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治理

其他

吉林有出海口了!人大重阳向俄副总理呼吁“开放海参崴”成真!

本文约7400字,读完约需8分钟近日,中国海关总署联合三部委批复同意吉林省内贸货物跨境运输、增加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港(海参崴)作为内贸中转口岸。这近乎等同于吉林省拥有直接的出海口,也意味着半年多前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多次对俄罗斯“开放远东”呼吁成真。2022年9月,人大重阳执行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执行理事王文在俄知名媒体《生意人报》(Kommersant)长篇撰文,强调《远东崛起,中俄在远东合作》(点击下划线部分查看相关内容),更在海参崴举行的第七届东方经济论坛上对俄副总理当面呼吁,背靠中国大陆,全力开放海参崴。现将演讲视频集锦、长篇撰文、演讲内容再次刊发如下。GGRC2017在第七届东方经济论坛发言:当俄副总理面说,背靠中国,将海参崴建成新的香港2022年9月6日,在俄罗斯远东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举行的第七届东方经济论坛第二天,在主题为“通往多极世界的门户:国际关系新架构中的远东”的分论坛上,俄罗斯副总理兼总统驻远东联邦区全权代表尤里·特鲁特涅夫(Yury
2023年5月19日
其他

许利平:共建“一带一路”:中国与东盟共同繁荣之路

本文约3000字,读完约需4分钟作者许利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本文转载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GGRC2017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也是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十周年。中国视东盟为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和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地区。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在东盟不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成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使得双方共同享受到共建“一带一路”所带来的发展红利,并推动各自现代化进程向前发展。这进一步彰显了共建“一带一路”对地区合作的内驱力与引领力。丝路精神是合作的重要源泉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东盟国家成为古代东西方海上贸易的交汇点。瓷器、茶叶、香料、丝绸等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的主要商品,“郑和下西洋”“大帆船贸易”等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交往。泉州、广州、巨港、马六甲等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大都市,各国商贾云集,留下许多民间佳话。在历史的长河中,古代丝绸之路带给东盟国家的是和平、合作、包容与互利,和平之路、合作之路、开放之路、互鉴之路、共赢之路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民心相通的共识基础。在历史与现实交会中逐渐形成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丝路精神始终贯穿于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友好交往之中,并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在东盟落地生根的重要源泉。实现发展是合作的最大公约数发展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合作的最大公约数。十年来,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要平台,通过开放发展、联通发展、健康发展等多维发展合作,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筑牢发展根基,更大范围惠及民生,使得中国与东盟双方共享越来越多的发展红利。开放发展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出发点。“一带一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与包括东盟在内的世界各国开展开放合作。十年来,中国与东盟十国均已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印尼“全球海洋支点”构想、越南“两廊一圈”、泰国“4.0战略”、柬埔寨“四角战略”等进行战略对接。同时,共建“一带一路”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东盟印太展望”开展对接合作,充分体现了共建“一带一路”在战略、政策对接的开放性,进一步释放了政策红利。联通发展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基础。互联互通是联通发展合作的主要载体,是共建“一带一路”的落脚点,其中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重点。在这方面,中国与东盟合作成果斐然。中老铁路助力老挝实现“陆联国”梦想,不仅提升老挝的对外贸易额、推动老挝旅游业发展,而且有助于中国形成稳定高效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运输通道,助推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雅万高铁是中国、印尼两国务实合作的旗舰项目,也是中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建设的“第一单”。今年下半年正式通车后,雅万高铁将激发沿线数千万人口经济活力,助推东盟最大经济体的经济持续增长。此外,金港高速公路通车,使得柬埔寨这个欠发达国家迈入“高速时代”。中老泰铁路、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等项目建设提速,大湄公河区域铁路联盟正式成立。中欧班列与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有效联通,将东盟同欧洲、中亚货物贸易通道有机衔接,成为“一带”与“一路”联通的示范区。健康发展合作,是打造“健康丝绸之路”的重要路径,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年来,双方建立了中国-东盟卫生合作论坛和中国-东盟医院合作联盟等健康发展合作机制,开展相关对话、协调与合作。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中国持续与东盟相关国家分享疫情信息、诊疗和防控方案以及抗疫理念,多次举行专家视频研讨会,并向相关国家派遣抗疫专家组,及时开展疫苗捐赠与生产技术的转移合作,生动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发展合作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正是在上述多维合作的推动下,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与投资出现高速增长。东盟是中国第三大外资来源地,也是中国对外投资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2013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为4436.1亿美元,2022年双边贸易额翻了一倍,达到9753.4亿美元。2009年以来,中国连续13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2020年东盟跃升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首次形成中国同东盟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的良好格局。截至2021年6月底,双向投资额累计超过3100亿美元。以此为契机,双方民众不断享受到优质商品和服务,获得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随着合作的蛋糕越做越大,共建“一带一路”所释放的发展红利也将越来越大,双方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将越来越强。工业化和产能合作是合作新方向工业化和产能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新方向。工业化是现代化核心,只有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充分实现现代化。随着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成,工业化和产能合作将成为中国与东盟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方向,并助推各自发展。首先,以“两国双园”模式,整合双方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和马中关丹产业园区开启了国际产能合作的新模式。2021年,中国以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元洪投资区为中方园区,印尼以民丹工业园、阿维尔那工业园和巴塘工业园为印尼方合作园区,双方以海洋经济、食品加工、纺织化纤等为重点产业合作建立两国双园。同年,中菲也建立两国双园。中国以漳州五个中方园区,同菲律宾巴丹自由港区在食品加工、海洋经济、现代农业、油气合作、冷链物流、新能源等产业开展合作。其次,在传统工业化领域开展互补性合作,提升东盟工业化水平。东盟国家大都资源比较丰富,工业化则多处于初级阶段,而中国处于工业化中高级阶段,双方在工业合作方面互补性较强。比如印尼镍矿资源丰富,中企以整个镍产业链为主导,辐射带动产业集群,将镍矿加工为镍铁和新能源电池材料,不仅为印尼创造大量税收、就业和外汇收入,也大大提升了印尼工业化水平,为推动印尼实现现代化打下了重要基础。同时,在新型工业化领域,聚焦数字经济产业和绿色经济产业合作,实现弯道超车。在数字经济产业领域,双方在数字基础设施、电子商务、数字技术研发等重点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未来,双方在数据安全保护与政策沟通协调、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合作将具有广阔前景。在绿色经济产业领域,双方对绿色发展合作高度认同。未来中国与东盟将加强在新能源技术开发应用、绿色投融资、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合作,推动能源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建立中国-东盟清洁能源合作中心,共同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和绿色可持续增长,力争在新型工业化方面占得先机,朝着各自发展目标阔步前进GGRC2017格雷厄姆·艾利森驳《经济学人》:美国经济无对手?你忘了中国刘宗义:印度以为遏制中国“好处占尽”,不知已成美西方“炮灰”【荐书】《中国经贸新形势与地方发展——以义乌与RCEP/CPTPP的关系为例》印学者:
2023年5月16日
其他

【荐书】《中国经贸新形势与地方发展——以义乌与RCEP/CPTPP的关系为例》

本文约3000字,读完约需4分钟2023年5月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举办、义乌市场发展研究院等联合主办的“新全球化、RCEP与中国城市的未来”研讨会(点击下划线部分查看议程)上,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和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研究院联合编写、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中国经贸新形势与地方发展——以义乌与RCEP/CPTPP的关系为例》正式发布。书中提到RCEP协议的签署将加速全球经贸重心从北美、欧洲向亚太地区转移,推动世界经贸格局、经贸规则和贸易模式转变,塑造国际和区域经贸新格局。谈及义乌在RCEP中的机遇时,本书认为,RCEP给予中国及缔约方以巨大的发展潜力。相比其他成员国对RCEP内国家的贸易占比超过一半,中国对RCEP国家的经贸占比不足1/3,而义乌相对RCEP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又有较大落差,两个落差叠加起来,使得义乌在与RCEP国家的经贸关系发展方面潜力巨大。展望未来,RCEP在给各地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挑战,包括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可能会加快向东盟等国家转移。各地需要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同时,加大产业在RCEP成员国的布局,通过RCEP及CPTPP倒逼深化改革和产业升级,促使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全球君特将此书推荐如下:GGRC2017点击图片前往购买此书《中国经贸新形势与地方发展——以义乌与RCEP/CPTPP的关系为例》王文
2023年5月15日
其他

黄海洲:5月或是美联储最后一次加息

本文约4000字,读完约需5分钟演讲者黄海洲系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资本市场业务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原高级研究员。本文为黄海洲在2023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的发言,原标题为《黄海洲:5月或是美联储最后一次加息
2023年5月11日
其他

格雷厄姆·艾利森驳《经济学人》:美国经济无对手?你忘了中国

本文约2000字,读完约需3分钟作者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2023年5月11日
其他

中国成欧盟最大贸易伙伴

本文约2000字,读完约需3分钟作者赵晨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本文转载自国关国政外交人公众号。GGRC2017中欧经贸合作是中欧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石。1975年,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多年来中欧经贸合作密切,双方抵御住国际风云变幻,双边贸易额不断增长,为中欧关系稳定发展发挥了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回顾近半个世纪历史,中欧双边贸易可分为三个阶段:1975年到本世纪初是起步阶段。中欧经贸合作正式起步并平稳发展,欧洲企业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广阔市场——中国,而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则从欧洲获得了急需的先进工业制成品和高科技设备。1978年中欧经济贸易混合委员会成立,1985年《中欧贸易和经济合作协定》签署,为双方互惠互利合作奠定了法律基础。2001年到2009年是高速增长期。经过与美国和欧盟的谈判,中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开始全面融入全球市场,中国对外贸易飞速发展。中欧双边货物贸易额2002年仅为867.5亿美元,2005年达到2173.1亿美元,3年翻了2.5倍,究其原因,是中国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与欧洲的资金密集型产品形成了良性互补。2004年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这一地位维持了15年直至2019年,受英国脱离欧盟以及亚洲地区贸易勃兴等因素影响,东盟取代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10年至今是稳定增长期。2009年欧债危机爆发后,中欧贸易克服多重困难,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形成价值链融合的新格局。随着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中欧双方进出口均集中于机械设备等中高端制成品,虽有竞争但彼此合作力度更大,这体现在产业内贸易活跃、中间品贸易比例高等指标上。中欧大量企业在行业内及上下游行业建成了巨大且富有韧性的合作网络。2020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虽然受世纪疫情、乌克兰危机和美国频繁发起贸易战等交织叠加影响,中欧贸易依然保持韧性,2022年中欧双边货物贸易额比疫情前的2019年增长近四分之一。这其中虽有能源价格上涨、国际运费和欧洲通货膨胀率飙升等客观因素,但与中国的全产业链优势关联度更高。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等方面具有综合性优势。欧洲无论受疫情困扰还是面临天然气短缺,抑或抵御通胀高企带来的民众生活成本过快上升等问题,其解决方案都离不开从中国进口这一选项。口罩、防护服、药品等防疫物资协助欧洲度过艰难时刻,电暖器、秋衣秋裤、电热毯等取暖用品成为欧洲消费者冬季取暖“新宠”,价廉物美的中国生活消费品和电子产品一定程度上帮助欧洲普通民众减轻了因通胀造成的负担。此外,中欧班列从2013年开行80列发展到2022年开行1.6万列,在海运价格高企时段向企业供货提供了替代性运输方案。在汽车、机床、化学品等制造业领域,中欧贸易保持平稳发展。欧洲依然是中国最大的技术来源地,得益于供应链和产业链的深度合作,德国和中国成为全球创造出口增加值最高的两个国家。大众、宝马、奔驰等德国汽车企业的全球最大市场均在中国,其汽车销量超过其全球销量的三成。中欧双方签署《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生效仅两年时间,已实现244个产品互认互保,推动中欧优质农产品更加便捷地进入对方市场,为民众带来新福利。未来双方在数字贸易和绿色贸易领域还有更大合作空间,通过新技术赋能、价值链升级为中欧既有产业链网络带来更高附加值。目前欧盟就对华贸易逆差不断上升表示关切,2022年欧盟对华贸易逆差超过2700亿欧元,但其中很大部分为中间品贸易。每年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40%的进口产品是欧洲产品;在海南举办的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2021年首届唯一主宾国为瑞士,今年第三届唯一主宾国为意大利。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近日表示,欧盟在稀土、镁、锂等关键原材料领域对华“过度依赖”。这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无需过多忧虑。中欧双方要以开放包容思维处理双边关系,推动经贸合作行稳致远。GGRC2017更多阅读央视专访:“亚太世纪”早已到来,美国打压中国经济必失败【荐书】《智慧型经济》人大党委书记张东刚《人民日报》撰文深度诠释“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中英双语】秦刚外长在蓝厅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巴西学者马可:替代IMF!金砖国家成为全球南方国家的希望关于我们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Global
2023年5月10日
其他

张成思等:货币政策重新寻锚

本文约3200字,读完约需4分钟作者张成思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田涵辉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博士研究生,本文原标题为《货币政策重新寻锚:通货膨胀的概念与度量再研究》,刊于《经济研究》2023年1期。GGRC2017后金融危机时期至今的近十年以来,传统的通货膨胀指标对经济周期的敏感性下降,尤其是消费者价格指数(CPI)通胀率长期维持较低水平。通胀率对经济周期的敏感性下降意味着降低企业真实融资成本(名义利率减去通胀率)需要更大的努力,此时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调控可能更加困难。01摘要传统货币政策以消费者价格指数通胀率作为名义锚。但是,消费价格对货币政策调控较弱的反应度与其他典型价格指标形成了鲜明对比。将传统通胀概念与度量拓展到消费者价格之外的维度是否能更好地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尚缺乏科学证据。本文基于我国货币政策“稳物价、促增长”的最终目标构建理论模型,考察通胀调控目标由消费类拓展到非消费类和资产价格类维度之后,货币政策钉住哪种通胀指标组合方式可以最有效地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同时基于2000—2020年期间的时序数据估计SVAR模型,进而运用反事实仿真方法分析货币政策选择不同通胀调控目标对应的经济动态特征。结果表明:货币政策面临经济增长与价格稳定之间的权衡取舍,货币政策寻锚问题的着力点在于同时考虑消费类和非消费类价格,而资产价格则不宜作为钉住目标纳入通胀度量范畴。02引言通货膨胀指标是货币政策的传统名义锚,也是宏观政策施政参考的重要依据,对国计民生具有重大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而货币政策名义锚的合理选择也是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从货币政策调控角度看,通货膨胀的合理度量关键性地决定了货币政策调控的时机选择,对于政策实施效果影响巨大。因此,从货币政策角度考虑如何对通货膨胀进行合理度量值得深入研究。后金融危机时期至今的近十年以来,传统的通货膨胀指标对经济周期的敏感性下降,尤其是消费者价格指数(CPI)通胀率长期维持较低水平(周小川,2020)。通胀率对经济周期的敏感性下降意味着降低企业真实融资成本(名义利率减去通胀率)需要更大的努力,此时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调控可能更加困难。2020年初以来,中国经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中国人民银行推出了一系列应对疫情冲击的宽松政策,包括发放专项再贷款,开展中期借贷便利操作,降低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等,并在接下来的一年内均保持较为宽松的立场。有意思的是,CPI通胀率对宽松政策的反应与其他代表性价格变化(通胀)指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图1展示了几种典型的价格同比变化率指标在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的时间区间内相对于2020年1月水平的变化情况。除了CPI通胀率外,本文还选择了非消费类通胀率(GDP中居民消费以外成分的价格变化)、房地产价格通胀率、股票价格通胀率和基金价格通胀率作为比较对象。这四个通胀指标所反映的价格变化都CPI通胀率形成互补关系。可以看出,在中央银行实施一系列宽松政策(图中阴影区域)之后,除CPI通胀率之外的通胀指标均在一年内陆续恢复至初始水平以上。相比之下,CPI通胀率不仅没有回升,反而在一年之内较初始水平下降了5.7%,疫情冲击下CPI通胀率对宽松货币政策的反应似乎与传统理论预测并不一致。CPI通胀率对货币政策调整的反应弱于其他通胀指标并非疫情冲击下的特例,而是更长周期内的规律性现象。在实践中,我们通过估计CPI通胀率、非消费类通胀率、房地产价格通胀率和股票价格通胀率对货币政策冲击的脉冲响应函数发现,CPI通胀率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响应情况不仅与两种资产价格通胀率不同,而且与概念内涵相对接近的非消费类通胀率也表现出明显差异。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后通胀指标的变化注:图中报告的是CPI通胀率(CPI)、非消费类通胀率(NCPI)、房地产价格增长率(REPI)、股票价格增长率(STKI)和基金价格增长率(FUNDI),样本区间为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内相对2020年1月水平的变化情况(横轴日期中的M表示月份)。阴影区域为中国人民银行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时期。原始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传统上货币政策仅钉住CPI通胀率进行逆周期调控。然而,CPI通胀率对货币政策调控较弱的反应力对传统调控策略的及时性和精准性提出了挑战:如果CPI通胀率对货币政策调控的反应明显且迅速,说明货币政策的变化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有效传导至最终目标,此时传导路径上的中间变量带来的信息增量就不明显,以CPI通胀率为单一名义锚即可。但是,CPI通胀率反应明显弱于许多其他重要价格变化指标的情况意味着CPI通胀率不能及时、全面反映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此时其他价格变化指标中包含的关于货币政策传导的信息就变得十分重要。在这种情况下,将其他价格变化指标排除在货币政策决策信息集外就可能忽略关于未来经济状态的信息,这种信息缺失可能关键性地影响决策层对经济形势的判断,造成货币政策调控力度和时机的把控失效。从通货膨胀概念与度量的角度看,周小川(2020)提出,通货膨胀指标可以从更丰富的角度进行考虑。名义锚作为货币政策在通货膨胀层面的反馈变量,探究是否有必要将其拓展到CPI以外的价格变化指标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要求,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因此,货币政策名义锚的选择有必要同时考虑价格稳定和经济增长两方面目标。本文基于CPI通胀率和其他通胀指标对货币政策调控的反应存在显著差异典型事实,重点关注将备择通胀指标纳入货币政策名义锚是否有助于提升“稳物价、促增长”最终目标的实现效果,尝试从货币政策调控角度为通胀概念和度量的拓展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基本定义,CPI度量的主要是居民消费价格,国内生产总值(GDP)中除居民消费以外的资本形成、政府消费和净出口构成了非消费类商品产出。非消费类价格隐含于广义价格指标(即GDP平减指数)之内,可以通过折算获得。2000—2020年期间,非消费类商品产出在GDP中的平均占比超过六成(61.3%),密切关注反映非消费类商品供求情况变化的非消费类通胀率对实现货币政策的经济增长目标具有显著意义,非消费类价格与消费价格之间的传导作用也会深刻影响价格稳定目标。因此,货币政策的寻锚问题首先有必要考虑是否应当将非消费类通胀率纳入货币政策的通胀调控目标。此外,考察是否应当将资产价格通胀率纳入货币政策名义锚也很有必要。资产价格的代表是房地产价格和金融资产价格。房地产价格的变化首先会影响居民生活成本,虽然目前在我国CPI篮子中以居住类科目有所反映,但是住房权重相对较小,而随着城镇化发展,城市可用地变得很稀缺且价格高昂,使得CPI
2023年5月9日
其他

印学者: “中国在全球带火‘特区’, 深层的成功经验却被忽略了”

本文约12000字,读完约需10分钟作者阿拉德纳·阿加瓦尔(Aradhna
2023年5月9日
其他

【预告】“新全球化、RCEP与中国城市的未来”研讨会将启,重磅新书发布

本文约1000字,读完约需2分钟2023年,全球最大自贸区协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落地生效一周年。RCEP推动中国、日本、韩国、东盟、澳大利亚、新西亚等15国经贸合作,推动新一轮的全球化。在这个进程中,像“世界小商品城之都”义乌这样的城市的作用进一步凸显。为此,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联合义乌小商品城集团展开为期一年的调研,最终编写《中国经贸新形势与地方发展——以义乌与RCEP/CPTPP的关系为例》一书(50万字,王文、赵文阁、刘英主编),借2023年“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义乌小商品城集团创立30周年之际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现结合后疫情时代的新一轮全球化趋势,邀请知名专家共谈局势,并发布新书。现将议程安排如下:GGRC2017“新全球化、RCEP与中国城市的未来”研讨会暨《中国经贸新形势与地方发展——以义乌与RCEP/CPTPP的关系为例》新书发布会会议时间:2022年5月8日
2023年5月8日
其他

《经济学人》:俄罗斯经济能够承受一场长期消耗战,但难以支持一场更激烈的战争

本文约5000字,读完约需6分钟《经济学人》4月29日发布的最新周刊中载文,对俄罗斯的“战时经济”状况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俄罗斯经济能够承受一场长期消耗战,但难以支持一场更激烈的战争。本文为编译版,转载自欧亚新观察公众号。GGRC20172022年俄罗斯出兵乌克兰一周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声称:“卢布汇率已经暴跌;股市恐慌加剧,俄罗斯股市已经关闭;利率提高了一倍多;俄罗斯的信用评级被降至垃圾级。”美国政府显然希望美国及其盟友强加给俄罗斯的“严重而持久的经济成本”将阻止其战争机器。但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尽管西方国家一再收紧制裁,俄罗斯经济仍然波澜不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3年俄罗斯经济将增长0.7%,这一增长率与法国相当,而英国和德国的经济却陷入萎缩。认为俄罗斯经济状况将对战争起限制作用的希望已经消退。然而,正如普京总统所说,“在中期内对俄罗斯经济施加的非法限制确实可能对其产生负面影响”。问题不在于俄罗斯能否承受一场更长时间的消耗战(能承受),而在于它能否支持战争进一步升级。看起来俄罗斯几乎难以承受这种前景。在过去14个月里,俄罗斯官僚机构取得了三项成就:它已经找到抵御布林肯所宣扬的一连串制裁的方法;它提供了足够的人员和物资来维持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它避免了俄罗斯家庭生活水平的急剧下降。但扩大冲突的任何企图都将不可避免地毁掉此前的所有努力。抵御制裁俄罗斯之所以能够经受住西方的制裁,部分原因是制裁存在巨大漏洞,部分原因是俄罗斯找到了绕过制裁的方法,部分原因是针对普京亲信的制裁没有产生效果。据数据公司WorldCheck统计,2215位与俄政府关系密切的个人不能再前往西方国家,或无法动用其在西方的资产,或两者均无法做到。但是,虽然富豪的超级游艇被扣押,却仍可继续享用鱼子酱。外国政府冻结了约1000亿美元的俄罗斯私人资产,占俄罗斯人存在海外的4000亿美元的四分之一。对俄罗斯许多富豪来说,制裁前后的最大差异在于休假地的不同,此前可以去法国的里维埃拉度假,现在虽然不能再去那里,但可以去迪拜或安塔利亚。金融制裁的影响也很有限。战事发生后,俄罗斯10家银行被逐出了SWIFT系统(全球有11000多家银行通过该系统进行支付),近三分之二的银行不能再处理欧元或美元业务。但俄罗斯的银行系统并未完全被切断,西方还需要一些银行为进口俄罗斯石油天然气支付费用,这些银行仍然是SWIFT成员。同时,俄罗斯正在创建新的金融流通渠道。俄罗斯与CIPS的日均交易量增长了50%。2022年12月,俄罗斯出口的16%是以人民币支付的,战前几乎没有。对俄罗斯出口进行限制的效果同样令西方失望。美国及其盟国限制数千种高科技产品进入俄罗斯,然而俄罗斯却从新的来源地进口了几乎与战前进口规模相当的产品。当下中国对俄罗斯的出口量是2019年的两倍,同时“平行”进口规模大幅提高(从西方经第三国到俄罗斯)。2022年亚美尼亚从欧盟的进口神秘地翻了一番,对俄罗斯的出口增加了三倍。塞尔维亚对俄罗斯的手机出口从2021年的8518美元上升到2022年的3700万美元。从哈萨克斯坦出口到俄罗斯的洗衣机的数量,从2021年的零台跃升至2022年的近10万台。但是经济制裁并非毫无效果。首先,制裁提高了俄罗斯经济活动的成本。俄罗斯的经济中心更接近欧盟,而不是东方大国。更高的运输成本意味着更高的价格。人们的选择变少了。根据俄罗斯市场研究公司Romir最近的一项调查,三分之二的俄罗斯人认为他们所购买的商品的质量正在下降。其次,制裁使俄罗斯人难以获得足够数量的商品。许多依赖于进口原料的俄罗斯产业陷入困境,比如药物原料供应短缺,汽车行业正努力解决半导体短缺问题。1-2月,产量同比下降了70%。然而,虽然俄罗斯不能再生产同样多的汽车,仍然可以通过进口来满足其国内需求。除苏联时期的名牌汽车拉达外,中国的中档汽车哈弗已成为在俄罗斯最受欢迎的品牌。过去一年,哈弗的月销售额增长了331%。经济制裁对俄罗斯出口的影响巨大,但西方国家总是避免使制裁过于严厉,因为他们担心本国的物价水平受到额外影响。欧盟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的规模大幅下降。由于中俄天然气管道运力不足,俄罗斯将天然气出口转移到中国的能力有限。更多的海运需要新的液化工厂,这需要时间和复杂的技术。咨询公司Rystad
2023年5月6日
其他

廖群:金融政策应发力促使报复性复苏

本文约2500字,读完约需3分钟作者廖群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全球治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本文转载自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公众号。GGRC2017今年将是我国经济从持续3年的新冠疫情中复苏的一年。就复苏强度而言,有两种前景,一是恢复性的复苏,即经济增速恢复到疫情前或当前阶段潜在经济增速的5.5%左右,二是报复性的复苏,即经济增速不仅恢复到疫情前的速度,而且将前3年特别是去年的增长损失补基本救回来,达到7%左右。鉴于过去3年新冠疫情造成的严重增长损失,人们当然希望实现报复性复苏,以将增长损失尽快地补救回来。但从可行性角度,到底将会是那种强度的复苏呢?是恢复性的还是报复性的?这首先取决于我国防疫措施放开后人民生活何时恢复到正常状态,第二取决于各项经济政策的促进。令人鼓舞的是,疫情在我国已提前收尾,目前人民生活已经基本上恢复到了正常状态,则能否实现报复性的复苏就要看经济政策的促进了。其中,金融政策的促进尤其重要。在现代经济体,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促使今年经济报复性复苏,金融政策责无旁贷,应该发力。金融政策广义而言即包括宏观调控意义上的货币政策,也包括结构性或定向性的金融发展与调节政策。针对今年我国经济报复性复苏所面临的困难和具有的特点,金融政策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首先是加码货币政策宽松。对现代经济而言,货币流通量,或市场流动性是有效需求进而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疫情以来的这3年,我国货币政策已不断地宽松,为经济在疫情的逆境中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增长速度提供了必要的流动性环境。今年要促进经济复苏,货币政策自然应该保持宽松,而要促使报复性的经济复苏,则保持宽松还不够,应该加码宽松。我国的货币政策仍有较大的宽松空间,看看这些年来美联储、日本央行和欧洲央行货币宽松的空间之大就可想而知。当前我国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7.8%,大大高于其他主要经济体;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3.65%,也高于大部分的主要经济体。为促使经济的报复性复苏,今年我国应该降准3次或以上,降低1年期LPR20个基点或以上,同时展开频繁的逆回购等公开市场操作保证市场流动性处于充裕状态。二是加大力度促使小微企业顺利复苏。小微企业是过去3年来受新冠疫情影响最大的经济实体,但又是复苏最为困难的部分。这是因为,疫情中小微企业不仅面临需求大减的打击,而且鉴于其依赖当期现金流的特点受此打击后停业甚至破产者众,致使供给能力骤降甚至丧失,现在即使需求反弹供给能力却不能像大中型企业那样迅速地匹配上来,从而复苏缓慢甚至谈不上复苏。另一方面,小微企业又是我国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供给端直接影响消费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在需求端又决定就业和中低层居民收入进而消费的高低。因而,小微企业能否顺利复苏是整个经济能否报复性复苏的关键,今年金融政策的重要任务之一应该是结构性或定向性地支持小微企业顺利复苏。为此,应该更大力度地对小微企业实施定向性降息或降准,同时放松小微贷款的发放标准,以加快小微贷款的发放进度。三是促进房地产业有力复苏。叠加疫情和前些年房地产调控的影响,房地产业是过去3年来下滑最快和对经济增长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不仅在供给端冲击建筑业,更重要的是在需求端削弱购房需求进而家用电器、家具及装修等一系列的住房相关消费。因而今年整个经济的报复性复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房地产业的有力复苏。年初,时任副总理刘鹤重提房地产是支柱产业,一方面表明房地产业对于我国经济,尤其是今年经济复苏的重大意义,另一方面进一步反映政府放松房地产调控的政策调整。于此,鉴于房地产相关贷款占银行贷款余额的40%左右,大型国有银行应该紧密配合政府的这一政策调整,从开发贷款和住房按揭贷款两个方面分别加大对于开放商和购房者的资金支持力度,促使房地产市场有力复苏,为整个经济报复性复苏提供强劲动力。四是加速发展针对年轻人的消费贷款业务。当前我国面向年轻人的教育、购车、购物、购物、旅游及租房等用途的消费贷款业务规模相对较小,是我国银行业的一个弱项,从银行普惠金融的视角应该加大规模,今年从加快消费复苏的角度更应加速发展。年轻人的储蓄较少,因而其消费受疫情造成的收入下降影响更大,更需要消费贷款的资金支持。年轻人是一个很大的群体,从人口数量来讲就是消费主力。更重要的是,年轻人的消费倾向大大高于中年和老年人,在我国尤其是如此,从深圳的电影票票价高于在香港就可见一斑。这部分地是由于我国中老年人很多是从过去的低消费日子过来的,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消费习惯,但年轻人就大不一样了,追求高大尚,很多为月光族。因而年轻人获得消费贷款后将很快地用于消费,对于促进居民消费从而经济的复苏具有特殊的意义。同时,就风险而言,只要国家的经济前景保持良好,年轻人今后的就业就能得到保障,偿还消费贷款还款的可能性就很高。从各方面来说,针对年轻人加速发展消费贷款业务都是可取的。五是加大对基础设施投资的金融支持力度。基础设施投资在哪个国家都主要是由政府来承担或推动的。政府增加基础设施投资,长期而言将为国家今后的经济发展打造基础性环境,短期来说则是典型的凯恩斯主义,以快速生效的乘数效应提升经济增长速度。今年我国财政政策促增长的重要手段之一便是加快基础设施投资。但财政资金有限,还需要社会配套资金的支持;银行贷款、投资基金和开发性金融债券将是主要的配套资金来源。因而支持基础设施投资也应是今年金融政策的重点之一。至于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空间有限的观点是短视的;其实,传统基础设施仍有改善空间,新基建更是潜力巨大。GGRC2017更多阅读央视专访:“亚太世纪”早已到来,美国打压中国经济必失败【荐书】《智慧型经济》人大党委书记张东刚《人民日报》撰文深度诠释“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中英双语】秦刚外长在蓝厅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巴西学者马可:替代IMF!金砖国家成为全球南方国家的希望关于我们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Global
2023年5月5日
其他

丁刚:华盛顿究竟想从对中国的遏制中得到什么?

本文约2400字,读完约需4分钟作者丁刚系《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为丁刚为《环球时报》英文版撰写的评论文章,中文版授权人大重阳发布。GGRC2017如果不能尊重中国以和平发展的方式获取与其分量相称的国际地位,尊重中国按照自己的方式来选择发展道路,那么华盛顿的战略就始终存在着,并且会不断加剧将两国关系逼向“绝境”的危险。中美关系正处于一个黑暗的隧道之中,前方似乎透露出了一点点亮光,但依然是模模糊糊。世界上两个最大国家的关系处于前所未有的准失控状态,两国在过去20多年里建立起的上百个各个层次的联系机制几乎都已停摆,或至少是暂停。双方领导层已经有三个多月没有见面了。华盛顿在责怪中国,制造中国不愿对话的舆论,但任何明白人只要看看华盛顿官方的、国会的议事日程表,就知道责任在哪一方了。在这些日程表上,很难找到哪一天没有遏制中国、制裁中企的议题、措施或法案。攻击中国、煽动中国威胁论的官方言论更是不断升级。中美高层的确需要一场面对面的对话,但是,在这样的气氛中,中国舆论对双方要谈什么,美国还有没有诚意,已经越来越失望。如果我们一二再,再二三地空谈一番,谈完之后,华盛顿再回到进一步遏制中国的战略部署中去,残留在中美之间的互信就有可能会被消耗殆尽。中美关系还能不能稳定?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的另一个疑问是,美国究竟想要从与中国的所谓竞争中得到什么?美国官员一直将这场竞争称作是“良性的”,最新的官方表述出现在美国财政部长耶伦20日的演讲中。如果这场竞争只是关乎于华盛顿所强调的美国在全球经济、科技的领先地位,那么它就是一个“内政问题”。华盛顿可以充分发挥它的领导能力,也不仿照抄中国的作法,动员全国之力来巩固其领先地位。而其他国家对美国的内部国策无可厚非。但是,现在这场竞争已经严重变形。美国是对正在各自跑道上与其同跑的中国选手使绊子、用暗器,往中国的跑道上扔石头、撒钉子,甚至还要动刀子。在台湾问题上,美国背离了它所承诺的一中原则,利用武装的、政治的和经济的各种手段支持“台独”,破坏现状,进而倒打一耙,诬称大陆“制造了地区不稳定”。再看看华盛顿在全球范围内使用的那些围堵、打击中国企业、中国制造的恶劣手段,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够了!请白宫的官员们不要再用“良性竞争”来描述中美关系了。华盛顿想从与中国的所谓的竞争中得到的,是以全面遏制、迟滞中国的发展来换取其霸权地位的巩固。在华盛顿的战略中,这是一场零和游戏。美国想要的,是要阻断中国国家统一、实现复兴的进程。华盛顿是要拼尽全力把中国打趴下。无论美国官员如何描述这场竞争,现在的所作所为就预示着这个方向,而且看不到底线在哪里。是的,中美之间仍然还有一些不多的、还可以合作的抓手,比如气候问题。但是在美国现在的国内政治气氛中,指望这些问题能够拉回两国关系似无可能。中国需要做的,是尽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国际义务,而这同样要取决于华盛顿是怎样看待在气候等国际问题上与中国的合作。中国之所以反对“竞争”这种说法,根本在于,美方所讲的“竞争”,关系着如何对待一个崛起的新兴大国——中国从来没有想和美国或者别的什么国家争夺全球霸权,更没有输出自己的政治模式。最重要的是,以现在这种所谓的竞争根本不可能换取美国的胜利。如果不能尊重中国以和平发展的方式获取与其分量相称的国际地位,尊重中国按照自己的方式来选择发展道路,那么华盛顿的战略就始终存在着,并且会不断加剧将两国关系逼向“绝境”的危险。以下为英文版What
2023年5月5日
其他

美国学者:单极霸权主义已渐式微

本文约1500字,读完约需3分钟受访者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2023年5月4日
其他

央视专访:“亚太世纪”早已到来,美国打压中国经济必失败

本文约2900字,读完约需3分钟2023年5月2日,央视新闻频道(13套)热点栏目《环球视线》(点击下划线部分查看相关内容)围绕五一期间的中国经济展开近半小时的直播讨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执行理事王文,高级研究员贾晋京作为点评嘉宾与主持人李瞳瞳互动,引起多方关注与好评。相关核心观点与视频整理刊发如下:GGRC2017视频时长约22分钟核心提要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
2023年5月4日
其他

人大党委书记张东刚《人民日报》撰文深度诠释“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

本文约4400字,读完约需5分钟4月21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署名文章《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以下为文章全文。GGRC2017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其历史逻辑、科学内涵、重大意义、实践要求,扑下身子真抓实干,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本文刊于4月21日《人民日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是在科学研判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条件和阶段,全面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程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基础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审时度势作出的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战略性意义的重大判断。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排在首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提出“四个必须”重要要求。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其历史逻辑、科学内涵、重大意义、实践要求,扑下身子真抓实干,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持续提高,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没有高质量发展,就谈不上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才能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必须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这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以高质量发展把握战略主动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当前,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以高质量发展应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国际经济贸易形势日趋复杂,同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明显上升,多边贸易体制遭受冲击,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地缘政治风险上升,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我们只有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才能处变不惊、从容应对,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和谐安定。以高质量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更高历史起点上,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如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等。根据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等问题,同时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必将在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有力有序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高质量发展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当前,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同时,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相比,我国发展还面临重大科技瓶颈,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还有很大差距。此外,一些西方国家近年来对我国科技发展进行无理打压,阻碍正常的国际交流合作,限制对我国的高科技产品出口。坚持“四个面向”,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着力强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顶尖科学家领衔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才能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以高质量发展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和稳定,把住了发展大势。现在,我国经济金融领域风险总体可控,发展的安全性不断增强。同时,在国际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等因素综合影响下,我国金融发展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同时着力深化金融改革,加强金融监管,就能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中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以高质量发展开创未来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一定能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和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拥有超大规模市场和不同区域之间腾挪与错位发展空间,经济发展具有规模经济优势、创新发展优势和抗冲击能力强优势。展望未来,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好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把扩大内需作为双循环的战略支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不断提高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水平;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打通经济循环堵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使国内市场成为最终需求的主要来源,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更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新发展格局将不断取得新进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支撑,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展望未来,着力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培养一批具有全球核心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的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优质高效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将形成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物质技术基础。建设制造强国。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展望未来,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将进一步提高我国产品和产业的复杂程度和全球竞争力,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数字经济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是新一轮国际竞争重点领域。展望未来,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有利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整合;加强数字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有利于把发展数字经济自主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利用数字经济将交易服务转移到虚拟空间,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推动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进入生产函数,利用数字技术促进企业采取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等,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绿色发展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展望未来,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将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倡导绿色消费,将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实现高质量发展更要积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进一步提升我国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展望未来,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我国将加快形成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贸易强国建设将迈出更加坚定的步伐。GGRC2017巴西学者:中巴合作去美元化,有何深意?“一带一路”与中国不断演进的大战略罗思义:为什么在中国投资效率更高?这真的是一个“体制问题”【全文】秦刚部长震撼演讲:中国土地收回来了,就绝不会再失去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5%,专家预测今年整体增速将超5.5%!关于我们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Global
2023年5月3日
其他

刘宗义:印度以为遏制中国“好处占尽”,不知已成美西方“炮灰”

本文约5000字,读完约需6分钟作者刘宗义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本文转载自观察者网。GGRC2017无论是为了遏制中国崛起,还是在俄乌冲突中发挥作用,印度这几年突然成了美西方竞相争取的“香饽饽”。从担任G20轮值国主席到召开全球南方国家峰会,印度也自得其乐于“国际地位的提升”。由于早前加入西方对俄石油限价协议,印度的站位一时引发猜测——它是否将背离俄罗斯,转向西方?随着G20外长会、财长会举行,印度作为本年度G20轮值主席国,它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究竟扮演什么角色?针对这些问题,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与南亚研究中心秘书长刘宗义作出如下解读。·“印度已转向反对俄罗斯”?观察者网:日本首相岸田文雄3月访印时,正式邀请莫迪参加5月由日方举行的G7峰会,莫迪已接受邀请。有外媒开始渲染,说这意味着“印度已转向反对俄罗斯”。您如何看待印度的这一动作?刘宗义:首先,“印度转向反对俄罗斯”这一说法未免有些武断,并不能因为它参加一次G7峰会就下此判断,毕竟印度实际上并非第一次参加G7峰会,它去年已参加过一次。印度前段时间加入了西方对俄石油的限价协议,也有观点认为这能说明印度的转向。但实际上,这也不能代表印度的态度转变,原因很简单——印度就是想买便宜石油,西方对俄石油限价,正中印度下怀,印度巴不得俄石油的价格越低越好。目前印度还是选择在俄罗斯及西方之间保持相对平衡。不过,它确实是越来越倾向于西方,离俄罗斯越来越远。莫迪与岸田文雄会晤(图自“日本首相官邸”)观察者网: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刘宗义:印度和俄罗斯之间主要有着两方面联系,一方面是武器装备进口。印度70%的武器装备从俄罗斯进口,印度想摆脱对俄的武器依赖,但这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在过去的两三年时间里,印度已有不少动作,由于俄乌冲突,印度更是加紧布局,进一步增强和西方的武器装备合作。比如游说美西方将包括F-16战机在内的一些武器装备的生产线转移到印度,以促进印度国防科技发展。另一方面就是能源,西方对俄能源限价,对印度是有好处的,因此印度对这个限价协议是支持的。应该注意的是,印度和西方接近的主要目的其实不是打击俄罗斯,而是为了遏制和围堵中国。观察者网:您刚刚谈到印度政府方面有“向西”倾向,那么印度国内社会对俄罗斯的态度呢?看当初的新闻报道,在俄乌冲突刚爆发时,印度全国上下积极挺俄,在推特等社交媒体上战斗力爆表;一年多下来,印度国内社会对俄的态度有无什么变动?刘宗义:印度普通民众和印度精英对俄罗斯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因为在过去,苏印关系、俄印关系一直非常友好,俄罗斯是印度的传统盟友,所以印度民众在情感上是倾向于俄罗斯的。但是,印度精英的看法完全不一样,特别是政治界和战略界的精英,他们中的大部分都倾向于美西方,并且很多人都指责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他们直接用“入侵”这词。去年俄乌冲突刚爆发时,印度国内的很多政治和战略界精英就已公开谴责俄罗斯,认为俄罗斯打乱了美西方的战略部署,特别是美国的印太战略部署。他们担心,美国会把战略重点从印太转移到欧洲,这样会降低围堵和遏制中国的力度。当时,包括印度前国家安全顾问梅农在内的很多精英甚至都跑到美国去游说,企图说服美国——现在的战略重点应该是中国,而不是欧洲。观察者网:您刚刚提到,俄乌冲突让印度在国防、石油方面获利,除此之外,印度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受益?比如有观点认为,俄乌冲突极大地改变了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中美关系本就高度紧张,再加上西方默认中国站俄罗斯一边,政治影响经济,加快了制造业产业链从中国转移到印度的步伐。您认为呢?刘宗义:在我看来,俄乌冲突对于印太地区产业链转移确实也产生了影响,但印太地区产业链转移的发生,主要是出于美西方“去中国化”的企图,而且印度过去几年也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动经济“去中国化”。实际上,从2018年中美贸易战开始,印度就认为机会来了,他们认为中美贸易战肯定会引起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调整,所以觉得自己可以抓住这个机会,让美西方把它们在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都转移到印度去。当时,印度政府游说了在中国的1000多家跨国公司,劝说它们把产业链转移到印度去;印度政府也在国内划拨出约两倍于卢森堡国土面积的土地,用于安置这些转移来的跨国公司。“投资印度”官网,直言印度是“跨国公司的世界级目的地”2020年年初中国国内首先大规模暴发新冠疫情,他们更是将此视作天赐良机,加紧出台政策。2020年3月,印度和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新加坡等国家联合搞了一个“Quad
2023年5月3日
其他

巴西学者马可:替代IMF!金砖国家成为全球南方国家的希望

本文约4000字,读完约需5分钟作者马可·费尔南德斯(Marco
2023年4月29日
其他

巴西学者:中巴合作去美元化,有何深意?

欧洲心态的剧变却被很多人忽视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5%,专家预测今年整体增速将超5.5%!关于我们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Global
2023年4月27日
其他

廖群:一季度经济反弹提前发力,报复性复苏渐行渐近

本文约2600字,读完约需3分钟作者廖群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本文转自4月18日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GGRC20171季度GDP增长4.5%,大幅好于1个月前3.5%左右和数据发布前4%左右的市场预期,归功于3月经济增长反弹超预期加速。刚公布的经济数据表明,今年3月,进而1季度我国经济反弹提前发力。1季度GDP增长4.5%,大幅好于1个月前3.5%左右和数据发布前4%左右的市场预期,归功于3月经济增长反弹超预期加速。供给端工业和服务业生产双双强劲反弹。3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9%,比1-2月反弹1.5个百分点,服务业生产指数更上升9.2%,比1-2反弹3.7个百分点。其结果,1季度两者分别增长3.0
2023年4月26日
其他

“一带一路”与中国不断演进的大战略

欧洲心态的剧变却被很多人忽视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5%,专家预测今年整体增速将超5.5%!关于我们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Global
2023年4月26日
其他

【荐书】《智慧型经济》

智慧型经济.文化要务与经济文明的终结结论:精辟敏锐的马克思书评摘要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图书出版系列GGRC2017更多阅读【荐书】翟永平
2023年4月25日
其他

罗思义:为什么在中国投资效率更高?这真的是一个“体制问题”!

本文约10000字,读完约需15分钟作者罗思义系前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署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转载自底线思维。GGRC2017究其原因,中国资本投资效率高受益于其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特别是,相较于资本主义经济,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拥有极其强大的对抗危机的宏观经济实力。虽然美国已经下定决心要破坏中国经济,然而要实现这一企图却困难重重:美国本身并没有强大到足以破坏中国经济的外部经济杠杆,只能试图用加征关税、技术制裁、借台湾问题挑事,以及实际或威胁禁用华为和抖音等中国企业等等手段对付中国。然而,事实胜于雄辩,自疫情暴发以来的三年,中国经济增速是美国的2.5倍、欧盟的6倍。现如今,由于受银行危机的拖累,美国经济增长将进一步放缓,中国经济增长则将有所加速。总之,正如上一篇文章所说,美国虽然可能制造短期麻烦,却无法在经济上“谋杀”中国。曾经,戈尔巴乔夫对美国心存幻想,最终导致苏共崩溃、苏联解体,然而今天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者的政治政策将会保卫中国和她的社会主义制度。因此,美国被迫尝试用间接的手段诱导中国“自杀”——其中最核心的目标之一是试图诱导中国采取自废武功的经济政策。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诱导人们把关于中国经济的错误言论当做正确的来接受——错误的“事实”自然会导致错误的政策。令人遗憾的是,这些错误的言论时不时会出现在部分中国媒体。这些错误言论中最具杀伤力的一条便是:“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社会主义中国的投资效率比资本主义的美国(或者一般资本主义国家)低得多。”这种完全错误的说法希望达成如下几个目的:首先,试图诱导中国因投资低效的说法减少投资——正如本系列第一篇文章《它曾成功“谋杀”了德国、日本、四小龙,现在想要劝中国“经济自杀》所分析的那样,诱导其他经济体降低投资占GDP水平是美国延缓他们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因为它曾用同样的手段来破坏德国、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经济,且取得了成功;其次,“中国投资效率低下、资本主义国家投资效率更高”的说法,不过是试图以一种更普遍的方式破坏社会主义和推广资本主义而已。因此,这种宣传是试图传播两个相互关联的谎言。·首先,中国的投资在促进经济增长上的效率低下;·其次,这种所谓的“效率低下”是由于和资本主义相反的社会主义造成的。正如下文分析所示,这些说法完全不符合事实。社会主义中国的投资在促进经济增长上的效率远高于美国以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而且,正如下文将要分析到的,中国的这种投资效率与其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密不可分。因此,本文的目的即是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阐明以上事实并分析其中的原因。01中国资本投资效率高于国际水平笔者在很小的时候就被教导,当一个理论不符合事实时,只有两件事可做:明智的人遵循科学的方法,放弃理论;危险的人则会放弃事实。但正如下文所示,第二种立场有一个变体,那就是纯粹地捏造不实的事实。《商业周刊》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宣称:“中国每创造1美元GDP需要投资5-7美元,而北美、日本和西欧等发达地区只需要投资1-2美元。”[1]“中国总是因为投资配置不当而浪费储蓄。”[2]部分中国媒体也发表过类似的观点。要揭示真相,就看这个经济指标要证伪这些说法很容易。衡量投资效率有一个公认的经济指标,那就是增量资本产出率(ICOR),它反映GDP增长1%所需投资总值占GDP总值的比重。因此,增量资本产出率越低(前提是它是正数,也就是说它代表经济扩张而不是收缩)投资效率就越高。在ICOR的统一指标衡量下,结果显而易见,中国每增长“一美元”的GDP,所需要的投资比美国、日本或西欧少得多,也就是说,中国的固定投资在促进经济增长上的效率远高于西方经济体。为便于大家对此有更直观的认识,表1呈现的是世界二十大经济体增量资本产出率比较。这些经济体加起来占世界GDP的80.4%。以能消除短期经济周期波动影响的5年移动平均线计算,中国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需要投资GDP的7.1%——在世界二十大经济体中,中国排名第二。特别是,中国的增量资本产出率为7.1,远比美国(10.0)、欧元区(22.4)、德国(30.3)、英国(70.1)更有效率,更不用说增量资本产出率为负的日本——这个值为负说明尽管有固定投资,但日本经济仍在收缩。表1中的这些数据完全是公开的,任何人都有权查阅。而在中国自封为严肃的经济学家的人和部分中国媒体却将“中国的投资在促进经济增长上的效率低下”的谎言奉为真理,这种行为相当可耻,他们投身于“政治宣传”而放弃了严肃的经济学。让我们从国际比较转向历史比较,图1呈现的是1966(“大跃进”的混乱结束后)到2021年中国增量资本产出率增长比较。GDP增长和固定投资占GDP比重,均以能消除短期经济周期波动影响的5年移动平均线计算。图1趋势显而易见:·从1966-1976年这10年间,中国增量资本产出率增长了两倍多——从2.0飙升至6.5,这是一个带有极其严重后果的负面趋势,这意味着中国需要投资GDP比重的三倍才能维持相同的经济增速,否则中国经济增速将降至以前水平的三分之一——这一时期的政治事件所带来的破坏性经济后果显而易见。·1976年后,中国增量资本产出率开始得到改善——到1978年已达到5.1。系统性地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之后,情况开始持续改善。到1988年,中国增量资本产出率降至2.5。这表明了改革开放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经济效率——改革开放后投资效率的大幅提高,成为了1978年后中国“经济奇迹”的开端。改革开放初倡导效率的标语(图片来源:网络)·中国增量资本产出率二十年来一直保持在很低的水平,到2007年仅上升到3.3。考虑到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从低收入经济首先过渡到中低收入经济体,然后再过渡到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表现。因为当一个经济体变得越发达时,其增量资本产出率就越高。在此期间,中国GDP平均增速并没有大幅下降,因为固定投资占GDP比重不断提高——从1988年的31.1%升至2007年的37.9%。这抵消了增量资本产出率上升,因此中国GDP增速自然保持不变。这印证了一个简单但重要的观点:当一个经济体变得更发达时,如果固定投资占其GDP比重保持不变,其增量资本产出率将不可避免地放缓。但这种经济放缓并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不可避免”——如果固定投资占其GDP比重增长速度至少与增量资本产出率增长速度一样快,那么当这个经济体变得更发达时,经济增长就不会显著放缓。这正是1988年至2007年在中国所发生的事情。·从2007年开始,中国增量资本产出率急剧上升,2020年达到7.4。于是,有些人借此指出,以国际标准衡量,中国投资效率低下。但遗憾的是,他们犯了两个根本性的错误。首先,他们没有进行国际比较——可以看出,其他国家的增量资本产出率在2007年后也在急剧上升,其上升幅度在大多数情况下远远高于中国。也就是说,中国增量资本产出率在2007年后不断恶化并不是中国的特例,而是国际社会的缩影——考虑到所涉及的日期,这一过程显然是由于2007年后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但在这场危机期间,中国的表现实际上几乎优于所有其他主要经济体;其次,他们没有注意到历史动态,即当一个经济体变得越发达时,其增量资本产出率就越高——按照世界银行标准,中国现在正接近“高收入国家”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投资效率下降了吗?亚当·斯密在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国富论》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固定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呈上升趋势——固定投资占GDP比重呈上升趋势。大卫·李嘉图得出了同样的结论。这是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呈上升趋势”分析理论的基础。凯恩斯重申了这一点。这也成为了林毅夫开创的“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密尔顿·弗里德曼试图声称这一说法不准确,但他犯了一个简单的事实错误——只分析美国经济而非世界经济——在西方即使是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家也承认这一点。当一个经济体变得越发达时,其生产过程中的资本密集程度就越高,表现之一便是,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增量资本产出率呈上升趋势。图2所示的历史数据表明,发达经济体/高收入经济体增量资本产出率高于发展中经济体增量资本产出率——根据最新数据,在2021之前的五年中,发展中经济体平均增量资本产出率为
2023年4月25日
其他

周戎:卢拉访华以战略自主推动巴中关系迭代升级

本文约1200字,读完约需2分钟作者周戎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转自4月17日中宏网。GGRC2017尽管美国总统拜登不断在做卢拉工作,要他与北京拉开距离,但巴西总统卢拉对中国的成功访问恰好证明不管拜登如何费尽心思,巴西仍然保持高度战略自主,不受美国和西方国家恶意挑拨巴中关系所动。视频时长约3分37秒4月12日至15日,巴西总统卢拉应邀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其间,两国签署多项双边合作文件并发表了涉及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此间舆论认为,卢拉访华取得了丰厚的经贸合作成果,进一步深化了双边关系。“巴西是世界上第五个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七人口大国。巴西同时还是世界十大经济体之一。”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周戎接受本网专访表示,巴西是金砖集团中唯一的拉美成员国,在整个拉美,巴西的地位举足轻重。在此次卢拉访问中国之前,很多人曾担心,卢拉总统的访华可能会被卢拉访美所冲淡。但结果是,卢拉总统自己不仅对此次访华成果感到满意,而且切身感受到了中方对发展与巴西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的高度重视。以下是周戎访谈:卢拉表示,巴西与中国之间的战略合作将得到加强,巴西和中国不需要为提升这种关系而与其他任何一方断绝关系。也就是说,巴西和中国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发展各自与其它大国的关系,但同样,其它大国也没有理由因为中国与巴西关系的走近而耿耿于怀。卢拉总统或许深刻意识到,最近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的不可撼动。卢拉总统特别强调了巴西与中国之间的关系正在出现升级换代的倾向。他说,巴中关系正处于发生重要变化的边缘。巴西要离开原材料贸易的阶段,转向其他紧迫话题。在数字领域巴西要向中国学习的内容很多,同样,巴西与中国即将开辟更多的文化对话和文明对话。对于卢拉总统而言,中国中小学教育开始与现代科技迅速挂钩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巴西应关注中国在将中小学教育系统与互联网相结合方面的潜力,并强调加强巴西与中国高校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项目也很重要。同样卢拉总统还注意到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巨大进步,并给予高度评价。报道还称,卢拉认为巴西在清洁能源领域潜力巨大,巴西与中国完全有必要就能源转型问题开展对话。卢拉总统相信中国企业家能够帮助巴西打造新的能源矩阵,并对中国新能源领域与巴西的同行开启合作抱有热切的期盼和充满着信心。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卢拉总统强调巴西在外交中以务实考量、国家商业利益和社会利益为主导,不因政治或意识形态而作出选择。尽管美国总统拜登不断在做卢拉工作,要他与北京拉开距离,但巴西总统卢拉对中国的成功访问恰好证明不管拜登如何费尽心思,巴西仍然保持高度战略自主,不受美国和西方国家恶意挑拨巴中关系所动。GGRC2017更多阅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0周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国际研讨会在人大举办!当下中国8个战略机遇!讲“风险防控”,也多讲“机遇捕捉”许利平:李显龙这句话,是对在亚洲搞“小院高墙”式阵营对抗的警惕巴西经济学家:中国高科技社会主义第一次引导潮流,对巴西和南方国家意味着什么?与“普京身边人”对话:俄罗斯会成苏联2.0,中国定会成“世界第一”关于我们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Global
2023年4月24日
其他

【全文】秦刚部长震撼演讲:中国土地收回来了,就绝不会再失去

本文约5000字,读完约需6分钟4月21日,以“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为主题的蓝厅论坛成功举办,国家主席习近平向蓝厅论坛致贺信。本次论坛是人大重阳继2月21日“全球安全倡议:破解安全困境的中国方案”蓝厅论坛(点击下划线部分查看相关内容)后,本年度第二次参与举办蓝厅论坛。秦刚国务委员兼外长再次在开幕式上做主旨演讲,以下为演讲全文,转自4月21日中国外交部官方网站。GGRC2017中国的土地收回来了,就绝不会再失去。战后国际秩序建立起来了,就绝不允许被颠覆。论坛现场中国式现代化
2023年4月24日
其他

秩序重构:人工智能冲击下的全球经济治理

本文约10000字,读完约需8分钟作者韩永辉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张帆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讲师;彭嘉成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本文转载自《世界经济与政治》。GGRC2017GGRC2017更多阅读赵宏伟:美日荷对中国半导体下手,软件产业应成第一制造业当下中国8个战略机遇!讲“风险防控”,也多讲“机遇捕捉”刘志勤: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符合中国实际中国如何应对美欧对华经济竞争的机制化战略协作埃及前总理沙拉夫:“一带一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繁荣发展的希望关于我们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Global
2023年4月21日
其他

何伟文:中美经贸合作挡不住切不断

本文约2000字,读完约需3分钟作者何伟文系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常务理事及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前驻旧金山、纽约总领馆经济商务参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原高级研究员,本文转自4月11日环球网。GGRC2017无论中美关系目前存在多大困难,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地脚踏实地,从美国商界和地方这样的“基层”做起,维护并发展中美经贸关系。美国商务部多名高官据称将于本周访问北京和上海,为商务部长雷蒙多今年晚些时候可能的访华行程打下基础。此外,特斯拉4月9日表示将在上海开设储能工厂。这些消息均给处在困难中的中美经贸关系带来新鲜空气。在之前有传言称苹果将撤离中国时,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期间到访中国的苹果董事长库克明确表示,苹果立足中国的长期计划没有改变。美中贸委会会长艾伦来京前也表态称,美国企业对继续开拓中国市场充满期待。更多积极因素来自美国不少的州和地方。不久前俄勒冈州政府与友好省市天津市政府、福建省政府共同主办了第二届中国-俄勒冈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论坛。福建省和俄勒冈州还举办会议,专门探讨双方国家公园、省州公园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张建敏3月初访问俄勒冈州,受到州长和州两院议长热情接待。俄勒冈州中国理事会副主席夏洛特·克里斯藤森的父亲曾是飞虎队队员,她对中国的评价是三个字:“了不起。”类似这样的州还有很多。美国州地政府一般说来并不认为中国对自身可能带来什么“威胁”,相反希望寻求与中国的合作机会,增加当地就业和税收。上述动态证明了两点。一是,美国政府对华围堵、“经济脱钩”的政策并不代表美国企业,也不改变中美经济互补的客观现实。中美企业间的合作仍在继续推进。它证明了中美双边贸易和投资是建立在现代化大生产、跨境分工基础上的,双方参与的不同环节相互补充,成为全球供应链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客观经济规律的体现。二是,华盛顿致力于对华“经济脱钩”的政策并不代表各州和地方政府,更不代表美国民众。无论中美关系目前存在多大困难,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地脚踏实地,从美国商界和地方这样的“基层”做起,维护并发展中美经贸关系。美国联邦政府在芯片等高科技领域对华采取封禁措施,力图构筑排斥中国的供应链,并对大约3700亿美元中国产品加征关税,给中美经贸带来困难。2022年四季度以来,双边贸易出现明显下滑,进入2023年后这一趋势更加明显。据中国海关统计,今年前两个月,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7029.8亿元,下降10.6%。其中,对美国出口4941.1亿元,下降15.2%;自美国进口2088.7亿元,增长2.8%;对美贸易顺差2852.4亿元,收窄24.9%。美国失去长期以来中国最大出口市场地位,次于东盟和欧盟,降为第三位。据美国经济分析局统计,2022年中国降为美国第四大贸易伙伴,次于加拿大、墨西哥和欧盟;并失去长期以来美国最大进口来源的地位,被欧盟超过,退居第二位。但如前所述,这种由于政治操弄带来的双边贸易的下滑,因为违反经济规律,不符合美国企业、地方和民众利益,因此难具可持续性。第一,美国在中国的全球贸易板块分布中并非不可替代。2018年到2023年前两个月,美国占中国全球贸易比重下降了2.3个百分点,同期东盟上升2.7个百分点,欧盟加英国上升0.6个百分点;抵消美国份额下降而有余。同期美国在中国出口中的比重下降5.1个百分点,东盟和欧盟(加英国)合计增加5.1个百分点。第二,上述中美双边贸易的下滑显示了美国供应链的地域不完整性。2023年1月,美国从全球进口同比增长几乎全部来自北美和跨大西洋(欧盟),它们占到美国进口的一半,提供不可或缺中间品的环太平洋地区,对美出口减少110.1亿美元。其中除了从中国进口减少95.9亿美元外,从其他地区进口也减少14.2亿美元。越南、印度等“取代中国”的情况并未出现。第三,它也显示了美国芯片领域供应链的不完整性。据波士顿咨询公司估计,仅仅由于对华为断供,美国半导体行业收入就将减少48%。在半导体生产设备上对中国的封控,已经使2022年美国该领域的出口减少了50%。截至2023年2月,美国半导体行业已经裁员7.9万人。第四,从中国进口下降直接影响到美国民众的切身利益。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最近发布的报告,2022年美国计算机及电子、音响设备等从中国进口下降25%,国内价格则上涨3%-4%。美国家庭将为此埋单。因此,美国政府对华经济围堵断链,既不符合客观经济规律,又不符合中美两国人民利益,也不符合世界各国利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估计,中美关系紧张可能会使全球GDP损失约2%。因此从长远看,中美经贸关系的稳定和发展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符合两国人民共同利益,也符合全球供应链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任何政治力量无法切断的。我们应当把眼光放远,对中美经贸合作的长远前景抱有信心。在坚决反对华盛顿对华冷战思维、围堵打压、脱钩断链的同时,应当努力寻求对话,寻求管控分歧、避免冲突,争取一切可能的合作领域和具体项目。与此同时,也要面向“基层”,面向一切有诚意、有需要发展对华经贸合作的美国经贸团体、地方政府、广大企业和广大民众,积极发展一切有利于双方的经贸合作。我们相信,中美双边经贸历尽艰难后,一定会重获长远发展。GGRC2017更多阅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0周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国际研讨会在人大举办!当下中国8个战略机遇!讲“风险防控”,也多讲“机遇捕捉”许利平:李显龙这句话,是对在亚洲搞“小院高墙”式阵营对抗的警惕巴西经济学家:中国高科技社会主义第一次引导潮流,对巴西和南方国家意味着什么?与“普京身边人”对话:俄罗斯会成苏联2.0,中国定会成“世界第一”关于我们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Global
2023年4月20日
其他

再对话“普京大脑”杜金:俄罗斯正经历第三次蜕变

本文约8000字,读完约需9分钟曾被欧美媒体称为“普京大脑”的俄罗斯哲学家亚历山大·杜金,在2022年10月曾与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执行理事王文进行过一场关于乌克兰危机的对话(点击下划线部分查看相关内容)。时隔半年,经历了爱女杜金娜遭恐袭、朋友在圣彼得堡被炸身亡等不幸,杜金变得更加坚忍。几番周折后,2023年春季,王文再次对话亚历山大·杜金,深入探讨当下时局。两人对话原版授权观察者网4月19日刊用,发布当天阅读量已20万+。GGRC2017中国正在参与全球化并赢得胜利,俄罗斯已经失去了赢的可能性。本文在观察者网发布当天,阅读量已突破20w+在莫斯科,见到杜金并不容易。与半年前的当面沟通不同,2023年春季的莫斯科受到圣彼得堡咖啡厅爆炸案的影响,杜金的行踪变得更加神秘,甚至连他秘书都不知道。经过多轮沟通,被西方媒体视为“普京大脑”、“最了解普京的俄罗斯哲学家”、“俄罗斯危险人物”的杜金终于同意与笔者进行在线对话。2023年4月9日中午,杜金准点上线,屏幕上方挂着他半年前被炸身亡的女儿杜金娜照片,而整个屋子是漆黑的。经历了半年多内心丧女之痛与外部威胁的杜金,斗志变得更加高昂。尽管不是所有观点都能令笔者信服,但通过对话,可以了解一位深入思考历史、权力、文明与俄罗斯未来的哲学家内心的考量。【采访人/王文,受访人/杜金】01冷战后,俄罗斯经历三个阶段王文:杜金教授,很高兴再次见到您。上次见面我们的对话非常成功,吸引了很多关注。并且更多的朋友,特别是中国朋友了解您的最新想法。半年后,我再次访问莫斯科,很多事情都没有改变,例如,俄罗斯总体上保持稳定,人们似乎已经适应了乌克兰危机带来的影响。但是我也感觉到了一些变化,我不知道你是否同意我的看法,比如说现在俄罗斯国内的安全局势变得严峻,可能是几周前发生的圣彼得咖啡店爆炸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我在莫斯科的大学讲学并入住酒店时,我需要进行较繁琐的安全检查。所以,我的第一个问题是,您如何看待俄罗斯社会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杜金:非常感谢你的提问。首先,我要强调一点。俄罗斯是一个超级大国,它拥有广阔的领土,悠长的历史,俄罗斯如果想要做出改变,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这并不容易。我认为从1991年苏联解体开始,俄罗斯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90年代,那是自由主义者统治的时代。当时的主要思想方针是俄罗斯应紧跟全球西方化的步伐,无异议地接受和肯定西方所说的一切,因此,接受西方身份和思想是试图抓住趋势,即成为全球西方一部分的过程。1990年代的俄罗斯,显而易见,是一个失败的时期,因为那完全违背了俄罗斯的自我身份认同。俄罗斯跟西方完全不同,是属于“欧亚身份”。那是对人民意见的最高程度的暴力,是从上层强加一些激进和暴力的改革。1990年代,从任何意义上来说都是彻底的失败,自由主义者试图强加给俄罗斯的西方规则、价值观、范式和制度。某种层面来说,他们确实成功了,让西方的一些元素得以在俄罗斯实施。但直到1990年代末,俄罗斯人民都完全反对这种人为的、激进的和灾难性的局面。第二阶段是普京阶段。普京执政后,他单方面调整了自由主义、全球主义的进程,部分接受它,也部分拒绝了国际上对俄社会的爱国主义、主权等的评价。因此,那是一方面全球化、自由主义、西方化、全球资本主义精英完全控制俄罗斯工业,另一方面俄罗斯经济独立于西方并进行改革的一种混合形态。它们是后苏联时代现代俄罗斯的第二阶段。一年前,特别军事行动意味着俄罗斯对西方宣战,对“全球西方”的集体宣战,是基于地缘政治层面来捍卫俄罗斯主权,但某种程度上忽略了文明层面的后果。普京开始了这场战争,试图在不挑战西方文明的情况下,强调以及帮助俄罗斯扩大主权。但是当战争开始后,俄罗斯每个人都观察到,这是文明之间的战争。俄罗斯不是西方文明的一部分,而是特定的文明,一切改变大致是从一年前开始的。这正是第三阶段的交锋,是俄罗斯在欧亚地区、以东正教为代表等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碰撞。此时俄罗斯接受了有别于西方的真实存在,却伴随着滞后、错误的策略。在叶利钦时期,这是完全错误的。普京阶段的规则,有一半是错误的,一半是正确的。普京一度一方面想要捍卫俄罗斯主权,同时接受全球主义、自由主义西方价值观的普世主义,这是自相矛盾的。这个矛盾要么解决、要么放弃,我认为,在一开始就应被抛弃了。特别军事行动已经持续一年了。这个阶段也有自己的议程,一切都始于对我们主权的根本维护,而没考虑到从文明层面逐步与西方进行的斗争。普京在2022年瓦尔代年会上发表了他对国家主权的看法。当时,你也全程出席那个论坛,你的形象在很多俄罗斯频道上出现。俄罗斯大众媒体不遗余力地报道强调,中国人在这里。或许你会认为,这有点过了。但我们认为,你与俄罗斯方面的紧密交流,代表着中国支持俄罗斯主动抗争西方的态度。我不知道你是否同意,但无论你是否同意,这都具有象征性意义。王文向俄罗斯总统普京提问,普京一一回答(字幕添加/陈伟)普京在那次瓦尔代年会演讲中强调,我们现在正与西方文明进行全面对抗。现在我们到了俄罗斯重申自己不仅是主权独立国家的时刻,而且是主权独立的文明。但我们现在应该在俄罗斯内部进行一次大变革。以现在的方式来看,俄罗斯还是照搬照抄西方现状,比如那些自由民主、市场经济、意识形态缺位、自由主义盛行的社会领域。现在我们应该结束它了。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大量的工作,而且有那么多人试图拖延它。我们已经进入了第三阶段,但只是还处于开始阶段,这或多或少粗略地解释了正在发生的事情。我们正在进步,但我认为,与中国相比我们仍然有很大的滞后。在我看来,中国是可以效仿的榜样。我们需要接受一切让你变得更强大的事物,并以一种独立的方式真正和完全拒绝一切对你的身份、你的思想、你的主权有害的事物。说真心话,我是中国的崇拜者,中国正在参与全球化并赢得胜利。俄罗斯已经失去了赢的可能性,现在我们应该拒绝全球化。我们曾经深入地参与其中,并且已经受到了有害因素的影响。而这种因素几乎摧毁了我们。02这是一场持久战王文: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关心未来的进程或如何结束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冲突。一年前,我写了一篇文章预测,这场冲突将是一场持久战,可能“印巴化”,即像印度巴基斯坦的克什米尔争议那样。我不知道你是否同意我的看法,也不确定我是否会被批驳。但目前,俄罗斯将无法占据乌克兰所有地区。现在看来,预测正在慢慢实现,战争不太可能很快结束。杜金教授,我要问你的第二个问题是,这些冲突是否会变得更加激烈?因为你过去曾说过这将是第三次世界大战,那么在您看来,这场冲突将如何结束?杜金:我猜这将是持久的冲突。首先,它会持续一定的时间。这有很多原因。第一,很明显,俄罗斯不可能很快获胜。我们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解放乌克兰的全部领土,在此之前我们无法停止,我们必须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不太同意把这场战争与克什米尔冲突做比较,我认为这是不同的东西。但尽管如此,对于你预测到这是一场持久战,我认为是对的。俄罗斯的失败,只有在人类彻底灭绝的情况下才有可能,那将是俄罗斯真正的失败。如果俄罗斯开始考虑自己输掉这场战争的可能,那么在某个时刻,俄罗斯将会被迫对敌人发动核武器,因为主要敌人不是乌克兰人。如果俄罗斯开始被击败,俄罗斯将打击美国和北约国家,打击芬兰、德国、法国,摧毁一切。所以,我认为,美国的现实主义战略家非常了解这一点。俄罗斯有可能会有两次合理的失败或接近合理的失败,例如,占领克里米亚或入侵俄罗斯领土或重建乌克兰人(对某些地区)的控制权,像是顿涅茨克或马里乌波尔或卢甘斯克,这些将被克里姆林宫视为失败,也将意味着对美国的核打击。这是很清楚的。我认为,另一方的战略家非常了解这一点,他们还没有准备好将一切都置于如此深的风险和危险之中。所以,他们对持久战更感兴趣。接下来,俄罗斯将经历被制裁、社会及经济局势紧张、内部冲突等问题,俄罗斯的胜利和失败在激励人民的层面上都显得至关重要。西方人非常清楚地理解这一点。因此,西方每个人都对旷日持久的冲突感兴趣;与此同时,他们肯定会试图破坏俄罗斯的内部安全,进行更多的恐怖活动,就像最近在圣彼得堡爆炸案中死去的我的朋友弗拉德连·塔塔尔斯基(战地记者)。顺便说一句,他也是我女儿达里亚的朋友。这些恐怖主义行为试图在内部煽动颜色革命或以其他经济方式对俄罗斯造成损害,以金融方式切断出口、再进口、或者与中国、印度和其他国家的关系。他们将使用所有这些武器来削弱俄罗斯的力量,在俄罗斯内部发动恐怖主义战争。但我认为,真正攻击克里米亚、顿涅茨克、俄罗斯联邦其他新主体或俄罗斯联邦所有主体的可能性不大。这是我对情况的理解。因为对美国民众来说,乌克兰这个话题开始变得无聊,他们自己国内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可以预见,美国和整个欧洲对乌克兰事件的兴趣会丧失或下降。这意味着在拜登对特朗普的选举中,乌克兰因素将会减弱。俄罗斯正在与他们的代理人作战,而美国自己却置身事外。我认为,最终他们会逐渐放弃将乌克兰放在焦点位置上,进而导致冲突的长期化。我也可以预见,俄罗斯内部资源会集中,进而产生一些重要的改革和变化,以及之后将采取非常迅速的行动。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们需要一些准备步骤,一切会结束,但这不会很快,我们应为将来做长期准备。我同意你的看法,即俄罗斯内部安全风险会增加,但我认为,这种程度不会像俄罗斯在前线的惨败那样。战火中的巴赫穆特。图自AP03美国的霸权是否已经崩溃?王文:我这次受邀来到莫斯科,参加在莫斯科高等经济大学、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多场研讨会,听到了很多新的想法。总的来说,俄罗斯学界普遍认为,美国在变弱,美国霸权正在瓦解。但是,杜金教授,在中国学术界,对美国的看法可能会更加多样化,一些中国学者甚至认为美国实际上并没有变弱,而是相对变弱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美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我看来,美国全面衰弱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所以我的问题是,你怎么看待冲突后美国目前的实力,因为有些人认为美国是最大的赢家。美国的霸权是否已经崩溃?杜金:我们不确定美国霸权的真实本质。我们只能猜测,比如说,我们可以从美国从阿富汗撤军来试图解释。许多观察员倾向于说,美国退出阿富汗,就是美国霸权的终结。但他们无法确认,美国在伊拉克和中东存在的力量到底还剩下多少。因此,这在我们眼中是一种无法证明的事情,我们应该非常谨慎地衡量美国霸权的真正本质。我们有三种评估实际霸权的可能性。首先,有许多迹象证实美国霸权正在发抖。之所以发抖,是俄罗斯敢于开始战争的背景。几年前,这是完全难以想象的。因此,俄罗斯敢于对西方发动战争,挑战美国权威,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尽管我们还没有赢得战争,也许我们最终会赢得胜利。时间会证明一切。其次,我认为,中国正在用其他方式挑战了霸权主义,但不是用一种直接对抗的方式。那是另一种形式的战争,比如贸易战、文明战争、“熊猫战”。在文明层面上,西方价值观正在受到挑战,比如,印度独立自主发展、拉丁美洲、非洲的一些元素和欧洲民粹主义的增长以及美国的反全球主义议程。现在,特朗普被起诉,整个共和党都支持特朗普。美国内战即将来临,拜登政府设置全球议程的能力在下降。霸权是否衰弱,我认为是50比50的可能性,可能就差令天秤倾斜的最后一根稻草。因此,这至少意味着美国的全球霸权处于危险之中,但很明显,美国现在仍非常强大,它还没有朝着另一个方向完全倾倒,所以我们仍然在平衡单极、结束单极和接近多极的过渡期。我们仍然不是完全多极化的状态,所有这些事情维持着一个微妙的平衡状态。如果中国大陆明天向台湾发动军事统一行动,一切就会改变,平衡会被打破。又或许,如果我们俄罗斯人明天在战争中取得了象征性的胜利,这种平衡也会被打破。美国内部的力量平衡特点则有所不同。因为它不是关于美国,而是关于全球主义。美国人的一半是站在我们这边的。今天的共和党人,他们可能喜欢,也可能不喜欢俄罗斯,可能也不喜欢中国,但他们在与整个世界作对。特朗普主义者正在与整个世界作斗争,他们是否同意全球主义议程?没有,这正是重点。目前的情况是,我认为正在等待一些象征性的事件发生。例如,我们确定在单极世界内部应该发生一些事情,以便成为决定性的转折点。是的,我同意你的看法,在未来,关于美国霸权终结的可能仍还是一半对一半的。王文:上个月刚刚发布了俄罗斯外交政策新框架。在这个概念中,俄罗斯展示了她的新政策或外交政策,欧洲和美国在俄罗斯全球地图上的优先级正在下降,并且排在最后。但普京总统上周也表示,俄罗斯仍然希望缓和与西方的关系。所以,一方面,俄罗斯还想改变,减少与西方之间的紧张关系,但另一方面,很明显,西方和欧洲对俄罗斯的重要性正在下降。你认为,欧洲和美国未来跟俄罗斯之间的关系究竟有多重要?俄罗斯现在仍然是超级大国还是世界单级?杜金:首先,外交政策新框架是欲望的象征,是俄罗斯的梦想。我们希望看到国际架构多元化,希望俄罗斯能成为多元世界的一个极点,而这只能在西方放下“高傲的姿态”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所以,多极化和单极化的规则是不相容的。俄罗斯的优先任务是消除西方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我完全认同此观点。俄罗斯的新外交政策框架是一种战略,不仅是应对现状的战略,也是未来发展道路的灯塔。为什么中国学者要仔细研究这项政策?我想,因为这是我们的愿望的一种表述。中国人知道要有中国梦的重要性,如果你渴望什么,你梦想成为什么样,你会愿意为你的梦想去做些什么,直到实现它。所以,这是一种战略,也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我们可以一同期待俄罗斯接下来会怎么做。你也应该仔细查阅这个战略框架。俄罗斯和中国现在是一种“联合”状态。俄罗斯采用的是一种激进的军事战争方式,中国采用的是一种较为内敛的文明战争方式来抗衡西方国家。新外交政策中提出的另一点也非常重要,尽管印度对中俄态度不是很友好,但印度是这个多极化的第三个可能极点,下一个可能是伊斯兰世界等。这就是一个大概的新框架。与此同时,普京继续向西方文明、精英及人民发出各种呼吁,他并不是反对世界人民或国家,目前的战争不是针对西方,而是针对西方主义的精英。我们也会考虑和与俄罗斯有着不同文明的人交朋友。这是普京的一种外交战略。这种外交战略也被人们广泛认可了,因为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支持俄罗斯,支持俄罗斯的多极化。尽管中国在经济层面表现得比俄罗斯更出色,但俄罗斯是反全球自由主义精英的代表性国家,拜登是全球自由主义精英的代表人物。西方一些民众是讨厌服务于拜登式精英的,美国共和党人也就是一半美国人口,更倾向于普京,而不是拜登。普京的姿态就是给他们释放信息。因此,只要中国保持多极化发展的态度,就会被我们视为朋友。我认为,这是很明确的一点。现在对外发出的声明都很一致,没有像以前那样犹豫。04俄罗斯精英为何有时误解中国?王文:你多数提到中国,那么,让我们谈谈中国、俄罗斯的最新关系。今年以来,中俄两大强国的关系更加紧密。即便如此,我在莫斯科也听到一些俄罗斯学者担心中国的声音。他们担心俄罗斯将变得过于依赖中国,尽管我认为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习近平主席提到要促进两国世代友好。另外有一些普通群众,似乎也对中国有一些不了解。那么,杜金教授,你如何看待俄罗斯人对中国的这些误解与不了解?杜金:我认为,我们可以用精英和专家的心态来完美地解释这一点。他们随时准备将俄罗斯身份交给其他人,例如西方,他们无法理解奴隶主和奴隶范式之外的国家和文明之间的关系,现代俄罗斯精英也是一样的。这些“精英”是奴隶。俄罗斯精英们习惯于成为美国的奴隶。他们收到了华盛顿的所有法令和命令,要求他们成为自由主义,服从西方的规则。他们是奴隶、殖民地精英,而且他们不知道怎么处理两个独立国家之间的关系。现在,俄罗斯精英是自由主义者的奴隶。当他们与西方的联系被切断,当伟大、繁荣、非常富有、非常强大的中国跟俄罗斯合作时,他们会倾向于认为,中国是他们的新主人、他们的新领导。因为他们是奴隶,是精英中最糟糕的一批。他们在上世纪90年代被置于当下的位置上,当时获得同一职位和俄罗斯等级晋升的唯一途径就是靠背叛国家。他们不是买办,不是精英,也不是资本家,他们无法想象除了屈服于西方或中国之外的其他关系。你不要被他们所说的话影响,他们无权发言,因为他们在思想上是支持单极化系统的。他们表达了恐惧,害怕屈服于中国,因为他们习惯于为美国的利益服务,仍然受美国影响,是美国的代理人。他们试图摧毁两个独立国家的新生关系。他们不是俄罗斯人,无法理解中国是什么样,西方是什么样。我认为,此次战争让中俄关系有了真正的突破,人们认为这是多极化的一个巨大标志,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站在俄罗斯一边。只能说明中国选择多极世界体系,不是选择站队俄罗斯,也不是选择西方。这种独立性比直接支持俄罗斯要珍贵得多。中国很强大,我认为中俄友谊的未来应该建立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因此,我们尊重你们,我们尊重全球趋势,我们正在采取相应的行动。最后一点,我认为,俄罗斯很少有人了解中国有多伟大。我非常崇拜中国的政治制度,因为我明白中国社会是多么稳定、多么和谐。不是共产党或贫民群众的专政,而是这个共同体文化、是人民团结和权力基础上的共同体或价值观。从表面上看,你有资本主义,但那是非常特殊的资本主义,没有竞争的资本主义,没有仇恨的资本主义,没有社会原子化的资本主义。所以,那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资本主义,而是中国特殊的模式。我崇拜中国模式,在俄罗斯,如果人们能更好的理解这一点就好了。我认为,俄罗斯跟中国维持一个平衡状态的条件,是俄罗斯发展到跟中国一样强大,就是要重建尊严、主权和文明独立。05杜金如何评论杜金?王文:是的,这些年中国人做到了重建尊严、主权和文明独立。最后一个偏个人化的问题,现在你在国际知识界越来越有名,特别是最近三年,在美国,一些媒体认为你是一个危险的人、极端的人。一些美国媒体报道并开始研究你过往的著述。所以,我想问杜金教授,你如何回顾和思考自己?杜金是如何评论杜金的?您如何看待自己在国际思想界或国际知识界的地位?杜金:首先,我从不认为自己是独立的。在我这个身份位置上,我需要代表人民说些什么。我讨厌任何形式的个人主义,我不尊重个体,我尊重人民。我尊重文化,我尊重文明准则,不论是国内文化还是全球文化,我试图传播一些比我个人更重要的东西。因此,我代表我的人民、我的文明、我的教会、我自己的文化。我试图用我能做到最好的方式提供服务,服务我的祖国、我的俄罗斯、我的人民。但作为一名俄罗斯人,意味着为他人着想,不仅仅是为俄罗斯着想,这是俄罗斯本质上很特别的地方。俄罗斯身份是向世界自然发展开放。这就是“普救论”,它不是试图强加给对方我们认为的好东西,而是要听到对方、与对方分享。当俄罗斯人都意识到这点时,表明我们正在遵循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俄罗斯主要哲学家的道路。俄罗斯的每个思想家都不是个人主义者。我们为我们的目标服务,我们的事业与俄罗斯的发展捆绑在一起,我们的职责是向外界开放和传播我们的文明。因此,我致力于研究不同的文明,致力于研究俄罗斯的文明。我认为,世界人民会欣赏俄罗斯对他们文化的关注。例如,我现在在中国、印度、巴基斯坦、阿拉伯世界、非洲、拉丁美洲、欧洲和美国都有很多朋友。2022年8月23日,杜金在莫斯科参加女儿杜金娜的葬礼。图自俄罗斯卫星社当然,有一些人想杀死我,他们杀死了我的女儿达里亚,因为她继续发扬了我的思想。他们真的不害怕某个重要的政治人物,有这么多政治人物,比我的地位高得多,但我们的敌人试图杀死像我这样活生生的灵魂、独立的灵魂、致力于传播人类文明的灵魂。我的想法和他们的是相斥的,就像水与火一样。他们试图强加给我们说资本主义是好的,是人类的价值观,他们为自己定义了一切。像我这样的一些学者试图用大量笔墨来向这些人们解释,我已经写了70多本书,其中大多数都被翻译成其他文字了。我在阿姆斯特丹与《Empire
2023年4月20日
其他

斯洛文尼亚前总统:世界亟需这三个“中国倡议”

本文约4000字,读完约需5分钟4月4日,由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与文明新形态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联合举办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0周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国际研讨会(点击下划线部分查看相关内容)在北京正式召开。斯洛文尼亚前总统、世界领袖联盟主席达尼洛·图尔克(Danilo
2023年4月19日
其他

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5%,专家预测今年整体增速将超5.5%!

本文约4000字,读完约需5分钟作者廖群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本文系3月29日廖群在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做的题为《2023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展望》的分享。GGRC2017基于分析和预测,今年我国经济整体增长速度可能在5.5%以上,可以预期在5.5
2023年4月18日
其他

俄顶级经济学家代表团专程访问人大,并举办第11届中俄智库经济对话

本文约1000字,读完约需2分钟2023年4月13-16日,由多位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组成的俄罗斯顶级经济学家代表团一行9人专程访问中国人民大学,并全程参加了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与俄罗斯自由经济协会联合主办的中俄共同经济研究成果《智慧型经济》发布会暨第十一届中俄智库经济闭门对话会,与中国各界专家围绕“中俄关系当前形势”、“大欧亚伙伴关系”、“价值观融合”等话题进行为期2天的内部研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副校长叶康涛会见代表团一行,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执行理事王文陪同会见。GGRC2017研讨会现场CGTN、深圳卫视、三沙卫视、湖北卫视、人民政协报、人民画报、北京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浙江日报、《财经》杂志等十余家媒体报道了《智慧型经济》新书发布会。深圳卫视、湖北卫视等报道《智慧型经济》新书发布会此次俄罗斯代表团成员被称为“国宝级”,俄罗斯自由经济协会主席、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谢尔盖·博德鲁诺夫(BODRUNOV
2023年4月17日
其他

与“普京身边人”对话:俄罗斯会成苏联2.0,中国定会成“世界第一”

本文约7000字,读完约需8分钟作者王文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教育部)、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执行理事,受访者费奥多尔·卢基扬诺夫系俄罗斯外交和国防政策委员会主席团主席、瓦尔代俱乐部发展与支持基金会研究主任。本文部分内容发布于2023年4月12日《环球时报》,并授权观察者网全文发布。GGRC2017我认为,俄罗斯正在进入一个非常舒适的历史时期,可能是前所未有的。我们现在发现,在这段舒适的时期,俄罗斯失去了很多苏联时期拥有的能力。俄罗斯无法生产足够的汽车,现在,感谢中国,中国将填补这些空白。本文发表于《环球时报》及观察者网俄罗斯顶级智库“瓦尔代辩论俱乐部”(点击下划线部分查看相关内容)每年秋季举行的年会,最令人期待的环节就是普京总统和与会嘉宾面对面的对话。多年来主持对话环节,都是费奥多尔·卢基扬诺夫。他在普京总统身边,穿插点评,点名提问,操控全场。2022年年会时,笔者被他点名向普京总统提问。记得当时一个有趣的环节,他担心普京总统太辛苦,在对话进行2个多小时的时候希望进入尾声,结果被普京总统调侃:“不要这么霸权!还有不少想提问的朋友,让我们继续吧”,全场大笑。费奥多尔·卢基扬诺夫是谁?他是俄罗斯高等经济大学教授,还是俄罗斯智库外交和国防政策委员会主席、《全球事务中的俄罗斯》期刊主编、瓦尔代辩论俱乐部学术主任。在俄罗斯,卢基扬诺夫的文章常常被视为一种重要声音。但他最令人关注的,仍是每年瓦尔代年会全球直播对话中的“普京身边人”身份。2023年4月9日,笔者在高等经济大学讲学时在校园与他偶遇,于是相约次日在莫斯科红场附近的一个酒店大堂再深入聊一聊。作者与卢基扬诺夫在莫斯科畅聊。张慧敏
2023年4月13日
其他

巴西经济学家:中国高科技社会主义第一次引导潮流,对巴西和南方国家意味着什么?

本文约3500字,读完约需4分钟作者埃利亚斯·贾布尔系巴西里约热内卢州立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本文转载自观察者网。GGRC2017巴西新总统卢拉·达席尔瓦不久将抵达中国首都北京。这场访问令人期待,我们这个时代的很多重大主题有望通过此次访问得到解决。显而易见,两国共同关切的问题将被提上议程,其中包括两个经济体如何进一步融合等。在我的国家巴西,两国之间的关系被误解很深,这是个大问题。人们讨论最多是贸易议程,深层次来说,问题的借口就是巴西不满于维持中巴贸易现状。换句话说,巴西不满足于成为中国的原材料供应商,我相信这个角色甚至也不是中国人的兴趣所在。一个衰退的、去工业化的巴西,其社会结构被破坏,处于法西斯主义威胁之下,这对美国来说再好不过,但对中国和全球南方国家来说却是很糟糕的。我们回到卢拉·达席尔瓦,这位巴西总统曾遭到无情的司法迫害,不久前,他在史上最大的法律诉讼中被定罪并监禁580天。难以置信的是,卢拉出狱了,并证明了他的审判官是为包括美国在内的他国利益集团服务的,并最终在选举中击败了极右派博索纳罗当选总统。2022年10月30日,巴西前总统卢拉在圣保罗举行的总统第二轮选举中投票结束后向支持者发表讲话。(图片来源:美联社)七年前,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反对总统迪尔玛·罗塞夫的政变,巴西因而经历了糟糕的几年。这短短的几年是巴西历史的交汇期。要讨论兼顾巴西、中国和全球南方利益的议题,必须回望两个伟大国家的历史。不考虑历史因素,中国和巴西两国的联合与互补战略就无法形成。1980:中巴历史的岔口20世纪80年代末的巴西和中国,正在驶入不同的时代。自1930年革命以来,巴西逐步发展成为世界第七大经济体(1980年)。就好像巴西从中世纪的1930年代,进入了1980年的当代世界。这是一条矛盾而特殊的发展道路。然而,这一历程在随之而来的数十年低增长、去工业化和野蛮的新自由主义巅峰时刻宣告终结。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整个巴西的战略思想已经被一种愿景所取代,即巴西应该在不可阻挡的全球化进程中低头。从那时起,我们失去了实现自己的愿景和擘画国家发展战略的能力。卢拉·达席尔瓦和迪尔玛·罗塞夫的上台正是力图改变这种现状的反映。巴西再次思考自己的基业,以独立国家主权融入世界的清晰战略为基础制定决策。但是,卢拉·达席尔瓦和罗塞夫的“巴西梦”在2016年的政变遭到了打击。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曲折后,于1978年在邓小平的带领下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事实上,与所谓的“国家资本主义”相反,中国重塑了社会主义。这种对社会主义的重塑是通过市场机制发生的,中国千年来的农民的生产能力通过市场机制得以贸易化,并产生了良性的经济增长,创造了我称之为“新社会经济形态”的市场社会主义。换句话说,如果说毛泽东依靠贫苦农民的力量发动了革命,那么邓小平则依靠中农来领导国家走向现代化,并且没有在苏联福特主义和其社会主义模式衰败后屈服。从那时起,中国的经济增长堪称奇迹:到2020年,中国年均实际GDP增长达到9.2%。而且,四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一直在以高于国际平均增长率水平增长,几乎没有间断过。同时,中国35年来的人均GDP平均增长率约为9%,人均收入(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从1980年的仅250美元上升到2018年的8827美元,也就是说,增长了36倍!随之增长的还有高额投资,1982-2011年,投资占GDP年平均比重达到36.9%,2004年以来更是超过了40%。2012-2021年中国人均GDP增长情况(图源:CEIC数据库)中国逐渐成为一个商业、工业和金融大国。目前,中国是世界上约140个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生产和金融机器,其背后的基础是99家世界五百强国有企业集团和国有大型金融机构。中国正在引领社会主义新潮流在中国,至少可以看到两项主要变化。其一是高科技社会主义:中国的制度创新塑造了独特的经济体系,这个体系以公共部门和经济规划重大项目为基础,千千万万个工程师和项目经济师使用颠覆性的技术创新(5G、大数据、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机),开创了全新而且更优越的经济规划(economic
2023年4月12日
其他

“贸易天团”高调访华, 欧洲心态的剧变却被很多人忽视

本文约7000字,读完约需8分钟作者赵柯系中国欧洲学会理事,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俄罗斯与欧洲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
2023年4月11日
其他

许利平:李显龙这句话,是对在亚洲搞“小院高墙”式阵营对抗的警惕

本文约4000字,读完约需5分钟作者许利平系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本文转载自底线思维公众号。GGRC2017“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大”。随着中国与新加坡宣布实质性完成两国自贸协定升级后续谈判,中新关系进一步加强,提升为全方位高质量的前瞻性伙伴关系。这些成果,也为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为期六天的访华之旅画上了完美的句号。此前,李显龙到访了广东广州,并在海南参加博鳌亚洲论坛。启程访华前,李显龙接受央视《高端访谈》节目,就中新关系、“一带一路”倡议、中美关系等议题发表了看法。李显龙的访华之旅有哪些意义,中国与新加坡、东盟国家如何进一步深化合作?新加坡等东盟国家该如何适应中美博弈日益激烈的背景?围绕这些问题,观察者网专访了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许利平。观察者网: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此次访华之旅为期6天,期间他一半的时间在广东,参观了当地的科技公司、中新合作开发区以及新加坡在华企业。您如何解读这些细节?许利平:李显龙这次访华的目的之一,是把中新关系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促成双边合作朝高质量方向发展。广东跟新加坡的渊源也比较深,同新加坡的贸易额在各个兄弟省份中是最多的。广州本身去年同新加坡的贸易额达到39亿美元,呈现两位数增长。中新在广州知识城有多年合作,目前发展也面临一个升级阶段,主要是聚焦新能源、生物科技等等高科技产业的合作。李显龙在广东待的比较久,既是希望提升双方围绕这些产业的合作,也提升智慧园等新的项目,可能是未来中新两国间合作提升与突破的重要方向。观察者网:国际上一直拿新加坡和中国作比较,但新加坡内政部长穆尚根近日在一场研讨会上反驳了所谓“香港衰退论”,并强调新加坡与香港的经济发展紧密交织,双方不是互为对手。您怎么评价新加坡与香港各自的发展前景?许利平:新加坡与香港都是全球金融中心,在民间也有这种所谓的“瑜亮情结”,双方存在一定竞争,但是良性的竞争,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毕竟无论是香港还是新加坡,作为全球金融中心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各自都有优势。比如新加坡的转口贸易是一大特色,在国际仲裁,法律、科技领域,都有他的优势。香港的优势是背靠大陆,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这是新加坡所不具备的。尤其是现在我们大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使得香港经济与整个内地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观察者网:新加坡长期以来的独特优势,包括兼收东西方文化影响,加上特殊的地缘位置,有能力在大国中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但在大国博弈加剧的近几年来,新加坡“搭桥”的作用似乎在减弱。您怎么评价这一观点?许利平:说新加坡的国际影响力下降还是为时尚早,某种程度来说,大国冲突或竞争越是激烈,小国的作用反而会日渐凸显。冷战时期,新加坡确实是扮演联结东西方的桥梁作用,而且作用非常明显。在当今风高浪急的国际局势下,新加坡也面临较大的挑战。虽然大国竞争能够凸显小国牵线搭桥的作用,但小国不可能完全发挥这种作用。一方面,大国能否听进去小国的观点,可能不太容易;另一方面,今天的世界与过去也不一样,更为分裂,更突出“小院高墙”的对抗色彩。虽然我们还不能判断是否已经进入“后冷战时代”,至少冲突与分裂相比过去更为激烈,这给新加坡扮演桥梁的角色增添了难度,对新加坡领导人的智慧、处理国际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考验。从新加坡的角度来说,顺应时代、站在世界大势的一边非常重要,应谨慎处理关键议题上各方的分歧。观察者网:李显龙在采访中提到发展高质量的中新合作,近期新加坡也就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在重庆投资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请问中新在经济领域的双边合作还有哪些开拓空间?许利平:在经济领域的合作方向,一个是数字经济,一个是绿色经济,其实这对新加坡乃至许多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两个增长点。具体来说,新加坡是《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创始成员国,中国也提出了要加入这个协议,所以双方可能会围绕这个领域签订一些协议,促进中国在数字规则、规制等方面,进一步融入全球数字经济的网络,双方在数字领域的合作空间很大。第二个是就中国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开展合作,新加坡是创始成员国,去年还是主席国。中国如果要更快更好地加入CPTPP,新加坡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此外,中新在贸易领域的合作,也会有更进一步的提升,特别是通过在重庆的互联互通项目,如何把陆海新通道与“一带一路”倡议更好地结合,促进双方贸易的自由便利,这方面可能会有一些新的举措。观察者网:关于东盟国家,长期以来有一种说法是“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而在大国竞争与博弈逐渐激烈的背景下,东盟国家这种政经二元结构能否继续维持下去?许利平:我想这句话首先是对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美国之间关系的一个形象比喻,但不一定完全反映了现实。在经济领域,其实美国与东南亚的联系也十分紧密,主要是在投资方面。在安全领域,其实中国也和东盟国家开展过许多传统、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合作。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经济或者说发展与安全,是密不可分的。从历史经验来看,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如果能比较好地处理安全议题、政治议题,反而会有助于经济上的合作加速发展。如果不能处理好这些问题,双边经贸合作会陷入比较迟缓的状态。在当今风高浪急的国际背景下,中国在处理与东南亚国家、东盟的关系时,安全与发展领域的问题是密不可分,甚至越来越不分彼此。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中国和东盟的关系越来越呈现出多方面发展的态势,而不仅是像过去那样,以经济合作为主轴的关系。未来应该更多地注重在政治、经济、安全、人文等多方领域探究合作。这样双方的关系才可能会行稳致远。观察者网:之前采访马来西亚前交通部长翁诗杰先生,他也提到过类似观点,认为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已经非常热络,但目前只有把政治、安全领域的问题解决好,经济合作才能更上一层楼。许利平:我也非常认同这一观点,经济合作非常重要,能够给双方人民带来具体的实惠。但是经济合作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也不能代替安全或其它方面的合作。为了让双边关系可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在处理同包括新加坡在内的周边国家关系时,一定要多方面统筹推进,避免陷入经济合作一家独大,其它领域受到一点影响就给双边关系制造障碍的局面。观察者网:3月30日下午,李显龙总理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发表讲话,他提到应该在亚洲建立合作与相互依存的绵密之网,而不是“轴幅”
2023年4月7日
其他

这所大学办会,前总统、华春莹、多国大使都来,讲了什么?

本文约5200字,读完约需6分钟4月4日上午,由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与文明新形态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联合举办的
2023年4月7日
其他

马克龙访华后,法国对华政策仍将延续“两面性”特征?

本文约4000字,读完约需5分钟薛晟,上海外国语大学法语系副研究员、上海外国语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法国与法语国家研究中心智库研究员;张骥,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副院长;复旦大学法国研究中心副主任。薛晟,上海外国语大学法语系副研究员、上海外国语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法国与法语国家研究中心智库研究员;张骥,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副院长;复旦大学法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作者薛晟系上海外国语大学法语系副研究员、上海外国语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法国与法语国家研究中心智库研究员;张骥系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副院长、复旦大学法国研究中心副主任。2月26日,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中欧关系研究中心与上海欧洲学会共同发布了两份报告——《欧洲对华政策报告(2022)》和《欧盟的大国和地区政策(2022)》。本文原标题为《2022年法国对华政策》,选取自《欧洲对华政策报告(2022)》,转载自复旦中外人文交流公众号。GGRC20172022年,法国总统选举和国民议会选举成为法国政治中心议题,国内政治生态持续演变;俄乌冲突、美国顶着“重新拥抱多边主义”之名行“美国优先”之实等外部因素对法国内外政策造成重要影响。在这些内外因素作用下,对华政策在法国外交中的重要性有所下调。在对华政策上,马克龙及其领导的政府延续了此前在中美战略博弈中寻求“战略自主”以及在经贸和意识形态层面保持“两面性”的特征。法国对华政策的国内、国际背景内政层面,马克龙政府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尽管马克龙在2022年总统大选中面对极右翼候选人勒庞的再次对决,仍顺利获得连任,但其领导的“共和国前进”运动(现已改名为“复兴党”)未能在立法选举中获得国民议会多数议席。尽管在野党也因势力分散而未能有任何一个政党获得国民议会多数议席形成与“复兴党”共治的局面,但马克龙也遭遇了“跛脚”的状态。尽管其任命的总理博尔纳在组建新政府时,表达了希望在国民议会中构建“行动多数派”,针对不同的议题联合不同政党的意图,但传统左翼社会党和极左翼“不屈的法兰西”、绿党和法共在议会中形成的“环保与社会人民新联盟”(Nupes)以及极右翼的“国民联盟”凭借“反马克龙”的共识,在国民议会中已经逐渐形成“行动的反对多数派”,而原本马克龙期待与其联合的共和党也因希望展现其政治主张而在议会中未能与马克龙所领导的“复兴党”形成合力。马克龙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尤其是在其几乎确定援引宪法第四十九条第三款规定,将退休制度改革措施融入预算法案强行通过的情况下,其将要面对的、无论是来自民众还是来自国民议会的反对声音将越来越大。经济层面,尽管法国凭借其立足于地中海,延伸至中东和北非的能源战略,以及法国自身在核能领域的领先地位,在俄乌冲突引发的能源危机中,相较其他欧元区国家所受消极影响较小。不论是通胀率还是经济数据均优于其他欧盟国家,但近期法国央行公布的预测数据依然显示出未来法国经济面临的严峻形势,一年内三次下调预期也显示出法国国内对经济增长并不乐观的情绪。在欧盟层面,俄乌冲突及其引发的能源危机和粮食危机显现出法国在“后默克尔时代”缺乏引领欧盟的领导力。东西欧国家之间,因对于俄乌冲突不同态度而产生的在安全层面不同诉求导致的态度不一,致使分歧越来越大,尤其是在法国面对俄罗斯的“核威胁”而打破了原有的“战略模糊”原则后,东欧对北约在安全层面的依赖愈发严重,在俄乌冲突结束之前,这一矛盾将持续下去。欧盟政治的发展有“德法轴心”向“法德轴心”转变的趋势,同时法德之间的矛盾在一些层面扩大,甚至出现裂痕。德国三党联合执政带来的在外交政策上的不断妥协,使得法国在自身实力无力支持“战略自主”的情况下,矛盾愈发激烈。尽管当前面对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暂时搁置了因为能源、武器、补贴等问题引发的矛盾,但裂痕依然存在,马克龙试图联合德国实现其带领并借助欧盟实现“战略自主”的意图蒙上阴影。在全球政治领域,因俄乌冲突爆发,法国加入了制裁俄罗斯的行列,但依然展现出希望扮演俄乌冲突调停者的角色。因此,马克龙从俄乌冲突爆发至今,未曾中断与普京之间的联系。而为确保其面临俄乌冲突带来的能源危机能够独善其身甚至带领欧盟走出危机,确保其基于地中海的能源战略,马克龙正不断调整其对非政策,试图通过包括自萨赫勒地区撤军、承认殖民历史并成立历史问题审查委员会等措施,构建法非关系新的叙事模式,挽回法国在非洲的影响力,构建“基于平等的伙伴关系”。作为对法国对外政策影响最大的法美关系,继因AUKUS降至低谷后,法美关系持续走低。面对俄乌冲突,法美之间就是否坚定“反俄”存在不同利益和态度,而在贸易层面,法国对美国顶着支持多边主义之名,行保护主义和“美国优先”战略之实的不满情绪日益增加,尤其是在《通胀削减法案》公布后,法美之间就贸易保护主义的龃龉愈发严重,而在伊核协议、中东驻军、朝鲜半岛局势等全球治理领域中的重大问题上,法美之间也因自身利益诉求不同而产生重大矛盾。对华政策:延续和调整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法国在2022年对外政策也出现了重要的调整。尤其是在俄乌冲突爆发后,与美、与俄等双边关系重要性不断上升,成为2022年法国外交的重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华政策关注度的下降。但中法两国依然保持了多层级高频次的交流,两国领导人除借G20之际线下面对面长时间交流外,还有5次通过电话或视频会议就两国关系和国际事务进行交流,时任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也保持着与法国外交部长和总统外事顾问的高频次线上交流。中法之间在人文交流和第三方合作上也保持紧密关系。“经典之声”巴黎中国文化中心成立二十周年庆典音乐会、“第四届中法中学生数学交流活动”、“美美与共——中法文化交流活动”、“留学美丽中国,共促文明互鉴”联谊招待会等活动在法国隆重举行;中法非三方高等教育论坛、中欧非绿色能源发展论坛等活动在线上线下同步展开。中法之间经贸合作也保持着高水平的发展。继2021年中法之间双边贸易额突破800亿美元后,2022年中法合作继续稳中向好,双边贸易进一步增长,工业及消费贸易发展亮眼;中法消费市场互认互信,农产品贸易快速增长;中法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潜力较大。中国已成为法国的第七大进口国(法国占中国市场份额的1.4%)及第二大出口国(中国占法国市场份额的9%)。经贸成为双边关系“压舱石”角色进一步显现。经贸关系持续走高同时,中法之间在一些问题上分歧也有所加深。俄乌冲突成为中法之间分歧的一个重要领域。一是俄乌冲突爆发至今,法国一直希望在欧盟内部统一对俄态度的同时,中国也能够支持法国及欧盟的对俄态度,“不要支持俄罗斯,至少不要破坏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中国在俄乌冲突问题上一直保持独立和公正的立场,在强调支持乌克兰维护领土主权完整的同时,也坚定强调俄罗斯合理的安全关切必须得以重视。法国方面对中方的一些立场不能正确理解,比如有关“中俄合作无上限”的言论引发了包括法国在内的欧盟国家对中俄结盟的担忧。二是在“后默克尔时代”,马克龙展现出扮演“欧盟领导者”的雄心,协调欧盟内部态度统一成为了其欧盟政策的重中之重。而自俄乌冲突以来,欧盟将中俄定为其在意识形态层面的对立面,马克龙即使在对华态度上较为友好,但在欧盟话语体系下不能独立行动。三是不论在法国内部,还是在欧盟层面,由于马克龙领导力的缺乏,妥协已经成为一种必须和必然。而对外政策成为其最容易通过妥协达成一致的领域,对华政策便成为其妥协过程中的牺牲品。在对华关系中,美国因素依然是影响中法关系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尽管法美之间不论是在经贸层面还是在对外政策层面均存在巨大分歧,但基于“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和“价值观联盟”,以及基于北约的军事联盟,美国对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国家在意识形态层面和军事安全层面施加巨大的影响力。而在欧盟内,包括冯德莱恩在内的欧盟委员会和欧洲议会议员的“亲美”立场,进一步加剧了美国在欧盟内部的影响力。美国因素俨然成为法国在对外政策上试图摆脱却无法摆脱的因素。因此造成了法国尽管试图避免在中美战略博弈中“选边站队”,但依然在意识形态层面不得不站在美国一边,而在经贸层面则试图提升中法之间经贸关系的局面。此外,中国的国内政策和法国自身利益也成为影响法国对华政策的重要因素。疫情暴发以来,法国舆论未能正确理解甚至公开污蔑中国的抗疫政策,这些不利中法关系的正常发展。同时,疫情的延宕也给中法关系,尤其是中法经贸关系造成了困境。为确保其供应链安全稳定,尤其是在俄乌冲突后,中国一度被美西方污名化为俄罗斯的“帮凶”,面临可能受到制裁外溢影响的情况下,在对华政策上,法国选择了通过供应链“多元化”,避免对中国过度“依赖”的局面。从法国自身利益出发,在供应链安全可能受到影响的情况下,除了供应链的“多元化”,法国本身在国内反思多年来“去工业化”,要求“再工业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也成为了法国试图领导欧盟“战略自主”的一部分。这导致两种后果:一方面,在新能源领域,法国试图通过在原材料领域的“自力更生”,通过包括立项开采首个锂矿等措施,在摆脱对中国“依赖”的同时,树立起在绿色能源领域的领导者地位。另一方面,在台湾问题上,为避免在佩洛西窜访台湾后,台海局势紧张及可能的“武统”对法国国内芯片供应链造成的影响,法国虽然一再重申支持“一个中国”的立场,但在包括《2022年国家战略审查》等官方文件中,始终主张所谓保持台海局势稳定,反对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台湾地区一直以来所打的所谓“民主牌”,也在意识形态层面获得了法国的诸多支持。展望2023年,中法关系的机遇和挑战并存。马克龙计划于2023年初访华。4月5日,马克龙抵达北京。(法新社图)预计在此次访华中,马克龙将在经贸、环保、金融稳定、俄乌冲突、朝鲜半岛局势、伊核协议等问题上,提出法方诉求,期待中方的更多支持。在经贸、环保、金融等领域,中法之间有拓展进一步合作的空间。尽管法国对美政策的可能调整避免了法国在“选边站队”时偏向美国,但法国在对华政策上或将依然延续近年来的两面性特征,即在经贸领域对华诉求不断加深,希望通过贸易和相互投资进一步促进法国从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中复苏的步伐,夯实其实现“战略自主”并领导欧盟构建足够的经济实力基础;而在政治上,要完全搁置争议在当前欧盟和法国内部舆论氛围中并不容易落实。在全球治理领域,随着中国在全球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法方希望与中方开展更多的更务实的合作。尽管法国国内仍存在对中国作用持续增长的忧虑,但要发挥法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软权力,中国的支持必不可少。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中法也可以寻求到双方合作的最大公约数。法国将在所谓“规训”中国全球行为与和中国开展全方位合作的矛盾中寻求某种平衡。在人文交流领域,中法之间依然有着较为广泛的合作空间。2024年将迎来中法建交60周年,未来一年中,法方也将通过中法旅游年等合作来为建交60周年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随着中国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中法之间的人员往来,特别是中国赴法旅游的逐步恢复将为民间氛围的改善提供新的契机。GGRC2017更多阅读当下中国8个战略机遇!讲“风险防控”,也多讲“机遇捕捉”刘志勤:世界如何在“不确定性”与“确定性”转换中寻找机遇中国如何应对美欧对华经济竞争的机制化战略协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0周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国际研讨会在人大举办!斯洛文尼亚前总统:中国作为世界调解人的巨大潜力关于我们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Global
2023年4月6日
其他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0周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国际研讨会在人大举办!

本文约5000字,读完约需6分钟2023年3月,习近平主席向国际社会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十周年。十年来,这一理念受到越来越广泛的欢迎和响应,展现出越来越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由中国人民大学与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与文明新形态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联合举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0周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国际研讨会,邀请中外权威专家共同探讨在新时代新征程携手共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GGRC2017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0周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习近平主席立足中国,胸怀世界,创造性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刻地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既为观察世界提供了科学完备的世界观,也为建设世界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论。这一重要理念成为激荡世界的时代强音,在广袤时空中汇聚起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磅礴力量。今天中外权威专家共聚人大共同探讨在新时代新征程携手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破解人类难题、共建美好世界贡献思想和智慧庄严承诺
2023年4月5日
其他

罗思义:它曾成功“谋杀”了德国、日本、四小龙,现在想要劝中国“经济自杀”

本文约5300字,读完约需6分钟作者罗思义系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前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署长。本文转载自底线思维公众号。GGRC2017中国不仅制定了2023年疫情后的经济增速短期目标,同时还有着清晰的2035年战略经济目标。二十大报告将这一目标定位为“到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2035之前中国GDP年均增长至少4.6%。但最近,西方流行一种论调,认为中国无法实现这一目标。比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其2023年编制的《2022年中国第四条款磋商工作人员报告》中预测,2028年中国GDP增速将放缓至3.4%,
2023年4月4日
其他

刘志勤:世界如何在“不确定性”与“确定性”转换中寻找机遇

本文约2000字,读完约需3分钟作者刘志勤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全球治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本文转自4月2日“善哉贤话多”头条号。GGRC2017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文明的进步,就是建立在人类不断解决“不确定性”提供的挑战和难题,才能不断创新科技和社会改革的革命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提高,完善。最近有一个“热词”引发世界关注,这个词就是“不确定性”。各种国际会议,各种论坛,各个专家学者,各个国际机构,各项报告,几乎都围绕“不确定性”的概念各抒己见。在刚刚结束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不确定的世界:团结合作迎挑战,开放包容促发展”成为大会的主题。参会的不少国家政要,跨国公司高管和专家们,对如何应对“不确定的世界”,提出了许多有真知灼见的看法和解决之道。如何准确判断如今的世界,才有利于“对症下药”,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中国领导人在大会上明确指出:“当前世界,变乱交织,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不确定,不确定,难预料成为常态。”
2023年4月4日
其他

丁刚:为什么Tiktok是打不垮的?

本文约2600字,读完约需3分钟美国当地时间3月23日,TikTok首席执行官周受资在美国国会众议院能源和商务委员会长达6个小时的听证会上被持续质询。这场以“数据安全”为借口的闹剧,其背后的真正意图仍旧与美国遏华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丁刚就此在3月22日《环球时报》英文版发表评论文章,中文版授权人大重阳发布,以下为文章中英文版:GGRC2017中国经济的数字化是TikTok成功的基础。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和西方虽然在一些高科技领域领先,但试图压制中国的超越却并非易事。网购已成为中国消费者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Tiktok(在中国叫抖音,其公司叫字节跳动)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的每一个消费者都可轻松地在网上购买他们或家人所需的用品,并能迅速地收到,即使这些产品是在数千英里之外生产。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制造和物流快速流动着,数据更是如此,消费者也成为数字经济的一部分。中国经济的数字化是TikTok成功的基础。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和西方虽然在一些高科技领域领先,但试图压制中国的超越却并非易事。无论哪种经济类型,最终都是市场说了算,是数据说了算。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说,数据是未来世界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数据主义认为,宇宙由数据流组成,任何现象或实体的价值都在于它对数据处理的贡献。全球化最突出的贡献不仅是物质大流动,更是数据大流动,而数据又成为推动全球化的主要力量之一,甚至成为全球化和全球市场本身。数据具有个人、资本、市场和国家属性。其中,资本又是最敏感的。数据就是市场和金钱。谁能掌握、引导并将数据与更先进的技术相结合,谁就能拥有更多的收入。过去钱生钱;现在数据创造市场和财富。虽然源自西方的资本力量不再可能像五百年前开始发迹那样,用大炮和军舰扩张殖民地并瓜分全球市场,但占领更多市场以获取利润的冲动却一直没有改变。赫拉利说:“在现实中,每个实体都是许多生化和电子算法的混合体,没有明确的界限和自我中心。”如果你掌握了一种更先进的算法,你就有可能掌握更多的实体。这就是为什么数字技术和先进算法的领先者Tiktok让美国政治家和大老板焦虑的关键。这是一场技术的竞争,同样也是市场的竞争。对中国来说,在这场围绕数字技术的激烈博弈中,其优势也越来越清哳。为什么TikTok在中国如此受欢迎?当然,技术是最重要的。但它的崛起并非偶然,尤其是短视频和直播带货的形式。中国拥有最多的互联网用户、世界上最大的网购市场、最快和最便捷的物流,最大的快递团队和最大规模的制造业,以及世界上最庞大的从事制造业的劳动者队伍。这些都是数字经济的一部分。这些行业中的每一个都为那些科技公司提供了更好的“蹦极跳”的平台,让它们跳得更快更高,并充分利用中国经济的增长,形成更广泛的市场。其中任何一个都是TikTok在中国快速发展不可或缺的,它们聚合在一起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的消费模式,形成了世界第二大消费市场。这是美国和许多拥有高技术的西方国家难以持续保持领先中国的原因。而事实上,这也是他们的资本力量更想拥有的东西。美国不仅在物流方面落后于中国,而且大量的服装、小商品和电子产品等都早已不再在本土生产而必须进口。数字经济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尽管如此,只是基于中国经济的要素构成,它才有可能发展得更快,这是中国经济抗御美国和西方与中国“脱钩”的力量。只要我们坚持发挥中国的优势,更加紧密地依靠制造业,不断突破全球高科技的制高点,在世界范围内的数字经济大潮中,就一定会有更多的Tiktok涌现而出。以下为英文版Even
2023年3月31日
其他

斯洛文尼亚前总统:中国作为世界调解人的巨大潜力

本文约600字,读完约需1分钟作者系图尔克,斯洛文尼亚前总统、世界领袖联盟主席、人大重阳外籍高级研究员。本文转载自俄罗斯卫星通讯社。GGRC2017斯洛文尼亚前总统达尼洛•图尔克在博鳌亚洲论坛期间接受俄罗斯卫星通讯社采访时表示,看到了中国作为世界调解人的巨大潜力,这一切与中国在当今世界的定位有关,中国需要得到更多的支持。针对乌克兰谈判重启问题。图尔克说,采纳中国提出的十二条立场建议可能会有所帮助,因为那是一个平台。在他看来,重要的是要让尽可能多的国家表达承诺以及支持中国立场文件。“正如我之前所说,这还不是和平计划,而是一份概念性文件,将实现和平所需的所有要素纳入其中。”图尔克表示:“所以,下一步是让尽可能多的国家支持这份立场文件,再加上一小部分国家,我指的是乌克兰和平之友的核心小组,开始制定能认真谈判的沟通方式。这种分组目前非常重要,应该将有能力并准备好的调解人动员起来。”“中国不应该孤立无援。中国首先会弄清楚自己的角色,发挥领导作用越多越好,但中国需要得到支持。”
2023年3月30日
其他

吴志成、戴长征、方长平等学者,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文约7500字,读完约需8分钟本文作者吴志成系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戴长征系北京对外开放研究院首都高端智库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与治理研究院院长;方长平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袁正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郭锐系吉林大学国家发展与安全研究院副院长、教授;黄鹏飞系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国际政治系在读博士研究生。本文转载自华东师大俄罗斯研究公众号。GGRC2017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新发展(吴志成)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的新表述,并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展现了我们党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认识的新高度和实践推进的新境界。自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双边、地区和领域等不同方面,谋划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走深走实。这一理念多次被写入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决议或宣言,在国际社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和支持,凝聚了国际共识和各国人民的力量,彰显了强大的理论穿透力和思想感召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的“三变”新论断和“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的“四大赤字加重”新判断,深刻分析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新形势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新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始终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的新原则,不断丰富和巩固中国外交的宗旨原则,塑造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新风范。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这两个全球新倡议。这是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两类安全的理论升华和实践拓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了新路径新平台,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的新主张,展现了维护公平正义的负责任大国担当。党的二十大报告发出“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的新呼吁,站在当今时代发展潮流的前列和国际社会精神道义的制高点,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了正确的价值指引。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和构建实践的深化拓展。后俄乌冲突时代如何构建国际新安全格局(戴长征)一、当前国际安全格局亟需重塑目前国际安全的焦点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大国安全格局加速失衡,新冷战阴云初现。近年来,随着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逐步民粹化、右倾化、保守化,美国又将经过改革开放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中国定义为新的竞争乃至遏制的对象。特朗普政府发动的中美贸易战、拜登政府全力推进的以科技竞争为核心的“竞争塑造”(Compete
2023年3月30日
其他

数字丝绸之路:中国-东盟的数字经济合作

本文约4500字,读完约需6分钟作者罗圣荣系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文章原载于《当代世界》2023年第3期。GGRC2017内容提要随着“一带一路”合作在东盟稳步推进,数字经济成为驱动中国—东盟“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引擎。展望未来,中国与东盟可在加强顶层设计、发展战略精准对接、提升数据安全、打造包容性合作空间等方面着力,加快共建“数字丝绸之路”进程。东盟数字经济发展的机遇一、全球迈入数字经济时代,东盟融入数字经济圈近年来,新科技革命席卷世界,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数字经济成为驱动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全球迈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时代。发展中国家数字经济增长迅速,2021年数字经济增速达到22.3%。东盟积极以数字经济为主要抓手,推动区域数字化转型。2015年,东盟发布《东盟信息通信技术总体规划2020》,通过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助力数字经济发展。2016年11月,东盟电子商务协调委员会(ACCEC)成立,成为东盟推动区域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机构。2022年7月,东盟数字联合工作组会议讨论了《东盟数字总体规划2025》的后续行动,指出要重点发展安全、公平、包容和可持续的数字经济,为东盟地区全面数字化转型做好准备。二、东盟深化互联互通战略数字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数字基础设施的关键性作用不可忽视。《2021年亚太移动经济报告》显示,东盟地区的4G网络平均覆盖率已达到52%,预计2025年升至71%,将进一步缩小与全球网络覆盖率平均水平差距。此外,以泰国和新加坡为首的东盟国家积极推进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5G网络区域化成效卓著。预计2020—2025年间,东盟每年在5G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约为140亿美元,以满足日益增长的5G网络需求。东盟持续推进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有利于优化区域数字营商环境,壮大数字化合作生态。三、东盟经济可持续发展数字经济市场潜力巨大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生效,东盟各国经济逐渐复苏。尽管东盟地区的数字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但作为新兴数字经济市场,其发展潜力巨大。《2022年东南亚数字经济报告》指出,东盟地区数字经济规模和互联网用户数量都持续扩大,若通过可持续方式激发东盟地区潜力,2022年该地区数字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940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达20%。预计到2025年将突破3300亿美元,到2030年有望达到6000亿至10000亿美元。2019—2022年东盟地区共新增1亿互联网用户,2022年东盟地区互联网用户总数突破4.6亿,其中有3.7亿成为数字消费者。东盟互联网消费者对线上生活方式的推崇,中小微企业的数字化全面转型,以及数字化工具和数字销售的广泛应用,显示出东盟数字经济的积极发展态势。四、东盟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各国明确发展战略东盟及各成员国抓住全球数字化浪潮,在区域和国别层面陆续出台数字化发展战略,推动数字经济走实走深。在区域层面,东盟制定了一系列数字经济总体规划和政策文件,促进数字经济成为区域经济新增长点。2021年,东盟首次数字部长级会议通过《东盟数字总体规划2025》,同年发布了《加速东盟经济复苏和数字经济一体化的东盟数字转型议程》,构建东盟数字共同体的战略方向明朗,东盟数字一体化进程加速。在国别层面,东盟各国基于本国国情和发展目标,出台了各具特色的数字经济发展战略。譬如新加坡的《“智慧国家”2025计划》、柬埔寨的《数字经济和社会政策框架(2021—2035)》、泰国的《泰国“4.0”战略》等。由于各国国情差异,战略着眼点也有所不同。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较发达的数字经济体侧重于再培训、新技能培养和提供相关设备,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相对欠发达数字经济体则主要侧重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五、疫情制约线下经济发展东盟顺势加速数字化转型新冠疫情制约了线下经济活动的开展,线上经济市场得以开拓,东盟产业数字化转型迎来契机。电子商务方面,2022年东盟电子商务销售额达到1310亿美元,预计2025年将实现销售额2110亿美元。数字媒体方面,东盟数字媒体主要涵盖视频、音乐、游戏和广告等领域,2022年市场规模达到240亿美元。同时,东盟地区对电子商务需求的攀升,带动了数字支付的发展。《2021年数字商家调查》显示,东盟地区90%的数字商家表示目前正在接受数字支付,其中约35%的企业以数字化交易为主,82%的企业预计未来5年超过一半的收入将来自数字化销售。此外,由于疫情延宕和政府管控政策,东盟地区对远程医疗服务的需求进一步凸显。根据贝恩公司的研究,与2019年的平均水平相比,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远程医疗平台MyDoc、Halodoc的日活跃用户在2020年前几个月增长率达三位数,分别为147%和101%。亚洲数字医疗市场规模可能会从2020年的374亿美元增长到2025年的1000亿美元。东盟数字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一、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失衡“数字鸿沟”凸显虽然东盟地区数字化进程整体态势向好,但由于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差较大,导致数字发展水平失衡,依旧存在“数字鸿沟”现象。一是互联网普及率总体较高,但欠发达国家数字基础设施相对落后。2020年东盟数据中心数量超过295个,但其中70%集中于新加坡、印尼和马来西亚,老挝、缅甸等国家仅有零星数量。具有技术和资金优势的国家在数字领域的快速发展,或进一步拉大同地区内欠发达国家的差距,造成“数字鸿沟”难以弥合,不利于东盟共享数字经济红利。二是资费方面,东盟各国的移动数据费用差距大,欠发达国家尤为明显。2022年一项新研究显示,东盟区域内,泰国拥有最廉价的移动数据,每GB仅需0.38美元,老挝以0.99美元的价格位列第8名,缅甸以1.11美元的价格紧随老挝之后,东帝汶的收费最高,平均成本达2.16美元/GB。二、数字人才普遍短缺本土数字化生产能力不足数字人才是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数字科技研发和产业数字化转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2021年东南亚新兴就业岗位报告》显示,在来自15个工作领域的67个新兴岗位中,至少有41个需要精通基本数字技能,如数字营销技能、使用互联网和数字通信工具等。东盟基金会和谷歌联合发布的《关于青年就业市场和未来技能需求》报告指出,在接受调查的1080名边缘青年人(指长期受到不公平对待而被边缘化的青年人)当中,47.8%缺乏基本数字技能,72.2%不具备高级数字技能或水平很低。东盟地区数字人才结构性短缺,造成本土数字化生产能力不足,数字经济发展后劲乏力,数字人才缺口亟须弥合。三、数字治理水平相对低下网络安全问题严峻数字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健全的网络安全机制。由于东盟国家数字治理水平有限,数据安全问题尤为突出。根据国家网络安全指数(NCSI)2020—2021年的数据,东盟成员国在总分100分中的平均得分为44.02分。其中,“个人数据保护”指标各国存在明显差距,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的指数均为零。这表明东盟各国在个人数据立法和监管机构方面的发展严重失衡。网络安全问题已得到东盟的高度重视。2021年,东南亚国家在网络安全上的支出达到32亿美元,到2026年,这一数字预计将以13.6%的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61亿美元。然而,东盟国家对网络安全的支出增长仍难以有效解决当前快速升级的网络威胁,网络安全问题仍需加以重视。四、域内数字市场竞争加剧合作空间受限东盟凭借其庞大的数字经济市场体量,成为多方势力数字博弈的角逐场,域外经济体的介入在促进东盟数字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域内数字市场的竞争。首先,美国大力介入东盟数字经济市场,挤压中国—东盟合作空间。2021年,美国通过《2021年美国创新与竞争法案》,表示要加强与东盟地区的数字合作。2022年11月,第十届美国—东盟峰会明确指出,美国商务部将与东盟标准和质量咨询委员会(ACCSQ)合作,共同制定数字信任和网络安全标准,加强东盟的数字贸易生态系统。其次,欧盟、日本和俄罗斯等经济体积极参与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力图提升自身在东南亚的数字话语权。譬如,2022年欧盟与东盟首次领导人峰会发表联合声明,双方承诺将促进数字化转型。在峰会期间,欧盟与新加坡正式签署数字合作伙伴关系。东盟至今尚未制定统一的数字合作规则,多方无序竞争势必限制数字合作空间,不利于东盟数字经济良性发展。五、数字贸易壁垒程度高跨境经济数字化受阻东盟国家为了保护本国新生数字经济市场,制定了一系列数字贸易限制措施,数字贸易壁垒的存在将阻碍跨境数据流动,影响跨境经济数字化转型。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21年的数字服务贸易限制指数(DSTRI),东盟国家整体数字贸易限制指数处于较高水平。这表明东盟各经济体的数字贸易壁垒程度普遍偏高,限制数据跨境传输乃至采取数据本地化是主要表现之一。东盟地区数字贸易壁垒的高水平与东盟跨境数字经济的高需求形成鲜明对比。《2022年东南亚中小微企业数字出口报告》指出,超过60%的受访企业希望扩大对东盟和国际市场的出口,80%的受访企业在过去两年扩大了对数字工具的使用。可见,适当破除数字贸易壁垒,合理放宽数字贸易限制,是目前东盟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加快中国—东盟“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的路径一、加强顶层设计坚持政府引领和企业推动相结合“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工程巨大,政府应在顶层设计中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加强顶层设计,首先需明确指导思想,合理规划,立足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良性互促基本方向,提升系统性与前瞻性。一方面要利用现有合作机制和对话平台,加强双方政策沟通,强化合作共识,提升双方合作战略协调性与契合度。另一方面应抓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实施的重大利好,共建区域内数字经济与贸易规则体系,切实推进“硬”“软”双维度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企业搭建共建共享平台。二、适应客观需求实现中国与东盟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精准对接精准对接中国与东盟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是高质量构建中国—东盟“数字丝绸之路”的关键。就中国而言,“数字丝绸之路”构想既是基于中国对未来经济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的思考,也是基于中国发展战略和规划的考量。将“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数字战略与东盟各国数字经济战略相对接,使中国—东盟“数字丝绸之路”与中国网络强国战略形成良性互动。从东盟来看,东盟迫切需要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弥合其内部以及与中国之间“数字鸿沟”,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三、重视数据安全推动并深化中国与东盟数字治理合作中国要推动与东盟积极开展网络安全和数字治理对话,努力探索符合实际的数据安全合作治理路径,构建中国—东盟数据安全生态共同体。一是强化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的核心技术研发,加速数据安全同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二是加强以数据安全为核心的网络安全合作,建立重要数据和核心数据管理机制,在平等互信的基础上制定数据跨境流动管理规则,防范数据出境安全风险,保障数据流动有法可依。三是完善中国—东盟网络服务系统,统筹协同防范风险,重点开展数据安全防范、风险评估、风险信息传输与共享等工作,构建“数字丝绸之路”系统性风险预警与防范机制。四、倡导良性竞争打造包容性“数字丝绸之路”合作空间推动包容性发展,打造开放包容的数字经济合作样板,是未来中国—东盟“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方向。一是营造“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的舆论环境。中国与东盟应以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为最终目标,促进数字领域政策沟通,树立区域合作的良好形象,拓展利益融合交汇点,不断提升合作项目的辐射示范效应。二是推动开放型数字经济合作。东盟宜积极扩大同各国在数字领域的合作空间,力求最大化利用全球数字资源。中国与东盟共建“数字丝绸之路”,深化数字经济合作,可积极探索引入第三方市场合作机制,推动利益攸关方进行战略对话、政策协调,优化区域数字经济生态,使各参与方形成互利共赢的良性互动格局。GGRC2017更多阅读赵宏伟:美日荷对中国半导体下手,软件产业应成第一制造业当下中国8个战略机遇!讲“风险防控”,也多讲“机遇捕捉”刘志勤: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符合中国实际中国如何应对美欧对华经济竞争的机制化战略协作埃及前总理沙拉夫:“一带一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繁荣发展的希望关于我们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Global
2023年3月29日
其他

助力世界经济:亚投行何以扩大朋友圈

practices)。这些国家公然藐视美国的偏好,意在创造世界银行的潜在竞争对手。通过采用庞珣等学者于2022年提出的动态多层次潜在因子模型(Dynamic
2023年3月29日
其他

用文明改造文明,真的“安全”吗?

本文约2000字,读完约需3分钟作者刘明系瞭望周刊社副总编辑。本文原载于《当代世界》2023年第3期。GGRC2017The
2023年3月28日
其他

鞠建东: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是世界和平的必要条件

本文约3200字,读完约需4分钟作者系鞠建东,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讲席教授、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CIFER)主任。本文转载自国际金融杂志公众号。GGRC2017摘要本文认为,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有助于避免军事冲突,是世界和平的必要条件。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与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之间存在不平衡、不匹配问题。在国际货币体系向数字货币转型之际,人民币可能存在后发优势,建议抓住相关机遇,推动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经济发展和世界和平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两大问题。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平,但是近代以来的经验教训表明,落后就要“挨打”。哪方面落后要“挨打”?马上想到的是两方面:第一,经济领域落后要“挨打”。为此,相对于其他经济体,中国的经济要更快地发展,需要集中精力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事实证明我们的经济取得了很好的发展,根据高盛等机构的预测,在2030年前后,中国的名义GDP将高于美国。第二,军事领域落后要“挨打”。本文认为,还有一个问题可能没有引起足够关注,即在国际货币体系方面,人民币不是国际货币也会导致“挨打”,甚至可能会带来军事方面的打击。从这个角度而言,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是世界和平的必要条件。人民币国际地位与中国经济实力不匹配目前世界经济呈三足鼎立结构,包括以中国为核心的亚洲价值链,以美国为核心的北美价值链,以德国为核心的欧洲价值链。三足鼎立的经济结构与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之间存在矛盾。其中,美元的国际地位高于美国的经济实力,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低于中国的经济实力。中国经济总量(GDP)约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8%,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市场的交易份额约为3.5%;美国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4.65%,美元在全球外汇交易份额约44%。从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份额来看,美元在全球外汇交易的份额比美国GDP份额高大约19个百分点,而人民币份额比中国GDP份额少大约14百分点。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与中国经济地位存在不匹配、不均衡的局面。美元国际货币地位的作用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是美国的最核心竞争力,美国需要通过美元来保护美国经济,推动美国的经济发展。例如,美国再工业化,与中国进行高科技竞争,以及疫情期间给美国低收入家庭发放现金等,都可以通过印发货币来实现。从历史经验来看,印发货币后如果美元汇率面临大幅贬值压力,美国就会发起军事行动。由于美元是国际货币,美国在制造了动荡和风险之后,全球资本出于避险考虑反而会流向美国,进一步巩固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主要有两方面作用:一是征收国际铸币税。由于美元是使用最广泛的国际货币,美国可以凭借其向其他国家征收铸币税。二是利用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对其他国家实施金融制裁。俄乌冲突发生后,美国一方面对外表示不派一兵一卒到俄乌战场,另一方面通过切断被制裁国获取和使用美元渠道的方式实施严厉的金融制裁。鉴于美元国际货币地位具备上述重要性,美国会致力于捍卫美元的国际地位。人民币与中国经济发展的三种情景美元是国际货币而人民币不是,美元与人民币地位上的不对称使得战争的风险承担是不对称的。假设中国经济发展强劲,资本大规模流向中国,美国可能会在中国周边制造动荡和风险,避险资金将回流美国。因此,风险的后果主要由人民币资产承担;美元资产不仅不承担风险,反而获益。本文以中央银行和地方银行为例进一步说明。当前,美元是国际货币,美联储是世界贸易流动性的主要提供者;而人民币还不是国际货币,接受人民币资产的还不多。二者关系在某种意义上类似中央银行和地方银行。在中央银行存款是安全的,因为中央银行不可能破产,出现问题印钱还债即可;而地方银行不能印钱,存在破产的可能,所以在地方银行存款有风险。假如中央银行和地方银行开展存款竞争,存款就会从有风险的地方银行流向中央银行。中国经济和人民币发展的三种情景:第一种情景,如果中国经济发展不好,分离主义倾向会加强。有可能挑战祖国统一的底线,可能会引发局部军事冲突。第二种情景,如果中国经济发展好,但是人民币还不是国际货币。在此情况下,中国经济发展得越好,中国经济实力与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就越不匹配,人民币与美元的矛盾会更加激化,美元崩溃风险上升。届时,美国将会致力于维护美元的国际地位,可能会通过军事行动来打击中国经济,促使资本回流美国,防止美元崩溃。在人民币尚未成为国际货币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发展得越好,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就越大。不仅如此,由于美元是安全资产,还会从战争所带来的动荡中获益。要使美元也承担战争所带来的风险,人民币就要成为国际货币。第三种情景,中国经济发展好且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人民币成长为与美元“竞争共存”的国际货币和安全资产,打破美元一家独大的局面,方能使军事冲突的货币风险共担、货币收益共享。对中国而言,和平的三个必要条件是经济相对强劲的增长,军事不能落后,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只有当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美元、欧元、人民币的地位才是对称的,才会共同分担战争风险,而不是由人民币单边承担。国际货币体系面临突变型技术变革动我国的资本账户还没有完全开放,人民币不完全自由兑换是人民币未能成为国际货币的重要原因。人民币要成为国际货币,需要可自由兑换,需要资本账户开放。资本账户开放有可能引起资本外逃,增大国际金融危机的风险;但是资本账户不开放,受到金融封锁的风险会增大。因此,重点是寻找实现资本账户开放,同时又能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政策设计。(一)后发优势的存在在某些情况下,是存在后发优势的。例如,当竞争者在同一赛道竞赛时,落后没好处;但是在换赛道时,落后方的负担反而小,容易成功转换赛道。因此,对于落后的一方,在转换赛道时,放弃已有体系的机会成本反而更低,因此具有后发优势。在面临突变型技术创新时,领先者反而陷入困境。当前,汽车工业面临突变型技术革命,汽油车面临向电动车的转型。丰田车在汽油车中占据行业领先地位,难以放弃汽油车技术,在电动车方面反而发展得不好。而中国的汽车在汽油车方面没有优势,但是新能源车反而更加容易地走到前面去。在国际货币领域的竞争也是如此。如果更换赛道,或者存在突变型技术创新,人民币与美元竞争不一定会落后,反而可能超越。(二)国际货币体系面临变革当前,国际货币体系面临变革,人民币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创新与货币技术创新实现国际货币地位突破。一是通过货币政策创新实现在开放资本账户的情况下有效防范国际金融风险。例如,可以通过跨境资本流动累进税的政策设计,在跨境资本流动上加装“防火墙”,再开放资本账户,实现资本账户开放与人民币可自由兑换,解决两难困境。美国为何不采用跨境资本流动累进税?这里就有“换赛道”的逻辑,美国在现有资本自由流动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绝对优势,不希望改变现状。中国则不同,虽然在现有国际货币体系中没有优势,但是装上“防火墙”,就有了抵御风险的“盔甲”。二是通过货币技术创新实现超越。全球货币技术一直处在变化中,从黄金、白银,再到国家法定货币。数字技术的出现使得国际货币体系面临向数字货币转型。在数字货币转型背景下,现有国际货币体系中越领先的国家越难以放弃在当前体系中的优势。这就意味着人民币和美元的竞争并不一定落后。如果抓住当前机会,通过数字货币实现整个体系的革新,建立数字国际货币体系,中国作为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的落后者有机会实现超越。如何通过国际货币体系的突变型政策创新、技术创新,建立后发优势,大胆突破,抢抓国际货币竞争的主动权,从而实现超越,是当前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三足鼎立的国际货币体系有利于世界和平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后,国际货币体系可能会变成美元、欧元、人民币三足鼎立的格局。新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世界和平,对中国有好处,对美国也有好处。当前由于美元的强势,美国经济过分虚拟化、金融化,带来了美国社会严重的贫富不均问题。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顺应了全球经济格局的发展,建立一个三足鼎立的国际货币体系,有利于美国克服过度金融化的顽疾,有利于美国经济脱虚向实。这对于提升美国百姓的福利有好处。本文认为,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是世界和平的必要条件,而充分创造、利用后发优势,人民币有可能后来者居上。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可以使美元回归其应有的位置,有利于世界和平,对于中国人民有利,对美国人民也有利。GGRC2017更多阅读当下中国8个战略机遇!讲“风险防控”,也多讲“机遇捕捉”日荷被迫加入芯片围剿战,
2023年3月24日
其他

习近平在俄媒发表署名文章“踔厉前行,开启中俄友好合作、共同发展新篇章”

本文约4500字,读完约需5分钟3月20日,在赴莫斯科对俄罗斯联邦进行国事访问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俄罗斯报》和俄新社网站发表题为《踔厉前行,开启中俄友好合作、共同发展新篇章》的署名文章。以下为文章中英双语全文。GGRC20173月20日,在赴莫斯科对俄罗斯联邦进行国事访问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俄罗斯报》和俄新社网站发表题为《踔厉前行,开启中俄友好合作、共同发展新篇章》的署名文章。文章全文如下:踔厉前行,开启中俄友好合作、共同发展新篇章Forging
2023年3月23日
其他

赵明昊:美国构建亚太“小多边”机制的进展、特征与影响

本文约5000字,读完约需6分钟作者赵明昊系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文章原载于《当代世界》2023年第3期。GGRC2017简介近年来,为推进所谓对华战略竞争,美国越发注重“拉帮结伙”,力图构建具有议题导向特征的“多边阵营”,打造更为灵活、相互嵌套的盟伴体系。尤其是,美国在亚太地区加紧拼凑各类“小多边”(minilateral)机制,如美日印澳四边机制(QUAD)、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AUKUS)、美日澳以及美日韩等三边协作。美国还力促北约及其欧洲盟友深化与亚太“小多边”机制的关系,增进欧洲与“印太”两大地缘板块之间的联动,从而为其实施“捆绑中俄、双线遏压”的策略提供助力。美国希望借助亚太“小多边”机制塑造相关国家的对华认知,整合各方对华战略,推动实现安全威慑、供应链重塑、科技竞争、意识形态压制等多重政策目标。美国推动构建亚太“小多边”机制对中国周边战略环境带来的复杂影响值得高度重视。美国构建亚太“小多边”机制的新进展拜登政府宣扬要与中国展开战略竞争,不断渲染所谓“中国威胁”,妄称中国在印太地区搞“胁迫侵犯”,寻求建立“势力范围”。美国力图在亚太地区构建“有力的且相互强化的联盟网络”,尤为注重借助多样、灵活的“小多边”机制,促进美国的条约盟国与印度等安全伙伴之间力量的深度融合,谋取对华所谓的“实力地位”(position
2023年3月22日
其他

中俄元首会晤,注意3个关键词

本文约1700字,读完约需2分钟作者刘军系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会长,教育部全国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本文转载自人民论坛网公众号GGRC2017应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于3月20日至22日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自2013年以来,这是习近平主席第九次踏上俄罗斯的国土进行国事访问。这也是习近平主席再次就任国家主席后的首次国事访问,不仅中俄两国为之期盼,整个世界都在高度关注。习近平主席访俄不仅是一次友谊之旅、合作之旅,也是一次重要的和平之旅。/1/关键词一:友谊之旅中俄友谊历久弥新,必须倍加珍惜。中俄友谊是中俄两国70多年来交往历史经验的产物,也是中俄两国人民深入思考两国正确相处之道的产物。中俄友谊厚植于中俄关系中业已形成的一系列理念与原则中,包括中俄关系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以及《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以法律的形式将两国人民“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理念确立下来,这些理念与原则已经成为中俄两国人民的普遍共识,也成为新型大国关系的光辉典范。
2023年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