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ggMe

其他

你可以优秀,但不能比我优秀

朋友吐槽说公司很奇怪,工作的时候希望员工啥都会啥都懂,但又占用员工下班时间不让他们学习和提升技能。感觉好像不希望他们成长起来似的。而且有同事在外面报班学习,领导或者老板还会阴阳怪气地说:你本职工作做好了没?乍一听很难理解为什么有人不希望他人成长,但再仔细一想,这样的事在生活中很常见:有人可能有个苛刻的上司,无论自己怎么努力也得不到对方赏识;有人可能有个阻碍自己进步的老公,只要自己想提升,他就以孩子或家务为由来拖住自己;有人可能有这样的朋友:你想要学习,他们却总约你打游戏逛街;你想要减肥,他们却给你塞一堆好吃的;……这会在很多有人心里种下疑问:他人成长之后,对一些人意味着什么?—
2022年10月21日
其他

这个假期,你适合去哪里旅行?

这个国庆长假,你有出行的计划吗?出去旅游,你最怕的是什么?旅行,看起来只是换个地方嗨几天/休息几天,但其实并不是这样。这几天需要如何安排,和一个人的性格,动机及个人价值体系密切相关。而这些都深谙在你出行风格的套路里,如果你的打开方式不对,旅行很可能变成苦行。有人喜欢到处走走,感受当地的人文关怀;有人喜欢去各种网红景点打卡,吃遍各种网红美食,然后晒到朋友圈;有人喜欢静静地待着,哪怕只是找个沙滩踩一踩沙子,内心也非常满足;有人喜欢去各种热闹的地方,从早到晚将行程塞得满满的......一趟旅行最重要的,并非简单单是去哪里、怎么玩。一次完美的旅行,还包含了更深层次的需求的实现:这些和我们的动机有关。旅行的动机大体分为两种,一是为什么想旅行,二是为什么要去那个地方旅行。前者是旅行的内在推动力;后者则是外在拉动力。二者共同作用,同时也形成了一个人的旅行偏好。比如,都想去海边旅行的两个人,其中一个渴望欣赏一望无垠波光粼粼的大海,通过大自然的力量来获取内心的平静;另一个则希望在海滩旁尽享日光浴、沙排甚至浮潜,尽情地释放自己的活力。如果你不想旅行归来,时间没了、钱没了、旅行的同伴也没了...那么,先来看看适合你的旅行攻略吧!DiggMe在此特别献上《个人旅行风格综合鉴定》。本测评结合了国外研究旅行偏好及决策时的「动机模型」「价值模型」以及「人格模型」,将综合分析实时的旅行需求以及个性的旅行风格,并为你提出相应的旅行建议。你将获得01|解析你的旅行结构分析▼02|测出你渴望旅游的深层原因▼03|评估你的渴望旅游的指数▼04|为你打造适合你的专属旅行方案▼【开始测试】个人旅行风格综合鉴定↓
2022年10月1日
其他

你为什么不敢为自己花钱?

|01|一花钱就心疼,越花钱越心疼放暑假了,包子决定带全家人一起去度假。定好了机票,确定好了行程,却在酒店上面犯愁了。听说几个很棒的亲子酒店,很想带孩子去体验一下,却因为几千块一晚的房费望而却步了,看了别的便宜的酒店,又不想去住。就这样来回纠结,犹豫了很久,最终咬牙定了一个五星级酒店。星级酒店的体验很棒。下午六七点钟,一天的暑热逐渐褪下来,沙滩上摆起自助晚餐,海鲜、烧烤的香味飘过来。酒吧的音乐响起,音乐、美酒,伴着徐徐的海风,三三两两的人们开始享受晚餐。可是包子却无心享受,盘算着酒店三个人的晚餐又要一大千,不如点个外卖送到酒店算了。虽然从经济上包子已经完全负担得起星级酒店的消费,可她在花钱的时候就是会莫名的心疼,不敢。即使内心的渴望让她最终花钱,最后却没有体会到金钱带给她的享受,反而是忐忑不安。周周买了一套新房,最近决定开始装修。刚结婚的时候两个人都年轻,没有什么积蓄,婚房在父母的支持下,马马虎虎地装修了一下。十几年过去,装修开始旧的旧,坏的坏。这一次,她决定用好一点的材料,装修好一点,让自己住得舒服一点。到了买门的时候,她在"居然之家"第一眼就看上了"TATA"的木门。以前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房门又不隔音,常常被吵醒。这次她选中了几款心仪的木门,门缝上软软的静音条让她有了不被打扰的边界感,可是卧室卫生间好几个门算下来需要一两万。她又转了一圈其他的品牌,可是怎么都入不了她的眼,还是订了TATA的门。结果交了定金后,本来很满意的她竟然有点后悔了。反正都只交了定金,干脆我去退了吧!换个普通一点的门,节约的钱又够我买两个空调挂机了。可是要去退好像又有点心有不甘,不退呢,心里忐忑不安,仿佛有一个声音在对她说:买那么贵的门干什么?不都是门吗?普普通通将就一下不就可以了?又乱花钱。周周没有了装修新房的兴奋,满是愧疚和不安。不管是包子还是周周,都已经实现了经济的独立,也能够为舒适的生活买单。可是每次在为自己花钱买好东西的时候,都舍不得,花了钱以后,还会感到愧疚心疼。你有没有同样的烦恼?我们挣了一些钱,但是每次花钱的时候都特别纠结,甚至花了钱会后悔自责。一花钱就心疼,越花钱,越心疼,总是觉得自己不配买好的化妆品,不配买好的车子,不配买好的房子?那么是时候来看看拧巴的后面藏着些什么了。|02|不敢花钱是曾经在花钱的需求上体验到了"羞耻感"包子想起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自己想买什么东西,父母不会清爽地告诉她是因为自己能力有限买不起,或者只是不想给她买。父母常常为了弥补自己不能满足孩子需求的无力感,会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和借口,证明孩子的需求本身是错误的。比如:“讲究吃穿干什么,你好好学习才是正道理”,“刚刚才吃过饭,还买什么零食”,“要这要那,以为你爸爸妈妈挣钱容易吗”,或者冬天不能吃冰淇淋,外面馆子里的东西不卫生等等,理由层出不穷,主旨就是一点:不是我不满足你,是你这个需求不对。所以那个时候,我们想要花钱买东西的需求不但得不到满足,还会产生"我有这个需求是不好的,是不对的"羞耻感。长大后,虽然父母不在我们身边了,我们也有能力为自己买单了,但是我们会强迫性重复童年花钱"别扭"的感受和体验。我们自己变成当初那个苛刻的父母,怎么也不愿意爽快地满足自己一次。因为花钱满足自己的需求等于堕落,等于羞耻。|03|不敢花钱是一个"好孩子"在忠于自己的家庭包子记得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爸爸妈妈非常节约。除了生活必需品,从来不买享受型的东西。出去玩舍不得"打的",也舍不得在外面吃饭。每年过年,爸爸告诉她把压岁钱存起来,如果一年都不花,就会有奖励。于是包子认同了爸爸的观点:节约是美德,不乱花钱就是好孩子。当她躺在五星级酒店的沙滩躺椅上享受生活的时候,想起在家节约一生,从来没有享受过的父母,一种负罪感油然而生。那一刻,她感觉自己把父母深深的抛弃了。为了抵消这种抛弃的内疚感,她也试着买一些好的东西回去给父母,可是父母并没有像她想象中的开心,要么责备她乱花钱,要么把她买的好东西放在一边不用。久而久之,即使挣了一些钱,包子也不敢花。从小,包子父母"制造了这样一个产品":没有需求,没有欲望,不花钱,不享受。忍受清贫、压抑自己是她生命的底色。当她长大成人后,拥有了赚钱的能力,也通过自己的努力攒了一些钱,如果她像父母一样不敢花钱,每天都把攒的钱在心里数几遍,不但感到安全,也忠诚于父母对自己的设置。但是如果她开始学着满足自己的欲望和需求,爽快花钱,她就狠狠地背叛了自己的家庭,背叛了父母对自己人格的设置。当我们事业或者经济上超越自己的父母太多的时候,强烈的俄狄浦斯冲突会让我们担心背叛后会有可怕的惩罚在后面。所以我们想要爽快花钱去享受、去过一种舒适的生活时,如果这种生活和原生家庭相去甚远,对家庭的背叛和对父母的抛弃会让一个人产生深深的内疚。周周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小时候听爸爸说起单位的领导,都是高高在上不近人情的,对于身边一两个有钱的亲戚,爸爸妈妈总觉得有钱亲戚会瞧不起他们,也不怎么来往,有时候爸爸也抱怨:那些有钱人就是暴发户,挣的都是黑心钱等等。在周周的潜意识里,就埋下了这样一颗种子:有钱人是冷漠自私的,有钱人是唯利是图的,有钱人的钱不是通过正当途径获得的……长大后周周即使通过自己的努力攒了一点钱,也舍不得花。像父母一样小心翼翼地花钱,省吃俭用的过清贫生活,让她有忠于父母,忠于自己的原生家庭的归属感。潜意识里,当自己可以大把挣钱,爽快花钱的时候,自己就堕落成当初父母眼中那些自私冷漠,唯利是图的坏人,也完完全全的背叛了自己的父母和家庭,这是我们害怕的。
2022年9月24日
其他

你摆脱童年时期的阴影了吗?

无论是影视动画,还是日常行为,有相当多的相似“阴影场面”都能让网友们产生共鸣,其中的各种细节,过了这么多年仍然令人难以忘怀。比如,大家对这些小时候的"教导"是否都很熟悉呢:“如果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没有写好作业就不许吃饭!”“你是姐姐/哥哥,应该照顾弟弟/妹妹。”“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换位思考这些话,可能现在长大后的我们觉得看起来并不会对孩子造成多少影响——家长们当时往往也是这么想的。然而,这些话之所以让我们印象深刻,正是因为它包含着深层次的影响。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的提高,我们或许对这些场景的害怕程度会逐渐降低,当时的视觉、听觉冲击带来的“阴影”甚至会慢慢消失。但有些时候我们只是表面上摆脱了阴霾,事实上深层次的创伤可能并没有真正离开。就拿第一句“如果你再不听话,妈妈就不爱你了”来说。这句话包含着一种『有条件的爱』,向孩子传达着『不付出就不值得被爱』的信念,让孩子加深了对自身价值的不确定性,久而久之,在孩子的人格中便会埋下一颗『我不值得被爱』种子,伴随着孩子成长。长大后,这样的孩子在一段关系中可能会处于很卑微的地位,比如在恋爱中,会不断通过讨好对方来获取内心的安全感。除了有条件的爱之外,心理学家们根据大量研究,还提出了诸如情感剥夺、完美主义、控制等一共十三种阴影类型。想知道你在成长中的那些经历可能对你带来了哪些影响吗?想知道如何让自己走出童年阴影吗?DiggMe在此特别献上《童年阴影评估(原生家庭版)》。该评估会通过45~150道题(因不同的家庭情况,将呈现不同数量的题目),详细评估对我们人生影响最大的十三道童年阴影,并为帮你走出这些阴影提供了专业的建议。快来测测吧。你将获得01|你的童年阴影面积02|不同方面的阴影分析03|如何走出阴影04|为你推荐的书籍【开始测试】▼
2022年9月24日
其他

别人家的孩子,真的如此优秀?

你看看别人家的XXX,你再看看你自己!从生活到成绩,从态度到性格,从身体到能力。我们似乎永远比不上一个叫做“别人家的孩子”的人,在孩子的眼中,别人家的孩子是一个可望不可即的存在,仿佛他才是爸爸妈妈心心念念的小宝贝。很多父母都会有意无意的用别人家孩子的优秀来刺激自己的孩子,以为能够激发他们的上进心,让他们能够更加努力,可结果却总是相反的。你是这样的父母吗?尽管是同样优秀的孩子,他们每个家庭中父母的教养方式都大不相同!一项耗时50年,由14500000对双生子参与的追踪研究表明基因与环境在影响个人品质时几乎同等重要。而教养风格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生长环境。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把教养风格分为四大类: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其中权威型是最为理想的教养方式,在“权威型”的父母教养方式下,孩子思维活跃,自控能力强,做事有主见,学习灵活刻苦,善于和小朋友交流。你清楚自己的教养方式属于什么类型吗?你的孩子能理解你的教养方式吗?你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为此,DiggMe特别献上《多态教养质量评估》,本测评创新采用了360度的交互方式来评估家庭教养模式,从多个人的角度,多个数据源的角度来测试。即本测评需要父亲、母亲和孩子共同完成。你将得到01|你教养孩子的主要方式02|比对父亲与母亲在教养方式上的差异03|你的教养方式对孩子造成的影响04|比较父母教养方式和孩子感受到的方式之间的差异扫描二维码开始测试▼▼
2022年9月14日
其他

我这么听话,为什么还是不幸福?

|01|我这么听话,为什么还是不幸福最近在网上刷到一个片段,戳中了很多女孩的痛点。雨涵是一名乖乖女,从小就非常听妈妈的话。她有一个相爱的男朋友,可是妈妈觉得男孩家庭条件不够好,学历也不够高,硬是拆散了他们。妈妈按照门当户对的标准,找到了一个看起来老实本分的男人,雨涵就乖乖地嫁给了他。她一直秉承妈妈的要求,做一个贤惠的妻子,懂事乖巧,听话包容,但是却换来了老公对她的多次家暴。当她跟妈妈说要离婚的时候,妈妈第一反应是质问她,“我一直怎么教你的你都忘了吗?”女孩脱下外套,露出满身伤痕,她平静地问妈妈,你教我的我都照做了,为什么还是不幸福?“你说考试成绩好才会有未来,所以我一直都是前三名”;“你说婚姻要门当户对,所以我嫁给了你选择的男人”;“你说女孩要包容,所以我打两份工供老公读书”;“你说女孩要体贴,所以他打我的时候我没有说”……女孩往往从小就被要求听话懂事,要做爸爸妈妈的小棉袄。可是当她们真的这么做了,她们让所有人都满意了,换来的却是痛苦和伤害。我一直很好奇,把女孩养的乖巧懂事,到底是女孩本身的需要,还是父母的需要?|02|要求女儿懂事,是父母的能力不足对于一个孩子而言,到底是压抑需求扮演懂事,更能有利于他们发展,还是真实释放自然野性更利于他们成长?答案必然是后者。可是父母却总会要求孩子听话,要求孩子小心翼翼照顾他人感受,不给他人惹麻烦。那是因为一个真实的孩子不好管教,一个顺从的孩子更容易照顾。父母是在选择更容易的方式,而不是更有利于孩子的方式。孩子并不是天生就会“装乖”的,3岁之前他们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就是毫无顾忌地探索世界。如果养育者能够提供抱持的环境,那么孩子的天性就能得到接纳与发展,也能够生长出适应世界的规则。可是,一般情况下,养育者是无法很好地接纳孩子的“野”。尤其是女孩子,一个不那么乖巧的女孩子,会刺激起妈妈的恐惧。她会担心女儿不够端庄,担心女儿不够讨喜。妈妈自己小的时候,都没有被接纳过,她自然无法接纳自己女儿的天性。女孩为了更好地生存,会自然地生出一副面具,也就是“假自体”。乖巧的假自体,对父母和女孩都是有利可图的。——女孩小心隐藏起真实的自己,拿出父母喜欢的面孔,用来换取父母的认可和喜爱。——父母可以放肆地把负面情绪投射给女儿,让女儿做自己的“情绪垃圾桶”,还不用担心受到任何顶撞和反击。相比之下,一个有血有肉有个性的女儿,和一个乖巧顺从的小棉袄,自然是后者更容易在家庭中生存,也更容易父母养育。|03|女孩太乖,是一种PUA大多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被要求听话懂事。而女孩面临的这方面要求,比男孩更多更严格。一个女孩出生的时候,父母往往会长舒一口气:太好了,不用给她买房买车了。在我们亚洲的文化中,女孩没有平等继承权,她们生存是要依赖男人的。小时候依赖父亲,嫁人后依赖丈夫。即使父母说要宠爱女儿,要把女儿当成公主,这背后的潜台词或许也是充满恶意的。他们仿佛在说:女儿当个宠物养就好了,早晚要嫁人的。宠物的一个特征,就是能够听主人的话,能够被主人随意操控,不给主人惹麻烦。要求女孩乖巧一点,把女儿养的“可人”一点,就是对女孩的PUA。前不久看到一则新闻,一名17岁的女孩跳河自杀。像这样的新闻,并不罕见。她一直都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心里有什么事不会跟父母说。因为告诉父母就是给父母添麻烦,这太不懂事了!她在自己崩溃的时候,还耐心在帮助同学,安慰同学的情绪。直到她去世,父亲还在说:这孩子平常挺乖的。言外之意就是,这么乖巧的孩子,怎么能做出这么出格的事情?怎么这么不让大人省心!
2022年9月14日
其他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你是否不得不一个人应付人生?焦虑和寂寞是否常伴你左右?你的依赖与痛苦是否无处安放?当我们提起孤独时,或许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孤独的,你会发现孤独无处不在,却又无影无形。可你真的孤独吗?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的孤独感源于内心的自卑。正是因为自卑,我们才会向外界不断索取爱、存在感、安全感……一旦索取受到阻碍,就会导致我们过度自我保护,切断与他人的联结,孤独因此滋生。想了解自己的孤独水平吗?想知道自己的孤独类型是什么吗?想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感到孤独吗?在此,DiggMe特别献上《真实孤独水平评估》,本测评将全面评估你的孤独水平,从五个角度分析你的孤独类型、孤独的原因,还将根据你的孤独状态给出可操作的个性化建议与书籍推荐。除此之外,我们还区分了一些关于孤独的误解,帮助你全方位地认识孤独。你将获得01
2022年8月26日
其他

你的不安,来源于哪里?

“我没有安全感”“你给不了我安全感”这些话你是不是很熟悉?这样的字眼,常出现在情侣们分手的话语里。无论是因为什么,在哪种场合,安全感,似乎已成为万能的分手词。但究竟,安全感,是一种是什么样的感觉?安全感其实是伴随每个人出生而来,进食、入睡的需求能被察觉和满足时,那一种安全的、被保护的感受。和依恋关系一样,安全感在我们成长过程中逐渐从原生家庭中转向亲密关系中。而在亲密关系中,当我们向对方表达需求和感情的时候,如果我们从中得到了对方的回馈,那么这是一个正向的过程,在满足我们需求的同时,强化了双方的情感联结。但如果对方没有及时给出回应时,这个正向的过程便被中断了。比如,像以前那样讲相同的情话时候,对方没有那么强烈的回应了。这个时候,我们会开始会担心,对方为什么不像以前那样,是不是没那么爱自己了——此时,我们本能地会想向对方发难,但又害怕发难会让对方离自己更远,于是选择了把身段放低,乞求对方能够给出回馈。但这同样是一个不断强化的循环:我们越乞求,我们就把自身放得更低,扔掉了更多的自尊,失掉更多自我价值。当我们意识到这样也无法让对方给予回应的时候,无助与绝望就会携手而至,将我们压倒。这会带来一系列的磨难与痛苦,让我们陷入极度苦恼的状态。究其来源,我们的不安全感来源有很多,可能来自原生家庭,可能是在不同时期经历了一些令人感到不安的事情,或者仅仅是对未来的担忧……想要消除不安全感,需要两个人的相互配合,但更重要的前提是,了解自己的安全感状态,对症下药。你知道你在亲密关系中的安全感怎么样吗?你知道自己为何经常会缺乏安全感吗?你知道如何和Ta一起建立起对这段关系的信心吗?如果你对上述的问题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或者对于自身安全感的了解和还是感到有一些困惑,那么不妨试试下面这个测试:DiggMe在此特别献上《关系安全感评估》,这个测评能够告诉你答案。在本评估中,我们将帮你评估现在的安全感状态是否处于正常水平,然后梳理你为何缺乏安全感,并给出针对性的建议让你们变得更有安全感。你将得到01|生成你的安全感专属卡片
2022年8月26日
其他

你不该是因为优秀而被爱

|01|“如果你不……,我就不爱你了”最近,在网上看到李雪琴的热搜话题。她说她24岁时曾被自己喜欢的男生嫌弃胖,对方称抱不起她,要她减肥到100斤才和她在一起。为了她深爱的男生,她曾疯狂减肥。由于无法得到对方的拥抱,她自己也开始抗拒和害怕朋友之间的拥抱,害怕没有人能抱得动自己。结果在节目里当一个女生看见她不小心手被切到的时候,为了安慰她,女生抱起了李雪琴。李雪琴几乎哽咽地说:“我心里有一块曾经枯萎的地方,今天因为你又发了一颗小小的芽。”听了这个故事,内心顿时升起心疼和感慨。给爱设立“条件”的现象,在生活中并不少见:一个母亲对孩子说:你要乖,否则妈妈就不爱你了。你必须要拿三好生,妈妈才会疼你。一位男士因创业失败、生活陷入低谷,被最好的朋友疏远。很多人对追求者说:你要是再漂亮一点,再聪明一点,再有钱一点,再有才华一点……我就会选择和你在一起了。听起来,很多人也会有很多功利化的期待和要求,不管是对子女、恋人、朋友还是另一半。李雪琴的故事,令我联想到一个朋友的遭遇。朋友和男友谈了两年恋爱后,准备结婚了。可是有一天,他对朋友说:“我家里不同意我找外地人结婚。”为了维系这段关系,朋友便说:“我可以在这里买房子。“于是,朋友倾尽全家之力在当地买了套房子。但她最终还是被抛弃了。他通过相亲认识了一个家境更好的女生,选择和她结婚了。朋友在很长时间都无法走出来。但是,很多恋爱中的感人细节,让她一直相信对方是爱自己的,只不过因为环境和条件所迫,才让他做了一个违心的选择。她仍然感觉混乱,不知是谁的错,并且自我怀疑、攻击自己。有人在关系中提出条件,也有人会努力迎合他们的条件、达到他们的期待。但这究竟是不是爱,终究是个问题。就像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说的那样:靠努力换回的爱往往使人生疑。这种爱常常会让人痛苦地感到:归根结底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02|为什么有的爱是功利化的?有一些人与他人建立关系的基础,是很多外在的条件。而这样的人,往往是有一些共同点的:从他们身上,总是能够若隐若现地呈现关于自恋的命题。最明显的特征是:他们看别人,往往带着自己的理想化投射。也因为这样,他们没办法真正看见别人,而是透过别人,去追求他们想要的光环。有个女生一直给人这样的印象:生活多彩,追求上进,思想丰富。但有一天,她和一个朋友聊天时,坦言她的脆弱无助。对方立刻非常直接而且嫌弃地说道:“被你的外表给骗了,原来你是这样的人。”你必须要很好,才能和我在一起。理想化的投射,意味着他们没有办法理解和体会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感知和共情对方、产生真实的情感连接。同时,他们还容易将别人物化和工具化。比如有个男人拥有条件相当的两个结婚对象、不知道该选哪个。而他之所以有这样的选择难题,往往是因为他不爱她们之中的任何一个。依靠外在标准进入一段关系或婚姻,而不是因为和某个人本身有着深入的情感,这样的关系无疑是表浅和苍白的。也因此,他们没有那个“命中注定的人”,也从未去坚定地选择过任何一个人。而且,在关系中,他们不容易承认和表达自己的弱点和真实想法,以维护外在的光辉形象。这往往是一种夸大性自体的呈现:变心的人说:是因为你太黏人、我压力很大,所以我才迫不得已离开你的。不喜欢对方、却又不肯讲明的人说:你太胖了,你要瘦下来我才能和你在一起。这样的声音是在表达:我没有拒绝你,是因为你达不到我的要求,我才无奈做出这样的选择,我没有错。而他们之所以成为今天的自己,或许是因为自己就被这样选择和对待过。也许,有人也对他们表达过功利化的爱。他们可能是必须要在课业上优秀、才能够得到肯定的孩子,否则他们就没有办法被看到。追逐优秀,成了他们自我价值感的来源。于是,他们要去防御自体虚弱感,防御自己不够出色、以至于不被注意、不被爱的体验。成年后,他们也开始带着理想化的眼光去审视和丈量别人的价值。他们或许再努力也没有办法得到爱与认同。想到一位教孩子背唐诗的母亲。孩子做了大量的课外阅读,拓展了很多其他孩子没学过的知识。有一天,孩子在亲戚面前露了一手。但是这位母亲却当着大家的面说:“你得意什么?还不都是我教的?”可怕的是,无论这个孩子再怎么努力,这位母亲看见的都只是自己。母亲在通过孩子满足自己的自恋。爱和认同,是生命茁壮必需的养分。可是有些人无论如何都只能走向幽深的黑暗,这样的尝试让人枯萎,这样的无回应之地,便成为绝境。将他人工具化的人,或许自己也曾被当成满足他人需要的工具。他们的挫败感或许从未得到过镜映。由于他们不被允许失败,失败背后的情绪也是不被接纳的、从未得到过表达的。久而久之,一种夸大性防御便逐渐形成,去逃避内心升起的的耻辱感。不能面对自己的缺陷,使他们在关系中全然美化自己,看不到他人感受。可以说,那些将关系功利化的人,或许都是曾经被这样物化的、没有没好好看见过的孩子。在他们的背后,也许是人格结构不够完善、无法镜映、看见、肯定他们的父母。|03|没有人会因为优秀而被爱再看看李雪琴。这个才华横溢的女生,在脱口秀的表演中总透着隐隐的自我攻击。在常人看来,她已经足够优秀。可是,在可见的赞誉和成就面前,她似乎总是急着要撇清一个事实:其实我真的没有你们看见得那么好。“我不够好”的信念,足以吸引很多负面的关系,因为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往往有这样的声音:你不爱我,但只要我变好一点,你就会爱我了。我要让你爱我,否则我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然后,就有人在关系中不断提出条件,却也有人会努力迎合他们的条件、达到他们的期待。这似乎构成了一个闭环:一个掠夺和收割,一个迎合和奉献。可是,努力让自己变好、变优秀、变得符合他人期待之后,就一定会得到爱吗?有一句话说:优秀不是被爱的原因,而是被爱的结果。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生活中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人,总是能进入正面的关系。他们也许外表普通,但能吸引真心爱他们的人,也许客观上能力和条件一般,但总能拥有良性循环的事业和关系。那是因为,他们曾被充分地、无条件地爱过、接纳过。早年拥有丰盈的被爱的经历,这使他们在成年后形成了充分内聚和稳定的自体。也因此,他们总能从内部调用出良性互动关系的模板,让自己在成年的生活中赢得爱和关注。也因此,他们很少质疑自己。对自我价值有着充分的确认感,使他们拥有清晰而稳定的边界,能够抵御负面关系的入侵。这也许能说明,通过不断变优秀以期望获得爱,是一条走不通的路。相反,只有获得爱,才能真正变得优秀。而成年后,如果需要再走向疗愈的通道,最大的可能,就像科胡特说的那样:回到那个原初的创伤时刻,并提供一些与原初母婴关系不同的心理环境。这样的尝试,可以经过长程的精神分析治疗得以实现,也可以通过和新的、疗愈性的客体建立关系来实现。就像曾奇峰老师说过的那样,人格成熟的唯一途径,是获得新的客体关系体验:不要被熟悉的负面关系模式吸引,去找到真正接纳自己的人。找到一个和以往都不一样的新客体,去感受爱和尊重。找到给自己提供强安全感的人,而不是让自己不断付出和迎合的人。人只有被好好爱过,才能知道自己是值得的。这是对于未知世界和领域的探索,也是建立聚合性自体、走出强迫性重复的关键。这时候,我们才能在真实的、被看见的关系中驻留,成为《小王子》中的那朵对另一个人珍贵无比的玫瑰。每一位亲爱的平凡的你们,不要去恐惧爱,也不要怀疑自己。一定会有人爱你,不是因为你优秀,而是因为你就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你。作者:南小希
2022年8月26日
其他

邀请函 | 心理测评在组织健康管理中的研究与实践

疫情之下的时代,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加快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心理工作者不容推卸的重要责任。心理测评服务作为一种轻量化、标准化、数据化、科学化的社会心理服务形式,在新时代拥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2020年9月,国家卫健委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提出在今后的各类体检项目中纳入情绪状态评估,开展抑郁症筛查,对测评结果异常者予以重点关注。未来,“心理健康体检”将成为常态、刚性需求,并且会不断派生出各种各样面向不同群体、不同场景的心理体检,例如自助心检、团体心检、婚前心检、产后心检、入职心检、社矫再犯罪风险心理评估、驾驶员安全心理品质测评、教师招聘心理品质测试等。心理健康状况检测与评估是目前心理测评的主要方向。那么作为专为组织机构服务的你,是否有以下困惑?组织健康管理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心理测评在组织中的应用是否有价值?组织应如何开展心理测评工作,又如何搭建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心理测评在未来的发展前景?为此,格米科技联合业内权威专家,及组织单位的使用专家,于2022年8月11日在线上举办“心理测评在组织健康管理中的研究与实践”,旨在助力企业机构更好的服务组织,通过心理测评及服务平台获得更多的机遇,及探讨心理机构在组织层面开展服务的高效手段和前沿技术。01会议主题心理测评在组织健康管理中的研究与实践02会议时间2022年8月11日(周四)下午14:0013:30-14:00
2022年8月10日
其他

你的认知水平到了哪一层?

在当今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那些优秀的人儿就像是开了挂,在闪闪发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们总是能在大事降临时担当重任,做出最佳的判断和抉择,遇到挫折时也能迅速的”灾后重建“。而另一些人则早已被生活蹂躏的疲惫不堪,要花上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应付生活和学习,保证自己不会掉队。其实这都是认知层级不同带来的结果。你的认知在什么阶段,你的人生就处在什么阶段。认知差距让我们在面对同样的事件时做出不同的选择,而不同的选择会带来不同的未来,这些将最终影响着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过着怎样的生活。终其一生,让我们拉开差距的并非智力、成绩、父母,而是眼界、格局,视野。也就是说,我们如何看待世界,世界将如何看待我们。而你的认知层次又处在哪个等级呢?为了帮助大家了解和提升自己的认知层次及思维模式,DiggMe特别献上《认知层次评估》,本测评把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分为7个层次,根据用户认知自我、认知关系、认知集体、认知社会环境四个由近及远的角度分析你的思维模式,评估你的视野和格局,并告诉你应该如何提升自己的认知层次。你将得到01|你的认知处在第几层?▼02|解读你的认知构成▼03|你的认知给你带来了哪些思维弱点▼04|依据你的认知水平提供认知层次提升建议▼*
2022年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