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师大学报哲社版

其他

新刊速递丨《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目录

2024年第1期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习近平文化思想阐释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的史学阐释(笔谈)国家统一、民众创造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双驱动方志远▷(3)略论中华文明连续性的主要表现郭培贵▷(8)统一性和包容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基彭勇,陈雅丽▷(13)从三个历史维度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黄志繁,林翠霞▷(18)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立场吴瑾菁,付妍妍▷(23)数字文明探讨数字治理伦理的创新性发展靳凤林,张玉洁▷(33)数智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境遇与实践进路苏玉波,李浩▷(42)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伦理价值汪荣有,张赛清▷(50)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探索、理论演进及其立新开局刘志欣,张琰第▷(61)基层治理中的“干部干、群众看”欧阳静,王骏▷(70)意义的再生产:信息稳定视角下新闻发布会的四要素分析邱新有,王丽华▷(81)数字传播与媒介中国·数字新闻学专题面向公众的新闻创新:现实挑战与策略应对王辰瑶,何源▷(93)界定数字记者:以“新闻专长”为标尺徐笛▷(102)中共党史党建近十年中共党史专业博士论文选题现状与发展前景(2013—2022)程美东,王俊▷(110)互构·相融·共强: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大党形象的关联逻辑饶武元,罗邹贤,刘建光▷(119)文学研究中国现代旧体打油诗词的戏仿手法李遇春,董瑞鹏▷(129)《再见,哥伦布》中的“矛盾共鸣”及其伦理启示赖日升,刘茂生▷(139)END
2月29日 上午 10:33
其他

新刊速递丨《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期目录

2023年第5期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特稿新时代绿色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以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为例朱虹,张艳国▷(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政府治理现代化:新时代搭台型治理的样态、逻辑与启示刘家明,李静▷(13)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提升:影响因素、内在逻辑与实践向度
2023年10月24日
其他

新刊速递丨《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目录

2023年第3期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特稿地方师范大学争创一流的实践探索、经验启示与未来展望——江西师范大学瑶湖校区办学20年的回顾与思考梅国平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演进、鲜明特征与经验启示徐艳玲,徐林芳现代化道路的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韩桥生,姜益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论精细化治理中的社区共同体重建唐兴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基因及其时代呈现吴楠社会学研究社会友善与交往空间的良性构建邹小华,梁慧“导生关系”失序的学术道德风险诱发、逻辑机理及应对王伯承乡村旅游聚落用地与空间结构模式演变研究——
2023年6月5日
其他

新刊速递丨《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目录

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北宋·欧阳修2023年第1期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任务齐卫平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历程、基本特征和实践要求康凤云,麦中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生成、内涵与逻辑王钰鑫,陈志刚中共党史党建论政党生命力建设:概念、逻辑及方法论自觉高立伟,李莹中国共产党领导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在逻辑徐楷森试论中国共产党对左翼电影文化建设的引领雷昊霖,徐兆寿“别现代”专题理论的原创与理论的第一根据王建疆,彭哲论现代理论的四种建构路径肖明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阶段性成果推介数字新闻的美学化:形式创新、文化共生与价值反思田浩可视化、沉浸化与游戏化:数字新闻美学的实践逻辑何天平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国古代小说观念史论纲王齐洲论陶渊明对小说的征引、拈合与创作孔德明历史研究“入贡式和亲”:宋金“帝姬和亲”事件新探熊鸣琴18世纪西北河川灌溉工程的营造理念述略——以王全臣水利建设实践为中心的研究毕鲁瑶百年互动与制度变迁——中国百年农村土地制度变革逻辑新解陈胜祥,冷超,邹勇文,涂小松教育教学研究高校商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生态环境的构建黄慧,欧阳超群END
2023年3月18日
其他

新刊速递丨《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目录

//目录//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论习近平关于自我革命重要论述的整体性逻辑及其意义刘梦雨
2022年12月14日
其他

新刊速递丨《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目录

//目录//摘要【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唯物史观视域下“社会形态说”统一性问题及其现实意义杨增岽摘要:社会形态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问题,也是马克思历史哲学的基础性问题,它构成了整个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石。学界对社会形态之“三形态”与“五形态”问题的论说早已存在,但一些讨论马克思究竟有无“五形态说”及割裂两类形态说之间内在联系的做法实际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负面效应。“三形态”与“五形态”在马克思思想中并非孤立存在,它们实质上是一个有机整体,体现了马克思研判社会历史发展的两种不同维度即伦理维度与科学维度,而两种维度的客观存在体现了马克思社会历史分析所贯穿的逻辑与历史、价值与真理、偶然性与必然性、个别与一般的四个“统一性”。科学理解马克思前后“社会形态说”的内在逻辑及其统一性,对新时代下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历史方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马克思《前进报》时期未署名文本存否辨析张娥
2022年10月1日
其他

新刊速递丨《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目录

//目录//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书写百年党史的政治逻辑——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的框架阐释杨俊摘要:历史书写具有鲜明的主体性,是“能思维的意识”对历史事实及其发展过程的阐述及意义追寻。中国共产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是党对自己百年奋斗历史的自我确认。《决议》谋篇布局的根本要求是集中表达党的政治结论、政治主张和政治方向。《决议》以党的历史主题主线为中心线索,以党的主流本质为主体内容,以党的“重大成就”和“基本经验”为关键词,坚持守正创新的基本原则,体现出以立为主的总体风格。《决议》在对党的百年历程做出全景式考察基础上,重点关注新时代以来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标志性成果,深刻阐释了“两个确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内在根据,指明了开创未来的基本遵循。通过这些叙事原则和逻辑编排,《决议》搭建起确保全党思想统一和行动一致的政治框架。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对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的新论述——基于中共中央三个历史决议文本的分析蒋贤斌
2022年8月12日
其他

新刊速递丨《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目录

▼▼▼投稿网址:http://zsxb.jxnu.edu.cn/
2022年6月17日
其他

张伯伟丨文学批评方法研究: 如何及为何

READING作者简介张伯伟,文学博士,现任南京大学特聘教授、域外汉籍研究所所长。曾任日本京都大学、韩国外国语大学、台湾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浸会大学客座教授。著有《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全唐五代诗格汇考》《清代诗话东传略论稿》《东亚汉文学研究的方法与实践》等;主编《中华大典·文学理论分典》《中国诗学》《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等。摘要:百年前的中国学人以西方19世纪的文学观念和批评著作反观自身,对传统文学批评的价值作了离奇的低估。他们没有理解“经验型的方法”是中西文学批评共有的传统,只是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更加悠久、更加突出也更加单一。他们又以是否“系统”为标准衡量中国文学批评的价值,这也同样显得简单粗糙。我们不能因为中国文学批评是“经验型”的,就想当然地忽略甚至无视其理论内涵;而为了探讨其方法,我们也不能摆脱或者疏远作为其基石的“经验”。针对今日的研究现状,坚持以文学经验为基础,努力寻求对考据和理论这两种视角的融合,通过阅读获得体验,并将这种体验作富有感染力的概念化表述,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的成就和不足是可以提供借鉴、帮助和理论资源的。关键词:文学批评方法;经验型;系统;评价标准
2022年3月31日
其他

新刊速递丨《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目录

▼▼▼投稿网址:http://zsxb.jxnu.edu.cn/
2022年3月29日
其他

新刊速递丨《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目录

▼▼▼投稿网址:http://zsxb.jxnu.edu.cn/
2021年12月2日
其他

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成功之道

原文刊于《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