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宋史的赵大胖

其他

从我懂事起,就不再相信“人之初性本善”

01在我上学的那个年代,很流行“辩论赛”这么一个东西,辩论双方没话找话地硬弄一个对立的话题出来针对锋相,还分什么一辩二辩三辩四辩的,繁琐而有序,混乱而又不失仪式感。后来我在山东喝过一次酒之后,一度以为辩论赛的规则是山东人发明的,主陪、副陪、三陪、四陪的配置和功能,简直跟辩论赛严丝合缝。那时候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论题: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辩论双方引经据典、东拉西扯地讨论半天,谁也不服谁。当时我看完这个题目之后的第一反应就是:假如我抽到了“人之初性本善”这个题目,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直接认输。我投降,还能输一半。02从我懂事起,我就不再相信这六个字。什么是“善”?善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品德,它的本质是克制自己的欲望。你资助别人,是克制自己囤积财富的欲望;你在地铁上给人让座,是克制自己储备体能的欲望;你开车让别人先通过,是克制自己抢占资源的欲望;你救助别人,是克制自己脱离危险的欲望……一个人,如果没有经历过社会规则的约束和道德伦理的教育,是极少能够主动去克制自己的欲望的——唯一能让他们克制的,就是丛林法则,就像狼群社会里面,必须等待头狼吃完了之后才能吃一样。你能说其他狼的行为是善良吗?不是,这是恐惧,拿生命作为威胁的恐惧。03我是这么认为的,可能有点极端,但是我不会改变我的想法。一个人,如果出生以后没有接受到良好的家庭伦理教育和社会规则约束,他是一定不会朝着“善”的这个方向去发展的,因为他的脑子里根本不会有一种“克制”的念头存在,想的只是放纵。即便是某个阶段他看上去非常守规矩,那是因为他受到了头狼的威胁,他是在恐惧中隐忍,而不是在善良中成长。他会把自己受到的威胁变本加厉地转化到其他人的身上,然后等待和幻想自己变成那一只可以决定别人生死的头狼。我觉得这个阶段,就叫“恶行放大器”。一旦这个阶段没有受到管束和纠正,结果就是邯郸那三个初中生恶魔的样子。你能从他们身上看到哪怕一丁点“善”的痕迹吗?04我一直认为我们的法律有点逻辑上说不过去的地方。保护未成年人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在没有战斗力的时候不要陷入丛林法则的残酷竞争里面去,让他们能够顺利成长。但是从这三个恶魔的身上,我看不到丝毫“保护”的价值。第一,他们的战斗力非常残暴,有极强的心理素质杀人,有足够强大的体能在冻土上挖坑,达不到被保护的程度;第二,我们在这边努力避免他们陷入丛林法则,他们是主动跳进了丛林,操起铲子开始杀人了,甚至他们就是丛林的制造者;第三,他们的成长从现在看来,已经不顺利了,完全长歪了,成为废品了,保护一个废品有什么意义呢?他他妈的又不是文物。05还有一个问题,我也理解不了:这些年我看了很多未成年人残忍杀害未成年人的案例,凶手都没有承担刑事责任。这他妈的不公平啊,大家都是未成年人,就相当于兑了,没有这个条款保护了,法律只需要保护被侵害人就可以了,凭什么要保护这个故意、恶性、残忍的加害人呢?一个未成年人被残忍杀死了,杀他的人没有任何刑事责任,遇上脸皮厚的连他妈的民事责任都能赖掉,你敢对着那个死去的孩子说“我们在保护未成年人”吗?你不怕他变成厉鬼来找你索命吗?真的是太荒诞了。06即便是你硬要保护,我的理解也是减轻,而不是无责。未成年人如果以残忍的手段故意杀人,不应该是免于刑事处罚,而是应该暂缓刑事处罚,先把这笔账记着,等他们长到能够承担刑事责任的年纪(如果能)再来为自己当年犯下的罪行买单。凭什么换个城市就能继续从头再来,你他妈的从头再来了,被你杀死人怎么从头再来?这段时间,就是观察他成长轨迹的过程,一旦没有任何悔改的迹象,按照成年人的故意杀人罪,该怎么判就怎么判。而在他等待判决的这段时间里,也不能就那么逍遥地过了,巨额的民事赔偿走起来,什么转移财产、当老赖的一律不好使。相信我们的政府,有这个能力。07这篇作文的最后,我还想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可能有点物化人类的嫌疑,但是我找不到其他更好的表达方式了。保护未成年人,是希望为社会多留下一些合格的人。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相信,这三个初中生恶魔经过教育或者感化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反正我是不相信。他们已经是废品、甚至是有毒废品了,留下来干什么呢?用我纳的税来养他们三个,我虽然没有决定权,但是我明确表示,我不愿意。我又不是变态,养这种杀人狂魔。————————————兄弟我的第一本书《宋朝阐史官·碎片里的两宋》出版了,有兴趣的朋友们,长按这张海报里的二维码下单吧,谢谢。已经下单的朋友,可以关注公众号“视频号小店订单”,查询订单信息,确认收货等。
3月18日 下午 7:58
其他

我个人表示不参与对莫言的一元索赔

01这几天突然看见消息,说有人对作家莫言提起诉讼,认为他“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要代表全国15亿人向他索赔。索赔金额按照每人一元钱计算,共计15亿元。我觉得吧,诉讼是法律赋予他的权利,他爱诉讼谁就诉讼谁,不管你支持也好反对也好,赞颂也好嘲讽也好,都改变不了他的想法和行动。接下来的问题就交给法院或者检察院,看看他们是什么态度。02不过我想说的是,在法院或者检察院的态度出来之前,我需要先表明我自己的态度。兄弟我上学的时候读的书不多,工作以后更是没咋读书,正儿八经读书是从2015年开始,但是也没怎么读现代文学,把绝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读古籍上。在此之前吧,莫言倒是真的没有明目张胆地伤害过我的感情,至少我不知道他伤害过我的感情。从这个角度来说,就这么挺突然地找莫言索赔,我有点不太好意思。哪怕只有一元,我也觉得不太好意思。03其实到我们这个岁数,一元和一百元的差别并不大,我差的也不是这一百块钱,这个索赔,更多的是要一个态度。“你错了,我受伤害了,你需要赔偿我”这样一种态度。正如我此前所说,我没怎么看过莫言的书,他在这次诉讼之前并没有伤害过我,或者说我并不知道他伤害过我,就这么突然得到了他的赔偿,我觉得有点过意不去。04我刚才还说过,这笔一块钱的赔偿对我来说没什么实质性的改变,假如是一百万或者一千万,我应该会考虑一下。但是为了区区一元钱去参与这么大一个项目,说实话我不太乐意。有一种“一块钱就能收买我”的廉价感。兄弟我公众号设置的打赏都是两元起,一元钱的确太寒碜了,我不太好意思。05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社交恐惧症,不太喜欢参加集体活动,我跑步九年累计里程超过两万公里,我现在没加入任何跑团,就是因为社交恐惧。我最希望的情况是这样的,你们发起一个不包括我的行动,然后我自己来根据我当时的心情来决定到底要不要参与。这种不经过我的允许就擅自把我名字加进去并且要给我一个并不泼天的富贵的行为我很反感。基于我以往的脾气,这种情况哪怕本来符合我的价值观我也会拒绝参与。没办法我就是那么倔。06所以我想表达的观点是这样的:你觉得哪个作家伤害了你,你就去提起诉讼。你觉得伤害了你多少钱你就索赔多少钱,但是不要把我扯进去。首先我有没有受到伤害需要我自己来判断,不需要你来越殂代疱。其次我没有那么贱,我要是被伤害了不止索赔一块钱,你要贱你自己贱,别扯上我。所以我在这里表明一个态度:我个人表示不参与这次对莫言的一元索赔行动,你们爱干啥干啥,别扯上我。你不够资格。兄弟我的第一本书《宋朝阐史官·碎片里的两宋》出版了,有兴趣的朋友们,长按这张海报里的二维码下单吧,谢谢。​
3月4日 下午 4:49
其他

在别人都狂热的时候保持清醒,就容易变成“邪说”

南宋理宗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五月,都城杭州燃起了一场大火,足足烧了三万多家人的房子,一片惨不忍睹。杭州发生火灾并不怎么稀奇,翻开南宋的史料,里面的记载比比皆是。但是这场大火有点稀奇,因为很多人都在传言,说这场大火是死去的济王赵竑的冤魂在作祟。这是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因为赵竑的身份实在是太特殊了,他曾经是这个帝国最合法的皇位继承人。理宗的前任皇帝宁宗至死没能养活一个儿子,生一个死一个,所以只能效仿仁宗和高宗收养宗族的孩子。而济王赵竑,就是宁宗最先被确立的皇子,在所有人的心中都是第一顺位,甚至是唯一的人选,包括他自己也非常笃定地这么认为。但是他不可避免地跟权相史弥远产生了巨大的矛盾。这事儿既不能怪他也不能怪史弥远,因为宰相权和东宫权永远是一对无法调和的矛盾根源,当年秦桧跟当皇子时候的孝总势同水火也是一样的道理。赵竑吃亏就吃在自己太年轻、沉不住气上。他曾经给史弥远私下起了一个外号叫“新恩”,外人听上去没什么贬义,但其实是他在家里悄悄跟宠妾说狠话,说自己将来当了皇帝,一定要把史弥远贬到新州(今广东新兴县)或者恩州(今广东恩平县),都是当时最偏远的岭南恶州。后来他又曾经指着地图跟宠妾说,迟早要把史弥远发配到崖州(今海南三亚)去。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宠妾就是史弥远派来监视他的。因此,史弥远将赵竑视为最大的敌人,一直想办法要除掉他,并且悄悄扶持了另一个宗室赵昀作为备份,只待时机成熟就替换文件。嘉定十七年(公元1224年),宁宗驾崩,赵竑作为第一顺位,正在忐忑不安地准备接替皇位的时候,一场宫廷政变悄然发生:史弥远联合宁宗的遗孀杨皇后另立了赵昀为皇帝,是为后来的理宗。而赵竑直到政变结束都被蒙在鼓里,他被叫到大内去参拜新皇帝的时候,一直以为登基的是自己,还傻乎乎地问身边的大臣:“今天这个情况,为什么我还站在台下?”理宗登基之后,将一脸懵的赵竑进封为济王,然后赶出杭州发配到了湖州居住。在这里,济王被卷入了潘壬和潘丙发起的一场政变之中。潘家兄弟不满史弥远,试图扶持济王登基以驱逐史弥远,深夜跟济王说自己手下有二十万精兵,随时可以杀进杭州夺取皇位。结果天一亮,济王发现所谓的二十万精兵不过是几十个渔民和地方武装,顿时知道引来了杀身之祸,赶紧派人送信去杭州,请朝廷派人来平叛。不过这时候已经晚了,平叛结束以后,济王也于次年正月(公元1225年)被赐死。赵竑先是丢了皇位然后又丢了性命,的确非常冤屈。由于死人是不会喊冤的,所以后来都是朝廷一些有良知的大臣在帮他喊冤,然后大权在握的史弥远也不惯着他们,凡是替济王喊冤的人统统赶出朝廷。当然,史弥远的做法也得到了理宗的无条件支持,道理很简单,你们替赵竑喊冤,意思就是理宗的皇位来得莫名其妙不正宗呗,这还得了。如你所想,按照大宋王朝元祐以后的传统,这件事情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党争的工具,史弥远活着的时候暗流涌动,等绍定六年(公元1233年)史弥远病逝以后,替赵竑平反的事情开始汹涌澎湃起来。所以,1237年这场大火,很快就变成了一次替赵竑翻案的绝佳机会。反对反对史弥远的士大夫们纷纷上书说,按照五行学说,大宋是火德,现在很明显就是赵竑的在天之灵制造这一场大火,要警示朝廷拨乱反正。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这事儿闹得有点过了。因为赵竑即便是满腔冤情在身,他用这种“烧毁平民百姓三万间屋子”的方式来伸冤,也不是一个什么好东西,即便是让他当了皇帝,也未必比这个脑袋大脖子粗的理宗要好。但是士大夫们不管了,他们好不容易抓住这个机会,一定要给赵竑伸冤。奏章像雪片一样飞到理宗的面前,他都有点崩溃了。在这场纷纷扰扰的大讨论中,出现了一个非常让人迷惑的记载:《宋史·程公许传》里面说,“殿中侍御史蒋岘逢君希宠,创为邪说,禁锢言者”,也就是说蒋岘为了讨好皇帝,率先发布邪说,禁锢大家的言论。我很好奇,这种“冤魂报复”的说法已经足够邪说了,怎么还会有更邪的结论出来?于是我去查了一下一下蒋岘到底说了什么,一查吓了一跳。蒋岘说:“火灾,不是天灾就是人祸,关已经去世十多年的济王什么事呢?你们要给济王翻案就翻案,要清算史弥远就清算史弥远,没必要把济王拉出来当枪啊。”就这么一句话,顿时就把蒋岘推到了风口浪尖。在大家都想尽办法清算史弥远的时候,只有他一个人这么清醒地说,火灾不关史弥远和济王的事,这不是跟大家对着干吗?于是,他们给蒋岘下了两个定性:第一,他说的话是“邪说”,根本站不住脚,火灾明明就是济王的冤魂在给大家暗示;第二,蒋岘本人是史弥远的党羽,就知道讨好皇帝,现在看大家要清算史弥远,他担心自己受牵连,所以跳出来阻止。说蒋岘是史弥远的党羽,恐怕还是有点站不住脚的。蒋岘这个人是属于比较轴的那种言官,基本上不怎么管党派之争,只要是他觉得不对的就要上书弹劾,甚至当年还因为弹劾史弥远被处罚过。他有十二个字的“四勿”人生准则,“勿欺心,勿负主,勿求田,勿问舍”。他的一切逻辑都是站在皇帝的角度,对理宗有利的,他就支持,对理宗不利的,他就反对。史弥远死了四年,因为他对理宗有“拥戴之功”,也就是说理宗登基是他扶持上去的,所以理宗对史弥远本人恩宠有加,他死后也在不断加恩。但是理宗对于史弥远的帮凶是毫不留情的,这四年来史弥远手下的“三凶四木”都全部被清除出朝廷。如果蒋岘这么明目张胆地是史弥远党,他很难在史弥远已死的情况下在理宗手下屹立四年而不倒。但是现实就是那么残酷,当大家都在说火灾是济王冤魂作乱的时候,只有他那么清醒地说这是天灾人祸,因此就被同僚斥责为“邪说”,并且被写进了史书。谁能想到,正史里记载这个“邪说”,是一句真话呢?
1月20日 下午 3:55
其他

宋钦宗:掐脖翻白眼,松手吹牛逼

北宋的灭亡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很多爱好宋史的人在分析这件事的时候,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其中有人说是王安石熙宁变法埋下的祸根,有人说是宋哲宗绍圣绍述彻底分裂了朝廷,有人说是宋徽宗的丰亨豫大掏空了国家,还有人说确实是因为金国的战斗力实在是太强悍了,根本挡不住,换谁都逃不过这个结局。正因为如此,所以很多人都觉得临危受命的宋钦宗不过是一个替宋徽宗背锅的倒霉蛋,白白落了一个“亡国之君”的名头。不过我觉得,宋钦宗宣和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登基,靖康二年二月六日被废,虽然在位只有一年有余,但是他这段时间的所作所为,已经充分证明了他确实不太适合坐在皇帝这个位置上。至少,二十五岁仓促登基的他,从性格、能力上来说,都达不到为正在走下坡路的北宋王朝力挽狂澜的程度。所以,作为一个宋史爱好者,我一直都坚持一个观点:宋钦宗如果能力稍微强一点,北宋王朝是能够救活的,至少不会死得像靖康之变那么快、那么惨。而宋钦宗最大的性格短板,都是标题里说的那个——一掐脖子就翻白眼,一松手就吹牛逼。你仔细梳理一下宋钦宗的政治生涯就会发现,他在这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就跟川剧变脸一样,不停在翻白眼和吹牛逼之间切换。宋钦宗刚刚登基之后,大权在手,意气风发,准备跟金国决一死战,向全国发出动员令,自己要效仿当年的真宗皇帝御驾亲征北上迎敌。金国东路军统帅斡离不渡过黄河之后,宋钦宗立刻怂了,将自己的老婆孩子送出城,自己准备取道襄阳逃到陕西,开封就不要了。随着守城总指挥李纲的态度愈发坚决,加上吴革等人带着关中的勤王大军来到开封,宋钦宗又胆气壮了起来,决定跟金国硬拼。斡离不第一次攻城,虽然宋军在李纲的指挥下打赢了第一仗,但是宋钦宗被金军的攻势彻底吓坏了,立刻背着李纲悄悄派人出去求和,还派出了赵构和张邦昌作为人质去金营。眼看宋钦宗就要答应金国的条件了,老种相公种师道带兵来到开封,宋钦宗立刻挺直了腰杆,开始在朝堂之上指着金国的使者嘲讽,并且同意姚古带兵去偷袭金营,要斩首斡离不。劫营失败以后,斡离不派人来问罪,宋钦宗立刻吓丢了魂,尽管种师道劝他说“胜败乃兵家常事,这次打败了下次再打过”,他依然忙不迭地放弃了所有的武力措施,答应了斡离不的所有条件。斡离不拿到赎金撤军以后,他眼见着勤王大军已经来到了开封,胆子又大了起来,下令大军追击斡离不,要把金国的东路军全歼在河北地区,抢回赎金和人质。大军刚出发没多久,他收到消息说金国的西路军粘罕的军队已经抵达了山西南部、快要逼近黄河,立刻又把追击东路军的部队撤了回来,既不敢救太原,也不敢抢人质,就这么磨磨蹭蹭地让斡离不全身而退回到燕山。当他发现太原的张孝纯依然坚守城池,粘罕运动到山西南部的兵马只是零星部队时,立刻又斗志昂扬了起来,扣留了粘罕派过来的使者,想要跟金国搞人质交换。后来在解围太原的过程中,他每次发兵的时候就对粘罕冷嘲热讽或者敷衍了事,每次打输了的时候就开始卑躬屈膝写信求饶,直到太原都被粘罕攻占了,他还在派人苦苦哀求金国把太原还给他。直到金国东西两路大军在开封城下形成了合围之势,宋钦宗最为倚重的撒豆成兵的郭京战败之后,宋钦宗才彻底慌了神,从此以后就只顾着翻白眼、再也没有吹牛逼了。正是因为宋钦宗这一次次的反复无常,贻误了战机、消耗了资源、磨损了斗志,有充足的应对时间却用在摇摆上,有强大的经济资源却用在赔偿上,有庞大的兵力储备却用在内耗上,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却用在征税上。北宋在他的带领下,根本就止不住下滑的趋势,失败不可避免。这么说吧,要么迁都,要么固守,要么和谈,要么死战,任何一项决策他只要能够坚持到底地执行下去,靖康之变都不可能发生。但是他偏偏就是要不停切换,搞得所有人都无所适从。此后他人生最高光的时刻,就是金军要求太上皇宋徽宗出城当人质之际,他主动站出来说:“老爹岁数大了,这种事情应该当儿子的去。”随后心如死灰地出城去了金营——虽然没什么卵用,但是至少体现了他最后的一点点担当。
2023年10月20日
其他

抢钱的转行做餐饮,这跟卖人肉包子的孙二娘有什么区别

今天兄弟我看见了一条让人觉得毛骨悚然的新闻:早三年在核酸检测中因为屡屡“违规操作”被处罚的一家基因检测公司,正式进军预制菜行业了——如你所料,哪个行业来钱快,他们就能非常精准而且迅猛地进入到哪个行业里面。不管社会舆论如何沸腾,丝毫也影响不了他们挣钱,甚至那个让人瞠目结舌的罚款金额,7万元,跟十位数的营收相比,简直就是一个笑话。众所周知,我的主业是读宋史,有时候也读一读跟宋代历史相关的小说,比如说《水浒传》。你知道这件事让我想起了什么吗?开人肉包子铺的孙二娘。一对劣迹斑斑、品德败坏的夫妇,从抢钱的行业转做餐饮行业,他们能做出个什么水平来呢?孙二娘,他爹是资深拦路抢劫犯,年轻的时候就以此为唯一收入来源,老了以后将女儿也培养成了一个心狠手辣、做事毫无原则的杀手。张青,以前是孟州光明寺菜园子的雇农,后来因为一个很小的争执杀了和尚烧了寺庙,来到孟州城外大树林边十字坡附近拦路抢劫。这两家恶恶联合之后,在十字坡开了一家包子铺,借着餐饮行业的名头,继续做跟以前龌龊的生意。你听听他们自己说的生意经,遇见看上去有点钱财的客商,就用蒙汗药麻翻,然后把尸体当成牛肉卖给过往的客人,长得胖的当黄牛肉卖,长得瘦的当水牛肉卖,剩下的碎肉做成包子馅。就凭这么几句轻描淡写的话,你觉得他们是正儿八经想做餐饮吗?他们做餐饮能做出个什么水平来你?兄弟我学历史的,我说句不太好听的话,在宋代吃人肉的事情也是屡见于史料,但是孙二娘两口子这种,做包子连基本的卫生都不顾及,让武松吃出来“几根像人小便处的毛”,还能指望点什么呢?这帮人,原料原料不过关,卫生卫生不合格,居然还好意思大言不惭地说自己是江湖好汉,还说自己有“三不杀”,什么云游僧道不杀,行院妓女不杀,犯罪流配的不杀,以此证明自己有原则的。但是你看他们的行动跟语言有多么大的差别。鲁智深是云游僧人吧,差点被他们剥了,后来看见他那条六十斤重的浑铁禅杖觉得他有点背景,这才饶过了他。他们送给武松的那两把雪花镔铁戒刀,就是从一个头陀那里拿过来的,这个头陀已经被他们大卸八块,算是云游僧人吧。武松要不是事先有了警惕,悄悄倒掉掺了蒙汗药的酒,也得跟两个押送公人一起死在孙二娘的黑店里,他算是犯罪流配的吧?短短的几百字,两口子开店的所谓“三不杀”原则已经违反了两条,这还是他们自己说出来的。张青还假模假式地把责任推给孙二娘,说她不听自己的话。但是你看孙二娘杀便杀了,张青说过她一句不是吗,处罚过她分毫吗?连罚款7万这种面子上的事儿都懒得做。这个所谓的原则,在他们眼里连个屁都算不上吧。社会上舆论大吗?当然大了,连长期在河北、山东行走的武松,都知道“大树十字坡,客人谁敢那里过?肥的切做馒头馅,瘦的却把去填河”,但是妨碍人家做生意了吗?人家不但在十字坡做生意,还在城里城外开了几家作坊,做的同样的营生,生意兴隆得很。你在这里提心吊胆担心自己变成包子馅,或者义愤填膺痛斥他们的不法行为,他们躺在家里数钱数得不亦乐乎,还在一边笑话你傻呢。你能把他怎么办呢?最多出事的时候又罚7万块,还不如一个卖菜大爷农残超标罚得多。
2023年9月24日
其他

这篇小作文,可以让大家了解一点宋代的司法状况

北宋雍熙年间,同州(今陕西大荔),一对夫妇来州衙报案,说自己的女儿在一个富人家当奴婢,突然就不见了。知州没有把这种人口失踪的小案子放在心上,就让录事参军来负责审理这个案子。录事参军非常雷厉风行,很快就把案子审理得一清二楚:富人父子几人因为觊觎女奴的姿色,争风吃醋之际联手杀死了女奴,然后将尸体扔进了北洛河冲走。父子几人或为元凶,或为罪大恶极的帮凶,全部都应该处死。知州拿到口供之后,又核查了一遍,没发现什么问题,于是就让推官钱若水写结案报告上报开封,等刑部的批复下来之后就将富人家父子几人斩首。但是流程偏偏就在钱若水这里卡住了,他连着好几天都不签字。录事参军有点着急了,亲自找到钱若水质问说:“你是不是收了这家人的钱,所以想帮他们开脱死罪?”钱若水也不生气,笑着解释说:“事关几条人命的事情,且容我慢慢看口供,如果真没问题,我一定会签字的。”就这样一直拖了十多天,连知州都有点不耐烦,催促了好几次,但是钱若水依然不为所动。终于有一天晚上,钱若水找到知州,让他屏退左右,单独禀报说:“我之所以一直不签字,是因为怀疑这起案子有问题,所以一直在悄悄派人寻找这个失踪的女奴。今天我终于找到了,这是一起冤案。”随后,钱若水让人把女奴送到知州的府上,然后把她的父母叫过来相认——果然是这个失踪的女奴。而女奴也并没有遭到富人一家的迫害,只是因为犯了错误怕受罚悄悄逃走躲起来了而已。知州既怒且惭愧,把富人父子几人全部叫过来亲自审问,事情终于水落石出。原来录事参军曾经找这个富人借钱被拒,于是怀恨在心,这次找到机会以后对他们全家进行了惨烈的刑讯逼供,硬是将一家人屈打成招。知州听完供述以后,将富人一家无罪释放。这家人跪在知州面前痛哭流涕,感谢他的救命之恩。知州倒也没贪功,直接告诉他们,这是推官钱若水的功劳。这一家人立刻跑到钱若水的家里去谢恩,但是钱若水闭门不见,只说是知州的英明,跟自己毫无关系。这家人求见不成,最后倾家荡产去当地的寺庙布施,为钱若水祈福。接下来,就是后续的处理问题了。这么大一起差点让一家人人头落地的冤案,总要总要给一个说法。知州原来的想法是,钱若水救下了几条人命,是应该受到朝廷表彰的,便准备写一个工作汇报交给开封。但是钱若水非常坚决地拒绝了,他说:“我只求不冤枉好人,并不想贪功。再说了,朝廷要是表彰了我,那就一定要处罚录事参军,到时候你让他怎么办呢?”知州叹了一口气,这件事就这么被压下来了。随后,录事参军找到钱若水磕头感谢,钱若水也轻描淡写地回复说:“案情复杂,偶有失误,不用感谢我。”至此,这一起几乎把人冤枉灭门的构陷案全部告一段落。没有预想中的那么快意恩仇,也没有想象中那么明镜高悬。一个没有什么根基的官员,在宋代的官场里想要维护一点正义,就是这么小心翼翼,不敢得罪同僚。民间之所以喜欢包青天的传说,还不是因为这样的官员、这样的事迹少之又少,物以稀为贵,事也同理。
2023年9月19日
其他

问君能有几多愁,先问问你的百姓有几多愁吧

北宋初年,南唐著名的文艺皇帝李煜亡国以后,曾经写下过一首在华人之中传唱度宇宙超级无敌高的《虞美人》,里面有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显得尤为凄美。再加上宋太祖赵匡胤那一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显得李煜特别无辜,仿佛一个偏安江南、与世无争的王朝,被强大而蛮横的赵匡胤无缘无故地灭掉了。问君能有几多愁,老赵丛林法则真上头。不过,你别看老李一副委委屈屈的样子,在他治下的南唐百姓日子并不那么好过。当然,我说得有点含蓄,其实是非常难过。不但他治下的百姓日子不好过,他当皇帝之前的南唐百姓也可以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史料上有两个例子可以证明南唐官员的狠毒
2023年9月5日
其他

秦始皇被崇拜成这样,所有学历史的人都有责任

01我是一个读宋史的人,我很少写宋代以外的历史题材,但是今天实在是没忍住想破例一下,因为我在网上看资料的时候,偶然之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人美化秦始皇,颂扬秦始皇,怀念秦始皇。我甚至看见有人在破口大骂徐福,说他“连一个长生不老药都找不到”,意思是应该让秦始皇长生不老,一直活到现在。我一度怀疑是某些人篡改了百科词条,打开看了一下,发现并没有,秦始皇做过的事情都摆在那里。这让我更加证实了自己的一个判断:很多人学习历史,别说看书了,连“仅供参考”的百科词条都不会看,只是跟着网上的一些打着历史学者旗号的短视频博主来学。让我感到既荒谬又恐惧。所以我今天想好好地跟大家聊聊秦始皇,以及关于秦始皇的一些我所理解的东西。02在古代的专制社会,政权和百姓之间,不是现代社会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而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统治的力度和态度,决定了皇帝是圣君还是暴君,而不是评判这个皇帝服务百姓做得好不好。关于秦始皇的论断,历史上早有公论,就是两个字:暴秦。残暴的暴。这样的记载在宋代的史料上比比皆是,哪怕秦始皇实际上做到了开疆拓土、吞并六国,是所有开国皇帝心中的榜样,但是极少有宋代皇帝敢于公开说出来秦始皇是他的偶像,因为百姓在他的治下实在是太苦了。别说秦始皇了,就连后来所谓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也成为了很多皇帝心中碰不得的禁区,宋哲宗就因为苏辙把他的老爹神宗比作汉武帝而在朝堂之上当场大怒。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汉武帝执政的后期,百姓生活极苦,流民百万,天下虚耗,人复相食。03我看颂扬秦始皇的人,最喜欢说的就是他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说句可能得罪人的话,这些东西对当时的普通百姓来说,没有什么太大的好处,因为秦始皇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自己“战争和统治”这两个目的。统一六国,其实叫吞并六国,是因为他需要更多的人口来满足劳役和战争,需要更多的土地来增加税收;书同文,是为了让自己的政令和军令能准确而迅速地传达到自己的辖区;车同轨,是了让战备物资和钱粮能够快速抵达咸阳或者战场;统一度量衡,是为了收税的时候更加方便而准确……这里面,没有任何一项是为了“满足普通百姓需求”而设立的。咱再把话说难听一点,秦国刚刚强盛起来的时候,有一个名义上统一的国家,就是被秦国灭掉的。秦始皇如果胸怀大爱,统一六国之后应该还位周天子,而不是要自己家族二世三世直至万世地传下去,那才是一段佳话。04有一些清醒的网友在建议这帮秦始皇拥趸穿越回秦朝,去亲自感受一下他们口中那个“伟大而美好”的时代。“穿越”这个词语非常的玄幻,而且以他们这些年受到的文化影响来看,他们以为穿越过去也是当皇帝、皇后、王爷、将军,再不济也是一个风华绝代的女人,或者带着现代武器的侠客,根本没有想过,去了之后是去筑长城的苦力,是去戍守边防的兵丁,是纳税不足额被打死的农民,是悄悄读书被处死的士人。甚至你根本没犯错,只不过是因为你的行政长官犯了错,就得连累到你跟着一起流放、处死。生活在秦始皇的治下,疆土再大对你也没什么好处。你既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去游山玩水,像今天一样享受各地美食美景,而更大的可能就是你像陈涉一样,被征调去边疆,稍有失期就要面临死刑。讽刺的是,国土越大,你失期的可能性就越大。05其实判断一个古代朝代好不好,有一个最直观的概念:农民造不造反。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帝国之后短短十来年,就爆发了席卷全国的农民大起义,随后秦二世而亡。假如,秦始皇对百姓真的有那么好,人人平等,安居乐业,富足安康,那些农民为什么还会造反?为什么还会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大造反?农民真的有那么想不开,愿意抛弃美好生活,冒着全家被杀的危险,去对一个英明而仁慈的皇帝发起进攻吗?我为什么要写这篇其实根本没什么讨论价值的作文,原因很简单:我觉得历史被人篡改和曲解成这个样子,我们这些历史系毕业的学生都有责任。正是因为我们的懒惰,才把舞台让给了那些胡说八道的人。希望每一个认认真真读史书的朋友,都能够把正常的历史观告诉那些懵懂无知的人,不要迷恋于帝王将相的征伐纵横,多想想人。你我这样一个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历史是谁书写的,我说不准;但是历史是压在谁身上的重担,我是知道的。
2023年8月11日
其他

致那些理直气壮让别人去牺牲的人

这两天,我看了很多关于山洪和水灾的新闻,那些视频、图片、文字,让我觉得触目惊心。我在史书上看到过很多关于洪水的记载,但是那些遥远而冠冕堂皇的繁体字所体现出来的场景,远远不如今天我们看到的震撼。每一位遇难者,在几天之前都还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每一间被淹没的房子,在几天之前都还是一家人温暖的小窝;每一辆破碎的汽车,在几天之前都还是主人的心爱之物;每一片被淹没的庄稼,在几天之前都还是一户人家收获的希望……我记得一个视频,因为洪水到来,一家人不得不告别刚刚装修好的小院落,等洪水退去他们回来之后,发现这里已经一片狼藉。我虽然生长在山区,但是幸运的是从小到大住的地方都在山顶或者山脊上,即便是再大的暴雨,也没有遭受过山洪的荼毒。我看到这些新闻的时候,一直在想,假如我也得面临这样的情况,我该怎么办?家里的每一样东西都是我这些年辛辛苦苦置办起来的,一本书我都舍不得扔,更何况要让我抛下这一切,这简直是一个要命的选择题。在这样的惨剧面前,我听到了一种非常让人胆寒的声音。一些喜欢关注“大局观”大V的网友,在别人哀叹或者伤感的时候,非常理直气壮地说:“必须牺牲他们啊,如果不牺牲他们,什么什么地方就更危险了,谁让他们的地理位置就在这里呢?”如果这些网友生活的城市,就是他们口中的“什么什么地方”,那么我觉得这种人是很自私的,他们把别人的牺牲当成是理所当然,甚至在明明知道对方的牺牲是为了保全他的安全,却依然用这样事不关己的冷冰冰的态度来评价别人的伤痛,就为了减轻自己本来就没有残存多少的愧疚感。他们就是那种明知道别人给他们挡了刀,却还要强词夺理地说一句“谁让你跑不快落在了后面”的人。如果这些网友生活的城市,根本不是他们口中的“什么什么地方”,那我觉得这更加可怕。因为他们满脑子都是在地图上扒拉一下就要牺牲这里保全那里、填平这个挖开那个的思维方式,看什么都是作战地图,听什么都是冲锋号角,手一挥就要让无数人在他的指挥下往前冲。当他们看到史书上写的“人畜多溺死,官为葬祭其无主者千五百八十人”的时候,他们总觉得自己不会是那一千五百八十人之一,而是看奏折的人。我不懂水文,也没有去过那一片地方,所以我无法判断到底是不是真的“必须牺牲”。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有着正常同情心、同理心的人类,应该想的是如何尽最大可能保证别人的安全,减少别人的损失,帮助他们重建家园,降低他们的心理痛苦,而不是站在高处理直气壮地说,他们本来就该牺牲。我是一个学历史的人,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我们看到的官方史书,绝大部分都是帝王将相的历史,只能在字里行间去寻找普通人的真实生活。我最害怕的一个问题,就是普通的历史爱好者和军事爱好者,喜欢把自己带入到帝王将相的思维方式里面去,每天想着要调动这个省的资源去干这件事,安排那个省的壮丁去做那件事,手一挥就是几十万士卒踏上征程,脚一跺就派几十万民夫去修筑长城。别这样,我们没有这个能力,我们只是资源、壮丁、士卒、民夫,我没有资格去牺牲别人,我们只能祈求自己不被牺牲。好好活着,同时也希望我们的同胞好好活着,这才是正途。
2023年8月7日
其他

那位齐齐哈尔的父亲,让人心酸的克制

01我很少看见一个人在因为别人的过失导致自己失去至爱亲人的时候,能够保持如此的冷静和克制。这位齐齐哈尔父亲,在医院的走廊里,用一种极其清晰的口吻,以近乎标准新闻通报格式的句子来阐述这一起悲剧。当他说完“楼顶坍塌事故”这六个字的时候,我清楚地看见,他猛烈地皱起了眉头,停顿了一秒钟。我知道他为什么要皱眉,也知道他为什么要停顿一秒钟。因为不皱眉,就要落泪;不停顿,就会有哭腔。他怕自己情绪崩溃,影响自己表达的完整和准确。02在说到自己身处医院有多少正在抢救和治疗的孩子的时候,身边人一直在说“九个”。但是他不为所动,他坚持让在场的家长举手方便他统计,最后他认可了自己统计的结果,“至少五个”。这是一种很多职业新闻人都做不到的严谨,能够在自己极度悲痛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着高度的理智和克制,不采用自己哪怕是在现场听到的数字,而坚持重新统计。我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做。因为他怕自己这段视频被指责“夸大了事实”,给人落下口实。03他在说到孩子走了以后一个小时自己都没能去看一眼的时候,情绪非常激动,连珠炮一般地发出了很多质问。但是说完这一段之后,他立刻转头看着现场一个人(我们不知道身份,但是他知道)问:“领导,你在干什么?”问完这句话之后,他又连续问了两遍:”我有没有一句是无理取闹?“他是在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很在理吗?其实不是的,他是害怕别人认为他是在“无理取闹”。04他说希望能够有人向医生转达一下他们这些家长的诉求,希望即便看不到孩子,也有人能来随时跟他们沟通孩子抢救和治疗的最新进展。他说他看见一个政府的女同志走进了某个房间(也许是医生办公室或者治疗室),“她不是去帮助我跟沟通的,她看到我们(这些家长)要干什么,把情况随时要向领导反馈。”尽管他也认为这样的结果跟他的诉求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他依然马上找补了一句:“这也没错。”然后用“但是”把自己的要求再说了一遍。“这也没错”,这四个字,像一把重锤打在我的心上。05整整6分25秒的视频,他一直不停在说话,但是哪怕是在情绪偶尔失控、音量提高的情况下,他也从头到尾没有说一句粗话,没有带一个脏字。我不知道这位父亲是什么职业,也不知道他是什么语言习惯。我不是认为说粗话正确,但是扪心自问,如果我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做不到,是真做不到。哪怕不是为了骂人,只是为了表达一种情绪,或者一种不经意间的语言习惯,他也没有说过一个脏字。这种素质、这种自制力,让我敬佩。但是说实话,真的是让我觉得很心酸。多么好的人民。06不说了,我懂。相信你也懂。
2023年7月25日
其他

靖康之变的历史齿轮,是从哪一年开始转动的

不少喜欢历史的朋友都曾经讨论过一个问题:中国历史上这些覆灭的王朝里面,哪一个是救得活的?以我的理解,我认为是北宋。北宋王朝的政治格局、军事实力、经济体量、民心向背等各种综合因素叠加在一起,虽然已经在毫无避免地走向下坡路,但是并没有达到崩盘的地步。我更愿意认为,导致北宋政权灭亡的靖康之变,是一个因为最高决策者(宋徽宗和宋钦宗)连续犯下决策性错误的偶然结果。一个很简单的证据:一个从来没有接受过皇帝职业培训的亲王(赵构),带领一帮根本进入不了开封决策层的文官(黄潜善、汪伯彦、朱胜非、吕颐浩、张浚、赵鼎,其中御史中丞秦桧勉强算高级官员,李纲级别够高但是他没用),以及被金兵打散打残了的武将(杜充、宗泽、刘光世),提拔了一堆中下级武官(吴玠、韩世忠、岳飞、张俊),依靠比北宋少了三分之一的土地,能够跟金国打成势均力敌的局面,说明宋徽宗和宋钦宗这两个人的问题是足够大的。几乎可以这么说,北宋本来命不该绝的,但是死在了最后两任皇帝的手里。换一个人当皇帝会不会更好呢?不知道,但是起码换一种决策,效果不会比靖康之变更差。假如靖康之变是一场上帝安排的宿命的话,那么靖康之变的历史齿轮是从哪一年开始转动的呢?我觉得,是宋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因为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情,让北宋王朝在冥冥之中注定了,今后要把皇位传给宋徽宗。元丰八年三月,一生励精图治的皇帝宋神宗耗尽了自己的所有能量,享年三十八岁。在死之前,他立了第六子、也是存活下来的最年长的一个儿子赵煦为太子。这个时候,赵煦刚满八岁,神宗的其他儿子岁数更小,甚至还有一个没出生(十四子赵偲)。宋太宗从哥哥宋太祖手中夺取皇位的时候,曾经有一个著名的理论依据,叫金匮之盟。这个理论是这样的。哥俩的母亲杜太后意识到,宋太祖能够夺取皇位,都是因为后周的政权交给了年幼的小皇帝和垂帘听政的太后,孤儿寡母镇不住手下的武将。为了避免大宋政权重蹈覆辙,所以杜太后决定,皇位应该由哥哥传给弟弟,等最后一个弟弟死了以后,再传给大哥的儿子,这样就能保证皇位永远在成年人手中。杜太后临终前让赵普把这个约定写下来藏在一个金匮之中,所以就叫金匮之盟。这个理论依据的确证明了宋太宗上位的合法性,但是只执行了这么一次就断绝了。因为宋太宗还活着的时候,他们的弟弟赵廷美死了,宋太祖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也死了,也就是说,金匮之盟规定的前三顺位继承人都死光了,所以宋太宗“迫不得已”地选择了自己的儿子赵恒当皇帝,也就是宋真宗。宋真宗死的时候,他仅存的儿子赵祯只有十二岁,但是北宋王朝的决策层也没有选择宋真宗成年的弟弟“八大王”赵元俨继位,而是采用了杜太后最忌讳的“孤儿寡母”搭档,让赵祯和刘太后执掌政权。尽管刘太后差点闹出登基当女皇的戏码来,但是北宋王朝依然没有吸取教训,坚持要让八岁的赵煦和奶奶高太后一起处理朝政。这时候,北宋王朝有其他候选人吗?有的,按照金匮之盟的理论,宋神宗还有两个成年的弟弟,三十五岁的赵颢,二十七岁的赵頵。这两个人跟宋神宗一样,都是高太后的亲生儿子,不管谁上,都比一个八岁的孩子强很多。并且,神宗死之前,他们频频出现在宫里,以探病为由通宵留宿,很明显是有接替皇位的意愿的。但是北宋的决策层在高太后、王珪等人的坚持下,让八岁的赵煦登基,是为宋哲宗。而短短的十五年之后,宋哲宗也英年早逝,没有留下儿子,神宗的皇后向太后又在章惇的强烈反对下,选择了端王赵佶当皇帝,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宋徽宗。向太后只为神宗生下了一个儿子,还早夭了,宋哲宗并不是他的儿子,而是朱皇后的。向太后最担心的问题,就是朱皇后凭借着“儿子是皇帝”这个优势来夺他的权,现在好不容易等宋哲宗死了,如果再选她的儿子赵似来当皇帝,那她就控制不住朱皇后了。排除了第一个人选之后,她又否定了第二个人选,赵佖,因为他的生母武贤妃也活着。她必须要选择一个没妈的皇子当皇帝,而剩下的几个没妈的皇子里,端王赵佶是排名最靠前的,就这样,赵佶阴差阳错地登上了皇位。那么,赵佶的生母是怎么死的呢?她姓陈,为宋神宗生下赵佶之后被晋升为美人。她对宋神宗的感情极深,1085年宋神宗驾崩之后,她做了一个现在看起来匪夷所思的决定:去为亡夫守灵。在守灵期间,她极度悲伤,身体日渐崩溃,手下给她送补品、送药,她都坚持不服用,每天只摄入能够维持生命的基本食物,只希望“能够早点去侍奉先帝”。四年之后,她如愿以偿,告别了人世。公元1085年,如果高太后能够记起宋太宗的金匮之盟把皇位交给宋神宗的某一个弟弟,而不是交给八岁的宋哲宗,那么北宋王朝的命运就完全不一样了。公元1085年,如果宋徽宗的生母陈美人没有决定用这种残忍的方式为宋神宗殉葬,再活十五年,那么向太后也不会把皇位硬塞给宋徽宗。然而历史的齿轮偏偏就在1085年启动了,转了四十二年之后,转来了靖康之变。
2023年7月21日
其他

不是朝廷没谏臣,而是徽宗不爱听

众所周知,我的主业是读宋史。一般来说,我用这样的话作为开头,就是要单纯地讲一个宋代的历史小故事。宋太宗的五子赵元杰是一个文艺青年,从小就喜欢读书写字,为了看书专门修建了一座图书馆,藏书二万卷,深得宋太宗喜欢。文艺青年嘛,当然就喜欢这些艺术气息浓厚的东西,比如说假山。作为皇帝的儿子,赵元杰当然有各种资源来满足自己的艺术需求,很快他就在自己的王府里修建了一座气势恢宏、造型精美的假山。假山竣工以后,他开开心心地办了一个酒宴,把府里的幕僚都叫过来欣赏。大家都很应景地恭维他,唯独宋太宗给他安排的老师姚坦,低头不看。赵元杰看出了姚坦的异样,非要他抬头看,看完还要让他说感想。姚坦回答:“我只看见血山,没看见假山。”赵元杰以为姚老师这是在搞什么宗教仪式,开了天眼之类的,吓了一跳,赶紧问他怎么看出来的。姚坦慢悠悠地回答:“我在农村的时候,看见州县的官吏催租,将乡民父子兄弟都送到县衙里鞭笞,打得满身是血。我眼前的这座假山,都是百姓的租税换来的,不是血山是什么?”赵元杰被扫了一个大兴,很不开心。他不开心,手下的所有人也都恨上了姚坦。于是,他们就给赵元杰出了一个主意,让他装病不去上朝,到时候宋太宗追究起来,就说姚坦气的,让宋太宗给姚坦一个大大的处分。赵元杰听进去了,给宋太宗请了病假。宋太宗一听儿子病了,赶紧派了自己的御医来治病,结果治了一个月赵元杰都没好。宋太宗心急如焚,便把赵元杰的奶妈叫到宫里来询问。奶妈说:“孩子本来没病,都是因为姚坦天天管他,好不容易修个假山,姚坦还说是百姓的血山,把孩子给气病了,换个老师就好了。”宋太宗听完之后大怒,说:“我专门选的人来王府当老师,就是要让孩子学好,现在孩子不听老师的,反而装病来要挟我换老师。他一个孩子哪里懂这些招数,肯定是你们教的!”说完,宋太宗命令侍卫将奶妈拖到后园打了几十杖,狠狠教训了一顿。特备值得说一句的是,宋太宗这时候自己也在修建假山,听完这番告状之后,他赶紧让人把假山砸毁,再也不搞这玩意儿了。一百多年以后,宋太宗的后代里又出了一个文艺青年,宋徽宗。这人登基之后也开始犯文艺病,要修假山。赵元杰当年只是在自己的王府里修,宋徽宗就不一样了,他是皇帝,他可以在开封城里修。从政和七年开始,宋徽宗就开始在开封城的东北角修建自己庞大的假山工程——艮岳,一直修了五年,到宣和四年才完工。基于宋徽宗本人极强的艺术修养,加上他充足的国力,艮岳被修建得无比精美豪华,从艺术成就来说,算得上是中国古代园林造型方面的顶尖之作。艮岳以奇石叠山,以珍稀花木为饰,喂养了鹿鹤等蕴含道教寓意的动物,亭台楼阁、瀑布溪流极尽豪华。宋徽宗为了收集这些奇石花木,派人奔赴全国,将南唐李煜的三品石、姑苏白居易亲手种植的桧树、两浙的花竹、福建的荔枝、海南的椰子……等等全部运到了艮岳。为了搜刮和运送这些物品,宋徽宗又在童贯的推荐下命令朱勔负责江南的“花石纲”,凡是士庶之家有一花一木被看上的,直接以黄布盖上名为“御前之物”,然后装载上船沿着运河一路运到开封,沿路州县莫敢奈何。正因为这样的横征暴敛以及征收过程中的权力寻租,才导致了宣和二年十月的方腊起义,延误了联金攻辽的战机。那么,宋徽宗修建艮岳的时候,有谏臣反对吗?有的,宣和元年,也就是方腊起义的前一年,太学生邓肃写了十一首诗劝谏,描述了东南百姓被花石纲折磨的痛苦、劝宋徽宗不要贪图享受、说只要皇帝爱百姓那就比什么祥瑞都管用。这些话,比起姚坦的“血山”来说,温和多了。但是宋徽宗是怎么做的呢:下诏书,将他开除学籍、赶回老家沙县务农。你看,同样的情况,同样的假山,不是朝廷没谏臣,而是徽宗不爱听。
2023年7月18日
其他

这就是对十五年前那场地震,最好的纪念

01我觉得我某些时刻里,或者某些场景下,是一个很感性的人,比如每次马拉松赛前,当音乐响起、成千上万的人一起高唱国歌的时候,我就会忍不住想要热泪盈眶。所以我每次赛前都是跟着一起唱,尽量把胸腔里憋着的这股气唱出来,免得开跑之后岔气。这不是玩笑,我记得以前写这种感觉的时候,也有不少跑马拉松的朋友产生共鸣。赛前唱国歌,我好歹能忍住,但是每当在网上看到某一类的视频,我是根本忍不住,每次都要掉泪。这一类的视频是这样的:四川,某个地方地震,学校或者幼儿园的监控拍摄,当房屋摇晃的时候,伴随着惊叫声,老师们放下手里的东西立刻冲去教室或者宿舍,组织孩子们有序地就近躲避或者逃到空旷的操场上站好,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慌忙而不混乱,老师们在后面维持秩序兼搜寻有没有落下的孩子,如果是幼儿园的监控,还能看见老师手里拎着孩子、腋下夹着孩子,急匆匆地往外跑。02我掉泪,不单单是因为这些老师的负责任,以及这些孩子的听话,而是我知道,他们能够在地震突发的情况下做到这一切,是跟平时的演练密切相关的。学校要保证地震逃生通道的畅通,要给老师和学生讲授地震避险的常识,有了这些硬件和软件的保证之后,还需要日常的避震演习。也就是说,要定期组织老师和学生,按照提前定好的方案,把这些动作做一遍(或者很多遍)。根据我个人的经验,这个流程全靠四个字——熟能生巧。也就是说,你平常练习得越多,真正遇到灾难的时候,做出正确选择的几率就越大,逃离危险区域的时间也就越短,这就意味着越安全。这些年看到的关于地震撤离的视频,市县各不相同,清晰度也参差不齐,但是毫无例外的都是有条不紊。很多人赞扬老师的爱心,我也很欣赏他们的爱心,但是我更感动的,是这些背后的东西,这些流程,这些制度,这些演练。03十五年前汶川地震那段时间,我记得我看过一个新闻,可能终生难忘的新闻。绵阳安县桑枣中学(查了一下,现在已经叫安州区了),地震发生之后,2300多名师生在96秒之内,全部从教室撤到了操场上,全校师生无一伤亡,堪称奇迹。这个奇迹的创造,得益于他们的校长叶志平,每学期都坚持不懈地组织师生进行避震演练,将流程细化到了每个班级的哪几行座位走前门还是走后门,每一个楼梯走哪几个班级,每一个楼层的师生用什么速度撤离避免踩踏,下楼之后站在操场上的什么地方,撤离时老师站在什么位置、负责处理什么紧急情况……地震发生之后,这2300多名师生就是按照平常训练的方法和路线,创造出了这个96秒的生命奇迹。新闻里面有一句话,我每次看到的时候都会掉泪:“通信恢复后,老师们接到家长的电话,会扯着大声骄傲地告诉家长,我们学校,学生无一伤亡,老师无一伤亡!”04我是一个学历史的人,我觉得有个观点说得很好:人类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就是因为会在失败中总结教训,在成功中总结经验。每年的今天,都有很多人、很多媒体、很多单位组织纪念,缅怀逝去的亲人和同胞,看看新建的城乡风貌,采访一下亲历者拼搏奋发的现状。这些很好,都很好,但是于我个人而言,我还想看到的是,更多的学校和单位能够将那场悲剧中的教训和经验都牢牢记在心里,并且针对这些经验和教训做出改变。就像我在视频中看到的那些监控画面一样,很明显,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把避震演练放到了日常的工作之中。尤其是当我看到监控画面的文字说明里有“四川”两个字的时候,我就知道,这都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是铭刻在川人骨子里的东西。什么是对十五年前那场地震最好的纪念?我觉得这就是。纪念,不仅仅局限于抒发情感,还包括通过我们主观、主动的行为,让我们每一个人在下一次自然灾害来临的时候,尽最大可能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我觉得,那一个个摇晃、模糊的监控视频里出现的责任、秩序,以及背后的制度、演练,还有更多的我们没看见、没留意的那些进步,就是最好的纪念。
2023年5月12日
其他

一边让人不要还手,一边让人见义勇为

01这两天有两条火车上的新闻看得我有点血压升高。一条新闻是,一个女孩子因为后座的熊孩子一直踹椅背,起身呵斥熊孩子的时候跟熊孩子的家长产生了争执。女孩子在挨了熊孩子家长一巴掌之后伸手还击,结果跟我们所有人担心的问题一样:被定性为互殴,先动手的熊孩子家长被罚款500元,挨了一耳光然后还手的姑娘被罚款200元。尽管这个女孩子并不接受和解,还申请了行政复议,但是有法律界人士还是表示,这个处罚是“合理合法并且得当的”。另一条新闻是,火车上一个男子手持一把尖刀,在车厢内捅死了一个陌生人,最后被赶来的警察制服。然后有一个退休的总编辑在网上质问,为什么周围的乘客没有见义勇为,冲上去跟手持尖刀的歹徒搏斗。说得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牢牢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02关于“挨打不还手”的问题,说句不怕你们嘲笑的话,这些年来经过无数条新闻的洗礼,以及身边朋友的教训,我已经慢慢要接受这种价值观了。“打架就是打钱”,在钱包不够厚的前提下,能不动手尽量不动手,实在不行我还可以跑,毕竟练了八年的长跑,就是等着关键时候保命用的。当然,我也能理解这种判罚的逻辑(理解不等于认同,强调一下),就是让人不要反抗嘛,挨几巴掌也落不下什么残疾,被拳打脚踢几下大概率也不会死人,在不危及生命的前提下,有什么事情等裁判来解决。如果真要这么全国统一标准,我也不是不能接受。一碗水端平,大家都一样,谁动手打人谁赔钱,赔不起就强制执行,拍卖车子、拍卖房产来赔钱,保证执行到位的话我意见并不大。只要你别让我又挨打又受气就行,我这个身子骨倒也能扛几下,我的银行卡也还没存满,有继续往里面打钱的空间。03关于见义勇为的事儿,我也聊过几次,我的观点是始终坚持不变的:我很愿意在别人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见义勇为,但是火车车厢这种密闭、狭窄的空间,面对一个持刀的、已经杀了一个人的凶手,我个人是不具备这种能力的。大家记得前不久重庆发生的那次街头行凶吗,凶手提着菜刀在大街上,被一群重庆人用板凳、拖把制服。不是吹大话,这种情况下我也会参与,开放空间可以供我躲避和抵挡,手里有武器能够和菜刀抗衡,这是救命的事情,有能力的人是可以上的。但是在火车车厢里,跑也跑不掉,躲也躲不开,我一个经过严格安检、手里的金属物只剩下一把钥匙的人,你让我去跟一个手持尖刀的人主动搏斗,我说实话做不到。你让我拿什么去挡刀?手机壳子吗?从技术上分析,明里暗里质问普通乘客“为什么不上”的人,简直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坏蛋。04当然,我今天这篇作文讨论的不是“空手入白刃”的技术问题,我想讨论的是这两条新闻里面传递的价值观问题。一方面,不管是警方还是法律界人士都在用实实在在的案例来告诉我们,受伤害的时候尽量不要还手,忍着,等着裁判机构来给你公道和补偿。另一方面,有人又要让我们在别人受伤害的时候勇敢地站出来,不顾自己的安全甚至生命,也不顾及什么后果,赤手空拳跟穷凶极恶的歹徒搏斗。这不矛盾吗?我固然知道正当防卫和见义勇为的区别,也知道挨耳光和挨刀子的差异,但是大家伙想想,连我们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的时候我们都不能还手,现在你还让我们在别人受伤害的时候冲上去,敢问是谁给你的勇气让你大言不惭地喊出这句话的?坐过飞机的人都知道,空姐在介绍氧气面罩使用方法的时候会一再强调,“请先自己戴好以后再帮助他人”,这个道理已经非常明白了吧。05我是这个意见。如果要尽最大可能地限制我们的还手权,也就是自卫权,那么就应该提供最大可能的保护措施:我们在受到伤害的时候,能够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保护我们,事后能够给我们公正的、合理的赔偿,对施暴者予以应有的、具有威慑力的惩罚,别像某些新闻里,那种口头上威胁要杀人、实际行动上跟踪了几天的人,最后得到的惩罚是“批评教育+写保证书”,那简直就是荒唐。再说到火车行凶这个极端案例,我们连带一瓶喷雾上车都要拿出来翻检,凶手却能带着一把足以杀死人的刀上车,这种情况下很难让我觉得自己受到了保护,我反而觉得这是一种威胁。至于受到伤害怎么办,还能怎么办,苦练内功求自保,行善积德加祈祷。至少在我的知识结构和人生经验里,这个问题是无解的。没有任何预案,全凭当时的临场反应。
2023年5月9日
其他

哪些人在替泼水节撕姑娘雨衣的人辩解?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个视频:前两天云南西双版纳的街头,一群人(男性占绝大多数)接着泼水节的名义,拿着滋水枪狠命围攻一个姑娘,将姑娘喷得狼狈不堪,在狂笑声中,一个围攻她的男的冲上前去,用手撕烂了她的雨衣。我看到这个视频之后,不适感非常强。我既不愿意成为那个被陌生人滋水的人,也不愿意成为滋陌生人水的人,更不用说撕雨衣了。在我看来,这种事情,只有在气氛合适的情况下,跟最亲密的同性朋友或者同性亲人之间才可能做得出来。我甚至都觉得,这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性骚扰的属性。但是我看见网上有很多人在替这些人辩解,包括那个冲上去撕姑娘雨衣的人,也有人替他辩解。我此前经常表达一个观点:世界之大,什么人都有,这些人做出什么事情都是在所难免的,关键的问题在于这类事情传播出来之后大众的态度,因为这代表了很大一部分群体的价值观。所以我想跟大家聊聊,这些辩解者的价值观,也就是说,哪些人、什么样的人,在不遗余力地告诉公众:这种事情很正常,这些人很正常,不正常的是我们这些感到不适的人。喜欢用“传统”来开脱的人我看到这个视频的第一眼,立刻想到了一个场景——婚闹,一群人狞笑着侮辱新人或者伴娘的那种恐怖而窒息的压迫感。每次有人批评甚至要惩罚婚闹的时候,就有人站出来开脱,说婚闹是当地的传统习俗,目的就是为了祝福,大家多少年了都这样……等等等等。而替这些撕雨衣者辩护的人也是同样的论调,泼水节是当地传统,泼水是为了送祝福,泼得越多祝福越浓,一直都是这样的。我们暂且不讨论传统的泼水节礼仪会不会几十个人围着一个姑娘用滋水枪狠命滋、能不能上手撕一个陌生姑娘的雨衣,我就想问问:传统的,就一定是对的吗?在我看来,凡是喜欢用“传统”两个字来开脱恶行的人,都是最不尊重传统的人。中华民族几千年,各种各样的“传统”数不胜数,这帮人成天就憋着心思取其糟粕弃其精华,专挑对自己有利的学,传统还有“礼仪”呢,你怎么就不知道学学呢?不懂尊重别人的人“尊重”是一个非常能够体现素质和教养的词语。我接着刚才的这个话题再聊一句:不管什么传统,只要是不尊重人的,都算糟粕。什么是尊重呢?就是你在待人接物的时候,不能让对方感到被羞辱、不能让对方觉得不舒服。我看到视频里的这个姑娘,已经双手捂脸放弃了抵抗,但是周围的那群人依然在狞笑着朝她身上继续滋水,还撕她的雨衣,但凡是有点教养的人都能看出,她已经非常不开心了。很多人辩解说,这只是一个玩笑,大家的目的是好玩儿。但是一个玩笑如果让对方感到不开心了,那就不能称其为玩笑,而应该叫做羞辱。这帮人心中所谓的玩笑,不过是“他们自己在玩、在笑,而不管对方的感受如何”。他们对待别人的时候,心里从来没有“尊重别人”这个概念;等到对方反击了,他们又开始扯出“尊重习俗”这个词语。说实在的,他们心中根本就不懂得什么叫尊重,只有那种“我能整你,你不能批评我”的诡辩式蛮横。没有边界感的人我还看到一个论调,说:你来参加泼水节,你就应该做好这种被滋水的准备。再说了,这个姑娘自己也带着水枪,说明她是清楚会遇到什么情况的,这种情况是她自己输不起。你要是不喜欢被滋水,你就不要在泼水节的时间段来这里,也不要带着水枪上街。但是我想说的是,别人带着水枪才参加泼水节,并不意味着就得承受几十个人围攻、还得被人撕烂雨衣的后果。这种观点,就跟“你要是怕婚闹,你就不要办婚礼”是一样的荒谬,参加泼水节是人家的自由,但是并不意味着人家可以无条件地接受你在泼水节上肆无忌惮地羞辱。参加一项活动,别人心中有一个承受的边界,你心中也得有一个控制自己行为的边界。一旦你的行为超过了别人承受的边界,那就是不妥当。接下来的事情,该停止就停止,该道歉就道歉,而不是梗着脖子非要说自己的行为是妥当的。信奉法不责众的人这是我最看不起的一种观点,“大家都在这么做,你能说大家都错了吗”,仿佛一桩恶行因为参与的人多了,就变得正当而善良了起来。我的观点正好相反,一桩恶行假如只有极少数的人做,社会和公众还有制止和纠正的可能性。而一旦参与恶行的人多了,那么制止和纠正的难度就越来越大。在他们看来,“法不责众”是一种解决方式;而在我看来,“法不责众”是一种恶性循环,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是对恶行的推波助澜。我的意见是,即便是迫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真的“法不责众”了,但是一定要让这些“众”明白,这种事情是错误的,他们之所以没有受到惩罚,不是因为他们没错,也并不意味着他们下次还能这么干。处罚,应该只论对错程度,不论人数多寡。说了那么多话,其实我只是想表达一个观点:永远不要替恶行辩护。不管你是替施加者寻找借口,还是在受害者身上找瑕疵,这种辩护都只能证明一点:你和撕姑娘雨衣的人共情了,或者说,其实你也是这样的人。
2023年4月17日
其他

有多少“命令”是以“倡议”的方式发出的

01今天在网上看见了一份让人百感交集的《倡议书》,是北方某大城市的一个村干部发的。倡议书的内容是这样的。禁止栽种蔬菜瓜果倡议各位村民大家好!天气转暖,万物复苏,为了让大家享受绿色整洁、景色宜人的居住环境,在此向各村民发出如下倡议:按照国家创建诗画鄠邑品质新区,创建文明城市的要求,严禁各位村民在各家房前屋后种植带藤类、插杆类蔬菜,如黄瓜、西红柿、丝瓜、北瓜、西葫芦等。村委将安排专人进行检查,一经发现直接进行拆除。村内的美好环境需要大家共同维护,让我们继续发扬“美丽乡村,你我共建共享”的优良传统,一起为打造文明、和谐、宜居的美丽乡村贡献自己一份力量,望各位村民相互转告。02根据地图显示,以及后来上一级的街道办的公开回复,这个村属于该城市的城乡结合部。这里的村民居住的是统一规划的二层联排房屋,没有围墙,开放庭院,正在进行“容貌提升”。街道是这么给这份倡议书定性的:村干部因落实个人管理责任迫切,拔高要求,发布了不当倡议。既然已经定性为不当了,街道也对村干部进行了批评教育,向村民做好了解释工作,并且纠正了不当倡议。也就是说,街道认为这个倡议是不妥的。我是一个做文字工作的人,从来没参加过街道或者乡村的基层工作,我不知道在农村的庭院里种植番茄和黄瓜是不是会影响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破坏城市的容貌提升,但是我觉得,这一份倡议的问题,并不仅仅在于内容。03什么是倡议?从字面意思上,非常好理解:就是主动牵头号召大家做某事或者不做某事。比如倡议给马拉松比赛中经常破脚的赵大胖献爱心,因为老赵太惨了;或者倡议大家不要给赵大胖献爱心,因为老赵有好袜子不穿,是自己作出来的。所以,“倡议书”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它不是强制性的,你想听就听,不想听也可以不听。就像我们在年底的时候也能看见,有人倡议大家过一个“节俭春节”,你要是有富余的资金,同时你也有过一个尽兴春节的需求,你不节俭过春节,也没人管得了你。所以,当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是否发现,“倡议”已经变味了?04表面上,这是村干部发的一个“倡议”,但是里面的句子却充斥着“严禁种植、专人检查、直接拆除”这样带有强制性的“命令”口吻。强制的倡议还能算倡议吗?我觉得不算。这种事情,就像很多公司不把罚款叫罚款,叫“乐捐”一样,换个名字规避一下风险,实际上交钱的人并不“乐”,这种行为也不是“捐”。我不太清楚这位村干部有没有接受过公文写作方面的培训,知不知道“倡议”和“命令”是两种性质不同的东西。如果他不知道,说明他不太合格;说过他知道,那说明他很鸡贼。跟那些把“罚款”叫成“乐捐”的公司老板一样鸡贼。05我知道基层工作难做,也知道村干部为什么要“从个人管理的角度拔高要求”,但是我觉得这些原则上的问题还是不能太含糊。你要发倡议就诚心诚意地发倡议,你要下命令就恩威并重地发命令,这种把倡议搞成命令、命令搞成倡议的做法,着实有些拧巴。说实话,过去三年,这种“命令式倡议”或者“倡议式命令”,我已经看得够多了。我这个人有点犟脾气,这种不合规定的事情,有些人是觉得“看着看着就习惯了”,我则相反,越看越觉得拧巴。该过去的已经过去了,让公文回归它本来的面目和职能,是社会回归正常的一个重要标识。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2023年4月2日
其他

一个宋史爱好者,聊聊张艺谋新电影《满江红》

01昨天晚上我去看了张艺谋的新片《满江红》。这部电影讲的是岳飞被杀五年之后发生的事情,虽然片名《满江红》,但是全片没有出现过岳飞的任何形象。我记得去年还是前年,岳飞的画像在网上引起一股热议,说“岳云鹏长得特别像岳飞”。所以当岳云鹏加盟这部电影之后,很多人都以为岳云鹏会在里面扮演岳飞,就像姜文让廖凡去模仿朱元璋一样。关于这个问题,大家尽可放心,岳云鹏没有演岳飞,而且他在电影里没有丝毫掉链子,在角色允许的范围内把自己的特点发挥得相当到位。也就是说,既非常好地诠释了自己的角色,也把自己“贱萌”的表演风格给体现出来了,超出他在春晚舞台上的表演水平七千多倍。单从电影本身来说,我觉得是一部非常好的片子,全长两个半小时,我甚至都没有看一次手机,真是津津有味地把电影看完。鉴于电影刚刚上映,我不便剧透,所以我只能用这么一段含糊其辞的话来评价整部电影的情节:剧情在一环扣一环的悬念中层层推进,没有明显的逻辑硬伤,但是也不需要观影者殚精竭虑去思考,看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以,张艺谋用自己的导演语言把这个故事讲得非常之清晰,绝对不是大家此前传言的“三枪拍案惊奇升级版”,肯定能够值回票价的。02众所周知,我的主业是读宋史,既然这部电影是以“岳飞、秦桧”为背景来讲故事,所以我还是想从宋史的角度,来说说这部电影中的一些好玩儿的、跟我主业相关的感受。电影中的具体时间是绍兴十六年七月,也就是岳飞被杀的五年之后,公元1146年。正因为这个时间,出现了两个比较让我出戏的问题。其中一个是电影里频繁引用了一阙词作为感情线:“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阙词是宋代词人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的出生日期不详,但是他是1274年的进士,也就是宋恭帝向忽必烈投降的前两年才中的进士。不管蒋捷是多么高寿的时候中的进士,但是我猜想,他写的这一首《一剪梅》是不可能出现在1146年的,并且这一首词极有可能是南宋灭亡以后他的感怀。“樱桃”在电影里也是一个挺重要的道具,北宋以前关于樱桃的诗词那么多,完全没必要选一首南宋末年的词。再说句无关的话,这樱桃,也不是七月成熟啊。03第二个问题是七月。电影里涉及到金国的使者来南宋出差被杀。绍兴十六年,宋金两国已经不打仗了,金国派使者来南宋,一年只有两次:一次是正月初一来杭州祝新年,一次是五月二十一日来杭州给赵构祝寿。具体到绍兴十六年,来贺新年的人叫蒲察说,来贺生日的人叫乌古论海,除此以外再也没有金国的使者来南宋出差,更不可能大张旗鼓跟秦桧谈判。如果说非要说金国临时派人过来,其实电影的故事背景可以往前提一年,绍兴十五年,那就正好。虽然绍兴十二年宋金就达成和议了,但是在金国一直在要求西北的土地,包括金州丰阳县(今陕西商洛山阳县)和洋州乾祐县(今陕西商洛柞水县),两国于绍兴十六年二月达成协议,这两个县割让给金国。如果说绍兴十五年七月,秦桧和完颜宗弼(兀朮)密谋,倒是很说得过去。04电影里提到了一个地名——均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北省丹江口市。南宋绍兴和议之后,两国以淮河为界,两国之间的外交往来主要是在楚州(今江苏淮安)进行。比如金国归还徽宗的梓宫和赵构生母韦太后的时候,就是在楚州交接的。但是这一次把场景搬到了“均州”这样一个略显生僻和偏僻的地方,颇有几分奇怪。我不知道是编剧有意为之还是误打误撞,但是如果涉及到割让丰阳县和乾祐县的话,还真的得去均州密谋,因为“金均房”三州一直都是重镇襄阳进入陕西的咽喉要道,三州在军事上一体化已经很长时间了,比如著名的八字军首领王彦就担任过“金均房州安抚使”。05电影里把岳飞被杀的刑场定为风波亭,这显然是根据民间演义来进行艺术加工的。根据宋代的史料记载,岳飞其实是在大理寺的牢房里被毒死的。电影作为一个艺术作品,要定在风波亭也没问题,但是电影里有个细节挺突兀的:秦桧亲口说,岳飞将遗言写在了墙上,然后被刮去了,“地沟里的水都是黑的”,暗示墙上的墨迹。亭子是开放性的结构,没有墙可以写字的。假如电影非要给他弄一面墙写遗言,那还不如就说死在大理寺的牢房。06电影里还涉及到一封密信,是完颜宗弼写给秦桧的。画面一闪而过,我没看清密信里面的内容,只依稀看见了“岁币、称臣”这些词(有可能看错),无非就是双方议和、暗示秦桧卖国的事儿。南宋每年给金国支付岁币银绢各二十五万,并且向金国称臣,早在绍兴十一年十二月杀岳飞之前就确定了,这种需要两国皇帝交接的事情,是不需要密谋的,双方代表直接当面谈判就行。秦桧不可能还在五年之后为了南宋王朝去悄悄砍价砍下来吃这么几万两银子的回扣,也没必要自己出钱为朝廷补差价,所以这个密谋的内容显得特别突兀。要密谈,也是谈双方合约之外的话题。07电影里有一段刑讯逼供的情节,逼供手段是“贴加官”,在电视剧《李卫当官》里出现过,就是给人犯的口鼻蒙上黄纸,然后泼水,让他们承受窒息的痛苦。电影里不知道为什么,将水换成了醋,并且加了一句台词:“这里离山西不远了,就用醋吧。”(记不真切,大意如此)其实不管电影的场景该发生在楚州还是均州,距离山西都不应该“不远”,并且这时候山西(河东)已经全境沦陷十九年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里会这么突兀地出现一个山西醋。你说是植入吧,也没出现过品牌,可能……就是主创的一闪念吧。08写了这么一堆,我还是想总结一下。这部电影虽然是以“秦桧杀岳飞跟金国和谈”为历史背景的,但是假如不去追究这些很细枝末节的历史问题的话,算是一部非常不错的电影。我们不能用纪录片的眼光去看一部商业电影,我看电影的时候产生了这些感悟,纯粹是因为这段历史我正好比较熟悉。就好比《满江红·写怀》这首词到底是不是岳飞所写,史学界也因此争论不休一样,假如你不去考虑这个问题,你同样也能看得壮怀激烈。尽管我说了电影中这么多不太严谨的场景,但是我还是想声明一句:娱乐归娱乐,历史归历史,不要用娱乐的眼光看历史,也不要用历史的标准去判断娱乐,更不要幻想通过影视作品来学习历史。我这篇作文,只是想给想看或者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一个参考,让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顺手了解一下,史书上的记载,和电影里的世界,有什么不同,仅此而已。
2023年1月24日
其他

我愿称他为“原地调头王”

众所周知,我的主业是读宋史。一般来说,我用这样的话作为开头,就是要单纯地讲一个宋代的历史小故事。宣和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因为听说了金兵南下的消息,宋徽宗突然甩锅,将皇位传给了太子赵桓,是为宋钦宗。九天之后的靖康元年正月三日,金兵渡过黄河,宋徽宗当机立断南逃,把开封留给了宋钦宗。宋钦宗也不含糊,当天就下发了一封《亲征诏书》,表示自己要效仿老祖宗宋真宗,亲自带兵去迎敌。一时之间,朝野士气大振,想不到这个不到二十六岁的小伙子有如此的胆识和魄力,在这种危急时刻愿意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正月四日,宋钦宗开始了第一次调头操作:他召集大臣们讨论去襄阳避敌的可能性。更让人觉得啼笑皆非的是,他把亲征行营设在了开封以南九十里的尉氏县。金兵从北方杀过来,他往南边亲征,也不知道是要去征谁。这个计划吓坏了在殿外旁听的兵部侍郎李纲,他不顾规矩强行发言要求宋钦宗留下来死守:“太上皇把宗庙社稷交给陛下,陛下准备就这么扔掉吗?”宋钦宗被这个指导思想逼得不知道怎么回答,一番讨论之后,只能第二次调头,答应留下来坚守京城,但是赌气一样地说一句:“那谁来负责守城?”白时中、李邦彦等一帮本来就想跑的人听到这样的话,当即表示:“李纲说能守,那就让李纲来守吧。”就这样,李纲这样一个从来没带过兵的书生,就被宋钦宗火线任命为尚书右丞,全面负责开封的防御事务。既然宋钦宗已经下达命令不走了,李纲也就准备全心全意布置开封防务了,钦宗回到后宫去吃饭,给大臣们赐了一个工作餐。结果这顿饭一吃完,宋钦宗第三次调头:他吃饭的时候越想越害怕,于是召集大家开会,决定让李纲留守东京,他带着其他人去襄阳召集勤王大军。李纲都快要吓傻了,他说:“陛下你以九五之尊号令天下王师,要是你觉得自己都守不住,那我区区一个尚书右丞,要人人没有,要钱钱没有,我更守不住,你这个操作,就等于将宗庙社稷拱手送人啊。”宋钦宗听到李纲的话,觉得很有几分道理,方向盘一甩,第四次调头,说:“好,那我留下来,不去襄阳了。”李纲还没来得及开心,内侍在旁边说了一句:“皇后和国公(即钦宗长子赵谌,此时还未被立为太子)都已经出发了,陛下你怎么可以留在这里?”钦宗觉得内侍的话更有道理,于是赶紧站起来第五次调头:“你们不要再劝我了,我要亲自去陕西带兵回来光复都城,绝不留在这里。”李纲都有点崩溃了,跪下来以死相请。正好这时候钦宗的两个叔父燕王赵俣、越王赵偲赶来,用非常强硬的态度建议他留在开封,钦宗不得已第六次调头,手书了“可回”两个字,盖上自己的御宝,让侍者去把郑皇后和赵谌追回来。李纲以为一切都定了,结果当天晚上钦宗又第七次调头了,他半夜传旨让侍者准备好车驾,五日一早就出发。天刚亮,李纲听说消息之后赶紧入朝,看见卫士换好了甲装、乘舆御服都已经摆好。李纲知道这时候只有靠煽动士兵才能解决问题了,于是大声问他们:“你们是愿意死守开封保护家人,还是跟着陛下出城?”卫士们当然说愿意留在开封。李纲看见卫士们表态之后,拉着殿帅王宗濋(钦宗母亲王皇后的亲戚)去恐吓宋钦宗:“卫士们的父母妻子都在城里,万一他们中途跑回来,就没人保护你了哦。”听完这番话,宋钦宗这才第八次原地调头,答应留在开封,再也不走。敌军就要兵临城下,作为朝廷总负责人的宋钦宗在两天之内八次改变主意,优柔寡断几乎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他这样的作风,能打赢金兵才真是有个鬼了。
2022年12月19日
其他

他们要是真能打,战况最激烈的时候早就上了

01最近一段时间,身边突然多了很多也不知道算不算“玄学”的东西。首先是某一款被吹上天的神药卖断货,某些人家里囤的胶囊多到可以当饭吃,哪怕重新静态管理半个月,他们靠吃胶囊都能管饱。听说有些地方还加价售卖,进价18.5一盒,卖到118元一盒,事情严重到逼得市场监管局都看不下去,站出来查出这些不法商贩。然后是某个大学给学生发“预防药液”,声势浩大地一天熬了12万包,送到了全校两万多学生手中。本着济世救人的原则,他们还非常慷慨地把药方都交给了学生,让他们放假回家之后也能照方熬药,帮助更多的乡亲预防新冠。这些事情我虽然不会参与,但是我静下心来还是能做到“尊重
2022年12月16日
其他

做人不能太林冲,过了河沟就拆桥

今天在朋友圈看到几位医生朋友在转发一件挺让人无语的事情。一个家长送自己两岁多的女儿去医院看病,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进不去医院。然后遇上一个好心的医生违反规定救治了这个孩子,在孩子脱离危险之后还给这个家长指明了下一步的救治机构。送这个家长离开的时候,医生专门叮嘱说:“千万不要说是我告诉的。”后来发生的情况让人唏嘘不已,这个孩子在另一家医院得到了救治,然后这个家长发了一条微博,把那个好心医生违规救助孩子的过程、以及医生给指点迷津的过程、甚至包括医生叮嘱家长的那句“千万不要说是我告诉的”都一并发了微博。还生怕事情闹不大,专门在微博的结尾处艾特了当地市政府、公安机关、国家及媒体,以及中肯先生。关键是,微博的结尾这句话是这样写的:“这个社会已经看不见底线了。”看完这个故事,我突然想起了《水浒传》里面的林冲。他在开封的时候跟鲁智深那么好的关系,天天在一起喝酒,无话不说亲如兄弟,结果上了梁山聚义之后,也是彼此寒暄了一下,便再无深交。原因很简单,林冲过河之后,就把鲁智深的桥拆了。林冲在开封被高太尉陷害之后刺配沧州,押送他的董超和薛霸收了陆谦的钱要在野猪林杀掉林冲。当时林冲已经被绑在树上毫无还手之力,正要坐以待毙的时候被一路跟过来暗中保护的鲁智深救下。董超和薛霸想要知道鲁智深是谁,于是开口询问:“不敢拜问师父在哪个寺里住持?”鲁智深当然知道他们要干什么,于是一开口就把他们的话堵死了:“你两个撮鸟问俺住处做甚么?莫不去教高俅做甚么奈何洒家?”这个对话发生的时候,林冲也在旁边,听得一清二楚,当然也知道问的人和答的人是出于什么目的。鲁智深把林冲送到安全地带之后要回寺里去上班,走之前怕董超和薛霸继续加害林冲,于是走之前一禅杖打断了一根松树。鲁智深走之前都还在想着林冲的安全,而林冲是怎么做的呢?他得意洋洋地对董超和薛霸说:“这算什么,相国寺的一株柳树,连根也拔将出来。”本来董超和薛霸还不确认鲁智深的身份,林冲这么一说,相当于直接指认了。后来鲁智深遭遇到什么呢?董超和薛霸回去之后就给高俅告了鲁智深的状,然后高俅下令大相国寺不许鲁智深再挂搭,又派人来捉拿鲁智深,多亏那帮泼皮通风报信,鲁智深才得以逃走,只好又重新回到了江湖浪荡的地步。大宋皇家寺院大相国寺住持的师兄亲自推荐的一份工作,就这么没了,逼得鲁智深重新走上逃亡的道路。你说林冲这不是过河拆桥是什么?鲁智深还能跟他寒暄,已经很给面子了。咱把话题回到开头的这个家长身上,有人说,这个家长虽然出卖了医生,但是也给更多人指点了一条路。我想起一两年前李诞说过的一段话,我很认同:不要这样,不要老想着牺牲某一个人去救更多的人。再说了,这个家长明明少写几行字,就能在不出卖这位医生的情况下就能救更多人,但是偏偏选择了过河拆桥,如果这位医生被处分了,今后还有多少医生愿意鼎力相助呢?这才真的是看不见底线了。图为电视剧《水浒传》剧照
2022年11月9日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应该不会轮到我吧

道君皇帝要修艮岳开封府在拆民房腾地方有些人都被赶出城了还好我在江南应该不会轮到我吧艮岳要养梅花鹿两淮的官府在让百姓捕鹿捕不到的就要受罚还好我在两浙应该不会轮到我吧道君皇帝还喜欢奇石听说官府在苏杭到处收集看上谁家的就直接拉走还好我在明州应该不会轮到我吧朝廷成立了花石纲要征用大船送奇石去开封家里有大船的都被拖走了还好我家没大船应该不会轮到我吧杭州的奇石被搜集得差不多了现在已经越过钱塘江来越州了越州老友家的太湖石被搬走了还好我在明州应该不会轮到我吧明州的官府已经发布告了说不交奇石就要上门搜查我邻居家已经被搜了还好我家没有应该不会轮到我吧邻居家的大奇石运不出门官府把他家和我家都拆了我邻居反抗被抓去当纤夫了还好我没有反抗应该不会轮到我吧花石纲越来越多纤夫不够了官府也把我抓过去了我看见路上有不听话挨打的还好我听话应该不会轮到我吧我们沿着运河一路北上天越来越冷都下雪了已经有好几个同伴冻死了还好我活着应该不会轮到我吧终于我也扛不住了我又冷又饿还挨打了我马上就要死了如果下辈子也要人拉花石纲应该不会轮到我吧注:艮岳即宋徽宗的皇家园林,明州是今天的宁波,越州是今天的绍兴
2022年9月18日
其他

靖康之变有没有可能是宋王朝主动采取的精简政策?

兄弟我今天看见一篇很好的文章,大概意思是,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是这两个王朝主动采取的与时代相适应的对外政策。这篇文章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很好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打开了我的思路,让我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重新学习历史和思考历史。众所周知,我的主业是读宋史,受到这篇文章的启发之后,我不禁在想,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有没有可能是宋王朝主动采取的一种精简政策?熟悉宋代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从真宗朝开始,宋王朝就受到了“冗官、冗兵、冗费”这“三冗”的困扰,不管后来范仲淹的庆历新政还是王安石的熙宁变法,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解决这三冗的问题。但是很明显,这三个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反而越来越严重,到北宋宣和末年、靖康初年的时候,已经演变成了新的“三冗”。第一个是冗皇。这个皇,不仅仅指的是皇帝,还包括皇族,也就是我们说的宗室。当时北宋的首都开封城里住着两个皇帝,一个徽宗一个钦宗,这是大宋建国从来没有过的场景。大家想想,连皇帝都是两个,这都不是冗,什么是冗?除了皇帝,开封城里的王爷也数不胜数。宋仁宗虽然没有儿子,但是他选择的养子宋英宗有二十多个兄弟,到了宋徽宗这里又是二十几个儿子。大家想一想,但是英宗的二十几个兄弟就已经够呛了,如果任由徽宗的二十几个儿子长大成人继续繁衍,那大宋百姓怎么养得活那么多王爷?靖康之变的时候,单是金国抓走的宗室就是五千六百多名,更不用说散落在京城以外的其他宗室,这个数字之庞大,让人难以置信。第二个是冗兵。北宋末年,经过一百多年的不断扩军,朝廷的正规部队已经达到了八十多万人。以当时并不太发达的生产力,要养活这么多部队,对百姓和朝廷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开销。而且,这些部队对外敌的战斗力一般,对百姓的威胁倒是挺大,随时都可能成为朝廷的不稳定因素。后来发生的事实果然证明,这里面很多部队都是乌合之众,金兵打过来的时候要么溃逃、要么投降、要么落草为寇,对朝廷增加了很大的麻烦。这八十多万军队,如果不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筛选和淘汰,势必会成为朝廷的拖累。第三个是冗钱。经过北宋一百多年的发展,朝廷和民间都积累了相当丰厚的财富。但是,正是这些财富让宋人失去了奋斗欲望和前进动力,从皇帝到大臣,从将军到士兵,大家都安于现状追求享受,严重缺乏危机意识。根据《东京梦华录》的介绍,当时的开封城已经成为“纸醉金迷”的代词。一到晚上,开封城喝酒的、看戏的、狎妓的、赌钱的,简直是不事生产无所事事。这样的现状,不但让宋人自己没有上进心,也让北方女真族垂涎三尺,成为了最大的不安定因素。所以,我在想,有没有可能,宋徽宗和宋钦宗为了一举解决这三个问题,不惜牺牲自己成就大宋,主动选择了靖康之变。事实证明,这三个问题也解决得非常好。1127年以后,开封城的两个皇帝和五千六百多个宗室以及庞大的家属群体都去了北方,尤其是掐断了宋徽宗这二十多个儿子的繁衍链条,极大地减轻了大宋百姓的负担。而后来的宋高宗也牢记这个教诲,身体力行,一个儿子都不要,彻底解决了困扰北宋的冗皇问题。而经过靖康之变以后,北宋的八十多万禁军经过一番淘汰,到了南宋赵构的手里,也就勉勉强强凑齐了二十来万,一下子变成了以前的四分之一。这种精简的力度,是北宋王朝的历任皇帝都无法想象、也不敢执行的,但是靖康之变就能借着金人的手把它执行下来了。至于冗钱问题,靖康之变的两次赔款,几百万两黄金、几千万两白银全部转移到了金国,不但让开封官民手里的冗钱所剩无几,连赵构的南宋王朝在建国初期都捉襟见肘,嫁公主的嫁妆都要打折,孟太后赏赐士兵都拿不出钱来,可以说真正做到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级别的大气。虽然从短期来看,靖康之变的代价非常惨重,但是从长远来看,南宋王朝在杭州建立了一个繁华的、富裕的、有文化的、有战斗力的王朝,不但守住了半壁江山,而且还亲手灭掉了金国。更重要的是,南宋的战斗力也因此变得非常强大,能够跟纵横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苦战四十五年才亡国,这是多少国家梦寐以求和五体投地的纪录。所以,追根溯源还是靖康之变的主动精简政策执行得大胆并且彻底。好了,以上就是我的一点小猜想,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指正,我随时可以改。
2022年8月29日
其他

我来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川渝人民要哭了”

01昨天,一个名叫“川渝人民要哭了”的词条在网上出现,让很多人感觉到了一种很无奈的黑色幽默。我说的不是这个词条很黑色幽默,我说的是这种行为非常的黑色幽默。这段时间,川渝地区经历着一场持续的严酷高温,手机里的天气预报几乎一水儿的43、44摄氏度,酷热、大旱、疫情、缺电、山火……我不知道是这些词不允许出现,还是发明这个词条的人觉得这些都无关紧要,就这么莫名其妙地来一句,川渝人民要哭了。一句听不出来是撒娇还是嘲笑的话,把正在遭受严重灾害的一亿多川渝人民的各种情绪,就用“要哭了”三个字来代替,我不知道他们是词穷还是在顾忌着什么,或者是早就把这样的行为当成了习惯的操作方式。怎么了?我们川渝人民是不懂事还是找你要糖吃没要到,我们就要哭了?02我已经忘记了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非常严肃的事情开始被用一种娱乐化的方式进行来传播。核酸检测,疫情防控,那么严肃的事情,非要让一群穿着防护服的人去摆着各种造型,有的还要让医护人员穿着防护服唱歌跳舞,仿佛这种场合不娱乐一下,就无法证明这些宣传人员的存在感一样。消防战士灭火,那么辛苦而危险的工作,从生与死的考验中疲惫归来,你猜他们给设计的文案是什么:“快看,你们家的蓝朋友。”还有很多明显是未成年人才会有的情绪词汇,被堂而皇之用在他们日常的话语里。动不动就是“笑不活了”“被治愈了”,我都觉得很诧异,现在的语言已经匮乏到如此地步了吗?还是你身上有什么难言之隐,每天都得去找地方治愈一下,否则就挨不过明天鸡叫了?严肃的事情就严肃处理,这样嘻嘻哈哈的作风,反而会降低严肃事件的可信度,这种常识难道没人教你们?就像你们非要让穿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列队跳舞一样,你表达出来的结果是“他们很辛苦”,还是“他们工作量不饱和”,你是真的判断不出来吗?03与此相反的是,很多本应该娱乐的事情偏偏又被严肃化了。我这些年很少看电视,前两年偶尔看看《脱口秀大会》或者《吐槽大会》这样轻松的娱乐节目。我都忘记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现一个很神奇的现象,就是嘉宾们说“吓死了”“累死了”这些话的时候,字幕里面的“死”字是要加引号的。仿佛就是要一本正经地给观众解释:这个嘉宾没有死,他说累死了只是一个夸张的修辞手法,他现在活得好好的。大哥你说有必要这么弄吗?还有就是在节目里把歌词给人改得乱七八糟,听不得一些本就很平常的歌词,仿佛这些公开发行的歌曲成了洪水猛兽一样,小孩子听了会从此以后走上歧途再也找不到归路,成年人听了就得当场呕血数升而亡。大家唱个歌、聊个天、讲个段子而已,何必非要这么严防死守呢?本来人家开开心心地在娱乐,你把人给整得不开心,这又是何必嘛。04很多年前,我还在报社做新闻的时候,业界在批评一种“泛娱乐化”的风气,就是把什么都用来娱乐化。这个观点当时有挺多人反对,觉得上纲上线,不让我们轻松,非要变得沉重。但是现在看来,我觉得这种反对泛娱乐化的做法,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至少我们应该学会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严肃的事情,用娱乐的态度对待娱乐的事情,而不是所有的事情变成同样的标准,甚至干出把严肃的事情娱乐化、把娱乐的事情严肃化这种截然相反的事情来。因为我觉得这是一种尊重。尊重严肃或者娱乐的专业,尊重严肃或者娱乐的事情,尊重严肃或者娱乐的每一个人。真的,我就是这样认为的。别人想笑的时候,你非要让人板着脸,别人想板着脸的时候,你非要逗人笑,这都叫不尊重、不专业、不懂事。05这几天,我看了很多我们川渝旱灾的新闻和视频,我想聊聊那七个字:川渝人民要哭了。我作为一个重庆人,确实不喜欢在遭受这种大灾的时候被人指着说“你看他们要哭了”。我们可以哭,不过是被这片土地上那些可爱的人感动哭。看到抖动不已的视频里,一个男人用乡音大喊“再给我拿几个灭火器过来,老子今天啷个都不得退,再退这家人的房子就完了”的时候,我想哭。看到赤日炎炎的街头,平时关了空调都要叫唤半天的乖桑桑的女娃儿些,汗流浃背地为上山灭火的志愿者装盒饭的时候,我想哭。看到山火袭来、居民不得不搬家的时候,一个双手抱着行李的男人大声喊“那边还有一个鹅,快点去抱起走不要烧死了”的时候,我想哭。看到一群年纪轻轻的小崽儿,骑着大功率的越野摩托车,背着他们这辈子可能从来没有背过的竹背篼,猛轰油门摇摇晃晃地往山上送灭火器的时候,我想哭。我给你说,这才是真正的“川渝人民要哭了”。我们不是你们想的那种束手就擒、故作姿态地哭,我们是站直身子、昂起脑壳在哭。
2022年8月24日
其他

哪些人在怀念乱世

01我是一个学历史的人,我最近几年除了养家糊口之外,仅存的爱好就只有两个,一个是跑步,一个是读历史。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一个在心里憋了很久的历史话题:为什么有很多人会怀念乱世?我经常听见有人说:“乱世出英雄,我要是生在乱世就好了,说不定也能出人头地,成为一名将军/一方诸侯/,甚至地位更高、成就更大的人上人。”这个乱世,可能指的是五代十国一样的连年征战,也可能指的是元祐绍圣这样的连绵党争。当然,更多的人指的是你我心知肚明的那个年代。02我能够理解这些人的想法——当然我需要声明的一点是,理解不等于认同,我只是知道他们怎么想的。任何一个在和平年代或者说规则年代怀念乱世的人,都是在现实生活中过得不如意的人。他们在一个跟乱世相比显得相对公平、开放、有秩序、有人性的规则里,无法获取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包括社会地位和财富积累,于是就觉得现行的规则限制了他们的发挥,剥夺了他们上进的渠道。换一种说法,我说得稍微残酷和刻薄一点,就是这样的:他们的能力和思维,跟“公平、开放、秩序、人性”这样的标准格格不入,他们需要回到一个相反的丛林社会,才能寻找到自己的机会。准确地说,是他们“认为”自己能够寻找到机会。我是学历史的,我觉得这样的想法有点荒唐可笑。03第一个问题在于他们对于“乱世”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他们的信息来源,都是一批同样在规则社会不得志的“老一辈”经过无数次艺术加工而成的、演义一样的回忆,于是口口相传,于是主动或者被动地艺术再加工。经过几轮演绎之后,他们心目中的乱世是一个崇拜英雄、崇拜大义的义气江湖,到处都是机会,到处都是金钱,在那里人人都能施展出自己的才华,去维护世界秩序、去开拓惊天伟业。但是实际上,只要他们愿意沉下心来花两天时间看一看真实记录的史料,他们就会发现,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个乱世,都是用普通百姓的血和泪写就的。他们不知道在乱世里,有多少个城市被屠城,有多少个家族被灭族,有多少家庭积攒了几代人的财富一夜之间化为乌有,有多少无辜的百姓成为史书上冷冰冰的死亡人数的一部分。他们只觉得,这是“机会”。04第二个问题在于他们对于“自己”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他们成天都在幻想,把自己想象成一个万里挑一的大人物,觉得自己在乱世里可以成为尸山血海中的幸运者,成为党同伐异中的弄潮儿,在乱世的大潮中屹立不倒,最后功成名就笑傲江湖,把自己在现实社会中感受到的委屈一扫而空。我也搞不懂他们为什么有那么强的自信心。一个在规则社会里都无法让自己过得舒适的人,怎么可能有能力在一个丛林社会里过上好日子?你要是真的有这样超凡脱俗的能力,你早就在这个规则社会里过得风生水起了。再说了,你以为乱世就是“等你混好了乱世就咔嚓一声停下来”吗?乱世就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你怎么搞死别人的,别人就能怎么搞死你,你觉得你能屠龙,别人觉得你就是龙。循环往复而已。05或许有朋友觉得我今天写得很乱,很空洞,很无趣,甚至有些刻薄。但是我还是想尽我所能把我想说的话说完,虽然有些遮遮掩掩。在我看来,凡是怀念乱世的人,要么有智商缺陷,要么有道德缺陷,或者兼而有之。智商缺陷就是认识不了乱世的危险性,盲目自信;道德缺陷就是想整人,整比自己过得好的人。我很悲观,也很怯弱,我恐惧乱世,我希望生活在一个有秩序、有规则、有人性的环境里。只有在这样的环境里,我和我的家人才能顺顺利利地活下去。谁不让我过这样的生活,谁就是我的敌人。而我们应该做的,是努力让我们生活的环境更有规则和人性,而不是相反。
2022年8月22日
其他

隔离转运大巴上的尿桶:不能把别人的素质当软肋

01我今天看见了一段让人觉得很心酸的视频。视频是以一辆大巴车的内部视角拍摄的,大概的内容是这样的:一辆大巴车停在路边,底下站着两个身穿蓝色防护服、戴着口罩的工作人员(从对话里可以判断出可能是隔离酒店的工作人员),把一只我们平常见过的装涂料的那种塑料桶放在大巴车门口的台阶上,让大巴车上的乘客在桶里上厕所。从画面的声音可以听到,车上有男有女,乘客不愿意,跟工作人员发生了争执,乘客甚至都说出了“你们把我们当猪啊”这样悲愤的话语。乘客让工作人员上来示范怎么当着这么多人的面上厕所,工作人员没有示范,最后乘客一脚将这个尿桶踢出了车外。工作人员接住了尿桶,然后非常生气地朝着车头大喊“把门关上”,随后,大巴的车门缓缓合上。我不知道视频中的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城市,发视频的人配的文字是:“海口包机返回上海的人员,被集中拉去隔离,路上要上厕所,防疫人员不让下车,让拉桶里,上海人不满一脚踹飞。”不一定准确,可以给大家做一个参考。02我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能够理解,这种在大巴车上想要上厕所的痛苦。我刚刚参加工作那会儿经常坐大巴出差,那时候重庆周边的高速路网络并不像现在这么发达,经常一坐车就是两三个小时、三四个小时,如果遇上堵车,在大巴车上耗五六个小时的时候也经历过。那时候最担心的问题,就是上厕所。尽管司机会在某些固定的地点停车让大家去集中解决,但是万一碰上个闹肚子的、上车之前喝了很多水的情况,那就真的是憋得万念俱灰。甚至不顾司机的白眼、其他乘客的嘲笑,放下自尊苦苦哀求司机停车,实在不行宁愿放弃这趟车行程的人我也见过。我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每次长途旅行之前我都不敢喝水,宁愿在车上渴着饿着,也比憋着好受。有一次我出差去成都,坐在大巴车中后部的位置,赫然发现我坐的这一辆大巴车里配备了卫生间,你知道当时我的心情有多么的放松和愉悦吗?几乎就是“今天哪怕是天塌下来我都不怕了”这种感觉,豪横。03我之所以啰啰嗦嗦地说这么长一段过去的事情,其实是想表达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所有在车上把自己憋得万念俱灰的人,都是有素质的人。大家应该看到过很多这样的新闻,在公共交通工具上,谁谁谁让自己的小孩在车厢里大小便,谁谁谁一个成年人当众脱下裤子上厕所,然后被众人叱骂为没有素质。憋得难受吗?确实难受。这些人有素质吗?也确实没素质。而每一个在车上把自己憋得难受的人,脑子都是保持着一个人最基本的自尊和修养的,他们宁愿用自己的难受来维护自己的尊严。第二个意思是,在十几年前,国内就已经有配备了卫生间的大巴车了。如果转运方在设计这个行程的时候,就已经定下了“不能放任何人中途下车”的这个规定,那么他们其实可以提前准备一辆配备了卫生间的大巴车的。而不是一只摆放在毫无遮拦的大巴台阶上的一只涂料桶,以及一句冷冰冰的“把门关上”。04工作人员会想不到乘客们上厕所的问题吗?我觉得不太可能。首先,这些工作人员都是活的,人活着就要上厕所,这是基本常识;其次,他们如果按照视频里所说是酒店的工作人员,那就是服务行业,哪个服务行业会不考虑顾客上厕所的问题?他们之所以这么干,就是拿捏死了这些乘客“是有素质的”,他们要脸,不会在大巴上大小便。他们就是把这些乘客的素质当成了软肋,可以任意地处置他们:“你们要上厕所?不能下车,给你一个桶,就在桶里上。”“什么?你还不乐意?那就桶也没有了,司机关门,看他们能怎么着。”真的,这种把“别人要脸”当成是一个制约对方的武器的人,那是真的不要脸。我是真不敢想象,万一车上真有一个憋不住的乘客,实在不行豁出去了就在大巴的台阶上大小便,这帮人又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对待乘客们。05我一直挺讨厌这种“让有素质的人吃亏”的处理方式。当下有很多人都把“有素质的人”等同于“好欺负的人”,因为他们知道这样的人一般都懒得去争抢,懒得去计较,不愿意把时间的精力都花到一些无谓的争端上。所以他们就得寸进尺,为了自己的一种掌控快感,或者为了自己的方便,想方设法去压榨对方的空间。这样的人,这样的情况,不仅仅只会出现在某一个城市,也不仅仅只会出现在某一项行动里,今天他们会打着抗疫的旗号收拾自己的同胞,明天也会打着另一个旗号去收拾另一批同胞。我很好奇,假如这些乘客真的憋不住了冲下车去上厕所,他们会被冠以“恶意拉屎”或者“恶意撒尿”的名头吗?我更好奇,堵在门口的两个工作人员,假如他们的母亲也在车上,他们也会扔一个涂料桶给她们,让她们在车上大小便吗?将心比心,可惜有些人没有心。
2022年8月13日
其他

千万要远离那些上蹿下跳两头拱火的人

01我不知道大家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最大的爱好就是到处打听是非。一般人的好奇心,也不过就是打听完了悄悄议论一下,但是他不,他打听完了之后,喜欢去拱火。比如说,他听到甲说了乙的坏话,甚至也许都不是坏话,就是一句没经过思考的无心之语,但是他听完之后如获至宝,跑到乙那边去,添油加醋地给人告状:“老乙,你知不知道老甲在背后说你坏话,说得可难听了,我都不好意思跟你复述。”这种情况下,乙心里肯定不舒服,总得顺着他的话表达两句不满吧?然后,他又跑到甲那边去,同样添油加醋地说:“老甲,刚刚老乙说你早就看不惯你,要收拾你。”就这么一来二去,甲乙之间本来没有矛盾的,变成了针锋相对,本来有点小矛盾的,变成了势不两立。他在中间,就像是一个矛盾放大器,东边煽风,西边点火,就是喜欢看别人吵得不可开交,他才能满足自己心中的那种“掌控全局”的成就感。02还有些胆子更大的拱火爱好者,喜欢出现在矛盾冲突的现场。他们看到哪儿发生冲突了,立刻就扑上去,东边一句、西边一嘴地开始挑拨。他跟东家说:“你看他都欺负到你头上了,你居然能忍得下去?你不干他我都看不起你。”转头又跟西家说:“人家都说要干你了,这么干巴精瘦的人都敢跟你叫板,你是不是怂了?”然后又跟东家说:“你别看他长得壮,他就是虚胖,大家都看着你呢,你不打的话,今后就不要在这里混了。”然后又跟西家说:“你看看他这个嚣张样子,这是要造反啊,你今天要是不把他收拾服帖了,今后谁都不会听你的话了。”等两边终于打起来之后,他又开始在旁边继续拱:“你多挨了一脚,你赶紧踹回去,否则就吃亏了!”就这样,他在一边看着别人打得血肉横飞,自己上蹿下跳地兴奋着,也不管别人的伤势重不重,有没有连累到其他人,只要他自己的嘴还能继续嘚啵嘚啵,他就觉得自己是胜利的那一方。03更让人觉得恶臭的是,这样的人说话从来不管自己曾经说过什么,永远以自己的“下一句”为准,真真应了二舅那句“从不回头看的人才是最快乐的”。信誓旦旦地说“干就完了”的人是他,转头回来支持“双方都要克制”的也是他;唾沫横飞地说“他们绝对不敢动手”的人是他,擦干唾沫说“动手也只是意思意思一下”的也是他;脱下衣服喊“拎着砍刀往前冲”的人是他,穿好衣服说“老子过几天再收拾你”的也是他;骂别人“像个软蛋一样一点骨气都没有”的人是他,骂别人“不顾大局只知道打打杀杀”的人也是他。反正没有他撒不出来的谎,也没有他圆不回来的话。打赢了,是他支持的;不打了,是他呼吁的;打输了,是不听他劝告。我一直在想一个词来形容这样的人,想来想去就是六个字:唯恐天下不乱。因为这样的人,无法在一个良好的秩序里正常生活,他必须把秩序搞乱、把水搅浑才能在里面找到机会。你以为他在为你说话,其实他在为自己钻营。04北宋太平兴国四年,赵光义御驾亲征剿灭了太原的北汉以后,觉得自己的战场指挥能力已经超过了自己的哥哥赵匡胤,想要继续北上,趁势收复幽云十六州。在御前会议上,文臣武将们都说现在不是最佳时机,因为刚打完太原大家很疲惫、装备物资不充分、而且打了太原之后的赏钱还没发,可能现在不是最佳时机。唯独崔翰站出来拱火,说:“一鼓作气再而衰,趁着士气正旺,收拾契丹不跟玩儿一样吗?陛下,干他!”结果这一仗干成啥样了呢?赵光义在燕京高梁和(今北京西直门一带)惨败,乘着驴车只身南逃,一战获得了两个响当当的绰号:高梁河车神,幽州拉力赛冠军。我想说的是,如何处理矛盾应对危机,当事人和决策者自然会分析权衡。一个喜欢拱火的钻营者,就喜欢扑上去起个高调,也不管别人唱不唱得上去,反正又不是他自己唱。然后东边一榔头西边一棒子地敲,敲完了还装出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教训别人,然后转身去下一处继续拱火。这种人就是彻头彻尾的坏。对这种人,要远离,否则吃亏的永远是你自己。你越搭理他,他越来劲。
2022年8月3日
其他

是真的查不出谁下的命令吗?

众所周知,我的主业是读宋史,有时候也读一读跟宋代历史相关的小说,比如说《水浒传》。书里有一个很憋屈的情节:林冲在大街上非常“偶然”地买到了一把宝刀,欣喜若狂,在家把玩了一夜。结果第二天上午,两个承局(隶属于殿前司的低级武官)就跑到林冲的家门口来传达了一道命令:“林教头,高太尉听说你买了一把好刀,特地命令你带上刀去太尉府跟他的宝刀比一比。”林冲是一个经验丰富的人,他接到命令之后已经发现了三点疑问了。第一个疑问是,他昨天才买刀,为什么今天一早高俅就知道了,是谁这么多嘴汇报的。遗憾的是,这个疑问没人解答他。第二个疑问是,他发现这两个承局从来没见过,是彻头彻尾的生面孔。对于这个疑问,承局一句话就搪塞了过去:我们是新来的。第三个疑问是林冲最担心的,就是见面地点。林冲作为一个工作了很多年的武官,对于太尉府的规矩是一清二楚的。到了正常办公的大厅之后,林冲站住了脚,承局让他继续前进去后堂;到了后堂林冲心里越发狐疑,再次停下了脚;承局又带着他继续往里走,称“太尉说了,在里面等你”;林冲只能继续前进,终于来到了白虎堂前,然后两个承局借口去禀报太尉,进入堂里消失不见。随后,便是大家熟悉的这一幕,高俅冲出来指责林冲“在没有得到命令的情况下,带刀进入白虎堂,意图刺杀太尉”,然后将他抓捕之后送到开封府审判。林冲冤吗,当然冤。这件事情于他来说,完全没有犯什么错误,他的每一步行动都是在指令之下进行的,甚至在执行过程中他发现不合逻辑的地方,都还主动提出了疑问。但是没办法,高俅是他的顶头上司,高俅发出来的命令他只有无条件执行,哪怕是他觉得有疑问,也只能跟高俅见面之后再核实。正是因为他处于一个完全弱势的被动局面,所以才只能毫无悬念地掉进了这个陷阱,任人宰割。这个案子到了开封府的手里之后,开封府也知道是个冤案,破案的关键只有一点:查出来是谁下的命令就可以了。问题难就难在这里。高太尉明显是知情的,但是他不承认。为什么这么说呢?林冲作为一个级别很低的教头,以前从来没来过白虎堂(他是悄悄撩开门帘看了牌匾才知道的),从前厅进入白虎堂,需要转过屏风进入后堂,然后经过两三重门,这么复杂的线路,一个从来没来过的人,肯定是有人领路的。而林冲在分辨的时候也说了,“有两个承局带着我进来的,他们已经进入白虎堂里去了”。面对这样的常识,高俅毫不在乎,直接否认了承局的存在,将林冲拿下。大家伙儿想想,林冲是他的老下级,一直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外等候,即便是被他抓个现行的时候也没有任何反抗;而根据林冲的供述,有两个高俅不知道的陌生人闯进了他的白虎堂。谁的威胁大,谁的威胁小,那是一目了然的。高俅根本不管这个未知的大威胁,反而动用巨大的资源来处理林冲这个小威胁,这是完全有悖常理的。从这一点就能判断,高俅即便不是主谋,至少也是知情者。但是这条线索对于开封府来说,是毫无用处的,因为他们不敢查高俅,更不可能把高俅叫过来对质。所以接下来的思路,就是查这两个执行命令的人,承局。只要找到了这两个人,让他们来跟林冲当面对质,问一问他们是怎么接到的命令,他们为什么能够自由出入太尉府,他们为什么如此熟悉太尉府的布局,他们执行完命令之后去了哪里,关于林冲冤案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但是这一条路也被卡死了,开封府也找不到承局去了哪里。明眼人都知道,这两个承局肯定是接到了高俅命令的,否则他们既没有这么大的胆子,也没有这么强的能力,但是高俅不配合,开封府也不敢进高俅的府里去搜。于是,这件事就只能让林冲吃了这个哑巴亏,刺配沧州。说两句感慨吧。第一句:上司叫下属去见面,这本来是一个正常的工作流程,但是一旦有人要把正常的工作流程当成整人的手段,那是谁也躲不开的。第二句:开封府也并不是真的抓不到这两个承局,后来靖康之变的时候,开封府按照金人的命令搜刮民间金银、捉拿宗室男女的时候,执行力强得很,王爷家的儿子都能给你清零了,别说两个小小的承局。
2022年6月16日
其他

不要跟那些母亲死了还若无其事的人交朋友,比如说李逵

在《水浒传》里面,李逵是一个很善于表演的人。比如说,他初见宋江的时候,找宋江借了十两银子去赌钱,结果赌输了。为了在宋江面前表现得自己言出必践有借有还,他大闹赌场,想要把钱抢回来之后请宋江吃饭,假装自己义薄云天。又比如说,他和宋江一起喝酒的时候,他为了表现出自己在江州非常吃得开,一分钱不带,非要去江边找渔夫拿两条活鱼来给下酒。结果对方根本不认识他是谁,双方一顿乱打,浪里白条张顺还差点在江里淹死他。再比如,就是李逵的表演型孝道。他上了梁山之后,发现宋江对自己的老父亲颇为孝顺,于是也想表演一下自己的孝道,哭着喊着要回老家沂水县去把母亲接过来享福。他在江州当牢头花天酒地那么多年没想着把母亲接过来享福,也没给家里送过一分钱,现在上了梁山成通缉犯了,自己的海捕公文贴得全国都是,他倒是想起回家了,你要说这不是表演给宋江看的,我打死都不信。结果一接老母亲果然接出了事,他把母亲一个人仍在沂岭上,自己去找水喝,回来之后发现母亲已经被老虎吃了。一番阴差阳错,李逵回到了梁山,身边跟着旱地忽律朱贵、笑面虎朱富和青眼虎李云。接下来,李逵最让人匪夷所思的一幕发生了。李逵领命下山,自然是要跟宋江述职,详细陈述一下自己这一趟的行程。按照每个正常人的想法,第一句话应该是哭着跟宋江说,自己的母亲不幸被老虎吃了,他没能完成任务。但是你猜他先说的是什么?说的是自己怎么杀死了假扮自己的强人李鬼的丰功伟绩,说得大家哈哈大笑,那肯定是声情并茂了。等大家乐呵完了,他才开始说自己母亲被老虎吃掉的事情,说完之后“流下泪来”。他说这句话本来是想让有着“孝义黑三郎”之称的宋江同情一下,谁知道宋江根本不接招,直接大笑着说:“你杀了四头猛虎,但是梁山多了两个绰号里面有虎字的兄弟,这是大喜事,大家来庆贺一番。”话音一落,所有人都跟着大笑起来,然后杀羊宰马,安排酒席,在席间重新制定梁山的发展规划、分配各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然后欢天喜地地一连喝了三天。李逵的表现呢?既没有惊诧、也没有反驳、当然也不可能有怨恨,他也开开心心地跟大家一起喝起酒来。你说李逵跟他妈没有感情吗?至少他妈刚刚被老虎吃掉的时候,他的表现还是有那么几分真感情的。比如他打水回来发现母亲不见了之后,又担心又害怕,吓得浑身发抖;然后埋葬母亲遗骸的时候,也大哭了一场。但是接下来他跟梁山兄弟见面之后的表现,就特别让人值得回味了。他先是跟朱贵等人见了面,一路回梁山的五百多里路程,他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悲伤,原因很简单,这些人虽然是兄弟,但是都不如他在梁山的地位高,没必要表演给他们看。但是等见了宋江之后,那才是真正的表演时刻。先说说一些开心的事情(收拾李鬼)让宋江高兴一下,然后再说说自己母亲被老虎吃掉的事情,流一串眼泪给宋江表演一下自己的爱心,迎合一下宋江“孝义”的价值观。谁知道宋江根本不理他的这一举动,李逵于是马上明白了自己应该做什么,立刻切换了自己的情绪,投入到梁山好汉们轰轰烈烈的庆祝大会之中。看到这里,你还觉得李逵是一个“天真烂漫”之人吗?我倒是觉得,他的心眼子多得很。他对母亲有一点感情,虽然不深(否则也不会十来年不闻不问),但是亲眼目睹母亲的死亡,自己又无能为力,还是挺悲痛的。但是当他发现自己的老大宋江关心的并不是他的母亲生死存亡的事情,而是梁山又新入伙了两个新生力量,而是梁山未来的发展,而是现在这种其乐融融的大好局面的时候,他立刻停止了自己的有限悲伤。自己母亲死了有什么关系呢,不要影响到宋江大哥的心情,不要影响到梁山的庆功大会,不要影响到梁山的发展大计。对他来说,这就像做了一场梦,一切都像没有发生:大哥还是自己的大哥,酒肉还是熟悉的酒肉,母亲还是不在自己身边。只是,他的母亲不在了。也不知道他的亲哥哥知道他在梁山的这荒唐一幕,是个什么心情,多半不想要这个亲弟弟了吧。反正这种人,我是绝不愿意跟他相交的。不但不会相交,他说的话我都不信,一个字都不信。图为电视剧《水浒传》剧照
2022年6月6日
其他

不为荒谬做辩护,是最起码的正义

01有时候你会看见一些很荒谬的新闻。比如一个博士研究生在校园里用一棵小草去逗一只流浪猫,没有戴手套,被学校处分了。学校的对这件事情的定性是这样的:给学校疫情防控带来风险,对个人、同学、学校都极不负责任,影响较为恶劣。处分还很严厉:全校通报批评,取消个人本年度评奖评优资格,个人提交书面检查,自行承担隔离产生的一切费用,如果造成了不良的后果,还将依纪依规依法严肃追责。实话实话啊,我没念过博士,不知道“取消个人年度评奖评优资格”这件事情的影响有多大,但是其他的几项处分内容,我还是能够判断的。这件事情,不管从常识上还是情感上,我都觉得很荒谬。我上一次看到因为逗猫而导致这么严重后果的,还是南宋初年宋高宗选养子时因为用脚逗猫被淘汰的赵伯浩,那个胖嘟嘟的小男孩儿。02但是更荒谬的问题是,这件事情被大家伙儿知道以后,那些为校方辩护的人。我大概看了一眼,他们辩护的理由主要有两点:第一,万一流浪猫身上带有病毒,那就可能导致感染,一个大学生感染就有可能导致更多的大学生感染,后果就非常严重了;第二,万一学生被猫抓伤,那就要涉及到就医以及打狂犬疫苗的问题,现在管控时期非常麻烦,而且进出校园又会涉及到感染的风险问题。这两条理由都非常冠冕堂皇,防疫的大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实在是让人瞠目结舌。而且,你能从他们的语气、他们的频率、他们的不厌其烦之中非常直接地感受到:他们的态度非常之坚定。他们还说,学校早就出了相关的规定了,这些学生自己不遵守,言下之意就是活该,至少是处分得对。03我之所以觉得荒谬,是因为我觉得这两条理由的根本方向都是错的。如果猫身上没有携带新冠病毒或者狂犬病毒,那就没有防猫的必要。如果猫身上要携带新冠病毒或者狂犬,要么应该解决的问题不是人,而是猫。因为不管你怎么下命令禁止人去接触猫,你也不可能阻止猫到处乱跑去主动接近人的生活区域。前几天在网上非常火的视频,流浪猫生抢601业主团购的熟食,推都推不开。所以校方如果真担心这些流浪猫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那么就应该请专业团队来诱捕之后集中管理,该消毒消毒,该绝育绝育,该收养收养,而不是任由这些安全隐患在校园里乱蹿。按照流行的说法,这算“投毒”啊。既然学生一时兴起用一棵小草逗猫,就要“给学校疫情防控带来风险”,那么任由这些重大安全隐患的流浪猫的在校园里“投毒”,校方又给学生们带来了多大的风险呢?04我不知道这些为校方辩护的网友,有没有仔细想过这种问题。如果你们真的觉得“用小草逗流浪猫”的行为是重大的安全隐患,那么你们应该想想:安全隐患究竟是你的同学,还是这些猫;责任应该在同学身上,还是在拥有管理权的校方身上。一件再荒谬的事情,如果你硬要辩护,那是一定能够找到理由的,李逵砍死四五岁的小孩子,都可以说是“执行宋江的命令”,更何况在这件事情上,辩护者面对的两方,一方是掌握处分权的学校,一方是已经被处分的同学,站在哪边最安全,显而易见。但是我还是想说明一下自己的两个观点:第一,不为荒谬的事情做辩护,这是最起码的正义感。第二,你为荒谬做辩护,只会让它越来越荒谬,到时候你挨闷棍的几率就会越来越大。祝你好运。我在西宁塔尔寺拍的一只猫猫
2022年5月26日
其他

你越一步一步退,他越一步一步进

众所周知,我的主业是读读宋史,有时候也看看跟宋代历史相关的小说,比如说《水浒传》。今天,我想跟大家伙儿聊聊《水浒传》里面的一个悲剧人物,林冲。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林冲从一个开封的中产家庭走到不得不落草为寇,纵然有高衙内父子及其爪牙们对他的陷害和追杀,但是林冲本人性格中那一份“逆来顺受”的软弱因子,无疑助长了高衙内这群人的嚣张之气。林冲每次受到高衙内的进逼之后,他都在想:“嗨,也许他就收手了呢。”但是他根本不知道的是,他把自己的每一次退让当成是“我给你面子”,但是这些行为在高衙内这里看来,无疑是一种召唤:“就这?我还扛得住!”说白了,就是双方发生了第一次冲突之后,林冲一直在一步一步地退,然后高衙内一步一步地进,最终走到了一个林冲自己无法承受的结果。请注意啊,仅仅是林冲无法承受,高衙内倒是逍遥得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林冲是怎么一边后退一边安慰自己的。第一次冲突,发生在开封酸枣门外的岳庙。高衙内带着一群打手当众调戏林娘子,林冲得到消息之后冲上去解围,然后正要抡拳揍人的时候发现是自己顶头上司的儿子,于是再也不敢下手,连狠话也不敢说一句,只是带着娘子闷闷不乐地回家。这时候,林冲心里想的是:“高衙内知道这是我老婆了,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多半他就收手了,不会对我老婆怎么样了。”林冲的自我安慰很快就引来了第二次冲突。这一次高衙内更狠一些,摆出了一副志在必得的架势。他让陆谦把林冲引开,然后另派人把林娘子骗到陆谦的家里去,准备用强。这一次又多亏了使女锦儿来通知,林冲赶到陆谦家里去救出了娘子。但是林冲依然没有跟高衙内发生正面冲突,他只是把目标对准了陆谦,带着尖刀去短了他三天,终于未果,最后还是放弃了。这时候,林冲心里想的是:“我这么正大光明地去短陆谦,高衙内一定知道我生气了,他这一次肯定会收手了。”但是高衙内根本不担心他这种不痛不痒的生气,林冲的克制在他眼里就是一种怂恿,所以高衙内准备再往前走一步。于是就有了林冲的第三次挨整——误入白虎堂,差点丢了性命。林冲在老丈人的多方奔走、滕府尹的刻意维护下免了死罪,被判了一个刺配沧州。他在心知肚明自己遭受了暗害之后,一不喊冤,二不上诉,就这么规规矩矩地出发去服刑,临行之前还给妻子留下一封休书,表示要断绝夫妻关系。林冲心里的想法这时候已经软弱到有些龌蹉了:“高衙内,你看现在我已经不要这个老婆了,你总该收手,放过我了吧?”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除了林冲,其他人都知道高衙内不会收手了。林冲很快就迎来了自己的第四次挨整。他在被押解到沧州的途中,遭遇了高衙内买通的两个公人董超、薛霸的谋害。这两人先是用开水烫伤了他的脚,然后把他捆在树上准备一棍劈死他,要不是看似鲁莽其实心思缜密的鲁智深出现,林冲一条命就要葬送在野猪林。但是林冲依然对高衙内抱有幻想,他阻止了鲁智深想要杀掉两个公人的行为,甚至对这二人礼貌有加。都到这种时候了,他想的依然是:“也许高衙内看在我规规矩矩服刑、认认真真改造的份上,就再也不会为难我了呢?”结果高衙内狠狠地扇了林冲一个耳光,林冲迎来了自己第五次危机。高衙内派了陆谦等人千里追杀到沧州,准备火烧草料场,再一次将林冲置于死地。亏得林冲运气好,大雪压垮了他的住所,他只能去附近的山神庙借宿,这才逃过一劫。经过这五次冲突,林冲终于明白,自己的软弱和退让,根本换不来高衙内的良心发现,反而会成为高衙内不断迫害他的动力。这一次,林冲终于觉悟了,可惜,已经晚了,他的家庭、事业、爱情,已经全部毁于一旦,再也找不回来。现在,我们回过头去看看林冲第一次跟高衙内发生冲突时劝自己忍耐的话:“权且让他这一次。”他以为能够让出一个海阔天空,谁知道让出的是家破人亡。对待恶势力,让是让不出一个好结果的。
2022年5月11日
其他

看得出来,秦桧这一次是真的害怕了

众所周知,我的主业是读宋史。一般来说,我用这样的话作为开头,就是要单纯地讲一个宋代的历史小故事。宋高宗和秦桧联手跟金人达成了“绍兴和议”之后,一直很担心他们冤杀岳飞、称臣割地赔款的行为被民间诟病,所以对民间的历史记录严防死守。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朝廷有不少想要“上进”的官员也开始揣摩这二人的意图。绍兴十九年十二月四日,秘书省著作郎林机获得了一个面见赵构的机会,他赶紧对赵构说:“我听说民间有一些不怀好意的人在私撰史书,记录对朝廷不利的言论,希望陛下派人仔细搜索,将其严厉禁绝。”这些话很明显说到了赵构的心坎上。两天之后,十二月六日,赵构对秦桧说:“林机说的事情非常重要,你去好好办理。事关重大,允许民间举报,并且还有奖励。”得到命令之后的秦桧非常积极,因为他知道,不管是议和也好,杀岳飞也罢,朝廷和民间的主战派都是将主要矛盾对准他的,这件事办妥了,于他自己的好处更大。一个月之后,秦桧就收到了关于前参知政事李光的线索。李光是绍兴八年十二月被任命的参知政事。当时朝廷正在秦桧的主持下跟金国的代表挞懒和谈,李光其实是一个主战派,在朝廷中颇有名望,秦桧为了壮大声势,说动了赵构将李光任命为参政,好在和议上联合署名。和议签署之后,本来就和秦桧政见不和的李光频频与秦桧发生争执,终于在绍兴九年年底被罢职。随着挞懒被杀、这次和谈失败,秦桧更是对李光心耿耿于怀,终于在绍兴十一年年底,也就是跟兀朮的和谈完成之前,将李光赶出了杭州,流放到了岭南。赋闲的李光也没闲着,他在藤州(今广西藤县)、琼州(今海南海口)流放期间写了一套史书,并且将其命名为《小史》。这套史书虽然没敢公开发行,但是他的家人都是读过的。其中他的儿子、右承务郎李孟坚还曾经给自己的亲戚陆升之讲述过几段。而就是这个陆升之,听说朝廷举报有奖,于是就赶紧给两浙转运判官曹泳汇报了这件事。绍兴二十年正月二十九日,曹泳给朝廷上了一道奏折,举报李光的撰写的《小史》中有涉嫌对秦桧讥谤的词句,希望朝廷整治。秦桧大惊失色,他最担心的事情果然发生了。这些年来,秦桧通过各种手段将不利于自己的记录和公文都处理完毕,修改的修改,销毁的销毁,同时也将张浚、赵鼎、王庶、韩肖胄、李光等跟自己意见相左的大人物统统赶出了朝廷,唯一担心的是这帮人在家里撰写回忆录,把秦桧这些年来的斑斑劣迹都记录下来,遗臭万年。结果他越担心什么就越来什么,对他知根知底的李光果然偷偷在家私撰史书,并且他的儿子已经开始到处宣讲了。这还得了!秦桧当机立断,请赵构下了一道诏书,先把李孟坚送到大理寺,然后再抓紧时间调查处理李光、销毁他撰写的《小史》。在秦桧的指挥下,一个多月以后,也就是三月十九日,案件得到了快刀斩乱麻的处理:李光从琼州再流放到昌化军(今海南昌江),永不启用,房屋田产全部充公,私史禁毁;李孟坚撤职,送到峡州(今湖北宜昌)监视居住;李光的弟弟李宽、其余三个儿子全部受到处分。从此以后,李家彻底走向了衰落。处理完了李光全家之后,秦桧那颗悬着的心依然没有放下。他开始担心,既然李光能够给自己的儿子看这套《小史》,当然也能给他的朋友看。于是,秦桧开始全方位收拾朝廷中跟李光有往来的官员:胡寅因为和李光有过通信,流放到广东新兴;程瑀因为给李光送过钱慰问,降官三级;潘良贵因为给李光寄过茶叶,降官三级;宗颖曾经给李光写信说想去探望,降官三级;张焘、许忻、贺允中、吴元美等人曾经和李光通信慰问,降官二级;直到绍兴二十二年十一月,秦桧都还将支持李光的萧振和杨炜贬职,送到万安军(今海南万宁)监视居住。虽然秦桧的下手极狠、动作极快、打击面极大,试图将所有跟李光和《小史》有关的资料全部销毁、人员全部处分,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秦桧这一次是真的害怕了。他就想要用这样的看似雷霆万钧、实则外强中干的手段来警告世人,不要记录任何对他不利的资料和言论。秦桧达成自己的目标了吗?要是达成了,他的传记也不会被列入《宋史·奸臣传》了。
2022年4月23日
其他

语言越幼稚化,思维越极端化

01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现在有很多成年人,开始大规模地使用幼稚化的语言。也就是说,某个事物、某个职业、某个身份明明有非常准确、普及、专业的称谓,但是他们偏偏要用一个只有低龄儿童才会使用的名词来称呼。比如说,熊猫不叫熊猫,叫滚滚;狗不叫狗,叫汪汪;猫不叫猫,叫喵喵。然后又发展到将机构亲属化,什么“阿X哥哥”“XX妈妈”“XX爸爸”之类。然后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非要用食物来指代节日和城市。端午节不叫端午节,叫粽子节;中秋节不叫中秋节,叫月饼节;武汉疫情了,喊热干面加油;乌鲁木齐疫情了,喊羊肉串加油;西安疫情了,喊肉夹馍加油……再比如,在防疫期间,把身穿防护服的医务人员、公务人员和志愿者,称为“大白”。我还专门去查了一下,这是一部动画片里的充气机器人的形象。这种类似的称呼,如果出现在学龄前的小朋友嘴里,我是觉得很可爱的;成年人偶尔一次为了搞气氛、开玩笑、玩幽默,我也是能接受的。但是把这些称谓当成日常交流的主要用语,甚至在书面上堂而皇之的使用,我就觉得有些接受不了了。不是我矫情,我是真接受不了一群成年人在正式场合说“感谢大白帮我喂养汪汪”之类的话。我有时候真想问问,在他们那边,好好说话是要被判刑吗?02低龄儿童需要用类似的替代词来命名他们新接触到的事物,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记忆能力有限,需要用一个他们熟悉或者能够理解的词语来帮助记忆,比如熊猫是圆滚滚的,狗叫是汪汪汪的,中秋节是要吃月饼的,西安是产肉夹馍的。另一方面,他们的思考能力也很有限,应对不了稍微复杂一点的信息,所以就需要用一些非常简单的、标签化的词汇来让他们放弃思考,只需要记住这个新鲜事物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好。你不需要告诉他们熊猫其实也是一种猛兽,他们只需要知道熊猫是可爱的滚滚就行;你不需要告诉他们狗生气的时候也会呜呜叫,他们只需要知道狗会汪汪汪叫就行;你也不需要告诉他们端午节其实还有赛龙舟的活动,他们只需要知道端午节吃粽子就行……就像现在穿着防护服的人,你也不需要告诉他们,这里面有医护人员,有公务员,有志愿者,甚至还有小区的保安,你只需要告诉他们,这些人穿上了防护服,统一叫他们“大白”就可以了,不用去区分他们的身份和任务,只需要知道“大白是好人,听大白的话”就好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在网上看见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新闻。昨天穿着防护服的医务人员态度很好,他们就说“大白真的好”,带着孩子去跳“听我说谢谢你”表示感恩;今天被穿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给骂了,他们就说“大白怎么也欺负人”,觉得心中的世界崩塌了;明天看见穿着防护服的志愿者为他们分发食物,他们又开始感慨“你永远可以相信大白,大白就是无所不能的”;后天看见穿着防护服的护士躺在地上休息,他们又说“大白好无助,好想抱紧我的大白”。别说他们,我都被整精神分裂了。03最近一两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人们吵架的机会越来越多了。我极少参与这样的吵架,但是我经常旁观,主要目的是学习一些吵架的技巧,以备不时之需。旁观多了,就自然而然地总结出一些经验:凡是喜欢用那种非常标签化、低幼化词汇的辩友,你一定不要跟他辩论。因为他根本不屑(也许是没这个能力)去了解这些词汇背后的形成逻辑、这些词汇的存在条件、这些词汇的发展趋势等等,他们好不容易在短视频上学会了一个“通俗易懂”的词,就当成一根大棒四处挥舞,给这个人拦腰一棍,给那个人当头一棒,乐在其中乐此不疲。你表示出一点点疑惑,他就像发现了一个猎物一样转头看着你,“你是不是要躺平”:你提出一点点看法,他就用恨铁不成钢的语气跟你说“你知不知道挤兑”;你要是再敢在这个话题上聊两句,他马上警告你“你是不是二鬼子”。这就是我说的,语言幼稚化导致的思维极端化。他们自从品尝到了标签化语言带来的“避免思考、避免辨别”的“便捷感”之后,就再也不愿意放弃这种思维方式,一切判断都变成了“妈妈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这种层次,然后还要用这样的方式去教育别人。这种情况下,你还能说什么呢?只能说:“嗯嗯嗯,XX是个大坏蛋。”越幼稚,他越开心,你也就越省心。毕竟在他们心里,液态水只有“烫手”和“冻手”这两种温度,你哪怕是拿出温度计上的刻度给他看,他也会说:“你又不是大白,你拿温度计干什么?”
2022年4月15日
其他

喊打喊杀的蠢货们,永远看不懂历史的教训

但是金哀宗并不知道这个情况,他只是单方面觉得,自己快要守不住了,于是主动向蒙古求和。正巧蒙古也觉得自己攻不下,死伤也极其惨重,不如休息一下,干脆就答应了金国的乞求,双方开始进入了心照不宣的休战期。
2020年10月4日
被用户删除
其他

一会儿贪官,愤怒!一会儿好官,感动!你们累不累

我为什么说他好玩儿呢,因为很多比较单纯的朋友,看到他的事迹,就会一直左右摇摆,纠结这个县令是不是好官。
2020年2月13日
被用户删除
其他

43斤的女大学生真的很可怜,但是请别用她来编造假新闻

学校的副校长说,她一共享受了三种方式的资助:贫困学生资助资金6000元、残疾人资助金7000元、爱心帮扶基金5000元,另外还有一个好心的老师,两年一共给了她11000元钱。
2020年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