的很到位,“生活的苦啊我们慢慢的熬。”我们没有靠山,我们就是山,我们上有老,下有小,另外还有房贷车贷,我们就是家的顶梁柱。事情往往不凑巧,有时候,用钱的地方一股脑儿都来了,无奈也,只得拆东墙补西墙。我曾记得有好几个人在我面前说过,实在逼得无路可走了,只好在微信和支付宝上借钱渡过眼前的难关了,走一步算一步吧。总而言之,五十岁正是渐渐老去的年纪,我们再没有资格说“失败了大不了从头来过”这一类的言语了,岁月磨平了我们的棱角和脾气,我们早已知冲动是魔鬼,凡事更要经过三思而后行,接下来是我们该明白自己追求什么样子的人生的时候了。❖精华推荐❖【桐城记忆】石庄往事伏虎(王屋)山,我的乳娘杂谈西乡石庄与石姓石庄老屋乡梓先贤石纶阁龙眠深山访龙井那年青草高中的生活合温高铁,桐城人有话要说草鞋凼下的战壕清华伉俪
1月18日 下午 4:50
其他

为自己写一本书

2006年校庆的时候,我在办公室接待过一位校友,他是武汉某大学的教授,听说自己的母校要办校庆,特地赶来打听有关事情,最后,他拿出自己写的一本书给我们看……原来,老先生已经退休,闲来无事,遂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写成文字,再配以图片,请人作了版面设计,然后打印成册,虽然不是正式出版,封面没有任何装饰,可是内容非常充实,图文并茂,让人耳目一新,经久难忘。我想,写一本这样的书,写一本关于自己的书,真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将来不妨学着做一做。于是我便有了一个愿望,积久成为一个心结,而现在则成了一个正在施行的计划。记得孙红雷为枝江酒业做广告时曾说过,“我们都是有故事的人”。据说,这是迄今为止中国白酒界最具有创意、最最感人至深的电视广告,它让无数人看后有种“要流泪的感觉”,
1月18日 下午 4:50
其他

草鞋凼下的战壕

“大伯伯,我们山上那战壕打过仗吗?”我站在门前看着屋后面的山,想起那儿有几里路长的战壕,随口问问身边的老伯伯。“正面交锋没有,解放军在那里埋伏过。”老伯伯姓方,将近九十岁,耳不聋眼不花,大脑思维清晰,喜欢谈古论今。“后来呢?”我刨根问底了。一问一答,就将老伯伯记忆的闸门慢慢打开:那是1948年,大年三十前,新四军地下组织得知,有支国民党队伍从潜山到桐城城关来过年,那时从潜山到桐城城关有条路经过我们程坂队,称为西大路。路离山不远,在虎山咀分叉,东边一条路过挂车河经船脊湾、黄泥岗(今高黄)、石井铺街到桐城城关,北边一条路沿挂车河进山里到舒城。新四军就悄悄地埋伏在山上的战壕里,准备在此歼灭敌人。谁知,国民党行军途中突然改变路线,与另一支从安庆也赶往城关过年的国民党队伍会合,沿挂车河而上。此时城关那边正好有支赶过来增援打伏击的新四军部队,在黄泥岗附近与敌军迎头而遇,于大年三十傍晚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国民党没走西大路,这里埋伏的新四军部队就没法打伏击,搬来了几门大炮,安放在程坂靠挂车河方向的水塘(魏塘,洪塘,魏塘就在他家屋边)。冬天的塘大都见底,利用塘埂做掩体,炮轰挂车河边的国民党。老伯伯说那一夜的挂车河畔,惊心动魄,上半夜枪声,炮声不断,震得房梁子上的小瓦直响,不时还有跌落。这是他第一次近距离听到炮声,村庄里的人吓得关门闭户,没人敢出门。难怪我外婆在世时,经常跟我提到过,有年大年三十打仗,枪声炮声响成一片,她们站在草鞋凼山口往山下看,只见炮光中挂车河水溅起老高。到了下半夜,枪声,炮声,渐渐的稀了,直到完全没有。大年初一,到了中午,村庄里人才敢开门,几个胆大的在外面打听,才知道昨晚的战况。由于敌我双方力量悬殊太大,敌军多出好几倍的兵力,为保存实力,新四军经过一番激战后,撤离到了山里。老伯伯说过了好多天,他和几个小孩瞒着大人,偷偷的去捡子弹壳。听了老伯的陈述,让我明白每到冬天东方太阳起山前,天空为啥那般红,因为它染上了烈士的鲜血!岁月的风雨,年复一年的洗刷着战壕,加上山林流转,以前的战壕已不在明显,不过从小在战壕里爬上爬下的我们,仍然知道战壕的准确位置。小时候总想着山上战壕,像电影里的那样,解放军拿着枪,冲锋号一吹,一跃而过,冲向敌人。虽然这里没打过仗,但是为杀敌做了大量准备,而在不远处的挂车河边,厮杀声曾响彻天空。先烈们用鲜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的盛世太平,挂车河水日夜为他们歌颂。❖精华推荐❖小路上的碎碎念黄烟记忆记忆中的虎山咀忘却不了的高山山高云显深云庵我心里的枞阳旗山
1月17日 下午 5:24
其他

合温高铁,桐城人有话要说

近日,安徽省发布了合池城际全过程咨询服务招标计划,标志着合温高铁合池段即将正式启动。合池城际规划设庐江西、庐江泥河、枞阳、池州东等站,设计时速350公里/小时,总投资约220亿元。合温高铁的建设有助于提升合肥都市圈与东部沿海地区的联系,对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非常遗憾的是,合池城际设站庐南小镇泥河,擦桐城东境而过,让关注合温的桐城人不由扼腕叹息。这几天,又看了朋友推荐的池州、枞阳老乡以及在桐温州企业家支持合温过境桐城的文章,这里不得不说几句话。桐城不应该错过合温高铁。作为合肥都市圈的一员的桐城不应该错过合温高铁。桐城是“两江剧邑、七省通衢”,是合肥都市圈南部门户城市。根据最新编制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合肥都市圈发展规划》,合肥都市圈范围包括合肥市全域,以及域外的桐城市、无为市、六安金安区、舒城县、寿县、定远县、含山县等7个县市区,总面积约2.49万平方公里。桐城作为合安之间重要的节点城市,同时也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市,桐城对于加强合桐安产业带建设,推动皖中及皖西南一体化发展意义重大。作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一员的桐城不应该错过合温高铁。桐城是中国文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桐城派故里、黄梅戏之乡。合温沿线,有安徽的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有浙江的雁荡山,不能没有桐城的龙眠山、嬉子湖、孔城老街;有徽州文化、浙东诗路,不能没有桐城文化、黄梅戏文化。作为大别山革命老区一员的桐城不应该错过合温高铁。近日,国家发改委印发《新时代大别山革命老区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鼓励大别山革命老区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强区域性开展对口合作。作为合温高铁沿线屈指可数的大别山革命老区的桐城,如果错过合温,那么安徽省践行新时代大别山革命老区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无疑将少了一个鲜活案例和典型举措。作为合安高铁东西向交通最薄弱的桐城不应该错过合温高铁。合九高铁和黄黄高铁建成后,武汉过境安庆东向长三角的车次增多,周边潜山、太湖、宿松均可西接鄂川渝,东联江浙沪,而桐城不能;合池如按现线路规划实施,桐城北边的庐江、舒城、肥西均可直达义乌、宁波、台州、温州,而桐城不能。可以设想不久的将来,桐城东站将成为整个合安和合九线上通达度最差的县级站,这让桐城人情何以堪?!桐城大批东向浙江的旅客和在桐浙籍客商,可能不得不需要到庐南小镇泥河换乘高铁,这怕是桐城人和合温规划者、决策者都不愿意看到的情景吧?!合温高铁可以有桐城。合温高铁过境枞阳,原规划设站枞东,远离县城,非常不合理。最近又公布的新规划方案,终于看到枞阳方面努力的成果,设站明显靠近了县城。这里在为老桐城兄弟县高兴的同时,也不免为因此产生的枞阳弯而担心。合温高铁靠近枞阳县城,应该是看到枞阳的人口优势,高铁肯定还是要考虑客流和市场,这里就不能不为规划者拍案叫好,要点一个大大的赞了。那么考虑到了枞阳的客流,再考虑到枞阳弯,是不是应该进一步考虑桐城以及桐城背后大别山区的客流呢,考虑桐枞池直线方案消除枞阳弯呢?试想,如果高铁从桐城东引出,再由枞阳县城直接南下池州,枞阳弯是不是就不存在了?而桐枞两个人口大县都能同时获益,这应该是最佳方案了吧。从前文所述的枞阳以及池州老乡的文章也可以得出同样的观点。所以说,合温高铁不仅应该有桐城,而且可以有桐城。合温高铁与桐城可以互相成就。合温高铁可以成就桐城。桐城号称“安徽的温州”,与温州乃至浙江经济联系密切。桐城塑料包装龙头企业金田集团就是温州企业家在桐设立,浙江新能源汽车知名品牌哪吒汽车就是桐城人在浙江创办。对浙招商引资一直以来也是桐城招商的共识,并且成效显著。2023年年初,王清宪省长在参加安徽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安庆代表团审议时说:“为什么桐城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么多的院士、企业家,在安徽县域经济实力排名却从第2掉到了第16,没有成为前5?”“省长之问”让桐城人从上到下开始反思,并且为了桐城重返“十强”而奋发作为、孜孜以求,桐城在外杰出老乡也纷纷参与,国轩高科动力电池、中建材太阳能新能源、中环新能源等三个投资过百亿的先后落地桐城。同时,桐城对标苏浙沪、招商苏浙沪行动开展如火如荼,桐城上下都感觉到破局在望,欢欣鼓舞、士气高涨。但是,桐城唯一可能获得的东向长三角高铁通道的机会——合温高铁却擦桐城而过,让桐城在负重前行之时顿觉冷风扑面。合温高铁过境桐城,不仅可以使原本密切的两地关系更加紧密,联系更加便捷,也使得桐城对标苏浙沪、招商苏浙沪更加有的放矢、更加水到渠成,无疑也必将有力地助推桐城重返“十强”,答好“省长之问”。桐城也可以成就合温高铁。合温高铁从桐城过境,桐城以及大别山区的可以为合温提供稳定的客流。桐城文化和桐城旅游也将为合温高铁增色。最为重要的是,合池城际如从桐城东引出,不仅增加了客流,而且可以有效利用庐江、桐城段既有高铁,缩短了待建线路里程,较大幅度地减少了投资,有利于合温高铁早日建成。阜鹰汕铁路(含六庆铁路)规划的时候,原本过境桐城,后来为了照顾大别山区兄弟县市,改道霍岳,桐城人没有发声;庐铜铁路规划的时候,从桐北附近的柯坦引出,绕桐枞经无为到铜陵,桐城人也没有发声;合温高铁合池段规划的时候,擦桐城东境而过,桐城人是不是还要默不作声呢?!❖精华推荐❖合温高铁,桐城不能缺席合温高铁,枞阳人民有话说合温高铁,池州人有话要说
1月17日 下午 5:24
其他

【桐城记忆】我的拉煤生涯

提笔写这些,是很困难的选择。一来因时间已久,二则自己对这些过往是不愿回想,好开开心心地度完自己的余生。微信朋友圈里文友老师们,熟悉我的朋友都提议说,要我把这段经历写下来,好让大家再回忆一下过去的岁月。还得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说起:农村实行了多年的集体所有制土地开始包产到户了。让农民干活拿工分,吃粮靠集体的制度一下消失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彻底解放了。当时也有少数家庭经济条件好,头脑灵活的人开始经商,做起了生意。被批斗了多年的“四类分子”,所谓的“阶级敌人”也彻底平反摘帽了;我的父亲当年参加新四军,因后来在掩护苏北“抗大”盐城四分校转移的战斗中受伤被俘过,尽管在“肃反”运动时,上级组织已作过他个人历史的结论,但在那场史无前例的风暴中仍然被挂上了“叛徒”的牌子,同时作为他子女的我,也失去了出人头地的希望,成了永远的农民。现在改革开放了,人们相互你好我好,大家都好。文化大革命以来被封禁的古装戏也在城乡敲锣打鼓,热闹起来……遭遇十年动乱禁锢的人们的思想开始活跃进来,农村一些当时正值二十多岁的年青人,赶上了好时光。他们纷纷走出乡村,南下北上,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艰辛打拼,终于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其中一些人成了创业的精英,在大都市里闯出了自己的辉煌业绩。最不济的还是属于我们这年龄段的人,身强力壮的青壮年时段,都奉献给了大集体时代。现已届中年,体力渐弱,孩子们又小。如今土地一下子分到了自已手里,一缺资金,二缺农具。当时所住的两间破草房,其中一间还是向小弟借居的。尽管也想出去挣点钱,但家里承包的土地能指望谁呢?有人建议我卖点粮食,购置一个小板车,农闲时去县城揽点活干。自己觉得鉴于家里实际状况,确也只能如此。我一开始是找关系加入城关建筑工地工程队拉沙石等等,后来自己也揽点活干。但那时改革开放之初,小城里企事业单位经济状况都不好。建筑工程资金都难筹集,拖欠工程款是屡见不鲜。也有不法包工头卷款走人的现象发生,农民工仍然摆脱不了被欺骗而劳而无获。大概是一九八八年,我在承包县食品公司屠宰厂工地一幢安置房沙石料期间,顺带也让工友们参与商品仓库进出货物搬运工作。也就在这一年底,时值年关将近,经理张建成先生找上我,说能不能帮助商场营业员们代购代运无烟煤球,她们大多数人都是家庭主妇。应该说我当时对煤建公司经营状况缺乏了解,听到他的话后便愉快地答应了。第二天就带上两个工友拖着小板车去了煤球厂。因为当时煤建公司加工生产机械设备差,产能低下,居民计划供应的煤球很难买到手,有人排队一两天仍然空空如也,最后不得不在煤贩子手中购置高附加值成品煤球。当时赶上改革开放后,城乡居民经济有了初步提高,以前专门烧稻草的农户也想烧烧煤球,过年来客用煤沏开水也是很排场的事,这一下弄得煤建公司购煤人满为患,天天都有打架斗殴的现象。第一次,我们三人一早拉着小板车来到了煤厂,看到所有的煤机前都排着长长的队伍,只有一台煤机前正有工人师傅在修理,并且排队的人很少。我说:就在这里了!岂料等了大半天也未修好,到了下午,竟然连修理的工人也走了。直到傍晚,他们才又手忙脚乱地忙了一通,终于起动了,皮带上终于有煤球出来,我们欢快地马上行动,岂料“咔嚓”一声又坏了。大家又冷又饿,眼看天快黑了,我们只能懊丧的拖着空板车回到工地,这一天未能为客户拉到煤,可是我仍然还得付他们二人工资,怎么说呢,他们毕竟是跟我后面干活呀!白白耽误了一天时间,心里非常不服气,第二天,他们俩再也不愿意干了,我只好安排他们在工地拉沙石,一个人拉着小板车到了煤场。看到有乡下人在排队,我搭在他们中间,还算幸运,到了傍晚终于装了满满一车。一过镑,正好一千斤,马不停蹄,汗流浃背地拉到了屠宰场食品公司住户点,天已快黑了。一车煤球,三家分,当时人已经累得不行,按个数分,我已无法计数了,王安平场长拿着手电筒帮我记数分发,让购煤户都自行搬回家。晚上回到家人已累得疲惫不堪,睡在床上想:自己今后还能把这个苦事继续干下去吗?想起家里困难局面,再者人家领导对我的关照,再难也得干下去。当时也有几位拉城区居民户煤的工友,我和他们相处在一起,大家相互帮助,渐渐地熟悉了这个工作。刚开始对桐城煤建公司经营状况非常反感,其中公司员工一些沾亲带故的所谓亲戚,他们相互搭伙,每台煤机前都有他们的板车,前面满满一车拉出,后面又是他们的空车接上,其它人根本插不上手。有不知内情的乡下买煤人,看到这些地方人不多,就将车子排在他的后面,岂料前面永远都是这几部破板车,其实这种破车基本是不装煤球,整日只是放在这里排队的。一些脾气暴的人就想和他们理论,经常遭遇他们群殴。人们对此深恶痛绝,称他们为“煤霸”!当年一些乡镇企业大户和外销员都是请农用车代购,司机们也不会捡装煤球,这样就养活了这帮人,都是由他们代购代装车,让他们获得了高额的工资报酬。其中还有一项更大的利好,那些年煤炭价格一年有数次涨价,一些开票营业员一旦知道煤价上涨,就通知煤贩子他们取出大批现金,个别营业员她一整夜竟然开出五万多元的购煤票据,能有什么办法呢,煤贩子手中有钱啊!记得有一年底,公司财务科竟统计出当月售出200多吨购煤票据,气得公司吴经理到煤厂跺脚大骂煤厂厂长是养虎害民!当时计划经济时,煤建公司不但内部管理混乱,外派采购人员竟然也将国家分配的山西优质民用无烟煤,转手私卖到山东民营企业,以此中饱私囊。后来公司只能采购劣质含硫超标的川煤供应居民,由此也让我们拉煤工饱受委屈。一天我刚刚搬完南大街一家住户的煤球,拉着空板车迎头撞上前几天刚买过煤的人家的男主人,这人蛮横无理,见面就破口大骂,尽管我耐心的向他解释,可他根本不听,还将我的拉煤车翻倒在街道上。我知道此人品行不端,也曾蹲过看守所,但是我还尽量向他解释:当时煤厂供应的煤有两种价格两样品质的煤球,他妻子本来认购的就是次质煤。在我的解释后,才有人将我们拉开……。刚开始我专门给食品公司住户拉煤球,按当时工资标准每百市斤力资五毛钱,这样子干下来,每月平均也能挣个一百多元,略高于普通工人的工资收入。一些主妇对我非常客气,有时赶上饭点硬是留我吃饭。拉煤时间长了,熟人给介绍的户主越来越多。做任何事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尤其是涉及到千家万户,柴米油盐的工作,我是一个把名声看得很重的人,也曾遭遇过心中最崇拜的长者的误会,也让我遗憾,反复细思心中也就释然了。我自认为自己平生是正直小心的人,当年带工友们干活,再困难也不曾沾别人应得便宜,如今老来,自觉心里宽慰。九十年代,我大孩子在蚌埠上学,记得当时春节过后,手边经济非常拮据。正月初我到桐城师范,老师们每户煤折子都夹一百元现金,并且告诉我什么时候有时间,就什么时候给她们购买,这样子聚存了孩子的大半学期的生活费。后来挣够一家煤钱就送一家,幸得她们的帮助,让我轻松的渡过了那些年的“儿荒”岁月。时至今日老迈之年,我仍然感恩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人。尽管也遭人误会过,只要自己问心无愧也就释然了。时至今日偶尔遇见过去的老熟人,见面时大家仍然是非常地亲热。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地人到桐城城乡办起了煤球厂,极大的方便了城乡居民的生活。再后来液化石油天然气管道的开通,新型电器灶具的普及,城乡居民以煤为燃料成为了记忆,煤建公司这块金字招牌也在人们心里成为了历史;同时也让我们这些以“拉煤”为营生的人成为了一个时代人心里永久的记忆。❖精华推荐❖【桐城记忆】石庄往事伏虎(王屋)山,我的乳娘杂谈西乡石庄与石姓石庄老屋乡梓先贤石纶阁龙眠深山访龙井那年青草高中的生活【阅读理解】乡贤石纶阁的人物形象王屋山揽记【桐城记忆】王屋寺中的苦读王屋山新修了两座墓塔王屋山上有故事在王屋山的目光里桐城有座山,山上有座庙【白梦桐话】
1月16日 下午 6:55
其他

清华伉俪  风雨同行

我的母亲琚书琴是安徽桐城人,1926年出生,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虽然她离开学校已七十余年,内心仍与清华有着深厚的感情联结,每次参加完校庆活动回到家都很高兴,滔滔不绝向我们讲述当年的故事。她非常珍爱校庆时收到的校徽和帽子,外出不管到哪儿总要戴着有顶红帽子后来洗得都掉色了,她还是坚持戴着出去。近些年,由于骨折后行动不便,母亲不能返校参加校庆,但始终对《清华校友通讯》爱不释手,每收到一期杂志,她都看得很认真,很动情。然而当我收到复90期《清华校友通讯》时,母亲已经去世了。2022年4月12日,母亲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96岁。母亲生前是国防科技大学军事外语系教授,她教书育人38载,桃李满天下,出书立著任劳任怨,在外语教学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母亲眼中,《清华校友通讯》多年如一日把真情传递给天南海北的清华学子,这是一种厚德载物的精神力量。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她眼睛看不清字了,就让子女念给她听。她常常由此追忆往事,仿佛又回到了清华,又回到了当年。特别是回忆起同为清华校友的父亲,母亲总是很幸福的样子。我的父亲慈云桂也是安徽桐城人,1917年出生,1939年以优异成绩老入西南联大航空系,后因病和战争原因借读湖南大学无线电专业。1943年他被保送到清华大学无线电研究所攻读研究生,师从著名物理学家孟昭英教授。1945年毕业后他留清华大学物理系任教。1980年父亲当选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90年7月21日,父亲在工作中因突发脑血栓抢救无效逝世,享年73岁。父亲一生从事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研究,为国家先后研制了几代计算机,被誉为“中国巨型计算机之父”。时光回溯到1947年,父亲在安徽老乡家里认识了正在清华大学中文系读三年级的母亲,通过彼此接触了解,心心相印。1948年,二人结为伉俪。父亲当时是清华大学物理系的教师。当时的清华中文系主任、中国当代文学家朱自清教授是他们的证婚人。父亲出身贫苦,思想进步。1946年从西南联大返回北平后积极参加地下党领导的清华教联会的发起和组织工作,先后参加了抗议美军暴行、反美驻军和“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等运动。1948年3月,国民党政府北平当局公然宣称“学联为共匪策动之组织”,宣布取缔华北学生联合会。同年4月,北大、清华等十所大学学生举行总罢课。父亲积极参加了北平各大学教职员工、研究院科研人员和医院医护人员一致举行的罢教、罢研、罢诊、罢工、罢职运动,与学生的罢课一起形成“六罢合一”的“四月风暴”。正是在这些运动中,父亲与母亲相知、相爱。父亲对我们说:“你母亲当时很勇敢,经常受到特务的监视和威胁,仍毫无畏惧地参加各项革命活动。”1950年,为响应毛主席“一定要建设支强大的海军”号召,应新中国大连海军学校的紧急招聘,父亲携笔从戎调往海军,参加大连海军学校建设。1954年,父亲又被陈赓大将选中,由大连海军学校调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因校址在哈尔滨,所以又简称“哈军工”。此后,母亲也相继参军。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哈军工”苏联专家全部撤走,学校急需英语教员开设大学英语课程。母亲因在清华打下的基础,毅然决然由教中文改为教大学英语。父亲虽然离开了清华,却始终秉承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1958年组织研制了我国第一台军用电子管专用计算机“901”。1965年4月,父亲又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台晶体管通用计算机“441B”,这台机器通过了国家鉴定,达到了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然而在史无前例的“文革”中,父亲受到了迫害,1968年底因莫须有的“特务嫌疑”罪名被关进了“牛棚”。母亲虽出身不好,且有海外亲戚,但她不顾一切地为父亲抗争,到处为父亲鸣冤找人。当时父亲工资全部被扣,全靠母亲一人工资养活家里四个孩子,此外她还紧衣缩食,坚持按月寄钱给远在安徽老家的爷爷奶奶。1969年5月,父亲从“牛棚”里被放出来,虽解除了关押,重大“特嫌”的帽子仍没有摘。为调养父亲虚弱的身体,母亲到郊区买了老母鸡给父亲炖汤,又担心被造反派发现,就在深夜里起来炖。母亲后来告诉我,那时她就像做秘密工作一样。父亲出来后,想的不是自己如何伸冤,而是惦念着计算机研制工作。当时的国际形势十分紧张,国家专委为研制我国洲际导弹全程试验所需大型计算机的任务没有着落非常焦急。由于“文革”,中科院等国内几个主要研制单位都瘫痪了8月,国防科委机关秘密派人从北京到哈尔滨了解父亲的处境。11月,我国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测量船上的大型计算机论证会在北京如期召开,国防科委指定让父亲来参加。得到这个消息,父亲激动不已,心中燃起烈火般激情。晚上回到家,母亲为父亲做了一大碗腊肉蘑菇面。那是戴上“特嫌”帽子后父亲吃得最香最饱的一餐,他顿时来了精神,从后院拖出锈渍斑斑的自行车。正在收拾桌子的母亲问:“你刚回来又要上哪?”父亲说:“我去实验室看看,大伙儿准在那儿加班呢。母亲了解父亲对工作着了魔一样的执着,没阻拦他,只提醒他注意安全。然而,父亲毕竟刚刚走出“牛棚”,仍有些身体发软、头昏眼花,在路上连车带人摔倒了,不得不带着骨伤进京参加会议。在北京的论证会上,父亲深感自己肩负的重担,滔滔不绝地讲了两个多小时,详细陈述了研制我国第三代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必要性、可能性、可行性,以及埋在他心里多年的总体设计大纲。父亲的发言打动了听众,会后上级机关领导又反复与父亲商讨了一些工程实施细节,最后果断决定由“哈军工”承担代号为“151”的计算机研制任务。得到任务后,父亲立即召集人马着手调研,走访各地厂家、研究所。母亲和往常一样没拦他,只是流着泪,一边替父亲掖好衣领一边说:“蹲了半年牛棚’,命都快没了,也不知道安安心心养一养。”父亲提起行李说:“我们俩相守几十年了,你还不了解我?放心吧,老太婆,我一忙起来身子骨反而硬朗了。”“151”计算机的研制过程可以说是历尽坎坷。1970年,“哈军工”主体南迁长沙,改名为长沙工学院,父亲任长沙工学院电子计算机系主任兼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教授。在长沙,研究所被安置在长少郊外一所废弃的农机学校。父亲鼓励大家说:“这里总比当年延安的窑洞强。”他亲自带领大家架电线,打扫出原先被废弃用来养鸭子的房屋,因陋就简把一些教室改建成宿舍。就这样从基建开始,不管面对何种困难,父亲都照样带领大家坚持工作,如果白天搞运动,就在晚上加班加点。“151”计算机设计完成后,生产是在北京738厂完成的。父亲带着四十多位科研人员来到工厂,由于没有住处,他们就在工厂的篮球场上搭起了一排木板工棚。夏天工棚里闷热得如同蒸笼,下半夜才能入睡;冬天工棚里又冷得如同冰窖,当时煤限购,常常因没有取暖的煤而炉子停火,有人干脆带着棉帽睡觉。多少年后,父亲回想这段经历风趣地说:“我们们的身体在工棚里通过了‘高低温例行试验’。”经过多年的实践,父亲深深知道国产计算机生产中最关键的就是要抓质量,然而管严了、管多了,有的工人就说“臭老九”对工人管卡压,甚至不允许科研人员带放大镜进车间查看焊点质量。父亲态度很坚决,一方面要求科研人员深入到装焊第一线与工人一起干,另一方面向上级有关方面积极反映。他严肃地指出:“对于国防重点工程必须一丝不苟,绝不能留下隐患。”工厂里许多人在背后议论:“没见过像老慈头这么硬的教授。”
1月16日 下午 6:55
其他

天城的时光枫影

在离开了那片热土许久之后,心头涌起的,依然是天中里那棵百年枫树的身影。它站立在花坛的中央,如同一位静默的守望者,守护着我童年的秘密与欢乐。岁月如梭,人生如逆旅,我如今在他乡为客,却常常被那校园里的枫红牵动思绪,回荡在梦境的深处。记得那时,春天的暖风吹拂过校园,冬去春来,万物复苏。枫树上的枝桠便开始抽出嫩绿,校园里的花草也在这个时候竞相绽放。我和几位发小在操场上追逐打闹,时不时在枫树下歇脚,张望着树梢的新绿,心中充满了对生活的憧憬。夏日炎炎,那枫树便成了我们的庇护所。它那茂盛的枝叶仿佛能吸走身上的燥热,带来凉爽的微风。我们常常席地而坐,在枫树的阴凉下交换着彼此的小秘密,或是倾听着树梢鸟儿的鸣叫,那是多么自由且无忧的时光啊。然而,比起春夏的绿意,我更难忘秋天的枫红。秋风起时,枫树便换上了它最为壮丽的装束,那满树的枫叶宛如一团团燃烧的火焰,火红火红,让整个校园都沐浴在一片温暖的色彩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每每走过枫树下,那铺天盖地的红叶令人想起这诗句,仿佛每一片枫叶都是春风精心裁剪的艺术品,惊艳了整个秋天。赏枫成了我们最爱的秋日活动。那时我们会举办小型的赏枫会,聚在枫树下吟诗作画,或是简单地坐着,静静地看着那些如同蝴蝶飞舞的枫叶缓缓飘落。记得有一次,我随手捡起一片枫叶,看着它在手中渐渐失去了水分,变得脆弱。那一刻,心中不禁涌现出了龚自珍的那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想,这大概就是枫叶向我们展示的最后一抹温柔吧。那棵枫树见证了我们从孩童到少年的变迁,也伴随着我们一步步走向成熟。它的枫红,不仅仅是一种色彩,更是我们记忆中不可抹去的印记。当我踏上求学之路,离开了天城中学,枫树依旧深根于我心。它仿佛在告诉我,不论走到哪里,都要铭记过去,珍惜眼前,展望未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句诗准确地道出了我对于家乡及童年的感慨。哪怕人生道路再荆棘,我始终坚信那棵枫树的枫叶一般,不论经过怎样的风霜雨雪,最终都将变成更助人间之春色。虽然我已经无法像童年时那样每天在枫树下嬉戏,但那些关于校园、关于枫树、关于秋天的记忆,却成了我心中最温暖的部分。时光流逝,人事变迁,在这漫长的求学旅程中,每当我感到疲惫或迷茫时,我都会在心中默念:“百年枫树,依旧红艳,无需凋谢。”它就像一盏永不熄灭的灯塔,在我的生命海洋中引领着我,让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而今,我带着一颗成长后的心,再次回到了那片熟悉的土地。那棵枫树,依然耸立在花坛中央,它的枝头又开始泛红,一如既往地美丽。我站在它的树荫下,闭上眼睛,感受那股熟悉的气息。仿佛我又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年纪,那个在枫树下无悔奔跑的时光。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心中能有这样一片净土,实在是一种难得的宁静和安宁。我愿用我余生中的每一笔墨水,去书写那枫树的华美,去回忆那些犹如金色童年的日子。无论未来的路怎样坎坷,那株百年枫树的影子,都将是我最坚实的依靠。天中的枫树啊,谢谢你,你不仅是我的童年,也是我永远的回忆。你在秋天的绚烂中,教会了我成长的意义;你在岁月的长河中,引导了我前进的方向。我会带着对你的思念,继续在外面的世界中奋斗,而你的枫红,将会成为我心中最深刻的印记,永远烙印在我的生命故事里。当我老去,白发苍苍,我依然会记得,那片红于二月花的枫叶,那是我童年的颜色,是我记忆里最柔软的地方。无论身在何处,心中那颗挂满了岁月果实的枫树,永远郁郁葱葱,永远赤红如昔。❖精华推荐❖【桐城记忆】石庄往事伏虎(王屋)山,我的乳娘杂谈西乡石庄与石姓石庄老屋乡梓先贤石纶阁龙眠深山访龙井那年青草高中的生活【阅读理解】乡贤石纶阁的人物形象王屋山揽记【桐城记忆】王屋寺中的苦读王屋山新修了两座墓塔王屋山上有故事在王屋山的目光里桐城有座山,山上有座庙【白梦桐话】
1月15日 下午 4:36
其他

跨越了近一个世纪的手足情

我兄弟姐妹共十人,能活下来的只有老三,老五即本人,老九,老巴子四人。其余六人均在幼年或少年时夭折。在旧社会,由于生活的艰辛,卫生条件差,买不起肥皂就用皂角树上长的果子叫皂角敲碎泡水洗衣服。一条洗脸毛巾(就是一块长方形的土粗棉布),小孩用了大人再用,你洗过了他再洗,能不互相感染吗。那时只吃两歺,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何谈营养,更无钱请郎中(中医)看病,只得听天由命,自生自灭了。我记得在少时,全家人都生疮,脓包疮,像水泡一样,破了就流脓,不知是什么病,全家人都感染,老六老七老八都因此病严重而在短期内先后去世。我命大不太严重,活过来了。老大民国十七年(即公元1928年)生,寡言少语,忠厚老实,门口人(桐城方言,即邻居们)都称他为“大好人”,小学毕业因没有考取初中,就在门口张大兴皮鞋店当学徒。那时当学徒规定:学徒期限三年,再帮师一年,共四年。只给饭吃,没有工钱。名曰学徒,实则杂役,师父家什幺亊都得干。好在他老实,能吃苦,叫干啥就干啥。七七事变后,县城风声吃紧,安徽省政府由安庆迁往金寨县,哥哥也随鞋店去金寨,鬼子投降后省府又迁回安庆,鞋店也随之到安庆,四年学徒期满,县城也就解放了。解放后哪个穿皮鞋?解放军艰苦朴素,又是供给制,没人穿皮鞋,有钱的大户人家不敢穿,他满师后回家也就失业了。随后他又当了街长(即解放初期的居民委员会主任,义务性的,无任何补贴)他只得在门口摆摊做布鞋卖,补贴家用,和母亲及二个小弟弟一同生活,其艰难困苦可想而知。我也无力补贴家用。其后他响应政府号召走合作化道路,参加桐城鞋厂由生产布鞋到生产解放鞋,厂名也改为桐城橡胶厂,产品也扩大了。1954年哥哥来信说要结婚,我即将节省下来的准备寄回家的六十元全部寄回家去。1956年我有固定收入了,于是我立即将母亲和二个弟弟接来南京一起生活,这是我应尽的责任。一方面减轻老大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靣,妈妈和弟弟也摆脱贫困。此后老大夫妻二人均在厂里工作直至退休,如今已是儿孙满堂,其乐融融了。两个弟弟来南京后,均在小学读书。同年我经同事介绍,认识了一位女学徒工,也是贫苦出身,星期天休息就到我家来玩,彼此都很了解,经协商决定结婚。我俩结婚再简单不过了,说来你可能不信。当时南京已流行,除一套家俱外,还要有三转一响,即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按规定可领布票三丈八尺。而我俩一无所有,布票没领一尺,衣服没添一件。她把进厂时买的一个花板箱拎着洗换衣服就到我家来了。婚礼是由单位领导王维仁主持,共四对集体婚礼,单位同志和她单位几个好友参加。我俩还是穿原来的衣服参加婚礼。大家吃点花生,糖果,热闹一番。既不收礼也不请客。晚饭还是和往常一样,在单位食堂买的简单几个菜,就万亊大吉了。对此我俩从未后悔和埋怨,简朴并不丢人,家庭和睦就好。三天婚假过后就各自上班了。两个弟弟小学毕业继续上初中,初中毕业后,三弟因未考取高中,就去一家集体企业上班,1961年又报名参军了。小弟弟初中毕业后考取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学制五年,住校。毕业后分配到广州,第四机械工业部第十六研究所工作,“文革”中,调安徽合肥无线电零件二厂后又调机关工作,直至退休。如今他家庭生活也很美满。1962年三弟在部队患病,被送往浙江湖州98医院,经诊断为胃癌且已扩散,吃什么吐什么。得知消息后,我和妈妈赶到医院探望,并提出要求转南京军区总医院,院方不同意,只得作罢,这是妈妈和我与他最后一次见面,不久他就病故了。因担心妈妈过于悲伤,我独自一人前往医院并送他下葬于湖州陈英士墓(山名。陈英士是国民党元老cc派陈立夫、陈果天之父,此山为他家坟山,解放后成为义山,故称此山为陈英士墓)。此后再也没去祭扫过,只顾工作不想其他,实为一大憾事!每想起来就心里难过,后悔晚矣。母亲因三子病故的打击,又因第三代的相继出生,来往奔波于桐城和南京之间,积劳成疾,我送她老人家住南京第四医院(南医大二附院前身)住院治疗,因心力衰竭于1965年1月5日抢救无效而逝世。妈妈劳苦一生,但从未叫过苦,说过一声累。加之困难时期供应紧缺,也没有过上几天好日子,也是一大憾事!如今我们兄弟三人都已儿孙满堂,手足之情仍然深厚。我和弟弟每逢五一,国庆长假,不是他来就是我往,从未间断。我出差也多次回桐城哥哥家探望叙旧。兄嫂和侄子也几次来南京打工或游玩。因为嫂嫂说地地道道的桐城话,邻居们一句也听不懂,以为是讲外国话,闹出一些笑话。1992年春节,我和弟弟相约,两家齐回桐城哥哥家过春节,三家二十六口人大团圆,热闹非凡。此后,于1997年,1999年,2001年多次相聚,你来我往,就不再一一叙述了。我们兄弟三人,手足情深,从未闹过矛盾,遇到大事,共同协商(如迀坟)尊重兄嫂的意见,从不斤斤计较,经济收入我和弟弟比哥哥家要好一点,该共同承担的就不要哥哥承担了。最近老巴子突发疾病,生命垂危,大侄女得知后,全家鼎力相助,送医院抢救及时,使病情转危为安,并迅速恢复健康。如今兄嫂虽已过世,近两三年,只要我和子孙回去,侄辈们都热情款待,陪伴不离,待若上宾,桐城人客气,名不虚传,我很受感动,手足之情也传承下来了,甚喜,甚慰。中华老传统,手足情谊深。彼此多关照,本是同根生。❖精华推荐❖记忆中的桐城相府解放前的桐城国家公祭日‖亲历日军轰炸桐城【桐城记忆】战乱时期的求学经历【桐城记忆】抗战时期的乡居生活记忆中的龙眠
1月11日 下午 5:06
其他

【桐城记忆】四爹爹的歌

四爹爹姓吴,不是我的本家,但从我记事起,我们小孩儿就喊他四爹爹,我的父亲喊他四椒椒。四爹爹是个瓦匠,生产队里各家的锅台都是他搭的,但是家家锅台高度不一,听大人说,这是根据各家主妇身高量身搭建的。在我印象里,他是生产队里的第一能人。小时候,生产队里的牛都是有大些的孩子的社员家里承包放养,我包放的是一条套子牛,就是未成年的半大牛。一日在山上和小伙伴们玩疯了,黄昏的时候准备牵牛回家,结果牛不见了,几个大点的孩子都帮着找牛,眼看天快黑了,也没有牛的踪影,只能跑下山去告诉大人。到了山下,父亲和生产队的几个大人也刚刚收工,在塘边洗脚,一听说牛丢了,父亲急了,队长说:“先别着慌,叫四椒椒给掐掐。”我跟着大人们后面一起来到四爹爹家,队长说明了情况,报了个时辰,四爹爹扳着手指算了一会,说牛在西南方向一里多路。几个大人没有回家,跟着队长直接去了山上,不一会儿就把牛找回来了。过后我听说了,这就是所谓的“掐货”,我至今没有明白其中的奥秘,但我从此对四爹爹更多了一分敬意。桐城歌采风活动(下同)四爹爹的最引人注目的本领是唱歌,有一次放学回家,远处忽然传来一阵嘹亮的歌声:太阳下山红霞烧,小郎住在破瓦窑,有朝有日时运转,脚踏楼梯步步高,步步高,脱掉烂衫换新袍。原来,家门对面的坂田里,生产队的社员们正在薅草,薅草不要出什么力气,又是站着,四爹爹就在田间边劳作边唱歌。老家是个小山庄,四爹爹的歌声被周边的山坡反射回来,余韵悠长,久久不绝。我和四爹爹的大孙子大毛同班同学,关系要好,四奶奶姓王,非常和善,我经常到四爹爹家里玩。四爹爹家里四间小瓦屋,我家也是小瓦屋,但是四爹爹家的每间屋的四角都有一根柱子直通屋顶,屋顶上墙也嵌着人字型的梁柱,这和生产队所有人家的屋都不一样,听大人们说,这叫四柱落地,上面的叫穿枋,还说四爹爹的屋还是解放前做的。我那时候很疑惑,四爹爹家的成分是中农,不知道他解放前为什么能做出这样的好屋。一天我在四爹爹家耍,遇到四爹爹也在家,他打个谜语要我猜:生在青山我为青,死在阳间我为阴。旁人请客先请我,草木中间夹一人。我想了半天,想不出来,请四爹爹说答案,四爹爹得意的笑了,说“嘎气问嗯个大大”,我只好回家问父亲,父亲说是“茶”字,又给我解释说:“茶叶生在树上是青色的,摘下来炒制后颜色就变阴暗了,请客吃饭首先是请人喝茶。”父亲又叫我把“茶”字写了一遍,一看,可不就是“草木中间夹一人”。于是恍然大悟,跑过去告诉四爹爹答案。四爹爹说,我再打个谜语,四个字,让我和他孙子大毛一道猜:言青不是青,二人土上蹲,三人骑牛缺一角,草木中间夹一人。我们两个拿着瓦碴在地上边画边猜,猜出了第一个字是“请”,第二个是“坐”,最后一个字不用说是“茶”,但是这个“三人骑牛缺一角”真的猜不出来,四爹爹这回没有让我回去问大人,自己用瓦碴在地上写了一个“奉”字,现在想来,那还真不是我小时候笨,而是那时候根本就没有学到这个“奉”字,当然猜不出来。一个冬日的午后,生产队翻捡小队屋屋瓦,四爹爹带着两个人在屋顶之上,下面两个人在地面上支应。队屋前面的大稻床上,队长带着一班人在包秧田包子——所谓秧田包子,就是将一小捆稻草纵横交错摊开,在中间放上干牛粪,然后用稻草包住,用草绳捆绑好,来年春天分散到干田里,一个包子上覆上一堆泥土,然后点燃,让它慢慢燃烧,提高田地肥力以达到壮秧效果。包秧田包子劳动强度不大,但是因为跟干牛粪打交道,年轻的姑娘小伙子爱干净,是没有人干这个活儿的。在场的都是些中老年社员,再就是我们一班小朋友围着稻床边上的几个干草堆追逐嬉戏,不知道什么时候,四爹爹在屋顶上唱起了山歌:反唱歌,倒起头,嘎婆菜园里菜吃之牛,芦花公鸡撵毛狗,姐在房里头梳手,望见外面人咬狗,拎个狗头砸石头,家里老鼠咬掉猫的头,癞癞姑踩死一条大水牛……四爹爹肯定不是第一次唱这个歌了,因为在这之前,经常在大人们谈话中听到这个歌谣,因为好玩,孩子们也都差不多记得,但是依然是博得笑声一片。忽然下面有人说:“这个不过瘾,四椒椒,唱个《十八摸》,好不好?”大人群中忽然一片怪怪的笑声,“好,那就来个《十八摸》!”四爹爹放下手中的活计,站直了身子,这是要开唱了,却忽然又顿住了,直直的盯着我们这一群小孩子。队长也站起身,虎着脸对我们吼道:“一天到晚就晓得‘打疯狗’,全部给我出去!”把我们一众小朋友全部赶走了——我至今也没有搞明白,你唱歌就唱歌,干嘛把我们赶走呢?当然这一点也不影响我们的心情,那时候的孩子虽然没有玩具和零食,甚至还经常吃不饱肚子,但是却有广阔的空间和无尽的时间,生产队里有人家在做房子,我们就经常集聚在工地边玩耍。那时候盖房子简单,用两块墙板中间填上土,用木杵击打筑紧压实,就是所谓的“扶土成墙”了,几天就有了屋的样子。土墙到丈把高的时候,再用土撃在上面砌成人字形的上墙,然后,做屋过程中最有象征意义也最具仪式性的一环——上梁便开始了!只见中间屋子的地面上横放着一根碗口多粗的松树桁条,这就是大梁了,主人在大梁中间包上一块红布,又用红布条扎着两条糕系在上面。两面的墙顶上各站着两个人,一边是四爹爹带着徒弟,另一边是来自隔壁生产队的木匠师傅带着他的徒弟,全生产队没有事情的老弱妇孺几乎都到了,零零散散的围在屋场四周仰头观望。只听四爹爹在上面高声喝到:“吉时已到,上梁——”话声未落,主人在屋前放起了鞭炮,两边墙顶上放下绳子,下面的人将绳子套在大梁的两头,然后将大梁抬起,上面用力一扯,鞭炮尚未燃尽,就将大梁安到了最高处。这么喜庆的时刻,我以为四爹爹会唱几句,四爹爹却没有唱,只见四爹爹神情严肃,朗声诵道:一轮红日出东方,照在主东华堂上。今天日吉时又良,主东接我上屋梁。五尺红,梁上挂。斧头红,系斧把,现在就把正梁上。梁上无口,给我主东开梁口。梁口开得深又深,秤称银来斗量金。梁口开得浅又浅,荣华富贵万万年。开了东来又开西,子子孙孙穿朝衣。穿朝衣,戴朝帽,子子孙孙是国老。斜转面,面朝天,东方一朵紫云起,西方一朵红云开,大吉大利时候来!最后一句说完,两边墙顶上的两个小徒弟向四面八方围观的人群抛洒糖果和纸烟,混乱之中,我抢到了两颗糖果——是那种黑褐色的硬糖,大人们称之为“牛屎糖果”,在那个物质极端匮乏的年代,这已经算是难得的美味了。这一次上梁也是我印象中四爹爹最后的高光时刻,因为四爹爹渐渐老了,以后就很少看到他再上屋顶。1984年,四爹爹病死了,享年七十。但是他的名字还是经常被人忆起,多年之后,有一次我周末回家,几个老人坐在我家喝茶聊天,又提起四爹爹,说起了四爹爹的一件传说:四爹爹年轻的时候家里穷,没有多少田地,只好投师学瓦匠。一次给一个姓王的富户人家拆老屋,四爹爹在房顶角上拆到了一包银元,见无人发现,就把银元藏在了怀里,然后下了屋顶,对师傅和主家说自己肚子痛得很,师傅让他先回家。过了几天王家想起祖上曾说过老屋里藏有银元,拆屋时却没有发现,怀疑是四爹爹拿了,却苦于没有证据。后来王家看四爹爹小伙子长得周正,人又机灵,索性把女儿许配了四爹爹,也算是肥水不落外人田了。我忽然想起四爹爹家四柱落地穿枋瓦屋,原来如此。我问几位老人,小时候我怎么没有听说过这事儿,几位老人都笑了,说四爹爹自己从来没有承认拿过王家的钱,跟你们说了,你们小孩儿还不乱说。四年前,我的父亲也故去了,父亲是老家村民组里寿数最高的老人,随着老一辈的逝去,四爹爹和他的歌声、他的故事也消散在岁月的深处。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偶尔还会忆起四爹爹的歌声,那不仅是荒寒的童年岁月中一块温暖的碎片,我隐隐觉得,那里有生命中最本真的东西。如同雪山下的第一缕清泉,它的后面,流淌着波涛万里的滚滚长河!❖
1月9日 下午 5:59
其他

30年前,一位桐中老师在人民日报发文

自1978年实行全国统考以来,我已先后8次参加了高考语文阅卷。通过多次阅卷,我想就高考语文命题和中学语文教学谈几点看法。
1月9日 下午 5:59
其他

跨年夜,我在铜陵犁桥水镇看烟花

各式各样的灯点燃了犁桥水镇的激情当新年的钟声响起七层万丰宝塔重塑金身那么多的烟花,在自己的舞台上惊鸿一瞥,又寂然落幕我没有许下一个愿望当时明月在几个手执烟花的孩子再次举起了夜空的高度
1月8日 下午 5:17
其他

苏中根:与数学相伴,追求极限

苏中根,1966年生于安徽桐城,1982年考入安徽师范大学数学系。那一年,杭州大学开始招收概率论极限理论方向的研究生。命运中似乎隐隐有某种力量,将苏中根引入这一领域。1998年访问康奈尔大学时与kesten合影顺流而至苏中根高中就读于桐城县的一所普通中学,数学是其强项。作为乡村的孩子,父母、师长对他最大的愿望是考上师范学校,将来做个中学老师。这大致上也是一代师范生的梦想。考入安徽师范大学数学系,苏中根是激动的、快乐的、满意的。在他看来,大学是殿堂,是象牙塔,教书育人是纯粹的事业。在底蕴雄厚的安徽师范大学,老师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培养学生,学生们孜孜不倦、磨砥刻厉地努力学习。与同窗学友相比,苏中根算得上是用功的,但并没有想到将来要成为一个数学家、科学家。因为,那个时候的人比较实在,也没有太多的深图远虑,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地、按部就班地,甚至不紧不慢地行进着,与苏中根同时代的学生后来大多成了优秀的中学教师。1985年秋,因为成绩优异,苏中根获得了安徽师范大学免试研究生资格,申请了国防科技大学。与现在推免生有很大不同,不需要考试,也不需要面试,申请的学校审核通过就录取了。但因为安徽师范大学是第一年获批推免资格,学校不熟悉招生录取流程,要求推免生做好报考准备。于是,苏中根参加了1986年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顺利考入杭州大学概率统计专业研究生,师从陆传荣、林正炎两位导师,从事概率极限理论方向的研究。当时,陆、林两位导师已经招生了3届研究生,几位师兄也已经在国内外重要的期刊上发表了文章,这深深地激励着苏中根。在两位恩师的指导下,他薪火相传、奋斗不息、埋头苦研。多年后,师徒三人合作编著的《概率极限理论基础》深受欢迎,并荣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概率极限理论是概率论学科中最有特色的一个方向,这与整个概率论学科的发展历史有关。”苏中根说。概率极限理论着重研究随机变量序列的各种收敛性以及随机过程的样本轨道性质等。除了自身的研究意义外,概率极限理论还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在应用统计、计量经济、金融数学和信息理论等领域都有应用。1989年夏天,苏中根放弃了报考中国科学院系统所博士研究生的机会,留在概率统计教研室任教。1992年,林正炎教授由国务院学位办授予博士生导师资格,并被复旦大学聘任为兼职博士生导师。同年,苏中根考取了复旦大学数学所博士研究生,在林正炎教授指导下继续深造。1995年,苏中根获得博士学位以后回到杭州大学数学系,加入陆传荣和林正炎两位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开展研究。1998年,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4所学校合并成新浙江大学。苏中根在新浙江大学概率统计专业继续着教学和研究工作,培养了一大批概率统计方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推动着概率极限理论方向的发展。厚积薄发1996年,苏中根获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于1997年年底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数学系进行为期一年的学术访问,指导导师为国际著名数学家Harry
1月7日 下午 3:15
其他

王屋山揽记

宝石圣地王屋山,自古桐西著名山,传奇古迹,旖旎风光,贤士俊杰,伟业丰功,谨此揽记。山峰金银仓山峰横亘,气势非凡,形如屋脊,故名:屋脊岭。千百年来,世代相传,妙奇神话:远在盘古开天辟地,上天玉皇大帝,安遂黎民,长远着想,指令在王屋峰中,设立金仓银仓,以备天灾人祸,赈济良民百姓。另有第二个版本:中国头一个皇帝,秦始皇,亲率移山填海大队人马,来到古桐国区域,将沿途搜刮而来的金银财宝,藏于王屋山中之后,凭着神权,赶着大横山填海去了。王屋山中的金仓银仓,一直由门神把守。后来,曾有传闻,有一家父子十人,神通广大,弄到了金银仓钥匙,冒充开仓主人,一下子打开仓门,金光灿烂,当护门神察觉此人冒充,非是真主,立即没收了钥匙,紧将仓门封闭。百年之前,新传观世音菩萨,派神童托梦王屋寺主持和尚:告诉世人,金银仓严防盗窃与破坏!此乃民众财富,届时会有神仙给真心为民谋福利之真主。真能兑现吗?谁也无法而知…山豁钓鱼台王屋山西南向,山势开豁处,与大沙河交汇。有天然石板、石座,坐上去,向前看,一目千里,远望天边,大川近在胸怀,令人心旷神怡。此处乃是姜太公子牙钓鱼台!当年常在此伸出钓竿,钓大江大河之鱼!钓鱼台山脚下数米远处,有口深潭,名曰:鳞塘。则是姜太公垂钓时,扯收鱼竿,碰下了一片鱼鳞,落地成为旱年水不干的池塘,浇灌周围农田庄稼,年年丰产。钓鱼台后身山背上,矗立百丈高两块形如雨天穿的深帮靴子,传说这是姜公冒雨穿靴垂钓,天晴后丢下的石靴。钓台青石板上,至今历历在目的多个烟窝,说是当时边钓鱼边同友人抽烟聊天。多少年来,钓鱼台此处,成为樵夫和上山下山行人歇脚休息谈古论今热闹之地,趣谈姜太公钓鱼。南山姜家庄姜家庄址,古称姜牌,姜氏聚居地。老人传言:姜牌人属姜太公一支族后裔,历称王屋山村第一家。(姜排生产队)姜牌人:行天之道,求正义。此乃姜族传世遵循的之第一信条。做人不可悖逆天道,处事不得违背天理。天公地道,天经地义。天人交际,天理昭彰。姜族承循天道,忠求正义,维护正义,坚持正义,主持公道。这才是为人必具品质。姜牌人:以和为贵,求真情。人,总是有感情,贵在真情。姜氏家庭,父子、夫妻、兄弟、姊妹、叔侄、舅甥,平日平生,以和为贵,真情善处,与异姓外族,同邻居同仁,同共事朋友,皆和为贵,投以真情,因而博得广泛信用,真成友好,受到称赞。姜牌人:尊师重教,求学问。尊师重教,中华民族光荣传统,亦是新时代倡导精神。姜牌人继承弘扬尊师重教,落实到求学问,求真知,求本领,成为大有作为之人,为国家为人民,作出贡献。对此,我在工作中,在与姜牌人交往中,有亲切体会。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我由桐城文教局调至青草高中,负责教育教学业务,兼任高三班主任和语文课,了解到班上优秀生,有数位来自王屋高山姜牌,竟有一名被班上誉为书法家姜春生同学,他的毛笔小楷,遒劲秀丽,我这位从小就从父练毛笔字的高中语文老师,也比不上,师不如生,羞中渗喜。一个星期六上午,我以敬佩心情接待了来自高山姜牌的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姜老爹,他就是姜春生的祖父,专程登校门,当面邀请老师于次日星期天到他家作客(桐西乡历有请先生习俗)。盛情难却,只好答应了。翌日上午,我同吴忠勇等被邀请老师,登山越岭,来到了姜老爹家,竟然鸣放鞭炮迎接老师,握手致意。席间,举杯相敬,姜老爹满面红光,滔滔不绝,介绍王屋山奇迹、姜族家史,喜言后辈立志奋进。正是如此,姜氏子孙,大鹏展翅,飞出大山,飞向祖国各地。任名师、当名医,当科学家,当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北山胡家湾“积善之家,人丁兴旺,福寿双全,世代书香。”这是民间对胡湾人的赞语。湾里随想胡湾长者胡调阳,黉学大师,满腹经纶,行善典范。其夫人厚道,与人为善,百岁寿星,乡里敬夸。其四子,个个帅棒,睿智超群,勤奋读书,真才实干,各司其职,事业有成。其孙辈、曾孙,一代更比一代强,在大江南北,在文化、教育、在金融、在科技各条战线,做出贡献,谱写新篇章。胡湾人,日出而作,农忙季节,青壮年犁田打耙,割麦插秧。老年人也不肯休闲,荷锄到山地,播种锄草。茶山姑娘穿红穿花,似蝶翩翩起舞,采茶小调,山谷回响。胡湾门前广场,朝南开阳,东侧茂密竹林,一片绿海。北依高山,参天稀贵古树,屋背丛林,百鸟和鸣。西侧池塘,荷花亭亭玉立,成群鸭子戏水。广场南向山脚,溪流清彻,一群群鱼儿痛快活跃,忽而翔入水底,忽而冲岀水面,想瞧瞧行人游客,逗人取乐。如此优境,美如图画。由此见证了王屋山村庄田园旑旎风光。寺宇办学堂王屋寺,古名崇福寺,历史悠久,建于唐代,明末清初,香火鼎盛,和尚数百之多,大江南北,香客结队而来。清末香客渐少,古寺日益冷落。清代进士桐城西乡郑辅东先生(字靖侯),受辛亥革命影响和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熏陶,厌恶官府幕僚生活,于1912年,毅然卸任江苏泰州知县,回到故乡办学堂,利用王屋寺即崇福寺空闲的99间寺宇做校舍,创办桐西三育高等学堂(高级小学),郑先生出任校长,请当地名流进士出身程戒叔先生任教务主任,任贡生出身华西凤先生为教务副主任,选聘一批高才名师,当年正式招生,首招三个教学班,学生计65人,学制四年,教学严管理,教学质量高,声名远扬,多地学子纷纷而来,增办六个班,教职工三十余人,在读学生多达五百多人。学堂兴盛,风清气正,被誉为桐城西乡首届一朵奇葩。继而,1927——1936年,郑辅东校长,审时度势,将学堂扩建为:桐城三育私立中学,迁入桐城北门赵氏祠堂。郑校长于1936年因病逝世。1937年,日本兵占据桐城,人民生灵涂炭,校址被日本飞机轰炸,学校停办。1939年秋,学校迁回王屋寺原址,继任校长石纶阁先生(字义喻,名芳泉),学校迁回王屋寺中兴三育中学堂。1942年,抗战形势好转,学校再次迁回桐城城南,现桐城二中校址,解放后更名桐城二中,小学部迁至三安铺吴氏祠堂,原名三育中学附小,改名三育小学,至今。这是王屋寺办学简述,将是桐城教育史上永久纪念。山口锁蛟龙王屋山口,桐西群山旷野,天公降雨,汇流之出口。历史上,曾多次洪水泛滥,下游两岸痛遭水灾之苦。如今,王屋山口,筑起铜墙铁壁坚固雄厚大坝,严锁蛟龙,终结了下游之灾难。游客,登坝者,乘舟者,饱览人工幸福湖的风光,赞美王屋山,颂扬桐西人治山治水,可喜业绩,艰苦奋斗精神。
2023年12月29日
其他

【桐城记忆】石庄往事

1940年安徽私立三育初中毕业证明书写在前面的话:雪夜故人来。偶然,得到一组吾邑西乡青草塥石庄子弟石家骅、余舜华夫妇历史档案资料,有点厚重,也很沉重。是一份稀见的“石庄“乡土文史史料。灯下围炉细品,王屋山的清风扑面,松涛阵阵,泉水汩汩。故乡情,石庄亲,石庄的宗亲对自己远方落难的游子真,没有落井下石,故纸里留存的是温暖和呵护、怜爱。石家骅,原桐城县沙铺人民公社江岺大队石庄生产队子弟,石庄“石氏三兄弟”在西乡声名遐迩。其父石传书,民国桐城西乡乡绅、企业家,二叔石纶阁,民国桐城教育家,安徽私立三育中学校长,三叔石渠阁,民国国民政府财政部官员。堂叔石文林,桐城西乡名师。家骅先后入读桐城三育中学、安庆高工,西南联大、云南大学,武汉大学,毕业后先后入职国立九中、民国安徽省建设厅,解放后,入职安庆集贤煤矿、武汉大学、淮南矿务局、上海华东煤炭设计研究院。自1957年始,因“历史问题不清”持续接受调查,始终没有结论。1966年始,处境更加艰难。下文即是在家骅故乡——石庄,应煤炭设计院要求召开的,有专案组负责人吴国君参加的座谈会完整记录。时间:1968年9月5日晚8点至10点地点:桐城县沙铺公社江岭生产大队石庄小队主持人:石义源出席人员11人(其中除1人是上中农外全是贫农)问:谈一谈解放前石家骅(石纶阁)家族开店情况。答:开店是在青草塥裕生和,裕生昌,和人合伙的。主要经营南北货、糕点、日杂。是石家骅父亲石传书开的。他们家在桐城没有店,在安庆有两个合伙店,一个叫泰兴,一个叫同兴。业务涉及布匹、信托等。家骅父亲很会做生意。传书病逝后,石家产业生意由二叔石纶阁全面接手掌管。(自1916年——1949年石家在青草、安庆先后开合伙店8家——笔者注)石家骅手迹问:你们知道石家骅的生活经历吗?答:石初中是三育中学,大学是武大毕业。听说在武大教过书,教书回家开过矿。他结婚的年代记不清了,反正他回家没住几天。1949年离婚时回家一次。问:说一说石家的田地及分家情况。答:自种田石氏三弟兄(石传书、石纶阁、石渠阁)在一起生活时,共有18亩,近三担,雇了1个长工,1个女佣。租田石纶阁清楚。家庭剥削方面,石家骅一点边也沾不到。他父亲死得早,家里由母当家。分家是石纶阁要分的。知道要解放了,(专案组称,纶阁通过学生,及时掌握了中共土改政策——笔者注)自己是外当家。自种田分开,租田不收租了。问:分成三家,老大石传书那份交给了谁?答:是分在石家骅母亲身上,石多年不在乡。所以石母后来定为地主,老头不死就是老头。当时石家真正的地主是大嫂——家骅母和石纶阁,纶阁主外,办教育、经营,在家(石庄)石母主持。纶阁把家里的事推在家骅母一个人身上,所以石母定了地主,实际上石母比纶阁精干。问:他家是没有人劳动的,全是剥削来的?答:是地主。问:按理应是长子家骅当家,产业不是应该落在家骅身上?答:分家是1946年。但石家骅不当家,也不在家生话,其母是户主,地主。石家祖宗三代都是开店的。问:谈谈石家剥削方面的情况。答:开店是与人合伙的。收租雇工纶阁知道。石家没有放高利贷,在乡里民愤也不大。家骅母见有人来要饭,比别人还多给一点,也没人去纠缠她。她眼晴虽不好,人却精明,没有人找到她头上。问:具体谈谈石家收租时间?答:只有二、三年。1947年就收不到了。他家被扒了(斗地主,分浮财——笔者注)。一方面是人家不给了,另一方面是他家不收了。这事与石家骅“不搭界”。问:石家还有山地吧?答:是祖上是留下来的砍柴的山头,只有一点点,没有多大。他们也不去收柴,他们有煤烧的。问:知道石家骅解放前开矿事吗?答:先在宁国开矿,后来到芜湖开矿。实际上没得到什么,全亏了。只是锻炼锻炼自己的技术。民国桐城三育初中校徽问:石纶阁有没有欺压人民的情况?答:没有。如欺压的话,早就镇压了。西乡还沾了他的光,张护棠(桐城县参议会副会长、西乡联防队队长、私立天城中学校长——笔者注)比纶阁还小,就因欺压人民,所以一解放就镇压了。纶阁是先去学习,做了结论后,58年回队管制。57年参加肃反学习,58年做结论。问:石家骅家族在旧社会与反动势力的关系?答:有影响主要是纶阁,但张护棠事与他们家无关,跟家骅是不搭界的。纶阁在桐城县地方三分之一的人是知道的。山里的老人(贫农)现在见到他还和他打招呼。问:纶阁把学校里闹学潮的学生关起来了?答:不是,纶阁把学生放走了。问:石家骅他们家有多少房子?答:分家前12间,分家后一家4间,家骅家被前妻给卖掉2间。家骅开矿的经济是别人出的,他只出技术,别人想发财。问:谈谈石家被斗争的情况。答:1947年被扒家时,石家只有石母在。当时主要是把他家的粮食和家俱分了。土改时家骅母没有被斗,因她只管自己家务,眼也有点瞎,她在庄上没有什么民愤,所以没被斗,纶阁的妻子(安庆师大教授石家麟之母——笔者注)也没有斗,渠阁的妻子(北京市委党校石家梅之母——笔者注)也没有斗。倒是四清运动时,石纶阁被斗过一次。(宣传封建文化)。他们家是雇人种田,家里没有什么农具,也没有耕牛,解放前我们整个庄上没有一条牛。问:石家骅1949年在不在家?答:不在家,不知道在哪里,只在1950年回来过。问:石葆荪这人知道吗?答:他不在村庄住,住在安庆。好像人还在。他的小儿子石英在安庆一个学校里教书。渠阁与他的关系最密。过去是葆荪接济他,后来渠阁接济葆荪。石家骅调查座谈会纪录问:听说石母有公民选举权?答:没有选举权,我们这里没有发过。记得我们找她问话时,她拿出《选民证》给我们看,是北京发的,不是徐州的,她的户口也是北京的。
2023年12月25日
其他

我的爷爷叶礼武

不知道怎么提笔写这篇文章,因为岁月的斑驳,在时代面前,有时显得过于单薄与短暂,时光在流,白驹过隙,爷爷今年已88岁。作为家门里的幺孙,2008年自己从北方大连回到阔别8年的家乡桐城,随后5年的时光一直在爷爷身边成长,偶尔爷爷也会聊起过去的事情,现在想来,虽时过境迁,但其中的家国情怀、悲欢之感总是相通的,希望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谨以此文,送给爷爷。从不识字到写信读报爷爷是1936年生人,姐弟三人,上有一个姐姐,下有一个弟弟,爷爷8岁时,老爹爹去世,老奶奶裹了小脚行动不便,独自抚养三个小孩,那时候家里困难,吃饭都是个问题,更谈不上读书识字,爷爷常说:“我的文化都是挤出时间学的,是部队给我扫的盲。”1956年,爷爷20岁光荣入伍,参军部队是原南京军区66军180师高炮部队,是一支上过朝鲜战场的英雄部队。作为炮兵,在新兵营三个月中,除了常规步兵操练之外,一周有8个小时文化课,就这样,爷爷利用训练的休息时间,不懂就问,当兵不到一个月就往家里写了第一封家信。在那个困苦的年代,能够当上兵,在部队学习文化,对爷爷来讲是一种幸福。三年军队生活,爷爷靠着惊人的毅力,通过自学,完成了小学课程。1958年金门炮战,爷爷所在部队在浙江、上海、江苏等地执行了后勤机场的战时防空保卫任务。对爷爷而言,在那个火热的年代,能够亲身参与到祖国的国防事业,从不识字的农村娃,到成为连续三年的五好战士,蜕变的不仅仅是爷爷自身,更体现了家国之间的密切联系,家国意识在那个时代朴素的体现在每个人身上。在玉门一守就是三年中国著名的石油诗人李季在《玉门颂》中写下脍炙人口的诗句:“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这是当年对玉门油矿最好的写照,爷爷曾有幸成为玉门石油工人中的一员。1959年8月,爷爷从部队转业安排到甘肃玉门,成为了一名石油工人。从1959年至1961年,爷爷在玉门从事一线采油工工作,听爷爷讲,“当时条件很艰苦,但是那个时候,大家都一样,能够吃饱饭,也不觉得苦和累,就想多采油,让我们的国家告别贫油国的帽子。”采油工工作每天工作8个小时,采取三班倒,两天日班,一天夜班,日子虽然苦,但是却很充实。1959年玉门油矿生产原油140.5万吨,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50.9%,成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爷爷作为玉门石油工人中的一员,见证了玉门石油最辉煌的时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便是自己的家,我想,爷爷那辈人,物质上可能是贫乏的,但是在精神上永远崇高。用一片乡心醉梦田1938年正值国难之际,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发出了“为何我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诗句,家国悲欢夹杂其间,至今读来,仍让人热泪盈眶。爷爷可能没有读过艾青的这首诗,但是情感上是共通的,虽远行千里,最终仍回到了家乡。1961年7月,全国百废待兴,爷爷响应国家建设新农村的号召,主动从玉门回原籍支援农业建设。从1961年11月开始,在桐城县包圩公社莲塘大队(今金神镇莲花村)任农业生产小队长,一干就是30年。关于这段经历,烙印在爷爷记忆最深处的是一串数字:“小队田亩168亩;成员128人;生产粮食1961年,57000斤;1962年,84000斤;1963年,100000斤……”这些数字爷爷经年不忘,每当讲起便如数家珍,我想,不是爷爷记忆有多好,而是在那个农业为国家工业化背负的年代,这些数字的背后,都是关系国运兴衰和人命关天的大事,每个数字都不敢忘,不能忘,也更不会忘。2023年关将近,家乡的清晨总是雾蒙蒙的,春节随着冬至的到来,已经不远,但是年的氛围,却依旧未见踪迹。春节前的盼望属于爷爷,在电话里对孩子们叮嘱最多的总是:“在外好好工作,注意身体,我都好,不用挂念”,至于那句“常回家看看”,爷爷一直未曾言,他把它记在了心上,刻在了自己每年正月初六生日那天,因为孩子们不管多忙,都会回来,齐聚一堂,在那天,爷爷的笑得最开心,像个孩子。后记:关于爷爷的故事可能还有很多,但化为笔端文字的,却只能是只言片语,因为不曾经历,言语便少了岁月的厚重。谨以此文,送给爷爷,祝他岁月如歌,一切安好,孩子们敬他爱他。​
2023年12月23日
其他

【阅读理解】乡贤石纶阁的人物形象

写在前面的话:前几日,本平台整理出朱子会先生的【桐城记忆】王屋寺中的苦读。朱子会先生在王屋寺苦读之后,毕业后参加中考,正式考取省立二临中。在参加中考前后,时任校长石纶阁先生给他留下了一些回忆,尽管在文中描述不多,但是依然可以反映出石先生的人物形象。今观石先生的行为,不由得想起曾经的一些中学老师。虽然时空转移变幻,但是桐城乡间的师道之风依旧存续。当年考高中有正取生和备取生。“坐红椅子”,是指学校录取的正取生的最末一名,一般学校在发榜时都用毛笔蘸着红墨水在这名学生名字下面打一个座标,以示完结,很像一把红椅子,所以人们就把这名学生戏称为“坐红椅子”。1940年,日本侵略军已侵占武汉,长江中下游地区均被日军占领。安徽省政府等党政机关早已迁到大别山腹地金寨县,平川地区各县党政机关和高中都迁入山区。教育机构实行战时体制所有高中经整顿合并后均改为临时高中,以数字作为序列。桐城县等高级中学搬到离县城五十多华里的龙眠山中的黄甲铺,改名为安徽省第二临时高中。1940年秋季招考高中一年级新生时,我因三育初中迁校时停课半年,变成春季始业,要到
2023年11月30日
其他

把文章写在桐城大地上

江鲲池(1935—2023),字万里,安徽桐城人。曾任安庆人民银行机要员、桐城县委秘书科长、安徽省委农村政研室副处长、安徽省农村经济委调研员等职。退休后任《江淮时报》副总编辑、安徽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副秘书长、安徽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等。主要著作:《安徽农村改革管窥》《史笔春秋》《耕作制度重大改革》《火炬之光》《西游漫笔》《大地之子》《百老新歌》《桐花万里》《话说桐城一百篇》《战地黄花》《奉献之歌》《回忆桂林栖》等,25岁时所写《锦绣巧织夺天工》一文曾被收入安徽省中学语文教科书。江公大笔如椽,写尽江淮新貌。他始终关心、守望家乡桐城改革发展事业,不仅在工作岗位上讴歌宣传桐城火热的生产实践、经济成就,而且捐建桐城师范教学楼,身体力行支持桐城教育工作。江公毕生勤勉、书写光明,却静默退场、不扰世人。人们甚至未及献上一句悼语,但这丝毫不损于他的不朽人格、不朽之业。他继承了桐城贤哲的文心热肠,又为龙眠后学作出了光辉榜样。近日,江公幼子张浩先生撰写纪念文章。经编辑部联系授权,分享给广大读者,以见江公行迹和精神。心香一瓣,足慰公灵。(一)最近这几年的国庆节,我都会回老家,今年也一样。飞机快要降落了,从舷窗往外看,江淮大地生机勃勃,去年国庆节的情景不断在我的眼前闪现......“爸爸,今天是国庆节,你拉一首国歌吧。”我跟爸爸说。“国歌我很多年都没有拉过了,不晓得可记得。”这几年,随着年龄越来越大,爸爸的身体机能下降了很多,行走不便,需要坐轮椅。但是他还坚持看书,在我的劝说下,他把多年不拉的二胡也捡起来了,每天拉几首曲子。完全凭着记忆,他拉了两遍国歌。毕竟是年逾九旬,力度跟不上,但身体记忆完美在线。2022年国庆拍摄看着他的背影,我仍然能感觉到,他虽然身体在轮椅上,心灵和才情却在自由地飞翔。可是,这次国庆回家,我见不到爸爸了,他已经走了。今年春节前,和无数可怜的老人一样,猝不及防,无助地被新冠病毒的狂风席卷而去,没有给我留下一句叮嘱,哪怕是他最常唠叨的一句话:不要喝酒。走得那么突然。去年12月14日,他还吃了我寄回去的冬枣,收到的时候,没有洗就吃了好几个,一个劲的跟我妈妈说:甜,甜。12月23日,他演奏了《良宵》。(二)坐在他的书房里,看着他留给我们的书籍,我陷入深深的回忆……我爸爸,江鲲池,同事尊称“江公”,在20世纪60到70年代,被誉为“桐城一支笔”。他四岁丧父,桐中高中肄业。虽然没有上过大学,但从1958年到桐城县委办公室工作开始,直到1983年调到省委,二十余年间,他发表在《安徽日报》头版头条的文章就有几十篇,有的文章是整版的,第一次寄给《人民日报》的稿子就被采用。他虽然没有读过新闻专业,新华社却要调他去当记者,因为他为新华社安徽分社写的稿件,70%都被《人民日报》采用。在那个只有报纸和电台两个媒体的时代,他写的文章,为宣传桐城,起到了较大的作用。经常,他的署名文章一发表,次日便引起省委的重视或者小城的热议。他公开发表作品超过400万字,新闻报道、长篇通讯、社论、杂文、散文、报告文学、调查报告,各种文体都有,他写的散文《锦绣巧织夺天工》还被收入文革前安徽省中学大改班语文课本,《今日龙眠山》被省教育厅列为当时高三毕业班必读范文。江鲲池部分著作能取得这些成绩,主要靠自学、苦学和调查研究,他特别重视调查研究,也特别善于搞调查研究。卢荣景同志称赞他:不用扬鞭自奋蹄!但爸爸从来没有把这些看成什么成就,因为文字是他的工作,是他谈笑风生、挥洒才情的舞台,是他对家乡表达热爱、对奋斗者进行礼赞的最朴素的方式。朱光潜先生认为,文章如说话,和听众建立了亲密的情感上的联系,对所谈的事真正有体会,对它有深厚情感,就会兴致淋漓,全神贯注,新的意思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这是写作的一种乐境。爸爸生于桐城,在那里成长,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桐城工作。为了调查研究,他走遍了桐城的每一个乡镇。他热爱那里的每一道田埂,他热爱那里的每一缕炊烟,他的文章多数都是写桐城的。他把文章写在桐城大地上,写农村,写农民,写农村基层干部,记录他们的勤劳善良、聪明才智,倾听他们摆脱贫困、企盼丰收的心声,描绘他们为了探索改革、战天斗地的动人场面。写桐城,他是最快乐的。江鲲池夫妇捐建的桐城师范鲲池楼(三)我曾经问过他:你写了那么多文章,最好的是哪一篇?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写张玉林的。张玉林,曾经担任原桐城县孔城公社双溪大队党总支书记,是安徽省一等劳动模范,这个人群众观念很强,根据省委书记桂林栖的指示,要重点报道,加大宣传力度。庐山会议后,中央已经发现大跃进存在问题,意识到经济上有水分,提出反对弄虚作假,强调走群众路线。为此,我爸爸7次到双溪,先后采访了37天,用了9本采访本,花了四天时间动笔,天天熬夜,几易其稿。那时候熬夜很艰苦,没有夜宵,没有香烟,他就到电影院门口捡香烟头子,拿回来剥出烟丝,用报纸卷着抽,提提精神,然后继续挑灯夜战。1960年4月在白果公社调查1960年7月16日,他撰写的长篇通讯《社员的贴心人》,在安徽日报第三版整版发表,8月20日《人民日报》转载,10月,他写的报告文学《张玉林》在安徽文学发表,省电台全文播送。其间,《安徽日报》专门开辟了“学习张玉林,争当好干部”专栏,时间达两个月之久。从此,张玉林和我爸爸也成了好朋友,他每次到县城来,都到我家看望我爸爸,有一次,我下午放学回家,发现一个人躺在我的床上呼呼大睡,裤脚上还有泥土,走进一看,原来是张玉林。爸爸说:他太累了。1980年7月,他儿子到县城参加高考,就住在我家里,那一年我哥哥也参加高考。那个年代家里房子少,我和哥哥睡一张床,爸爸就让他儿子跟我哥哥在一个床上睡,完全没有考虑会不会对我哥哥参加高考有什么影响。无奈,我只好到邻居家借宿。1992年12月5日,针对干部脱离群众,不关心群众疾苦的现状,爸爸又写了一篇随笔《想起了张玉林》,在《安徽日报》上发表。1994年12月上旬,爸爸已经退休了,还专程从合肥回到故乡,到了双溪。这时,张玉林因积劳成疾,已经去世,他看望了张玉林的老伴,看望了当年和张玉林一起披星戴月挥洒汗水的老社员老会计。江鲲池签名及钤印(四)如今,从菜子湖到龙眠山,江淮大地这片沃土上,又迎来了丰收的秋色和喜悦。双溪河畔的翠竹,山岗上的青松,村边红红的枫叶,摇曳着他们挺拔的身姿,续写着属于这片土地的大块文章。在那些心手相连、挥洒汗水的人群中,我仿佛看到了张玉林们的背影,也看到爸爸的背影……张浩2023年11月25日晨写于厦门
2023年11月27日
其他

桐歌悠悠

郎唱山歌喂声音尖啰,姐盼情哥哟把手牵啰!……一曲山歌回荡在耳傍,瞬间勾起我无限的遐想;少年时乡村的点点印记,那些根植与脑海中的影像;依稀又见到了那一张张熟悉的布满皱纹的脸庞,是在梦里?还是真的出现在了眼前?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正轻轻的抚摸着我的头,仿佛又响起了一曲熟悉的古老山歌……岁月的河流在广褒的桐川大地流淌,十里汪洋河水流过官员桥,在下游两公里处汇入龙眠河,奔涌翻腾入湖通江。河水养育着沿岸淳朴的乡民,也流淌出许多至真至美的民间故事。官员桥下有位刘四老爷,他家的土地正渐渐地扩大起来,终于摆脱了祖辈的劳作模式,成为了富甲一方的大户,家中佣人,长工成群结队。李大春十六岁上就成了四老爷家的长工,小伙子不但人长得俊朗,更有一付好嗓子。但凡他一开口,那高亢激越的歌喉总能让四老爷听得心旷神怡,喜笑颜开!凌晨,东边的天空刚刚泛出鱼肚白,四老爷家稻场草棚里便响起了大春清亮的歌喉:太阳起山嘞红通通啰薛仁贵跨马喂去征东……长工们一听到大春那激越的歌声,都纷纷走出他们的卧处,大师傅牵出那头犍壮的黄牛,背上犁铧,踩着田埂上的露水下田去耕作
2023年11月26日
其他

一代廉吏江皋

1江皋入仕桐城青草境内的王屋山,以“其山形若王者之屋”而得名。此山紧邻三道岩,面临大沙河,山势逶迤,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很早这里就是规模宏大的王屋寺佛教道场。由于此山坐北朝南,又被风水先生称之为风水宝地,所以历代多有为官为商者安葬于此。如今王屋寺早已被毁,只留下遗址和散落在山中的塔墓群,而一些为官为商的墓葬也掩映在绿树丛中。从江大路山行不远,就可见到一处绿树丛中的墓葬。步行走过去,拨开浓密的蒿草和低矮的灌木,就豁然而见到被枯枝败叶覆盖的墓冢,再拨开遮挡的一些枯叶,那完好的墓碑上清宰相桐城人张廷玉写的铭文“皇清诰授通奉大夫分守福建兴泉道布政使司参政加二级磊斋江公墓就清晰可辨了。铭文中的磊斋江公,就是清朝一代廉吏江皋。《清史稿》就记载有他体恤民间疾苦的德政,至今阅读起来,仍然值得称道。江皋墓江皋,字在湄,号磊斋,1635年出生在桐城龙眠山下的一个村庄里。他出生的时候正是明末清初,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人心浮沉。在这种环境下,江家人仍然尊奉“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古训,让年幼的江皋上蒙学。江皋父母的这个决定,也是受当时特定的环境影响。桐城在明末清初,远离清朝军队与明朝军队搏杀的战场,境内还比较安宁。又由于桐城沿江集镇的漕运发达,商业兴盛,经济繁荣,使得文化的发展摆在了迫切需要的位置。因为经济发展需要文化,文化反过来可以促进经济的繁荣。因而,明清时期,桐城一地就滋生了许多私塾。讲授私塾的老师,大多是不满朝廷的腐败,不屑于在官场上混迹,就转而退居乡里,设账讲学的。也有部分老师因为屡试不中,就断了念头,为了养家糊口,就设私熟教授乡里的。一时桐城私塾林立,老师众多,城乡六七岁的男孩纷纷“破蒙”进馆,接受早起启蒙教育。清初桐城名士方中通妻陈舜英《送儿庚同就熟》一诗就生动地描述了送子入私塾时而期待的心理:“吾儿刚六岁,今日便延师。膝下才离母,怀中早诵诗。功名知有分,学生可相期,屈指三年后,埙篪并奏时。”另外,桐城在明清时期崇文重教之风就尤盛,“三代不读书,犹如牛马猪”,说的就是不读书就被人瞧不起,被鄙视。而“穷不丢书,富不丢猪”这则民谚在桐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被桐城人奉为金科玉律代代相传。一时桐城境内“城里通衢曲巷,,夜半诵声不绝。乡间竹林茅舍,清晨弦歌朗朗。”(桐城派后期作家马其昶诗)此诗便是当时社会重学的真实写照。既然城乡读书氛围这般浓厚,不言而喻,江皋的父母也就耳濡目染,以至于让才六七岁的江皋蒙学的。江家父母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在当时的封建思想影响下,只有念书才能走上科举之途,才能进入达官之路。江皋的父母在当时是有远见的,而幼小的江皋,却也不辜负父母的期望,发奋努力,刻苦钻研。他深知,只有读出名堂来,才能让他出人头地,才能入仕,才能在家乡有名望,被人敬仰。因而,江皋在读书时,将自己远大的抱负寓于潜心苦学中,常常刻苦学习到深夜。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番寒霜苦,天资聪颖的江皋不负众望,在二十岁的时候就中了举,顺治十八年(1661年)又中了进士,观政刑部,自此走上了官宦之路。可刚在朝廷做官不久,因为父亲病故,就乞求朝廷给假让他回家尽孝,朝廷恩准了。三年后即1666年,江皋孝满,复就被朝廷任命为江西瑞昌的县令。2初任瑞昌
2023年11月25日
其他

【桐城记忆】王屋寺中的苦读

读了两年初小三年私整,肚子里有了一点文墨,父母亲就要我辍学务农或务商了。(编者注:子会先生世居桐城西乡,其父母以耕种为生。其父母当时希望先生识字会算即可,然后去青草塥谋个朝奉账房之类的事务就可以。)然而我向往做读书人的念头更强烈了。由于社会的进化,那时读书人要有一点出息,走上仕途,老读私塾不行,必须具有中学以上的文凭。因此,我就想转到高小再读一年而后升入初级中学。这样,学费就要成倍增加,加上住校食宿费用一年得一百多元,家庭很难承受,父母亲坚决不同意。无奈,我就找大母舅和黄婶等人帮我说话,好说歹说,总算打动了父母亲的心,答应让我读完高小再说。就这样,我于1936年春转人陶冲小学六年级,主要是补修数学和自然两门课。因为读了三年私塾,文学已有些根底,作文写得较好,深受老师和校长赞赏,加上人也长得清秀,成为同学中的佼佼者。这年放春假郊游,教导主任和音乐教师(一对恋人)(编者注:这位音乐老师应该是黄河清,希望有读者予以考证。)带我到他们家乡双港铺、练潭游玩。那里靠近长江,是水网地带,一派江南风光,蓝天碧水,相映成辉。这是我第一一次感受到大自然的辽阔,也是第一次观察到自由恋爱者的亲呢,对人生的乐趣有了启蒙性的认识。这年春天,还有一件事刺激我很深。一天清早,忽然听到校外人声鼎沸,说街头河边躺着一具被人用刀砍死的尸体。我随着老师跑去,看见那尸体满脸满身都是血,面孔已模糊不清。有人说这是朱毛红军派到大别山里的游击队惩办的恶霸。这对我是个迷团,什么是朱毛红军,什么是恶霸,都不甚了然。后来才知道那时大别山里已有红军组织开展革命的斗争。在陶冲高小读了一学期,当年7月我就以同等学历进入私立三育初级中学。这是四叔(编者注:四叔即为朱志澄,民国时期任老梅区区长,协助创办多所学校。前文提及的黄婶为其夫人。)给我的帮助。三育初中,是本乡前清进士曾在江南当过多年县长的郑辅东捐资兴办的,四叔以区长身份担任该校董事会董事,与校长石纶阁、教导主任石九成、总务主任朱德生私交均甚笃。由他保荐我进入学校,校方应允减免学杂费,条件是期末考试成绩总分要在
2023年11月7日
其他

【桐城记忆】抗战时期的乡居生活

抗战胜利前后,因鬼子放火把我家房子烧了,不得已到王山头村二舅家住了二年。期间因重病半年多外,康复后对当时的农民生产生活,印象深刻。小村位置走出东门大街秒子(桐城方言,意思是街尽头)就是一片稻田,沿田埂走一二里是烏石岗,小山岗上有几块巨大的灰褐色石头而得名。过了乌石岗,有一条土路通往姬公庙方向,另一条是塘埂田埂弯弯曲曲的“小路”约四五里就到王山头村了。村子位于小丘陵岗上,有几十户人家,都姓王。岗上地势平坦,有松林,草地,池塘。村头有座小土地庙。林中有二个厝基(即棺材未下葬,架在那里,用稻草盖着)有点害怕,岗下就是农田了。粒粒皆辛苦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悯农唐诗,老幼都会背诵。可有人想过粮食来之多么不易!我住乡下两年,亲眼目睹,教育之深,对培养我的艰苦樸素作风,有潛移默化的作用。那时桐城农村是种一季稻,一季麦或油菜籽。天气越酷热,就是农民最忙之时。清明节前后,二舅就要将去年犁过的田放水耙平,并在一角整理一块平坦地块,撒下稻种育秧。待秧苗约四五寸长时,就开始插秧了。由于天气较冷,又无防护措施,上身穿棉,赤脚下田,小腿全泡在水里,一手分秧,一手栽插,弯着腰,全神贯注,插得行距整齐。半天下来,腰酸背痛。连续几日插完秧后,又将田埂切去一块,捣成泥状再恹复田埂,並在田埂上种上蚕豆,真是充分利用。天热了,又忙着田间管理,灌溉除草。人在田里,上晒下蒸,汗流夹背,豆大的汗珠一滴一滴滴到田里。农民也顧不得这些,边劳动,边唱着山歌,此起彼伏,悦耳动听。布谷鸟善解人意,也叫着“发棵发棵”催稻苗快长。酷暑季节,也是农村最忙之时。开镰割稻,脱粒,晾晒,都是最辛苦的体力活,弯着腰割稻一天下来,腰酸背痛。脱粒用的是“忽桶”(一种约二米长的四边形木桶)四角站四个人,将一朿朿稻子用力往忽桶内壁摔打脱粒。这可是力气活,不用力猛摔,稻粒就打不下来。同时在房前平整一块空地作晒谷场,将稻子一担一担从田间挑到晒场暴晒,晒亁了,就颗粒归仓了。还要把稻草一捆捆挑回来,堆成草堆,用于牛飼料和翻修房子之用。虽然辛苦了大半年,大家还是喜形于色。再经过砻磨辗压成米。米米米,要想吃它真不容易。这米是纯天然“三无”产品,无化肥,无农药,无除草剂。这米煮成飯或粥,米香扑鼻,垂涏欲滴,且有营养,没菜也能吃两碗。我病后就是靠它恢复体力的。写到这里又想起妈妈讲的一个故事:有个婆婆虐待童养媳,自己吃飯,只给童养媳一碗米汤,结果儿媳面色红润,而婆婆却面黄肌瘦了。那时农村只种一季稻和一季麦或油菜。秋收之后,又要犁田施肥种麦子或油菜了。施肥是农家地窖里的三肥(人粪,猪牛粪,鸡鸭鹅禽粪)挑到田里用草绕子将肥料包好,点燃再用土覆盖,这时田间到处都是烟雾缭绕。麦子或油菜是旱田,隔年生作物。今年播种,明年四五月份收割。也有种红花草增加肥力的。春夏之交,田野里麦浪滚滚,一片葱绿,油菜花一片金黄,红花草开着紫色小花,田间地头,争奇斗艳,给人以朝气蓬勃之感。到了夏天又进入农忙时节,既要收割麦子油菜,又要耕田耙田准备播种插秧,周而复始。麦子或油菜籽脱粒是在稻场上晒干了,用牛拉石滾辗压,或用连階(一种用几根竹片固定在一起再用一根上头有孔的长一小棍穿插可以滑动的农具)敲打脱粒,晒干了收藏。乐趣表兄王柱国,桐城县土木工程学校学生,比我大七八岁,他可是逮鱼捉虾的好手。在稻田里他能识别水蛇洞与鳝鱼洞的区别。见到鳝鱼洞他就伸手将洞中鳝鱼抓出来,从未失误。稻子快成熟时,田里不要水了,就将田埂挖开一个小缺口让水流出去,这时用箩筐堵住缺口,小鱼小弯子(桐城话,即小虾皮)尽收箩内,晒干了用鸡蛋或辣椒炒着吃,就是纯天然无公害的美味佳肴。梅雨季节,雨后到村后松林中,能拾到松花箘,其味鲜美,也是一道天然佳肴。更有趣的是,村中水塘干了,还能拾到鸭蛋,这是懒鸭子不上岸回窩就在水中下蛋的缘故。渾水摸鱼渾水摸鱼这个成语,我可亲身体验过一次。由于稻田要灌水,村边池塘里的水浅了,鱼儿的身影隐约可见,这引起了本村和邻村的人,携带各式捕鱼工具蜂涌而至,约七八十人下塘后故意把水搞混,用力拨水,将塘泥也翻了上来,几个来回,清水塘就变成混水塘。鱼儿在水中被冲得渾头转向,呼吸困难,纷纷漂至水面,这时大家就用各种器具抓鱼了,二舅他们徒手也能抓到大鱼,小鱼全漂在水靣,有气无力。我在岸上也情不自禁的下水用淘米箩捞一些游不动的小鱼,满心欢喜,渾水摸鱼原来如此。结束语
2023年10月2日
其他

记忆中的龙眠

少时,我站在紫来桥上,看着桥墩边的水,清澈见底,深约数丈,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好不自在。河水流经紫来桥,穿过县城向東流去。河水滋润着桐城人,也滋润着庄稼。
2023年9月6日
其他

那些年吃过的咸菜

刚刚跑完五公里回来,家乡文友群里讨论美食。“家乡石磨辣椒酱制作完成啦,鲜香咸辣很下饭,还是小时候的记忆和味道,真的太满足啦。”“这与我小时候磨辣椒一模一样,但是磨出来的辣椒一定要装在瓦钵里晒,晒到盐霜出来为止,磨架子不是这个样子。”“辣椒糊呛小萝卜,不晓得多好吃。”“呛莴笋,最好!”“在晒辣椒时放莴笋,否则容易pu。”这个拼音代替的字是方言,大意如同煮牛奶,加了锅盖,很快就膨胀,溢出来的意思。“腌辣椒丝才是美味。”“对,切丝切片都好吃,我还放不少青豆蒜子。”“我们小时候辣椒酱是一道必不可少的菜,有时候中午只有一碗辣椒酱蒸豆腐。一边饭一边是莴笋叶。”“那种细长的辣椒,我们那里方言叫洋辣椒,洗干后沥个水,切成丝丝,然后和生姜丝蒜片混在一起,加上一些盐和香油,不知道多好吃。”“最后香油封口,隔绝空气,不长毛。”“那些年,梨子罐头吃完瓶一定攒起来腌辣椒丝。”……嗨,大晚上的,说这些让人流口水的“穷人家的下饭菜”。不过,那些小咸菜还真让人口内生津,况且,其间还蕴藏了母亲的味道。腌制咸菜,一家一个手法,一家一个味道,都是妙不可言,让每一个游子心生眷念,萦绕在心。上高中的时候,离家都远,除了自行车外,没有其他交通工具,父母都整日奔波为着养家糊口,能供养一两个学生伢已经是倾尽了全力,陪读这个词在那个年代连传说都不是。住校生一个星期回家一趟,补充给养,每个人都用罐头瓶带上一两瓶自己家产的“特色菜”——一瓶酸萝卜、咸豇豆角、咸白菜,鲜有咸肉、咸鱼和干毛鱼。毛鱼这个名字不知道有没有写对,只是记忆中的菜品了,离开家乡就很少吃。外乡人都觉得咸鱼有臭味,他们没有尝过臭豆腐,哪里知道其间美味。更何况,有些美食是一个时代的记忆!这里面浸润了一代人的情感,在物质贫乏的年代,我们拿得出手的招待客人的东西是那么少,除了肉和鱼以外,哪里还有其它。物质匮乏不说,怎么储存也是问题。冰箱、冰柜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才开始进入农村,科学使用咸盐就成了主妇们保存食物的智慧。如此,也就成就了徽菜的特色“轻度腐败,严重好色”。中午炒菜时,母亲喊我:“去菜地摘几个辣椒回来炒菜,腊肉烧茄子,放几个辣椒,吃着下饭。”我顶着太阳,避开沙路,大中午的,光脚踩在砂砾上可是烫脚。落在路边荒草上,
2023年8月30日
其他

叶丁易在莫斯科的最后岁月

父亲去逝后,我时常将父亲生前珍藏的书信取出翻阅,以寄托我对父亲的思念。在这些书信中有数封是我爷爷“叶丁易”从莫斯科寄过来的,而在爷爷最后一封来信(即1954年5月24日)的眉页间,父亲亲笔记下一段感人的话:6月27日上午11时50分逝世于莫斯科,年僅四十一岁,逝世当天,还题写一张照片“给于儿”,他在苏联工作生活不足八个月。读到此处,我的泪水止不住滴落下来。
2023年8月30日
其他

杭州院士巷里的桐城人

人物生平请点击:吴杭生院士:中国超导研究的开创者
2023年8月4日
其他

桐城籍女作家出版《漫画心理学》,小学生超喜爱!

安徽作家徐慧莉《小学生超喜爱的漫画心理学》出版发行
2023年8月4日
其他

印记里的山洪

“七月三号以来,万州、开州、云阳、奉节、巫山……重庆十六个县突然下起大暴雨,水流太快太急,山城变成水城……”台风“杜苏芮”登陆,福建晋江沿海,最大风力达到十五级。这些消息,让人揪心。也让我想起一九六九年村庄里遭遇洪灾的情景。那是我记事后的第一场大水灾,时至今日,难以忘怀。七月份,村庄里“绿树村边合”,满眼苍翠。山腰至山脚的两排壕田,稻子已抽穗灌浆,大半青绿,小半鹅黄。玉米刚放出白色天花,红薯青紫色叶子快占满地面。进入盛夏,暴雨连台,天空时常阴暗黄色,老人们说:“人黄有病,天黄有雨。”一连几天,雨时大时小下个不停。村东头一座小石桥,连接外面的世界。一块一米多长近一米宽的大石板,架在两边高高的河埂上。去井里挑水,去城里卖柴,去学校上学,都是必经之路。山洪来了,小石桥没头没脑地裹在洪流中。不谙世事的我,喜欢站在门口望大水。对门山小沟里,橙黄色的水流,如脱缰野马,从泉水凼转角处呼啸而下,飞过小路,冲向大沙田、萝卜田、大弯田……一时间,平时悦耳的泉水叮咚,变成轰声震天的噪音。水漫过稻子,以不可阻挡之势,跨过田埂,变成一层层黄色瀑布。老石摆受不住,哗啦一下,撕开一个长长的缺口,石头裹着泥土,飙到下面田里,堆成土丘。一大片稻子,埋得无影无踪。父亲总是头戴斗笠,身穿蓑衣,挽着裤管,光着脚丫,穿过雨林,到田边地头掏沟清淤。一天,他从外面回来,蓑衣斗笠刚挂上外墙,远处传来“呼啦”一声重物坠地的闷响。对门山上的树林,像被无形的铲子掀掉一块,露出一片黄泥,二斗田中间,生出一座小山。父亲一惊:“坏着坏着,动之蛟了。”我不懂什么是蛟,也没见过,心想,可能是个肉眼不可见的庞然大物吧。第二天清晨,我还在梦乡,突然被一个沉闷的声音惊醒。家里与阴沟接壤的那方土墙,经不住雨水连续浸润,倒塌了,开了一个几十平大无遮挡的落地窗。幸好母亲悟性好,听到异响,抢起身边不到半岁的儿子,在墙体坍塌之前翻身下床,避开危险。就在那天上午,中间大门里,突然传出邻居的惊叫,他们家阴沟后面山体滑坡,推倒三间房子后墙,泥土连着山体,堆到房屋中间。房子倒了,放谁头上都受不了,一家老小慌了手脚,六神无主。弄堂相通的老屋,消息比风跑的快,邻居们纷纷戴着斗笠去看望,说些宽慰的话。队长住在二百多米以外的享堂里,很快冒雨赶了过来,他看着不能安身的家,心里立刻有了主意。让一家人跟自己走,把他们安顿在自家木楼上。然后返回受灾现场,双手负在背后,两头踱步。这么多沙土,往哪放?从哪儿运出去才省力?莫非只有那片竹园?他脑子不停地转,寻找最佳方案。做过生产队会计的小爷爷,也在想着这事。后面是山地,地里玉米正放天花,红薯藤子两尺长了,不能压。前面田里是稻,地里是菜,更不能压。许多土,看来只有出到自己小场边的竹园里了。房子是大事,竹子淤了就淤了吧。小爷爷和队长。不谋而同,队长咧嘴笑了,他拉着小爷爷的手,在小爷爷背后友善地拍了拍。等着帮忙的邻居们,听到哨声和队长的声音,男子汉们挑起畚篼(畚箕的别称),妇女们拎着大板锄,聚到中间大门里,上的上挑的挑,一担担土从阴沟里送到小爷爷家的竹园里。接连几天,雨在下,阴沟里戴斗笠穿蓑衣的人来来往往,几十个男女劳动力,“蚂蚁扛锅巴”,一锄锄掏,一担担运,把那座小山从室内搬进竹林。竹子在慢慢变矮,房子里的土堆越来越小,一家人脸上有了笑容。一周后,他们怀着感激的心情,回到了自己的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纯朴的乡亲们,没有依赖思想,不等不靠,相互帮衬,用自己战胜灾难的“密钥”,让受灾的邻居尽快过上正常日子,村庄又恢复往日的平静。桐城县志记载,一九六九年“7月14日,陡降暴雨,山洪暴发,汪洋等水库堤坝决口,交通邮电中断,被淹农田44·6万亩,房屋倒塌11·7万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风雨扑面是常态,有些事一笑而过,有些却刻在脑海里永不消逝。❖精华推荐❖故乡在沦落那年青草高中的生活在天城,老程教我语文我和父亲的云南之约桐中需要包容和耐心,也需要改变假如武则天擒住了骆宾王漫话海门厅“好人”潘新民
2023年8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