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

其他

IEE动态|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青年学者系列讲座2022年第4期(总第12期)

为促进教育经济学领域的学术交流,搭建高水平、专业化的学术沟通平台,推动教育经济学学科的蓬勃发展,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特举办青年学者系列讲座活动。2022年第4期(总第12期)讲座信息如下:报告题目同伴效应、父母流动与儿童人力资本:基于中国的空间均衡分析Peer
其他

IEE动态|2022年第3期青年学者系列讲座精彩回顾

扫码即可观看每期直播和回看啦!|往期回顾|■IEE动态|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青年学者系列讲座2022年第3期(总第11期)■IEE动态|2021年第8期青年学者讲座精彩回顾■IEE动态
其他

IEE动态|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青年学者系列讲座2022年第3期(总第11期)

为促进教育经济学领域的学术交流,搭建高水平、专业化的学术沟通平台,推动教育经济学学科的蓬勃发展,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特举办青年学者系列讲座活动。2022年第3期(总第11期)讲座信息如下:1报告题目利用短期兼职教师筛选长聘教员:当前的筛选机制以及对学生的影响Temporary
其他

IEE动态|2022年第2期青年学者系列讲座精彩回顾

作为国家教育问题的重要研究和咨询机构,教育经济研究所以教育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和基础理论问题为研究重心,致力于探索教育经济学科前沿重大问题,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教育政策制定的重大战略需求。
其他

IEE动态|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青年学者系列讲座2022年第2期(总第10期)

为促进教育经济学领域的学术交流,搭建高水平、专业化的学术沟通平台,推动教育经济学学科的蓬勃发展,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特举办青年学者系列讲座活动。2022年第2期(总第10期)讲座信息如下:报告题目如何提升高校在线教学与学习How
其他

IEE动态|2022年第1期青年学者系列讲座精彩回顾

2022年1月19日晚,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举办2022年第1期(总第9期)青年学者系列讲座。本期讲座的主题为“谁会选择医学与师范专业:来自大学专业信息干预实验的证据”,由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吴秋翔老师主讲。讲座由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马莉萍主持,北京大学医学教育研究所/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副研究员吴红斌、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讲师汪卫平对报告进行了点评,来自海内外超过六百名师生通过腾讯会议、腾讯直播和B站直播等方式线上参与。讲座伊始,马莉萍副教授指出,2021年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重要贡献就是对因果推断方法的拓展及应用,随机实验作为因果推断中的黄金准则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在此基础上,马老师详细介绍了本次讲座的主题以及报告人和与评人的研究领域。吴秋翔老师的报告围绕“信息干预与大学专业选择”展开。他首先以网络上与大学专业选择相关的新闻和讨论引入,结合已有理论和文献强调了升学和专业的重要性及其与家庭因素的关系,进而指出研究通过随机干预实验的方法对不同阶层学生的专业选择行为展开分析,主要包括三个研究问题:选择某些特定专业的学生特征及社会阶层对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信息干预的有效性及对学生专业选择意愿的影响;信息干预的异质性影响。而后,吴秋翔老师详细介绍了研究的样本和数据来源、实验设计、控制变量、平衡性检验结果等,研究发现:弱势阶层学生更偏好医学与师范类专业;专业收益信息对学生选择医学与师范专业的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信息干预具有异质性,对弱势阶层、初始专业意愿较低的学生影响更大。结合已有理论,吴老师总结了弱势阶层学生偏好医学与师范类专业的可能原因,如职业预期收益更高、更强的亲社会行为与利他主义、分数博弈和不完全信息下的偏好塑造或错误判断。之后,吴秋翔老师进一步介绍了实地调研中有关弱势阶层学生在获取信息方面的限制,从信息经济学的视角按照信息成本和信息属性的框架细分专业信息,指出弱势阶层学生的信息来源大多只包括家庭关系网络和低成本的公共资源,信息获取的数量和质量无法保证,个体也不具备强大的信息甄别能力。研究构建了“家庭-公共机构-市场”的信息支持环境,提出降低升学信息的获取成本、规范市场对公共信息的宣传、正确引导市场和公共机构提供私有信息、建立统一且便捷的公共信息平台、加快推进职业生涯课程等改进建议。吴红斌副研究员高度肯定了吴秋翔老师作为青年学者的社会关怀、使命感和对研究与理论的深度思考,并简要介绍了当代社会中众多学生与家长对高考志愿填报信息不甚了解的现状。随后,他针对研究的样本选择、干预设计、文献综述等提出改进建议,指出研究选取的样本县往年的高考情况会影响学生的选择,如果考上本科、面临专业选择几率较小,那么他们在实验中可能会出现随意填写的问题;同时,学生在短时间内做出的选择稳定性较弱;此外,免费医学生和公费师范生占比较小,且与普通生差别较大,专业内部也存在较大异质性;建议在文献综述部分增加与医学和师范专业选择的相关文献等。汪卫平老师从如何确定要干预的专业、干预设计、理论贡献等多个角度提出了改进建议。他表示,医学专业存在特殊性,研究聚焦医学和师范专业不仅要基于国家政策导向,还需要从实际和理论出发做出详细阐释;同时,实验中所提供的收益、限制、完备三类信息的设计和影响差异需要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证支持,研究发现尤其是对异质性的解释需要与理论加强对话。最后,吴秋翔老师对两位与评人的提问与评价进行了一一回应,并在随后的互动环节,与海内外同行展开了深入讨论。|往期回顾|■IEE动态|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青年学者系列讲座2022年第1期(总第9期)■IEE动态|2021年第8期青年学者讲座精彩回顾■IEE动态
其他

IEE动态|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青年学者系列讲座2022年第1期(总第9期)

为促进教育经济学领域的学术交流,搭建高水平、专业化的学术沟通平台,推动教育经济学学科的蓬勃发展,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特举办青年学者系列讲座活动。2022年第1期(总第9期)讲座信息如下:报告题目谁会选择医学与师范专业:来自大学专业信息干预实验的证据报告人吴秋翔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
其他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顺利召开“直面挑战:教育经济学的探索”2022新年论坛

中国正面临着一系列复杂严峻的挑战,实现从粗放型增长模式转向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高质量的教育供给满足社会需求尤其重要。2022年1月4日-5日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举办“直面挑战:教育经济学的探索”新年论坛,近2万人次参与了线上和线下的报告和讨论互动。现场讨论论坛包括主旨报告和六个专题报告。主旨报告环节由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岳昌君教授主持。主旨报告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所长丁小浩教授在致辞中从课题承担、科研发表和基地评估三个方面介绍了2021年教育经济研究所的最新发展,并从社会背景、经济发展、政策环境以及教育内部结构等多个方面分析了教育经济学研究所面临的各种挑战,鼓励研究同行充分认识和理解教育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不断深化教育资源筹措、分配和使用等方面的研究,积极探索、攻坚克难。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名誉所长闵维方教授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背景发表《中国新发展格局下的教育与经济增长》主旨报告。闵维方教授从教育与扩大内需、教育与国际国内双循环两个维度论证了教育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并进一步指出,加大教育投资、加快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刘国恩教授以《关于创新增长与人力资本思考》为题发表主旨报告。他首先从经济史的角度分析了人类发展两千年来的经济发展历程,比较分析了中国与发达国家在全要素生产率的差距,并从创新和知识传播、创新的激励与保护、新旧创新之间的矛盾三个方面探究缩小差距的具体途径,论证了技术作为驱动因素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教育对推动技术创新改革的重大意义。专题一国家、社会和教育本专题由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杨钋长聘副教授主持。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陈媛媛教授利用模糊层次分析、基准回归等方法研究中考落户门槛为对人口流动的影响,发现异地中考门槛与城市人口数量、经济发展程度、就业情况以及高等教育资源密切相关。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张冉副教授从近年来一些法律事件出发,基于父母理论和国家亲权理论两个视角,研究儿童、家庭和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梳理了国家干预家庭内教育事务的理念基础、理念特征、实施机制及其效果,并指出保护未成年人是父母、国家和学校的共同责任。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丁延庆副教授的报告总结了近年来的个人研究经历,并聚焦毕业生就业与高考报考咨询、“双减”政策的教育经济学分析和高考复读效果等研究案例,探讨“平均处理效应(ATE)”与私人教育决策、教育经济学实证研究与相关公共决策之间的辩证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郑世林研究员基于大样本数据、采用基准回归模型、工具变量等方法实证检验了基础研究投入对高校理工科毕业生的影响,研究发现,基金资助显著提高了理工科毕业生的就业和收入,同时也显著提高了毕业生读研和上博的概率。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助理教授朱琼以国内某一所双一流大学为调查对象,基于多届本科生健康测试数据,分析大学生群体健康水平的变化趋势、大学生健康水平与学生发展的关系以及激励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手段,研究发现,近十年来该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缓慢提升,但体质健康测试分数呈缓慢下降趋势,将体测成绩与体育课成绩挂钩的政策效果并不明确。专题二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本专题由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蒋承副教授主持。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秦春华研究员以双减政策为切入点,探讨了形成性评价的内涵以及作用途径,并从学校、教师两个层面给出运用形成性评价实现减负提质的有效做法。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朱红副教授基于某研究型大学的新生调查与访谈对该校所录取的“强基生”基本特征进行了群貌描画,并从专业兴趣、大学规划清晰度和职业选择价值观等方面评价“强基计划”的人才选拔效果。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郭丛斌研究员基于对31个省份1654个县域的数据,实证检验了县域高中教育对县域经济增长的显著正向影响,并探讨了可能的作用机制。四川省石室中学副校长赵清芳老师作为一名来自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回顾了学校的发展历史,并从教师招聘、培养培训、评价和激励等方面探讨了如何通过构建卓越的教师队伍以保障团队凝聚力从而促进学生发展的路径机制。专题三院校发展与治理本专题由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郭建如教授主持。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阎凤桥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对中国公立大学民主集中决策机制的分析”,聚焦民主集中决策本质及领导体制,比较了学术决策、行政决策与党委决策的异同,并阐释了民主集中制在高校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林小英副教授的报告题目为“不在校长办公室的那个人:县域教育行政指标与考核”,考察了县域教育管理者的工作行为与经验,分析了“压力型体制”中的考核指标如何影响县域教育治理的实际过程。北京科技大学助理研究员金剑苞以北京科技大学的发展历程及现实图景为切入点,揭示了传统行业高校转型中的分叉发展、生态位迁跃及其内在机理。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郭建如教授的报告题目为“资源基础与行业高校的发展及研究所培养”,采用田野调查的案例研究方法,基于地方资源与行业资源视角探讨了行业高校的发展以及专业硕士培养的方向。专题四教育、就业与个人发展专题本专题由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范皑皑副编审主持。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文东茅教授报告了对山东冠县开展的“心安幸福指数”调查成果,研究发现,心安水平与幸福感高度相关,不断引导人们向上向善的教育是促进心安的有效途径。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卢晓东研究员的报告题目为“适应、重混与涌现:新时代第二学士学位教育的定性与定位”,他就第二学士学位教育的课程论本质及其“适应”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重混”与“涌现”在新时代特征下标刻第二学位教育的生态图景。国家统计局毛盛勇经济师基于宏观经济数据分析探讨了经济发展环境与就业形势的关系,揭示了我国经济平稳增长态势,论证了经济结构矛盾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并就失业率调查指标提出反思与改进策略。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岳昌君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待就业’学生如何走出等待区”,他基于“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在毕业生规模增加与经济增长下行趋势明显的背景下,着重刻画了“待就业”高校毕业生人群的群体特征,提出树立就业信心、改变就业观念、积极主动求职、弥补能力不足、善用政策资源五个方面建议。专题五新建校区与高等教育效益该主题由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陈晓宇教授主持。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邬国强副主任讨论了高校发展战略的校园空间规划与建设,通过案例研究方法对康复大学进行深入剖析,从宏观高等教育分类、发展要求、高校战略规划等不同层面揭示了校园空间规划与高等教育及地方经济相结合的全面图景。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哈巍长聘副教授介绍了高校新建校区的经济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的研究,通过对2000到2018年全国2657个区县行政单位数据的分析发现,与同城搬迁校区相比,新建校区与区县经济增长联系更为紧密,其作用不仅会随着时间出现累积效应,同时对邻近区县的经济活动具有溢出效应。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财政系唐为副教授利用专利分享空间数据探讨了专利与大学城的距离关系及其形成的运输效果,研究发现,大学城的建立对周边企业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杨钋长聘副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地方创新体系中的跨国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研究”,该研究采用量化和质性相结合的方式,就跨国企业的类型问题、国家层面的制度质量、东道国的区域异质性、企业的策略变化等问题提出了原创性的反思和建议。专题六
其他

会议议程|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2022新年论坛

中国正面临着一系列复杂严峻的挑战,实现从粗放的增长模式转向新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以高质量的教育供给满足社会需求尤其重要。为探讨教育领域的一系列问题及其应对之道,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将举办新年论坛,主题为“直面挑战
其他

IEE动态|“北京大学海外名家讲学计划”系列讲座

教育学院举办“北京大学海外名家讲学计划”系列讲座“2021年11月23日和12月8日,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在国际合作部“海外名家讲学计划”的支持下主办了两场题为“教育与儿童发展:教育经济学新视角”的系列讲座。主讲人为布莱恩·雅各布教授(Brian
其他

IEE动态|北京大学海外名家讲学计划之燧石水危机对学龄儿童的心理社会影响

北京大学海外名家讲学计划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系主办布莱恩·A·雅各布教授讲座布莱恩·A·雅各布教授是美国密歇根大学福特公共政策学院的沃尔特·安纳伯格讲席经济学和教育政策教授,是青少年政策实验室(Youth
其他

IEE动态|北京大学海外名家讲学计划之职业和技术教育的需求和效果

北京大学海外名家讲学计划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系主办布莱恩·A·雅各布教授讲座布莱恩·A·雅各布教授是美国密歇根大学福特公共政策学院的沃尔特·安纳伯格讲席经济学和教育政策教授,是青少年政策实验室(Youth
其他

IEE动态|2021年第8期青年学者讲座精彩回顾

作为国家教育问题的重要研究和咨询机构,教育经济研究所以教育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和基础理论问题为研究重心,致力于探索教育经济学科前沿重大问题,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教育政策制定的重大战略需求。
其他

IEE动态|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青年学者系列讲座2021年第8期

为促进教育经济学领域的学术交流,搭建高水平、专业化的学术沟通平台,推动教育经济学学科的蓬勃发展,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特举办青年学者系列讲座活动。2021年第8期讲座信息如下:报告题目州政府干预对地方学区财政表现的影响:基于断点回归设计的经验分析(The
其他

IEE动态|教育学院教经博士生研究分享午餐会之一

作为国家教育问题的重要研究和咨询机构,教育经济研究所以教育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和基础理论问题为研究重心,致力于探索教育经济学科前沿重大问题,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教育政策制定的重大战略需求。
其他

IEE动态|“如何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回顾·反思·展望”

2021年10月16日,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举办第一届教育经济学博士生论坛。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如何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回顾·反思·展望”,设主旨论坛与六个分论坛:教育与经济增长、教育与劳动力市场、教育财政与资源配置、教育政策的制定与评估、家庭教育投资、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全国1500余名师生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与了论坛。博士生论坛线下参会人员合影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所长丁小浩教授在欢迎辞中指出,博士生论坛不仅是为老师、同学提供学术交流机会的平台,也是对学科领域中研究进展、研究方法的普及、交流与提升。青年学子是学科发展的未来和希望,本次博士生论坛的举办充分展现了博士生同学的组织能力与团队精神,能够从中感受到青年学子作为学科发展的未来生命力所在,衷心希望大家能够借此展现风采、锐意进取。同时,丁老师对教育经济学的发展进行了简要回顾,指出教育经济学是一门具有发展前景的学科,有着可以牵动世人、历久弥新的理论关怀与现实关怀的学科,希望同学们以此为契机,扎实理论、提升能力,共同塑造教育经济学的未来。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所长丁小浩教授致辞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阎凤桥教授在欢迎辞中指出,博士生作为最为活跃的学术力量,学术交流构成其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术交流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阎老师从四个方面向博士生同学提出了期冀:第一,兼顾学术性与思想性,强调教育经济学研究要同时注重学术性与思想性;第二,数据与多样数据,教育经济学在量化数据处理方面见长,但也要从其他学科借鉴研究方法;第三,实证和超越实证,放飞学术想象力,加强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第四,发表和超越发表,要警惕不谈问题、只看发表,对现实境况缺乏关照的问题。最后,阎老师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思想碰撞、交流沟通之中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阎凤桥教授致辞本次论坛经过双盲评审选出优秀论文27篇,包括3个一等奖、11个二等奖和13个优秀奖,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哈巍宣读论文评选结果并颁奖。优秀论文获奖者合影三位一等奖获奖博士生李欣、唐雅琳与张文杰分别介绍了获奖论文《College-Major
其他

IEE动态|第一届北京大学教育经济学博士生学术论坛议程

编者按2021年10月16日,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将举办首届教育经济学博士生学术论坛,本次论坛主题为“如何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回顾、反思与展望”,下面就让我们跟小编一起来详细了解下论坛的议程吧。因为疫情原因,校外人员无法入校参加,欢迎您通过线上直播地址参会。|往期回顾|■IEE动态|【短视频】第一届北京大学教育经济学博士生学术论坛■IEE动态|【征稿】第一届北京大学教育经济学博士生学术论坛■我所教师荣获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教育经济研究所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成立于1999年,由原国家教委、原国家计委和财政部联合支持设立,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也是全国唯一一所从事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国家重点研究机构。
其他

IEE动态|北大教育论坛第247讲

作为国家教育问题的重要研究和咨询机构,教育经济研究所以教育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和基础理论问题为研究重心,致力于探索教育经济学科前沿重大问题,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教育政策制定的重大战略需求。
其他

我所教师荣获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作为国家教育问题的重要研究和咨询机构,教育经济研究所以教育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和基础理论问题为研究重心,致力于探索教育经济学科前沿重大问题,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教育政策制定的重大战略需求。
其他

IEE人才培养|课程推介:影像中的教育世界(全校公选课)

作为国家教育问题的重要研究和咨询机构,教育经济研究所以教育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和基础理论问题为研究重心,致力于探索教育经济学科前沿重大问题,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教育政策制定的重大战略需求。
其他

IEE动态|【短视频】第一届北京大学教育经济学博士生学术论坛

作为国家教育问题的重要研究和咨询机构,教育经济研究所以教育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和基础理论问题为研究重心,致力于探索教育经济学科前沿重大问题,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教育政策制定的重大战略需求。
其他

一丹教育论坛|聚焦后疫情时代教育生态 共议协同创新

7月10日至11日,2021年度“一丹教育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由陈一丹基金会、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共同举办,围绕“教育生态”这一年度关键词,来自中国、德国、英国、芬兰、丹麦、新加坡、孟加拉国等不同国家近40位专家、学者、国际组织成员或地方政府官员、中小学校长及企业家先后发表演讲,就教育生态的协同创新、技术趋势、有效治理、机遇挑战等议题进行了多元讨论,深入探讨如何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生态。阎凤桥教授致辞
其他

IEE动态|【征稿】第一届北京大学教育经济学博士生学术论坛

作为国家教育问题的重要研究和咨询机构,教育经济研究所以教育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和基础理论问题为研究重心,致力于探索教育经济学科前沿重大问题,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教育政策制定的重大战略需求。
其他

IEE动态 | 青年学者系列讲座2021年第7期:社区学院学生可以扩大STEM四年制学位获得群体与提高获得群体的多样性吗?

297腾讯直播地址:https://meeting.tencent.com/l/wqKIlU7yaG3rB站直播地址:http://live.bilibili.com/22743618报告简介We
其他

IEE动态 | 教育经济研究所举办2021年第6期青年学者系列讲座

2021年4月19日晚上,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举办了2021年第6期青年学者系列讲座。本期讲座主题为“创新与就业——基于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角度”,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陈阳博士主讲。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教育学院副教授马莉萍主持了会议,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教育学院教授岳昌君和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对报告进行了点评。海内外四百余名师生通过腾讯会议、腾讯会议直播和B站直播等线上方式参与会议。
其他

IEE动态 | 教育经济研究所举办2021年第5期青年学者系列讲座

作为国家教育问题的重要研究和咨询机构,教育经济研究所以教育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和基础理论问题为研究重心,致力于探索教育经济学科前沿重大问题,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教育政策制定的重大战略需求。
其他

IEE动态 | 教育经济研究所举办2021年第4期青年学者系列讲座

作为国家教育问题的重要研究和咨询机构,教育经济研究所以教育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和基础理论问题为研究重心,致力于探索教育经济学科前沿重大问题,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教育政策制定的重大战略需求。
其他

IEE动态 | 青年学者系列讲座2021年第4期:跨国研究生和选修实训(OPT):生活经验的现象学研究

作为国家教育问题的重要研究和咨询机构,教育经济研究所以教育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和基础理论问题为研究重心,致力于探索教育经济学科前沿重大问题,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教育政策制定的重大战略需求。
其他

IEE学术 | 丁小浩 何章立: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的“灰犀牛”式结构风险预警

作者简介:丁小浩,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教授。何章立,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转载自:《高等教育研究》2021年第二期*本公众号不对文章观点负责,文责自负,仅作分享之用。往期回顾IEE动态
其他

IEE动态 | 教育经济研究所举办2021年第3期青年学者系列讲座

2021年2月5日晚,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举办2021年第3期青年学者系列讲座。本期讲座的主题为“晚婚和大学录取:来自中国晚婚晚育政策的实证结果”,由复旦大学助理教授周宇主讲。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蒋承主持了讲座,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经济系长聘副教授施新政和密歇根州立大学经济系助理教授邹奔对报告进行了点评。来自海内外近两百名师生通过腾讯会议和B站直播等线上方式参与。讲座伊始,蒋承副教授首先对讲座的报告人和与评人进行了介绍,并提到家庭结构和人力资本积累的关系是教育经济学领域非常经典的问题,而教育与婚姻的因果关系又是目前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对于现阶段的人们而言,周宇老师的主题是关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量化历史研究,以今天的场景来思考那个历史时期婚姻对大学录取情况的影响效果和机制,也许带给我们新的理论发现和启示。周宇助理教授的报告围绕“晚婚和大学录取:来自中国晚婚晚育政策的实证结果”的主题展开。她指出,晚婚不仅仅带来晚育及人口生育率下降,也可能会带来尚未重视的其他方面的福利损失,因而值得社会和政府的进一步研究和关注。文章利用1974年“晚、稀、少”人口计划生育政策中提高结婚年龄的外生冲击以及1978年恢复高考的高等教育政策变动、通过双重差分的方法,研究推迟初婚年龄对于恢复高考后接受高等教育的影响。1973年12月“晚、稀、少”人口计划生育规定,全面推迟初婚年龄,其中男性为25周岁,女性为23周岁,城镇人口年龄进一步提高。文章采用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千分之一抽样数据,着重分析研究1941-1952年出生的城市男性样本,并按照城镇男性初婚要求26周岁,将样本分为政策影响人群(在1974年1月,25岁及以下人群,1949-1952年出生)和不受政策影响人群(在1974年1月,26岁及其以上人群,1948年-1941年出生)。研究发现,1974年的“晚、稀、少”政策使城市男性初婚年龄推迟半年左右。而该年龄推迟又进一步导致城市男性在恢复高考后大学以上的高等教育录取率降低约3.5%,相当于1970年代平均大学入学率的四分之一。可能的一个成因是在中国七十年代,结婚后的家庭分工,尤其是家务分工模式,女性承担大量家务劳动,解放了男性,使得男性可以投入更多时间进行人力资本积累(如读书,看报)。推迟初婚的男性相对较晚享受家务分工带来的好处,导致1978年恢复高考后,高考相对的录取率较低。文章所得结论对于制定有效的人口婚育以及教育政策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支持。
其他

IEE动态 | 教育经济研究所举办2021年第2期青年学者系列讲座

2021年1月30日上午,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举办了2021年第2期青年学者系列讲座。本期讲座主题为“在线教育质量的评估与提升”,由纽约大学博士后研究员李秋劼博士主讲。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教育学院副教授马莉萍主持了会议,美国马里兰大学助理教授刘璟和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助理教授郭菲对报告进行了点评,海内外千名师生通过腾讯会议、腾讯会议直播和B站直播等线上方式参与会议。马莉萍副教授介绍到,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期望通过青年学者系列讲座搭建一个活跃的学术交流平台,为青年学者提供一个展示学术成果的机会,促进教育经济学的繁荣发展。本次讲座的主题是在线教育,受世界范围新冠疫情的影响,在线教育蓬勃发展,在线教育相较于传统面授教育有何优势、是否增加了教育机会、提升了学习成效等问题亟待回答。马莉萍副教授主持李秋劼博士的报告围绕“在线教育的评估与提升”主题展开,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在线教育的发展、优势和难点,以及在线学习效果评估的研究现状,接下来详细介绍了自己的两篇研究。第一项研究以墨西哥一所公立大学的英语课程为研究对象,通过2007~2016年2万余个观测,检验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相较于完全面授课程的成效,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学生和课程固定效应后,混合教学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完成率。第二项研究基于一项关于在线学习中信息反馈干预的随机实验,结合教育心理学的归因理论,验证了信息反馈对学生学习归因和学习成效的影响。研究发现:通过在学生学习的反思环节增加学生自身和同伴的学习时长反馈,可以显著提高那些认为自身表现不好学生的学习时长和努力程度,但是对学生的成绩没有显著影响。李秋劼博士主题报告刘璟助理教授高度评价了李秋劼博士的研究。他提到,在线教育领域的研究还不充分,是未来重要的教育学研究领域,在线教育研究面临着学习成就测量、研究场景推广和机制分析等挑战。他基于李秋劼博士的研究,提出了更多的研究展望,如学习支持干预研究、改变干预频次等,并提到要重视研究的政策含义。刘璟助理教授点评郭菲助理教授谈到,在线教育已经成为不可逆的趋势,线上和线下教育之间并非相互替代的简单关系,需要通过研究来理解在线教育的优势,并全面关注“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三个维度。在对在线教育效果进行评估时,还需要细致地分析出混合教学与完全线下课程的差异,如教师质量和角色的转变、在线平台的功能细节等,以为教育实践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可操作性建议。郭菲助理教授点评李秋劼博士对两位与评人的评论进行了一一回应,并在随后的互动环节,就来自北京大学、美国布朗大学、美国堪萨斯大学、河北大学等多所学校的同行提问进行了回复,并展开了热烈讨论。最后,马莉萍副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疫情下在线教育快速发展、势不可挡,也引发了学界的普遍关注。从教育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如何从公平、成本和效果等角度分析在线教育的优劣和改善空间,是未来需要持续关注的重要议题。扫码即可观看每期直播和回看啦!
其他

IEE动态 | 教育经济研究所举办2021年第1期青年学者系列讲座

作为国家教育问题的重要研究和咨询机构,教育经济研究所以教育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和基础理论问题为研究重心,致力于探索教育经济学科前沿重大问题,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教育政策制定的重大战略需求。
其他

IEE学术 | 丁小浩:为什么教育焦虑愈演愈烈?

作者简介:丁小浩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教授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经济学
其他

IEE动态 | 闵维方 马莉萍:《教育经济学》正式出版

【1月4日直播预告】面向数字时代的教育经济研究——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2021新年论坛暨《教育经济学》新书发布会内容简介任何社会的生存与发展都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人们总是要做出选择: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分配什么,怎样分配;销售什么,怎样销售;购买什么,怎样购买?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经济学是从人们的选择入手,研究经济现象和规律的。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高速发展、以智能化为标志的新一轮产业革命蓬勃兴起的今天,通过教育形成的知识技能和各种非认知能力,为个人和社会带来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大得多。在人类的历史上,一个人、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和贫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更多地依赖于教育。因此,在现代社会中,人人都要上学受教育,这已经成为人们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事情了。每一个家庭都要为自己的子女做出教育选择:上什么学校?受多少年教育?受什么类型的教育?参加什么样的培训?同样,为了传承人类文明、发展国计民生,每一个国家都要举办教育。由谁来办教育?办多少教育?办什么类型的教育?比如办多少小学、中学和大学?办多少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继续教育?特别是在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日益成为时代发展所必需的今天,个人和社会都处于各种各样的教育选择之中,这种选择体现在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的教育投入决策中。教育经济学从分析个人和社会在各种资源和条件约束的情况下如何进行教育选择入手,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的规律。个人通常是根据自己的偏好、禀赋、预算约束和预期收益等因素选择最适合的学校或培训机构,以及最适合的受教育年限。但是个人并不能总是随意地进行教育选择,因为个人的选择是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中进行的,而社会是由许许多多相互作用的个人和群体组成的。因此,个人的选择常常为社会的制度化因素所制约。而社会的选择包括:如何更好地配置和使用稀缺的教育资源,如何通过学校教育和培训机构培养造就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具有各种知识和能力的人,以及如何将作为人力资本的知识和能力在不同社会群体中进行分配。这种社会的选择不仅涉及稀缺资源在教育过程中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效率,还涉及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因此,教育选择对个人和社会都至关重要,它不仅关系到个人未来的福利水平和社会经济地位,更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兴衰。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个人和国家为教育所付出的时间和费用是一种生产性投资。对于个人来说,通过受教育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是一种可以为自己带来未来收益的人力资本;对于国家来说,发展教育的支出是对本国人力资源的开发投资。一般来说,这种投资越多,形成的促进国家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就会越大。大量的实证研究显示,这种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在特定条件下远远高于物质资本的投资收益。由于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选择总是在各种约束条件下按照一定的价值观念和政策取向进行的,如果个人或国家教育选择失误,教育投资不当,就可能造成教育供给不足、教育结构失衡或过度教育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教育经济学研究从本质上揭示了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除了这种生产性的经济功能,教育投资还具有许多其他方面的功能,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传承人类文明,充实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和谐、文化繁荣和政治进步等。教育经济学从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地区、国家和全球多个层面研究教育需求与供给,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教育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中的关键作用;理解教育系统内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对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提升人力资本质量、促进社会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理解个人所受的教育对于自身未来的就业机会、收入水平和社会经济地位的深刻影响。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不仅关系到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更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从而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人们对胎儿进行胎教,给胎儿放唱片讲故事等;孩子出生后,精心哺育孩子,保障充足的营养,使之健康成长;送孩子进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读研究生、出国留学等等。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些都是投资行为,是对人的投资。教育经济学知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种投资结构的合理性,并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用分析、成本-效率分析和成本-可行性分析,这些分析会帮助国家决策者和受教育者个人做出更好的教育选择。因此,我们相信,不论你将来是从事经济学研究,还是教育学研究;不论你是从事经济领导工作,还是从事教育管理工作;不论你在大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做高级管理工作,还是自己创业成立公司,开办自己的服装店或餐厅,抑或是做一名出租车司机……你都应该学一点教育经济学的知识。对于从事教育学和经济学研究的人来说,它或许可以帮助你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来思考、丰富和充实你的研究;对于从事实际工作的人来说,它或许能帮助你更科学地思考如何聘任、管理和充分发挥受过不同层次和类型教育的人才的作用,也可以更好地帮助你选择促进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教育培训项目,帮助你为子女选择最适合的教育机会。教育经济学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日益凸显而形成的一门生机勃勃的新兴学科,是现代经济学和教育学最新发展的结晶之一。同许多其他学科一样,在经历了初期的学派林立和不同观点的激烈争论之后,教育经济学逐渐形成了成熟统一的主流。其早期的研究主要涉及经济学和教育学,近年来越来越多地涉及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心理学,以及行为科学、学习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成为一门充满活力的交叉学科。这是一本教育经济学的入门书。为了帮助对这门学科感兴趣的学生和读者尽快地并尽可能轻松顺畅地掌握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我们尽可能运用深入浅出的方法,根据学科形成发展的历史与学科内在逻辑相一致的原则安排本书的章节。现代教育经济学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20世纪60年代初人们比较深刻全面地认识到了教育的巨大经济价值的背景下产生的(第一章);对这种认识的系统化和实证检验逐步形成了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第二章);不断深化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对通过教育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在个人社会经济地位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极端重要性的认识(第三章);这种认识推动着各国政府和居民个人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教育投资之风吹遍了全球(第四章);随着教育投资不断增加,大量的资源进入教育领域,如何有效地配置和使用这些资源,以实现教育产出的最大化,这就是与教育生产相关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形成了教育投入与产出关系的教育生产函数模型,即作为人力资本的知识和能力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人们对教育生产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第五章);同物质生产中的任何领域一样,教育生产过程中也会消耗大量的成本,而且由于教育是一项同时使国家、社会、企业、个人多方受益的事业,在市场经济“谁受益,谁付费”的前提下,人们很自然地提出了教育的成本和成本分担的问题,即由教育的受益各方分担一部分相应的教育费用,用以补偿教育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而分担了成本的各方都十分关注投入教育领域中的资源的使用效率,因此研究者对教育成本结构和成本行为规律进行了深入分析(第六章);并进一步去探究和计算消耗巨大成本的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实际收益到底有多大(第七章),及其对整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的贡献(第八章);由于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并不是在教育系统内部,而是毕业生通过劳动力市场进入工作场所后实现的,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相互作用就成为教育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第九章);这种相互作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第十章),同时会影响对教育供给具有重要意义的教师供求与工资水平(第十一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经济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同其受教育水平和类型密切相关(第十二章);因此作为社会公平基础的经济公平又同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源和受教育机会在社会各群体中的分配密切相关(第十三章);由于追逐效率的市场自发作用不能导致教育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公平,为了弥补市场缺陷,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政府的教育财政政策的调节作用至关重要(第十四章)。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经济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课题,尤其是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网络社会的蓬勃兴起和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改变了和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进而改变了教育的成本效益结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也进一步强化了教育在知识生产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而经济全球化则不可避免地促进了教育的国际化,从而导致全球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这些都是教育经济学面临的新的研究课题。为了帮助读者掌握所学内容,本书尽可能合理设计章节内部的结构安排。在每章起始位置提出本章的“内容提要”和“学习目标”,帮助读者了解每章的主要知识点,以及自评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提炼每章的“关键词”,对于首次出现的关键词会在行文中给出详细解释;在介绍理论体系和知识点的过程中尽可能穿插一些“案例”和“知识小卡片”,包括对当下热点问题的分析和讨论、国内外学者对某一研究问题的最新发现、与学术研究相关的逸闻趣事等,帮助读者加深理解,并逐步学会如何将理论运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在每章末尾提供了“本章小结”“思考与练习”和“拓展阅读建议”,其中,“拓展阅读建议”文献列表中包括国内外经典著作和最新研究论文,为希望进一步深入学习的读者提供参考。作者简介闵维方1982
其他

IEE动态 | 面向数字时代的教育经济研究——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2021新年论坛暨《教育经济学》新书发布会

“面向数字时代的教育经济研究”——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2021新年论坛暨《教育经济学》新书发布会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迈上人均GDP一万美元新阶段,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世界在变化、技术在进步、知识在更新、竞争在加剧,数字经济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面向数字时代,如何发展经济和教育,提升我国人力资本规模和质量,保持经济可持续快速发展,值得教育经济学界关注和研究。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将举办“2021新年教育论坛:面向数字时代的教育经济研究”。会上将发布最新出版的《教育经济学》一书,并分专题展开分享交流。|
其他

IEE学术 | 丁小浩 范皑皑:教育经济学中的数学应用:现实、争论与前景

摘要教育经济学的方法论进化深受其母学科经济学的影响,这使得数学方法在教育经济学中也得到广泛应用。对于数学在经济学及其分支学科应用的必要性和有效性,一直存在激烈的争论。本文首先梳理了数学在教育经济学中应用的现状,进而简要介绍了经济学中数学应用的发展历程和成就,以及经济学中关于数学应用的有效性与合理性的争论。我们认为数学的功用在于保证教育经济研究推演的形式逻辑具有合理性,但是数学不能替代教育经济学的思想。通过数学模型做漂亮的教育经济学研究比做教育经济学里漂亮的数学模型更值得鼓励和推崇。【关键词】教育经济学;数学化;方法论;有效性;合理性作者简介:丁小浩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经济学作者简介:范皑皑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编审《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编辑部副主任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研究领域:大学生发展与就业、国际教育、家庭教育投资1教育经济学中的数学应用教育经济学中的数学应用:现实、争论与前景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等信息的学科。数学具有严密的符号体系,独特的公式结构。它高度抽象,逻辑严密,应用广泛。作为一种工具或者手段,数学在现代科学发展中发挥了广泛而重要的作用。华罗庚曾将数学的应用概括为“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个概括还主要限于数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实际上数学在现代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的发展中也发挥了重要的功用。但是没有哪门社会科学像经济学这样广泛而全面地使用了数学,无论是在规范类研究中还是在实证类研究中,无论是在理论建构中还是在经验验证中,都更加彻底地贯彻了科学哲学对方法论的要求。经济学被喻为“社会科学的皇后”。教育经济学自从20世纪50年代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出现以来,就一直深受母学科(经济学)的影响,在方法论进化和发展方面亦步亦趋,这使得数学方法在教育经济学中也得到广泛应用。我们可以把数学在教育经济学中的应用分为两种主要类型:其一是研究变量间随机关系的计量教育经济学。这类应用的主要兴趣在于对教育经济研究的相关理论和研究假设的经验验证,侧重将前人提出的数学方程式改造成适合经验检验的形式,它关注的是由大量的不确定性个体组成的群体所呈现出的一般规律,主要目的是相关研究假设的实证检验,对研究总体特性的统计推断和预测。其二是研究变量间确定函数关系的数理教育经济学。这类应用注重用数学方程式表述教育经济的相关理论或者研究假设,不太关心理论的可度量性或其经验方面的可论证性,目的是研究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主要为教育经济学提供简洁、严密而又准确的归纳、演绎、抽象和概括等工具。从现有的研究文献看,数学在教育经济学中的使用主要体现了计量性的特征,也即主要是使用统计分析方法和软件,通过收集并使用相关数据,对总体特性进行估计,对现有理论或者研究假设进行经验验证。笔者对收录在汉那谢克
其他

IEE学术 | 秦春华:关于未来教育的思考

研究员转载自:《北大考试》2020年12月2日*本公众号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往期回顾IEE学术
其他

IEE学术 | 王辞晓 杨钋 尚俊杰:高校在线教育的发展脉络、应用现状及转型机遇

开栏语在线直播课堂作为一种同步在线教学模式,能实现教师和学生在不同空间的同一时间开展教学。基于网络的同步在线教学在早期往往作为异步教学的辅助工具使用,但受2020年新冠疫情的影响,全球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在线教育实践。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教育博士(Doctor
其他

IEE新闻动态 | 《技能形成与区域创新》新书推介

杨钋,2020.《技能形成与区域创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功能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其他

IEE人才培养 | 高文娟:我国高校本科毕业生升学选择的影响机制及趋势分析

【编者按】这是一群特殊的学生,面对全球肆虐的疫情,他们以无畏的勇气、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在追求学术真理的道路上乘风破浪、勇往直前!这是一批特殊的论文,在不计其数的远程指导、线上讨论、云端对话后破茧而出、修成正果!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隆重推出“停课不停研“
其他

哈巍研究员论文被行为经济学顶尖期刊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接受发表

Organization是行为经济学的顶尖期刊,由Elsevier出版集团发行,致力于经济决策、组织与行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以及经济变革的各个方面。Journal
其他

IEE学术║鲍威 金红昊:新高考改革对大学新生学业适应的影响:抑制还是增强?

本文系新高考改革政策影响系列研究的第三篇成果,该系列研究从升学选择、高中学业经历和大学学业适应三大维度系统分析了新高考改革的政策效果。【系列1】阶层壁垒与信息鸿沟:新高考改革背景之下的升学信息支持【系列2】新高考改革对学生高中学习经历的重塑【系列3】新高考改革对大学新生学业适应的影响:抑制还是增强?【摘要】新一轮高考改革旨在引导高中素质教育的深化,重塑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业经历,以期实现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随着浙沪两地试点改革的推进,2018年首轮新高考学生已进入高等院校,新高考改革试点地区学生在大学入学后的学业适应状况如何?其新生阶段学业表现及专业兴趣是否优于尚处于传统高考模式之下的其他区域升学者?为回应上述研究问题,本文基于全国高校教学质量与学生发展调查数据,使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DID)探究新高考改革对大学新生学业适应的影响效应,科学评估高考改革的政策成效。分析发现,由于走班制、选考制等对学生高中学业基础的影响,新高考改革使得大学新生的学业表现略有下滑。但令人欣慰的是,随着生涯规划教育在高中阶段的强化,新高考改革显著提升了大学新生对就读专业的兴趣。此外,新高考改革对大学新生学业适应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对于来自教育资源薄弱区域的大学新生而言,其学业适应下滑更为明显。【关键词】新高考改革;大学新生学业适应;学业表现;专业兴趣;高中-大学衔接鲍威
其他

IEE学术║鲍威 金红昊 杨天宇:新高考改革对学生高中学习经历的重塑

本文系新高考改革政策影响系列研究的第二篇成果,该系列研究从升学选择、高中学业经历和大学学业适应三大维度系统分析了新高考改革的政策效果。【系列1】阶层壁垒与信息鸿沟:新高考改革背景之下的升学信息支持【系列2】新高考改革对学生高中学习经历的重塑【系列3】新高考改革对大学新生学业适应的影响:抑制还是增强?【摘要】2014年启动的新高考改革旨在以升学选拔机制的调整,引导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由此推动高中教育向全人教育的转型。随着改革地域的逐步扩增,考察新高考改革对于高中教育改革的推动成效成为科学评价本轮改革的关键研究议题。鉴于此,本文基于调查数据,基于学业参与和课外活动参与两大观测维度,对新高考改革对学生高中学习经历的影响开展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新高考改革使得浙沪高中生的课程学习投入相对下滑,课外自主学习投入相对上升,应试压力在高中三年得到相应疏解。与此同时,由于新高考改革重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显著促进了浙沪高中学生的课外社团活动和大学体验活动的参与经历。【关键词】新高考改革;高中教育;学业参与;课外活动鲍威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金红昊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杨天宇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科研助理1前言新高考改革对学生高中学习经历的重塑长期以来,作为在初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发挥承上启下作用的高中教育,往往被狭隘定义为“应试准备”阶段,而其“为大学阶段成功做准备”的重要功能却遭遇忽视。[1]因此,为走出这一误区,促进高中与大学的有效衔接,亟需改变当下对于高中教育功能的狭隘定义。推动高中教育从“选拔功能”为主导的传统范式向“教育功能”为主导的衔接范式的转型,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亟待回应的焦点议题。[2]同时观察全球趋势也可发现,构建卓越的高中教育体系,从知识、实践、能力层面,为学生毕业后接受高等教育、甚至未来职业发展奠定核心基石,成为近年各国高中教育体制改革的着力点。[3][4]2014年以来,新一轮高考改革首先在浙沪两地拉开序幕,此后逐步在全国其他省市有序推进。新高考改革旨在以升学选拔机制的调整,引导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由此推动高中教育向全人培育的转型。2019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下文简称“指导意见”),强调高中教育应实现学生在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等多维度的全人发展。[5][6]同年11月,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指出应以高考改革撬动高中教育变革,强调综合素质在高考选拔标准中的优先性,通过人才选拔机制的调整推动素质培育在高中教育的落地与实施。[7]随着新高考改革地域的逐步扩增,考察改革对于高中学校教育改革的推动成效成为科学评价本轮新高考改革的关键研究议题。鉴于此,本文基于实证调查数据,尝试从学生个体的微观层面入手,基于学业参与和课外活动参与两大观测维度,探究新高考改革对学生高中学习经历的影响。这不仅有助于从学术层面科学评估新高考改革的政策实施成效,也可从实践层面为未来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制度设计提供方向性引导。2文献回顾新高考改革对学生高中学习经历的重塑(一)高中教育改革的国际趋势在全球化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趋势下,学生的大学入学前学业准备不足问题逐渐凸显,[8]促使各国政府开始反思和审视高中教育的质量问题。另一方面,随着知识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人才选拔标准的逐步提升,雇主期待求职者拥有较高水平的认知与非认知综合能力,这也对高中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9]在上述社会宏观背景之下,各国相继推行一系列高中教育的改革举措,以期提升高中毕业生对高等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的胜任力。横向梳理各国高中教育的改革举措,其趋势集中体现为课程体系的严格性和课外学习机会的多元化两个层面。首先在课堂场域内,高中教育需要为学生提供严格且具有挑战性的课程,通过扎实的学术训练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结构,以应对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的需求。[10]2016年美国启动的高中教育重设计划(Redesigning
其他

IEE学术║杨钋:经济不平等时代的校外教育参与

转载自:《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作者:杨钋,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教育经济学系主任【摘要】在经济不平等、基础教育均衡化和“互联网+教育”并行发展的背景下,校外补习进入新阶段,其特征是广泛参与和深入参与。校外补习逐步发展为政府和市场共同提供的校外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受到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因素的影响。当前校外教育领域出现三大趋势:一是基础教育均衡化政策和高等教育的分层发展战略促使基础教育竞争从校内转向校外;二是经济不平等的环境中,父母加大了对校外教育的参与,密集化育儿文化出现并广为扩散;三是互联网等技术的普及消除了校外补习的有限参与障碍,拓宽了家庭教育选择的范围。政策—文化—技术的互动促使家庭的校外教育活动参与日趋制度化。其后果是基础教育从“高校内竞争、低校外竞争,低补习参与”的低水平均衡转化为“低校内竞争、高校外竞争、高补习参与”的高水平均衡。在后补习时代,校外教育活动逐步成为社会分层与流动的主要工具。政府应调整对校外教育的认识,承担起弥合校外教育参与的阶层差异的责任。【关键词】校外教育活动;制度化;经济不平等1全球视野中的不平等与补习扩张经济不平等时代的校外教育参与过去四十年来,全球经济不平等的程度加剧(Piketty
其他

IEE学术║鲍威 金红昊 肖阳:阶层壁垒与信息鸿沟:新高考改革背景之下的升学信息支持

本文系新高考改革政策影响系列研究的首篇成果,该系列研究从升学选择、高中学业经历和大学学业适应三大维度系统分析了新高考改革的政策效果。【系列1】阶层壁垒与信息鸿沟:新高考改革背景之下的升学信息支持【系列2】新高考改革对学生高中学习经历的重塑【系列3】新高考改革对大学新生学业适应的影响:抑制还是增强?【摘要】为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缓减高考的过度应试压力,新高考改革突出了升学选择的多元性和选择性,但其复杂的制度设计也导致信息占用成为新的升学竞争点,从而影响不同阶层学生的教育获得。本文基于新高考试点地区调查,从家庭、市场、学校三个视角,实证考察升学信息支持的多元路径及其对不同阶层教育获得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⑴新高考制度之下,家庭社会经济属性依然对子代的教育获得具有重要影响,而升学信息支持则进一步扩大了阶层差距;⑵新高考制度设计的复杂性使得传统意义上的父母升学参与趋于失效;⑶新高考制度设计的复杂性催生了市场化升学咨询产业的扩大,其效用更为显著地转化为优势阶层的高考分数增量;⑷值得欣慰的是,高中所提供的升学指导和生涯教育能够发挥充足的补偿效应,避免弱势群体在升学竞争中陷入信息不完全的困境,缩小教育获得中的阶层差距。【关键词】新高考改革
其他

IEE学术║岳昌君 夏洁 邱文琪 :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实证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2019年17个省区市32所高校的抽样调查数据,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2019年高校毕业生整体落实率为80.1%,与2017年相比,毕业生单位就业的比例有所下降,而待就业的比例上升,国内升学的比例也明显上升,就业难度加大;(2)从就业分布来看,毕业生更倾向于在东部地区和北上广等地区就业,在大中城市就业的比例超过80%,教育成为就业占比最大的行业,民营企业仍然是吸纳毕业生最多的单位类型;(3)人力资本依然是影响高校毕业生求职结果和起薪水平的重要因素。同时,家庭背景、学校背景以及地区间、行业间劳动力市场差异,对毕业生求职、起薪、就业满意度也产生着重要影响。岳昌君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教授夏洁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邱文琪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博士研究生2019年不仅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高校扩招20周年,而且是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经济发展迈入更高阶段的一年;这一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我国未来的经济和高等教育都将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就业是民生之本,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是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的‘牛鼻子’。”2019届高校毕业生达到834万人,2020届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874万人,探究新时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特点和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意义重大。在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的背景下,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是否给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去向、就业分布和就业质量等方面带来新的特征?本文基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2019年6月进行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所获得的数据,结合以往研究,对2019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统计描述,并利用计量回归方法分析毕业生求职结果、就业起薪和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力图发现201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特点与新趋势,进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1201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出哪些特点?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实证研究从毕业生的落实率来看,总体而言,2019年高校毕业生的总体落实率为80.1%,其中,已确定就业单位的比例为37.7%,国内升学的比例为24.9%。与2017年相比,毕业生总体落实率下降4.5个百分点,已确定就业单位的比例下降1.1个百分点,出国出境的比例下降1.8个百分点,自由职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比例均略有下降,而国内升学的比例提高4.5个百分点。从已确定就业单位毕业生的就业分布来看,在就业地点方面,大中城市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就业的人数超过一半,占比高达56.1%;在地级市及以上城市就业的占比合计为81.0%。在就业地区方面,北上广等东部地区对毕业生的吸引力较大,在东部地区就业的比例达到56.7%;而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中部地区毕业生的流失比例则较高。在就业行业方面,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排名前五的行业分别为:教育(12.6%),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12.4%),制造业(11.8%),金融业(10.6%)和建筑业(9.8%);由此可见,与2017年相比,教育取代金融业成为吸引高校毕业生就业比例最大的行业,制造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也明显提高。在工作单位性质方面,企业仍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单位,在各类企业就业的比例总计达到76.1%。在职业类型方面,技术类、管理类和服务类职业是毕业生最主要的职业选择,三类职业占比分别为专业技术人员(34.9%),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事业单位管理人员(17.1%),商业和服务人员(16.6%)。收入是反映就业质量的客观指标之一,从已确定就业单位毕业生的月起薪来看,
其他

IEE学术║彼得罗·塔西亚: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基于经济史视角

【摘要】人力资本研究的发展使得教育成为经济和政策讨论中的中心议题,因为它为能带来多重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技能和知识积累活动提供了复杂成熟的理论支持。本文通过概述人力资本研究领域的兴起和发展历程,尝试分析人力资本研究是如何在当今关于教育和培训的社会政治讨论中占据了如此重要的地位。本文从人力资本理论的历史缘起入手,论述了多年来学者对人力资本理论的批评和修正,讨论了人力资本理论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并对这一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作者:彼得罗·塔西亚(Pedro
其他

IEE学术║郭丛斌 张首登 万博绅:中国高考难度:大些好,还是小些好?

在大力推行教育扶贫和乡村振兴的政策背景下,县级高中在维护社会公平和发展县乡经济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利用2007-2017年国内顶尖高等学校A大学的本科生源信息,以一本线作为高考难度的测度,使用双重固定效应模型,研究高考难度对县级高中学生精英大学入学机会及对入学机会集中程度的影响,发现高考难度的降低会显著提高县级高中学生的精英大学入学机会,同时会降低少数高中对精英大学入学机会的垄断程度,使其分布更加均衡。因此,在保证高考人才筛选功能的同时,应当兼顾其对教育公平的作用,要充分考虑县级高中学生和城市高中学生的相对差距,不能一味追求试题难度而忽略其促进代际流动的功能;同时,要提高县级高中自身的教育质量。本文刊于《教育研究》2020年2期。关键词:精英大学;
其他

IEE学术║鲍威:跨越学术与实践的鸿沟:中国本科教育高影响力教学实践的探索

摘要:随着院校影响力与学生发展研究的积累与深入,如何从众多的研究凝练出实践中切实可行的信息,明晰大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成为该领域迫切需要回应的现实课题。本文基于全国高校学生调查数据,采用多水平多元逻辑斯特回归分析方法,尝试明晰和验证中国本科教育中的高影响力教学实践。研究发现,促进不同类型学生发展的高影响力教学实践包括六大核心要素:建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管理制度、规制与参与相互交融的课堂教学方式、强化课堂场域外师生互动、提供学生多样化校园经历、优化高校经费配置结构、完善学生支持体系。高影响力教学实践的成功实施并非简单的提供,需要充分契合院校的组织禀赋和学生特征。本文全文发表于2019年7月《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光明日报编辑转载。1大学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