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传媒智库

其他

智库焦点|全面降准正式落地,释放数千亿元流动资金!影响有多大?

3月27日,央行降准正式实施。中国人民银行此前公告,为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打好宏观政策组合拳,提高服务实体经济水平,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3年3月27日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6%。从业内分析的总体情况看,本次降准预计将释放超5000亿元的长期资金。释放数千亿元流动资金降准,是常见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中国人民银行此前公告称,本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6%。多家机构预计,本次降准将释放超5000亿元流动资金。例如,据国金证券统计,本次降准预计释放6000亿元中长期资金,叠加月中MLF(中期借贷便利)超额续作2810亿元,3月合计投放中长期资金近9000亿元。不少机构还表示,这次降准超出市场普遍预期。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告,为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打好宏观政策组合拳,提高服务实体经济水平,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进行此次调整。“在国民经济持续恢复的背景下,支持政策更早启动,体现了今年稳增长、稳定经济大盘这个重中之重。”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表示。他认为,近期国际金融环境变化,政策提前谋划安排,也有助于进一步稳定对中国市场预期。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认为,此次降准是稳增长政策靠前发力、适时加力,进一步巩固经济复苏的良好势头。“为了对冲内外部不确定性和保证全年实现更好的经济工作成果,更具灵活性的货币政策适当提前发力,有助于巩固当前经济复苏基础,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提振市场主体信心降准将带来哪些影响?除了市场流动性更加充裕外,对股市、债市等也将释放利好。中金公司分析,年初以来由于信贷投放连续超预期创新高,银行间流动性相对偏紧,本次降准有助于缓解近期银行间资金面偏紧的局面。在近期海外风险事件频发的环境下,也有助于改善国内投资者情绪。从银行间市场债券质押式回购利率来看,当前流动性逐步转向宽松。3月20日至3月24日这一周,银行间市场1天期债券回购利率和7天期债券回购利率均呈下行趋势。川财证券认为,对股市来说,降准为各行各业提供信贷支持,促进经济向好,将对股市起到提振作用,而且鼓舞了投资者信心。对债市来说,此次降准释放流动性资金,为银行间市场注入流动性,资金成本价格下降,宽信用预期增强,有助于平抑前段时间债市波动。“第一季度往往是一年中政策力度最大的时候,政策工具早到位,市场主体就能尽早获得支持,较早安排经济活动。”赵锡军说,随着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大的项目投入增加、消费回暖,预计社会资金需求还将增加。在一季度末,降准落地,反映了政策呵护市场流动性、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取向,有利于稳定市场信心。债市受何影响?降准后,货币政策和利率将受到何种影响?根据广发基金宏观策略部分析,考虑到经济温和复苏、通胀压力有限,政策缺乏收紧的基础,今年货币政策或将配合财政维持适度的宽松,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该公司同时指出,此次降准后,短端利率上行压力将会有所缓解,资金利率可能还是会围绕政策利率中枢徘徊。长端利率上行空间非常有限,但因经济修复以及政策托底,利率也缺乏继续下行的空间。所以今年利率可能会类似2019年呈现窄幅震荡行情。诺安基金预计,在货币政策基调保持稳健的前提之下,后续银行体系流动性将大幅收紧、资金利率中枢显著提升的可能性依然偏低。对于债券市场的影响方面,海富通基金解释,由于前期资金利率处于高位,短端收益率水平较高,而全国两会公布5%左右的GDP目标导致强政策预期下修,长端收益率近期出现了小幅下行。目前债券收益率曲线处于非常平缓的状态,期限利差压至历史较低水平。本次降准后,银行间流动性将回归合理充裕状态,资金利率有望回落,并带动短端利率回落。但经济仍然处于复苏通道,尽管修复斜率趋缓,但复苏未停,长端利率下行空间可能小于短端,较低的期限利差水平可能有所修复。品种方面,海富通基金分析,考虑机构普遍存在配置压力,叠加优质信用债供给不足,可以继续把握信用利差压缩的机会,建议仍旧以票息策略为主。考虑到降准释放的长期资金,中信建投基金认为,本次降准对当前存单利好较多。此前利率因为对经济的悲观预期已经有一定幅度下行。“所以,降准对债市的利多可能不明显,甚至有利多出尽止盈的风险。”对于债市而言,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降准资金落地将有助于补充流动性,对冲季末紧资金压力,预计资金面春节以来持续高位宽幅波动的格局将有所缓和,后续将对债市形成一定利好。短期来看,降准资金释放超储后短端利率和存单利率或存在一定下行空间,长端利率走势则需更多关注基本面修复成色等因素。光大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张旭表示,本次降准可以直接缓解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流动性约束并间接影响利率约束,从而在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前提下,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银行的货币创造行为受到流动性、资本、利率、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约束,前三个约束为外部约束,统称‘三大约束’。降准具有向银行体系提供长期资金的作用,是缓解流动性约束的工具之一,可以优化银行的资金结构,增强其资金配置能力,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利率约束是‘三大约束’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降准可以降低银行资金成本,经政策引导和银行传导后,将使企业获得利率更为优惠的贷款资金,巩固实际贷款利率下降的成果。”张旭说。展望未来,中国人民银行表示,将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精准有力实施好稳健货币政策,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保持货币信贷总量适度、节奏平稳,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更好地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不搞大水漫灌,兼顾内外平衡,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来源
2023年3月28日
其他

智库关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规范高效做好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项目申报推荐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有关中央企业: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国办发〔2022〕19号)、《中国证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相关工作的通知》(证监发〔2020〕40号)等要求,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以下简称“基础设施REITs”)项目申报推荐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基础设施REITs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2023年3月28日
其他

智库焦点 | 消费基础设施纳入REITs发行范围,多举措并行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3月24日,证监会、国家发改委分别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常态化发行相关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和《关于规范高效做好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项目申报推荐工作的通知》,明确将REITs试点范围拓宽至消费基础设施领域。《通知》提出,支持消费基础设施建设。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的决策部署,研究支持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的消费基础设施发行基础设施REITs。优先支持百货商场、购物中心、农贸市场等城乡商业网点项目,保障基本民生的社区商业项目发行基础设施REITs。项目用地性质应符合土地管理相关规定。项目发起人(原始权益人)应为持有消费基础设施、开展相关业务的独立法人主体,不得从事商品住宅开发业务。发起人(原始权益人)应利用回收资金加大便民商业、智慧商圈、数字化转型投资力度,更好满足居民消费需求。严禁规避房地产调控要求,不得为商品住宅开发项目变相融资。此外,合理把握项目收益与规模。根据不同类型基础设施REITs项目的具体情况,合理把握项目收益水平。申报发行基础设施REITs的特许经营权、经营收益权类项目,基金存续期内部收益率(IRR)原则上不低于5%;非特许经营权、经营收益权类项目,预计未来3年每年净现金流分派率原则上不低于3.8%。可通过剥离低效资产、拓宽收入来源、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管理效率等多种方式,努力提高项目收益水平,达到项目发行要求。首次发行基础设施REITs的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当期目标不动产评估净值原则上不低于8亿元。REITs产品范围不断扩容公募REITs作为一种新兴的投资品种,具有投资门槛低、流动性较强、分散化效果较好、高分红特征、股债双重特性等特点。推出REITs是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2021年6月,随着首批基础设施公募REITs在沪深交易所上市,标志着我国公募REITs试点正式启动。2022年,我国REITs制度规则逐步完善,已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基础。尤其是自2022年下半年以来,公募REITs开始加速扩容,市场规模稳步扩大,底层资产逐渐丰富。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3月23日,我国已上市公募REITs共25只,发行总规模超800亿元,总市值约850亿元,底层资产范围涵盖园区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仓储物流、生态环保、保障性租赁住房、能源基础设施等六大类基础设施。如今,随着政策支持力度的不断加码,公募REITs试点步伐也在加快,更多项目已经“箭在弦上”。3月29日,首批两只新能源公募REITs中航京能光伏REIT和中信建投国家电投新能源REITs将正式上市,资本市场又将迎来新的优质长期投资标的。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机构投资者持有公募REITs份额不断上升,认购倍数也屡创新高。即将上市的两只新能源公募REITs均因超额募满而提前1天结束公众投资者募集,网下超额认购倍数分别为123.21倍和85.7倍,体现了投资者对相关品种的需求旺盛。此次两部门发布的通知中,均明确提出,优先支持百货商场、购物中心、农贸市场等城乡商业网点项目,保障基本民生的社区商业项目发行基础设施REITs。同时规定,项目发起人(原始权益人)应为持有消费基础设施、开展相关业务的独立法人主体,不得从事商品住宅开发业务。严禁规避房地产调控要求,不得为商品住宅开发项目变相融资。国家发改委还在通知中指出,发起人应利用回收资金加大便民商业、智慧商圈、数字化转型投资力度,更好满足居民消费需求。这标志着政策从供给端发力,将消费基础设施正式纳入REITs发行范围。业内分析,公募REITs扩展到商业地产领域对房企和商业地产市场具有积极意义。此类领域的创新,也意味着在原来保障性租赁住房的REITs创新基础上,商业地产也开始进入实质性的改革过程。REITs引入商业地产领域可以盘活资金资源,增强房企资金流,未来还有望缓解公募REITs市场供不应求的失衡状态,为国内公募REITs市场发展注入新的动能和活力,进一步丰富投资机构的配置品种。推出消费基础设施REITs“推出消费基础设施REITs,有助于扩大消费基础设施投资规模,改善运营水平,通过‘便民’和‘提质’促进消费。”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峥认为,将消费基础设施纳入REITs资产范围,是我国公募REITs底层资产的又一次扩容,是REITs市场建设迈出的重要一步。中信资本董事长张懿宸认为,阶段性推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募REITs工具,对于解决民生期盼、助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改善消费预期等具有积极意义。《通知》强调,项目发起人(原始权益人)应为持有消费基础设施、开展相关业务的独立法人主体,不得从事商品住宅开发业务。严禁规避房地产调控要求,不得为商品住宅开发项目变相融资。“这说明通知坚决落实‘房住不炒’要求,构建了有效隔离机制。”上交所副总经理刘逖说,这些制度安排很有必要,能够确保消费基础设施REITs行稳致远,防范资金变相流入商品住宅开发领域。分类调整收益率和规模要求通知还分类调整了项目收益率和资产规模要求。在项目收益率方面,通知提出,以“申报发行基础设施REITs的特许经营权、经营收益权类项目,基金存续期内部收益率(IRR)原则上不低于5%;非特许经营权、经营收益权类项目,预计未来3年每年净现金流分派率原则上不低于3.8%”,取代了此前对各类项目统一适用“未来3年净现金流分派率原则上不低于4%”的要求。此举有助于进一步优化价格发现功能,提高发起人的参与意愿,增加合格资产规模,同时平衡好投融资两端利益、兼顾市场各方需求。兴业研究分析师唐诗称,采用不同的收益率指标要求更为合理,5%的IRR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特许经营权类项目的风险收益特性。在项目规模方面,其他基础设施项目仍沿用“当期目标不动产评估净值原则上不低于10亿元”的要求,而对于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通知调整了相关规模要求,“首次发行基础设施REITs的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当期目标不动产评估净值原则上不低于8亿元,可扩募资产规模不低于首发规模的2倍”。市场人士指出,此举旨在落实“房住不炒”要求,充分考虑保障性租赁住房的保障属性,鼓励更多保障性租赁住房REITs发行。优化项目审核流程据悉,证监会将会同国家发改委推出提高申报推荐效率的系列举措,进一步完善审核注册机制,优化审核注册流程,同时明确大类资产准入等标准。“建立分工明确、各有侧重、高效衔接的审核注册工作机制,进一步优化审核注册流程,提高审核注册工作的规范性、可预期性和透明度。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原则上应当将问题一次汇总成书面反馈意见,并由证券交易所统一发出。坚持开门办审核,定期开展市场机构座谈会,传递监管工作理念。”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值得一提的是,为加快做好项目推荐,国家发改委通知要求自项目正式受理之日起3个月内,应完成省级发改委报送、委托咨询评估、有关业务司局会签、向证监会推荐项目的相关工作。发起人(原始权益人)、基金管理人等根据要求补充、修改项目材料的时间不计算在上述时间内。在市场专家看来,项目审核流程有所加快。唐诗介绍,在审核流程方面,通知明确了5个工作日内国家发改委会正式受理或不予受理的反馈。中央企业可将项目申报材料和项目所在地省级发改委意见直接报送国家发改委,也可通过省级发改委报送。通知明确了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原则上应当将问题一次汇总成书面反馈意见,并由证券交易所统一发出。来源
2023年3月27日
其他

智库精读 | 物美价廉or价格合理?理性消费者是什么样子?

图片来源:摄图网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冲着廉价打折买回的服装,一次都没穿过就被丢弃时;当我们在商家策划的促销活动中大量购入的食品,吃不完不得不倒入垃圾桶时,你的脑海里会不会有一刹那闪过“这样真的好吗?”“似乎有点不对劲”之类的念头?在日本,服装产业每年都要废弃处理上亿件新衣服,而快消食品业废弃的产品数量更是惊人。我们所处的正是这样一个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却把这些当作理所当然、熟视无睹的时代。“浪费”的背后必然隐藏着“不合理”。日本《朝日新闻》资深作者深入生产与消费现场,探讨这一“大量废弃社会”的现状和解决手段。(以下内容摘自《大量废弃社会——服装与便利店行业不可告人的秘密》一书,该篇书摘作者为日本《朝日新闻》社会部记者仲村和代)你身上穿的衣服是谁缝制的?在(日本)东北地区的农村,有一种源远流长的民间工艺品,名为“刺子”。这种刺绣的每一针一线都由手工精心完成,显得质朴而可爱,受到许多现代人的欢迎。然而这种将多块布料缝合在一起的手艺,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它们更加结实耐用。在过去,布料是贵重物品。即使衣服坏了,老百姓也会缝缝补补,继续穿在身上,直到它们破得不成样子为止。当政者禁止农民使用珍贵的棉花,农民只能身穿麻布衣裳,因此他们会想方设法,一针一针地用粗麻填满衣服的每一处空隙,从而保持温暖。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衣服和食物都是农民亲手生产出来的。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浪费,所有物品他们都会小心翼翼地用到寿命结束为止。即使加以美化,那样的生活依旧过于残酷。一旦天气反常导致农作物歉收或自然灾害,他们很快就会无法维持生活,很多人甚至会因此丧命。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逐渐发生改变。服装和食物的生产呈现出“大规模”与“分工制造”两个特点。由此带来的好处无疑是巨大的。在发达国家,大量食物在市场上流通,即使国内出现恶劣天气,也能在全球化的框架中得到弥补。过去昂贵的服装迅速降价,享受廉价、耐用而时尚的商品被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我们已经无法透过手中的商品看到生产者的“面孔”了。我们不再知晓有关自己衣食住行的商品是源自哪里、由谁制造、如何生产的。伴随着这一进程的深化,制造业扩展到其他国家,全球分工也应运而生,我们越来越难以看清是谁在制造产品了。生产出来的商品数量过多,甚至达到了用之不尽的地步,于是其中许多东西都被抛弃。然而我们却根本不知道究竟在哪里、有多少商品、以怎样的方式报废。在这个世界上既有通过“购买”的手段在乱花迷眼的商品中“有权选择的一方”,也有生产低价产品、领取微薄薪水、只能从事低端劳动来谋生的“无权选择的一方”,全球分工体系正是在双方同时存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为了向发达国家人口提供大量他们要求的“廉价选项”,就需要有另一批人来廉价贡献自己的劳动力。Made
2023年3月26日
其他

智库观点 | 李爱君:建立数据财产权保护制度,促进数字经济发展

李爱君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互联网金融法律研究院院长数据作为数字经济的关键生产要素,其自身的价值和潜能日益凸显。数据财产权内容是指数据财产权的各项具体权利内容及其行使方式。只有确定了数据财产权的内容,方可对各项权利的归属进行划分。数字经济发展迅速、辐射范围广、影响程度深,正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日益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
2023年3月25日
其他

互动问卷 | 参与中经传媒智库互动问卷调研,说出您的心声!

为了更好的丰富中经传媒智库内容,了解更多用户阅读偏好,我们诚邀您来参与问卷调研,并与我们进行互动。中经传媒智库将与企业家、管理者一起,拥抱世界的巨变,激情满怀向未来,创造更大的发展与成长的空间。感谢您的参与
2023年3月24日
其他

智库精读 | 当人工智能有了创造力和情感后,会发生什么?

图片来源:摄图网核心观点随着人工智能的思考能力越来越强,人类智能(HI)反而不再强调思考的能力,而是倾向于强调感受和人际关系,这将推动“情感经济”的出现。在这种新型经济中,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将紧密合作,但前者将负责更多的思考任务,后者将更注重情感。(以下内容摘自《情感经济:人工智能、颠覆性变革与人类未来》一书)人工智能已经不再是科幻小说中的事物,它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改变了人们寻求和使用信息的方式,并承接了许多原本属于人类的思考任务。每当使用谷歌搜索引擎,或在
2023年3月19日
其他

工信部公布2022年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名单

关于公布2022年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名单的通知工信厅信管函〔2023〕4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有关中央企业:
2023年3月16日
其他

智库焦点 | 工信部明确今年5G发展目标,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快车道

以5G为代表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3月14日工信部官方微信显示,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金壮龙要求,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发挥重点地区作用,稳住重点行业发展,巩固工业经济回升向好势头。金壮龙指出,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稳步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加快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装备攻关工程,加强产业链关键环节产能储备和备份。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深化质量品牌建设,积极推行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扎实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持续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企业。金壮龙提出,要加快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推动集成电路、工业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今年5G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工信部部长金壮龙在两会“部长通道”上谈道:“5G是新基建之首,大家对5G带来的改变充满期待。我国移动通信走过了2G跟随、3G突破、4G同步、5G引领的发展历程。可以这么说,现在已经进入5G时代,我国已经建成了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5G网络,现在我国5G发展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基础设施方面,以5G基站为例,我国已经建成了超过234万个5G基站。从应用方面来说,比如5G移动电话用户已经超过了5.75亿用户;在行业应用方面,我们国民经济有97个大类,一半以上用了5G。大家用得比较好的,比如在采矿、港口、电力、大飞机制造等都应用了5G”。金壮龙表示下一步的重点是保持5G良好发展势头,具体举措用三个字概括:建、用、研。“建”就是多建基站,今年将新建开通5G基站60万个,年底总量将超过290万个基站。建了基站以后,重点在几个方面改善,在城市地区,现在很多城市已经有5G,我们主要是要覆盖得更好。在农村地区,现在实现了县县通5G,下一步继续延伸,这样就覆盖的更广,在工业园区要覆盖的更深。“用”即扩大5G应用,要实施“5G+”行动计划。刚才说国民经济的大类中要扩大应用规模,除此之外还要在制造业上下更大功夫。“5G+工业互联网”的赋能对制造业跨越式发展非常重要,我们计划“十四五”期间建1万个以上的5G工厂。“研”,从5G发展过程来看,发挥好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的作用,现在看来效果很好,所以我们正在总结推广5G经验,支持产业界组建了6G推进组【代号为“IMT-2030
2023年3月16日
其他

智库焦点 | 金融消费者的八项基本权利是什么?金融监管体系优化,释放什么信号?

一年一度的“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如约而至。“提振消费信心”,是2023年全国消协组织消费维权年的主题。以此为主题,既对全面促进消费、着力扩大内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旨在统筹凝聚各方力量共识,推动消费者权益保护协同共治,打造更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助力高质量发展。对于金融消费者,《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这样定义:“本办法所称金融消费者是指购买、使用银行、支付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或者服务的自然人。”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新规出炉近期,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并于2023年3月1日起施行。早在2020年11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就正式施行。《管理办法》共分8章、57条,《管理办法》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将消费者权益保护纳入公司治理、企业文化建设和经营发展战略,建立健全消保审查、消费者适当性管理、第三方合作机构管理、内部消保考核等工作机制,指导银行保险机构健全消保体制机制,提升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水平。《管理办法》要求规范银行保险机构经营行为,明确了保护消费者八项基本权利:具体内容包括规范产品设计、信息披露和销售行为,禁止误导性宣传、强制捆绑搭售、不合理收费等行为,保护消费者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规范客户身份识别、业务经营、核保理赔管理等,保护消费者财产安全权和依法求偿权;加强消费者教育宣传,提升服务质量,规范营销催收行为,保护消费者受教育权和受尊重权;规范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传输、外部合作等行为,保护消费者信息安全权。而《实施办法》的适用对象方面,不仅直接适用于银行和支付机构,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以及征信机构、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经营机构都参照适用。同时《实施办法》明确了罚则,对违法机构和人员实行“双罚制”,大幅提高了违法成本。金融机构侵害金融消费者信息保护权或进行虚假宣传的,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六条处罚,最高可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最高可处五十万元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有其他一般违法情形的,最高可处三万元罚款。对重大案件负有直接责任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最高可处三万元罚款。金融机构在经营管理中,违规泄露、滥用客户信息等乱象一直层出不穷。央行、银保监会等金融监管也在不断加大处罚力度。年内,已有消费金融公司、银行因此收到罚单。长银五八消费金融因“未经同意查询个人信息”被央行处以75万元罚款,该公司的主任、总经理、员工也分别被处以7万-8万元罚款。投资者保护升级为加强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统一规范金融产品和服务行为,此次机构改革把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控股公司等金融集团的日常监管职责、有关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投资者保护职责划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设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统筹金融日常监管,便于金融创新和跨界运营的监管和申报,防止政出多门。此外,市场人士认为,随着居民收入提升、理财需求增加以及金融产品丰富多样,统一监管也有助于消除不同市场间的监管套利,更好地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表示,随着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投资方向和投资领域多元化,对投资者的权益保障需要有统一的监管安排,避免因不同市场差异产生监管上的不一致,导致监管套利行为。将金融消费者和证券投资者统一纳入金融监管总局,有利于更好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田轩亦表示,从市场端来看,随着金融产品呈现出多样、复杂的发展趋势,我国居民的投资需求也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但客观上看,我国金融市场投资者群体中,95%以上为中小投资者,风险意识比较淡薄,专业知识相对比较匮乏。为此,亟须加强监管合力,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监管,强化投资者保护。“此次将投资者保护职责划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正是将投资者保护理念深度嵌入市场交易、机构监管、稽查执法等各个环节的制度安排,能够通过更统一的制度设计,进行全市场、跨区域、全覆盖的监管,提升监管穿透水平,更好地织密、织牢投资者保护网。”田轩表示。加强投资者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行长林建华,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兼上海分行行长金鹏辉,目光聚焦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二位代表均建议加快制定《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林建华认为,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须压实金融机构责任,同时引导金融消费者自我保护,此外要构建社会共治体系;金鹏辉提出,统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监管标准,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作为防风险、促民生的有力抓手,进一步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也备受代表和公众关注。即将组建的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统一负责除证券业之外的金融业监管,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统筹负责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强风险管理和防范处置,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认为,将投资者保护职责划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正是将投资者保护理念深度嵌入市场交易、机构监管、稽查执法等金融交易各个环节的制度安排,能够通过更统一的顶层力量,进行全市场、跨区域、全覆盖的监管,提升监管穿透水平,更好地织密、织牢投资者保护网。在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的大背景下,强监管,是对广大投资者利益的最大保护。在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证监会在对全国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的回复中称,重点强化打击“伪市值管理”精准性、加强证券业资产评估机构分类监管、加强金融证券领域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等。随着投资者保护、金融消费者保护统一纳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工作范畴,全市场投资者保护机制将更加有力和有序,将有效提升全市场法治化水平,进一步优化市场生态,提升投资者、金融消费者的获得感。来源
2023年3月15日
其他

智库焦点 | 自然资源部:全面启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3月12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场“部长通道”采访活动上,自然资源部部长王广华表示,要加强国内矿产的勘查开发和增储上产,确保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全面启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已会同相关部门编制了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十四五”实施方案,重点是围绕紧缺和战略性矿产,加强国内的勘查开发。全面启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王广华表示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王广华指出,当前我国一些主要矿产对外依存度比较高,新能源、新材料矿产需求也在快速增长,必须采取措施加强国内矿产的勘查开发和增储上产,确保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王广华表示,今年将全面启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我们已经会同相关部门编制了相关行动的实施方案,加强国内勘查开发力度,希望巩固、新增一批战略性矿产资源基地,真正实现增储上产。同时,自然资源部将陆续出台政策,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鼓励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找矿行动中,找好矿、找大矿。另外,要进一步调整矿业权出让收益的征收方式,要按照矿山生产真正的销售收入进行按年收取,繁荣矿业市场。最后,要进一步强化矿产勘查的科技支撑。“向地球深部进军”,加快启动科技创新的重大专项。一是基础研究创新找矿理论要实现突破,二是在技术和装备方面突破“卡脖子”的问题,推动高精尖勘查开发装备进一步国产化,进而更好支撑国内找矿。紧缺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高我国部分矿产资源储量家底薄弱,矿业市场体系建设滞后,一些矿产品生产供应跟不上消费的增长速度,尤其是铁矿石、铜精矿等紧缺初级产品“大头在外”的态势没有改变。中国对外依存度大于50%的矿种超过10种,其中铁矿石对外依存度为82%、铬矿为98%、锰矿为96%、钴矿为95%、镍矿为90%、铜矿和石油均为78%。这决定了外部环境对中国资源供给产生着重要影响。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李新创表示,我国紧缺矿产进口量大、对外依存度高且来源相对集中。目前,铁矿、铜矿、锰矿、镍矿对外依存度均超过80%,铬矿接近100%,铝土矿对外依存度超过50%。此外,铁矿石进口集中于澳大利亚和巴西两个国家的四大矿业公司,连续多年占我国进口总量的80%以上;锰矿进口集中于南非和澳大利亚,两国进口量占比超60%;铬矿进口集中于南非一国,占比超80%。“我国矿业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较晚,矿产品交易定价机制多处于跟随阶段,定价话语权弱,尤其部分矿种受上游垄断影响,矿产品价格大幅波动,严重影响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运行。”李新创说。怎么看找矿的重要性?解矿产资源需求之渴,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自然资源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中国一些重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高,一旦国际形势出现变化,就有可能影响经济安全甚至是国家安全。以铁矿为例,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铁矿石外采率持续处于高位。2022年,铁矿石进口量虽有所下降,但仍超过了11亿吨,总进口金额达1280.97亿美元。据了解,始于2011年的上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成果丰硕,在开采消耗持续加大的情况下,实现了主要矿产保有资源量普遍增长。全国共发现17个亿吨级大油田和21个千亿立方米级大气田,新形成32处非油气矿产资源基地。老矿山深部和边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一批危机矿山重新焕发生机,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争取了时间。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明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这为新一轮找矿创造了条件。自然资源部还将围绕重点调查区开展已有找矿靶区大比例尺综合检查和钻探验证,为商业勘查提供勘查区块;围绕重点勘查区开展战略性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和勘查示范,引领拉动企业找矿勘查,新增一批资源量;围绕重要矿山开展深部找矿预测,提出矿山深部勘查工作部署建议,指导矿业权人增储勘查,探获一批可采资源。目前国内的找矿勘探处于怎样的形势之中?加大国内找矿和资源勘探力度是提升国内矿产资源安全保障的“压舱石”,是有效提高我国矿产资源产业链韧性的关键手段。要充分释放勘探开发潜能,就必须从勘探投入、提高理论研究水平、提高技术能力等多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入手,增强我国金属矿产资源的掌控能力和主动权。目前,我国找矿勘探工作进一步推进面临一系列难题。一是勘查投资积极性亟待提高,整体趋势逐年下降。根据自然资源部相关数据显示,2013-2020年,我国非油气矿产勘查投资持续下降,2020年投资额为161.61亿元,仅相当于2012年高峰期的30%左右。在资源勘查投资不断减少的同时,我国对非油气矿产勘查、基础地质调查的投资额大幅减少且水文地质、地质灾害调查、地质科技与资料服务等工作占比越来越大,这意味着真正用于找矿等传统勘查工作的占比愈发呈现减少态势。由于勘查找矿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地勘队伍人才流失严重、后备找矿力量不足。地质勘查投资的大幅下降直接导致社会资本对勘查投资领域投资的大幅缩水,最终反过来从社会融资层面再度影响行业投资的积极性,形成恶性循环,最终的结果是造成我国矿产资源接替堪忧,绝大多数战略性关键金属矿产品的稳定供应面临极大风险挑战。二是找矿理论及相关技术水平亟待突破。随着国内相对优质矿产资源被持续开采利用,埋藏浅、易找的矿产资源已经越来越少,边深部乃至超深部勘探,偏远及环境恶劣、高海拔地区勘探成为重点,对勘探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之前大规模选矿形成的近万座尾矿库,数量大、情况复杂、环境危害风险系数高,对尾矿库综合利用技术的要求愈发增加。因此,我国在卫星遥感、地面和岩心红外光谱、航空地球物理、大数据地质信息挖掘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水平亟需更大突破。三是共生、伴生多金属矿资源对现存经济价值评价体系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相对优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殆尽,单一品种资源矿床越来越少,未来更多出现的是多金属共生或伴生、单一资源品位偏低、矿体形态复杂的资源。这对我国目前普遍采用单矿种品位指标圈矿提出较大挑战。这就对尽快建立共生、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价值的评价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四是现行矿权申请、转让方面的权益金缴纳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矿产资源企业勘探的积极性形成制约,影响了矿业企业特别是民营矿业企业的勘查积极性。为何重启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为何重启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提升国内能源资源保障能力。当前,国际形势风高浪急,我国石油、天然气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矿产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为72%,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为46%。2022年因新冠疫情影响需求,原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虽可能略有下降,但应正视的现实是,一旦外部环境变化较大,石油、天然气保障能力面临较大风险。此外应引起重视的新问题是,全球范围内向清洁能源转型引发了大量战略性矿产需求。清洁能源需要用到很多关键矿产资源,如电动车电池需要锂、镍、钴、锰,风力发电涡轮需要稀土,电力传输离不开铜。2022年以来,锂价一路飞涨,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这些矿产供应可能难以跟上清洁能源迅速增长的需求。而且,这些重要矿产资源集中度比传统矿产更高。以锂为例,全球储量前三位的国家为智利、澳大利亚和阿根廷,占全球储量的68%,战略性矿产在地理上的高度集中使供应风险加大。在这种情况下,战略性矿产的供需缺口可能成为能源转型的瓶颈。正因此,早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升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保障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也提出,强化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增强国内生产供应能力。此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则在审议国家安全战略时提出,确保能源矿产安全,首次把矿产安全和能源安全并列,把矿产安全上升到国家战略。回首过往,作为一个国土面积辽阔的国家,我国能源资源并不丰富。为此,2011年以来,我国曾用10年时间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成果颇丰,累计发现17个亿吨级大油田和21个千亿立方米级大气田,新形成32处非油气矿产资源基地,主要矿产资源储量在开采消耗持续加大的情况下,保有资源量实现了普遍增长。考虑到当前形势和我国资源特点,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应继续推动国内油气增储上产,其中因西部陆上油气开发尚有潜力,可以加大精细勘探程度。同时,因近年来我国油气增量主要在深海,可以进一步加大深海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在常规油气勘探程度较高的情况下,要加大页岩油气的勘探开发。此外,新一轮地质找矿突破可以在制度上进行更多创新,其中非常重要的是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这不仅有助于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找矿以实现更大突破,同时也是进一步深化改革,为民营经济提供更广阔发展空间,增强民营企业信心。来源
2023年3月14日
其他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通过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深化国务院机构改革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为统领,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适应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适应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加强科学技术、金融监管、数据管理、乡村振兴、知识产权、老龄工作等重点领域的机构职责优化和调整,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障。
2023年3月12日
其他

智库精读 | 人机交互迈入新时代!背后的伦理、法律隐忧不容忽视

图片来源:摄图网2023年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科学技术部部长王志刚在会后的“部长通道”采访中提及人工智能的应用和未来发展。他谈道:“这次ChatGPT之所以受到关注,是因为它是一个大模型,基于大数据,计算力强,还有很好的计算方法。总的来说,AI领域是个大的方向,它的影响绝不在科技领域本身,还会涉及到在其他领域的转化应用,希望无论是中国企业,还是国外企业,都能在人工智能领域有更多好的成果,同时也注意科技伦理。”(以下内容摘自《ChatGPT:AI革命》)ChatGPT是由OpenAI公司研发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和所有物种进化一样,ChatGPT的诞生简单而朴素,它是积累了无数自然语言技术的成果,甚至还采用了谷歌自己都要放弃的框架——Tranformer。ChatGPT的出现让计算机能够更加自然地与人类进行对话,这标志着人工智能技术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取得了革命性的突破,人机交互从此迈入了一个新的时代。ChatGPT作为一项革命性的技术,ChatGPT在其推出之后短短2个月,注册用户就已经破亿,引起了大家对AI领域巨大的关注和讨论,那么ChatGPT到底是什么?它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改变?又有哪些问题不容回避?ChatGPT
2023年3月12日
其他

两会 | 全国政协委员朱鼎健:开展文旅消费促进行动,助力国家扩大内需

全国政协委员、观澜湖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朱鼎健朱鼎健的两会关键词
2023年3月12日
其他

智库讲堂 | 复旦管院蒋青云:风靡全球55年, 科特勒第16版《营销管理》带来的新启示

换个角度来看,本篇文章也反映了新媒体时代企业品牌建设的新动向和新方法。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学系教授、中国高校市场学研究会副会长、《营销管理》(第16版)核心译者蒋青云营销管理理论开山鼻祖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2023年2月3日
其他

智库焦点 | 1月PMI数据出炉!企业生产经营景气状况发生明显积极变化,专家继续坚定看多中国经济

智库观察1月份采购经理指数重返扩张区间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景气状况与2022年12月份相比发生明显积极变化。但也要看到,1月份反映市场需求不足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仍然较多,市场需求不足仍是当前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首要问题,我国经济恢复发展基础需进一步巩固。关键数据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50.1%、54.4%和52.9%,分别高于2022年12月3.1个百分点、12.8个百分点和10.3个百分点。2023年1月3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50.1%、54.4%和52.9%,分别高于2022年12月3.1个百分点、12.8个百分点和10.3个百分点。PMI全称“采购经理人指数”,别称“景气指数”,是可以用于衡量经济运行情况的先行指标。以50为荣枯线,50以上说明扩张,50以下说明萎缩。1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2.9%,比上月上升10.3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表明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景气水平有所回升。图源: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解读时表示,1月份采购经理指数重返扩张区间,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景气状况与2022年12月份相比发生明显积极变化。但同时也要看到,1月份反映市场需求不足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仍然较多,市场需求不足仍是当前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首要问题,我国经济恢复发展基础需进一步巩固。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数据显示,1月份,随着新冠疫情(以下简称“疫情”)防控转入新阶段,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比上月上升3.1个百分点,升至临界点以上,制造业景气水平明显回升。图片来源:国家统计局官网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2.3%,比上月上升4.0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48.6%和47.2%,比上月上升2.2和2.5个百分点,均低于临界点。从分类指数看,在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中,新订单指数高于临界点,生产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从业人员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均低于临界点。新订单指数为50.9%,比上月上升7.0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市场需求有所回升。生产指数为49.8%,比上月上升5.2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生产景气水平较快回暖。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9.6%,比上月上升2.5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主要原材料库存量降幅明显收窄。从业人员指数为47.7%,比上月上升2.9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企业用工景气度有所上升。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47.6%,比上月上升7.5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原材料供应商交货时间延长情况有所改善。图片来源:国家统计局从制造业PMI分项来看,可以总结出以下四个特征:首先,1月整体需求情况要好于生产情况。从PMI分项数据来看,1月生产分项读数为49.8%,仍然低于50%的荣枯线。在疫情防控措施优化的背景下,生产分项并未回到50%以上,这主要还是由于全国多地病毒感染人数激增导致开工率不足以及受到春节因素的影响。同样,作为供给端的从业人员和供货商配送时间两个分项1月读数分别为47.7%和47.6%,均未达到50%以上,也是由于受到了疫情和春节因素的影响。从需求端来看,1月新订单读数为50.9%,较去年12月环比上升了7个百分点,改善幅度高于供给端的指标分项,表明疫情放开之后需求改善的迹象更为明显。其次,国内需求要好于海外需求。1月新订单读数为50.9%,环比上升7个百分点。新出口订单读数为46.1%,环比上升了1.9个百分点。新订单改善幅度高于新出口订单,表明1月需求端的修复更多是由国内需求所拉动。再次,1月经济仍存在供大于求的现象,观察后续经济复苏的节奏应着重考虑供需之间的动态平衡。1月在手订单读数为44.5%,环比上升了1.4个百分点。产成品库存读数为47.2%,环比上升了0.6个百分点。库存大于现有订单,表明仍然存在供大于求的现象,但考虑到需求端改善较快,后续两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可能会被逆转。最后,企业预期与信心持续改善。1月生产经营活动预期读数为55.6%,较12月环比上升了3.7个百分点。自2022年12月起,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已连续2个月处于扩张区间,随着经济活动进一步改善,预期与信心有望持续回升。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1月份制造业PMI超预期重返荣枯线之上,主要基于三方面原因:一是1月份疫情修复情况明显好于上月;二是1月份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均较高,市场流动性较为充足;三是各地有力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制造业PMI形成支撑。中国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1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4%,比上月上升12.8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非制造业景气水平触底回升。图片来源:国家统计局分行业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6.4%,比上月上升2.0个百分点。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0%,比上月上升14.6个百分点。图片来源:国家统计局从行业情况看,铁路运输、航空运输、邮政、货币金融服务、保险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60.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房地产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仍低于临界点。新订单指数为52.5%,比上月上升13.4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表明非制造业市场需求有所回暖。分行业看,建筑业新订单指数为57.4%,比上月上升8.6个百分点;服务业新订单指数为51.6%,比上月上升14.2个百分点。投入品价格指数为51.5%,比上月上升2.3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表明非制造业企业用于经营活动的投入品价格总体水平有所上升。分行业看,建筑业投入品价格指数为55.3%,比上月上升4.1个百分点;服务业投入品价格指数为50.9%,比上月上升2.0个百分点。销售价格指数为48.3%,比上月上升0.8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表明非制造业销售价格总体水平降幅收窄。分行业看,建筑业销售价格指数为52.8%,比上月上升2.8个百分点;服务业销售价格指数为47.5%,比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从业人员指数为46.7%,比上月上升3.8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企业用工景气度回升。分行业看,建筑业从业人员指数为53.1%,比上月上升7.4个百分点;服务业从业人员指数为45.5%,比上月上升3.1个百分点。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4.9%,比上月上升11.2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表明非制造业企业对近期市场恢复发展预期向好。分行业看,建筑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8.2%,比上月上升6.7个百分点;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4.3%,比上月上升12.0个百分点。图片来源:国家统计局高级统计师解读2023年1月中国采购经理指数2023年1月31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了中国采购经理指数。对此,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进行了解读。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50.1%、54.4%和52.9%,高于上月3.1、12.8和10.3个百分点,三大指数均升至扩张区间,我国经济景气水平明显回升。一.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升至临界点以上1月份,随着疫情防控转入新阶段,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制造业PMI升至50.1%,重返扩张区间,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18个高于上月,制造业景气水平较快回升。(一)供需两端同步改善。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49.8%和50.9%,高于上月5.2和7.0个百分点,制造业产需景气水平明显回暖,但受春节假日因素影响,生产改善力度小于市场需求。从行业情况看,农副食品加工、医药、通用设备、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等9个行业的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位于扩张区间,其中医药制造业产需增长明显,两个指数均升至65.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二)各规模企业PMI均有回升。大、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52.3%、48.6%和47.2%,高于上月4.0、2.2和2.5个百分点,各规模企业景气水平均有所回升。调查结果显示,大、中、小型企业中反映劳动力供应不足的比重均低于11.0%,较上月明显下降,员工短缺制约生产的情况有所缓解。(三)重点行业PMI不同程度上升。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消费品行业和高耗能行业PMI分别为52.5%、50.7%、50.9%和48.6%,高于上月5.1、4.7、4.0和1.2个百分点,景气水平不同程度改善。从市场需求看,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和消费品行业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5.6%、52.3%和52.4%,高于上月11.2、10.3和8.5个百分点,均升至扩张区间,行业市场需求有所回暖。(四)企业信心明显增强。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5.6%,高于上月3.7个百分点,升至较高景气区间,企业对近期市场恢复发展预期向好。从行业看,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电气机械器材等行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升至60.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企业对行业发展信心增强。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大幅回升1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4%,比上月上升12.8个百分点,重返扩张区间,非制造业景气水平触底回升。(一)服务业景气水平由降转升。1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0%,结束连续6个月回落走势,升至扩张区间,本月春节假日消费市场回暖,服务业景气水平大幅回升。在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15个位于扩张区间,其中铁路运输、航空运输、邮政、货币金融服务、保险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60.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同时前期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零售、住宿、餐饮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高于上月24.0个百分点以上,重返扩张区间,表明居民消费意愿明显增强,市场活跃度回升。从需求看,新订单指数为51.6%,高于上月14.2个百分点,升至扩张区间,服务业恢复发展动能有所增强。从预期看,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4.3%,高于上月12.0个百分点,升至近期高点,企业预期向好。(二)建筑业景气上升。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6.4%,高于上月2.0个百分点,建筑业总体保持较快扩张。从预期看,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8.2%,高于上月6.7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位于高位景气区间,表明随着推进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效,建筑业企业对市场发展保持乐观。专家继续坚定看多中国经济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春节之后首个工作日召开的国常会要求上下共同努力,持续抓实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巩固和拓展经济运行回升势头。特别要针对需求不足的突出矛盾,乘势推动消费加快恢复成为经济主拉动力,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外贸外资保稳提质。展望全年,温彬预计,经济复苏仍有可能出现反复,但不断向好的趋势将有望延续。“随着疫情冲击继续消退、政策效应持续释放、市场信心逐渐提升,复苏基础将不断夯实,预计全年经济增速有望达到5.5%左右,大幅高于上年的3.0%。”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表示,节后开复工加快具备诸多有利条件,继续坚定看多中国经济。宏观主线转向内需增长为主,驱动包括:新时代“朱格拉周期”带来的制造业投资强劲,稳增长“加力”带来的基建投资韧性,疫后修复及地产链的拖累减弱等。“当前,应加大宏观财政货币政策调控力度,并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明确的产业、科技、社会三大政策部署协调配合,形成推动经济实现强有力内生性复苏的合力。”
2023年2月3日
其他

智库焦点 | 首套房贷“降息”潮来了!多地首套房贷利率进入“3”阶段,还有这些城市可能跟进…

智库观察房贷利率下降将有利于减少贷款利息支出,减轻还贷压力,降低住房贷款成本,政策持续放松有望促进正处于观望阶段的购房者入市,提振市场活跃度。关键数据2023年新调整利率下限的城市接近20个,包括郑州、天津、福州、沈阳、厦门等二线城市,其中,九江、中山、天津、沈阳首套房贷利率最低3.9%,唐山、丽水、太原、郑州、福州、厦门首套房贷利率最低3.8%,珠海最低为3.7%。2023年1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布通知,决定建立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和同比连续3个月均下降的城市,可阶段性维持、下调或取消当地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下限。目前,全国已有近多个城市将首套房贷利率降至4%以下。据中指研究院不完全统计,2023年新调整利率下限的城市接近20个,包括郑州、天津、福州、沈阳、厦门等二线城市,肇庆、湛江、云浮、惠州、韶关、江门阶段性取消首套房贷利率下限。业内人士指出,全国100个城市中有约70城房价疲软,此类城市是2023年尤其一季度房贷利率下调概率最大的城市,在利好政策作用下,市场信心将逐渐得以恢复,房地产市场也将逐步回稳。近20城调整首套房贷利率下限2023年1月31日,证券时报记者从中行、工行、建行等多家珠海支行了解到,目前珠海首套房贷利率最低可执行3.7%。同日,工行福州某支行的工作人员告诉证券时报记者,之前该行首套房贷利率是5年期以上LPR减20个基点,1月31日调整为5年期以上LPR减50个基点,即降到了3.8%。中行厦门某支行的工作人员也告诉证券时报记者,目前首套房贷利率降至3.8%。实际上,1月29日,郑州打响了新年降首套房贷利率下限“第一枪”,目前部分银行下调首套住房贷款利率至3.8%。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执行院长丁祖昱认为,开年房贷利率首降信号意义大于拉动作用,房贷利率下调的另一面也可以看出郑州鼓励市场的迫切性。从需求端来看,房贷利率下调也意味着购房成本下降。以100万元房贷、等额本息偿还30年计算,月供将减少172元。从目前来看,房贷利率下调对市场预期的调节作用和成交的拉动效果仍有待进一步观察。据中指研究院不完全统计,2023年新调整利率下限的城市接近20个,包括郑州、天津、福州、沈阳、厦门等二线城市,其中,九江、中山、天津、沈阳首套房贷利率最低3.9%,唐山、丽水、太原、郑州、福州、厦门首套房贷利率最低3.8%,珠海最低为3.7%。另外,肇庆、湛江、云浮、惠州、韶关、江门等地阶段性取消首套房贷利率下限。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认为,房贷利率下降将有利于减少贷款利息支出,减轻还贷压力,降低住房贷款成本,政策持续放松有望促进正处于观望阶段的购房者入市,提振市场活跃度。还有哪些城市会跟进?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根据2022年10月至12月全国70城房价指数数据,70城中有35个城市符合首套房贷款利率下调的标准。一、二线城市14个:长春、沈阳、太原、大连、哈尔滨、郑州、天津、石家庄、福州、南宁、贵阳、厦门、武汉、兰州。三线城市21个:牡丹江、湛江、洛阳、岳阳、北海、秦皇岛、吉林、徐州、金华、济宁、常德、韶关、桂林、唐山、锦州、温州、宜昌、惠州、丹东、蚌埠、襄阳。
2023年2月2日
其他

智库重磅 | 中国证监会就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主要制度规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党的二十大强调,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近日,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总体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为抓好《总体方案》的落实,中国证监会就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涉及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等主要制度规则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宣布,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标志着注册制改革进入启动实施阶段。2019年7月22日,首批科创板公司上市交易。此后,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推进深圳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深交所)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2020年8月24日正式落地。2021年11月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北交所)揭牌开市,同步试点注册制。总的看,经过4年的试点,市场各方对注册制的基本架构、制度规则总体认同,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科技创新的功能作用明显提升,法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发行人、中介机构合规诚信意识逐步增强,市场优胜劣汰机制更趋完善,市场结构和生态显著优化,具备了向全市场推广的条件。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的总目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坚持市场化、法治化的改革方向,坚持尊重注册制基本内涵、借鉴全球最佳实践、体现中国特色和发展阶段特征的原则,突出把选择权交给市场这一注册制改革的本质,同步加强监管,推进一揽子改革,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更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的主要标志是:制度安排基本定型,覆盖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覆盖各类公开发行股票行为。在改革思路上,把握好“一个统一”、“三个统筹”。“一个统一”,即统一注册制安排并在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各市场板块全面实行。“三个统筹”:一是统筹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二是统筹推进基础制度改革。三是统筹抓好证监会自身建设。这次改革将总结试点注册制经验,推广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制度,进一步完善注册制安排。一是优化注册程序。坚持交易所审核和证监会注册各有侧重、相互衔接的基本架构。进一步压实交易所发行上市审核主体责任,交易所对企业是否符合发行条件、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进行全面审核。证监会基于交易所的审核意见依法作出是否同意注册的决定。二是统一注册制度。整合上交所、深交所试点注册制制度规则,制定统一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和上市公司证券发行注册管理办法,北交所注册制制度规则与上交所、深交所总体保持一致。交易所制定修订本所统一的股票发行上市审核业务规则。三是完善监督制衡机制。证监会加强对交易所审核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监督考核,督促交易所提高审核质量。改革完善上市委、重组委(以下简称“两委”)人员组成、任期、职责和议事规则,对政治素质、专业背景、职业操守提出更高要求,提高专职人员比例,加强纪律约束,切实发挥“两委”的把关作用。另外,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以下简称全国股转系统)同步实行注册制,有关安排与交易所保持总体一致。其中,对股东人数未超过200人的股份公司申请在全国股转系统挂牌,或者全国股转系统挂牌公司定向发行股票后股东人数不超过200人的,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全国股转公司)审核通过后,证监会豁免注册(目前豁免核准)。注册制改革的本质是把选择权交给市场,强化市场约束和法治约束。说到底,是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调整。与核准制相比,不仅涉及审核主体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充分贯彻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理念,发行上市全过程更加规范、透明、可预期。一是大幅优化发行上市条件。注册制仅保留了企业公开发行股票必要的资格条件、合规条件,将核准制下的实质性门槛尽可能转化为信息披露要求,监管部门不再对企业的投资价值作出判断。二是切实把好信息披露质量关。实行注册制,绝不意味着放松质量要求,审核把关更加严格。审核工作主要通过问询来进行,督促发行人真实、准确、完整披露信息。同时,综合运用多要素校验、现场督导、现场检查、投诉举报核查、监管执法等多种方式,压实发行人的信息披露第一责任、中介机构的“看门人”责任。三是坚持开门搞审核。审核注册的标准、程序、内容、过程、结果全部向社会公开,公权力运行全程透明,严格制衡,接受社会监督,与核准制有根本的区别。这次改革的重中之重是上交所、深交所主板。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证券交易所市场由单一板块逐步向多层次拓展,错位发展、功能互补的市场格局基本形成。基于这一实际,改革后主板要突出大盘蓝筹特色,重点支持业务模式成熟、经营业绩稳定、规模较大、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优质企业。相应的,设置多元包容的上市条件,并与科创板、创业板拉开距离。主板改革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将更加清晰,基本覆盖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主板主要服务于成熟期大型企业。科创板突出“硬科技”特色,发挥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作用。创业板主要服务于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北交所与全国股转系统共同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这次改革将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主要包括:完善发行承销制度,约束非理性定价;改进交易制度,优化融资融券和转融通机制;完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健全常态化退市机制,畅通多元退出渠道;加快投资端改革,引入更多中长期资金。同时,支持全国股转系统探索完善更加契合中小企业特点的基础制度。注册制改革是放管结合的改革。证监会将充分考虑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尚不充分、中小投资者占比高、诚信环境不够完善的现实国情,加大发行上市全链条各环节监管力度。坚持“申报即担责”原则,压实发行人及实际控制人责任。督促中介机构归位尽责,加强能力建设。加强发行监管与上市公司持续监管的联动,规范上市公司治理。以“零容忍”的态度严厉打击欺诈发行、财务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注册制改革是一场涉及监管理念、监管体制、监管方式的深刻变革。证监会将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旗帜鲜明讲政治,主动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监管转型,把工作重心转变到统筹协调、规则制定、监督检查、秩序管理、环境创造上来,切实提高监管能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证监会高度重视防范注册制下的廉政风险。建立健全覆盖发行、上市、再融资、并购重组、退市、监管执法等各环节全流程的监督制约机制。强化关键岗位人员廉政风险防控,加强行业廉洁从业监管。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证监会纪检监察组对沪深证券交易所实行驻点监督,对资本市场领域腐败“零容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切实形成严的氛围。这次公开征求意见的制度规则包括《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等证监会规章及配套的规范性文件,涉及注册制安排、保荐承销、并购重组等方面。沪深证券交易所、全国股转公司(北交所)、中国结算、中证金融等同步就《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等业务规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欢迎社会各界提出宝贵意见。证监会将根据公开征求意见的情况对上述制度规则草案做进一步修改完善,履行程序后发布实施。通知原文:各发行人、各保荐机构:2023年2月1日,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正式启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上市公司证券发行注册管理办法》等规则已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为稳步推进全面实行注册制改革,有序做好实施前后主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再融资、并购重组以及在全国股转公司挂牌公开转让等行政许可事项的过渡,妥善安排试点注册制在审企业申报材料更新,现将有关工作安排通知如下:一、自本通知发布之日起,中国证监会继续接收主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再融资和并购重组申请。全面实行注册制前,中国证监会将按现行规定正常推进上述行政许可工作。全面实行注册制相关制度征求意见稿发布之日起,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主板上市的企业,已通过发审委审核并取得核准批文的,发行承销工作按照现行相关规定执行;已通过发审委审核未取得核准批文的,可以向中国证监会提交申请,明确选择继续在全面实行注册制前推进行政许可程序,并按照现行规定启动发行承销工作;也可以选择申请停止推进行政许可程序,在全面实行注册制后,向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以下统称交易所)申报,履行发行上市审核、注册程序后,按照改革后的制度启动发行承销工作。向交易所申报的,由交易所按照中国证监会在审企业顺序安排发行审核工作。全面实行注册制相关制度征求意见稿发布之日前,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主板上市的企业,全面实行注册制后不符合注册制财务条件的,可适用原核准制财务条件,但其他方面仍须符合注册制发行上市条件。全面实行注册制主要规则发布之日前,主板上市公司再融资、并购重组申请已通过发审委、并购重组委审核的,由中国证监会继续履行后续程序。全面实行注册制主要规则发布之日起,主板上市公司再融资申请已取得核准批文未启动发行承销工作的,由交易所履行后续发行承销监管程序。二、全面实行注册制主要规则发布之日起,中国证监会终止主板在审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再融资、并购重组的审核,并将相关在审企业的审核顺序和审核资料转交易所,对于已接收尚未完成受理的主板上市公司再融资、并购重组申请不再受理。全面实行注册制主要规则发布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交易所仅受理中国证监会主板在审企业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再融资、并购重组申请。主板在审企业应按全面实行注册制相关规定制作申请文件并向交易所提交发行上市注册申请,已向中国证监会提交反馈意见回复的可以将反馈意见回复作为申请文件一并报交易所。主板在审企业提交申请时,财务资料有效期可延长3个月。在此期间受理的企业,交易所基于其在中国证监会的审核顺序和审核资料,按照全面实行注册制相关规定安排后续审核工作。三、全面实行注册制主要规则发布之日起10个工作日后,交易所开始受理主板其他企业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再融资、并购重组申请。四、自本通知发布之日起,中国证监会继续接收非上市公众公司相关行政许可申请。全面实行注册制前,中国证监会将按照现行规定正常推进上述行政许可工作。已取得核准或豁免核准同意函的公司,可以继续推进挂牌发行等工作。全面实行注册制相关制度征求意见稿发布之日前,申请在全国股转公司挂牌公开转让的企业,全面实行注册制后可不适用注册制挂牌财务条件,但其他方面仍须符合注册制条件。全面实行注册制主要规则发布之日起,在审企业由核准制直接平移到注册制程序,并按照全面实行注册制相关规定更新申请文件,中国证监会和全国股转公司按照全面实行注册制相关规定安排后续审核注册工作。五、全面实行注册制主要规则发布之日,试点注册制在审企业及其中介机构可暂不更新申报文件,但须在全面实行注册制后,及时提交符合全面实行注册制相关规定的专项说明和核查意见,在最近一次提交问询回复或更新财报等报送材料环节,按照全面实行注册制相关规定更新申报文件。本通知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请市场主体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形成合力,确保全面实行注册制前后在审企业平稳有序过渡。特此通知。中国证监会2023年2月1日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答记者问问:如何评价试点注册制取得的成效?答: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证监会采取试点先行、先增量后存量、逐步推开的改革路径,先后在科创板、创业板和北京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北交所)试点注册制,推进一揽子改革,打开了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新局面。在试点过程中,我们探索形成了注册制改革三原则:尊重注册制基本内涵、借鉴全球最佳实践、体现中国特色和发展阶段特征。总的看,试点注册制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成功的,主要制度安排经受住了市场检验,给市场各方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向全市场推广水到渠成。主要成效:一是探索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注册制架构。特别是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引入更加市场化的制度安排,对新股发行的价格、规模等不设任何行政性限制,显著改善了审核注册的效率、透明度和可预期性。二是提升了对科技创新的服务功能。科创板、创业板均设立了多元包容的发行上市条件,允许未盈利企业、特殊股权结构企业、红筹企业上市,契合了科技创新企业的特点和融资需求。特别是一批处于“卡脖子”技术攻关领域的“硬科技”企业登陆科创板,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行业形成产业集聚,畅通了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的高水平循环。三是推进了交易、退市等关键制度创新。科创板、创业板新股上市前5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此后日涨跌幅限制由10%放宽到20%,同步优化融资融券机制,二级市场定价效率显著提升。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简化退市程序,完善退市标准,退市力度明显加大。四是优化了多层次市场体系。注册制改革是以板块为载体推进的。在此过程中,上交所新设科创板,深交所改革创业板,合并主板与中小板,新三板设立精选层进而设立北交所,建立转板机制。改革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板块架构更加清晰,特色更加鲜明,各板块通过IPO(挂牌)、转板、分拆上市、并购重组加强了有机联系。五是完善了法治保障。新证券法、刑法修正案(十一)出台实施,从根本上扭转了违法违规成本过低的局面。中办、国办印发《关于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意见》,“零容忍”执法司法体制机制不断健全。首例证券集体诉讼“康美案”判决赔偿投资者24.59亿元,成为资本市场法治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六是改善了市场生态。在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推动下,资本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更加完善,上市公司结构、投资者结构、估值体系发生积极变化,科技类公司占比、专业机构交易占比明显上升,新股发行定价以及二级市场估值均出现优质优价的趋势。市场秩序更加规范,发行人和中介机构对市场的敬畏之心显著增强。问:本次改革在优化发行上市审核注册机制方面有哪些安排?答:审核注册机制是注册制改革的重点内容。在试点注册制阶段,我们探索建立了交易所审核、证监会注册两个环节的审核注册架构,总体上是符合我国实际的。在充分听取市场意见的基础上,此次改革对发行上市审核注册机制做了进一步优化。总的思路是,保持交易所审核、证监会注册的基本架构不变,进一步明晰交易所和证监会的职责分工,提高审核注册的效率和可预期性。同时,加强证监会对交易所审核工作的监督指导,切实把好资本市场入口关。在交易所审核环节:交易所承担全面审核判断企业是否符合发行条件、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的责任,并形成审核意见。审核过程中,发现在审项目涉及重大敏感事项、重大无先例情况、重大舆情、重大违法线索的,及时向证监会请示报告。证监会对发行人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板块定位进行把关。在证监会注册环节:证监会基于交易所审核意见依法履行注册程序,在20个工作日内对发行人的注册申请作出是否同意注册的决定。证监会将转变职能,加强对交易所审核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监督。一是统一审核理念、标准,保持审核尺度一致。二是在交易所审核过程中,按标准选取或按一定比例随机抽取在审项目,关注交易所审核理念、标准的执行情况。三是督促交易所建立健全“防火墙”、加强质控部门和上市委、重组委(以下简称“两委”)把关责任等内部制衡机制。四是对交易所发行上市审核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检查。问:本次改革在改进主板交易制度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答:本次改革借鉴科创板、创业板经验,以更加市场化便利化为导向,进一步改进主板交易制度。主要措施:一是新股上市前5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二是优化盘中临时停牌制度。三是新股上市首日即可纳入融资融券标的,优化转融通机制,扩大融券券源范围。需要说明的是,这次改革从主板实际出发,对两项制度未作调整。一是自新股上市第6个交易日起,日涨跌幅限制继续保持10%不变。主要考虑是,从实践经验看,主板存量股票及新股第6个交易日起波动率相对较低,10%的涨跌幅限制可以满足绝大部分股票的定价需求。二是维持主板现行投资者适当性要求不变,对投资者资产、投资经验等不作限制。这里提请广大投资者注意,主板改革后,发行上市条件更加包容,发行定价和交易制度也有变化,希望大家充分了解这些制度变化和风险点,审慎作出投资决策。问: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后,在放管结合方面有哪些措施安排?答:放管结合是注册制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总的思路是,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在“放”的同时加大“管”的力度,督促各市场主体归位尽职,营造良好市场生态。在前端,坚守板块定位,压实发行人、中介机构、交易所等各层面责任,严格审核,严把上市公司质量关。实行注册制并不意味着放松质量要求,不是谁想发就发。特别是要用好现场检查、现场督导等手段,坚持“申报即担责”的原则,发现发行人存在重大违法违规嫌疑的,及时采取立案稽查、中止审核注册、暂缓发行上市、撤销发行注册等措施。同时,科学合理保持新股发行常态化,保持投融资动态平衡,促进一二级市场协调发展。在中端,加强发行监管与上市公司持续监管的联动,规范上市公司治理。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进一步压实上市公司、股东及相关方信息披露责任。畅通强制退市、主动退市、并购重组、破产重整等多元退出渠道,促进上市公司优胜劣汰。严格实施退市制度,强化退市监管,健全重大退市风险处置机制。在后端,保持“零容忍”执法高压态势。认真贯彻《关于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意见》,建立健全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执法司法体制机制,严厉打击欺诈发行、财务造假等严重违法行为,严肃追究发行人、中介机构及相关人员责任,形成强有力震慑。证监会将适应全面实行注册制的要求,加快监管转型,推进科技监管建设,切实提高监管能力。问:注册制下对公权力运行的监督制衡有哪些安排?答:注册制改革的本质是把选择权交给市场,强化市场约束和法治约束。这有利于公权力规范透明运行,从制度上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要看到,伴随着注册制下公权力链条的延伸,也产生了新的廉政风险。证监会党委、驻会纪检监察组对此高度重视,坚持同题共答、同向发力,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有力举措,把严的要求贯彻到底,用严的纪律为注册制改革保驾护航。在审核注册流程方面,建立分级把关、集体决策的内控机制,防范权力过于集中。特别是要求交易所牢固树立公权力意识,强化质控部门对审核工作的跟踪监督和决策制衡,改革完善“两委”人员组成、任期、职责和议事规则,对政治素质、专业背景、职业操守提出更高要求,提高专职人员比例,加强纪律约束,切实发挥“两委”的把关作用。突出抓好透明度建设,审核注册的标准、程序、内容、过程、结果全部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业务监督方面,完善交易所权责清单,建立健全交易所内部治理机制。证监会加强对交易所审核工作的监督和考核,督促交易所提高审核质量。证监会内部也将强化内审部门对发行注册的业务监督。在廉政监督方面,坚持和完善对交易所的抵近式监督和对发行审核注册的嵌入式监督,从严管理审核注册人员、“两委”委员,坚决整治政商“旋转门”。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对资本市场领域腐败“零容忍”,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在此,我们也提醒发行人、中介机构等市场主体,证监会和交易所坚持开门搞审核,全程公开,全程接受监督,不存在“特殊通道”,与市场主体的正常沟通渠道是敞开的,没有必要请托、找“门路”,更不能搞利益输送、充当“掮客”。下一步,将建立发行人廉洁承诺机制,深入推进中介机构廉洁从业建设,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让行贿人“一处违法、处处受限”。在这方面,不要有任何侥幸心理,否则会付出惨痛代价。问:本次改革制定修订的制度规则较多,主要有哪些考虑?答:全面实行注册制不仅涉及沪深交易所主板、新三板基础层和创新层,也涉及已实行注册制的科创板、创业板和北交所。在制度规则层级方面,既有证监会规章、规范性文件,也包括证券交易场所、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等方面的业务规则,以及规则适用指引、业务指南等具体操作性文件。在规制内容方面,除了IPO,还有再融资、并购重组,也涵盖了交易、信息披露、投资者保护等方面。在产品方面,不仅包括股票,还包括可转换公司债券、优先股、存托凭证等。本次改革基于试点注册制经验对相关制度规则做了全面梳理和系统完善,主要是对试点阶段行之有效的做法进行优化和定型,统一规则表述,取消“试点”字样等。来源:证监会官网|中经传媒智库
2023年2月2日
其他

智库焦点|一批新规2月起施行!事关出境游、医保、最低工资......看一看哪一条你最关心?

试点恢复出境团队旅游业务,让“诗与远方”触手可及;加强城镇水污染防治,进一步呵护美丽家园;推广疼痛综合管理,不断提升疼痛诊疗服务水平……2023年2月,一大波新规将施行,影响你我生活!看一看哪一条你最关心?全国性新规试点恢复旅行社出境团队旅游业务据文化和旅游部消息,2023年2月6日起,试点恢复全国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经营中国公民赴有关国家出境团队旅游和“机票+酒店”业务。即日起,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可开展产品发布、宣传推广等准备工作。1月20日起,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可开展产品发布、宣传推广等准备工作。试点地区包括:泰国、印度尼西亚、柬埔寨、马尔代夫、斯里兰卡、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老挝、阿联酋、埃及、肯尼亚、南非、俄罗斯、瑞士、匈牙利、新西兰、斐济、古巴、阿根廷。截至目前,携程共上线近700条出境团队游产品,覆盖15个目的地国家/地区;其中自营产品近400条,覆盖9个目的地国家;包含跟团游、半自助游、私家团以及自由行打包产品等多种类型。这个春节假期,作为跨境旅行放开后的首个长假,中国游客火速走出国门享受海外中国年。携程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出境游整体订单同比增长640%。与此同时,春节7天,出境团队产品浏览量上涨3倍,当前用户报名的产品涉及8个国家11个目的地城市。游客报名泰国、马尔代夫和埃及的产品最多,主要从上海、北京、杭州出发。2月16日起恢复对涉港澳台营业性演出的受理和审批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发布《关于优化涉港澳台营业性演出管理政策的通知》。通知明确,自2023年2月16日起,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恢复对涉港澳台营业性演出的受理和审批。暂缓新批涉外营业性演出活动(演职人员已在境内的除外)。不得违规限制证券投资者销户《证券经纪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2023年2月28日起施行。《办法》提到,证券公司应当将交易佣金与印花税等其它税费分开列示,保护投资者知情权;为投资者转户、销户提供便利,不得违反规定限制投资者转户、销户。《办法》按照“回归本源、丰富内涵、加强规制、有序发展、保护客户”的思路,从经纪业务内涵、客户行为管理、具体业务流程、客户权益保护、内控合规管控、行政监管问责六个方面作出规定。中金公司认为,《办法》进一步规范了互联网发展下的经纪业务营销活动,助力券商实现精细化客户管理,引导行业良性竞争,促进行业服务质量提升,推动行业合规稳健发展。分析人士认为,合规内控能力强、流量基础及客户质量较高、运营效率较高、具备成本优势的券商将更加受益。减少企业中长期外债监管盲区《企业中长期外债审核登记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将于2023年2月10日施行。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介绍,《管理办法》对债务工具类型予以细化,在有效满足市场主体需要、鼓励创新的同时,减少监管盲区。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企业借用外债特别是中长期外债是我国有效利用外资、扩大双向开放的重要内容。完善外债管理和服务是我国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必要抓手,对于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维护经济金融发展稳定、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新版《城镇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管理办法》施行住建部修改《城镇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管理办法》,自2023年2月1日起施行。办法明确,排水户不得有向城镇排水设施排放有害气体和烹饪油烟、擅自向城镇排水设施加压排放污水等危及城镇排水设施安全的活动。微波通信系统频率优化调整为进一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微波通信的需求,有效提高频率使用效率和综合效益,促进微波通信产业健康发展,工信部印发通知对微波通信系统可用频率进行调整,调整后微波通信系统可使用频率为4500-4800mhz、7125-7725mhz、7725-8500mhz、10.7-11.7ghz、12.75-13.25ghz、14.5-15.35ghz、21.2-23.6ghz和71-76/81-86ghz,同时规定了更灵活的波道带宽配置。上述通知自2023年2月1日起开始施行。上述通知顺应我国微波通信产业发展新形势新要求,结合微波通信系统应用的新场景新模式,通过新增毫米波频段大带宽微波通信系统频率使用规划、优化中低频段既有微波通信系统频率和波道带宽、调整微波波道配置与国际标准接轨等方式,进一步满足5G基站等高容量信息传输(微波回传)场景需求,并为我国5G、工业互联网以及未来6G等预留了频谱资源,更好满足微波通信等无线电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上述通知进一步落实简政放权要求,除跨境微波通信系统和传输链路涉及三个省(区、市)以上微波通信系统频率使用许可外,将其余微波通信系统频率使用许可和全部微波站设置、使用许可下放至省级无线电管理机构,并明确了微波通信系统频率协调、频率使用率、过渡政策等方面要求,以方便行政相对人申请、保护现有合法用户权益、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新修订的《烈士安葬办法》施行新修订的《烈士安葬办法》自2023年2月1日起施行。主要修订内容包括:一是调整主管部门,将烈士安葬活动的主管部门由民政部门调整为退役军人工作主管部门;二是完善烈士送迎仪式;三是健全烈士安葬仪式;四是增加搜寻发掘烈士遗骸安葬内容;五是拓展失踪烈士或者境外安葬烈士祭扫纪念途径;六是与战时牺牲人员收殓安葬等规定做好衔接。地方性新规贵州:上调月最低工资标准2月1日起,贵州省最低工资标准调整。调整后,月最低工资标准为:一类地区每月1890元,相对于以前的每月1790元,上涨了100元;二类地区每月1760元,相对于以前的每月1670元,上涨了90元;三类地区每月1660元,相对于以前的每月1570元,也上涨了90元。2019年印发的《关于调整贵州省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黔人社发〔2019〕16号)废止。武汉:普通门诊费用可报销在前期实现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的基础上,2月1日起,武汉市将正式实施职工医保门诊统筹,“普通门诊费用不能报销”将成为历史。届时,武汉市职工门诊治疗费用将纳入医保统筹基金支付范围,报销比例从50%起步,并同步调整职工医保个人账户的计入办法。武汉市职工医保制度运行20多年来,实行的是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保障模式。此前,武汉市职工医保以保住院为重心,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统筹基金报销比例达80%以上。而门诊费用除了特定门诊慢特病种等纳入报销外,普通门诊医疗费用只能通过个人账户来支付。上海:禁止“将住房用于群租”《上海市住房租赁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2023年2月1日起施行。据悉,此次立法明确禁止“将住房用于群租”,加大对“二房东”监管力度,促进租赁双方建立稳定的租赁关系,从公共安全和秩序方面,进一步规范租赁行为和完善管理制度。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阎锐介绍,此次,《条例》重点从加强市场主体监管角度,形成了有针对性的制度措施设计。首先,上海将加大对个人“二房东”监管力度,规定个人以营利为目的转租房屋达到规定数量,从事住房租赁经营活动的,应当依法办理市场主体登记。其次,《条例》强化对企业和从业人员管理。上海市人大代表施政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上述规定,长租公寓“暴雷”等问题将会大大减少,其中存在的金融风险等情况也将会通过法治途径得到遏制。济南:全面恢复举办展览活动济南市商务局通知,拟定自2023年2月1日起,济南市全面恢复举办各类展会活动。展会举办期间,各会展企业、会展场馆要按照新时期新阶段国家、省、市疫情防控有关要求抓好落实,确保全市各类展会活动安全有序。重庆:生活垃圾分类质量监测管理办法施行为加强重庆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提高生活垃圾分类水平,规范生活垃圾分类质量监测工作,重庆制定《生活垃圾分类质量监测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月1日起施行。《办法》指出,生活垃圾分类质量监测通过暗访抽查方式,进行抽样监测,分析和监督生活垃圾分类质量状况。四川:“双不”新规施行《四川省市场监管领域不予行政处罚、不予实施行政强制措施适用规则》(下称《“双不”新规》)出台,2月1日起正式施行,以清单形式明确不予行政处罚和不予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市场监管领域部分违法行为。江苏:预备性工作时受伤可算工伤江苏省《关于执行工伤保险有关政策的意见》2月1日起正式施行,条款明确,职工在上班前和下班后的一段合理时间内,搬运、清洗、准备、整理、维修、堆放或收拾其工具和工作服,或者根据法律法规、行业操作规程、用人单位规章制度规定,为完成工作所作的其他准备或者后续事务,视为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在此期间受到的伤害均可认定为工伤,从而进一步规范了全省工伤认定工作。宁夏:修订科技奖励办法,新设两大奖项新修订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对奖励办法做出了诸多调整,奖项类别由5项增加至7项,由一年一评调整为两年一评,2023年2月1日起正式实施。其中,宁夏重大科学技术贡献奖奖金为200万元,获奖者事迹载入宁夏地方志。来源
2023年2月1日
其他

智库焦点 | 31省份披露2023年经济增长目标!地方两会密集召开,传递哪些信息?

智库观察近期全国各地纷纷召开地方两会,制定2023年各地经济增长目标。多个省份强调,要大力提振市场信心。从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可看出,服务实体经济、促进消费恢复、加快智能化制造和数字化转型等举措成为各地讨论的热词。关键数据近期,各地地方两会密集召开。2023年经济增速目标怎么定,各地稳增长有哪些新举措,引发广泛关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3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新华网记者在地方两会上采访发现,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各地着力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在投资、消费、出口、创新驱动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举措。会场内外,信心在传递,活力在涌动。发展目标稳中有进目前,31个省份已披露2023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其中,海南提出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预期增长目标为9.5%左右。西藏紧随其后,为8%左右。江西、新疆均为7%左右,安徽、湖北、湖南、宁夏为6.5%左右,重庆为6%以上。9个省份目标增速为6%左右,分别是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福建、四川、贵州、云南、内蒙古。河南、甘肃为6%,上海为5.5%以上,广西、陕西为5.5%左右,辽宁、浙江、山东、广东为5%以上,江苏、青海为5%左右。此外,北京2023年预期增长目标为4.5%以上,天津为4%左右。部分省份对经济增长目标进行了阐释。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安排在4.5%以上,兼顾需要与可能,与“十四五”规划纲要目标有机衔接,也有利于引导各方把精力集中到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上来。四川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6%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是一个为完成中长期目标奠定基础的增速,有利于更好落实国家战略、扛起大省重任,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认为,各省份设定的增速目标体现了经济大省和有条件的省份勇挑大梁,力争为全国完成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打好基础开好局的担当。同时,各省份设定的增速目标也说明当前经济运行保持恢复和回稳态势,各地区正抓住机遇期、攻坚期奋力冲刺,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此外,在庞溟看来,上述增速目标也统筹兼顾考虑到促进经济运行加快回归合理区间的要求、完成“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要求、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运行和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坚持底线思维为各领域发展提供有效支撑的要求。多个省份强调,要大力提振市场信心。“预期是先导指标,信心是前置条件。加快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提高政策的稳定性、可预期性和透明度,将进一步增强经济内生动能、巩固经济恢复基础。”庞溟表示。降低融资成本在各地的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服务实体经济成为一大热词,支持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是重点。黑龙江省提出着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积极发展数字金融和金融科技,深入推进“银税互动”,降低综合融资成本,精准支持小微、民营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山西省提出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发展普惠金融成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领域,部分省份定下具体的贷款目标。浙江省提出,加强和改善金融服务,确保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新增制造业中长期贷款2500亿元以上,政府性融资担保支农支小余额1650亿元以上,促进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云南省提出力争普惠小微贷款增长30%以上。对专项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运用也是亮点之一。山西省表示,用好用足专项债券、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有利政策,着力破解项目融资难题。浙江省提出,积极争取、用好国家政策,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占全国份额6%以上、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占全国份额8%以上。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预计,2023年政策性开发性银行新增贷款或可放量。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在坚持商业可持续和风险总体可控的情况下,适当优化金融资源配置。适度调整信贷制度与流程,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加大对市场主体尤其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纾困解难力度。鼓励大宗消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华泰资产首席经济学家王军表示,未来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主要的着力点是消费,政策支持的重点也应从“以扩大投资为主”逐步转向“以扩大居民消费为主”。为此,地方政府应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更能解决眼前困难和带来长远收益的地方去。此外,尽快下大力气稳定房地产市场也是地方政府稳增长的有效抓手,可以着重从改善住房消费条件入手,加大鼓励购房力度。多个省份把扩大内需特别是促进消费恢复作为政策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等大宗消费成为不少地方促消费的重点之一。比如,福建提出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海南提出力争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分别增长20%和25%,离岛免税购物销售额突破800亿元。河南提出鼓励新能源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出台智能电子产品、家用电器消费的补贴政策,开展各类促销活动,促进商贸、餐饮、住宿、文旅等行业尽快恢复。广东提出,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等大宗消费。陕西提出,扩大新能源汽车和绿色智能家电消费。辽宁提出,培育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智能穿戴等消费新增长点。“在整个消费结构中,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具有消费占比高、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的特点,稳定增加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对提振消费至关重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漆云兰表示。为支持大宗消费,多地推出配套措施。天津提出,落实搞活汽车流通、扩大汽车消费14项措施。河南日前发布的《大力提振市场信心促进经济稳定向好政策措施》提出,对在省内新购汽车按购车价格的5%给予消费者补贴,最高不超过10000元/台,省、市级财政各补贴一半;鼓励各地对智能电子产品和家用电器产品消费进行补贴或开展以旧换新促销活动,将省财政对各地实际财政补贴支出按不超过30%给予奖补政策延续至2023年3月底。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消费品工业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娟认为,地方政府和企业可积极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活动,加大优惠促销力度,促进大宗产品更新与新增需求的释放。促进服务消费模式创新提振文化旅游、家政服务等服务消费成为一些地方促消费的发力方向。辽宁提出,支持养老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服务等消费。广东明确,加大餐饮、文旅、养老、育幼等服务消费促进力度。陕西提出,积极培育运动、康养、托育、家政等消费新热点。山东提出,提质发展餐饮、家政、养老等服务消费。湖北提出,加快提振住宿餐饮、批发零售、文旅体育等消费。创新消费模式,发展新型消费经济也是一大看点。广东提出,发展免税经济、首店经济、共享经济、低空经济。陕西提出,鼓励发展定制、体验、智能、时尚等消费新模式。河南明确,大力发展平台经济、首发经济、共享经济、信息消费等新型消费。“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大力发展新型消费,是经济高质量发展、改善社会民生的重要举措。”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表示。国家发改委国民经济综合司司长袁达1月18日表示,推动生活服务消费有序恢复。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和条件,全面促进消费提质升级。“我国服务消费转型升级的新趋势推动服务市场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促进服务消费的模式创新与供给的迭代升级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动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表示。“促消费应在培育消费增长引擎、挖掘消费新增长点方面发力。比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增强大城市和城市圈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大城市和城市圈城市群的消费发展为驱动力,增强大型中心城市消费集聚力和消费供给创新力,打造消费增长极,引领带动区域消费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丽芬说。江苏提出,支持南京、苏州、徐州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升南京、苏锡常(苏州、无锡、常州)和徐州“三大商圈”集聚效应。北京明确,加紧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深化商圈改造提升行动,强化新消费地标载体建设等。新能源产业“蓄能”待发从各地政府工作报告透露的信息来看,发展新能源,加快智能化制造、数字化转型和发扬各地优势特色产业成为热门选项。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到了从政策扶持转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的关键阶段。整体来看,各地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到与能源产业相关的内容。氢能源、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煤化工、锂电等项目规划纷纷在今年各地政府规划中显现。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上海市将推动更多优质项目向动力之源、国际氢能谷等特色产业园集聚,持续推进新能源汽车、民用航空、空间信息等产业补链固链强链。此外,实施煤电节能降碳改造,推进LNG站线扩建、分布式光伏建设,规划建设深远海海上风电示范、外电入沪等重大项目,推动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等措施进入规划。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发展海上风电、抽水蓄能等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加快储能电池项目落地建设,大力发展新型储能产业,探索储能融合发展新场景,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建设。山西省将“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列入未来五年发展规划,提出要全力推动能源消费革命、供给革命、技术革命、体制革命和对外合作,加快煤炭和煤电、煤电和新能源、煤炭和煤化工、煤炭产业和数字技术、煤炭产业和降碳技术一体化发展,积极创建全国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先行区。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把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确定为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力求推动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新跨越,建立绿色低碳发展体制机制,实施“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建好海上风电等五大清洁能源基地。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近年来,各地大力推进“制造”向“智造”转型升级,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中频频发力。上海、河北、四川、山东、北京等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流露出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加快智能化、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强烈意愿。上海市提出,今后五年要加强城市数字化转型纵深推进,将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提高至18%,数据要素全域赋能、生产生活全面转变初步实现,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四大新赛道。同时,要加快工业软件攻关突破,实施智能工厂领航行动,培育一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标杆,推进数字商圈、数字商店建设,提升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效能,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河北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聚焦在实体经济上,强调要深化钢铁、装备制造等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数字经济方面,加快产业数字化,开展工业互联网“百城千园行”活动,支持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产业化,深入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三年“倍增”计划,抓好雄安新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等建设;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京津冀枢纽节点,培育张家口数据中心集群。四川省提出,要出台数字四川建设方案,实施国家“东数西算”等重点工程,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山东省位列工业互联网领域第一方阵,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强调了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提出要打造应用场景100个以上,培育融合应用示范企业约100家,推动工业互联网应用走深向实。北京市提出,要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2023年北京市计划新增5G基站1万个以上,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底座。推进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扩区建设,加强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提升国际大数据交易所能级,积极布局互联网3.0等新赛道。随着稳经济的地方路线图逐渐明晰,2023年中国经济全面恢复值得期待。“今年中国经济增长将呈现稳中有进、逐步恢复的态势。”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杨翠红说。来源
2023年1月31日
其他

智库焦点 | 一年国企改革政策回顾: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2023年工作重点在哪里?

智库观察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目标已经明确。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顺利收官,主体任务已基本完成,国资国企发生了一系列战略性、转折性、根本性的重大变化。关键数据2022年中央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9.4万亿元,同比增长8.3%,利润总额是2.55万亿元,同比增长5.5%,净利润1.9万亿元,同比增长5%。截至2022年11月底,地方监管企业资产总额达到205.5万亿元,同比增长10.1%。2022年1月至11月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3.7万亿元,同比增长8.1%,投资拉动作用突出,税收贡献明显提升。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目标已经明确。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顺利收官,主体任务已基本完成,国资国企发生了一系列战略性、转折性、根本性的重大变化。2022年中央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9.4万亿元,同比增长8.3%;利润总额是2.55万亿元,同比增长5.5%;净利润1.9万亿元,同比增长5%。截至2022年11月底,地方监管企业资产总额达到205.5万亿元,同比增长10.1%。国有企业克服重重困难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22年1月至11月实现营业收入33.7万亿元,同比增长8.1%,投资拉动作用突出,税收贡献明显提升。2022年国企改革重要政策回顾(一)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实现高水平发展2022年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展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建设一批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2022年3月2日,国资委印发《关于中央企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财务管理体系的指导意见》,要“强化核算报告、强化资金管理,实现安全高效、强化成本管控,实现精益科学、强化税务管理,实现规范高效、强化资本运作,实现动态优化”五项重点职能,要求持续完善“纵横贯通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全面有效的合规风控体系、智能前瞻的财务数智体系、系统科学的财务管理能力评价体系、面向未来的财务人才队伍建设体系”五大体系。(二)加大有效投资、盘活行政事业资产2022年11月1日,财政部发布《关于盘活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指导意见》。提出六种存量资产盘活方式,包括优化在用资产管理、推进资产共享共用、加强资产调剂、实施公物仓管理、开展资产出租或者处置、探索资产集中运营管理。组织实施盘活资产要研究制定资产盘活方案、有序组织资产盘活工作、规范资产盘活管理。提出三项工作要求:加强信息技术支撑、建立激励约束长效机制、确保资产盘活工作取得实效。2022年11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意见》,鼓励国有企业通过多种方式与民营企业投资新的重点领域项目。鼓励央企、行业龙头企业加强对民营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引导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供应链建设。鼓励国有企业通过投资入股、联合投资、并购重组等方式,与民营企业进行股权融合、战略合作、资源整合,投资新的重点领域项目。鼓励民间资本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方式参与盘活国有存量资产。2022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出加大对民间投资支持和引导力度。鼓励和引导非国有资本投资主体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完善国有产权交易制度,完善农村集体产权确权和保护制度。(三)实施合规管理办法,落实违规经营责任追究2022年1月28日,国资委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中央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工作的通知》,规范中央企业重大经营风险事件报告工作,建立健全重大经营风险管控机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有效防范和化解重大经营风险,重大经营风险事件报告按照事件发生的不同阶段,分为首报、续报和终报等三种方式。2022年6月2日,国资委印发《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商誉管理的通知》,提出加强中央企业商誉管理,夯实财务会计信息质量,有效防范化解风险,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2022年10月1日,《中央企业合规管理办法》正式生效实施,为进一步建立健全风险、内控、合规、法律一体化管理体系,构建良性循环的风险防控长效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四)减免小微企业房租,助力中小企业纾困2022年3月28日,国资委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房租减免工作的通知》,对2022年被列为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县级行政区域(参照国家行政区划标准)内承租中央企业房屋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当年6个月租金(四季度被列为疫情中高风险地区的,要通过当年退租或下年减免等方式足额减免6个月租金),其他地区减免3个月租金。2022年5月25日,国资委发布《关于中央企业助力中小企业纾困解难促进协同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及时足额支付账款,助力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困难;切实加快减免房租,助力支持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大力实施降费提质,助力降低中小企业运行成本;有力支持资金融通,助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持续加大创新支持,着力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不断强化引领带动,着力实现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五)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2022年5月27日,国资委发布《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提出要推动上市平台布局优化和功能发挥,促进上市公司完善治理和规范运作,强化上市公司内生增长和创新发展,增进上市公司市场认同和价值实现。2022年6月2日,国资委发布《关于企业国有资产交易流转有关事项的通知》涉及政府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主导推动的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以及专业化重组等重大事项,企业产权在不同的国家出资企业及其控股企业之间转让,且对受让方有特殊要求的,可以采取协议方式进行。2022年12月2日,上交所制定完成新一轮《中央企业综合服务三年行动计划》。为了配合落实国务院国资委《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上交所同步制定了新一轮央企综合服务相关安排,涉及央企上市公司的主要举措有三方面:一是服务推动央企估值回归合理水平,二是服务助推央企进行专业化整合,三是服务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2022年12月22日,国资委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改革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中国诚通、中国国新作为运营公司由试点转入持续深化改革阶段”。有助于建立专业化平台,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进一步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助力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六)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实现能源碳达峰碳中和2022年8月3日,国资委发布《中央企业节约能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国资委对中央企业节约能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实行动态分类监督管理,按照企业所处行业、能源消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水平和生态环境影响程度,将中央企业划分为三类。中央企业应建立健全节约能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报告制度。第一类、第二类企业按季度报送统计报表,第三类企业按年度报送统计报表,并报送年度总结分析报告。2022年10月9日,国家能源局印发《能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六大重点任务:大力推进非化石能源标准化、加强新型电力系统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完善新型储能技术标准、加快完善氢能技术标准、进一步提升能效相关标准、健全完善能源产业链碳减排标准。到2025年,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可有力支撑和引领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能源标准体系,能源标准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标准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能源标准与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良好互动,有效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节能降碳、技术创新、产业链碳减排。2022年12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实施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确定了9项重点任务:一是强化绿色技术创新引领,二是壮大绿色技术创新主体,三是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协同,四是加快绿色技术转化应用,五是完善绿色技术评价体系,六是加大绿色技术财税金融支持,七是加强绿色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八是强化绿色技术产权服务保护,九是深化绿色技术国际交流合作。(七)实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推进打造原创策源地2022年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进国有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推动国有企业完善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推进国有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必须推动国有企业完善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2022年11月9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国有企业科技人才薪酬分配指引》的通知。科技人才薪酬制度体系包括岗位评价和职级评定、绩效管理、薪酬结构、薪酬水平确定和调整、中长期激励等制度。企业可根据实际建立科技人才津贴、补贴制度。2022年11月11日,中国证监会、国务院国资委联合发布《关于支持中央企业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券的通知》,旨在进一步健全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支持机制。主要内容有:一是通过优化市场服务运行机制等方式多措并举支持央企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券募集资金,并积极支持央企开展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领域REITs试点,促进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二是鼓励央企增加研发投入,同时将募集资金通过多途径带动中小企业创新协同发展;三是增强证监会与国资委在规范与服务央企科创融资等方面的政策协同,形成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聚集的合力。2022年国企改革重大事件盘点(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2022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收官之年。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成效的重要指标,持续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是2022年各地国资的重点工作。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主体任务已基本完成,大力破除了一批体制机制障碍,切实解决了一批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国资国企发生了一系列战略性、转折性、根本性的重大变化。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企业治理机制,充分发挥党委(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的领导作用。开展落实董事会职权试点,推动中央企业集团及重要子企业实现董事会应建尽建、配齐建强,更好发挥董事会定战略、作决策、防风险和经理层谋经营、抓落实、强管理的重要作用。中央企业持续推动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走实走深,以“牛鼻子”之力牵引企业活力效率持续提升。围绕“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全面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开展“双百行动”“科技示范行动”“区域性综改试验”等取得重要成就,专项工程彰显创新引领。(二)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以示范创建为牵引,遴选航天科技、中国宝武等11家基础条件较好、主营业务突出、竞争优势明显的中央企业,深入实施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创建行动,引领提升全球竞争力。以管理提升为抓手,开展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聚焦战略、组织、运营、财务、科技、风险、人力资源、信息化等八个重点管理领域,大力推行精益管理举措,选树推广310个标杆企业、标杆项目、标杆模式,形成比学赶超态势。2022年共有99家国有企业进入《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其中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央企47家;地方国资委监管的地方国企39家,较上年增加6家;财政部监管的金融等企业12家,发电、航运、船舶等行业中央企业主要效率指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三)战略性重组与专业化整合2022年,国务院国资委根据国家发展战略要求,新建、合并、改组组建重要的央企集团,新组建的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有限公司有力增强我国重要矿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有效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促进国内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宝武与中钢集团实施重组,作为钢铁产业链上下游,战略契合、优势互补,在研发创新、资源保障、新材料升级等方面协同空间大、潜力足,进一步优化了我国钢铁工业布局、提升钢铁产业现代化水平。2022年,国务院国资委有力有序有效推动专业化整合,在重要行业关键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国有资本的布局投入,更好发挥国有企业在国家重大战略中的引领支撑作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资源向主业企业、优势企业、“链长”企业集中。央地联动结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中国稀土集团与江铜集团签约推动稀土产业专业化整合,有效促进中国稀土集团聚集优势资源力量,进一步提高我国稀土产业集中度,实现产业经营与资本运营的相互融合促进;央企间深化协同,有效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布局,中国宝武与中粮集团在产业生态圈、资本运营、绿色低碳、产业金融、国际业务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合作基础,能够通过专业化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将双方优势转化成发展合力;国有企业以专业化整合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中国电气装备与国家电网、兵器装备集团等在业务、科技等领域开展多种方式合作协同,补齐发展短板,形成集群优势,进—步推动我国高端电力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上市公司是国有企业专业化整合的重要平台,中国船舶集团、中国建材集团、通用技术集团、航空工业集团等央企围绕所属上市公司推进专业化整合,推动优质资产向优势主业企业集中;加大“两非”“两资”和管理链条过长企业的处置力度,中国国新、国投公司等组建了中央企业“两非两资”资产管理处置平台公司,开展非主业剥离和同质化业务整合,推进中央企业低效无效资产处置工作,助力相关央企完成剥离目标任务,助推央企专业化整合取得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四)国有企业科技创新中央企业承担了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44家中央企业共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106项。从北斗组网、“天问”探火等大国重器,到疫苗研制、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民生福祉,都取得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重大创新成果和新的历史性成就。中央企业坚持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集成电路、5G通信、高速铁路、大飞机、发动机、工业母机、能源电力等领域“卡脖子”问题不同程度缓解。中央企业集中优势资源重点攻关,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高速铁路、高端装备、能源化工、移动通信、北斗导航、5G应用、国产航母、核电、航空发动机、东风系列导弹等领域涌现出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标志性重大创新成果,建成了港珠澳大桥、白鹤滩水电站、深海一号油气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等一批标志性重大工程,有效填补多领域空白。(五)承担社会责任,践行使命担当国资国企在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抗灾救灾等方面积极承担起社会责任,发挥企业优势,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抗疫时期,国有企业闻令而动,在医疗、物资、保障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同时积极推进复工复产,以实际行动践行使命担当。落实国家助企纾困政策,通过降电价、降气价、降资费、降路费、降房租,有力缓解产业链中小企业经营压力。各中央企业按照271号文件要求,对2022年被列为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县级行政区域(参照国家行政区划标准)内承租中央企业房屋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较大比例租金。汽车企业对2022年6月30日前发放的商用货车消费贷款给予6个月延期还本付息政策支持。通信企业坚决落实降资费要求,惠及数以千万用户。电网企业实行“欠费不停供”,优化服务降低办电成本。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中坚力量,需要继续发挥“压舱石”作用,积极落实重大投资,助力扩大内部市场,为稳定我国经济增长贡献关键力量。中央企业全力做好煤电油气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保供稳价,不计代价坚决打好能源保供攻坚战。2022年1—11月份,全国共生产原煤40.9亿吨,同比增长9.7%;生产原油18777万吨,同比增长3%;生产天然气197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4%;全国共发电7.6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加强通信、铁路、航空等基础网络运行管理,建成运营覆盖全国的通信网络,承建川藏、藏中、阿里电力联网工程等一批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深入推进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和村村通动力电工程,有效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国资委:2023年国企改革将在八方面发力2023年1月5日,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国资委党委书记张玉卓介绍了2023年工作,重点将在八个方面发力。一是更加突出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扎实推进提质增效稳增长,提振发展信心,扩大有效投资,加强市场研判,努力扩收增利,强化精益管理,提升质量效益。二是全面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围绕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要求,对标提升、分类施策、重在行动创一流。三是乘势而上组织开展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更大力度打造现代新国企,着力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更好发挥中央企业核心功能。四是切实加大科技创新工作力度,着力打造一批创新型国有企业,以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升级需要为导向开展技术攻关,以提升创新体系效能为目标深化开放协同,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保障更好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着力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五是着眼加快实现产业体系升级发展,深入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加快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积极开拓新领域新赛道,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发挥领头羊作用。六是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增强风险处置精准性、有效性,切实提升企业安全生产水平。七是坚决服务“国之大者”,更好促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增强重要能源资源支撑托底能力,充分发挥基础保障和带动作用,助力促进双循环。八是进一步增强国资监管效能,大力增强国资监管协同效应,提升服务央企改革发展效果,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整体效率,推动国资监管体系与企业公司治理更好衔接,推动中央企业经济增长强劲向上,为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贡献更大力量。张玉卓指出,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后程。国资央企要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以心中有数保持战略清醒,以心中有底坚定战略自信,以心中有责强化战略主动,扎实做好生产经营、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本文作者系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国有企业研究院研究总监周丽莎)|中经传媒智库
2023年1月30日
其他

智库关注 | 北京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发布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一项长期政治任务。全市政府系统要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加强政府自身能力建设,不断提升治理效能。
2023年1月30日
其他

智库焦点 | 春节喜迎“三年巅峰”!旅游者定义旅游业时代来临

智库观察2023年的春节,是2019年以来首个不再提倡就地过年的春节,中国国内旅游和出境游均迎来复苏,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丰富,活动多样,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成亮点。关键数据今年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同比增长23.1%,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8.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58.43亿元,同比增长30%,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73.1%。2023年1月27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2023年春节假期文化和旅游市场情况。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今年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同比增长23.1%,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8.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58.43亿元,同比增长30%,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73.1%。春节假日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总体安全平稳有序。截图自文化和旅游部官网同时,今年春节期间,中国公民出境游复苏。泰国、新加坡、印尼等东南亚国家成为最热门目的地。据携程发布的《2023年春节旅游总结报告》,春节期间出境游整体订单同比增长640%,跨境机票订单同比增长四倍以上。曼谷、新加坡、吉隆坡、清迈、马尼拉、巴厘岛等成为最受中国旅客欢迎的跨国旅行目的地,各目的地均位于东南亚。2023春节国内出游呈何趋势作为2019年以来首个不再就地过年的春节,全国文旅消费市场交出了近三年最亮眼的成绩单。2023年春节期间,各地共有10739家A级旅游景区正常开放,占全国A级旅游景区总数的73.5%。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布“春节假期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开展新春旅游休闲推广活动。北京、天津、河北联合推出10条京津冀主题旅游精品线路,举办京津冀冰雪旅游季。演出、展览、灯会、乡村“村晚”等活动精彩纷呈。87个平台的160个账号参与直播了“文艺中国2023新春特别节目”,直播观看量2715.41万人次。全国共举办群众文化活动约11万场,参与人数约4.73亿人次。据不完全统计,春节假期全国营业性演出共9400余场次,较2022年同比增长40.92%,比2019年增长22.5%,票房收入3.78亿元,观演人数约323.8万人次。各地开展非遗传承实践活动10522场,“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参与视频总量超过6.5万个,直播超过580场。各地相继出台景区门票减免或打折、发放文旅消费券等惠民利民政策措施。据不完全统计,春节期间免费开放A级旅游景区1281家,占全国A级旅游景区总数的9%,其中62家5A级旅游景区实行免票。河南洛阳52家A级旅游景区,贵州遵义会议会址、赤水丹霞旅游区、黄果树景区等377家A级旅游景区推出免门票活动。山东省级财政安排2.1亿元用于发放文旅惠民消费券、景区门票减免等;河北、内蒙古等地统筹安排,为消费者提供一揽子惠民礼包。各地举办丰富多样的文化和旅游活动,受到当地民众和游客欢迎。上海以“乐嗨过大年,皆得你所愿”为主题,推出丰富“年味”大餐,包括十大主题近500项新春文旅活动;山西11市举办七大类650余项活动,合力打响“欢乐中国年,地道山西味”品牌。海南三亚推出游艇旅游、水上旅游、低空旅游、乡村旅游等特色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组织开展新春集市、国潮园游会等活动;黑龙江以“醉美冰雪季、非遗过大年”为主题,举办“第二届黑龙江冰雪非遗周”,开展“百人百米百图剪纸展”“非遗迎春灯光秀”等活动。多地聚焦“不夜城”特色,激发夜间消费活力。据数据监测,全国243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客流量5212.2万人次,平均每个集聚区每夜3.06万人次。北京八达岭夜长城首次在春节期间对公众开放;四川成都开展夜游锦江、成都灯会、光影节、火花节等系列夜游活动,宜宾集中推出夜饮、夜景、夜娱、夜购、夜游等新业态新场景;陕西西安以“华彩闪耀梦长安,温暖祥和中国年”为主题,举办城墙新春灯会;重庆举办都市艺术节,推出焰火表演、灯光秀、无人机表演等系列活动。“今年春节期间的旅游热度有目共睹,以此为起点,相信人们的旅游消费信心和消费潜能将加速释放,2023年的旅游市场将会见到可观的复苏。”携程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沈佳旎表示,“随着未来国际航班逐渐增加,海内外出行便利度愈发提高,预计到今年‘五一’假期将会出现明显的市场爆发。”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副教授吴丽云告诉央广网记者,春节假期旅游特点主要有三点:第一,整体市场稳健复苏,个别热门旅游目的地出现井喷态势;第二,“南下北上”现象明显,如以三亚、厦门、珠海、北海等目的地为代表的南方海滨度假,大理、丽江、西双版纳、桂林等为代表的山水、民族风情慢度假,以东北三省、河北张家口等为代表的冰雪运动;第三,多主题旅游非常受欢迎,从春节的民俗旅游,到一些文化主题旅游、冰雪主题旅游等,形式内容丰富。春节出境游复苏,各国期待中国团队游重启今年春节期间,中国公民出境游复苏。泰国、新加坡、印尼等东南亚国家成为最热门目的地。据亚洲新闻台报道,春节期间,泰国普吉岛的餐馆和各项娱乐项目中已经能看到中国游客的身影。惠誉国际评级最新预测,中国放松出境游限制将有助亚太地区旅游业快速复苏。路易威登母公司LVMH集团也因中国游客的回归而对今年的销售持乐观态度。携程发布的《2023年春节旅游总结报告》显示,春节期间出境游整体订单同比增长640%,跨境机票订单同比增长四倍以上。曼谷、新加坡、吉隆坡、清迈、马尼拉、巴厘岛等成为最受中国旅客欢迎的跨国旅行目的地,各目的地均位于东南亚。春节前,东南亚各国宣布不会专门针对中国游客新增入境限制措施。泰国还临时更改规定,不再要求入境游客出示新冠疫苗接种证明。而传统东亚热门旅游目的地日本和韩国则推出新规,限制中国游客入境。受新规影响,日韩没有在春节期间迎来中国游客的回归。据日经网报道,全日空和日本航空的中国航线1月预订量仅为2019年同期的一成。而对东南亚诸国而言,春节档仅仅是预热,各国已经将关注点投向之后的团队游重启。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不久前宣布,从2月6日起,将在20个国家试点恢复中国公民出境团队游。上榜的20国包括泰国、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还有马尔代夫、阿联酋、埃及、瑞士、新西兰等。泰国卫生部长阿努廷表示,中国重启出境团队游给泰国旅游业和经济带来了好消息。泰国政府统计,疫情前的2019年,1100万中国游客给泰国旅游业创造了5310亿泰铢(约合人民币1098亿元)的收入。今年,泰国目标吸引至少500万名中国游客,第一季度30万名。当局预计4月的宋干节(又称泼水节)将吸引大批中国游客。为准备迎接中国旅游团,泰国正在加紧恢复两国的航班。泰国民航局数据显示,今年1月到3月,共有1035趟中泰航班获得了复航许可,平均每月超过300趟。泰国民航局正在考虑是否批准另增40趟航班。希望增设航班的还有印尼,印尼旅游和旅行社协会正在呼吁当局增加从北京、上海和广州到印尼的直飞航班。印尼目标今年吸引至少25.5万中国游客。新加坡旅游局则预计,受航班数量等因素影响,今年前往新加坡的中国游客不会立刻回升到2019年水平,可能恢复到疫情前的60%。在最乐观情况下,到年底,中国游客数量将恢复到接近2019年同期水平。数字化赋能文旅产业创新发展当前,我国文旅行业正在有序重启,市场信心不断恢复。在科技的加持下,文旅市场可能有4个方面变化:一是疫后引爆新需求,文旅消费将迎来有序恢复发展,文化IP活化、旅游服务智能化需求日益明显。二是技术带来新变革,新技术释放数字文旅新动能,5G、AI、大数据等创新技术让文旅产业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不断演进。三是产业寻找新出口,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是方向,文旅产业发展呈现与科技融合发展趋势,实现数字化转型、打造数字化产品成为产业发展诉求。四是投资布局新赛道,文旅产业入局科技新赛道,“元宇宙”概念推动文旅科技企业加速布局数字藏品等新赛道。“疫情给旅游业带来巨大冲击,但危中也有机,如今行业未来的发展空间正在慢慢清晰。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通过科技、尤其是互联网科技的加持,推动中国旅游业提质升级。”复旦大学MTA项目主任孙云龙说,目前中国旅游业仍然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未来如何迭代需要更多思考。在他看来,从消费端看,沉浸式演出和虚拟技术的应用为游客提供了更多体验;从供给端看,尽管数字化已经在极大程度上重塑了传统制造业,但尚未对旅游业产生革命性影响,随着元宇宙等技术不断成熟,未来是否会对行业产生巨大推动,值得观察。“文旅行业是先进技术应用的天然场景和热门领域。”腾讯文旅产业研究院秘书长孙晖说,过去一两年腾讯帮助文旅企业做品牌营销,提升用户忠诚度、黏性,推动私域流量建设。最新数据显示,用户在微信视频号浏览时长接近朋友圈的80%,相信未来在消费端更高效连接消费者,实现消费和业务、产品联通转化有重要价值。“文旅行业本质是服务业,而非高度工业化和标准化的制造业,因此数字化赋能更多体现在渠道端而非内容端。”北京联合大学中国旅游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曾博伟也指出,数字化的运营模式对于企业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具有重要价值,但目前赋能内容生产方面所能发挥的价值仍有待提高。在曾博伟看来,由于文旅行业在服务供给上相对复杂和综合,仍旧需要依赖人的判断,因此未来数字化应更多用于辅助工作人员,以提升服务精准度、个性化等方面。奇创旅游集团文旅产业研究院负责人马磊表示,从春节文旅业态火热情况来看,消费者更青睐品质化、特色化、主题性、场景性强的产品与内容。对目的地而言,要有全域发展思维、产业命运共同体概念,任何一个景区、酒店、餐饮或业态,都有可能成为网红IP,并带动其他业态发展,要注意通过文化创意化、科技驱动,与年轻消费人群形成强有力的连接,变旅游资源为旅游经济。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认为,旅游者定义旅游业的时代已经来临。旅游业必须回应价值链重构和供应链变革的挑战,以增量投资和市场创新激活存量资源,加快建设现代旅游业体系。戴斌表示,作为异地生活方式的旅游,除了景区、度假区外,旅游的空间早已延展到公共文化场馆、历史文化街区、商业休闲中心等,旅行者观影赏戏看展、围炉煮茶分享……在游客和市民的身份之间快速切换,全面融入目的地生活。由此,旅游目的地建设、旅游接待体系完善和旅游治理现代化,要以大众旅游的人民性为导向,着力构建主客共享美好生活新空间。来源
2023年1月29日
其他

智库焦点 | 一年财政领域政策回顾: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2023年工作重点在哪里?

智库观察2022年以来,我国各项财政政策早出快出,全力支持疫情防控,加大财力下沉力度,支持保粮食能源安全,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经济总体回稳向好,我国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2023年积极财政政策将在五个方面发力。关键数据2022年安排中央本级支出增长3.9%,其中中央部门支出继续负增长。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加约1.5万亿元、规模近9.8万亿元,增长18%、为多年来最大增幅。2022年我国财政赤字率比2021年下调0.4个百分点,降至2.8%,回归到疫情前水平。2022年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回顾2022年,我国财政政策在收支两端靠前发力,综合运用财政结余资金和增量财政政策保民生、稳就业,充分释放政策效能拉动投资,以弥补社会需求不足,为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发挥了重要作用。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2023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由此,展望2023年,在延续积极的财政政策的背景下,扩大赤字规模的可能性上升,财政收支结构将有所改善,地方政府债规模仍将维持高位,财政体制改革在预算管理和风险防控等方面不断深化。2022年财政领域重要政策回顾(一)税收政策方面:2022年,考虑到疫情的影响,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针对中小微企业和制造业行业企业等颁布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以增强市场主体的活力。自2022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期间,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50%的税额幅度内减征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不含证券交易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和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自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中小微企业新购置的设备、器具,单位价值在500万元以上的,按照单位价值的一定比例自愿选择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自2022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期间,对小型微利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超过100万元但不超过300万元的部分,减按25%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自2022年4月1日起,加大小微企业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力度,将先进制造业按月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政策范围扩大至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并一次性退还小微企业存量留抵税额;将先进制造业按月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政策范围扩大至符合条件的制造业等行业企业,并一次性退还制造业等行业企业存量留抵税额。2022年5月25日,财政部《关于发挥财政政策引导作用支持金融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的通知》明确,地方各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对符合条件的交通运输、餐饮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融资担保支持,及时履行代偿义务,推动金融机构尽快放贷,不抽贷、不压贷、不断贷。通知要求,2022年将上述符合条件的融资担保业务纳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再担保合作范围。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大对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资本金补充、担保费补贴等支持力度。2022年6月7日,为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发布《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扩大全额退还增值税留抵税额政策行业范围的公告》(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2022年第21号),将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的适用范围,扩大至批发和零售业、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企业7个行业,自2022年7月1日起施行。2022年8月17日,工信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财政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从2022年到2025年,中央财政计划分三批支持地方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试点,即围绕100个细分行业,支持300个左右公共服务平台,打造4,000-6,000家样板企业,形成一批适合中小企业的小型化、快速化、轻量化、精准化的数字化系统解决方案。2022年9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对制造业新增增值税留抵税额即申即退,到账平均时间压缩至2个工作日,预计2022年后4个月再为制造业企业退税320亿元。2022年10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税,自2022年11月1日起实施,至2023年1月申报期结束,预计可为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税2000亿元左右。(二)支出政策方面,2022年财政政策的重点在于保持适当支出强度,提高支出精准度。2022年8月,财政部发布2022年上半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指出,适当下调赤字率至2.8%左右。通过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依法上缴近年结存的利润、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安排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71万亿元、比上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可用财力明显增加。同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先支持已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重点专项规划等重点项目,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加大对科技攻关、生态环保、基本民生、现代农业等领域及区域重大战略的支持力度。财政部网站2022年12月20日发布2022年11月财政收支情况显示,2022年1-11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5518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6.1%,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3%。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5760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6.8%,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2.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99758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5.4%,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3%。全国税收收入152826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3.5%,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7.1%;非税收入3269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2%。2022年1-11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2725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2%。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3148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9577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2%。同时,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方面,2022年1-11月累计,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60161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1.5%。同时,2022年1-11月累计,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9596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5%。2022年1月21日,在《中国财政》刊载的财政部部长刘昆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关于2022年的财政支出政策,刘昆部长指出,“财政赤字保持在合理水平,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大力优化支出结构,重点支持科技攻关、生态环保、基本民生、区域重大战略、现代农业和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完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加强分配方案备案审核,健全直达资金监督制度,促进财政资金规范高效安全使用。”(三)政府债券制度方面:为合理安排地方政府的专项债券推出一系列政策举措,保障重点项目建设。2022年4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政策例行吹风会,会议指出2022年专项债券发行使用进度明显快于往年,同时提出要合理扩大专项债券使用范围。2022年5月25日,《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盘活存量资产,要加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配套资金支持。2022年6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2〕20号)。《意见》指出,要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2022年6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等筹资3000亿元,用于补充包括新型基础设施在内的重大项目资本金、但不超过全部资本金的50%,或为专项债项目资本金搭桥。2022年8月30日,财政部发布《2022年上半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报告指出合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保障重点项目建设。2022年9月23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发〔2022〕12号)。《通知》指出,要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并扩大支持范围。2022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将可用作项目资本金的领域在原有10个领域的基础上增加新能源项目、煤炭储备设施、国家级产业园区基础设施3项。(四)转移支付制度方面:加大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兜牢基层“三保”底线。2022年4月8日,财政部发布
2023年1月28日
其他

新春荐读 | 假期“余额”已不足,你准备好复工了吗?

这是2023新春荐读第7期本期的主题词是心理学叮!春节假期的“余额”只剩下一天了,从明天开始,我们就将整理好行装,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长假之后,往往容易出现假期综合征:不在状态、不想上班的情绪可能会给你带来一些困扰。复工在即,你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了吗?情绪问题、社交恐惧已成为当下“打工人”普遍面临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心理困境,积极面对人生,可能是很多人都关心的话题。本期我们为你推荐一份有关“心理学”话题的书单,它们有的关于如何管理情绪,有的涉及如何解决实际困惑,希望2023年,你能拥有一个更加美好自在的人生。《情绪:影响正确决策的变量》作者:[美]列纳德·蒙洛迪诺(Leonard
2023年1月27日
其他

智库焦点|一年外贸领域政策回顾:首破40万亿元!2022年我国外贸创历史新高

智库观察2022年,国家出台了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在外贸领域涉及到保通保畅、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外贸新业态发展、支持外贸企业保订单拓市场、不断提升贸易安全和便利化水平等。关键数据2022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42.07万亿元人民币,比2021年增长7.7%。我国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0万亿元人民币关口,连续6年保持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国地位。分季度看,2022年一、二季度中国进出口总值分别超过9万亿元和10万亿元,三季度进出口总值增长至11.3万亿元,为季度规模的新高点。四季度进出口总值继续保持11万亿元的水平。海关总署1月13日发布统计数据,2022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42.07万亿元人民币,比2021年增长7.7%。我国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0万亿元人民币关口,在2021年高基数基础上继续保持了稳定增长,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连续6年保持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国地位。“202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外贸进出口顶住多重超预期因素的冲击,规模再上新台阶,质量稳步提升。”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吕大良在国新办1月13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2年,国家出台了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在外贸领域涉及到保通保畅、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外贸新业态发展、支持外贸企业保订单拓市场、不断提升贸易安全和便利化水平等等。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
2023年1月27日
其他

新春荐读 | 这个春节,你是怎么花钱的?

这是2023新春荐读第6期本期的主题词是财经在中国人的认知里,“春节”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回家团圆是这一节日的“必修课”,它造就了每年在中国本土规模最大的人口“迁徙”。与此同时,“春节”也是一年之中最散财的节日,人们置办年货、给家人买礼物、给幼辈发红包,每一项活动都在逐渐“掏空”我们的腰包。当然,这只是一种狡黠的调侃,今天是农历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也是中国年俗迎“财神”的日子。回到“荐书”正题,学一点经济学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非常有必要,它能帮你建立更理性自律的思维和习惯。如果你准备立一些flag,不妨把了解一些财经知识纳入到你人生的小目标当中。本期我们为你推荐一份有关“财经”话题的书单,它们有的涉及宏观经济解读,有的涉及如何掌握经济规律,有的教你如何打理财富。一起来阅读吧,学学如何管理好你手中的金钱!《实战经济学:可复制的财富自由》作者:任泽平、华炎雪、曹志楠出版时间:2022年10月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推荐语财富自由是否可以复制?经济和大类资产的运行有没有规律?未来是否可以预测?这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因为如果你能够成功掌握经济、股市、房地产等的规律,显然你就可以领先一步,获得巨大的财富和成功。知名经济学家任泽平认为,实现财富自由,首先要从改变自己的认知开始。作者首先剖析了当下各种主流的投资方法,以及他们背后的经济学原理,之后从宏观经济角度探讨货币、汇率、房地产、资本市场间的联动关系,为读者真正读懂经济与投资打开了新视野。任泽平还基于自己多年产业研究的成果与经验,探讨了未来产业的各种机会,指出了制胜未来十年的产业机遇,帮助读者看懂经济趋势和把握投资机会。《读透经济学的8对关键词》作者:向松祚出版时间:2022年12月出版社:湛庐文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推荐语你在日常生活中一定听到过这些词:趋势和预测、增长和发展、投资和金融、财政和税收、货币和物价、利率和汇率、周期和危机、封闭和开放,如何解读这些词?它们又有怎样的意义?本书作者知名经济学家向松祚在解读经济学基本规律和基本常识的同时,用大众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进行了类比,帮助大家读懂这些术语,建立经济学思维,从而能够独立分析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问题,理解它们会对个人生活造成的影响,进而做出更明智的判断与决策。这是一本写给普通大众的经济学入门书。如果你是经济学小白,这本书可以帮助你在短时间内构建经济学思维,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经济学现象时会思考、会抉择,进而打造更美好的人生。《从大衰退到大停滞:全球经济危机剧变与后果》作者:[澳]萨蒂亚吉特·达斯(Satyajit
2023年1月26日
其他

新春荐读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思考,教会我们什么?

这是2023新春荐读第5期本期的主题词是文学从象牙塔走入社会工作后,我们读的书随着工作需要难免变得“功利”,能够帮助解决工作任务的书出现在案头上,并被频繁翻阅,但仅此是不够的,如果说工具书是“主食”的话,我们还需要“配菜”来丰富饮食结构。我们需要文学阅读,它是精神自由的“滋养品”,也只有文学和艺术才能打破我们思维的边界,找寻到生命提升和改变的灵感。在中国的传统民俗中,农历正月初四是中国年俗“迎神”即“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而我们知道,最早的文学起源于远古的歌谣和神话。或者只有在文学的殿堂里,我们才能获得与“神”共处的机会,并给我们的灵魂带来涤荡、觉醒与扬升。本期我们为你推荐一份有关“文学”话题的书单,这里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之间的书信集,有小说、诗歌还有散文,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文字的力量吧!《赫尔曼·黑塞与托马斯·曼书信集》作者:[德]赫尔曼·黑塞、托马斯·曼译者:黄霄翎出版时间:2022年12月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推荐语本书是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书信对话。赫尔曼·黑塞是20世纪欧洲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代表作《荒原狼》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托马斯·曼是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有《魔山》《约瑟和他的兄弟们》《浮士德博士》等。该书信集收录了托马斯·曼与赫尔曼·黑塞在1910年至1955年间的通信往来,他们借由文字和图画交换创作灵感、分享阅读体验和日常生活。这对旗鼓相当又坚定而独立的伙伴充分精妙地表达了出身、气质和生活态度的差异,但又表现出殊途同归的艺术旨趣,这让他们的对话具有特殊的吸引力,为读者贡献了一份从文化和当代史角度来看都极为丰厚的“文学遗产”。《人类为何奔跑:那些动物教会我的跑步和生活之道》作者:[美]贝恩德·海因里希(Bernd
2023年1月25日
其他

新春荐读 | 他们的故事,你准备好听了吗?

这是2023新春荐读第4期本期的主题词是人物传记你有多久没有沉下心来读一本书了?你有多久没有好好地关注一个人,走近他/她,了解他/她了?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快步疾行的时代,上班时跑着赶公交车和地铁,点外卖希望尽可能快地送到,刷短视频成为每天必备的娱乐活动。繁忙的工作让我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越来越不愿意等待。假期给了我们调整的机会,让我们有了慢下来的可能性。今天是农历正月初三,走亲访友的拜年活动可能暂告一段落,你可以冲一杯热咖啡或沏一杯热茶,窝在沙发里读一本你已经想了很久但都没时间读的书。本期为你推荐一份有关“人物传记”话题的书单,这里有著名漫画创作者,有体坛传奇人物,还有知名商业人物……让我们一起慢下来,走近这些有故事的人,也许在他们的故事中,也沉淀着你的人生。《漫威先生:斯坦·李的传奇人生》作者:[美]亚伯拉罕·里斯曼(Abraham
2023年1月24日
其他

智库关注|高翔已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官网“院领导”栏目显示,高翔已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截图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官网公开资料显示,高翔出生于1963年10月,四川南部人(四川盐亭出生),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多年,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秘书长,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等职,2018年11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2019年1月起兼任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高翔
2022年12月29日
其他

智库焦点 | 银保监会发声!促进金融与房地产正常循环!七大方面措施助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核心观点明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准确把握“六个统筹”,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监管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改善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据银保监会官网2022年12月27日消息,近日,银保监会党委书记、主席郭树清主持召开党委(扩大)会议,深入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结合银行保险监管工作实际,进一步研究具体贯彻落实措施。六方面要求会议明确,明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准确把握“六个统筹”,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监管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改善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会议具体提出六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二是加大金融支持扩大内需力度;三是积极支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四是坚决防范化解金融领域重大风险;五是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六是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其中,在加大金融支持扩大内需力度方面,会议明确,金融政策要更主动地配合财政政策和社会政策,把支持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会议要求,加强对餐饮、文旅等受新冠病毒感染冲击的传统服务行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金融纾困帮扶;优化消费金融产品服务,鼓励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等大宗商品消费,促进居住消费提升,为新型消费和服务消费提供信贷支持和保险保障;持续改善新市民金融服务,更好满足农村转移人口、新毕业大学生等群体安居乐业需要。会议提出,丰富金融产品供给,多渠道增加居民安全稳定的财产性收入,改善居民家庭资产负债表,增强消费能力;强化对投资的融资保障;推动完善社会领域投融资体制,探索符合条件的医院、学校、文化、体育、养老、托育等机构借助多种融资工具加快发展;发挥政策性银行逆周期调节作用,指导商业性银行保险机构提供配套融资;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加大对民间投资、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等。针对支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会议要求,引导金融资源更多向中高端制造业集聚,围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重点领域,持续增加中长期贷款投放和保险资金投资;加强对现代化基础设施和流通体系建设的金融支持,促进数字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等。为防范化解金融领域重大风险,会议提出,坚持“一行一策”“一司一策”,加快推进中小银行保险机构改革化险;前瞻应对信贷资产质量劣变风险,鼓励银行机构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推动中小银行加快处置不良贷款试点落地。会议要求,促进金融与房地产正常循环,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满足房地产市场合理融资需求,改善优质房企资产负债表;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因城施策”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支持长租房市场建设,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会议明确,配合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坚守私募和公募、投资与信贷、股权与债权的区别,严防各类高风险影子银行死灰复燃,及时查处宣扬“保本高收益”的欺诈行为,严厉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在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层面,银保监会指出,要健全金融法治,完善审慎监管规则。遵循宪法宗旨和立法精神,大幅提高违法违规成本。完善风险预防预警处置机制。严格规范地方金融机构跨区域经营,推动金融机构业务牌照分类分级管理。加快监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增强数据分析穿透能力。强化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督促银行保险机构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近期,银保监会密集迎来监管法律法规的修订、出台,11月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银行业金融机构国别风险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先后完成公开意见的征求,《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办法》《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监管评估办法》《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办法》则迎来正式的修订发布。针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会议提出,推动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金融机构体系。会议要求,加快建立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健全金融机构内部治理,防范大股东操纵和内部人控制;以转变省联社职能为重点加快农信社改革,稳步推进村镇银行改革重组;推动保险业回归本源、专注主业,强化风险保障功能;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引导信托业发展服务信托、资产管理信托和公益慈善信托等本源业务;督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聚焦不良资产处置。七个方面研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政策措施01为恢复和扩大消费营造良好金融环境2022年,银保监会不断完善新市民金融服务,联合有关部委加大对重点领域消费的金融支持。10月末,全国信用卡贷款余额达8.7万亿元。下一步,银保监会将督促银行机构合理增加消费信贷,鼓励保险机构为各类消费场景提供个性化保险保障产品。02着力保障重点领域信贷资金需求银保监会配合推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有效落地,截至目前,两批合计7000余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已全部投放,支持项目2700多个。强化制造业金融服务,2022年前10个月新增制造业贷款4.4万亿元,10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30%。加大对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截至三季度末,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达19.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8%。下一步,银保监会将继续引导发挥好政策性金融的逆周期调节作用,会同相关部委指导政策性银行用好金融工具,引导商业性银行保险机构同步跟进配套资金支持,加快补短板重大项目建设。03全力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银保监会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落实好“金融16条”、保函置换预售监管资金等金融支持政策,指导银行机构稳定信贷投放,积极推动“保交楼、稳民生”工作落地见效。目前,“保交楼”专项借款资金已基本投放至项目,多家银行已与房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住房按揭贷款放款速度为2019年以来最快。下一步,银保监会将加大力度落实已出台的金融支持政策,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稳定房地产开发贷款投放,积极满足优质头部房企合理融资需求,做好房地产并购融资支持。“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做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金融服务。支持长租房市场建设,加大对保障性租赁住房的金融支持,研究支持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转型的配套措施。04继续强化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银保监会扎实落实助企纾困金融政策,民营小微企业信贷投放总体呈现“量增、面扩、价降、质升”的良好态势。截至11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3.2万亿元,同比增长23.7%,前三季度新增企业贷款超过一半投向民营企业。下一步,银保监会将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小微企业贷款投放增量、扩面、优化结构,合理满足接续资金需求,加大对个体工商户支持力度,鼓励发放首贷户贷款、信用贷款。积极联动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搭建平台、发挥合力,将金融服务与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社会政策深度结合,更好发挥支持高质量发展的效能。05有序推进优化保险资金运用银保监会将引导保险资金发挥长期优势,为实体经济提供差异化融资服务。稳步增加长期政府债券投资,加大对高等级公司信用类债券的研究与投资。鼓励保险资管公司发挥另类投资专业特长,创设长期限优质资产。支持保险资金随着行业发展和专业能力提升,持续加大资本市场投资力度。完善分级分类差异化监管措施,鼓励偿付能力充足、资产负债管理能力较强的保险公司加大股票等二级市场权益类资产投资。积极创造条件,探索保险资金长期稳定投资股票模式,充分发挥机构投资者作用,加大优质上市公司股票投资。06引导银行理财业务持续健康运行近期受经济预期向好、债券收益率上升影响,部分理财产品净值波动,这是市场自身调整的表现,总体风险完全可控。下一步,银保监会将积极探索完善银行理财业务发展模式,不断优化理财业务监管。加强相关法规制度建设,健全理财信息登记数据库,筑牢理财业务高质量发展根基。更好发挥理财业务功能作用,维护人民群众财产合法权益,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和资本市场稳定运行。07持续强化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银保监会将督促金融机构按照“机构了解客户、客户了解风险”的原则,强化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充分提示投资风险。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引导投资者真正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宣扬“保本高息”的肯定都是金融诈骗。坚持银行理财、信托等产品的私募性质定位,大力整治各类“名实不符”金融产品,严禁违规广告虚假宣传和误导销售,坚决查处“假私募”、欺诈发行等行为。严格规范地方金融机构跨区域存款、互联网存款等业务活动。鼓励银行保险机构依法合规提供丰富适当的金融产品,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来源
2022年12月29日
其他

智库焦点 | 中央定调2023!优化五大政策组合该怎么走?专家称降准、降息在明年仍值得期待

核心观点经济企稳回升需要宏观政策加大调控力度,财政政策在明年适当扩张强支出的同时,应保证好税收收入规模;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或将成为明年货币政策主要的中期基础货币投放方式,而降准、降息在明年仍值得期待。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为推动2023年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财政、货币、产业、科技、社会五大政策。其中提到,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会议要求,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受访专家学者认为,经济企稳回升需要宏观政策加大调控力度,财政政策在明年适当扩张强支出的同时,应保证好税收收入规模;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或将成为明年货币政策主要的中期基础货币投放方式,而降准、降息在明年仍值得期待。为形成高质量发展合力,各类政策必须加强协调配合,尤其是财政货币政策应在支持政府融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上加大联动。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要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推动财力下沉,做好基层“三保”工作。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表示,明年的财政政策要兼顾当前和长远,筑牢风险防控制度的机制,抓实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强化财经激励约束和财会监督,不断增强财政可持续性。财政部门将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表示,2023年的经济形势对财政政策的要求更高。财政政策既要对冲经济社会风险,更要确保自身风险可控,兼顾多重目标:实现发展与安全的平衡、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平衡、减税降费和财政可持续性的平衡、短期经济社会稳定与长期内生增长动力的平衡、民生福利改善与科技强国的平衡。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宁吉喆表示,居民消费亟待恢复,应发挥好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明年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同时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有利于恢复消费,扩大内需,从而有利于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宁吉喆说,相信在着力扩大内需等各项政策的作用下,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明年我国经济一定会迎来整体好转。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今年以来我国经济面临一些挑战和下行压力,稳健的货币政策及时加大了实施力度。”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近日表示,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实施降准,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降,降低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我国广义货币(M2)、社会融资规模和人民币贷款均保持了较快增长。除下调LPR外,今年央行两次实施降准。降准是满足货币信贷增长对中长期流动性需求的常规手段,年内第二次全面降准已于近日落地。两次降准共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超万亿元。稳健货币政策不仅有总量上的支持,也有结构上的特色。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央行充分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的精准导向作用,推出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中小微企业稳定就业,不断强化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货币政策仍将保持宽松基调。央行将通过适时适度降准降息等方式,“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并适度提升杠杆率。明年美联储将加息见顶,中美无风险利差将会收窄,同时输入型通胀压力不大,物价总体温和,货币政策宽松的掣肘将大为减弱。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产业政策发展和安全并重,是有效应对国际环境深刻复杂变化的现实要求。”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表示,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快调整和重塑,新一轮科技革命重塑全球产业链分工形态,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使得传统制造环节的劳动力成本作用降低,发达国家依托智能制造技术优势降低了对低工资成本发展中国家的依赖。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魏琪嘉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当前经济结构性动转换的主要着力点。2023年要继续把培育壮大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点任务,抢占国际产业竞争制高点,释放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和强大带动能力,成为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的新引擎。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有力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布局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能力,加快引进高端人才。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表示,要强化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遵循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律,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强,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同时要突出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利用市场优势来培育自主创新能力。针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科技的新提法新要求,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肖尤丹将其归结为“特别强调科技政策的三个统筹要求,其本质是在科技发展中统筹协调不同政策要素、作用机制和政策工具。”这三个统筹分别为: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作为科技政策的首要任务,统筹发挥政府与市场作用作为科技政策实施的关键,统筹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作为科技政策的新重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丁明磊认为,当务之急是从改变教育和人才培养方式入手,强调把创新思维贯穿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加强科教、产教结合培养人才,并能形成更好的人才制度优势,在世界范围吸引聚集顶尖科技人才。同时丁明磊指出,要把政府、市场、社会力量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提升体系化能力和重点突破能力,不断完善高效、协同、开放的国家创新体系。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及时有效缓解结构性物价上涨给部分困难群众带来的影响。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稳妥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适时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明年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很多,我们要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推动经济实现整体好转,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社会大局保持稳定。”韩文秀强调,要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及时有效缓解结构性物价上涨给困难群众带来的影响;要稳妥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特别要增加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医疗资源。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首席专家杨畅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社会政策方面,着重提出了四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包括就业、优质医疗资源扩容、生育支持、延迟退休。“前11个月的就业数据显示,青年人口就业情况已经出现了明显改善,但城镇调查失业率仍然偏高,进一步强调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当前的切实需要。完善生育政策与延迟退休政策,有利于缓解人口的总量压力和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杨畅说。优化五大政策组合在形成高质量发展合力的要求下,明年各类政策间的协调配合更加重要。韩文秀表示,明年经济工作要多措并举,优化五大政策组合,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落实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五大政策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尤其受到专家学者重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表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关乎整个宏观调控的效力和效益。下一步,为政府债务融资是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金融部门要帮助财政部门筹资。专家普遍看好作为“准财政”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在明年继续发挥政策联动作用,配合专项债资金重点发力支持项目建设。中信证券宏观经济首席分析师程强表示,预计2023年政策性银行专项金融工具资金支持规模将达1.5万亿~2万亿元。另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财政贴息工具与传统财政工具并列提出,也有望成为明年政策协调配合的另一载体。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指出,财政通过贴息的方式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有利于引导更多低成本资金支持重点领域。预计2023年财政贴息将重点为技改等制造业领域提供低成本资金。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还强调,产业、科技、社会政策都非常重要,要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1+1大于2”的效果。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表示,相较于货币政策,明年“加力”的财政政策精准配合各类政策的空间更大。比如,在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上,可继续延续或加大税收支持力度;在支持科技自立自强与绿色低碳方面,可进一步予以财政补贴;在社会民生领域,继续加大“三保”支出保障等。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包含“优化结构供给管理”的使命和任务,在改进民生、优化环境、增强发展后劲等方面具有明显作用。明年,在总量扩张维度上,财政政策将注重适当提高赤字率水平,合理提升公共部门负债率水平;在优化结构维度上,将加力支持有效投资、引导消费增长、促进配套改革、完善社保体系,通过与之相关的多项收入、支出可选措施,以及专项债、贴息等政策工具,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乘数放大作用,更加鲜明地支持重点领域发展、优化结构。这些努力,将形成促使国民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状态所需的正面效应。来源
2022年12月28日
其他

智库关注|国民品牌娃哈哈重启童装业务,会被市场看好吗?

国民品牌娃哈哈跨界重启童装业务了。近日,娃哈哈低调在娃哈哈童装淘宝旗舰店上新了首批童装服饰,《商学院》记者通过浏览发现,该批服饰产品包含有卫衣、衬衫、外套、裤装等品类,价格区间在119元-369元不等。不过,截至12月26日,娃哈哈天猫旗舰店总销量仅为11件。此外,娃哈哈也在抖音上开设了童装旗舰店,但总销量仅为66件,销量最高的一款衣服仅卖出21件。事实上,早在20年前,娃哈哈就已经表示要打造“全国第一童装品牌”,但其童装业务并没有在市场激起太大的水花。如今,娃哈哈再度推出童装,有了一次经验的娃哈哈再次发力童装业务会被市场看好吗?(记者:李婷)
2022年12月28日
其他

智库焦点 | 动力电池行业2022年强势崛起!企业现扎堆上市潮;宁德时代:还有十倍以上市场增长空间

核心观点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部件,也是能源转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各国政府都提供了政策支持,因此动力电池企业受到了资本的青睐。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持续增长,动力电池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纵观2022年,动力电池行业的关键词就是“上市”和“扩张”。动力电池企业在资本的助力下迎风奔跑,产业链规模优势愈发稳固。面对即将到来的2023年,动力电池企业在资本助力下,又将迎来哪些改变和突破?临近年底,动力电池行业的“内卷”并没有就此停歇。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高速增长。12月9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在12月份信息发布会上预计,202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为900万辆,同比增长35%。对于今年产品异常“内卷”的动力电池市场,科尔尼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区汽车及工业品业务负责人王怿恺表示,这是由于目前市场依旧属于技术创新密集期导致的,这些技术迭代围绕能量密度的提升,具体路径主要分为两条:一条是材料创新,用于解决电芯能量密度的提升;另一条就是结构创新,在空间利用率上去“做文章”,解决电池包体系能量密度的提升。今年行业产品创新主要集中在后者。“我们预期未来5年,市场还是由技术驱动。我个人看好两条路线:一条是固态电池,另一条则是钠离子电池。5~10年后,动力电池技术初步固化,行业就会进入拼成本、拼规模的阶段。”王怿恺分析称,动力电池的“内卷”短期内看不到尽头。动力电池企业上市潮持续,或意在增资扩产临近2022年年末,动力电池企业谋求上市的步伐还在加速。近日,瑞浦兰钧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书,拟在主板上市。10月份,国内第三大动力电池生产商中创新航在港交所主板挂牌,成为港股“动力电池第一股”;11月份,蜂巢能源递交了科创板上市招股书。随后,赣锋锂业也启动了赣锋锂电在深交所分拆上市的可行性方案论证工作。不仅仅是在A股和港交所上市,2022年以来,国轩高科、欣旺达为了拓宽融资渠道,先后发行全球存托凭证(GDR)并在瑞士证券交易所上市。12月20日,在第七届动力电池应用国际峰会上,天津力神总经理张强表示,公司正在将消费电池和动力电池业务做拆分,消费电池业务将通过借壳重组的方式,实现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国轩高科有关负责人表示,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部件,也是能源转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各国政府都提供了政策支持,因此动力电池企业受到了资本的青睐。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持续增长,动力电池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汽车行业分析师张翔表示,当前动力电池行业仍处于上升期,推进上市可以获得融资,加速产能扩充,从而提升竞争力。此外,动力电池企业上市热潮背后也是供应缺口进一步拉大,山西证券预计未来5年内,随着全球车企需求的快速增长,动力电池将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而动力电池企业的接连上市也反映资本市场对于二三线动力电池企业的看好。产能过剩?企业创新能力很重要新能源汽车行业持续蓬勃发展,动力电池产销量随之不断攀升。但是,经过2022年的大规模扩张,对于动力电池行业产能过剩的声音不绝于耳。对于即将到来的2023年,业内多认为,动力电池行业高需求态势还将持续。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此前曾表示,新能源产业目前处在发展早期阶段“小荷才露尖尖角”,后面还有十倍以上的市场规模增长空间,将来优质有效产能依然是稀缺的,同时存在无效产能过剩的问题。在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珅看来,在资本市场的加持下,虽然动力电池企业会有产能过剩的情况出现,但是头部企业的先进产能不会过剩,只会不足。万创投行董事总经理黄蔚也认为,从表面来看,仅仅是结构性过剩,动力电池产能是分阶段落地的。未来不止新能源汽车一个应用场景,国内外的储能市场需求也非常大。在此背景下,动力电池企业在今年开始加大力度布局海外市场。“就现有产能与需求而言,并不存在明显的过剩。市场对过剩的担忧,主要源于电池厂商的巨量产能规划。”
2022年12月27日
其他

智库重磅 |《中经参考》隆重面市:洞察政策走向,发现经济规律,前瞻全球战略,助推商业发展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叠加乌克兰局势等使得国际形势充满了不确定性;无论是商业社会还是机构组织的运行逻辑,也同样面临范式的巨变,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深切地感受到历史转折点上的不确定性。“信息”一词在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中均是“information”,日文中为“情报”,在中国台湾称之为“资讯”,信息论创始人香农(Shannon)将信息定义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维基百科的定义更加直白:凡是在一种情况下能减少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都叫信息。信息对于企业是情报,也是管理的元素。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管理学家赫伯特·A·西蒙说,企业管理就是决策。信息是决策的基础,从无论是国际形势、地区冲突,还是宏观政策、地方法规、疫情防控以及当下的市场环境,企业所面对的市场环境错综复杂,决策者需要有价值的信息,正确解读经济政策,准确把握未来的经济脉络,做出判断和决策,穿越经济周期。但是,网络时代一方面是一个信息极为丰富的时代,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泡沫的泛滥,有价值的信息又极度匮乏。人们通常用两个维度来衡量信息的质量,信息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其稀缺性和有效期。稀缺性决定这个信息能带来多大的价值,有效期决定信息在多久之内是有用的。专业类的信息则更加具备有效期长、稀缺度高的特点。在信息爆炸时代,专业信息可以成为引领行业和企业发展的智性参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一个新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科学谋划了新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企业家和企业是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尤其是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遭遇逆流,以经济全球化为基本特征的国际经济秩序大调整百年未有,世界格局大变化百年未有。在运营企业过程中企业家和经营管理者需要理解、把握和贯彻落实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进而把握新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参与到国家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主办的中经传媒智库,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智慧支持和战略指导下,汇聚了中国社会院科学院及顶级机构专家资源,是集专家、机构、平台、媒体资源于一体的媒体融合型智库。中经传媒智库整合了旗下包括《中国经营报》《商学院》《家族企业》、中国经营网及两微一端,具有5000万+的全媒体传播平台影响力。利用自身媒体平台开拓整合资源能力和广泛平台优势,中经传媒智库于2022年10月17日重磅推出全新的智库产品《中经参考》,为企业家和经营管理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和智慧支持。《中经参考》将依托中经传媒智库的专家资源及媒体能力,汇聚顶尖研究机构、商学院校、协会、出版社等各方的智库专家,面向商业经营的决策者、商业企业的领导者、商业活动的践行者,洞察政策走向,发现经济规律,前瞻全球战略,助推商业发展,每周为您提供高端的思想智慧和深度解读。《中经参考》每周一发布,内容版块主要包括:观大势、智金融、产业策、智库说等,我们将深入现场、洞察现象、发现问题、提供信息,为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业务突围及创新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中经参考》将成为中经传媒智库平台上企业家和管理者获取权威资讯的入口,中经传媒智库将依托专家资源和专业的智库平台,以更为个性化、定制化、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方式提供专业信息服务,助力商业决策和企业经营管理。中经传媒智库将与企业家、管理者一起,拥抱世界的巨变,激情满怀向未来,创造更大的发展与成长的空间。《中经参考》第十一期已隆重面市!联系订阅请扫下方二维码联系订阅陈老师18611627538
2022年12月26日
其他

智库焦点 | 强烈信号!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多地表态要这么干……

核心观点2022年,受疫情影响,许多民营企业遭遇了经营困难。12月15日至16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会议指出,“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12月2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下称“国常会”),也提到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支持民营企业提振信心、更好发展,支持平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民营企业面临哪些问题?如何解决?受三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经济、生产消费观念等因素影响,民营企业面临着较大的困难。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政府特约研究员、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特邀副会长周德文认为,当前,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这三重压力确实非常严重,外贸、内需、投资三驾马车都较为乏力,这正是因为民营企业岀现了问题。周德文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民营企业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企业家们信心不足。要提振民营企业家的信心,最重要的是政府站在企业的一边。企业家的信心一方面来自于自身实力,另一方面就是来自于各级政府的支持。其次,民营企业家面临的“玻璃门”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台面下的歧视非常隐蔽,应该引起中央高度重视。为什么要重视民营企业研究发现,民营经济发展与地区宏观经济主要指标显著正相关,并且民营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提高创新、促进国际合作等方面都起到至关重要作用。据省级相关数据显示,民营企业数量、缴税总额、利润总额等指标与该省GDP总量、三产占比、财政收入等宏观经济指标均显著正相关。其中,民营企业数量、缴税总额与地区GDP、财政收入之间的相关系数均接近0.9。这意味着民营经济极大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和提高财政收入,同时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此外,民营企业发展对提高居民收入、推进共同富裕有显著推动作用。地区民营企业越多,本地工资水平越高,城镇化率越高,城乡收入差距越低。经营企业的家庭收入水平明显提升,相关居民家庭更易成为中等收入和高收入群体。民营企业也显著提升创新水平。统计数据显示,民营企业的研发人员数量占比、研发机构数量占比、有效发明专利占比及新产品开发经费占比近年不断提高,其中研发人员占比在2014年超过50%后继续提高到2020年的近65%,研发机构数量占比更是已经超过90%。民营经济越发达的地区,该地区有效专利数越高。最后,民营企业发展对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和国际合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对外贸易方面,90%以上的外贸企业都是民营企业,且贸易额占比不断提升,成为推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在对外投资中作用不断增大,对推动整体国际化,助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起到了重要作用。民营经济发展好的地区经济发展往往就好,民营企业通过创新、出口、稳定产业链、发展特色产业、集聚化发展和绿色发展等多种模式推动地区发展,是中国高质量发展最重要推动力量。从制度和法律上落实平等对待国企民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首要的措施就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党的二十大报告还强调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这些都离不开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经济发展。中央财办有关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前,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发展预期偏弱,信心不足。这位负责人指出,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对我国是否还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有各种不正确的议论,给社会信心和发展前景带来严重不良影响。对此,中央坚决亮明态度、毫不含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这位负责人表示,一方面,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比如,要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或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要全面梳理修订涉企法律法规政策,持续破除影响平等准入的壁垒。要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反对地方保护和行政垄断,为民营企业开辟更多空间。国企、民企、外企都要依法依规经营。另一方面,要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要大力宣传民营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就业、财政税收、科技、创新等具有的重要作用。比如,民营经济具有“五六七八九”的重要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2021年,民营经济税收贡献已达59.6%,民营企业占市场主体96%,比重进一步提高。可以说,民营经济已成为保障民生、促进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12月20日召开的国常会指出,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支持民营企业提振信心、更好发展。支持平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落实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和相关16条金融政策。会议指出,随着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的有序推进落实,要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为明年经济增长打好基础。近期有关部门要再次督导地方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扛起稳增长责任,推进“放管服”改革,协调解决问题。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谢后勤认为,国常会各项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改善和促进经济的平稳发展,对提振民营企业和市场信心有重要作用。本次会议还提到“支持平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平台经济背后关系到千千万万的就业岗位。在经过过去一段时间的监管治理之后,在政策支持下,相信未来平台经济企业将会发挥更大作用。多地释放鼓励民企重要信号前述中央财办负责人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要加强中小微企业管理服务,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要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谋划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要依法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恪守契约精神,推动经济发展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让广大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增强长远发展的信心。16日以来,多个省份明确表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其中,浙江、重庆、陕西等省的“一把手”均前往民营企业进行调研,并召开座谈会;河南召开了全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表彰了省内优秀、杰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天津召开了科学家企业家座谈会,要求全力服务企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北京发改委也公布了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的多条措施。此外,上交所也在12月22日发布消息称,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来源
2022年12月26日
其他

智库精读|什么是西部企业家精神的内核?这些企业的发展经验告诉你……

图片来源:摄图网以下摘自《迈向高质量发展——陕西的探索》一书如何调动基层微观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使其主动探索供给侧改革,实现转型升级,是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是解决中国短期经济下行压力和中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在东部发达地区,技术更新和产品迭代因为瞬息变化的市场环境而加速,而在地理位置相对偏僻、资源条件更为有限的西部,如何借助和利用有限的环境要素,激活企业长远发展的活力,对企业优化内部资源、塑造企业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批西部企业在认识到外部困难以及条件限制的同时,始终坚定地克服困难,努力“改变所有可以改变的”,以坚韧的领导力和企业家精神带领企业前行。这种“认命变运”的信念让企业更注重创新、前瞻和冒险,构筑了西部企业家精神的内核,表现出政治智慧、成长型思维、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四个关键维度。政治智慧是西部企业家应对匮乏的外部环境所做出的“本能”反应。相对于东部的技术、人才和市场优势,西部企业家势必要借助国家对西部开发的政策支持这一政治环境优势来优化企业资源配置,从而借助政策力量来扩展自己的发展空间。接着,这些企业家迅速依据国家要求调整企业内部资源与布局,使之与国家战略发展的宏观方向相匹配,做出“无愧于时代”的选择。从识别判断到响应布局,这些西部企业家将政治优势有效放大,从而弥补了外部环境不足的劣势。成长型思维是西部企业家为做大做强企业必须具备的思维模式。企业经营者除了利用政策支持,还必须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能力。而一家企业的发展往往是基于创始人、领导者对于内外条件的判断、分析和预测,因此企业家的个体思维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战略的高度。对这批西部企业家来说,拥抱变化、目光长远、策略灵活是他们共同的思维要件。在当今瞬息万变的时代,西部的技术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企业的反应都慢于东部地区。如果被相对稳定的西部市场蒙住双眼,西部企业必定难以在新时代经济结构转型的背景下做大做强。因此,其一,西部企业家必须意识到变化才是常态,要积极响应数字化、结构转型等时代变化,主动拥抱市场和消费需求的变化。如西安旅游集团面对当今时代数字化和互联网的变革,以及疫情对行业发展的冲击,通过创新旅游模式和路径,推动研学旅行的发展,培植文旅IP。其二,西部企业家的思维要面向未来,不能固守以往的成绩和短期的利益。这种前瞻性的眼光,不仅表现为要对宏观背景下的企业发展方向做出变革和规划,更要根据当前的实际条件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和结构,以此来支撑未来的转型和进一步的发展。如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陕文投集团”)在新时期瞄准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空间和潜在消费需求,通过打造新的产业生态将金融、文化创意等时代要素纳入集团的未来版图。在影视投资上,陕文投集团建立了从影视剧生产、电影发行放映到版权交易服务的全影视产业链;在文化旅游上,陕文投集团挖掘陕西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旅游小镇和创意文化综合体;在文化金融方面,陕文投集团从资金配置模式上开创了全国领先的文化金融生态,积极推动与银行的深入合作,将文化艺术资本与金融工具相结合,打破了融资方和投资方之间的壁垒,为集团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资金基础。其三,基于“变化常态”的思维假设、长期主义的思维导向,西部企业家的每一个选择和行动落到实处时都要保持灵活性,即不要被自身的思维和外界环境所框定,而要依据变化做出适应性的调整,从而保证从思维到行动的转化过程不至于产生遗漏和脱节。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赵家峁村的改革便是这样的一个缩影。由于传统的陕北林木资源和农作物主要是胡杨、果蔬、豆类,如果一刀切地开展种植结构改革,很可能遭到农民的质疑和反对,因此,榆阳区循序渐进地改善当地农业结构,灵活调整阶段性的结构改革目标:先是提出了三大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发展优质果蔬和传统胡杨种植,接着又培育了一批附加值更高的畜牧、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新兴产业,平稳顺利地达成农村改革的目标。创新精神是西部企业家的核心品质。创新需要通过企业升级产品和更新技术、改革及优化内部管理模式体现出来。其一,产品和技术是新时代企业发展的根本倚仗。在西部地区,市场和消费需求反馈不如东部地区迅速及多变,这种反馈上的延迟和惰性很可能麻痹一部分企业,导致其产品更新跟不上大环境要求。保持研发优势可以从根本上给企业注入一剂
2022年12月25日
其他

智库信号 | 中央财办重磅发声!2023年将出台房地产业新举措;“亿元级”消费券派发!数字人民币成为新手段

宏观中央财办发声!2023年将出台新举措侧重研究解决改善房企资产负债状况等问题近日,中央财办(即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有关负责同志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当前经济热点问题作深入解读时表示,要做好应对工作,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供给端方面。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扛起责任,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继续给行业提供足够的流动性,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并购重组;完善相关房地产调控政策及制度。2022年已出台的政策要持续抓好,2023年还将出台新举措,侧重研究解决改善房企资产负债状况等。在预期和需求端方面,中央财办指出,要着力改善预期,扩大有效需求,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比如,在住房消费等领域还存在一些妨碍消费需求释放的限制性政策,这些消费潜力要予以释放;结合落实生育政策和人才政策,解决好新老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鼓励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发展长租房市场;合理增加消费信贷,支持住房改善等消费。点评中央财办在近日就当前经济热点问题作出回应时,关于房地产的表述是最多的,这意味着2023年经济工作不管是防范风险还是稳增长促进内需和消费,房地产都被摆在了重要的位置。从中央财办提供的解释来看,2023年房地产必须要稳定,还要为防范风险,为地方财政、居民消费、国内需求作出贡献。与此同时,房地产行业还要放眼未来,谋求行业的良性发展。目前房地产普遍的高负债与高杠杆推动的高周转发展模式相较于新发展模式而言还要不断去杠杆和强化运营管理,以促进行业尽快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国务院批准这6个城市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有助于引领带动全国服务业开放近日,国务院批准沈阳、南京、杭州、武汉、广州、成都等6个城市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并要求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指导推进试点工作。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12月23日在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这次国务院批准在沈阳等6个城市开展试点,是试点示范的第二次扩围,也是我国服务业开放的又一重要举措。束珏婷介绍,2015年5月,国务院批准北京率先开展试点;2021年4月,国务院批准在天津、上海、海南、重庆开展试点,试点示范范围扩大到5省市,成效日益显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增设试点工作也作出了部署,商务部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署,会同相关地方和部门,报请国务院批准同意在沈阳、南京、杭州、武汉、广州、成都等6个城市增设试点。在增设试点城市的同时,商务部牵头研究制订了相应举措,支持6个城市在服务业领域积极开展探索。相关试点方案将于近期印发。点评上述6个新增试点城市,服务业发展基础较好、试点意愿和实施能力较强、具有区域代表性。在现有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示范“1+4”格局的基础上,将6个城市纳入试点,对完善试点示范布局、引领带动全国服务业开放、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新试点城市要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紧紧围绕本地区发展定位,进一步推进服务业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同时,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开展差异化探索,在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取得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全国服务业的开放、创新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海关总署:积极推进边境陆路口岸有序复开12月19日,海关总署党委书记、署长俞建华主持召开党委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海关贯彻落实措施。会议要求,围绕更好统筹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优化调整口岸疫情防控措施,积极推进边境陆路口岸有序复开,大力协调保障各类口岸通关顺畅,守住外防输入防线的同时便利国际经贸往来。围绕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建设贸易强国,促进扩大优势产品出口,多措并举支持企业抢订单、拓市场,提高竞争力和附加值,继续发挥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完善常态化监管措施,支持跨境电商、海外仓、市场采购等新业态发展,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加大助企纾困力度,精准落实政策措施,有针对性做好服务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等重点工作。点评此举有利于围绕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加强海关各类政策措施的协调联动、效果评估,保持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围绕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深化自贸试验区海关监管制度创新和复制推广,大力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压力测试,大力推进综合保税区高质量发展,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沿线海关合作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三部门:“十四五”期间建设30个左右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近日,文化和旅游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要坚持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期间,建设30个左右文化禀赋和旅游资源丰富、产业链深度融合和协同互补、发展机制健全的融合发展示范区,更好发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优势,促进新型文化和旅游业态蓬勃发展,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和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和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据悉,2018年,党中央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做出了组建文化和旅游部的重大决策,这对于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国办发〔2019〕41号),提出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点评《通知》的提出有益于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和高质量发展。建设示范区需要建立健全协同发展机制,统筹各方资源,形成工作合力;推动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引导和鼓励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生产要素向融合发展示范区合理集聚;促进业态融合创新发展,推动现有融合业态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着力培育融合发展的新型文化和旅游业态;完善发展政策环境,结合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实际需要,加大政策创新和落实力度;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动文化和旅游资源与金融资本有效对接。金融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韧性足,稳定器功能持续显效2022年以来,在美联储激进加息、市场避险情绪上升等因素影响下,美元大幅走强,美元指数一度创下近20年来新高,主要非美货币显著承压,国际汇市“风云变幻”。面对外部冲击,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全年有所贬值。截至12月22日20时23分,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报6.9815,年初至今贬值约9.55%。但贬值幅度小于其他主要非美货币,如日元(对美元贬值14.79%)、英镑(对美元贬值11%)。总体看来,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韧性”十足。外汇市场供求保持总体平衡,持续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在汇率快速突破某些关键点位之际,监管机构及时出台一系列稳定措施和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对于稳定市场预期,释放政策信号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平滑了市场波动,使得跨境资本流动和市场波动逐渐回归理性区间。不断出台的宏观审慎工具,实际上是向市场释放了汇率稳定的信号。市场均有比较积极的响应,对于平滑波动、缓解压力起到了积极作用。点评2022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快速调整,没有影响到国内物价和金融稳定,相反,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为国内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提供了保障。随着国内稳经济一揽子政策、稳增长接续政策效能逐步释放、防疫措施不断优化、更多消费和投资场景不断释放,2023年我国经济总体向好是大概率事件。经济强则货币强,随着中国经济基本面持续好转,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亦有坚实基础。两地交易所扩大股票互联互通标的范围,意义何在?12月19日晚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下称“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下称“香港证监会”)发布联合公告,原则同意两地交易所进一步扩大股票互联互通标的范围。联合公告明确了扩大股票互联互通标的范围的具体调整情况。沪深股通的标的范围调整为,市值50亿元人民币及以上且符合一定流动性标准等条件的上证A股指数/深证综合指数成份股,以及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H股公司的A股。按照12月21日收盘价计算,A股市场有2600家左右上市公司市值在50亿元以上,港股市场有600多家上市公司市值在50亿港元以上。在华辉创富投资总经理袁华明看来,50亿元市值设定门槛为投资者提供足够丰富的标的选择;同时,该门槛可适度排除有瑕疵的标的,压制利用小市值股票炒作的可能性,帮助提升市场有效性和降低风险。点评50亿元市值的门槛设定为许多“小而美”“高精尖”的小型上市公司提供更多资本进入的可能性,尤其是半导体、新能源、新能源车和生物制药等国内高端制造型科技企业。未来将吸引更多优秀科技型企业回归A股,将为两地市场优质上市公司获得更广阔的“资本蓝海”提供机会。两地交易所扩大股票互联互通标的范围表明了我国资本市场持续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和决心,将为国内和海外投资者提供更丰富的选择和便利,有助于改善两地市场的流动性环境;同时,提升投资者对于两地资本市场的中长期信心,促进两地市场的相互融合、协同发展。两地交易所股票互联互通扩容可提升市场韧性和活力,增强境外投资者对我国经济的信心,短期更有助于提振明年A股和港股市场表现。上海自贸区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试点启动,有何益处?12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启动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试点。当前,上海正在加紧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这是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从履职实际出发,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等“五个中心”建设的重要举措。据了解,本次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试点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以人民币单位银行结算账户体系为基础,构建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二是以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业务基本规则为基础,统一本外币银行结算账户开立、变更、年检、撤销等全生命周期账户管理规则;三是支持本外币账户多币种结算;四是建立健全覆盖事前、事中、事后的本外币银行结算账户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五是加强对本外币银行结算账户的监管和监测,实施银行结算账户协同监管;六是适当实行“资金管理”与“账户管理”分离,不附加相关资金试点政策。点评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试点,有利于把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成更具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有利于改善上海实体经济发展和营商环境,为更好地服务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提供金融支持。民生“亿元级”消费券派发!数字人民币成为新手段为助力恢复和扩大消费,多地近期纷纷发放餐饮、零售、运动等消费券。深圳市南山区12月18日启动“HiGo南山·见圳美好生活”促消费活动。即日起至2023年春节期间,南山区将发放2亿元消费券,覆盖汽车、家电、餐饮等多个领域。另外,南山区工信局还联合了四大电商平台,合计发出超1亿元的消费券,覆盖商圈消费、消费电子、餐饮住宿等多个品类场景。在冰雪运动消费旺季到来之际,湖北省拟发放体育消费券。据介绍,本轮体育消费券分为通用消费券和滑雪运动消费券两种,于12月20日、12月21日开始在全省投放。其中,通用消费券适用于已入驻支付宝、云闪付2家服务平台的体育健身场馆、体育培训机构、体育用品专卖店;滑雪运动消费券适用于已入驻2家服务平台的7个市州所辖区域的滑雪运动场所。为促进大众开展亲子游、研学游、周边游、自驾游,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相关油企与线上平台,从2022年12月22日上午10:00至31日,面向全国文旅消费者发放2022年第五批次文旅消费券和加油券。除消费券外,数字人民币红包正成为各试点地区促消费的有效手段。近日,数字人民币APP显示,数字人民币试点城市再次扩大范围,在现有试点地区的基础上,由此前的深圳、苏州、雄安、成都扩展至广东、江苏、河北、四川全省,并增加山东省济南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防城港市和云南省昆明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作为试点地区。美团方面表示,随着数字人民币逐步融入百姓“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其促消费、助实体的价值日益显著。此次在新试点地区发放消费红包,旨在加速数字人民币在新试点地区普及推广、助力消费复苏和地方实体经济发展。点评业内专家认为,消费券对应的是餐饮、娱乐等生活消费场景,既是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也和民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有利于拉动市场复苏。目前,数字人民币的试点场景已涵盖批发零售、餐饮、文旅、政务缴费等多个领域,试点区域也向更多城市铺开,用户可得性和便利性已得到极大提升。多轮数字人民币消费红包活动有力促进了消费潜力释放。生猪价格过快下跌引发关注,常态收储利于经营信心平稳近期生猪价格过快下跌,引发国家关注,国家发改委表示,必要时采取收储等措施。业内人士亦表示,生猪价格大起大落不利于行业正常经营,常态化收储放储可为消费者和养殖户留出预期空间,更可平稳养殖企业及养殖户的经营信心。多家养猪上市公司均对明年生猪行情持有谨慎乐观态度,认为生猪价格稳中有涨,将安排一定资本开支计划,争取业绩修复行情早日到来。生猪价格大起大落,在生猪期货市场上也反映得十分明显。东方财富CHOICE终端显示,12月21日下午3点集合竞价时,生猪期货2301合约再度下跌105元/吨,跌幅为0.70%,报收于14965元/吨。该合约自挂牌交易以来,曾冲高至24300元/吨高位,最大涨幅为44.04%,现已将涨幅全部抹平,挂牌交易以来累计跌幅达到11.29%,自高位累计下跌38.41%。多家券商机构对于生猪现货及近月期货价格大跌的主要原因进行解读。12月20日,东兴证券分析师程诗月发表观点,“自10月以来,生猪现货及期货价格连续下跌,主要是大量中小养殖场户继续恐慌性踩踏式出栏,出栏在短时间内集中度过高,屠宰企业的采购难度低,进而大幅压价。另一方面,下游消费市场中的卡车司机、冷冻工、搬运工、外卖员、快递员、厨工、清洁工、餐厅服务员陆续出现人手短缺,影响了消费产业链末端稳定运行,短期内消费市场难以带动生猪现货价格走出一轮反弹。”程诗月进一步补充,“当前猪粮比价已逼近养殖成本线,养殖户悲观情绪提升,行业内此前的缓慢补栏已转为明确的产能去化。”点评猪价大起大落,对整个养殖行业都是不小考验,亟需战略储备机构收储放储进行价格平抑。主管收储及放储的机构实现收放储备肉的常态化,在靠近猪粮比价低点时能及时高效、定量定点进行收储,在靠近猪粮比价高点时亦能及时高效、定量定点投放储备,这可为广大养殖户和消费者都留足预期空间,也便于上市公司及大型企业集团合理安排生产计划,积极配合行业政策引导。来源|央广网、红星新闻、上海证券报、财联社、中国经营网、证券时报、新华社、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中国新闻网、中国证券报封面
2022年12月24日
其他

智库焦点 | “数据二十条”出炉!有这些突破性制度!机构称相关产业链关键环节龙头公司有望受益

核心观点随着企业及社会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入,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资料的地位进一步明确,伴随着近期政策密集释放,相关建设进程有望提速。数据产业链包括存储、分析、流通、运维与安全五大核心环节,包括作为关键技术提供者的相关软件厂商、国内IT运维头部厂商等数据产业链关键环节龙头公司有望受益。数据要素市场利好频出。2022年1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简称“数据二十条”),从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四方面提出20条政策举措,初步搭建了我国数据基础制度体系。2022年3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查的计划报告提出,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现在数据已经成为和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并列的五大生产要素之一,要借助看不见的手,让数据要素价格由市场定、流动随需求走,配置高效公平,促进数据要素高效合规流通使用。业内人士表示,数据基础制度的构建将有效引导数据要素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有助于开启企业“逐数兴业”新蓝海,带动形成新产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相关行业迎来发展机遇。数字经济将步入有序有效发展新阶段数据要素的权属及其确立规则的不清晰,一直是影响我国数据要素流通交易的制约因素。多名专家表示,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数据二十条”的出台恰逢其时地填补了这一空白。“作为数商,在‘数据二十条’中我们找到了自身的定位,深受鼓舞!”金润数科董事长徐赛花表示,金润数科作为第一批数据产品供应商,拥有近十年的交通行业数字金融运营经验。其中,公司与拥有公共数据的交通部相关职能部门联合运营、共享收益的运营模式,符合“数据二十条”的主要精神。徐赛花表示,“数据二十条”突破性地建立了数据产权结构性分置制度,把数据要素的相关权利进行拆解,分为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赋予数据要素市场的不同主体按照自己在市场中的角色不同、贡献不同,享有不同的权利,并有权获得相应收益分配权。这些顶层设计为将来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数据要素市场提供了制度的保障。“根据‘数据二十条’,我们作为数据商享有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同时收益权也得到了制度性的保障,这些制度性、原则性的规定坚定了我们做大做强的信心。”徐赛花说。“数据二十条对我国数据要素的发展方向起到‘指南针’的作用。”上海数据交易所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黄丽华说,“数据二十条”以数据要素流通交易和使用作为主线,立足于我国数据要素市场的实际和国情,充分肯定了数据要素流通交易和使用的价值和战略意义的同时,为数据要素流通交易和使用起到举旗定向的作用,为数据产权、流通、交易、使用、分配、治理、安全等领域的探索、实践以及四大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其中提出构建数据产权制度,是以满足数据要素流通使用需求为出发点,以保护相关主体的权益为基础,提出了数据权属的三权结构性分置。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关于数据流通中权属分置的顶层设计,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数据产权制度体系最核心的思想。上海市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复旦大学数据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朱扬勇表示,“数据二十条”以制度形式把数据要素概念落实到了实际操作层面,从数据生产、流通、运用全面给出了制度安排,并设置了红绿灯,为规范、有序、有效地开发利用数据、发展数字经济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解决了数据要素市场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数据权属、发展与安全、市场主体与个人权益等一系列问题。“数据二十条”的出台意义非凡,将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数字经济将步入有序有效发展新阶段。千亿级数据要素产业链或迎快速发展12月20日,“数据二十条”落地后的第二日,数据产业相关板块表现活跃。同花顺数据显示,当日数据中心、数据安全、大数据、数据确权、数据存储等板块多股上涨,吉宏股份(002803.SZ)、佳力图(603912.SH)、安妮股份(002235.SZ)等个股涨停。数据正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根据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称“CIC工信安全”)等机构联合发布的《中国数据要素市场发展报告》,2021年数据要素对我国GDP增长的贡献率和贡献度分别为14.7%和0.83个百分点,呈现持续上升状态。市场空间方面,2021年我国数据要素市场规模达到815亿元,2022年市场规模接近千亿元,并且在“十四五”期间有望保持25%的复合增速。近段时间,数据要素相关政策和制度密集发布。12月初,财政部起草了《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意在加强企业数据资源管理,规范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强化相关会计信息披露;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明确提出“建立完善跨部门跨区域的数据资源流通应用机制,强化数据安全保障能力,优化数据要素流通环境。”“数据要素的市场化进入到了具体落地阶段。”财通证券分析师杨烨表示,“数据二十条”是国家出台首个把数据要素上升到社会生产要素顶层制度文件,具有深远的历史开创意义。数据要素有望成为数字经济时代下的“新土地”,将在未来现代化产业体系转型的过程中扮演最底层的驱动角色。同时,在政策引导下,各地陆续成立数据交易机构。根据CIC工信安全统计数据,截至2022年8月,全国已成立44家数据交易机构。部分数据交易中心有上市公司参股,且绝大多数上市公司股东本身具备一定IT基础设施集成、数据管理平台建设等能力,可在数据交易所建设过程中提供技术支持。例如,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万达信息等7家上市公司参股了上海数据交易所有限公司;广电运通参股了广州数据交易有限公司;华扬联众则连续参股了山东、安徽、上海等地的数据交易机构。机构认为,受益于法规标准持续完善以及生态持续扩容,数据要素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期。中金公司分析,随着企业及社会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入,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资料的地位进一步明确,伴随着近期政策密集释放,相关建设进程有望提速。数据产业链包括存储、分析、流通、运维与安全五大核心环节,包括作为关键技术提供者的相关软件厂商、国内IT运维头部厂商等数据产业链关键环节龙头公司有望受益。华西证券则表示,在政策、生态、市场等多重驱动下,数据交易有望成为数据要素产业未来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流通等环节有望受益。财通证券认为,未来,数据产权界定、数据流通和交易、数据要素收益分配、公共数据授权使用、数据交易场所建设、数据治理等主要领域关键环节的政策及标准还需持续完善,数据安全、安全监管、防范数据流通交易风险可能成为产业早期加速发展的重中之重。“数据二十条”让数字经济释放更多红利经济规律的研究表明,每一次经济形态的重大变革,必然催生也必须依赖新的生产要素。进入数字经济时代,庞大、复杂的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海量数据蕴藏着巨大价值,数据早已和其他生产要素一起,融入经济价值的创造过程中,对生产力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和新引擎。在数字经济时代,作为平台经济发展和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内容,数据蕴含新的竞争优势,能够带来新的发展动能,对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生活品质和创新社会治理的作用日益凸显。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有利于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作用,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应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有利于统筹分配效率与公平,推动全民共享数字经济发展红利,促进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提高数据要素治理效能,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力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数据具有无形性、非消耗性等特点,可以接近零成本无限复制,对传统产权、流通、分配、治理等制度提出新挑战,亟需构建与数字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不断解放和发展数字生产力。同时,在数据生产、流通、使用等过程中,个人、企业、社会、国家等相关主体对数据有着不同利益诉求,且呈现复杂共生、相互依存、动态变化等特点,传统权利制度框架难以突破数据产权困境。对此,“数据二十条”提出从流通规则、交易市场、服务生态等方面加强数据流通交易顶层设计,建立数据流通准入标准规则,探索开展数据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同时,以解决市场主体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创新数据产权观念,淡化所有权、强调使用权,聚焦数据使用权流通,创造性提出建立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和数据产品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数据产权制度框架,构建中国特色数据产权制度体系,为破解数据交易确权难、定价难、互信难、监管难等挑战提供坚实保障。充分释放数字经济红利。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已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等各环节,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对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发挥了重要的驱动作用。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数据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驱动力。预计到2025年,我国产生的数据总量将达到48.6ZB,约占全球的27.8%。将庞大的数据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赋能实体经济,必将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为此,“数据二十条”提出构建保障权益、合规使用的数据产权制度,合规高效、场内外结合的数据要素流通和交易制度,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数据要素收益分配制度,安全可控、弹性包容的数据要素治理制度。构建和发展这四项制度,形成我国数据基础制度的“四梁八柱”,有利于充分实现数据要素价值,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数字经济发展红利。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用好数据新生产要素和算力新生产力,让数据要素充分流动、数据活力得到激发,中国经济必将迎来更为广阔的蓝海。来源
2022年12月23日
其他

智库焦点|12月LPR“按兵不动”!专家称2023年初或为调降时间窗口,明年房贷能省多少?

核心观点从10月和11月金融数据看,住户贷款特别是住户中长期贷款增长乏力,反映出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不足,应继续引导LPR尤其是5年期以上LPR适度下行,减轻居民住房消费负担,激发企业中长期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推动宏观经济稳步恢复。预计明年1月或2月,是LPR下降的时间窗口。LPR报价连续四个月保持不动。2022年12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的最新一期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为:1年期LPR为3.65%,5年期以上LPR为4.3%。至此,从全年情况看,LPR在经过此前的3次下调后,1年期、5年期以上LPR分别累计下降15个基点和35个基点。多位业内专家认为,尽管12月份LPR报价维持前值不变,但不会影响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行势头,预计年底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将续创历史新低,新发放居民房贷利率也有望延续小幅下行势头。整体上看,预计2023年1月份或2月份,是LPR调降的时间窗口。为何继续“按兵不动”?“12月MLF(中期借贷便利)利率维持不变,LPR报价的定价基础未发生变化。”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指出,12月15日,央行加量平价续作6500亿元MLF,中标利率维持2.75%不变,使得12月LPR调降的空间大幅缩减。温彬还指出:“12月MLF利率维持不变,主要缘于内外因素的综合考量:一方面,美国CPI虽连续第二个月超预期回落,但美联储决议及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讲话偏鹰,且利率终值预期提升,2023年至少还有75bp的加息空间,短期仍对我国政策利率下调形成一定制约;另一方面,近期国内防疫、地产等稳增长政策持续加码,各项重要会议积极定调提振市场信心,经济回稳向上的大趋势已基本确定,政策效果显效观察期内继续下调政策利率的必要性不高。”在美国CPI方面,当地时间12月13日,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11月CPI同比上升7.1%,为2021年12月以来最小增幅,原预期7.3%,前值7.7%。虽然CPI出现回落,但鲍威尔近期发表讲话时称,美联储预计持续加息的行动有助于将通胀率恢复至2%的目标。他还指出,预计2023年不会降息,而明年2月会议上宣布的加息幅度将取决于经济数据。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近期市场利率上行较快,银行边际资金成本上升,削弱了报价行压缩LPR报价加点的动力。银保监会数据显示,三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94%,环比二季度持平,较一季度收窄3个基点,同比大幅收窄13个基点。此外,王青还指出,11月13日监管层推出“金融16条”,11月14日印发《关于商业银行出具保函置换预售监管资金有关工作的通知》,稳楼市政策力度持续加码,目前正处于政策效果观察期。王青也认为,不排除报价行从维护2023年资产收益角度考虑,推迟到明年1月下调5年期LPR报价的可能。在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看来,本月LPR按兵不动,这无碍国内稳健货币政策继续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货币政策更强调力度够,纾困支持更加精准有效。央行在保持总量政策适度增长的同时,通过结构工具、改革手段,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实体经济薄弱环节,重点对基建、制造业、科创企业、绿色发展等领域提供支持。周茂华指出:“LPR利率保持稳定,但无碍金融机构让利实体经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加大中长期信贷投放,让更多小微、制造业企业拥有活动资金,加大重点领域融资保障,促进投资、带动就业,有效扩大内需助力稳定经济大盘。”在温彬看来,近期各项稳经济政策不断加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出更强的稳增长、扩内需、提信心信号。为进一步刺激信贷需求、激活主体活力、促进楼市回暖,并有利于消费回升,2023年LPR仍存在下调空间。“时间点上,考虑到明年初银行面临‘开门红’任务,在信贷亟待发力的情况下,LPR调降可有效带动实体融资成本下降,推动信贷扩张。”温彬指出,同时“金融16条”措施出台后,按揭贷款等仍在低位徘徊,也需要信贷政策进一步配合,推动地产销售和投资回升。“因此,明年一季度LPR调降或存在可能,且以能够更好支持实体的5年期以上LPR调降最为必要。”2023年LPR有调降可能吗?从房地产角度看,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从10月和11月金融数据看,住户贷款特别是住户中长期贷款增长乏力,反映出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有所不足,应继续引导LPR尤其是5年期以上LPR适度下行,减轻居民住房消费负担,激发企业中长期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推动宏观经济稳步恢复。预计明年1月或2月,是LPR下降的时间窗口。若要打开LPR下行空间,专家表示,后续降低政策利率的必要性进一步提升。“当前情况需要调降MLF利率以‘破局’。调降MLF利率后,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的下调空间将被打开,商业银行负债端成本压力才会有实质性释放。”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静静称。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庞溟也持相同观点。他认为,如果要降低LPR,未来几个月降息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降息可以有效帮助商业银行降低利息收入下降带来的资产端压力。同时,最新存款利率出现新一轮下调,也将增强报价行下调LPR报价加点动力。值得一提的是,因大多居民房贷重定价日为每年1月1日,因此后一年房贷利率水平,一般要依据上年12月5年期LPR报价。据粗略计算,今年内5年期LPR共调降35个基点,假设某购房者在等额本息的计算方式下,按照基准计算,存量房贷利率变化即,贷款100万元分25年期,明年首套月供可少还204.18元左右,1年内可省下2450.16元;二套月供可少还209.26元左右,1年内可省下2511.12元。在庞溟看来,下调LPR尤其是优先调降、单独调降5年期依然很有必要,这样可以逐步降低增量和存量房贷利率以及购房成本,满足和进一步释放居民刚需、改善型按揭贷款需求,提高居民购房意愿与能力,促进房地产市场销售,推动楼市尽快出现趋势性回暖势头。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董希淼表示,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将重点在“精准”和“有力”两个方面下功夫,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因此,明年降准、降息仍然具有较大可能性。通过适时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将为金融机构提供长期稳定的低成本资金,优化金融机构资金结构,并向市场发出稳增长、扩内需的明确信号。庞溟表示,随着近期“金融16条”出台,稳楼市政策力度持续加码,目前可以耐心观察前期政策落地效果。虽然LPR连续“按兵不动”,但展望2023年初,多位专家认为LPR有调降可能。王青认为,当前居民房贷利率相对偏高,具备一定下调空间。近期存款利率较大幅度下调,以及引导房地产市场尽快实现软着陆的政策取向,都增加了后续5年期以上LPR调降的动力。庞溟还指出,降息可以有效帮助商业银行降低利息收入下降带来的资产端的压力。通过适时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将为金融机构提供长期稳定的低成本资金,优化金融机构资金结构,并向市场发出稳增长、扩内需的明确信号。同时,引导LPR适度下行,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和个人消费信贷负担,进一步激发有效融资需求。来源
2022年12月22日
其他

智库焦点 | 创年内最高记录!12月以来131只信用债取消发行,原因何在?2023国内债市还有投资机会吗?

核心观点未来的信用债取消发行趋势能否得到好转,主要仍取决于本轮债市企稳的预期。随着利率的调整,信用债的绝对收益率已经对配置资金产生了足够的吸引力,且当前正处于“保险开门红”阶段,预计保险机构的配置资金也将加速流入债市。预计在2022年12月底至2023年1月份,信用债取消发行的规模会有所回落。自11月份债市进入调整阶段后,一级市场上信用债(企业债、公司债、中票、短融、定向工具,下文统称“信用债”)取消发行数量和规模出现较大幅度增长,进入12月份后,信用债取消发行呈延续趋势。Co-Found智库秘书长张新原表示,在目前发行方债市融资成本过高的情况下,部分发行人尤其是城投债的发起方选择先取消发行,这是正常合理的市场化行为。债市波动下百只信用债取消发行Wind数据显示,以发生日期作为统计标准,截至2022年12月18日,12月以来已有131只债券取消发行,计划发行规模合计为853.21亿元,类型包括公司债、短融、中期票据等。而近一月以来,宣告取消发行的债券数量已达到了169只,计划发行规模合计超1100亿元。市场波动成为近期债券取消发行的重要原因。不少发行机构表示,由于近期市场波动较大,经发行人、主承销商与投资者协商一致,决定取消发行本期债券,后续发行时间另行确定。而从全年数据来看,尽管12月并未结束,取消发行的债券数量却已达到年内小高峰。根据Wind数据统计,12月内取消发行的债券数量创下年内最高记录,紧随其后的11月、3月,月内取消发行的债券数量分别为106只、44只。此外,2022年以来共有30只债券发布公告称将推迟发行,涉及金额为248.26亿元。其中,11月推迟发行的债券数量最多,为10只;其次为9月份,共有7只债券推迟发行。12月则一共有4只债券推迟发行。从原因来看,多数也因近期债券市场波动较大,推迟发行以控制公司融资成本。截至12月18日,综合反映银行间债券市场和沪深交易所债券市场的中证全债指数月内下跌0.20%,11月下跌0.88%。整体来看,在经历了11月的“巨震”之后,12月债券市场下调幅度尽管有所收敛,但仍面临较大波动。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理财赎回潮对信用债发行会产生两方面的扰动。第一,是机构负债端不稳定性明显提升,广义基金的首要任务由配置资产转为处置资产,无暇顾及在一级市场上进行投标,导致新发信用债的潜在认购资金大幅缩水,发行难度提升;第二,是赎回潮引发估值收益率大幅上行,且12月份以来信用债收益率上行幅度要超过基准利率。对于发债主体而言,融资成本短期内的上升幅度可能就会超过100个基点,由于成本无法接受,也会使得部分企业主动取消债券发行。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高级分析师冯琳认为,取消发行是由于信用债市场基本面变化导致预期波动。以往几轮信用债取消发行较密集的时间段,是在市场利率出现较大波动、监管政策频出、超预期违约事件冲击市场的阶段,市场对利率走势、监管环境、信用风险的预期不稳定,导致发行人和投资人都产生较强的观望情绪。而一旦利率、政策等变化冲击最剧烈的阶段过去,市场逐步形成稳定的预期,发行人便会基于对后市的预期对后续融资计划做出事先调整,取消发行的情况便相应减少。取消发行现象将随债市企稳减少受访专家普遍表示,随着本轮债市企稳后,取消发行现象预计也将较快减少。“取消发行现象一般会随着市场的企稳而迅速回落。”明明表示,未来的信用债取消发行趋势能否得到好转,主要仍取决于本轮债市企稳的预期。随着利率的调整,信用债的绝对收益率已经对配置资金产生了足够的吸引力,且当前正处于“保险开门红”阶段,预计保险机构的配置资金也将加速流入债市。预计在2022年12月底至2023年1月份,信用债取消发行的规模会有所回落。一位公墓基金债券基金经理也表示,债券收益率走势有明显的规律,当债券收益率处于历史高位或低位时,接下来收益率就会往历史均值回归。“股票很难有这样的特质,目前信用债收益率确实到了高位,可以考虑进行配置。”该基金经理还表示,目前市场流动性仍合理充裕。央行12月15日进行MLF超额续作,体现了其呵护市场的意图。从基本面情况来看,目前经济正在复苏,各项数据还没有全面恢复,债市走熊还缺乏支持。“利率债收益率未大幅上行,是因为机构对未来经济数据判断存在不确定性;而信用债被抛售,则完全是流动性问题。若经济基本面不能支持利率债收益率上行,那么,随着银行理财子公司和公募基金负债端的稳定,信用债还会涨回来。”“在经济进一步企稳回升、债市环境调整后,将更有利于发起方进行债券融资。其在综合考量融资成本、融资效果后会再次发行相关债券的。”张新原说。关于后续市场表现,多数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信用债价格正在逐步恢复,随着银行理财子公司和公募基金的负债端逐渐稳定,债券市场将会反弹。中金公司发布的研报也显示,伴随央行进一步的流动性支持,市场信心或迎来修复,债市需求有望回暖,货币政策短期内维持宽松的基调得到进一步确认,2023年明显转向的概率不大。目前债券收益率呈现一定程度超调,具备不错的参与价值。2023年国内债市是否还有机会尽管盘整仍在持续,亦有积极的声音开始冒头。“目前多数期限、评级信用债收益率和信用利差已大幅高于2021年底的水平,负债稳定的机构可进行择优配置。”一位券商交易员称,“不仅如此,针对前期明显‘超调’的行业及个券,例如地产板块,投资者亦可予以关注。”值得一提的是,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来自中金公司的研究观点指出,2023年政策推动满足企业合理融资需求,有助于促进加快项目竣工以实现保交楼,从而恢复居民购房信心。来自海通证券研究所的数据显示,当前地产行业的信用利差仍在持续走扩。截至12月16日,AAA等级地产行业债券的信用利差较前一交易周末上行116BP;AA级地产行业债券的信用利差较前一交易周末上行17BP。针对“2023年国内债市是否还有机会”的问题,中金公司进行的最新债市调查显示,35%的受访者认为“最近已经超跌了,明年债券有结构性机会,呈结构性牛市”;9%的投资者表示“明年债市先走熊,再走牛”;另有8%的受访者选择了“市场的看空预期会被证伪,明年债市仍有机会,呈全面牛市”。而与上述乐观看法相左、判断2023年债券呈“震荡市”特征的投资者占比为23%,仅有10%的投资者选择了“即使最近提前跌了,明年也没机会,是不折不扣的熊市”。总而言之,展望2023年,不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信用债市场内部表现的结构性分化或将延续。“尤以地产板块来看,虽然政策明确要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可同时也指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这意味着房地产政策放松可能仍是渐进的,以化解风险和保交楼为目的,以因城施策为主。”一位券商交易员坦言,“聚焦到债市层面,在2023年政策加大对头部开发商流动性扶持的背景下,叠加地产销售状况的全面回暖尚需时日,则地产债的表现分化无可避免,尾部企业依旧存在债券违约和被市场出清的风险。”天风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孙彬彬说:“目前债市仍处再平衡过程中,未来走势还是要考虑自上而下的定价逻辑,毕竟信用跟着利率走,在方向依然不甚明朗的情况下,建议负债稳定的机构或者组合可以考虑票息策略;对于一般交易性机构,出于安全考虑,现阶段短久期高等级城投债(久期是债券平均有效期的一个测度,久期是考虑了债券现金流现值的因素后测算的债券实际到期日。当我们判断当前的利率水平存在上升可能,就可以集中投资于短期品种、缩短债券久期;高等级指的是债券信用评级,是对发行债券的企业进行的信用风险评级,所评的级别的高低直接反应了企业发行的债券的违约风险级别的高低)和央企债的性价比更为突出。”来源
2022年12月21日
其他

智库关注|中国制造撑起世界杯另一支“中国队”

在世界杯现场,也随处可见“中国制造”。球迷们身穿中国生产的球衣,卡塔尔地铁的感举门,来自四川,使用华为提供的移动信号。从品牌、基建、通信系统,中国制造正借助此次国际赛事“大规模出海”。大到体育场、蓄水池、光伏电站、机场、节能移动房屋、客车,小到空调、卡塔尔世界杯吉祥物“拉伊卜”的手办,“中国元素”在卡塔尔世界杯上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记者:刘青青)
2022年12月21日
其他

智库焦点 | 年内最后一次调价!国内成品油价格“三连跌”,加满一箱92号汽油将少花19元!2023年油价怎么走?

核心观点随着中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稳增长继续发力,中国有望成为2023年原油需求增长的主动力。不过,预计后续原油市场供需博弈将持续拉锯,这也意味着国际油价走势依旧将受各方博弈影响波动。据国家发改委通知,12月19日24时起,国内每吨汽油下调480元,每吨柴油下调460元。这是国内成品油价格连续第三次下调。本轮是国内油价2022年第二十四次调价,也是年内最后一次调价。回顾2022年,油价走势“跌宕起伏”。国内成品油价格呈现“十三涨十跌一搁浅”格局,涨跌幅相互抵消后,国内汽油累计上调550元,柴油累计上调530元。加满一箱92号汽油将少花19元在当前国内成品油调价机制下,国内油价和国际原油价格走势高度相关。通过对比最近10个工作日国际原油价格加权平均价和上一周期国际原油价格加权平均价,得出变化率,从而决定调价。卓创资讯分析师徐娜指出,本计价周期以来,国际油价宽度波动。平均来看,本轮调价周期伦敦布伦特、纽约WTI油价分别比上个调价周期下降7.17%、6.09%。“周期初始,市场担忧美联储继续加息,美国成品油库存大增,石油需求前景堪忧,欧美原油期货创8个月来最大周跌幅纪录。随后低于预期的通胀数据令美元承压,且加拿大到美国的输油管道短暂关闭,提振原油价格连续三天反弹,不过反弹幅度有限。”卓创资讯成品油分析师王芦青分析称,综合影响下,国内测算的原油价格变化率始终处于负值区间波动。据卓创资讯测算,截至12月16日收盘,国内第10个工作日参考的原油价格变化率为-10.96%。本轮成品油零售价格下调政策落实之后,居民消费用油成本将继续下降。以油箱容量在50L的家用轿车为例,加满一箱92#汽油将较之前少花19元左右。油耗方面,以月跑2000公里,百公里油耗在8L的小型私家车为例,到下次调价窗口开启(2023年1月3日24时)之前的时间内,消费者用油成本将减少30元左右。物流行业,以月跑10000公里、百公里油耗在38L的重型卡车为例,在下次调价窗口开启前,单辆车的燃油成本将减少741元左右。据卓创资讯了解,此次调价落地后,2022年国内成品油零售限价共历经24次调整,其中13次上调,10次下调,1次搁浅,涨跌互抵之后,汽、柴油累计分别上涨550元/吨、530元/吨,折升价92#汽油、95#汽油、0#柴油分别为0.43元、0.46元、0.45元。展望后市,卓创资讯成品油分析师杨霞指出,按照当前原油水平测算,新周期原油变化率或处于范围内,下调预期初现。但市场需要警惕原油反弹,变化率由负转正的可能性。相关企业有望实现降本增利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认为,市场对原油需求低迷的担忧再度升温。一方面,美联储、欧洲央行先后宣布加息50个基点,并表示仍可能进一步加息以缓和通胀压力。市场对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原油需求疲软的忧虑情绪加剧。另一方面,美国原油库存亦创自2021年3月份以来最大单周增幅,成品油库存继续增长,打压国际油价。“目前影响国际油价的主要问题是供应方的不确定因素较多。”长江商学院特约研究员翟新荣表示,如俄罗斯石油产量,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简称欧佩克)对产能摇摆不定等。展望未来,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预计,短期内国际油价将继续受忧虑情绪影响呈低迷走势。天风期货研究所所长贾瑞斌表示,相对偏低的油价有利于降低国内经济运行成本,如原材料成本、物流成本等,整体上有助于国内经济恢复。贾瑞斌表示,对于上游采掘类企业,原油价格下降可能会影响企业经营利润,而对于以原油为原料的企业来说,原料价格下降有望帮助相关企业实现降本增利的效果。例如,A股某石化公司近期表示,随着公司炼厂恢复满负荷运行,以及国际油价逐渐回调趋稳,公司的全产业链抗风险能力与灵活的盈利捕捉能力将进一步发挥,“炼化+乙烯+新材料”全产业链协同发力,四季度业绩预计将有改善。中国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高新伟表示,“总的来说,油价下降对交通运输和物流成本下降最为直接,原油作为重要化工原料,油价降低有利于中国经济加快恢复。”原油供需或将持续博弈回顾过去一年的油价变动,信达证券石化行业首席分析师陈淑娴认为,油价和库存具备强相关性,2022年全球原油库存相对低位支撑2022年油价高位,2022年全球原油价格走势呈现先涨后跌、整体高位、波动较大的特征。“整体来看,2022年油价走势体现了供给和需求的力量博弈,其涉及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供给端OPEC+政策执行、地缘冲突、美国增产节奏以及需求端的美联储加息引发市场担忧。”近期,EIA(美国能源信息署)、OPEC和IEA(国际能源署)发布12月的石油月报,其中EIA和OPEC分别下调2023年需求预期为16万桶/日和5万桶/日,IEA则上调需求预期为30万桶/日。民生证券分析师周泰认为,多项经济数据疲软使得市场对美国经济衰退的担忧进一步加剧,然而,随着中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稳增长继续发力,中国有望成为2023年原油需求增长的主动力。不过,周泰指出,预计后续原油市场供需博弈将持续拉锯,这也意味着国际油价走势依旧将受各方博弈影响波动。展望未来三年国内成品油市场的供需关系,中银证券分析师余嫄嫄认为,供应端,国内成品油产能预计减少4000万吨;消费端,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会对汽油消费需求形成一定冲击,不过成品油总需求稳健增长,预计总消费量或增加超过3000万吨。余嫄嫄指出,届时成品油市场供应过剩的局面将会逐步缓解。值得关注的是,近期国际知名投行相继发布了对2023年原油价格的预测区间。高盛发布研究报告称,下调2023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布伦特油价预测,由每桶110美元,降至每桶90/95美元,并预计第三季度/第四季度将回升至每桶100/105美元。摩根士丹利预计到2023年年中,石油市场将恢复供不应求,从而使价格风险向上倾斜;在2023下半年进一步收紧;预计布伦特原油将在2023年年中反弹至110美元/桶,理由是受需求上升和供应持续紧张支持。摩根士丹利在报告中说:“在投资水平低导致供应受限、俄罗斯供应面临风险、战略石油储备(SPR)释放结束以及美国页岩油放缓的情况下,对油价保持积极态度,因为需求恢复。”陈淑娴指出,地缘政治引发的原油供给危机导致油价在2022上半年两次冲击120美元/桶大关,随后美国开启了加息周期,进而加剧市场对于2023年经济衰退的担忧。2023年即便发生经济衰退,但由于美联储为了复苏经济很可能加息趋缓甚至采取降息措施、沙特主导的OPEC+通过减产支撑油价、非OPEC无法大规模增产,油价出现大幅暴跌可能性较小,油价或将持续高位运行。来源
2022年12月20日
其他

智库焦点 | 金融稳定法有望明年出台!央行副行长刘国强:房地产既是重点领域,也是薄弱环节,理应加大金融支持!

核心观点前期金融稳定法推进较快,目前已进入全国人大的立法程序,预计2023年有望出台。这将明显提高中国重大风险防控能力,为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发挥重要作用。2022年12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在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的2022-2023中国经济年会上表示,总体看,2023年经济还会面临许多挑战,但肯定会比今年好。他同时表示,前期金融稳定法推进较快,目前已进入人大的立法程序,预计2023年有望出台。这将明显提高中国重大风险防控能力,为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发挥重要作用。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压实各方责任,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集中统一领导。要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提出,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保持警觉,完善制度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压实各方责任,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按我的理解,可以口语化的表述为,保持警觉,完善制度。”刘国强称。具体来说,保持警觉,就是要充分认识到金融是有经营风险的,是全周期的行业,自带风险基因,而且贪婪逐利的人性弱点在金融领域最为明显。同时,经济周期波动、产业结构调整等客观因素也会在金融领域形成风险,并放大风险。而且金融风险又具有隐蔽性、颠覆性,因此,必须保持高度警觉,做到“时时放心不下”。“近几年,金融风险整体保持收敛,金融乱象得到明显遏制,许多风险机构得到有效处置。但也要看到,旧的风险没有断根,新的风险还在积累,经济下行导致的水落石出风险、房地产风险、地方债风险、市场异常波动风险、外部冲击等风险都不容忽视,而且这些风险的关联性日益突出。同时,一些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失效,一些机构腐败问题突出,都会带来金融风险。”刘国强称。刘国强认为,完善制度,就是要加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体制机制,提高风险应对能力。这几年,我国防控风险的能力明显增强,弥补了许多制度短板,包括中央层面加强金融委统筹协调,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地方层面建立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财政金融风险处置机制等。然而,“捂盖子”“富贵险中求”等现象目前还不少,需要依靠“一事一议”,而不是机制性安排。通过“一事一议”进行处置的比例过高,处置责任仍然有待进一步明确,处置资源仍然需要进一步充实。“房地产就是支柱产业,支柱不能大幅度摆动,非保持总体稳定不可。”刘国强称,前期的宏观调控已经克服了大涨的风险,现在大跌已成为主要矛盾,急需止跌。“房住不炒”的定位不能偏离,要以惠民生为落脚点,以稳市场主体为重要抓手,优化金融监管制度,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在对科技创新领域的支持方面,刘国强称,科技创新是高投入行业,也是高风险领域,必须充分发挥各类资本的作用,这是我国实践和科技领先国家实践的基本经验。所以,我们既要规范资本市场,规范资本运作,也要多开一些“绿灯”,不能忘记规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发展质量,不是不发展。2023年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日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明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介绍,“加力”一是统筹财政收入、财政赤字、专项债券、调度资金等,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加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持续推动财力下沉。二是合理安排赤字率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今明两年持续形成实物工作量和投资拉动力,确保政府投资力度不减。三是持续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许宏才表示,“提效”主要体现在一是完善减税退税降费政策,增强精准性和针对性。二是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机构,加大科技攻关、生态环保、基本民生、区域协调等重点领域投入,支持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更直接、更有效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三是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与撬动作用,有效带动扩大全社会投资和促进消费。四是完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财政政策效能。五是持续创新和完善财政宏观调控,注重加强与就业、产业、科技、社会政策协调配合,形成高质量发展合力。此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针对2023年我国货币政策相关工作,刘国强总结为”总量要够,结构要准“。他表示,总量要够,就是明年货币政策的力度不能小于今年。“需要的话,还要进一步加力,除非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超出预期。当前,我国仍然是少数保持正常货币政策的国家之一,货币政策工具仍然比较充足,数量工具和价格工具都有空间,流动性管理的手段和经验都比较丰富。”刘国强表示,总量要够,既包括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也包括保持金融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资金价格维持合理弹性,不大起大落。而结构要准,刘国强说,就是要持续加大对普惠小微、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要继续落实好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效果好的可以酌情加力;对一些具有明确阶段性要求的政策,要及时评估,可以按时有序退出,也可以根据需要延长或者让其他货币政策工具进行接续。从当前情况看,有些领域需要进一步支持。比如房地产,在当前既是重点领域,也是薄弱环节,理应加大金融支持。房地产对居民生活和财产、宏观经济循环和产业链稳定、政府财政及金融市场的影响,都不是其他产业可以比肩的。“房住不炒的定位不能偏离,要以稳民生为落脚点,以稳市场主体为重要抓手,优化金融监管制度,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强调,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站在资本市场的角度,市场人士认为,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应健全资本市场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努力提高资本市场治理能力。“坚持守牢风险底线。健全资本市场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稳妥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处置,推动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证监会主席易会满近期在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指出。备受市场关注的是,破产重整已成为化解上市公司风险、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重要通道。证监会近期印发的《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5)》提出,优化上市公司破产重整制度,支持符合条件且具有挽救价值的危困公司通过破产重整实现重生。市场人士预计,随着破产重整相关机制持续完善,将有更多危困上市公司得以轻装上阵、起死回生。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也是防风险的重点举措之一。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其中较大篇幅聚焦于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发展,同时强调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如“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房地产上下游产业链较长,对中国经济广义影响可达两到三成,与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息息相关,在金融体系中也具有重要地位,因此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核心所在。证监会近期已在股权融资方面调整优化5项措施,有效促进房地产市场盘活存量、防范风险、转型发展,更好服务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改革没有休止符。各方预期,2023年,资本市场的改革还将持续,随着市场功能进一步健全,资本市场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将再上新台阶。来源
2022年12月19日
其他

智库重磅 |《中经参考》隆重面市:洞察政策走向,发现经济规律,前瞻全球战略,助推商业发展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叠加乌克兰局势等使得国际形势充满了不确定性;无论是商业社会还是机构组织的运行逻辑,也同样面临范式的巨变,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深切地感受到历史转折点上的不确定性。“信息”一词在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中均是“information”,日文中为“情报”,在中国台湾称之为“资讯”,信息论创始人香农(Shannon)将信息定义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维基百科的定义更加直白:凡是在一种情况下能减少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都叫信息。信息对于企业是情报,也是管理的元素。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管理学家赫伯特·A·西蒙说,企业管理就是决策。信息是决策的基础,从无论是国际形势、地区冲突,还是宏观政策、地方法规、疫情防控以及当下的市场环境,企业所面对的市场环境错综复杂,决策者需要有价值的信息,正确解读经济政策,准确把握未来的经济脉络,做出判断和决策,穿越经济周期。但是,网络时代一方面是一个信息极为丰富的时代,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泡沫的泛滥,有价值的信息又极度匮乏。人们通常用两个维度来衡量信息的质量,信息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其稀缺性和有效期。稀缺性决定这个信息能带来多大的价值,有效期决定信息在多久之内是有用的。专业类的信息则更加具备有效期长、稀缺度高的特点。在信息爆炸时代,专业信息可以成为引领行业和企业发展的智性参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一个新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科学谋划了新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企业家和企业是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尤其是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遭遇逆流,以经济全球化为基本特征的国际经济秩序大调整百年未有,世界格局大变化百年未有。在运营企业过程中企业家和经营管理者需要理解、把握和贯彻落实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进而把握新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参与到国家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主办的中经传媒智库,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智慧支持和战略指导下,汇聚了中国社会院科学院及顶级机构专家资源,是集专家、机构、平台、媒体资源于一体的媒体融合型智库。中经传媒智库整合了旗下包括《中国经营报》《商学院》《家族企业》、中国经营网及两微一端,具有5000万+的全媒体传播平台影响力。利用自身媒体平台开拓整合资源能力和广泛平台优势,中经传媒智库于2022年10月17日重磅推出全新的智库产品《中经参考》,为企业家和经营管理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和智慧支持。《中经参考》将依托中经传媒智库的专家资源及媒体能力,汇聚顶尖研究机构、商学院校、协会、出版社等各方的智库专家,面向商业经营的决策者、商业企业的领导者、商业活动的践行者,洞察政策走向,发现经济规律,前瞻全球战略,助推商业发展,每周为您提供高端的思想智慧和深度解读。《中经参考》每周一发布,内容版块主要包括:观大势、智金融、产业策、智库说等,我们将深入现场、洞察现象、发现问题、提供信息,为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业务突围及创新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中经参考》将成为中经传媒智库平台上企业家和管理者获取权威资讯的入口,中经传媒智库将依托专家资源和专业的智库平台,以更为个性化、定制化、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方式提供专业信息服务,助力商业决策和企业经营管理。中经传媒智库将与企业家、管理者一起,拥抱世界的巨变,激情满怀向未来,创造更大的发展与成长的空间。《中经参考》第十期已隆重面市!联系订阅请扫下方二维码联系订阅陈老师18611627538
2022年1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