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业,真没前途
一远方的你,李老师回来了。在梅子雨、苔痕绿的六月。我知道,你们都等着我说说鸭脖冤案,说说一小块骨头,怎么就引起一个系统性的谎言。这事吧,写浅了没劲,写深了幻灭。我吃上九九八十一堑,才长了这微弱的一智:不写。说点好玩的。这两天,“考研名师”张雪峰和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小强围绕“学新闻是否有前景”,互相怒怼起来。起因是张雪峰在回答考生家长提问时,表示:“理科590分,报新闻?你会崩溃的。孩子非要报新闻学,就把他打晕。从中国本科专业目录里,闭着眼睛摸一个都比新闻好。”张老师的理由是,当下学新闻传播的学生,80%没有从事本行业。每个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学这专业没前途。张小强看到这个言论上热搜后,批判张雪峰“害人不浅,误导公众”。他认为,新闻专业能文能武,211以上高校的新闻学闭眼选。学新闻的出路,不是狭隘的去媒体,现在各行各业都在招聘新闻人才做传播,未来就业前景很广。紧接着,就是各大媒体的新闻评论员下场。有说,新闻传播作为一个跨学科科目,看似“无学”却是“卷学”,学新闻早已不等于做记者,许多岗位都需要新闻素质。也有批判张雪峰老师一个网红,把大学教育完全功利化成职业技术培养。用自己轻浮的“趋势”判断,打压青年学子的职业理想和热情。二、那么,新闻专业,到底值不值得学?我是学新闻的,做过8年记者,现又做自媒体。但我依然觉得,新闻专业,不值得学。1,新闻专业四年,你学不到啥在我们这里,“新闻无学”。远的不说,近的这二三十年,我们有关新闻的理论知识,就没有过任何一丝一毫的创新。甚至可以说,有可能还在倒退。我相信,现在很多新闻学的学弟学妹,还拿着那些八九十岁,甚至100多岁的老人编的教材。《新闻学》、《传播学》、《公共关系学》、《新闻评论》、《中国新闻传播史》、《世界新闻传播史》,看起来道理都很大,但是细翻一下,都空洞得要死,跟现实严重脱节。在写这篇文章时,我还搜了一下现在各大院校新闻本科用的教材,大部分都还是2002年——2006年出版的。书里用的案例,都是20年前的古董。而新闻理论,依然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喉舌理论”。理论课就是背标准答案。不管你理解不理解,背对了就好。而《新闻评论》、《新闻写作》等业务课,就更滑稽了。外面已经是翻天覆地流量化的媒体世界,课本里还是消息标题和报道标题的区别。更要命的是,教授业务的老师,可能自己就从没写过一篇新闻报道,也没在新闻单位履职过一天。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说起理论写起论文一套一套的,但是你让他把一件复杂的事情,捋清了逻辑,用最平实的语言,流畅的表达出来,他做不到。你在这样的人身上,怎么能学到新闻写作的技巧?一个自己没亲手拿起画笔画画的人,是教不了别人画画的。本科不行,研究生会不会好点?也不行。新闻的研究生,更加没啥好研究的了。本科你还能稍学点写作技能,研究生就是从理论走向理论,纯学术研究。你说,我们这些年新闻行业,有啥值得学术研究的吗?创新没有,反思不能。大部分新闻专业的研究生,就是每天网上搜各种信息和论文,东扒一块西扒一块,做成各种ppt互相交流。在我身边,我就没有见过一个新闻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做新闻能做的长,且做的好的。很多人去读这个研究生,就是为了进高校当老师,或者考编进政研室。说到底,我们就没有完整的新闻学、传播学的学术体系。或者说,新闻学、传播学,作为舶来品,在这片土地上就自带“水土不服”。没有体系,又自带扭曲。学生很难学到这个专业系统的新知,也无法通过这个专业,建立起社会认知体系。而新闻学的本质,恰恰是对社会现象,有一个较为全面和客观的认知。四川大学新闻专业研究生张同学,“我就算污蔑你,我也还是正义的”,就是最好的例子。这位张同学在小红书上教人做独立女性,在抖音上教人如何收彩礼、谈恋爱,在快手上又反对女生要彩礼。到了微博,一转身又主张女性维权。这样的混乱和扭曲,或许就是如今这个专业畸形的一面镜子。以前在报社,我们的主编说,他老了要去高校当一个新闻学的教授。后来,他真的去了。但很快灰心离开了。离开后,他去搞了人工智能。他说,人工智能才是未来。95%的记者小编,很快都可以回家了。2,就算你学校好老师好,也能难学到真技能确切的说,我们没有新闻实操的业务学习和训练。一直没有过。每个做了记者的人,不管原本学的是什么专业,找线索、采访人、厘清事情脉络和逻辑、动笔成文,这一系列的本事,都是进入媒体职场后学的。是跟编辑、主编、同行、前辈学的。据我不成熟的观察,记者做的好的,往往都不是新闻专业毕业的。他们大都是法律、经济、金融,甚至是工科生。有时,新闻专业的学术训练,训练得越好,人越僵硬,越是会在实际的工作中,放不开,学究气。我印象很深的是,刚进报社那会儿,我很快从几十个记者中脱颖而出。不是我聪明能干,是我不按学校教的来,我比那些名校研究生有江湖气。只要有线索,我可以迅速融入三教九流,单身见黑社会大哥不怂,和艾滋病人握手不介意。我能脱颖而出,是我够草根。记者是个很挑人的职业。做得好,靠天赋。做得长,靠情怀。不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不是对真相如饥似渴,很难学得那一身本领。写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反驳我。你说的记者,是十几年前的调查记者吧。现在哪里还需要你说的记者,现在各行各业在招的是小编。能写个公众号,拍个视频的小编。是的。现在已经不需要记者了。但是,学习和成熟的路径是相通的。基本功就那几样,去发现问题,去现场采访,形成原创的文字,制作成视频或音频。无论记者还是小编,或者自媒体,这个职业最终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好的持续的原创输出能力。回顾自己的求学和工作经历,我总觉得,学新闻最大的损失,是文科的底子没打好,工科的技术又没有。而最核心的思辨能力,竟然需要卸载之前的学术训练,才能得到。你说亏不亏。三、与其说是新闻学,不如说,我们的文史哲都出了点问题。我不赞成,张雪峰老师把大学教育等同于职业技术学院,把学术专业等同于谋生手段。这本身就是两个东西。这个世上,有人谋职业,就一定有人热衷学术。有人超爱赚钱,也一定有人沉迷纸堆寻学问。有人想当董事长,也一定有人梦想做调查记者。那才是正常有趣,且有未来的社会。但是,我们这些普通人,也需要认清一个现实。时代变了,经济周期变了,在一个下行的周期里,二三流的文史哲专业,确实非常难就业,二三流的文科学术训练,还很容易把人给训废了。对底层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行情不好时,需要先把饭碗捧牢,再去寻梦想。
6月18日 下午 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