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成电

其他

龚健雅院士做客电子科大 畅谈智能遥感解译样本库与深度学习框架设计

6月2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宇航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国际知名遥感学家龚健雅院士做客“名师讲堂”,做主题为“智能遥感解译样本库与深度学习框架设计与应用前景”的学术报告。近年来,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遥感对地观测数据获取量与日俱增。然而,遥感影像智能处理框架和信息服务能力还相对滞后,开源的深度学习框架与模型尚不能满足遥感智能处理的需求。龚健雅院士在分析现有深度学习框架和模型的基础上,针对遥感影像幅面大、尺度变化大、数据通道多等问题,带领团队设计了具备多维时空谱遥感特性的专用深度学习框架。研发了全球首个遥感影像智能解译机器学习专用框架LuoJiaNET和遥感影像样本库LuoJiaSET,为遥感智能解译新理论和新技术的验证奠定了基础,也为自然资源监测和社会经济发展等遥感信息智能处理的科研和应用提供了平台及技术支撑。报告中,龚健雅院士重点介绍了大规模遥感影像样本库LuoJiaSET和遥感专用机器学习框架LuoJiaNET。在遥感影像样本库LuoJiaSET部分,包括完成了遥感影像样本库设计、建立统一类别体系、建立样本数据集、建立在线标注工具、建立样本共享服务平台、高分辨率和高光谱影像颗粒度地表覆盖数据集。在遥感专用机器学习框架LuoJiaNET部分,介绍了基础框架设计、遥感特性设计、LuoJiaNET多源遥感影像I/O支持、LuoJiaNET前端交互管理、LuoJiaNET开源共享服务平台等。同时,通过大量的地物智能分类任务试验,详细对比了LuoJiaNET专用学习框架与传统深度学习方法的性能,显示了具备多维时空谱遥感特性的专用深度学习框架LuoJiaNET更好地解决了遥感影像幅面大、多时空尺度、多数据通道等问题。在互动环节,龚健雅院士就师生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阐释和探讨。本次名师讲堂由人力资源部教师发展中心主办,资源与环境学院承办。相关链接:龚健雅,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宇航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负责人,国家测绘局科技领军人才,国务院第六、七届学科评议组测绘学科组召集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1项(排名第三)、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三)、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2项排名第一、1项排名第二)等。文、图:人力资源部
2022年7月3日
其他

【校级荣誉•创新教学示范奖】李强:乐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编者按】坚守教育报国初心,勇担筑梦育人使命。过去一年,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发展势头良好,各项事业高位求进。《关于表彰2019-2020年度教职工校级荣誉的决定》表彰了一批在抗疫、教学、思政、科研、人才工作、国际交流、校友工作、管理服务等方面取得突出业绩、做出重要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新闻中心采访报道了部分获奖个人和集体,分享他们为“成电梦”“中国梦”努力奋斗的故事。人类进入数字化时代,“互联网”早已不是新鲜事儿,“金融”也与日常生活关系日益密切,当“互联网”遇上“金融”,二者会擦出怎样的火花?“互联网+金融”的课堂,到底要教给学生怎样的知识、培养什么能力?“这是一门导论课,重点在于‘导’,它不见得有多深入,不会涉及许多艰涩难懂的理论,但一定要让大一的freshman了解到互联网金融的背景、创新以及金融科技的发展方向,知道四年将要学习什么样的专业知识和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能力,并建立逻辑性思维和高标准学习的习惯。”谈起主讲的《互联网金融导论》课程,课程主讲教师、经济与管理学院李强副教授打开了话匣子,将自己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创新上的探索、收获与体悟,娓娓道来。导论意义:建立学生对专业的画面感《互联网金融导论》是学校为大一新生开设的通识类专业选修课程,属于学校开设的“互联网+”系列的七门新生研讨课之一。“新生们结束军训后的第一周就要上这门课,就像高中时他们熟悉的数学、英语、政治等课程一样,入学的第一门专业课,就是《互联网金融导论》。”向来在教学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李强深知“互联网+”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意义,面对刚从中学跨入大学校门、没有专业基础知识背景的新鲜人,如何讲好这个“+”,当好这个专业入门的引路人,真正发挥好“导”的作用,既感到充满挑战,亦深感肩头责任重大。李强属于成电“土著”,本硕博都在电子科大度过,对成电有深厚的情感,80后的他,是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系的一员得力干将,不仅为本科/MBA讲授《金融学基础》(首届国家精品MOOC),为研究生/MBA讲授《金融工程原理》,为本科/研究生/MBA三个层次的学生讲授《互联网金融概论》,以及为IDMgt学员讲授《金融市场:改革与创新》。传统的新生导论课一般是几位教授合作讲授,每位老师讲自己最擅长的一个专题,优点是分工协作、发挥特长;缺点就是难点零散和整体的融合性差一些。而《互联网金融导论》这门课,则要求老师一个人要“拿下”整个新生入门的导论课,在严谨的李强看来,不一定要讲得多专业,或是多深入,但一定要通过“导”起到专业启蒙和思维启发的作用。他认为导论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去建立一个能力的标准,并用相应内容去承载这一标准,“大一是大学生活的起点,标准定好了,以后的学习与科研才能达到更高的成就”;二是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有一个概念,他将此形象地描述为“画面”:“通过学习这门课,要让学生对将来要学的专业以及后续的课程有个框架性认识,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准备,今后会从事什么样的研究,有哪些相关要素,不用特别清楚,但是要能感知到这一画面”。创新教学:做推动时代进步的“车轮”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发展,风云莫测的金融市场,让讲授“互联网+金融”的《互联网金融导论》课程,必须时刻走在最前沿,这既要求老师的能力与时俱进,又要求老师足够勤勉,不断对课程内容、素材和话题等进行及时迭代、更新和调整。“互联网金融或金融科技是一个很新的东西,也是一个变化很快的领域,这样很难靠一份PPT或一次备课就一劳永逸,我们得作车轮,跟随时代的发展变化,滚滚向前。”李强爽朗地笑着说。李强拿曾经热门的P2P网贷为例,“有一个关于P2P公司的数据,最多的时候,全国P2P公司数据是6700+,后来从4000+到2000+,上周备课时我查看数据为25家,前天再刷新闻,发现只剩下15家了,最后到9家。如果不注重与时俱进,稍微用心的学生就会觉得你很low啊!研究的数据信息都不及时,都是旧的,我们教学生创新,还创什么新呢?”李强认真地分享说。让李强为难的不仅是“变化快”,还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互联网金融风云变幻的特点,让这门导论课既没有权威统一的标准,确定的教学内容,甚至也没有比较好的教材。但即便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李强也坚决不会在课堂上泛泛而谈或是“新瓶装旧酒”,对教学和对学生的责任,让他选择的一定是坚持与创新。面对这样的挑战,李强不仅海量挖掘信息,一直去搜寻新的数据、案例、话题和政策,不断调整自己讲课的内容和重点,结合自己透过现象对本质的研究,逐步高质量地加工成该门课程的专属专题。研讨课的研讨性质,倒逼着李强去做更深入的研究。他对授课群体的特性有分析,本科新生群体既不能像他先前教过的MBA学生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也不能像研究生一样一来就从阅读文献开始,一个研讨的主题,他会准备三次或四次课,首先会去看最新的学术文献和业界动态,然后对这些零碎甚至泛滥的新闻报道、热点现象进行深加工,再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带着发现问题的目光去思考,找到值得深入开展研究的问题点。“如果网上一搜就查得到,或者书上一翻就能翻到,你还能给学生讲什么呢?”李强常常这样扪心自问,对教学的执着,“逼”着他很认真地围绕“新东西”准备PPT,他的几乎每一页PPT都不能在公开渠道找到,PPT做完后,他会先给自己指导的研究生讲一遍,“等到研究生听了都觉得有意思,我才敢拿出来给本科同学讲,至于讲的深浅,就看课堂互动和学生吸收的过程了。”李强说。在32个课时的课程中,从学生视角出发设计的专题累计就有10余个,有时为了1-2个专题的设计,他可能要花上集中一个暑假的时间备课。“主题设计很重要。你不能说找一个题目,百度给他们就算找到了,那学生会觉得这有什么好讨论的,那看百度、看公众号、听大V讲就行了”,“你光是讲新鲜热闹的东西没用啊,学生现在听得很热闹,没有热闹的过程中启发思考或体悟研究,大学四年毕业后发现热闹跟我没什么关系,到那时就晚了。”李强的话里,尽是对学生高度负责任的心。15天做一页PPT: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每一堂“互联网+金融”的课程背后,都是一堂新生研讨课。研讨课是什么样的?大约30人的小班研讨课上有5-6个学习小组,每5-6个学生凑一桌,第一节课,刚介绍完课程,李强就布置了第一次小组作业。虽然学生什么都还没有学过,我明确告诉他们说,“这个问题我和你是一样的,我也是马上去找百度,怎么找,找什么,找完了怎么整理数据,过程比较重要,你不能COPY一个结论过来,你看到的我都看过了,你蒙不了我的。”“哪家企业的牌照没了?为什么没了?被谁家买了?为什么买?我们的数据是从一些政府官网、行业门户网站或者各种PDF文档中一个一个抠下来的,数据一直在动态变化,资料要实时更新,老师要做什么,就是要引导学生去走这样一个边动手边思考的过程。”有一个关于“阿里集团和蚂蚁科技”的PPT,李强只做了两页,但为了这两页只讲5分钟的PPT,他却整整做了15天。“在这个课上想要混学分,我觉得挺难的。”小班研讨教学,李强的做法别出心裁,一次布置五个可选题目,各个组做哪个题目抽签决定,每个组哪位组员主讲汇报也是现场随机,如果哪位同学能在研讨过程中提出一个让老师回答不了的问题,还会额外获得平时分奖励。李强认为学生必须要走完、至少参与课程设计的过程,相对于考试结果,李强更注重引导学生投入参与问题研讨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并训练学生深入思考和创新质疑的思维。课程如何考核呢?李强要求课外课内投入比做到3:1或4:1,这样就要求学生拿出更多的时间来认真对待课程的考试。“小班研讨上一般有5-6个小组,每个组的小组汇报成绩,我打一份、助教打一份,其它组各打一份,最后等权平均作为最终成绩,并及时在下周就公布结果。”考核不是教师一人说了算,让学生和老师一样有公平的参与权重,让学生有了对这门课不一样的上课体验。2019级经济与管理学院的邓世龙同学曾经在课堂上的提问就把李强“考到”,“这门课不仅让我们对互联网金融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储备,提升了使用搜索引擎、查阅资料和数据整理等的能力,更是提高了我们的软实力,教会我们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去伪存真,通过现象探寻本质,进行深入的主动思考,真正培养了思考问题的能力。”大一上学期,2018级公共管理学院的吴桐同学从七门“互联网+”通识课列表中,选择了自己最感兴趣的互联网金融方向,选修由李强讲授的《互联网金融导论》。“李强老师的这门课是我理解中典型的大学‘翻转课堂’。在老师设计给出的一个大主题下,我们小组成员首先会开展海量的资料搜寻,再进行独立思考,最后融合形成为自己的想法,并在课堂上分享给其他同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个人又都是‘老师’”。立德树人:乐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不要只做一个合格的网民”,在第一堂课程最后一页的PPT上,李强给学生们如是强调,“持续深入地关注一个人、一类现象或一项政策!”这是养成一个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到研究问题的一个思维习惯的过程,有了这样的习惯,最后才可能建立对所学专业的真正爱好。李强老师课上的严格、课下的谦和,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学生们的眼中,李强在课上和课下是鲜明的两种风格。“课上他是一个对教学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谈吐之间尽显睿智的教授,课下却是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师长,非常欢迎和鼓励同学们跟他交流,但有一个前提——在提问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与思考”,“‘这是我们电子科大应该给同学们建立的一个标准’他总是这样要求我们。”吴桐说。期末的课程论文考核,吴桐的选题是“大学生群体对于‘花呗’支付的看法”,为了得到详尽真实的数据,在两年前的问卷调查软件的整理功能远没有现在完善的情况下,他花了大量的时间,搜集了400多份问卷进行归类、统计与分析,此外还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去支付宝官网查询有关利息的计算标准。“资料搜寻工作是很繁琐和辛苦的,可对于任何问题的研究都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这是我在李强老师的课上学到的。”“在老师引导下遇到问题琢磨不通的时候,你就会自发地从专业的角度去思考,这过程中呢你会觉得老师讲得还不够,你就会自发地去找文献来看去主动开展研究,好像有种潜移默化的东西,在推着你往自己的专业路上去走。”邓世龙说,“我曾经看到过我们学院里有关李强老师的一篇报道,他说他自己不是特别突出的人,做事情一次只能做一件事。在本科生教学这方面,李强老师对教学的认真劲儿,让我们切身感受并感动。”“我的老师以前就是这样做并这么要求我们的,包括八十多岁高龄的张启韶老教授谈到教学和人才培养,认真与热忱跟依然跟二三十岁的人一样。以身作则,就是传承,就是立德树人!”李强说。每一页PPT都不能在公开渠道找到,为5分钟的课堂讲授可以准备15天,这就是在本科教育中为1%做100%的努力精神,这就是李强眼中的立德树人。“修好路,架好桥,等他们沿着这门或这类课程一直走下去,就会自然看到自己所学的专业,并能心生向往。”在李强心中,帮学生实现与今后所学专业的兴趣衔接和能力塑造,这样的预期,才是他想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才是他对人才培养的不懈追求。来源:电子科大新闻中心
2020年11月10日
其他

学校隆重举行2018年学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

6月26日,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学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清水河校区体育馆举行,8874名2018届毕业生迎来大学阶段“最后一课”,为自己的成电岁月画上圆满句号。校党委书记王亚非,中国科学院院士刘盛纲、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乐民,1956级校友、北京东方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齐春,杨晓波、胡皓全、曾勇、彭岚、靳敏、徐红兵、胡俊等校领导,学校学位委员会委员,各学院书记、院长,学校职能部门负责人,校友代表,部分毕业生家长和亲友以及全体毕业生参加典礼。典礼由校党委副书记申小蓉主持。王亚非代表李言荣校长和学校祝贺同学们圆满完成学业、开启人生新篇章,向辛勤培育成电学子的广大教师致以崇高的敬意。他回顾了近年来学校在“双一流”建设、学科评估、人才培养、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显著成绩、精彩瞬间和难忘经历,表示成电是我们共同的家,这些点点滴滴的美好,共同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成电画卷”,将成为我们生命中永恒的“成电记忆”。王亚非表示,即将踏上人生新征程的成电学子面对的“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代”,大家要认真思考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去拥抱未来。他勉励同学们把个人成长发展融入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成电智慧和成电力量,用奋斗开创未来。第一,奋斗需要把握时代、洞察未来。对事业刚刚起步的年轻人来讲,面对的事情千头万绪,容易陷入到繁杂的工作之中,往往忽视了还需要经常仰望星空。同学们从现在起就要敢于站在新时代的潮头,努力看清未来,让人生少走弯路。第二,奋斗需要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面对民族复兴对创新提出的新要求新目标,用硬实力、真本领,推动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尤其是电子信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是成电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第三,奋斗需要勤勉实干、执着专注。实干离不开执着和专注,这是新时代奋斗者最美的底色,成电学子实干的优秀品质,已经得到广泛认同。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不要放弃,梦想成真往往就是再坚持一下。王亚非说,同学们即将背上行囊,带着对人生的憧憬、对理想的追求,和早已烙印在内心深处的成电精神走向远方,衷心祝愿大家越走越远、越飞越高,把成电的精神、文化、传统发扬光大、传播四方,和母校共同分享幸福快乐,共同分担困难,美丽成电永远是我们温暖的家。刘盛纲院士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寄语全体毕业生,表示信息科学技术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电子科技大学的毕业生在这个时代大有可为,希望大家在探求真理的道路上无惧挑战、勇敢前行,也希望理工科学生努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本科生刘旭辉代表全体毕业生发言,表达了对大学欢笑与泪水、成长与幸福、奋斗与荣耀的不舍,感恩成电、感恩恩师、感恩关心大家成长成才的每一个人,祝愿大家前程似锦、一帆风顺、毕业快乐。他说,成电和祖国快速发展取得的成绩坚定了自己学成归来、建设祖国的决心,明确了自己身为新时代新青年担当的历史使命。无论身在何方,都不应该忘记自己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这是成电赋予我们的光荣与梦想,是成电人一生不朽的印记。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朱策教授代表全体教师向即将圆满毕业的莘莘学子送上最真挚的祝福,表示人生是一场不断遇见又不断告别的旅途,大学毕业是这场旅途的重要转折点,希望你们能够带着这里的温情与感动,自信满满地踏上人生新的征程。在今后的道路上,要保持专注,将全部精神与精力注入到一件事情上,做到持之以恒;要保持学习的习惯,增强主动、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实现自我提升。人生旅途中,挑战与机遇并存,希望同学们能够满怀热情,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张齐春校友祝贺同学们完成学业,表示自己与大家的毕业时间虽已相隔近60年,但对母校的怀念不减,更因身为成电人倍感骄傲和自豪。她回忆了自己在成电求学的点滴和创业的经历,表示即将毕业的同学们是幸运的一代成电人,祖国的新时代需要你们努力奋斗、为国争光、为国效力。在这一过程中,要把握好健康、事业、婚姻三大人生要素,打造健康的体魄、树立远大的理想与目标,找到价值观一致的终身伴侣,让人生幸福美满而有意义。副校长曾勇宣读了关于表彰荣获2018届省级、校级优秀毕业生的决定,希望同学们再接再厉,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勤奋钻研、追求卓越,求实求真、大气大为,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希望全体毕业生向他们学习,努力开创崭新未来。今年,耿希超等97名同学获“四川省2018届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葛玉莹等734名同学获“电子科技大学2018届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副校长胡皓全主持授位仪式并宣读了毕业生代表授位名单。全体校领导和刘盛纲院士、李乐民院士为博士毕业生代表、硕士毕业生代表和本科毕业生代表授位。伴随着全场齐唱《毕业歌》,毕业典礼暨授位仪式落下帷幕,毕业生们争相与老师、同学和家人合影,为即将结束的大学生活留下难忘的瞬间。文:校新闻中心
2018年6月27日
其他

美丽成电·创新之美|建设信息技术强国:打通“大智移云”的“任督”二脉

——2007年团队牵头负责的“空天信息网络”是载人航天重大专项的子项目,为我国航天数据通信的创新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2011年团队牵头负责的国家云计算试点建设,是国家发改委第一批云计算示范工程……
2018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