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晓时

其他

【你不了解的锡伯族】牛录在锡伯族心中是怎样的情结?

如果两位彼此陌生的锡伯族人第一次相识,他们的寒暄一定是从介绍自己及询问对方是哪个牛录开始的。牛录对于锡伯族人来说既是家乡又是深深的文化烙印。那么,牛录是如何发展的,它对于锡伯族人又意味着怎样的情感依托?牛录是满洲八旗的基本组成单位。明朝时,在白山黑水间,以渔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女真人出猎时由十人组成,这十人团队就被称作“牛录”。
2022年3月29日
其他

【你不了解的锡伯族】为什么说锡伯族属于通古斯人种?什么是通古斯民族?

说起通古斯,很多对天文有兴趣的朋友可能都会联想到著名的通古斯大爆炸。1908年6月30日,有一颗直径超过100米的小行星袭击了今俄罗斯通古斯地区,释放出超过2000万吨TNT炸药爆炸的能量,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爆炸能量的1000倍。通古斯地区因这一天文事件而被世界认知,然而,通古斯这个名称早就出现了。在语言学上,生活在中国东北到俄罗斯远东的东北亚地区这一大片区域、操满语-通古斯语族的部民称作满-通古斯语族,总人口约400多万,然而其中绝大部分民族已经不使用本民族语言。据统计,目前满-通古斯语言的使用人口只有7.4万。不使用本族语的人,在中国改用了汉语,在前苏联改用了俄语。而我们研究的锡伯族就是属于满-通古斯语族的民族,此外,还有我国境内的满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及生活在俄罗斯境内的奥罗奇人、那乃人、乌德盖人、乌尔奇人、鄂罗克人、涅吉达尔人(鄂温克别支)及埃文人等。学界将通古斯民族、突厥民族及蒙古族共称为阿尔泰民族,所以从更大的概念范围上来讲,学术上,锡伯族也属于阿尔泰民族。通古斯人种可分为南支与北支。南支以锡伯族、满族、赫哲族为代表。北支以鄂温克族为代表。体质特征上,南北两支有联系也有区别,北通古斯的鄂温克族是古满洲类型,而南通古斯的锡伯族、满族、赫哲族属满洲-华北类型,特征是身型高细,长脸。如果从更早的时间上来看,人类学家认为,就连如今的朝鲜人和日本人都属于通古斯人。通古斯民族和如今东亚地区诸多民族都有渊源关系,也可以说它是诸多民族的族源,当然这些民族在漫长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又融入了其他民族的基因和特征。18世纪法国汉学家连萨、英国巴克尔、法国沙畹等人,认为通古斯源自汉语“东胡”,因此认定通古斯即为东胡。但加拿大汉学家蒲立本提出,上述说法并没有任何理论依据。有专家研究表明,满-通古斯语族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以我国境内为例,满-通古斯语族的祖先在经历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最初发展后,其中的一部分人来到平原辽阔的东部地区,也就是现在的黑龙江上游地区,在此发展壮大,并逐步演化出女真族和满族两大民族分支。关于通古斯民族的起源现未形成定论,主要有三种假说。1.
2022年3月1日
其他

【你不了解的锡伯族】锡伯族文化长盛不衰的原因是什么?

在历史的长河中,以中原为中心的汉族文化的影响力不断向外辐射,渗透到周边少数民族地区。锡伯族先民生活在东北边疆地区,历史上他们长期在农耕民族和草原民族的夹缝之中求生存、谋发展。不论是曾被蒙古族,还是被满族长期统治的过程中,锡伯族人始终在政治、经济上处于劣势地位,所以他们比其他民族更加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更需要吸取外族文化中优秀的养分来发展和壮大本民族。锡伯族文化在与其他民族文化,尤其是与汉民族文化接触中,逐渐褪去了自己的原始氏族文化特色,吸收融合了汉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其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量历史文物显示,早在两汉时期,世居东北的锡伯族祖先——鲜卑已经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在经济文化等领域保持着广泛的联系。从满州里市扎赉诺尔、察右旗赵家房子村二兰虎沟、四子王旗井滩等地在鲜卑人墓葬中出土的随葬品来看,除了反映鲜卑特色的金、银动物形饰牌、双条铜全长腹陶罐外,还有典型的汉式文物,如灰陶罐、规矩镜以及汉文的“如意”锦残片等,都是锡汉民族早期交往、文化交流的明证。清末民初,锡伯族在保留自己文化的基础上,开始全面接受汉族传统文化,迎来了锡汉文化深层次结合。在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下,对主体民族的文化基本采取文化兼容并包的态度,以彼之长补己之短,也体现出锡伯族的整体活力和对时代的适应能力,表现在思想伦理、语言文化、艺术创作和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的深远影响。
2022年2月24日
其他

【你不了解的少数民族】从游牧到定居,哈萨克族如何改变千百年来的生存方式?

自从推出【你不了解的锡伯族】栏目以来,我们收获了更多朋友们的关注和支持,令人振奋不已。要想认识真实的锡伯族,就不能忽略锡伯族生存的周边人文环境,特别是从古至今锡伯族与其他民族的相处关系,正是锡伯族所处的历史和环境共同塑造了这个民族,所以我们有必要介绍和梳理其他相关民族的历史过往和生存现状。鉴于此,一晓时从今天开始增设【你不了解的少数民族】这个栏目,希望读者能因此更多地了解这些共同塑造多样化中国的少数民族。一晓时感谢有你们。生活在新疆北部草原上的哈萨克族人可能是当今中国最大的一支游牧民族。长久以来,分布在我国新疆伊犁地区、阿勒泰地区和塔城地区的哈萨克族,绝大多数人都从事畜牧业,过着按季节转移牧场,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过去,哈萨克族牧民为了放牧,每年搬家往往多达80余次。随着近年牧民定居工作的不断开展,参加转场的哈萨克族牧民正逐步减少,流动千年的游牧风景即将消失。电影《远去的牧歌》剧照2002年,国家出台“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一系列保护草原生态文明的措施后,特地为哈萨克族牧民创建了牧民新村,每家均配有160平米的羊圈、90平米的牛圈以及上百亩的饲料草地,配合“企业”+“合作社”+“牧户”的现代养殖与销售模式,使牧民们在改善生活条件的同时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电影《远去的牧歌》讲述的就是1980年代中期的中国新疆,哈萨克族牧民在族长胡玛尔的带领下,终于结束了多年游牧的生活方式,入住牧民新村,从此安居乐业。2008年,牧民定居工程被正式纳入国家规划,新疆开始以人工草料基地为中心的牧民定居建设。各地在水土、交通条件较好的地方修建定居点,开发饲草料基地,让牧民相对集中定居下来,同时开展配套的医疗、教育、文化及卫生建设。在外人来看,游牧生活既宏大又诗意,对哈萨克族牧民来说或许并非如此。库丽森·加那特拜一家曾是新疆阿勒泰草原的哈萨克族牧民。过去,牧民跋涉在戈壁荒漠和山野林地间,每年从冬牧场前往春秋牧场,往返数百公里,有的甚至长达上千公里。库丽森·加那特拜在采访中提到:“我的祖辈以游牧为生,每次转场路上都要扎四五次毡房,风餐露宿,几乎吃不到新鲜蔬菜,生了病也只能硬抗,孩子也上不了学。”而且,一旦遇到暴风雪天气,转场的牛羊伤亡惨重,牧民也常常身处险境。和库丽森·加那特拜的祖辈一样,生活在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的哈萨克族牧民世代游牧,如天上的云一样居无定所。由于受自然条件制约,人们生活水平相对偏低,同时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也发展滞后。不少牧区儿童因为随父母四处游牧,无法像同龄人一样坐进教室上课。如今,一批批牧民搬入新居,建起暖圈,种起饲草,不再顶风冒雪放牧牛羊。在这个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北部的牧民安置点,800多户哈萨克族农牧民告别了世代沿袭的游牧生活,搬进了楼房。33岁的库丽森·加那特拜已经喜欢上“山下”的新居,83平方米的房间虽说不大,但被主人打理得整洁明亮,电视、洗衣机、冰箱等现代家庭不可缺少的电器也都应有尽有。新疆畜牧厅统计称,仅2009年至2013年,新疆就完成哈萨克族游牧民定居8.04万户,投入资金72.27亿元。截至2014年末,新疆累计实现游牧民定居21.7万户,已有近八成牧民实现定居。相关专家认为,从“游牧迁徙”到“定居兴牧”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牧民定居是蓬勃发展的新疆民族关系和谐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牧民定居在社会进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维护边疆稳定及民族和睦也大有裨益。牧区社会文化仍处于从传统到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原本相对单一的牧区社会文化正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和转变。
2022年2月21日
其他

【你不了解的锡伯族】这个曾与锡伯族并肩作战的民族,因为冬奥会的女运动员再次走进大众视线

最近网络上火爆的话题几乎个个都离不开一个主题,冬奥会。中国代表团的战绩时刻牵动着大家的心,与此同时冰雪运动员也获得了外界极大的关注。阿合娜尔·阿达克日前就有一位中国速滑女运动员凭借自己的超高的颜值和利落的比赛风格火爆全网,成为冬奥会的新晋“女神”。她就是23岁的哈萨克族姑娘阿合娜尔·阿达克。她在速度滑冰女子1500米和3000米比赛中,均位列第17位。尽管没有拿到奖牌,两场冬奥比赛过后,阿合娜尔又美又飒的气质外形就已经圈粉无数。有人说她一出场就创造了一项纪录,她是天津市历史上首位出战冬奥会的运动员。哈萨克族姑娘阿合娜尔1999年出生于新疆,自幼便与冰雪结缘。她的名字也与冰雪有着不可言说的关系,在哈萨克语中“阿合”的意思是雪白纯洁,而“娜尔”则是富有力量。图片来源:天山网远在在冬奥会的赛场外,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北湖赛马场上,哈萨克族骑手们在冰雪覆盖的草原上举行了赛马比赛,当地哈萨克族群众还表演了“马上拾银”“姑娘追”等民俗项目,用自己的方式为北京冬奥会上的中国健儿们加油助威。
2022年2月18日
其他

【你不了解的锡伯族】为什么有锡伯族人自称是“蒙古锡伯” ?

上一篇文章我们说到锡伯族和蒙古族在文化表达方面的一致,为了更好地解释这些从古至今延续下来的文化现象,深层次地了解锡伯族的历史,尤其是锡伯族和蒙古族自古以来的相处史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您有耐心听小编讲讲这两个民族在遥远岁月中的多次相遇,那么这篇文章将更多地解答你在阅读上一篇文章时的思考疑惑。01“九部之战”前锡伯族隶属于蒙古族早在“九部之战”以前,即元、明两个王朝时期,锡伯族人是在蒙古族的统辖之下。到了明末清初,这种关系已经更加明确。锡伯等系科尔沁之奴,为科尔沁纳贡服役,不堪生存。
2022年2月11日
其他

【你不了解的锡伯族】族源一致,文字相似,习俗接近,蒙古族和锡伯族还有哪些文化共通?

一个现代民族的文化形成的过程绝不是一个封闭、孤立的系统,而是时刻处在开放和吸收、适应和选择、继承和摒弃、演变和发展的运行状态下。在历史积淀下的今天,我们不难发现,锡伯族和蒙古族在民族文化表达方面存在着众多的共通,现从以下几个方面略作分析。
2022年2月7日
其他

【你不了解的锡伯族】鲜卑族的历史里隐藏了多少锡伯族人的基因秘密?

2014年,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公布了对锡伯族族源问题研究工作的结论,以东大井、七郎山两组数据为代表的东汉-魏晋时期鲜卑族的线粒体DNA序列,无论在遗传距离分析、系统发育分析还是在多维度分析等方面,都表现出与现代锡伯族之间存在着最近的亲缘关系,暗示拓跋鲜卑很可能是现代锡伯族的祖先,因而从生物考古学角度支持了“锡伯族是鲜卑后裔说”。鲜卑族兴起于密林深处的大兴安岭,是统一中原的第一个北方少数民族,在中国的民族史上曾经占有显赫的历史地位。这个民族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秦、西燕、南凉、南燕、吐谷浑、代国、北魏、东魏、西魏、北周12个地方政权,足见当时鲜卑族的强盛。其中,拓跋鲜卑曾横扫群雄,终结了十六国纷争的局面,统一了中国北方的广大地区,其建立的北魏政权开创了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统一黄河流域的先河,这个强劲的民族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么,鲜卑是如何起源的呢?它的发展历程又是怎样的呢?
2022年1月28日
其他

【你不了解的锡伯族】如何让更多的人走近锡伯族刺绣?

刺绣是人们对生活的艺术开发和想象的实践,有装饰美化的作用。随着民族的发展、地域的变迁,锡伯族刺绣无论是在图案造型、色彩搭配、针法技艺,还是文化内涵上,都形成了完整独特的艺术形式。锡伯族女子的女红技艺十分高超,在过去,农闲之时,锡伯族女子都会做刺绣、剪纸等手工艺品。锡伯族年轻男女相恋之时,女子都会精心为自己的爱人缝制精致的绣花荷包挂在身上作为定情之物。刺绣手艺高低是衡量锡伯族妇女品性与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能够绣一手好绣品是心灵手巧的年轻女子的重要标志。锡伯族人民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他们将大自然赋予他们的美好事物,用灵巧的双手绣到自己手中的作品里。锡伯族刺绣作品出现在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可谓是无处不在,从服饰到鞋袜、从枕头边、门帘到茶具盖布以及挂饰和香包一些小物品等,刺绣的图案有人物、山河、树木、花卉、飞禽走兽等。
2022年1月17日
其他

【你不了解的锡伯族】为什么“喜利妈妈”可以成为锡伯族人的无字家谱?

喜利妈妈,图片来自微博@开心菜菜慢生活在人类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中,很多民族的古老传说中都有一个被神话了的女人。正如我们熟悉的神话女娲造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些古老民族希望本族繁衍旺盛,战胜严酷的大自然,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望。经过传说的一代代演绎,这些女人被部落人民神化,渐渐成为一个民族祈求人丁兴旺的图腾标志之一,“喜利妈妈”就是锡伯族民族兴旺的图腾标志。锡伯族民歌《“喜利妈妈”的传说》经历多次不同版本的演绎。歌词如下。“喜利妈妈”锡伯人的女神你为锡伯民族带来了吉祥和平安九股丝线串起世代的期盼弓箭摇篮是你美好的祝愿。哦,“喜利妈妈”!扎尔比拉恩特赫莫!哦,“喜利妈妈”!你是锡伯人心中永远的神话。在没有文字的年代,“喜利妈妈”带有结绳记事的作用,是家族繁衍的标记,是锡伯族没有文字时代的家谱。有文字以后,家谱代替了“喜利妈妈”的作用,“喜利妈妈”的形象则被锡伯族人视为保佑子孙后代的神灵而保存下来。笔者最早接触“喜利妈妈”的时候,也觉得诧异,锡伯族人心目中的女神“喜利妈妈”竟然不是人形神位,而是一条挂着各种小物件的长长的绳索。为什么一条绳索可以成为锡伯族人共同的精神纽带呢?据说,在很早以前,以打猎和捕鱼为生的锡伯族的祖先没有文字,要记录一件事情,就在木头上刻个符号。锡伯族盛行祖先崇拜,为了传宗接代,久而久之,就把祖先的辈数也刻记在木头上。但是天长日久,记事的木头慢慢腐烂变质,后辈很难认清自己先祖的名字、辈数。后来,人们在劳动实践中总结出一个好办法,就是在屋子对角拉一条绳子,锡伯语叫“喜利”,每生一子添一个小弓箭、箭袋,象征孩子长大能骑善射。每生一女添一个小吊床、小布条,象征她长大心灵手巧。而增添一辈人就系一块嘎拉哈(羊拐)。小摇车、小靴子等表示子孙满堂,铜钱喻示生活富裕,木锹、木叉等喻意农业丰收。这样一代接一代,记录不曾间断。事实上,这根长长的绳子上所系物件形象地反映出了一个血缘家族人口的发展脉络,使得后辈对自己先祖的情况一目了然。长久以来,锡伯族流传着这样一个关于“喜利妈妈”的传说:远古时期,锡伯族人的青壮年在出去围猎之前,留下了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族人就把小孩装在皮口袋里,挂在树杈上,由一个名叫喜利的姑娘照看着。没想到前去围猎的族人一直不归,喜利姑娘战胜各种困难,最终把孩子们抚养成人,部落得以繁衍生息。后来人们亲切地称她为“喜利妈妈”,“喜利”锡伯语意为“延续”;“妈妈”意为“娘娘神”。意思是在娘娘神的庇佑下,子孙才得以绵延。所以,锡伯族自古以来就家家供奉“喜利妈妈”。在锡伯族老人何钧佑的《“喜利妈妈”西征英雄全传》中,14岁的喜利代父出征,打败了三个围子,解救出了妇女和孩子。为了统计就出孩子的人数,便拿了一根绳子,用男孩挂剑,女孩挂皮条的方式计数。喜利将999个小孩送到东部抚养,辞别时这些小孩都喊喜利“妈妈”,“喜利妈妈”便流传至今。2011年,锡伯族“喜利妈妈”信俗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代表传承人是当时76岁的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黄家乡八家子村吴吉山老人,如今已经传到第九代传承人吴英明。“喜利妈妈”在这个家族传承了四五百年,一根绳索记录了这个锡伯族家族的子孙繁衍。沈北新区黄家乡八家子村全村三分之二人口是锡伯族,四五百年前,有八户人家搬到了这里落户生根、繁衍子孙,村名“八家子”因此得名。这八户人家都是锡伯族,其中有两家姓吴,是兄弟俩,吴姓便成了村子里的大姓。随着时代的变迁,供奉“喜利妈妈”的锡伯族人逐渐稀少,吴家能将几百年的“喜利妈妈”流传至今,功劳当属吴吉山的母亲佟庆珍。吴吉山的父亲是长子,吴吉山的大哥出生后,家里正式立“喜利妈妈”,后吴吉山的父亲早逝,佟庆珍一直精心保存着“喜利妈妈”。由于传承时代久远,吴家的“喜利妈妈”已经能绕着房屋好几个来回,吴吉山指着离绳索末端一米处的一个小弓箭说:“从这开始就是我们哥几个这代人,这个弓箭代表我大哥。”隔了几个物件后又有一个小弓箭,“这是我有儿子后立的,再往后的小弓箭就是我孙子。”吴吉山有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请立“喜利妈妈”,必须是三代同堂抱了孙子的家族才有资格。“喜利妈妈”的制作也有特别的讲究,要请德高望重、儿孙满堂、家道兴隆的老俩口或两位老太太来做。而且制作所用的东西,不能自己筹备,一律要向外人讨要。被索要物件的人家也必须是儿女双全。据吴吉山介绍,祭拜“喜利妈妈”有一整套的流程。为了感谢“喜利妈妈”一年来的佑护,在“喜利妈妈”的生日腊月十六或者过年的时候,由家中男主人将“喜利妈妈”请出,将索绳拉开,将其从屋内的西北角折返扯到东南角,榆木棍挂在两端的房椽上。然后呈上供品,敬香鸣鞭,族人叩拜。直到农历二月二,再将“喜利妈妈”拢在一起,放回到纸袋里。“喜利妈妈”生日宴的主菜是酸菜猪肉血肠以及骨头肉、汆白肉等,所有的菜都不能用油,烹饪手法上只是烀、炖,绝不能炒、蒸(可以蘸蒜酱、韭菜花),保存了锡伯族先民游牧生活饮食的原生态特色。笔者在行走东北及新疆的锡伯族人聚集区时发现,现代生活中的人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喜利妈妈”的无限崇敬。或许“喜利妈妈”没有挂在家里的屋角,但是作为锡伯族人共同的精神认同,“喜利妈妈”渗透在锡伯族人的点滴生活中。新疆艺术学院舞蹈系2014届毕业演出中的原创舞剧《喜利妈妈》。图片来自网络锡伯族博物馆还开发了“喜利妈妈”周边文创手链。图片来自网络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有一家以“喜利妈妈”为店名的锡伯族祖传菜谱饭店。图片来自网络
2022年1月13日
其他

【你不了解的锡伯族】锡伯族摇滚乐队的英雄梦想

华丹一头长发,身穿印花衬衫、蓝色牛仔裤,华丹站立着唱歌的时候,习惯性用右脚打着拍子。他背着吉他走向话筒,面部平静,倘若不开口,他看似和别的摇滚主唱没有特别的区别。一旦开唱,让人分辨不清的发音会造成瞬间大脑的短暂混沌,但明快的民族节奏很快能拨动你的心弦,让人不自觉融入其中,此时你便不在意是否能听得懂歌词。等到过后再来搜寻歌词,了解乐队背景的时候,更能感受到音乐余留的强大吸引力带来的震撼。
2022年1月9日
其他

【你不了解的锡伯族】锡伯族男人最亲密的伙伴

“第一届跨文化系列X视觉展”上的弓箭展品恩格斯曾经说过:“弓、弦、箭已经是很复杂的工具,发明这些工具需要有长期积累的经验和较发达的智力。”在冷兵器时期,弓箭是最可怕的致命武器,有“军器三十有六,而弓称其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的说法。弓箭的发明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说明人们已经懂得利用机械来存储能量。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使用弓箭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特的射艺文化。射艺被称为“六艺”之首,射箭过程中所必备的姿态、礼仪、心力、修养等都能充分锻炼射手的身心,综合显示了中国民族体育、艺术和文化,包含了对射者品德、心境和意念励炼的哲学内蕴。锡伯族被一般史学观点认为是鲜卑族的后裔,在历史中素以“骑射民族”著称,《魏书》中对鲜卑曾记载:“俗善骑射,以战死为荣,特产角端弓。”清朝时期清政府曾经利用这股“骑射力量”出征云南、西北及四川,征服了不断骚动的叛乱。18世纪,乾隆将“技艺尚可,又擅于狩猎”的锡伯族官兵一千多人派至祖国西陲屯兵驻守、抵御外侵,弓箭成为他们守卫边陲的首选武器。锡伯族西迁历史文化第9代传人苏崇安老先生曾讲述过一位锡伯族神箭手,他就是参加过平定准噶尔叛乱的锡伯族将军额尔古伦的大儿子——萨林阿。据锡伯史料记载,萨林阿从5岁就开始练箭,18岁随父亲出征,在战场上立下了汗马功劳。萨林阿能做到一马三箭,就是骑在飞驰的骏马之上,在100米的射程内连出三箭,并且箭箭命中箭靶红心。这是现代人所做不到的,被皇帝称赞为锡伯八旗的神箭手。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享有“中国箭乡”的美誉,几乎家家有弓箭,人人自幼学射箭,将“神箭手”视为无尚的荣耀。但凡有重大节庆日,在各箭场都会举行赛箭盛会。可以这么说,传统的锡伯族男人的一生都是在弓箭的陪伴下度过的。若家中降生男孩,就会在喜利妈妈上挂一个代表男孩的小弓箭,祈祷孩子长大成为勇敢善射的男儿。在男孩出生的第三天长辈要向天、地和东西南北方向各射一箭,希望后人未来能顶天立地,立身四方。千百年来,无论是渔猎生产还是征战沙场,弓箭都是锡伯族赖以生存的重要器具,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孕育和发展了锡伯族的弓箭文化,并随着其所在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转换角色。最初的时候,弓箭主要用于狩猎,形成了相关的生产性文化,后来锡伯族军民拿起弓箭承担起抵御外扰、屯边驻守的责任,弓箭文化更多地表现为军事性文化;到了和平年代,弓箭文化承担起民俗文化的功能,并催生出现代射箭项目。薛海峰,著名射箭运动员,锡伯族。2008年取得北京奥运会射箭男团铜牌,是中国男子射箭在奥运会上的首枚奖牌射箭方面与生俱来的天赋使得锡伯族人在竞技场上展现出明显的优势。1959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上,来自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普通农民金中获得了射箭比赛的第三名,并打破全国纪录。郭梅珍、汝光、巴永善等锡伯族射箭手也在各中大型赛事中都获得过金牌。上世纪70年代末锡伯族女运动员郭梅珍在第四届全运会上一炮打响,独获4金。第七届全运会上,巴永善、汝光、志勇“三箭客”合力夺得团体冠军,并打破世界纪录。此后,巴永善又先后两次在全国射箭比赛中打破世界纪录。到了永富军、薛海峰的出现,锡伯族射箭手又一次令世界瞩目。从察布查尔走出去的锡伯族射箭英雄们驰骋箭坛,他们的身影频繁出现在各个射箭赛场的领奖台上,据不完全统计,有4人成为国际健将,15人为国家健将,48人成为国家一级运动员。,点击文末“原文链接”即可购买这款原创徽章锡伯族人的历史是一部弓箭的历史,是一部保家卫国、屯垦戍边的英雄史诗。一弓一箭所承载的能量对于锡伯族人来说意义非凡。在此启发下,一晓文化选择用弓箭元素来传达锡伯族崇高的精神内涵,创作了这款锡伯族原创复古徽章。徽章采用锌合金的材质制作,正中央的“锡伯族”由锡伯文书写,徽章外圈为锡伯族特有的箭簇图案,四组五条竖线分布在其间,代表着五湖四海各民族团结一致。当双手从精致的盒子中取出徽章,利用磁铁的吸力毫不费力地佩戴在胸前,这一刻我们和锡伯族先辈们在精神上产生了共通。伊春光所制弓箭,八旗加工之镶白,仿清代皇帝所用之弓,寓意经文纬武,箭定乾坤。“过去,我们的民族以战死为荣,保卫祖国就必须拿起武器,弓箭曾是锡伯族男人最亲密的伙伴。”自治区级非遗锡伯族角弓的传承人伊春光说到。凭借锡伯族弓箭制作技艺,他获得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铜奖,还被评为“新疆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民族博物馆永久收藏了他制作的锡伯族传统弓箭。由于种种原因,民间大量的传统弓矢制作工艺、传统射术礼仪及相关弓箭文化内容流失。锡伯族弓箭制作工艺也面临着严重的传承危机。制作弓箭的传统手艺失传已久,尽管是见多识广的古稀老人也无法还原这门手艺的制作方法。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恢复起来相当困难。通过长时间走访众多锡伯族老人,并不断请教父亲,伊春光终于成功复制了传统的牛角弓。他制作的最普通弓箭,直线射程都有150多米,远射能达300多米。为了对锡伯族弓箭进行生产性保护,伊春光在做了多种尝试之后想出一个办法,就是给弓箭做了一系列的工艺包装,用牛皮做了箭套、箭壶。有了包装后的弓箭更显威武精致。弓箭上烫印着的图案是锡伯族的图腾鲜卑神兽。伊春光认为,既然要传承锡伯族弓箭,就不能丢了它的文化特色。同时,伊春光还申请了八项国家专利,多年来携子伊陈永通过反复考究,制成了传统锡伯族角弓、满族角弓、藏式弓,复原了尼雅式东汉弓,并结合旅游市场,采用不同的材质制作出了帝王弓、霸王弓、九族弓、瑞祥弓、龙神弓、虎威弓、武士弓和藤蛇弓等系列作品,将锡伯族民族传统弓箭重新展现在世人眼前,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弓箭文化。有专家称,锡伯族传统牛角弓成为当今研究中国古代弓箭文化的活资料。传统锡伯族弓箭纯手工制作涉及切、锯、刨、装饰等多种工艺,需运用上百件专用工具,通过近一百道工序,历时二十多天才能完成。2008年,锡伯族弓箭制作技艺通过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时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孙扎齐牛录乡七旬匠人陶文新重新恢复了失传已久的民间弓箭制作技艺。不同于伊春光的传统角弓,陶文新制作的是响箭弓,箭头用兽骨制成,呈尖圆形,上有四个小孔。箭离弦后,由于速度快,空气从小孔中穿过,发出响声,故名响箭弓。箭靶用马皮和毛毡特制,靶上用六色布做成布圈,靶心为红色。哪一圈被射中,那个圈便会掉下来,比赛成绩便会一目了然。陶文新将弓箭制作技艺传给他的三儿子陶金兴,现在陶金兴也会制作弓箭,成为第五代弓箭手工艺人。2007年12月,联合国计划开发署与国家民委扶贫办、商务部国际技术交流中心在乌鲁木齐举办的中国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扶贫示范工程项目启动会和民间手工艺品展示会上,陶金兴带来的由他父子俩制作的弓箭展出后受到中外专家的青睐。“人的一生如同射一支箭一样短暂,要射中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就要有一种专注的精神,克服名利和虚荣的干扰,做到身心合一,全心投入,方可命中目标,而不虚度此生。”这是锡伯族射手中流传着的一句名言,亦是锡伯族人弯弓射箭的意境和精神的准则。在现今锡伯族人的生活中,弓箭无论是作为狩猎工具或是军事武器的历史使命早已退出历史的舞台,成为一个民族记忆的符号留存在锡伯族人的心里。弓箭作为一种民族的象征,已经上升到民族精神的领域里。而今天我们关注和研究锡伯族弓箭文化,为的是传承一种民族精神,弓箭在新时代里被赋予新的意义,那就是缅怀先辈自强不息的精神,弘扬新一辈人尊重传统、专注不二的传承之心。◐
2021年12月31日
其他

【你不了解的锡伯族】锡伯语“拯救”了满语,谁来“拯救”锡伯语?

上个世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未经整理前档案的存放状况,图片来自网络上一篇我们说到“神秘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后台有读者留言反映对此比较感兴趣,希望小编多说点。其实,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前身是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顾名思义,这里是保存明清两代中央国家机关档案及皇室档案的国家级档案馆,后因为划归国家档案局而改名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满文档案数量最多的机构,200余万件。除此之外,我国东北三省、新疆、内蒙古、西藏和台湾等地都保存有一定数量的满文档案、满文图书。在国外,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燕京图书馆、日本东洋文库、天理大学图书馆、京都大学图书馆等都有满文档案收藏。
2021年12月27日
其他

【你不了解的锡伯族】层层“关卡”之下,我们终于来到了传说中的第一历史档案馆

前段时间,为了研究锡伯族某一个历史时期的资料,我们通过两位锡伯族文化研究专家了解到,所需的资料就在第一历史档案馆里珍藏。于是我们在线上做足了功课,包括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地理位置、提前需要准备的资料和预约流程等。因为疫情的关系,小编没有及时赶回北京,导致从我们决定要去第一历史档案馆到真正预约,中间已经隔了一两个月了。直到真正着手预约,小编才了解到第一历史档案馆的管理机制非常严格。预约之前,首先要提供单位机构的介绍信,说明来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原因,这意味着个人在没有机构的介绍下是无法通过审核的。更要命的是,疫情期间,为了控制人流量,第一历史档案馆每天只限18个名额,而且都是至少提前一周才能预约。也就是说假设今天是周二,你预约的日期最早只能是下周二。然而这种种繁琐并没有使小编退缩,在预约成功后的一周,小编终于接到工作人员通知预约成功的电话。听到这个消息时,小编简直激动得几乎要老泪纵横了。在几经周折,我们经历地铁上各种身份检查后,终于来到了传说中的第一历史档案馆。第一历史档案馆成立于1925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是专门保存明清两代中央国家机关档案及皇室档案的国家级档案馆,收藏有明清两代中央机关和少数地方机关档案。第一历史档案馆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西华门内北侧,无需进入故宫,直接从西华门进入即可到达。红墙高瓦,守卫森严,特殊的地理位置更让第一历史档案馆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西华门我们从西华门侧面的小门经身份验证后才可通过,在提前准备好的名单上找到自己的名字,填上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和当时的体温。进入西华门后左转,直走一百米左右,看到牌匾上“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几个大字。这个图片里的熟悉又陌生的建筑物就在我们眼前,小编第一反应就是赶忙拍照,来到这个门口不容易啊。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上了楼梯后,左手边传达室又要填一份和西华门门口的名单几乎一样的信息,同时扫码北京健康宝。接着,我们按照指示,穿过一条没有人的长长的走廊,走廊两侧墙上挂着珍贵档案的照片,比如康熙时期圣旨的影印版等。到达我们要去的利用处之后需再次签到,提交公司开具的介绍信、填写承诺书(按要求合法使用资料)等。层层“关卡”通过之后,总算可以进入利用处查阅资料的房间了。这里摆放着二十多台电脑,靠墙立着一圈书柜,里面陈列了明清时期大部头典籍。我们到的时候,大多数电脑前已经坐好了查阅资料的各方人士,房间里安静得只能听到敲打键盘的声音。小编选了一台电脑,根据整理好的需要查询的内容一项项搜寻,然而这些资料绝大多数都是满文。尽管研究锡伯族时间不算短,但我们对于满文并未掌握。还好提前联系了一位在第一历史档案馆工作的赵老师,她热心地提出在查询满文资料方面可以帮助我们。在我们看来,满文的每个字都长得差不多,而赵老师可以边看着满文,边将翻译的中文念给我们。在赵老师的耐心帮助下,我们得以在现场记录了不少与锡伯族相关的史料,小编如获至宝。除此之外,赵老师还告诉我们一些书上和网上都看不到的锡伯族有意思的历史。锡伯族人向来就对语言敏感,被称为“天生的翻译家”。赵老师上学的时候的专业就是满语,后来在第一历史档案馆工作,负责满语整理、翻译、研究工作。赵老师说,第一历史档案馆如今只有她一位锡伯族人,之前几位锡伯族老师都已经退休了。小编耳朵最熟悉的第一历史档案馆的锡伯族人就是吴元丰老先生,他1956年出生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作为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馆员,曾任满文处处长、副巡视员。长期从事清代满文档案的整理、编目、翻译和研究工作,曾著作出版《锡伯族历史探究》《锡伯族简史》等。小编最熟知的就是他早年在第一历史档案馆工作期间和另一位赵志强老师共同编译的《锡伯族档案史料》。《锡伯族档案史料》上、下两册这本《锡伯族档案史料》分为上、下两册,出版时间为1989年,距今有超过30年的历史,目前已经绝版。当年定价8.7元,目前在网上已经卖到了890元,是我们一晓文化如今研究锡伯族历史的基础和参考。一晓文化自成立以来就遵循一切设计都有迹可循的理念。在此之前,在锡伯族历史文化研究和开发方面,我们对史实方面参考主要来源于这本颇有历史的《锡伯族档案史料》,这次第一历史档案馆之行使我们收获了更多可以为我所用的历史资料。在这些宝贵资料的坚实支持下,我们永无止境地在策划酝酿众多锡伯族文创产品,力求在产品设计上更加精准地表达锡伯族的文化内涵,同时更加经得起市场的考验。为了保留一丝神秘感,在此就不多做介绍,未来将邀请大家一一共赏。再次感谢在我们不断追寻的过程中帮助过我们的各位专家和老师们。
2021年12月23日
其他

【你不了解的锡伯族】锡伯西迁,说是戍边,实则是建设

除了上次介绍的抹黑节外(点击文字看看抹黑节该如何“抹黑”),锡伯族特有的重大节日还有农历4月18日的西迁节。这个节日用锡伯语称为“杜因拜专扎坤”(音译)。在以前,各家各户都制作面酱(米顺),盛入瓦缸中,当做菜肴的调味品。只要进到一家锡伯族人家里,闻到米顺的特殊香味,就能知道是西迁节要到了。米顺是锡伯族调味用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面酱。米顺一般用来调味的,但用新鲜黄瓜、青辣椒等蘸着吃,其味道更佳。锡伯族人制作这种米顺有特别的讲究。每年的阴历二月三十,是锡伯族的开春之日,从这天起,锡伯族人便开始制作“米顺糊糊”。早晨,每家每户要在大锅里烧半锅开水,将发好芽的数十斤小麦倒入开水锅里煮熟,同时要搅拌。然后将搅拌至面糊糊熬成半凝固状时倒出,放在热炕最热处捂起来。等过数天后发酵成酒曲状,接着晾干,捣碎,等阴历四月十八那天拿到磨坊磨成面,调成糊糊,放入盐盛入瓦罐里,置于阴凉处即可。西迁节这一天,锡伯族聚集地会举行各式各样的纪念活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各个乡镇的男女汇集到广场上,高举弯弓,把一支支弓箭射向靶子,他们用这种方式纪念自己骁勇善战的祖先。此外,还有野炊、赛马、摔跤比赛、唱锡伯民歌、跳贝伦舞等内容,锡伯族男女老少也都穿上锡伯族传统服饰参加,锡伯族男子服饰是大襟长袍或对襟短衫,妇女的长袍式样与男子相同,但领、袖、大襟等处镶有花边,款式类似于我们今天熟悉的旗袍。因为农历四月份正是一年春夏相接的日子,气候宜人、景色优美,年轻人会趁着春色去骑马野游,妇女和老年人也会三五成群地到野外踏青。这一天家家都吃鲜鱼,户户要做蒸肉,以纪念这个节日。西迁两个多世纪以来,锡伯族人每年都庆祝这个纪念日。在这一年的西迁节,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民间舞蹈家富秀昌和家人来到伊犁河畔,在悠悠青草上盖起帐篷,做起羊血肠、锡伯大饼等锡伯族传统美食,这些被传说曾是西迁路上人们赖以生存的食物。在正式庆祝节日之前,他们会先给东北的祖先祭奠一杯酒。富秀昌和家人们起身下跪,向着东北家乡的方向,敬酒、磕头。酒过三巡后,大家唱起了锡伯族民歌,男女对唱,唤起了老人们年轻时的激情,也撩动着年轻人的心。接着,跟着欢快的节奏,富秀昌跳起了锡伯族特有的贝伦舞,这个舞蹈极具生活气息,饱含了锡伯族人的乐观、豪放和幽默。贝伦舞一旦跳起来,轻松有趣的氛围就吸引了大家都来加入,扭腰、抖肩、踢踏,一时间在场的锡伯族同胞们翩然起舞,共同沉浸在这个传承数个世纪的舞蹈中。他们用欢快的舞姿向自己的祖先致敬,纪念这个改变民族历史的事件——西迁。时空转换
2021年12月21日
其他

【你不了解的锡伯族】唱响春晚的《小白杨》:人物原型原来是一位锡伯族战士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相信看到这几句歌词的你们都会跟着唱起来,这首阎维文演唱的《小白杨》在上个世纪80年代红遍大江南北,曾鼓舞着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扎根边疆、保家卫国。或许很多人不知道,这首歌的原型人物是一名锡伯族战士。1982年春天,来自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程富胜回乡探亲,母亲为了激励儿子在边防安心戍边,带给程富胜10棵白杨树苗,嘱咐他要像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这些白杨树苗被带回哨所栽种后,战友们轮流从十多公里外的地方背来黑土,从一公里外的河流挑水灌溉。年轻的战士们刷牙不用牙膏,洗脸不用香皂,就是为了多省点水用来浇灌树苗,还为树苗垒起了防风墙。即便如此,小树苗难忍当地干旱、风沙的恶劣气候,相继枯死,仅有一棵小白杨顽强地活了下来。程富胜的哨所坐落在祖国的西北边陲,塔城。塔城海关作为乌鲁木齐海关属下的隶属关,把守着一座重要的口岸——巴克图口岸。在距离塔城海关大约280公里的中哈边境我方一侧,在巴尔鲁克山中部海拔989米的塔斯提,驻守着我军的一个边防连队。塔斯提,蒙语意为石头滩。因环境恶劣,这里曾经寸草不生,更没有一棵树。从1962年起,解放军的一个连队就默默无闻地坚守在这里。陪伴他们的常常是狂风怒吼,野狼出没,日出日落,大漠烽烟。这棵小白杨日夜陪伴着哨所官兵,为了祖国的安宁,默默无闻地坚守在祖国的边防线上。在塔城,29个民族在这里幸福生活,小白杨30多年的顽强生长,不仅见证着塔城的日新月异,更见证着我国万里边防的顽强守卫。当年年轻的战士在日记里记下了这样的一笔:一棵小白杨,长在哨所旁……1984年,解放军总政歌舞团的词作家梁上泉深入塔城边防连队基层采风,碰巧看到了哨所战士日记中这句有故事的文字,灵感突至,便连夜创作了歌词。回到北京后,请著名作曲家士心(已故)谱曲,共同创作了《小白杨》这首军旅歌曲。1985年春晚,军著名歌唱家阎维文将《小白杨》演绎给了全国观众,一夜间,歌曲传遍四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被“小白杨”精神所滋养。程富胜与他的小白杨2019年,程富胜又来到哨所的白杨树下,这是他退伍后的第22个年头,昔日亲手栽下的白杨树苗,如今亭亭如盖,依旧笔直,而他已入花甲。“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再次哼唱起这首熟悉的旋律,程富胜眼角的皱纹和笑容一同舒展开来,不自觉地挺直腰杆,仿佛回到年轻时的自己放哨巡逻的日子,那个岁月一定是留存在他心中最动人的一幕。程富胜其实,程富胜所栽的这类白杨树,在华北、东北和西北司空见惯。可唯独生长在自然环境恶劣的边关,无法让人不仰望它。这棵小白杨迎来了哨所里一个个新战士,它的精神被一代一代战士传颂。可以想象,在荒凉的边关,战士们寂寞想家时,无言的白杨树会给他们些许安慰,舒枝展叶的白杨树会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希望。追溯往昔,程富胜所塑造的“小白杨”精神,同样体现在锡伯族官兵身上。二百多年前,锡伯族官兵连同家眷西迁至新疆,西迁的锡伯族同胞和当地各兄弟民族团结奋斗,为保卫边疆,平定分裂主义分子,建设边疆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从古至今,小白杨精神在锡伯族人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那就是坚韧的生存意志,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不求闻达的踏实品格,这种精神经岁月的洗礼后,愈发显得弥足珍贵。◐
2021年12月16日
其他

【你不了解的锡伯族】让“荒地”变“粮仓”的锡伯族开渠英雄图伯特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察布查尔原野上农田相连,渠水纵横,因为可喜的粮食产量被人们称为“粮仓”。然而曾几何时,这里连绵着的是万顷荒地,当地人们为生计问题饱受疾苦。1808年横跨察布查尔县的大渠建造完成,滔滔不绝的伊犁河水源源不断地流进察布查尔的荒原中。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一致认为,察布查尔大渠在历史上改变了西迁锡伯族人的命运。正是这条大渠的修成让伊犁河南岸亘古荒原由于大渠的灌溉变成了广袤的粮仓,使陷入生存困境中的锡伯族人有了新的转机,为后世的长治久安送来生机。察布查尔大渠是西迁锡伯族人心中的母亲河。1954年3月17日,成立锡伯自治县时,就是以察布查尔大渠名作为县名的。直到今天,这条200多年前开垦的察布查尔大渠仍然在农牧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造这条大渠的领导者是西迁锡伯族人世代感激和缅怀的重要人物,图伯特。
2021年12月10日
其他

【你不了解的锡伯族】被抹得越黑越吉利?快来感受一下锡伯族别样的“抹黑节”

“抹黑”一词在我们当下的语境中,多数表示损人脸面的意思,含有贬义。然而在锡伯族,“抹黑”却成为一种别样的祝福,并且形成一个约定俗成的节日“抹黑节”。
2021年12月4日
其他

【你不了解的锡伯族】花样晒单来了,还有精彩开箱视频!

近日,各位买家已经陆续收到了锡伯族西迁精神纪念礼包。小编发现,买家们都太可爱了,各种花样晒单简直不要太精彩。有直接强势贡献开箱视频的:有收到产品就晒图的:有反馈都不忘幽默的:有对产品质量提出肯定的:(你知道什么是“包线”吗?)有义务帮我们拍广告大片的:有看到产品激动万分的老人家:有着急再下一单的:有去朋友圈耐心介绍产品做宣传的:有夸“样样都好”的:有被激发思考的年轻锡伯族朋友:(“一种看不到说不清道不明的意义”)点击文字了解礼盒的产品信息心动的朋友们可以点击下方“原文链接”,即可进入微店进行购买。期待您的反馈。购买礼包的伊犁的朋友们:由于疫情的原因,伊犁地区的快递业务还未恢复正常,所以抱歉暂时无法发货。一旦开通快递业务,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发货。感谢您的理解。◐
2021年11月30日
其他

【你不了解的锡伯族】礼包发货啦,打包的志愿者原来是他们!

我们的西迁精神纪念礼包终于发货啦,第一批打包时间持续了三天。截至本文发稿之时,已经有不少买家收到礼包产品,并给出好评反馈。在这个追逐速度的时代,感谢还有你们,愿意为我们的锡伯族西迁精神纪念礼包给予您的耐心等待。打包发货是一项繁杂而又细密的工作,几位锡伯族朋友们义务来帮忙,有的甚至专门从南京赶来上海。有小伙伴表示“虽然做完腰酸背痛,但是知道一切都是有意义的。”在这里我们要感谢Alin奶奶廖新林女士、安佳罗娜、Tanya塔尼亚、何叶正昊以及京东快递的小王师傅,正是由于几位的支持和帮助才能使礼包准确送达至每位买家的手里。今天的推文的作者就是其中一位锡伯族志愿者,来看看她作为一位锡伯族年轻人、一名志愿者的感受。购买礼包的伊犁的朋友们:由于疫情的原因,伊犁地区的快递业务还未恢复正常,所以抱歉暂时无法发货。一旦开通快递业务,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发货。感谢您的理解。锡伯族朋友们在紧锣密鼓地打包中来做文创礼包志愿者之前是想说来帮我罗娜姐姐的忙,因为是从南京过来,想说顺便或许可以看见其他年轻的锡伯族同胞(志愿者)。但是当我来到以后发现,我居然是唯一一个来帮忙的(姐姐当时还没告诉我舒尔德弟弟会来帮忙),顿时觉得大家在说要宣传或者发扬锡伯族文化的时候,好像总是呼声比行动高,等要付出行动时候就不见人影了(我实话实说喔
2021年11月26日
其他

【你不了解的锡伯族】为了传承锡伯族乐器东布尔,他倾尽所有

每当到了锡伯族的西迁节、婚礼、过年等喜庆的日子,你都会看到这样的场景,锡伯族同胞们穿上自己民族的服装,跳起贝伦舞,弹起锡伯族特有的乐器东布尔,场面欢快热烈。在漫长的民族发展史上,能歌善舞、热爱音乐的锡伯族人不光拥有自己民族的舞蹈,还创造了独特的民族乐器,东布尔。图中东布尔的创作者为锡伯族人何晓东布尔,是锡伯族弹拨弦鸣乐器,不仅常用于独奏或合奏,它还是锡伯族民间歌曲和舞蹈的主要伴奏乐器。西迁至新疆生活的锡伯族人由于和汉族、哈萨克族杂居,文化上交流密切,于是在汉族的三弦和哈萨克族的阿肯冬不拉两种乐器的结合下,创造出形制独特的民族乐器。在它身上你能看到三弦的上半部和阿肯冬不拉的下半部的完美融合,琴柄和弦轴类似三弦,两鸣箱和两弦又近似冬不拉。这在我国的乐器史上是极其罕见的,主要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地。东布尔乐器特点东布尔以山羊肠作弦,无品位琴头,有两个琴珍,两条丝弦。音色介于三弦和冬不拉之间,音色圆润,音响明亮。演奏时,将琴抱于怀侧,左手按弦用演奏三弦的指法,右手弹弦用演奏冬不拉的方法,右手指常同时弹拨里外两弦,外弦演奏旋律,里弦奏出和音,偶尔里弦也演奏旋律。点击聆听东布尔音乐对于一位锡伯族手艺人来说,东布尔不仅仅是一件乐器,而是凝聚了他心血和热情的心灵归宿。对社会中的个体来说,时间和金钱或许是最为宝贵的资源。为了东布尔,他可以将时间和金钱奉献出来,倾尽所有。他就是年近八十的何晓老先生。何晓在打磨东布尔零件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老干局一间活动室里,40余把东布尔挂满了整整一面墙。这些东布尔都是何晓亲手设计制作而成的,每一把都是世间唯一的。东布尔上面的图案都是何晓先用剪纸剪出来后,贴在琴身上制作来的。从造型设计到选材加工,从上漆装饰到贴图取名,每一个环节何晓都毫不松懈。这些东布尔融合借鉴了各民族乐器的风格,不仅形状各异,每把都有自己的名字:西尔旦(音译,意为弓箭)、木荡(音译,意为弯曲)、耳登(音译,意为明亮)、库尔可(音译,意为威猛)、安达(音译,意为朋友)……这些名字都是何晓根据东布尔各自的形状用锡伯语起的。自退休以来,这里成为何晓的另一个家,弹琴、做琴、整理资料、撰写书稿,他尽情地沉浸于东布尔的艺术中。何晓弹奏东布尔多年前,为了让更多锡伯族人接受传统乐器东布尔,何晓走上了改良东布尔之路。于是,从1995年起,何晓开始绘制图纸,在东布尔原来的样子上增加一些装饰。此后,除了外表,何晓的改良涉及到了琴箱,甚至是琴弦等部件,不放过任何一点可以让东布尔更加完美的可能性。他还尝试了“嫁接法”,将冬不拉和琵琶改造成东布尔,有两把东布尔就是这样得来的。更加令人惊讶的是,所有这些东布尔都是何晓靠刀削斧凿完成制作的。然而,变革东布尔的过程中,他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资金问题。据资料显示,为了筹集制作东布尔的材料费,何晓先后向银行申请了两笔贷款,总共近4万元。后来,一家人省吃俭用好不容易才还清银行贷款。有时候,为了买材料,他不得不厚着脸皮向亲戚借钱。何晓所著《锡伯民间乐器:东布尔琴》内文2012年,由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为何晓出版著作《锡伯民间乐器:东布尔琴》。在书中,他搜集、整理关于东布尔琴的历史、传说和不同的制作方法,并通过研究、整理、亲手制作出了30多种不同形状的东布尔琴。这本书是何晓自费出版的,他一下子拿不出3.5万元出版费,除了首付的1万多元,其余的2万多元,何晓只能等每个月发了工资后,寄去一两千元一点一点还上。后来出版社看他这么不容易,最后减免了5000元。在收集资料的时候笔者发现,从2004年开始,何晓为设计的东布尔申请外观专利,2016年到2018年间,他一共申请了30个东布尔琴外观设计专利,但都由于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何晓发明的东布尔还在2004年分别荣获第四届国家专利技术优秀发明一等奖和第四届国家科学技术最佳成果“进步奖”二等奖。对于这些成就何晓并不满足,他又完成了《锡伯族民间文化艺术集成》一书的书稿。书稿中,他收录了锡伯族图案艺术、弓箭文化、民间音乐、民间图案和剪纸、贝伦舞等内容。几年前,他得知出版费用涨价,出版一本书的费用差不多是他一年的退休工资。对此,他心里的唯一想法就是“豁出去了”。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书稿至今没有出版。其实,在了解何晓如此多资料之前,笔者已经听过他的大名,更有幸亲眼见识过他的东布尔作品。在2019年第一届跨文化系列X视觉展的策展中(点击文字了解视觉展的具体信息),我们惊喜地收到三把东布尔,当从包裹中拆去一层层包装,拿出东布尔的时候,它明快的色彩、新颖的造型瞬间吸引了在场的所有工作人员,原来这就是锡伯族的乐器东布尔。何晓寄来北京参加视觉展的东布尔大家小心观赏着,不敢上手,生怕弄坏了作者的杰作。除了东布尔,一道寄来的还有几幅锡伯族精细的剪纸作品。而这些展品的署名就是何晓。在此想感谢何晓老师及其家人,出于对我们团队的支持和信任,他放心地把自己如此珍爱的作品从新疆千里迢迢寄来,并作为展品在北京展出数月,实在令我们感动。这些年,何晓将一多半的退休工资都花在了东布尔上面。“东布尔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它要是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丢了,我们怎么对得起祖先。”锡伯族老人何晓说。由于现在的年轻人对锡伯族传统乐器的兴趣并不大,东布尔的传承问题始终困扰着何晓。他曾专门向县里递交关于制作锡伯族民间乐器的申请报告,希望能得到政府资金支持,有机会的话再带几名徒弟,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在申请报告中,何晓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愿将有生之年都奉献给东布尔革新工作,为丰富和发展锡伯族的优秀文化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2021年11月23日
其他

【你不了解的锡伯族】来看看这个锡伯族文创有趣的“灵魂”外好看的“皮囊”​

西迁精神纪念礼包在前几篇推文里,小编单独介绍了纪念西迁精神大礼包中的产品。其实,除了对产品的精益求精,在包装方面我们也一点不惜力地花费了不少心思。策划团队始终在考虑,如何一方面能更好地保护产品存放,方便拿取;另一方面又能找到合适的包装形式和设计创意,使得产品身处包装其中,可以将其蕴含的精神和内涵烘托出来。设计方面我们邀请了业内知名设计师操刀,历经五六稿后终于定稿。之后,将设计稿投入几家工厂进行打样,在推翻多个包装方案后,除了仿搪瓷杯,其他产品最终选定了纸筒作为产品包装形式。
2021年11月10日
其他

【你不了解的锡伯族】你囤的粮可以做什么锡伯族美味?

几天前,商务部鼓励家庭存储生活必需品,全国多地掀起了一股疯狂囤粮的风潮,超市出现抢面抢米的现象。河南郑州有市民囤货从用袋装变成用车拉,江苏一市民甚至囤了600多斤大米。不知道正在阅读此文的您囤了多少?今天的推文贴心地告诉您如何将囤的粮食、蔬菜吃出花样。
2021年11月6日
其他

【你不了解的锡伯族】当锡伯族文创遇上曾经红极一时的复古搪瓷风

张恨水熬夜写《金粉世家》时,炉子上呼呼作响的是搪瓷茶壶。张爱玲从常德路公寓出门买菜提着的网兜里用来装豆腐和甜面酱的“洋瓷盖碗”,是搪瓷。萧红记忆里,鲁迅旧家水门汀地上擦擦响着淘米洗菜的“洋瓷盆”,是搪瓷。在战争年代,搪瓷器皿为正规部队配发的主要军旅用具。乌扎拉·舒益林创作的小说《锡伯骑兵连》中,多次提到的军用茶缸也是搪瓷。搪瓷制品为什么在那个年代如此常见?这要从它第一次进入中国说起。
2021年11月2日
其他

【你不了解的锡伯族】锡伯族人心中的“家”与“国”都在这里了

奉天省的锡伯啊眷恋故地,亲吻着沃土不忍上鞍呜咽哭泣,诰命如山忍痛又割爱,眼望故乡十步九回难离去。……舅舅舅母幽幽来送行,一腔怨嗟簌簌泪沾衣,哭干了眼泪行人难久留,别了,今后相见只能在梦里。……满怀忧愤到祖先的寝地,追念父辈的恩泽捶胸号泣,此行一去跪拜在万里之遥,荆棘丛生的陵园谁来扫祭!(摘自《西迁之歌》)这是锡伯族同胞间流传的叙事歌《西迁之歌》的片段,记载了锡伯族在乾隆年间由东北老家西迁至新疆伊犁的这段历史,细致描绘了西迁戍边的锡伯族士兵及其家属对“家”的深深眷恋和为了“国”而背井离乡的“家国情怀”。可以这样说,锡伯族的西迁壮举对“家”和“国”给予了充分的理解与诠释。《西迁之歌》以细腻的笔墨生动描绘了锡伯族西迁以及移驻伊犁以后将近二百年的历史画卷。它是20世纪50年代,锡伯族民间诗人管兴才在民间流传的多种迁徙歌以及前人创作的迁徙歌的基础上整理而成。民间艺人给以谱曲,长期以来,以演唱的形式广为流传,近年由佘图肯译成汉文面世。原文为锡伯文,共有127组,每组4行。在收到西迁的命令后,锡伯族人不得不面临生死离别,与故土和亲人告别。而事实上,不仅仅是告别,对很多人来说,这一别竟是永别。三千多名锡伯族官兵及家眷扶老携幼、赶着牛车,离开家乡踏上未知的征程,奔赴祖国遥远的西陲,两万多公里之外的伊犁,其中的艰险与困苦可想而知。遥远的伊犁卡伦望不到头,远征的队伍日夜兼程走得急,头顶炎热腹中饭糗如草,风剑霜刀里人畜积劳成疾。
2021年10月29日
其他

【你不了解的锡伯族】淘宝元气文娱小时榜第一名!锡伯族文创直播还有多少人没看过?

10月24日晚上8点,一晓时淘宝店铺进行了第二次淘宝直播,大家都去看了吗?直播间气氛热烈,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和主播频繁互动。瞬间,一晓时的淘宝直播登上了元气文娱小时榜的第一名,六七百人在线同时观看直播。直播截图神秘主播小姐姐是我们之前写过的锡伯族同胞安佳罗娜(还不了解这个宝藏女孩的读者请点击这里)。她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之余抽出时间,在几个小时内,不间断地为大家展示西迁精神纪念礼包,讲述产品背后的文化和故事。粉丝们直呼,主播辛苦啦!罗娜为西迁精神纪念礼包的淘宝直播可谓是做足了准备,除了对西迁历史和礼包产品的深入研究,反复敲定文本,甚至她直播时身后的挂毯都是从新疆专门运过来的。由于此次西迁精神纪念礼包的公益性质,罗娜特地自掏腰包为产品直播配备了一整套专业设备。别忘了我们的宝藏女孩罗娜曾经在纽约电影学院完成电影制作课程,她的专业性体现在首次直播就采用了多机位显示,这意味着每一次镜头的切换,罗娜既是主播,又是导播,几个小时内不间断地讲述、与粉丝互动、切换镜头,她一个人的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在直播过程中,罗娜将礼包中每个产品的细节都对准镜头,多个机位的角度一一展示在屏幕上,比如T恤的走线、帆布包的印制细节、徽章的纹理等。即使没有看到实物,大家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每件产品的材质、设计、手感等真实情况。同时,她还贴心地给出每个产品的使用场景和使用体验以供参考。罗娜在介绍产品的过程中,提到西迁精神背后的历史背景,大家跟随着她的描述共同穿越回那个充满家国情怀的年代。有过这样的体验,相信大家更加能体会到整体产品的设计初衷。我们策划的西迁精神纪念礼包总价值478元,限量发售价仅为268元。礼包中包含五款锡伯族主题的文创产品,如下图,分别是锡伯族西迁伊犁鼠标垫、锡伯骑兵复古仿搪瓷杯、马背上的民族系列帆布包、西迁精神主题原创文化衫、锡伯民族原创复古徽章,此外礼包还赠送一本乌扎拉·舒益林创作的小说《锡伯骑兵连》。西迁精神纪念礼包从9月28日开始预售以来,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和支持。特别是和一些顾客聊天的时候,我们感受到大家满满的善意。因为文创产品生产周期的原因,预售是我们不得不采取的方式,对此,我们在购买页面中备注清楚,而且客服也会提醒下单的客人,这个产品目前是预售状态,以免给客人带来不便。在沟通的过程中大家都表示理解,其中一位顾客说,不着急,等着明年西迁节回家再穿。让客服倍感亲切。一晓时淘宝店铺客服截图还有不少锡伯族的朋友们留言给我们,感谢我们对锡伯族文化的传播,客服小姐姐一次次被感动。正是这些暖心的话语,给予我们前行的勇气和动力。
2021年10月26日
其他

我们终于拥有了一枚代表锡伯族西迁精神的原创徽章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枚徽章。这枚徽章的来由还要从一段历史说起。清朝末期,中国与其他国家间交往日益增多。许多国家为了联络情谊,对外国重要来宾如使节等往往赠以该国勋章。而清朝政府按传统却是赠赐马褂、花翎、顶戴等物,与国际惯例很不相宜,显得格格不入。于是,清政府批准设置“双龙宝星”勋章。徽章,就是佩带在身上用来表示身份、职业、荣誉的标志。追溯历史,“徽章”二字最早出现在《战国策》中。但此处所指的徽章,是“旗帜”之意,并非现代意义的徽章。“秦假道韩魏以攻齐。齐威王使章子将而应之……章子变其徽章,以杂秦军。”《战国策·齐策一》到了宋代,出现了徽章另外的载体,银牌。据史料记载,宋太宗为防止有人假冒使者,给每位使者发一枚刻有特殊标记的银牌,入朝晋见或执行公务时佩戴于身,作为标识。此外,在中国古代,较为著名的虎符、鱼符、腰牌等均是现在徽章的雏形,已具备了现在徽章,特别是凭证类徽章的特征。到了近代,徽章才真正具备了现代的意义。
2021年10月21日
其他

历时2年,穿越数千公里,他终于完成了恢弘巨著《锡伯族西迁伊犁》

1958年出生于沈阳,如今60余岁的高阳与其他艺术家不同,他认为自己的绘画在60岁才刚刚成熟。他预计自己绘画的黄金年龄,应该是在70岁。因为那个时候,他的绘画经验、经历都比较丰富,应该是绘画艺术达到巅峰的时候。高阳,锡伯族,著名油画家。他1975年参加工作起历任电影放映员、美术宣传干事、舞台美术设计师、室内装饰工程设计师、军区营房建设装修工程部负责人,2006年进入著名油画家吴云华、广廷渤画室学习,开始专职油画创作。高阳老师的头衔众多,他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同时还是多家业内协会理事、主任等。如今,他的油画大部分作品都由国家博物馆或者省级博物馆收藏。油画作品参加全国重要美展30余次,并获金、银、铜奖等10余次。高阳精湛的艺术造诣离不开他的艺术启蒙老师,他的母亲对他从小的影响和熏陶。据资料显示,母亲从小擅长绘画,小时候的很多手稿都保存下来,经常拿出来给高阳翻阅。高阳五六岁时,母亲每天下班回家都会给他带两本珍贵的小人书,他一本一本临摹书上的画,饶有兴致。艺术家总是向内发掘,对家族的寻根,对民族的追溯,成为艺术家个人宝贵而独特的艺术资源,高阳也不例外。高阳油画作品《锡伯人戍边伊犁》,图片来源:易雅艺术身为一个锡伯族人,高阳骨子里有着难以割舍的锡伯情结。锡伯族历史文化成为他重要的艺术源泉,他的作品中有不少围绕着自己的民族来展开艺术创作。西迁是锡伯族历史中重要的一笔,并且成为历代锡伯族人心中永远的牵挂。高阳倾注其了深厚的民族感情,将西迁的一瞬重现在画纸上。油画中运用了他最喜欢的深棕色和橘红色,在他看来,这两种颜色分别象征着沉稳和激情。在波澜壮阔的历史烟云中,西迁壮举被高阳在高度饱和的色彩氛围烘托中娓娓道来,这就是他最得意的作品《锡伯族西迁伊犁》。为了创作这幅作品,高阳老师曾两次驱车从东北去新疆采访,翻阅大量历史资料,历经两年完成此作品。《锡伯族西迁伊犁》在辽宁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中荣获美术创作奖,并被辽宁省博物馆收藏。
2021年10月18日
其他

【你不了解的锡伯族】这就是传说中马背上的民族

锡伯族的祖先是猎人,马是他们生活和狩猎中最亲近的伙伴,一直以来他们对马寄予了特殊的感情。有人说,锡伯族人世世代代都用自己的心去爱马。锡伯族作家、资深媒体人、翻译家觉罗康林从小就喜欢听老人们讲马的故事。小时候,父亲送给他一匹马,康林很开心,他终于拥有了一匹属于自己的马,这对一个锡伯族人来说意义非凡。因为马头上的毛是白色的,就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沙银乌珠(锡伯语,白头的意思)。转眼到了第二年暑假。那是我和沙银乌珠一起度过的最快乐的时光,每天早晨我就骑着它出门,漫无目的地走啊走,走到水草丰美的地方,就停下来,让沙银乌珠吃吃草,休息休息。回家的时候再割上一捆,带回去给它当夜宵。沙银乌珠真的很聪明。说起来它还是个孩子(它才四岁),有时候也很调皮,追着小牛小羊满院子跑,要是有人呵斥它,它就会变得很乖,悄悄回到马厩里,不敢再出来。有时候,我叫它跟我后面走,我回到屋里,它也会跟到屋门口,把头探进屋里来,可蹄子从来不会踏进门槛。它能听懂好多话,比如走、停、转身,还有喝水、吃草、回家等等,你对它说话的时候,它就会竖起耳朵,盯着你看。我不知道它是在看口型听声音,还是观察脸上的表情,总之,它能够领会你的意思,按你说的去做。我骑着它去铺子(商店)买东西。铺子门口没有拴马的桩子,我就用脚跺跺它蹄子底下的地,再拍拍它的额头,叫它不许动,它会一动不动一直等我出来。因为要参加高考,我差不多有两个月没有回家,没有见到我的沙银乌珠了。后来听说,在那段时间,沙银乌珠每到周末就竖起耳朵,眼睛直盯着大门口看。等到我考完试,跑回家,站在它面前的时候,我又一次看到像小孩子一样的沙银乌珠。它夹起耳朵,把头埋进我怀里,就那么一动不动站了很久很久。
2021年10月13日
其他

【你不了解的锡伯族】西迁精神的家国情怀:心脏和祖国的脉搏跳动在一起

锡伯风情园锡伯古城城门六十多年前,一大批知识分子听党号令,为国担当,从黄浦江畔迁到渭河之滨,矗立起西迁精神的巍峨丰碑。近些年来,习近平多次点赞“西迁精神”,强调其蕴含的家国情怀及使命担当。事实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西迁精神”自古就有。锡伯族是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18世纪中叶,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清政府为了固守西北边防,由盛京(今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锡伯族官兵为复皇命携带家属共三千多人,从东北出发,翻雪山、战沙漠、越天险、斗严寒,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艰苦跋涉,穿越千山万水,最终到达新疆伊犁地区,完成了历史上惊心动魄的英雄壮举,史称“西迁”。西迁的锡伯族与当地的兄弟民族一道,为保卫祖国西北边陲、维护祖国统一稳定和边疆的开发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广义上的西迁精神不止于此。锡伯族虽两地分离,思念却蔓延了百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东北老家的锡伯族虽然丢掉了语言文字,却守护着故乡,保存着家谱;而西迁到新疆的锡伯族人民虽远离故乡,却较好地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西迁至伊犁的锡伯族人不仅在屯垦戍边、兴修水利、发展社会经济方面为保卫和建设边疆做出了贡献,而且与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俄罗斯族等各民族共处一个草原,共驻一块土地,在相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形成和睦相处、共求生存的民族关系,锡伯族文化呈现出开放的包容心态,与各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影响、融合,百年来逐渐衍生出更加包容而多元的新时代锡伯精神。一晓专门为锡伯文创打造的“锡伯空间”锡伯族的西迁,不仅对本民族来说意义重大,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个大事件。西迁精神不仅激励着代代锡伯族人,也影响了像我们团队这样的其他民族的人。熟悉我们的朋友都知道,一晓自成立以来每一步的跨越都与锡伯族文化传播密不可分,几年来我们将大量精力用于策划锡伯族主题图书、筹办锡伯族文化展览、开发锡伯族文创产品,包括正在筹备的直播等。微店里备受欢迎的锡伯族西迁路线图手机壳下拉文章,点击左下角【原文链接】进入微店即可购买今天,为了向从古至今伟大的“西迁精神”致敬,由一晓文化策划、先扎克工作室监制,以锡伯族西迁为代表创作西迁精神纪念礼包,传承“西迁精神”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西迁精神纪念礼包几年来我们致力于研究、传播锡伯族文化,团队曾多次往返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辽宁沈阳探寻锡伯族扎根的东西两地,参观古迹、拜访专家。靠着一步一步的积累,打造了一支专业锡伯族文化开发团队。此次为了打磨出更能体现锡伯族西迁精神的文创产品,我们在开发的过程中咨询、请教了锡伯族专家老师们,他们尽管身处北京以外的上海、新疆等地,仍然通过线上联系积极地参与产品的开发。此外,我们有幸得到更多的锡伯族同胞的支持,在锡伯族文化研究指导上给予我们极大的帮助。我们在此感谢先扎克工作室的监制,感谢高阳和觉罗康林两位老师作品的授权,还要感谢我们一晓文化的特别顾问安佳罗娜及其家人,特别是可爱的小模特安佳罗娜女儿Alin的友情出镜。西迁精神纪念礼包宣传片取景于新疆巍峨的天山脚下,在视频中,安佳罗娜的家人全体出镜,共同支持锡伯族西迁精神的传承事业。西迁精神纪念礼包宣传片一场有关时间和空间的对话,点击观看从产品的展示形式、工艺设计、包装文案到下厂打样,我们无一不投入全心的热情和精力。西迁精神纪念礼包终于在今天和大家见面了,当产品拿在手里,我们为这段时间努力的结果激动不已,也希望大家能收到这份对锡伯族西迁精神致敬的真诚表达。我们策划的西迁精神纪念礼包包含五款锡伯族主题的文创产品,如下图,分别是锡伯族西迁伊犁鼠标垫、锡伯骑兵复古仿搪瓷杯、马背上的民族系列帆布包、西迁精神主题原创文化衫、锡伯民族原创复古徽章,此外礼包还赠送一本乌扎拉·舒益林创作的小说《锡伯骑兵连》。祖国的七十二岁华诞即将到来,西迁精神纪念礼包正是锡伯族献给祖国的一份意义非凡的贺礼。礼包里每一件带有锡伯族基因的文创产品都带我们回到过去,感受锡伯族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在今年的国庆节,西迁精神纪念礼包作为一件应景的礼物,带你度过饱含深意的国庆节。为次,我们推出国庆首发88套,售完即止。礼包总价值478元,国庆首发价仅为268元。在此说明一下,由于文创产品的生产周期,我们的礼包目前处于预售阶段,付款后45天内发货。西迁精神纪念礼包内的产品油画《锡伯族西迁伊犁》锡伯族西迁伊犁鼠标垫的设计灵感来源于高阳老师的油画作品《锡伯族西迁伊犁》。为了创作这幅作品,高阳老师两次驱车去新疆采访,翻阅大量历史资料,历经两年完成此作品。在辽宁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中荣获美术创作奖,并被辽宁省博物馆收藏。高阳老师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他表示,他的油画《锡伯族西迁伊犁》能作为文化产品进行推广,能让艺术走向生活,贴近民众,感到很荣幸。著名锡伯族作家、翻译家觉罗康林引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各民族共同熔铸了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锡伯族万里戍边等就是这样的历史佳话。”觉罗康林认为,以锡伯族万里戍边伟大精神为主题的“西迁精神纪念礼包”系列产品充分体现了锡伯族人特有的戍边文化,寓教于日常物品当中,令人心生敬意。《锡伯骑兵连》作者乌扎拉·舒益林指出,西迁257年的历史,彰显了饱经沧桑的锡伯族人民维护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和热爱祖国的家国情怀。这就是西迁精神。他表示,很开心这一次通过大家的努力,能把西迁精神以更贴近生活的文创礼包的形式展现出来。我们应当铭记西迁精神,传承西迁精神,不辱祖辈爱国爱族忠勇刚毅的美名和光荣传统。几年前,我们团队在前往沈阳探寻锡伯族精神的时候,特意安排了一整天时间来参观当时正在试营业的中国锡伯族博物馆。最近,中国锡伯族博物馆馆长刘国庆得知我们推出西迁精神纪念礼包,当即肯定我们的举动,并提出,为锡伯族文化而宣传,为锡伯族精神而传承!刘馆长同时也是华夏漆器博物馆馆长,美国北方大学艺术博士,国家一级工艺品评估鉴定师,沈阳市侨联文学艺术家协会主席。
2021年9月28日
其他

【你不了解的锡伯族】关牧村:我骨子里流淌着锡伯族的血液

她曾连续八次登上春晚舞台,她的声音宛如从大提琴中流淌出来,五十多年来年来她用爱国、爱民族、爱人民的心唱歌,让一首首动听的歌曲飞扬成经典。她是蜚声中外的女中音歌唱家关牧村。作为天津歌舞剧院女中音、国家一级演员,关牧村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贡献津贴。端庄的仪态和浑厚富有磁性的嗓音是关牧村最为经典的形象。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她演唱人民音乐家施光南作曲的《打起手鼓唱起歌》、《祝酒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等一系列作品,成为几代人记忆中永远的经典。在央视播放的综艺节目《我的艺术清单》中,《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现场被年轻人演唱,气氛热烈欢快。谁也想不到,从关牧村首次演唱这首歌至今已经五十多年了。关牧村特别高兴,说:“五十年了,今天大家还仍然喜欢,我觉得这是能够经得住考验的好的艺术作品。”在关牧村对这首歌的演绎中,听众感受到边疆的报国之情、边疆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听众如此强烈的感受,才能使这首歌经受得住时间的洗礼。关牧村拥有质朴、豁达的性格和极高的艺术修养,更锦上添花的是关牧村身体中少数民族的基因,带给她对音乐内涵深刻的理解,特别是将民族歌曲的风情演绎得更加完美。网上绝大多数关于关牧村的民族信息都显示为满族,而事实上,关牧村是地地道道的锡伯族人。关于她将民族身份从满族改为锡伯族,她说:“我的性格和处事为人,还有唱歌的风格都表明了我骨子里就流淌着锡伯民族的血液,所以改为锡伯族后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对此,锡伯族人、清华大学教授胡平说道:“关老师,你改民族身份这件事很重要,对你而言是回家了;对社会而言,是锡伯族有了一个民族符号。自从你的名字收录进1995年出版的《锡伯族百科全书》,别人再问我锡伯族是什么样的人,我只需一句‘关牧村就是锡伯族人’就行了……”一次,关牧村刚从新疆考察归来,紧接着就参加了国庆观礼,舟车劳顿外加感染风寒,连续发烧两天。本应在家休息的她听说了锡伯族的民族聚会,坚持赶来出席。参加聚会的锡伯族同胞回忆:“她一进门就微笑着和大家一一握手,不拒绝任何同胞的合影要求,对长辈谦卑有礼,对同辈亲如一家,平易近人出乎了人们的意料。”
2021年9月23日
其他

【你不了解的锡伯族】传播是锡伯族音乐最好的保护方式

音乐,可以说是人类最初的母语。它先于语言而生,诞生于最天然的心跳、身体运动的节奏、胸腔与喉管的震动及情感与万物的碰撞。如果要问,音乐能带领我们抵达怎样的体验?那么答案会是,一个地域的气候、地貌、自然物宜,一个民族的性情、风俗和古老的信仰传说,一个个体的情感、故事与生活场景等等。这些细微而丰富的体验都在音乐中自然流淌,等待有心人的发现。一个民族即便没有自己的文字,也不会没有音乐。有人说,音乐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与风貌的最忠实的记载与反映,如一条鲜活血脉,源源不断输送着一个民族扎根所在的那片地层与地域的养分和难以言状的印记。锡伯族民歌是锡伯族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种类,广泛流布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及其他地区锡伯族人群众中。民间歌曲是锡伯族民间传统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致分为田野歌、生活习俗歌、儿歌和叙事歌。这些民歌有着简单自然的曲式结构,上下两句的单乐段,简单而反复着,琅琅上口,极易传播。如下面这首《四季歌》,在四次重复间,将锡伯族村庄一年四季的生活情境娓娓道来。春季的备耕,夏季的看护照料,秋季的收成,还有冬季农闲时候,大家围着火炉唱着歌,朴实的生活随着四季流转有序而稳定地展开。
2021年9月16日
其他

【你不了解的锡伯族】将生活融入到歌舞中的锡伯族

锡伯族传统舞蹈大多数少数民族的人民都能歌善舞,他们往往将自己的生活融入到歌舞中,故而这些歌舞更加能够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文化。有人说,想要了解一个少数民族真实生活与心理,一定要熟悉它的歌舞。锡伯族的舞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现存的史料和文献来看,有贝伦舞、古典舞、蝴蝶舞、萨满舞等名目。在新疆,凡是有锡伯族人居住的地方,都能见到贝伦舞的即兴表演。贝伦舞形成于早期锡伯族的渔猎生活时期。锡伯族先民在大兴安岭一带过渔猎生活时,就有一种强身健体的娱乐形式,现今流传民间的贝伦舞保留了这种遗风,具有较强的模拟性。乾隆年间数千名锡伯族人西迁新疆伊犁地区戌边屯垦,二百多年来,在和新疆各民族的交流中,贝伦舞具有了新的舞蹈语汇、表现手法和舞蹈风格。锡伯族萨满舞锡伯族的萨满舞蹈来源于萨满跳神,起初带有明显的氏族部落痕迹,后来逐渐演化成一种艺术形式,融歌舞为一体,成为锡伯族民间舞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锡伯族豪放、顽强、坚韧的性格特点都凝结在萨满舞的一招一式中。这段充满神秘色彩,又颇有原生态味道的音乐就是萨满舞蹈音乐,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远古时代先民们信奉万物有灵,萨满舞蹈的动作多是模拟野兽或者雄鹰,在吟唱和鼓声中进行。顾玉林是萨满舞蹈音乐的传承人,多年来,他整理了大量的锡伯族遗失的萨满舞蹈音乐。他从2010就开始对萨满舞蹈音乐进行深入挖掘、整理,现在已经把萨满、斗其、尔其、相通的30种音乐整理完毕(注:斗其、尔其、相通是除了萨满以外出现的职能不同的巫师名称)。女歌手周艺倾情演绎的音乐专辑《天上的仙》中《萨满舞》,点击观看锡伯族萨满舞有着自己特制的服装:头戴六股钢盔,胸挂护心铜镜,腰围飘带绣裙,舞蹈模仿各种动物的形态和追逐、打斗、撕杀的动作,惟妙惟肖地把驱逐妖魔鬼怪的种种形态生动地展现出来,有着浓浓的狩猎、游牧民族生活气息。萨满舞蹈和音乐是锡伯族的重要文化特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发展,这种仪式开始逐渐淡出历史,只留在人们记忆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顾玉林希望能将这门民俗文化瑰宝不断创新,发扬光大,让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人都来认识锡伯族的的优秀文化,把萨满音乐、萨满舞蹈代代相传。春英早期照片说起锡伯族舞蹈,就不得不提到一位重要人物,锡伯族真正的舞者,为锡伯族歌舞发展做出不可磨灭贡献的春英老师。从1955年到上世纪末,春英一直活跃在舞台上,多次参加全国及各地区重大的庆典表演活动,并随中国代表团前往多国演出,屡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春英老师出生于1932年,她自幼喜爱舞蹈艺术,通晓汉族、锡伯族、维吾尔族、俄罗斯族、哈萨克族等多种民族语言。1951年被选送到中央戏剧学院舞蹈运动干部训练班学习,师从舞蹈大师吴晓邦及俄罗斯专家,系统学习舞蹈理论,中外民族、古典舞蹈基本功,毕业后留校。1954年,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担任舞蹈编导、演员。2019年参加“第一届跨文化系列X视觉展”开幕式的春英老师说起来,我们团队和春英老师有过一次结缘,在2019年举办的“第一届跨文化系列X视觉展”开幕式上,我们团队有幸邀请到了春英老师。尽管年近九十,行动有点不方便,但是春英老师一听说关于锡伯族的视觉展,就马上给出积极的回应。其实,直到开幕式的前一天,我们还担心老师会不会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到场,没想到她在开幕式当天如约而至。春英老师被搀扶着一级一级走上二楼展厅,她精神矍铄,眼里泛光,保持着亲和力十足的笑容。她耐心地观看了视觉展的每个展厅,交谈时,发现她思维活跃,表达清晰,一点都不像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她关切地询问我们团队锡伯族文化传播事业,为我们带来了莫大的信心和支持。在“第一届跨文化系列X视觉展”开幕式上,春英老师还进行了激情洋溢的讲话。难得的是,她整个演讲几乎全程使用锡伯语,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下,致敬锡伯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或许只有民族的语言才能准确传达出她对锡伯族满腔的热爱。西迁节230周年纪念仪式上的春英老师(中)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春英老师分类整理出锡伯族民间舞蹈21套组合,并成为《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的主要撰稿人。多年来,春英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精心整理创编的锡伯族舞蹈组合留给了察布查尔县,留给了锡伯族群众。每逢锡伯族的重大节庆,春英总会被邀请回来排舞、教舞。“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春英老师对民族、对人民的热爱让我想到了诗人艾青的这一句诗。春英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表露她的内心:“我这么大年纪了,既不为名,也不为利,只是想把我身上最大的财富、我的艺术成就留给锡伯族群众。有一天,锡伯族艺术能走向国际舞台,被更多的人熟知和喜爱,就是我最大的满足。”春英、顾玉林这样的艺术家们从不受年龄、地域的限制,总在思索着,自己还能做些什么。在新的时代和环境下,他们通过自己日复一日精益求精的专业能力和为民族艺术奉献自我的精神,为传承多年的锡伯族传统舞蹈培育出新的生存土壤,待其开花、结果。不容忽视的是,这些艺术家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无时无刻不在激励和感染着更多像你、像我这样的后辈,尽管润物细无声,这种力量却足够强劲而持久。◐
2021年9月13日
其他

【你不知道的锡伯族】锡伯族人的音乐天赋是长在身上的本能

佟丽娅舞蹈《篝火》,点击观看近期,吸引了无数眼球的舞蹈竞技真人秀《舞蹈生》请来了佟丽娅担任导师,在导师首秀环节,佟丽娅带来了舞蹈《篝火》,红色长裙搭配各种眼神、手势,足够吸睛,将民族舞的精髓拿捏到位,感染力十足,就连台下就坐的舞蹈生都为之沸腾,选手徐轸轸感慨“美女就是美到手指尖都在美”。对于佟丽娅的舞台表现力,网友也不吝啬赞美:“绝绝子”“佟丽娅好美呀”。佟丽娅早期舞蹈照片很多人只知道佟丽娅是知名演员,却不知她从小到大的求学经历事实上是一名舞者的修炼之路。佟丽娅出生在一个新疆的锡伯族家庭,来源于锡伯族对音乐、舞蹈的敏感基因,她自小就表现出对舞蹈的热爱和天赋。1989年,6岁的佟丽娅开始进入新疆伊宁市少儿艺术团进行舞蹈训练和表演。接着,佟丽娅进入新疆艺术学院附中舞蹈系舞蹈表演专业学习,那一年她13岁。十多岁的佟丽娅开始参与重大的舞蹈表演,包括新疆自治区迎香港回归文艺晚会的演出及建国50周年庆典阅兵式新疆彩车表演。佟丽娅早期舞蹈照片2000年,佟丽娅就读于新疆艺术学院舞蹈教育专业,由于舞蹈风格灵动优美,她多次被选中代表新疆地区进京比赛演出,或许连佟丽娅自己都不知道,从那个时候起,她与北京结下了不解之缘。毕业后的佟丽娅被分配到新疆歌舞团担任舞蹈演员,开始参与各种舞台演出和晚会,之后又被中国歌舞团录用,担任旗下的舞蹈演员。2004年,佟丽娅参加文化部春节联欢晚会,表演了一支新疆独舞,同年,佟丽娅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就读表演系本科班。2006年,佟丽娅在中央戏剧学院大二在读期间出演现代情感剧《新不了情》,并开始逐渐走红,成为银幕上广受观众喜爱的女演员。佟丽娅在镜头下感慨,因为演戏搁浅了多年的舞蹈是她心中埋下的种子,总想着有机会一定要重拾舞蹈。前几年,佟丽娅沉静下来,回想自己成长中曾追逐过的无数个梦,向往着远方。长大后,顺着梦的足迹,才发现梦的终点,又回到了家乡。这颗种子终于生根发芽,佟丽娅策划并亲自领舞的舞蹈剧场《在远方,在这里》在精心筹备两年后诞生。2019年11月,舞蹈剧场《在远方,在这里》正式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并取得圆满成功。就连以苛刻毒嘴著称的豆瓣,都为佟丽娅的这个舞剧给出8.8分的高分,好评如潮。佟丽娅出生于新疆伊犁的艺术世家,父母均从事艺术教育,她会一脸自豪地告诉周围人说:“我爸是音乐家。”的确,佟丽娅的父亲佟吉生不仅创作了歌曲、器乐曲及舞蹈音乐近200首,其中《新疆有条美丽的河》、《美丽的新疆》、《锡伯姑娘》、《只要你走进哈萨克毡房》、《西域风情》等多首音乐作品在自治区及全国范围获奖。他还担任数百场各类音乐会、晚会、音乐比赛的策划、编导、评委职务,多次领队出访德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瑞士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比赛和文化交流。可以想象,这样浓厚的艺术氛围一定影响着佟丽娅从小对艺术的启蒙和认知,很多人会认为,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肯定有十个八个才艺,或者每天练习几个小时的琴。然而,佟丽娅曾在一次演讲中对此表示,根本不需要。因为在她的家乡,“所谓的音乐天赋是长在身上的本能”。用一个直观的事实来解释,家里人曾说过,佟丽娅小时候摔个跤,都得跳个舞蹈动作爬起来。佟丽娅回忆,在家乡一到下午六点半,广场上就会有音乐响起来,大家翩翩起舞,集体跳各种民族的舞蹈,男女老少瞬间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她说那都是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部分。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锡伯族在屯垦戍边、兴修水利、发展社会经济方面为保卫和建设边疆做出了牺牲、贡献。与此同时,锡伯族与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俄罗斯等各民族共处一个草原,共驻一块土地。锡伯族敏锐的艺术触角不断为自身带来多元的文化碰撞,为各种艺术形式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锡伯族艺术文化也正是在这样一种环境和状态之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在漫长的社会生产实践中创造了自己独特而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锡伯族向来以能歌善舞著称,尤其是音乐、舞蹈等艺术,已然深层次地渗入世世代代锡伯族人的日常生活中。锡伯族人传统的婚丧嫁娶中,始终贯穿着歌舞音乐表演。特别是锡伯族的婚姻习俗,歌舞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一场婚礼往往以歌舞开始,以歌舞收场。从2011年开始,佟丽娅义务出任锡伯族形象大使,在媒体面前,只要有机会,她一定会向大家介绍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锡伯族。如今,说起锡伯族,多数人会想到佟丽娅,她的一举一动都被冠上锡伯族的头衔,成为锡伯族最光亮的一张名片。采访中她说,很多北京、上海的朋友会问她锡伯族是怎样的民族,她说想通过这样一个舞剧的方式来给大家展示自己的民族。《在远方,在这里》编排舞蹈的时候,包括佟丽娅在内的主创人员会花大量时间阅读资料文献,将锡伯族历史文化融入舞蹈中,比如西迁的过程。在舞蹈和音乐的渲染下,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西迁历程的宏大和艰难,锡伯文化的包容与融合。或许,舞蹈是佟丽娅作为一个锡伯族人介绍自己民族最擅长的方式。◐
2021年9月9日
其他

【你不知道的锡伯族】佟丽娅是否也亲历过历时三天的锡伯族传统婚礼?

如何“置顶”我们的公众号点击上方“一晓时“
2021年9月6日
其他

【你不知道的锡伯族】锡伯家庙隔壁的孟掌柜

请加微信号:yixiaoshi2017请注明“一晓时商务合作”商务咨询请加微信号yixiaoshi2017一晓时
2021年9月3日
其他

【你不知道的锡伯族】锡伯族在56个民族里是怎样的特殊“人设”?

请加微信号:yixiaoshi2017请注明“一晓时商务合作”商务咨询请加微信号yixiaoshi2017一晓时
2021年8月30日
其他

【你不知道的锡伯族】被斯琴格日乐翻唱、“洗脑”了我们团队的锡伯族民歌

拍视频、做文创、协办展览,看锡伯族宝藏女孩花样展示本民族奶奶说,国家的事比命重要今天是什么重要日子,女神佟丽娅都出来发声?每一颗苹果都是一个希望郎喀牧场的冬季
2021年8月28日
其他

拍视频、做文创、协办展览,看锡伯族宝藏女孩花样展示本民族

✭本文文字为“一晓时”原创作品,公众号转载此文时,请署名并注明出处,否则视作侵权。
2021年8月25日
其他

两京十五日:绿鬓能供多少恨,未肯无情比断弦

✭本文文字为“一晓时”原创作品,公众号转载此文时,请署名并注明出处,否则视作侵权。
2021年5月9日
其他

东野圭吾告别青春之作:迄今唯一一本将自己的青春回忆写成的小说

我不是陆依萍,而你也成不了何书桓还记得我吗?生活照旧,工作继续貌合神离笑里藏刀的大有人在如何科学地保持好运气:远离德行差、运气差之人创作于30多年前,这本书竟然涉及密室逃脱剧设和剧本杀
2021年4月16日
其他

创作于30多年前,这本书竟然涉及密室逃脱剧设和剧本杀

我不是陆依萍,而你也成不了何书桓还记得我吗?生活照旧,工作继续貌合神离笑里藏刀的大有人在如何科学地保持好运气:远离德行差、运气差之人
2021年4月12日
其他

在我这里,年味儿永远都跟奶奶联系在一起

如何“置顶”我们的公众号点击上方“一晓时“
2021年2月6日
其他

郎喀牧场的冬季

如何“置顶”我们的公众号点击上方“一晓时“
2021年1月22日
其他

如何科学地保持好运气:远离德行差、运气差之人

我不是陆依萍,而你也成不了何书桓还记得我吗?生活照旧,工作继续貌合神离笑里藏刀的大有人在
2019年12月18日
其他

每一颗苹果都是一个希望

<u>@一晓时</u>◐
2019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