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6零

其他

从对话转为合作!中美达成强化气候行动联合宣言

文章来源于:生态环境部11月10日,中国和美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格拉斯哥大会期间发布《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双方赞赏迄今为止开展的工作,承诺继续共同努力,并与各方一道,加强《巴黎协定》的实施。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考虑各国国情的基础上,采取强化的气候行动,有效应对气候危机。双方同意建立“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工作组”,推动两国气候变化合作和多边进程。▼当地时间2021年10月3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会议在英国格拉斯哥开幕。新华社记者
2021年11月11日
其他

重磅!央行创设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利率1.75%!

文章来源于:上海证券报千呼万唤始出来。11月8日,人民银行公告称,已创设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这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以稳步有序、精准直达方式,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重点领域的发展,并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促进碳减排。随着这一工具落地生效,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将获得低成本资金,向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的重点领域释放优惠利率融资,撬动更多社会资金参与碳减排市场。碳减排支持工具“揭开面纱”碳减排支持工具如何运作?人民银行表示,将通过碳减排支持工具向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在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前提下,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的各类企业一视同仁提供碳减排贷款,贷款利率应与同期限档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大致持平。碳减排支持工具发放对象暂定为全国性金融机构,人民银行通过“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对金融机构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相关企业发放的符合条件的碳减排贷款,按贷款本金的60%提供资金支持,利率为1.75%。“此前市场普遍预期央行或推出绿色再贷款工具,而本次推出的是单独的碳减排支持工具,更凸显其重要性和长期性。”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该工具没有作为再贷款项下支持绿色发展的专项工具出现,而是作为一个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提出,体现其重要性。同时,由于双碳目标是一个长期目标,工具的推出也着眼于长期发展。温彬说,此前的支农支小再贷款都是在一定阶段设定额度,而碳减排支持工具没有明确的上限要求。这反映出碳减排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大方向。同时,利率为1.75%有助于使银行保持一定合理的利差水平,加大对碳减排领域的支持力度,有助于碳减排领域企业的融资成本保持在一个较低的、适宜的水平。光大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张旭认为,碳减排支持工具具备中长期以及调结构的基本属性,不宜简单地将其理解为短期促进信贷总量增长的逆周期调节手段。重点投向三大领域碳减排支持工具是“做加法”碳减排支持工具重点将投向哪些领域?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重点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三个碳减排领域。初期的碳减排重点领域范围突出“小而精”,重点支持正处于发展起步阶段,但促进碳减排的空间较大,给予一定的金融支持可以带来显著碳减排效应的行业。具体而言,清洁能源领域主要包括风力发电、太阳能利用、生物质能源利用、抽水蓄能、氢能利用等;节能环保领域主要包括工业领域能效提升、新型电力系统改造等;碳减排技术领域主要包括碳捕集、封存与利用等。“符合低碳领域、清洁能源领域的大型企业,也在本次碳减排支持工具的面向范围之内。”江苏银行绿色金融与PPP事业部总经理董善宁表示,与此前的再贷款工具有所不同,本次推出的碳减排支持工具拓宽了支持对象,是一大突破。央行有关负责人说,碳减排支持工具是“做加法”,用增量资金支持清洁能源等重点领域的投资和建设,从而增加能源总体供给能力,金融机构应按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提供融资支持,助力国家能源安全保供和绿色低碳转型。温彬认为,强调增量资金意味着,一方面,银行依然要向传统能源领域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确保能源安全;另一方面,用碳减排支持工具这一创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来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碳减排领域的支持力度,更好地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引领作用。确保资金精准支持碳减排央行8月份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就透露,正有序推动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生效,并梳理了工具设计思路,明确了精准性和直达性,以及“可操作、可计算、可验证”的特征。如何实现碳减排支持工具的减排效果?如何确保这一工具“可操作、可计算、可验证”?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金融机构向人民银行申请碳减排支持工具时,需提供碳减排项目相关贷款的碳减排数据,并承诺对公众披露相关信息。“金融机构参考碳减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环评报告或市场认可的专业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以及贷款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计算贷款的年度碳减排量。”上述负责人称。该负责人强调,金融机构获得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后,需按季度向社会披露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的碳减排领域、项目数量、贷款金额和加权平均利率以及碳减排数据等信息,接受社会公众监督。人民银行将会同相关部门,通过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核查等多种方式,核实验证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该工具在实际落地过程中,还需要关注碳减排信息披露、碳减排效益追踪等方面的问题。董善宁认为,“可计算性”是该工具在落地执行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要准确评估并核算碳减排效果。“需要建立起一套明确的、可量化的核算过程,对支持企业和项目的碳减排效果评估。”董善宁说。“相关项目的碳减排效益必须是可核查、可认定、可量化,要确保以二氧化碳减排量为代表的环境效益是可以展现并经得起考验的。”安永大中华区金融服务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合伙人李菁表示,金融机构采用支持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后,应该在授信前对授信项目进行评估;在贷后管理中,不仅要看项目是否正常运营,还要关注项目是否符合相关减排要求,项目业主的碳排放履约能力是否在合理范围内,以及项目的碳减排表现能力、相关环境社会风险管理能力是否可控等方面问题。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明确碳减排重点领域、强化金融机构对碳减排的信息披露等制度安排,碳减排支持工具将发挥政策示范效应,引导金融机构和企业更充分地认识绿色转型的重要意义,鼓励社会资金更多投向绿色低碳领域,向企业和公众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循环经济等理念,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往期推荐97.4%的用电来自清洁电力!COP26是如何做到的?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碳中和迎来长期投资机会打击弄虚作假!两企业修改碳排放数据被河南省通报
2021年11月10日
其他

97.4%的用电来自清洁电力!COP26是如何做到的?

文章经授权转载于:老汪聊碳中和作者:低碳小斐COP26,让格拉斯哥成为了世界舞台的中心,一场针对气候变化的大会在此展开,各国领导人在舞台的中心针对气候变化问题进行着激烈的争辩,为了自己的国家NDC,为了解决全球的温室问题。格拉斯哥,这座“绿色的空地”是苏格兰这片土地中城市化最健全的城市之一,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现在也肩负着整治气候变化的责任。然而今天这篇文章不是专门再为格拉斯哥或者COP26开一个专栏,追根溯源我们来讲讲格拉斯哥所在的国家——苏格兰。一提到苏格兰,大多数人第一个可能想到的是威士忌,喜欢历史的朋友可能想到《勇敢的心》这部电影,浪漫一点的朋友可能会想到《一天》里的一些场景,Jay迷可能会想到《明明就》的mv。本人有幸在苏格兰待过一段时间,去过一些高地、低地的城市,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其所处可见的自然风光。不论是微风拂过草坪,是溪流流过山涧,还是海浪拍打沙滩,苏格兰的美好景色一定会是过目不忘的人生记忆。也正是因为这些天然的地理、地貌等优势,造就了苏格兰在新能源上的丰富资源:苏格兰地区三面环海,拥有欧洲25%的风能和潮汐能、10%的波浪能。陆地风能潜力是11.5GW,海上风能的潜力为25GW,潮汐能10GW,波浪能14GW。此外,苏格兰地区还拥有全英60%的森林,发展生物质能独具优势。地势较高,降雨丰富,水流湍急,全英85%的水电站集中在该地区。也正是因为这些丰富的新能源资源,萨尔蒙德政府早在2011年就为自己设定了宏伟的绿色能源计划:计划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相当于苏格兰总电力需求的100%。尽管这一目标在2020年的时候没有完成,但据统计截止2020年底,全苏格兰用电量的97.4%都是来自于清洁能源。正当大不列颠的另一端——英格兰,正在饱受化石能源危机带来的挑战之时,苏格兰的风车正在转动着为整个高地、低地的人民提供者电力,听上去也是一件魔幻的事。说到了苏格兰得天独厚的新能源,就一定要说到苏格兰的风:有时候是轻拂草坪的微风,有时候是把伞折断的大风,有时候甚至是把店铺招牌吹垮的飓风。在苏格兰,你会很少看到有人为了遮雨而随身带伞,但每个人的包里一定会有一顶防止被风吹秃头的帽子。“苏格兰位于大不列颠岛的北部,东濒北海,西临大西洋,拥有12000公里的海岸线和790多个岛屿,平均风速常年在9米/秒以上,海上风电储量超过169GW,占全欧洲的四分之一。”不论是地理优势带来的风力储备还是大力发展起来的风电设施技术,苏格兰在离岸风电和陆上风电的发展进程与实力都是世界佼佼者,仿佛“大英帝国”再一次组建了“无敌舰队”,只不过这一次划动的不是船桨而是风电叶片:
2021年11月9日
其他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碳中和迎来长期投资机会

文章来源于:金融界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意见指出,处理好减污降碳和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以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领域和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等行业为重点,深入开展碳达峰行动。在国家统一规划的前提下,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峰。统筹建立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建设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序扩大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并纳入全国统一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加强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管控。制定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大力推进低碳和适应气候变化试点工作。健全排放源统计调查、核算核查、监管制度,将温室气体管控纳入环评管理。碳中和、碳达峰已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十四五”期间我国将继续坚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原则,紧抓3060碳方针,加快发展绿色循环经济。随着政策层面的积极推动,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等碳中和领域相关赛道迎来长期投资机会,相关公司望受关注。中兰环保(300854)公司主营业务包括污染隔离系统、生态环境修复、可再生资源利用、填埋场综合运营等,公司持续拓展资源化利用以及环境修复等业务,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先河环保(300137)公司构建了涵盖排放源温室气体监测、区域温室气体、背景监测、无组织排放监测等温室气体监测系统,研发了基于碳监测、碳核算、碳核查技术的碳排放与碳资产管理系统、区域温室气体源汇分布反演系统,可协助地方政府准确摸清碳排放底数,科学规划碳达峰、碳中和路径。往期推荐打击弄虚作假!两企业修改碳排放数据被河南省通报“脱碳”发展!俄罗斯计划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钱来了!“碳中和”投资基金已超2000亿元
2021年11月8日
其他

打击弄虚作假!两企业修改碳排放数据被河南省通报

文章来源于:河南省生态环境厅10月29日,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印发《关于做好企业2019-2020年度碳排放数据核定工作的通知》。文件指出,经核实,焦作韩电发电有限公司、中碳能投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存在对2019年度煤质检测报告进行人为修改、弄虚作假行为,省厅将予以严肃处理。河南省厅还表示,将中碳能投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列入重点监查对象,对与上述公司签订碳管理咨询合同的交易企业开展日常监督检查及重点核查。后期发现企业有关数据虚报、瞒报及弄虚作假的,采取核减企业年度30%配额进行严肃处理,决不姑息。涉嫌构成犯罪的,将依法移送司法机关。7月16日,全国碳市场开市,首期2000多家发电参与,碳交易市场作为一种人为设计、控制的市场,如果没有严格监督或共同标准下的接近事实的碳排放数据,就会产生大量低质量甚至虚假的交易,不利于温室气体的控制!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办公室关于做好企业2019-2020年度碳排放数据核定工作的通知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生态环境局,各有关发电企业:企业碳排放数据质量是全国碳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为切实核准核实企业2019-2020年度碳排放数据,保障纳入企业合法权益,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严格执行碳排放基础数据“谁提供谁负责”的原则,纳入全国碳市场燃煤发电企业(含自备电厂)按照核算指南对2019-2020年度碳排放数据开展自查及核定工作,如实填写发电设施基本情况、年度碳排放数据、碳资产管理机构及煤质检测机构相关情况(见附件),经法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后于11月5日前报送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生态环境局,电子版一并报送。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生态环境局统一汇总后于11月8日前报省厅。二、开展存疑企业复查对2019-2020年度企业排放报告或核查机构核查结论存在疑议的,第三方核查机构、企业、单位或者个人均可于11月10日前向省厅提出书面复查申请(格式自拟),省厅自收到复查意见起5个工作日内将组织复查技术组前往企业开展现场复查。三、确保按期清缴履约各发电企业反馈碳排放基础数据后,省厅将于11月底前完成企业2019-2020年度配额核定及清缴配额量确认工作。各发电企业需于2021年12月15日前完成碳排放配额清缴履约工作。另,有意愿使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抵销碳排放配额清缴的企业需按照国家要求完成开户、购买、注销等工作。四、严厉打击弄虚作假(一)经核实,焦作韩电发电有限公司、中碳能投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存在对2019年度煤质检测报告进行人为修改、弄虚作假行为,省厅将予以严肃处理。(二)将中碳能投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列入重点监查对象,对与上述公司签订碳管理咨询合同的交易企业开展日常监督检查及重点核查。(三)后期发现企业有关数据虚报、瞒报及弄虚作假的,采取核减企业年度30%配额进行严肃处理,决不姑息。涉嫌构成犯罪的,将依法移送司法机关。现一并将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数据质量监督管理相关工作的通知》(环办气候函〔2021〕491号)和《关于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碳排放配额清缴工作的通知》(环办气候函〔2021〕492号)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附件1
2021年11月5日
其他

“脱碳”发展!俄罗斯计划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文章来源于:经济参考报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11月1日批准了《俄罗斯到2050年前实现温室气体低排放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该战略称,俄罗斯将在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同时实现温室气体低排放,并计划到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据俄政府网站发布的消息,该战略对俄罗斯低碳发展和减排前景提出以提高森林等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实现能源转型为基础的“目标计划”。俄将按照“目标计划”中的发展路径实现减排和碳中和,确保俄在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的竞争力和可持续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经济“脱碳”发展。依据上述计划,俄罗斯将在实现经济增长同时达到温室气体低排放目标,即到2050年前俄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在2019年该排放水平上减少60%,同时比1990年的这一排放水平减少80%,并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战略》指出,俄罗斯计划支持低碳和无碳技术的应用和拓展,推动二次能源使用,调整税收、海关和预算政策等。同时,俄罗斯还将发展绿色金融,采取措施保护和提高森林以及其他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提升温室气体回收利用技术。俄罗斯经济发展部将在6个月内制定实施《战略》的行动计划。米舒斯京表示,气候项目最早将于明年起开始落实。俄罗斯最早将于2023年启动企业强制性碳报告制度。往期推荐钱来了!“碳中和”投资基金已超2000亿元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开幕
2021年11月4日
其他

钱来了!“碳中和”投资基金已超2000亿元

文章来源于:国际能源研究中心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到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60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意见指出: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构建与碳达峰、碳中和相适应的投融资体系,设立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将绿色信贷纳入宏观审慎评估框架,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资金。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长期稳定融资支持。研究设立国家低碳转型基金。鼓励社会资本设立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在实现目标之前,也将诞生大量的投资机会,尤其是对于一级市场来讲。据不完全统计,当前,“绿色”、“碳中和”基金已超过2000亿,其中母基金规模近1000亿。而规模885亿的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已正式进入投资期,不仅为VC/PE参与绿色发展提供参考,同时也将为一级市场募资带来活水。壹规模885亿的国家级母基金进入投资期自从去年首支专注于绿色发展的国家级母基金成立以来,也为私募股权行业参与绿色发展提供了动力。2021年10月15日,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获得基金管理人资格,2021年10月20日完成首支基金产品备案,也标志着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正式进入实质性投资运作的新阶段。实际上,今年6月份,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就牵头联合市场化投资机构共同出资设立了绿色发展基金私募股权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根据工商信息显示,这也是国家绿色发展基金首次对外投资。7月15日,总规模500亿,首期规模100亿元的宝武碳中和股权投资基金在沪签约,值得关注的是该基金由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携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信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显然,规模885亿元的国家级绿色母基金正式出资了,也将为VC/PE参与绿色投资提供引导作用,手握重金的国家队率先进场,对一级市场的募资也将起到一定的源头作用。贰政府/央企设立母基金,时代拐点新机遇此外,除了国家绿色发展基金以外,今年也频繁有政府或央企发起设立的规模可观的母基金。今年5月份,厦门市首支以“碳中和”为投资主题的产业基金——获批。该基金总规模30亿元,首期规模3亿元,由金圆集团下属厦门市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自主管理。据悉,绿色低碳发展基金将通过引导基金出资,撬动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借助头部基金管理机构的项目资源优势,按照市场化方式挖掘、支持、培育厦门优质绿色低碳企业,力争成为我市产业低碳转型的加速器。6月29日,国网新兴(上海)私募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在上海市浦东新区登记设立。该母基金按照市场化方式设立,认缴资金规模10亿元。母基金设立后,将充分发挥统筹协调和资金引导作用,吸引更多省管产业资金参与投资,针对不同的新兴产业形成若干子基金,预计“十四五”期间母子基金总规模将达到150亿元。7月份,中石化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与山东山科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签署中石化碳中和母基金《合作备忘录》,聚焦于能源结构转型等领域的合作。据悉,中石化碳中和母基金首期规模为50亿,山科控股是中石化资本在山东唯一的碳中和基金管理合作方。该基金将对山东省减少碳排放、完成碳中和碳达峰目标产生积极影响。除此之外,今年多省已明确加大绿色能源发展,并将此写入地方“十四五”规划相关文件,从去年10月份以来,也已经超30家中央企业宣示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目标、计划、行动方案。作为十四五期间大级别确定性主题,在凸显绿色发展意义的同时,也意味着时代拐点下新机遇的诞生。叁头部机构陆续入局在全球“碳中和”大趋势下,绿色产业革命逐渐拉开序幕。在政策的不断支持推动下,市场中的头部机构及知名产业也开始纷纷入局,参与或发起设立碳中和基金。3月29日,远景科技集团与红杉中国宣布将共同成立总规模为100亿元人民币的碳中和技术基金。3月31日,协鑫能科宣布与中金资本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共同设立一支以“碳中和”为主题的产业基金——中金协鑫碳中和产业投资基金,基金总规模不超过100亿,首期规模为40亿。5月11日,在贵州“强省会”行动推介暨“苏商入黔”活动上,金鹰集团CEO陈毅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集团将在贵州设立总规模80亿元的绿色产业发展基金。除了7月15日规模500亿的宝武碳中和股权投资基金以外,还有多支大规模碳中和基金陆续设立。其中7月21日,由青松资本和城阳区共同发起的“100亿碳中和产业股权投资基金”,也是目前国内同类城市中政企共同参与设立的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碳中和专项基金。9月6日,由红杉资本与远景科技集团共同成立的全国首支零碳风险投资基金——远景红杉碳中和基金正式落户无锡高新区。据悉,远景红杉碳中和基金是全国首支由绿色科技企业携手创投机构发起和落地的百亿规模碳中和专项基金,首期募集50亿元。9月3日,北清环能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以自有资金1亿元,与博正资本投资有限公司、西藏禹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中国水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碳中和产业投资基金。9月14日,金智科技发布《关于拟共同发起设立碳中和基金的合作意向书》的通知,根据通知,其将与海通吉禾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发起设立碳中和基金,该基金总规模10亿元,首期规模5亿元。而高瓴也在6月份也宣布将设立“碳中和”专项投资基金。可以看到,除了红杉、高瓴、中金资本、青松基金等知名投资机构以外,“在碳中和”基金中,也能看到远景科技、金鹰集团等知名企业的身影,无论是响应号召,还是战略布局,总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进场。如今,多支规模可观的碳中和基金和绿色基金的设立,也将为更多私募股权机构参与到绿色金融发展中提供信心。就在本周,春华资本还对外宣布战略向远景科技集团旗下远景能源和远景动力两家企业战略投资超过6亿美元。此外,达晨财智、德同资本、东方富海、高瓴、红杉、经纬中国、深创投、同创伟业等知名机构也均先后或更早的布局碳中和,投资碳中和企业。春华资本在文章中表示:当前全球正经历一场“绿色经济+数字技术”的革命。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未来30年最大的确定性,便是全球主要经济体均在积极向零碳经济转型。“双碳”目标落地,伴以全球气候危机、经济下行的大环境,“碳中和”成为重要经济发展指标。未来十年,“碳中和”也将成为GP选择资产与企业自身发展调整的新指标,资金流向将往“双碳”板块倾斜,由此带动一批环保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
2021年11月3日
其他

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开幕 2021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发布

文章来源于:央视网央视网消息:全球气候变化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英国格拉斯哥开幕,这是《巴黎协定》进入实施阶段以来的首次气候大会,世界各国领导人将参会就应对气候变化等关键议题进行磋商。当天,世界气象组织发布了关于“2021年全球气候状况”的临时报告,2021年我们的气候变好了吗?2021年全球平均气温继续升高根据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平均气温(1月至9月)比1850至1900年高出约1.09摄氏度,目前被世界气象组织列为全球有记录以来第六个或第七个最温暖的年份。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温室气体浓度已达到新高,而这种增长在2021年仍在继续。海洋不断升温
2021年11月2日
其他

革命性技术!我国首次实现从一氧化碳到蛋白质的合成

文章来源于:人民日报▼在河北曹妃甸投产的首套钢铁尾气生物发酵工业装置,年产蛋白5000吨。资料图片本报北京10月31日电
2021年11月1日
其他

历史性变化!《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发布

文章来源于:新华社国务院新闻办27日发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白皮书说,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挑战。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克服自身经济、社会等方面困难,实施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措施和行动,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应对气候变化取得了积极成效。白皮书介绍,中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力度,强化自主贡献目标,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实施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积极探索低碳发展新模式。加大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力度,有效控制重点工业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推动城乡建设和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构建绿色低碳交通体系,持续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持续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建立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推进和实施适应气候变化重大战略,持续提升应对气候变化支撑水平。白皮书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发生历史性变化。经济发展与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凸显,绿色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取得显著成效,非化石能源快速发展,能耗强度显著降低,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低碳加速转化。持续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化和绿色低碳产业化。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明显提高。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新风尚。白皮书指出,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面对全球气候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社会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勇于担当,勠力同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白皮书最后说,中国将脚踏实地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强化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水平,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努力和贡献,让人类生活的地球家园更加美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全文如下: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目录前言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新理念
2021年10月29日
其他

官方解读!中央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作出哪些部署?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2021年10月28日
其他

确保2030目标!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

文章来源于:中国政府网、国家发展改革委文章导读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文件要求“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取得明显进展,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煤炭消费增长得到严格控制,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有利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发〔2021〕2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2021年10月27日
其他

中国碳博会将在上海举办,2300家企业共建双碳新平台

文章转载于:碳中和圈子“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是中国政府对国际社会做出的重要承诺,应对气候变化也是全球共同面临的一项重要议题。中国作为世界碳排放最大国,迈向碳中和,任重而道远。目前各工业及相关领域正在加快寻求低碳新技术,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碳博会由此应运而生……以“中和”科技,“碳”索未来为主题的首届上海国际碳中和新技术装备博览会(简称中国碳博会
2021年10月26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文章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联播》中共中央
2021年10月25日
其他

投资额从几十亿到几千亿!碳中和投资大爆发

碳中和投资领域正在迎来大爆发。10月20日,在“2021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上,青域资本管理合伙人左林表示,以前节能环保领域每年的投资额大概只有几个亿到几十亿元,但今年的累计投资规模则已达到约2000亿-3000亿的体量,热度惊人。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受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力度的影响。当前多个部委、多个地方都纷纷出台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导致一级市场的碳中和投资空前活跃。这么多热钱进来,都会流向哪些领域?左林表示,他们主要会瞄准技术驱动的领域,希望从一个最早或是低谷的阶段,去介入相应的产业。壹碳中和投资大爆发有关碳中和投资的最新一则新闻,是关于春华资本的。10月21日,春华资本宣布向绿色能源企业——远景科技集团投资6亿多美元。有媒体称,这是目前碳中和热潮中金额最高的一笔投资。▼春华资本官网关于投资远景科技集团的报道据了解,碳中和已成为春华资本长期关注的投资主题,在该领域,春华资本此前已经投资过中国最大的消费锂电池企业——珠海冠宇,以及小鹏汽车、蔚来汽车等多家企业。不光是春华资本,碳中和领域如今已成为众多投资大佬关注的热土,仅今年上半年投资规模就创下历史新高。例如,2020年,高瓴成立专门的气候变化投资团队,并推出专项的绿色基金,那也是股权投资领域首支以绿色产业碳中和为投资主题的纯市场化投资基金。今年3月,红杉中国又与远景科技集团合作,共同成立了规模高达100亿元的碳中和技术基金。高瓴创始人张磊透露,在整个碳中和领域,高瓴的投资规模已经达到近500亿元。左林所在的青域资本成立于2002年,前身是叫“青云创投”,一直专注于节能环保和清洁技术领域的投资。左林本人也是从2007年开始就一直扎根这一领域,从事投资活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是比较孤独的投资机构,体量也不大,虽然从2010年到2013年曾经热闹过一段,但后来又比较冷了,市场上大的投资机构在这一领域的投资相对都比较少。”左林说。不过,最近这一年,左林发现,有关碳中和的投资热度已经高涨到了“非常惊人的阶段”。“我们算是这个行业的先锋,这半年里,我们接触过的,跟我们交流、准备做大的碳中和领域基金的企业非常多,国有的如中石油、中石化、中国人寿、三峡集团,私营的也有蚂蚁金服、华为、高瓴资本、红杉资本等,累计上大家准备的投资金额和投资规模算下来已有2000亿-3000亿的体量。”左林说。从过去每年只有几个亿到几十亿的投资额,到现在突然涌现出这么大的资金量,大家到底会投什么?左林非常好奇。而作为这一现象的注脚,官方对于碳中和领域投资规模的预估远比这大得多。今年7月,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部长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1北京峰会”上曾经提到,据有关机构测算,实现中国碳中和目标,大体需136万亿人民币投入,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解振华部长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1北京峰会”上演讲而这136万亿规模中,肯定不可能全都依靠政府来完成,其中很大一部分要通过市场的渠道解决。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今年3月20日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就表示,实现碳中和需要巨量投资,要以市场化的方式,引导金融体系提供所需要的投融资支持。贰资本更青睐哪些企业?刚才说过,青域资本作为环保投资领域的先锋,很多新进入这一领域的基金都会去找他们请教投资思路,青域资本也会把他们的投资诀窍与这些后来者们分享。在“2021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上,左林也再次分享了他们的投资逻辑。他表示,碳中和投资,主要是两种驱动模式,一种是资产驱动,一种是技术驱动。资本驱动方面,政府和央企具有较大的优势。所以从创业投资或股权投资的角度来说,青域资本会跟央企、政府错位竞争,瞄准技术驱动的领域,在里面寻找可以投资的机会。根据他们的统计,整个低碳行业总共涉及7大类技术,分别是:储能技术、能效提升技术、电气化改造技术、节能技术、零碳电力技术、氢能技术,以及数字化技术等。其中,各项技术的发展都有其内在规律性,而资本最关注的则是这个技术在未来会不会迎来一个大的增长。一种增长是现在正处于“萌芽期”的技术,如传统电力灵活性改造、需求侧响应技术等。另一种增长是刚刚迈过“死亡谷”的技术,如现在的电化学储能技术、储能PCS等,这些技术前期已经经过了很长时间的验证,虽然至今仍然在产业化上有一些障碍,但未来大体上是有可能迈出“死亡谷”的,所以这些也是他们关注的重点。▼火电灵活性改造是目前仍处于“萌芽期”的技术至于一些现在已经处于“峰顶”的技术,如建筑节能、风电、光伏等,因为已经成长到相对成熟的阶段,更多是依靠资本和产能框架的边际效应来驱动成长,所以左林他们比较关心的就是这些“峰顶”技术的替代性技术。“总之,我们总是谋求从一个最早的阶段,或者从一个低谷的阶段去介入相应的产业。”左林说。在工业环保领域,青域资本的投资逻辑是“推动工业体系的再造”。原来的节能环保行业很容易定位成狭义的末端治理,未来在低碳的大背景下,末端治理所占比重一定会越来越小,而整个压力会分散到材料替代、工艺替代、能源替代,以及先进制造技术等等,最后实现整个行业的“绿色再造”。“所以我们会关注各个行业,探讨这里边哪一块会有颠覆性的低碳效应,然后我们会重点关注行业的重大工艺革新,或者重大装备革新的机会。”左林说。▼工业体系的绿色再造将释放出很多机会从末端治理的角度讲,整个环保行业在低碳背景下其实都有一个颠覆性的机会。第一,精细化、专业化。未来环保行业一定会向体系内去延伸,而不是只在末端。例如资源化一定是在生产流程里,而不是放在末端再回头想办法。此外,生产流程的资源化应该是一个专业化的趋势,所以未来环保服务市场一定会出现很多专业化的服务商,比如化工行业会有专业的化工环保服务商,冶金行业会有专业的冶金环保服务商,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一个服务商什么工业都能干。“整个环保行业的趋势,一定是和工艺结合越来越紧,会有很多更精细化的工作,去和工艺紧密结合,既要保证生产的效率,又要保证低碳的结果。”左林说。第二,集中化、生态化。最典型的就是“退城入园”,现在所有排放大的企业都要退城入园,未来一定会形成一些大的产业基地,这些基地将形成更集中化、更大体量的规模,这样一来,以前一些并不主流的技术可能就会成为新的主流技术。第三,智能化、数据化。未来可能整个生产环境的控制,更多都是依靠数据化和物联网的手段来提升效率,从而更全面、全流程地掌握排放结果。至于投资的时间点,左林表示,节能环保行业的核心是社会价值主导,这个社会价值是“政府/监管机构-环境服务商-业主/排放主体”三方供需平衡的结果,而不是其他行业那样双方供需平衡的结果。一旦外围环境变化,比如政府投入更多补贴,打破了平衡的局面,就会出现“再平衡”的过程。所以,考核一个行业是否具有投资价值,第一就是看这个行业是不是正处于变化过程中,政府是否有更大的投入或政策,社会价值是否可以“再平衡”。如果连环境服务商都赚不到钱,那么这个行业就成长不起来。“只有随着政府投入、技术实施,可以实现再平衡的时候,才是外围投资人可以参与的时点,这就是我们投资的基本逻辑。”左林说。版权声明:1、凡注明"来源:环保圈"
2021年10月22日
其他

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里的“1”,刚刚发布啦!

文章来源于:易碳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2021年10月21日
其他

革命性突破!日本成功实现全球首例太阳能大规模制氢

文章来源于:观海外近日日本东京大学等组成的研究团队成功利用阳光照射从水中分解出氢与氧的“光触媒”作用,在100平方公尺大范围实验中,成功安全地分离出高纯度氢,盼有助大量提供便宜的氢。日本媒体(NHK)17日报导,像这次这种大范围的实验前所未见,能有助大量且低成本地制造氢的技术。01用光触媒从水分解出氢气成功完成这项实验的研究团队,由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及东京都大学、信州大学等组成,今年8月已将实验成果发表在国际科学期刊“自然”(Nature)。研究团队致力于活用吸收太阳光造成物质出现化学反应的“光触媒”作用、把水分解为氢与氧所使用的物质的技术研发。这次所进行的实验是把附着这项物质的面板设置在户外并注水,从太阳光照射产生混有氢与氧的气体中仅分离出氢;这项实验从前年开始,已进行约两年。氢跟氧结合碰到火就会燃烧或爆炸,是很难处理的气体,但这次实验能从产生的逾7成氢中,安全分离出约94%的高纯度氢。研究团队表示,在100平方公尺的大范围成功分离出氢是全球首例,期待有助能大量且低成本制造氢的技术;另一方面,能更有效率分离氢的新物质研发实用化已成课题。研究团队成员、东京大学特别教授堂免一成说,像这么大规模的实验因为具爆炸危险性,全球没有前例,但他们考量了如何安全进行的方式,并研发出实验装置,“希望能早日实用化,向全球大量提供便宜的氢”。02氢为何被称为"完美能源"?氢直接燃烧或通过燃料电池发电的产物为水,能够实现真正的零碳排放,对环境不造成任何污染,故而被誉为终极能源或"完美能源"。氢广存于地球之中,其能源密度极高,且可以气态、液态及固态的氢化物呈现,以适应各种运储方式及应用环境的要求,和化石能源相比,其制取更为方便,不受地区因素的限制,也不会因资源分布不均而引发地缘政治风险,通过可再生能源制氢,将促成碳中和的实现。目前以化石燃料做为主原料的煤气转化法占全球氢制备总量的95%,而以电解水制氢的的比率不足5%,以太阳能制氢的比例更小。其实以太阳能制氢已有40年的的发展历史,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制氢方法之一。而如今,
2021年10月20日
其他

碳中和到底是阴谋还是阳谋?中国该如何打好这场仗?

文章来源于:中国固废网作者:阳平坚碳中和是为了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而提出的方案,但其实质又远远超出环境问题的范畴,成为一个考验全球治理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在稳定可靠而且经济可行的非碳能源得到普遍推广之前,碳排放权就是发展权,甚至是生存权。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和巨额财富,是在过去200多年的工业化过程中,通过无任何约束的化石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而积累起来的。中国的风光水核等非碳能源发展迅速,但要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能源,还为时尚远。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阳平坚博士在2021(第九届)上海固废热点论坛上表示,在全球碳中和博弈中,中国地位重要,挑战巨大,必须快速突破关键技术,摆脱经济发展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才有可能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同时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阳平坚博士在2021(第九届)上海固废热点论坛上作主题演讲《巴黎协定》开启了全球气候治理的新进程,对世界各国的温室气体减排做出了新的安排。不同于此前《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在继续遵循公平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同时,允许各国基于各自能力的原则,制定符合自己国情和自身发展阶段的“国家自主决定的碳减排贡献”目标(NDC)。从《京都议定书》的“自上而下”变为《巴黎协定》的“自下而上”,减排规则看似更为务实,但同时也使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大增——如果不能形成强有力的全球治理机制,则会开启“所有人想干嘛就干嘛”的比烂之门。因此,未来的全球碳中和博弈将更加激烈和复杂。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身处全球风云际会之焦点,碳中和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们又该如何打好这场输不起的硬仗,拟从四个问题入手提出个人看法。碳中和到底是阴谋还是阳谋?气候变化,以及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而提出的碳中和,到底是阴谋还是阳谋,甚嚣尘上,众说纷纭。自2020年9月22日之后,碳达峰、碳中和一时成为社会热词,但是有两个事实需要特别强调。第一,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作是一种准惰性气体,分子结构非常稳定,在大气中可以留存数百年,因此工业革命时期排放的二氧化碳可能今天还在影响地球的气候,这是第一个科学事实。第二,不管是英国还是之后的美国、日本、德国等主要发达国家,它们的发达程度和财富积累都是建立在巨额的历史排放基础上的,没有可靠的非碳能源支撑,中国的发展也不能例外。据初步统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排了大概1.5~2万亿吨二氧化碳,发达国家排放占比75%以上。▼人类活动是1850年以来地球升温的主要原因阴谋论是如何产生的呢?一方面,由于人类精确监测地球温度变化的时间不长,而各类古气候或地质考古资料又间接证明,地球的平均温度本来就存在周期性的往复波动。因此,即使IPCC历次评估报告描述全球变暖的语气越来越肯定,但依然有部分人认为全球变暖是一个巨大的阴谋。然而,2021年8月最新发布的IPCC第六次评估第一工作组报告以更加确凿的语言强调,全球各个区域和整个气候系统的变化为几千年来甚至几十万年来前所未有,一些变化(如持续的海平面上升)在数百到数千年内不可逆转。最近几个月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极端天气,如造成巨大人员伤亡的郑州洪涝灾害、今年北京降雨量突增等,无不提醒人类,气候确实真真切切发生了变化,并且离我们很近。▼经济增长和碳排放高度相关另一方面,全球仅拥有11亿人口左右的31个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已经实现了碳达峰,并且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财富积累都是通过几乎没有任何限制的化石能源消耗得来。当前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快速追赶的关键期,经济发展必然带来能源消耗总量的增长,在非碳能源成为主力能源之前,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只能通过削减化石能源消耗实现,因而必然影响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这无法不让发展中国家有想法——你们发达国家自己发展了,过上好日子了,踏着化石能源的梯子实现了阶级跃升,现在回过头来要抽掉我们往上攀爬的梯子——阴谋论应运而生。那么,碳中和到底是阴谋还是阳谋呢?个人的观点是,不管是阴谋还是阳谋,中国别无选择,只能躬身入局。这是我国自然环境、经济社会现状和当前所处的国际政治形势所决定的。首先,我国幅员辽阔,受气候变化尤其是极端天气的影响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今年发生的南旱北涝已是例证;特别考虑我国主要河流的源头都来自高原冰川融水,如果气候变暖导致冰川完全消融,那么更是事关中华文明存续。其次,我国能源结构中缺油少气,2020年石油的对外依存度高达73%,且运输主要依靠地缘政治环境复杂的马六甲海峡,碳中和对中国来说不只是经济问题,更是能源安全和国家安全问题,只有尽快通过碳中和倒逼新型能源体系构建,才有可能破局。再次,我国经济发展质量还不高,投入大,排放多,产出低,以疫情前2019年为例,我国单位GDP的碳排放约为7吨/万美元,美国、日本和欧盟分别是2.2吨/万美元、2吨/万美元和1.58吨/万美元。这也是为什么习主席说“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要做”的原因,我们必须通过碳中和能倒逼发展质量提升。最后,中国当前已经是全球二氧化碳最大排放国,排放总量远超美国、欧盟、日本的加和,在当前逆全球化愈演愈烈、霸权主义对新兴国家穷尽一切手段进行遏制的现实背景下,应对气候变化成为中国和世界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如果中国不在碳中和上展示决心和做出行动,必将面临更大的国际压力,被指责排挤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因此,面对全球碳中和博弈态势,中国只能化被动为主动,即使有阴谋论的疑虑,也只能深藏心底,将碳中和当作提升自身发展质量的抓手。如果少了中国,碳中和到底还玩不玩得下去?前面已经阐述过为什么中国必须迎接碳中和挑战,下面再用几组数据进一步说明,为什么少了中国,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碳中和就根本玩不下去。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的人口大数是14亿,202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大约是100万亿人民币,约合14.7万亿美元,占全球17%左右,但这个比重仍在持续上升。目前全球31个发达国家,总人口数大概是11亿,占全球总人口比例15%,GDP约占全球总量61%,人均GDP超过4.7万美元/人。31个国家中,除了美、日、德、法、英、意、加和西班牙等少数国家人口超过3000万外,大部分国家的人口数不如中国一个中等大小的省。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大约是340亿吨。受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排放总量大约是320亿吨,除中国外,世界主要大国碳排放均有所下降。其中,中国大约排放99亿吨,占全球总量约31%;美国、欧盟(包括英国)和日本合计排放约80亿吨,全球排名前十之外的190个国家总排放量也大约为100亿吨。试想,按照中国2035年远景规划和第二个百年目标,14亿人以当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迈入发达国家行列,再加上主要发达国家碳排放已经进入下降通道,届时全球的碳排放几乎就是中国vs外国的格局。▼2020年全球二氧化碳碳排放情况还有众多的数据表明中国在全球碳中和博弈中的地位。其一,我国是世界工厂,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占比全球约30%。尤其去年和今年受疫情影响,全球主要大宗商品供应更加倚重中国,进一步推高我们的碳排放。其二,我国的煤炭消费量占比全球消费总量50%以上,煤电厂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70%,并且在短期内煤炭作为我国的主力能源地位难以改变,也即意味着中国的碳排放量仍将随着经济增长而有所增加。其三,中国的发电量、钢铁产量、水泥产量、汽车生产量、粮食进口量、原油进口量、铁矿石及其他重要矿产资源进口量……以及上述产品的消费量,均位居世界第一,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在全球采购什么,国际上价格就涨什么。其四,继2009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后,2013年又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并保持第一至今,2021年我国是全球134个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其五,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一带一路”建设首倡国,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一带一路”国家地区有着巨大而广泛的影响。中国走低碳发展道路,带头实现碳中和目标,能为后续致力于脱贫致富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树立良好榜样。基于以上分析,中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碳中和博弈中具有一国定乾坤的独特地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比拟和替代。中国如期实现碳中和,能极大促进全球更顺利实现碳中和;中国不能实现碳中和,全球再怎么力也难以达成碳中和目标。也就是说,全球碳中和少了中国肯定玩不下去;我们不参与,别的国家一定会想办法逼着我们参与。这也是为什么说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收起阴谋论勇敢入局的原因。要打好碳达峰碳中和这一场硬仗,中国面临哪些挑战?目前全世界有40多个国家实现碳达峰,基本都是因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变化以及城市化完成、人口减少而自然形成,我国则是主动承诺、主动减排、主动达峰后快速迈向碳中和。从发展阶段看,发达国家是先发展再达峰,我们是在发展中达峰。发达国家达峰时都完成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我们目前还处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的进程中,人均GDP、居民收入等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面临同步实现经济更大发展和碳排放大幅下降的任务。且当前距离碳达峰目标年已不足10年,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仅有30年过渡期,相比之下时间更紧、幅度更大、任务更加艰巨,面临着异常艰难的挑战。▼相比主要发达国家,我国实现碳中和挑战更大其一,我国未来还面临巨大的经济发展需求。我国的人均GDP刚过1万美元门槛,按照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目标,人均GDP至少还要翻一番,达到2~2.5万美元;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到2050年建成现代化强国目标,更要求经济长时间连续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巨量经济增长必须以能源消耗为基础,即使将来能源效率大幅提高,考虑我国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短期内难有根本改变,经济可靠的非碳能源短时间难以大规模推广,碳排放还将持续攀高,实现碳中和的难度可想而知。其二,当前我国很多地方对“双碳”目标的认识不到位,思想不统一,缺乏系统思维和战略思维。有的地方政治站位高,领导也很重视,但对“双碳”战略到底该怎么落实,依然很茫然,因此抱有侥幸和等待观望心理,所谓“识不足而心慌”;有的地方由于过去发展相对滞后,担心落实“双碳”目标会影响经济发展,因此把碳达峰的过渡期当作“两高”项目上马的窗口期,试图在2030年前将碳排放峰值拉高;有的地方调门很高,急功近利,违背了科学原则和“先立后破”方针,比如在没有形成稳妥的替代方案前,就急吼吼的提出要关闭所有煤电厂;还有的地方治理水平不高,“一刀切”或“平时不努力,考核抱佛脚”的现象时有发生,不时引爆舆情,极大影响社会民生和“双碳”信心。▼推进“双碳”行动必须“先立后破”其三,我国能源和电力转型难,面临极大的投资搁浅和社会民生问题。能源供需和电力的发、变、输、配、储都是巨型系统,体量大意味着惯性大,转弯难,决策容不得半点差错,一旦出了差错,则后果严重,纠偏困难。我国煤电厂、超级电网等基础设施的巨额投资存在锁定效应和投资搁浅的风险。据统计,截止到2020年我国煤电厂的平均年龄仅11.6年,而欧洲煤电厂平均年限多在40年以上。如果没有经济可行的碳捕集利用技术(CCUS),提前关闭煤电厂将导致天量的火电投资无法收回。此外,能源转型中的社会公正问题也不可忽视,例如数以千万计的传统化石能源行业从业者的生计问题如何解决,就必须提前谋划,妥善安排。其四,对关键碳中和技术的选择还缺乏系统、深度研究。对未来技术如何组合当前众说纷纭,但主要以行业和部门意见居多,一定程度代表各自利益发声,缺乏客观中立且权威的声音,这也让广大期待为碳中和贡献力量的社会资本不知道听谁的好。如何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关键技术组合,不仅牵涉到能否以较低代价实现碳中和,而且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及能源和电力安全息息相关。以中美对比为例,美国对2050年实现碳中和给出了8条不同的可选技术组合路径,最优碳中和路径(保留部分化石能源)的投入折算成人民币大约是1.09万亿/年,约占GDP的0.41%,最昂贵的碳中和路径(100%清洁能源)成本约为2.56万亿人民币/年,占比GDP约为0.95%。目前我国引用较多的碳中和路径的总投资是139万亿(136万亿),约合3.9万亿/年,占GDP比例高达2%。可以看出,即使对比美国最昂贵的碳中和路径,我国的成本也高出不少。▼我国发展不均衡,广大地区发展需求旺盛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诸多挑战。比如当前我国的考核体制决定了,国家对“双碳”行动的考核是短期考核,对地方官员的任期考核,但目标的实现又要求开展系统、长期、连续的努力。这好比企业经营中的短债长投,会产生周期错配的问题。又如,我国光伏、风力和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分布中心主要位于西藏、云南、内蒙、青海、新疆、甘肃等中西部地区,与如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国家的主要经济中心和用能中心存在空间错配。另外,碳中和不是轻易就能实现的,未来如何对各地方政府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赛马机制/划定红线,打消地方担忧侥幸心理,破解观望、等靠要状态,让率先行动的地方不吃亏等),实现碳中和所需巨额的资金从哪里来(全靠国家投资不现实,如何引流社会资本持续投入需要稳定可预期的政策支持)等,许多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明确。以上都是我国实现碳中和过程中面临的挑战。面对这样一场不能输的博弈,中国该怎么办?实现碳中和,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多约束条件下的多目标寻优过程,放到全球视野则关系到14亿中国人是否还有机会跨入发达国家的行列。随着欧洲主要发达国家一再加码目标,提出2030年碳排放比1990年下降55%,以及2050年甚至2045年实现碳中和,美国拜登政府上台伊始就重返《巴黎协定》,并誓言要再次主导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全球碳中和博弈进入白热化阶段。中国未来可能面临的形势将会异常严峻——要么面临更大的国际压力,被指不愿承担大国责任,国际交往与合作中四处碰壁,举步维艰;要么被迫降低经济发展速度,以减少能源消费的方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民族复兴和现代化进程可能再一次被迫中断。未来的发展之路极有可能是步步惊心,必须慎之又慎。在这场大博弈中,中国必须坚守多重底线。一是要坚守国家自主决定发展(减排)目标和发展(减排)路径底线。中国是一个有着广泛世界影响但同时又受到多方围堵的大国,对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和路径,必须自己根据国情和发展阶段自主决定,绝不能屈从外在压力被人牵着鼻子走,也容不得外来横加干涉打乱我们自己的节奏。二是要坚守能源和电力安全底线。构建以非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体系和以新能源为主要来源的电力系统,是顺利实现碳中和的关键。但道阻且长,这个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转型过程中必须坚持“先立后破”原则,坚决保障能源和电力稳定供应。三是要坚守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底线。实现碳中和的过程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必须为在这场变革中可能受到冲击的群体做好民生保障工作,避免拉闸限电,确保居民生活所需和社会稳定。科技创新是能否打赢碳中和这场大仗的核心关键。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实现碳中和目标,如果没有科技创新,没有关键技术的突破,就是一句空话。创新,不管是科学技术的创新还是制度体制的创新,一定要摆在各个地方政府落实“双碳”战略的首位。绿色能源技术的突破和推广尤为关键,是能否成功迈向碳中和的决定性因素。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电网、输配电和储能技术,以及碳捕集利用技术(CCUS)等,都是亟需突破的关键技术领域。电力、工业、交通、建筑是碳减排的四大关键部门,上述各领域不同程度存在技术短板。必须充分调研摸底当前国内绿色低碳技术现状,密切追踪国际前沿领先技术发展动向,瞄准适合于我国的关键卡脖子技术,尽快形成国家碳中和战略的科技支撑能力。我们还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双碳”推进要拒绝“大跃进”,要有久久为功、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领导干部要有担当,不能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或考核达标而干一些饮鸩止渴的事情。要坚持做难但正确的事情,不要在乎一时一地的得失。只要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比如关键技术在突破,发展质量在提升,即使短期内经济指标难看一点,阶段性考核目标完成差一点,也没有什么关系。要坚持科学和统筹原则推进“双碳”行动。所谓科学,就是要科学评价现状,科学制定目标,科学做出决策。尤其当前“双碳”大热背景下,许多地方病急乱投医,容易被一些不作调查、不搞研究的“砖家”误导,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还可能贻误“双碳”战机。所谓统筹,就是坚持“全国一盘棋”有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绝不是全国所有地方和所有行业都“一刀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各地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差异巨大,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合理配置和优化用能权,在全国范围内让有限的排放配额发挥更大效益。奥巴马曾经在澳大利亚说过,中国人绝不可以过上美国人的生活。因为那样需要好几个地球的资源,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从西方国家二元对立零和思维的角度来说,地球资源是有限的,如果14亿中国人要过上跟自己一样的生活,那么只能从自己这里分走一部分资源。不过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种刀刃向内、自我革新的共融共生共赢智慧。以中国当前的体量和实力,真正能够打败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我们只要坚定战略,坚守底线,坚持做好自己的事情,坚决不让他人打乱节奏,就一定能获得圆满结果。从应对气候变化角度,我们要大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主动承担与自己能力和发展阶段相匹配的责任,在国内把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心更多转移到适应上来。从实现碳中和角度,要把阴谋当阳谋,以碳中和目标为抓手,倒逼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将科技创新置于核心地位,坚持“先立后破”原则和自主决策、能源安全及保障民生三重底线,尽快实现经济发展从资源依赖转向科技支撑。总而言之,碳中和、碳达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绕不过去的双刃剑。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我们每一次大发展跟能源利用升级都有关。煤炭时代成就了英国,油气时代成就了美国,人类即将进入以新能源时代,不管是风电光伏,还是水电核能,中国都已经站在了世界最前沿,相信碳中和时代一定是中国的时代。(本文根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阳平坚博士在2021(第九届)上海固废热点论坛的演讲速记整理,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往期推荐人类发展重要里程碑!碳中和可能成为第五次工业革命重大技术突破!碳排放大户合成氨或将实现零碳逆袭可从空气中吸收CO2!全球最大“空中捕碳”工厂落地冰岛
2021年10月19日
其他

人类发展重要里程碑!碳中和可能成为第五次工业革命

文章来源于:气候变化经济学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即通过平衡二氧化碳的排放和二氧化碳的去除,以阻止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增加导致全球变暖。截至2021年2月,已有124个国家承诺到2050年或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是自1995年联合国大会,特别是京都会议(1997年)、波恩会议(2001年)、巴厘会议(2007年)和巴黎会议(2015年)以来取得的显著进展,各缔约方(国家)对减排作出了越来越具体的约束性承诺。气候影响将会持续到2020年,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均浓度达到了415ppm,远超于1850年工业革命前的285ppm。在1850年至2020年期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了约1.2°C。由于大气中额外的CO2继续产生温室效应,即使我们立即停止碳排放,地球仍将继续变暖。到2050年,碳中和的目标是在2100年前将气温升幅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的1.5-2.0°C以内。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各国作出巨大努力。由于气候变化甚至会威胁到我们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因此这些努力可以被看作是面对气候变化的最后努力。最近的气候变暖已经对我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昆虫、干旱、洪水、野火、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丧失、海洋酸化、冰川退缩、北极和南极冰层融化、海平面上升等等。在我看来,海平面上升是一个特别严重的问题,在本世纪可能会威胁到1亿多人的生存,长期来看可能会影响到更多人。历史上,海平面变化在200米上下,温度变化约10℃,即敏感性为每立方米20米每℃。始新世时期,约4000万年前,地球表面温度比现在高3.5℃左右,海平面比现在高75米左右;大约在2万年前,冰川的最后一次高峰时期,当时的气温比现在低6摄氏度,海平面比现在低125米。尽管自工业化前时期以来,地球表面温度上升了1.2℃,但海平面仅上升了0.24米,根据化石燃料排放情景,到2100年,预计海平面上升幅度在0.3-1.5
2021年10月18日
其他

重大技术突破!碳排放大户合成氨或将实现零碳逆袭

文章经授权转载于:中国化信咨询ID:CNCICConsulting作者:陈丽背景简述氨是重要的无机化工产品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市场上约有
2021年10月15日
其他

可从空气中吸收CO2!全球最大“空中捕碳”工厂落地冰岛

文章来源于:新能源日报作者:黄君芝这个新工厂由瑞士公司Climeworks建造,由附近的地热发电厂提供可再生能源,可从空气中直接吸收二氧化碳,并通过开创性的矿化过程将其永久存储在地下。随着全球脱碳进程的加速,有一种新兴技术逐渐引起了世界领导人和科技巨头们的注意——“直接空气捕捉”(DAC)。本周三(8日),就有一家DAC工厂在冰岛西南部开始投入运营,据称这也是全球目前规模最大的DAC工厂。这个新工厂由瑞士公司Climeworks建造,由附近的地热发电厂提供可再生能源,可从空气中直接吸收二氧化碳,并通过开创性的矿化过程将其永久存储在地下。据称,它每年将能够捕捉4000吨二氧化碳,这大约是790辆乘用车一年可能排出的数量。其特点是新颖的模块化设计,这将是该公司扩大规模计划的关键。具体而言,这家工厂名为“奥卡”(Orca),它坐落在冰岛西南部一片荒芜的高原上,主体是四组巨大的长方形箱体,每组由两个箱体上下排列而成。每个箱体大小与大型标准集装箱相仿,长约12米,内嵌12台风扇。风扇会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捕捉”到海绵状过滤器中。过滤器被加热到大约能烧开水的温度,从而将二氧化碳气体释放出来。这些高浓度二氧化碳与水混合,被泵注入位于地下约1000米的玄武岩洞穴深处,在那里逐渐冷却,随着时间推移,慢慢变成深灰色石头。据悉,在这之前,Climeworks已经与冰岛碳封存技术公司Carbfix合作,成功地将捕捉的二氧化碳安全地锁在冰岛的玄武岩岩层中。这两家公司已在一个试点项目中进行了尝试,但Orca是这对公司的第一个商业规模运作。Carbfix认为,由Orca捕获的二氧化碳被困在岩石中,可以安全地封存数千年。虽然玄武岩在世界各地比较常见,但火山活跃的冰岛特别适合储存二氧化碳,因为它的玄武岩相对较年轻。新的玄武岩能更好地捕获的二氧化碳的,因为它的孔隙更多,让碳有更多的角落和缝隙可以填充。DAC技术与传统的碳捕获技术都不同,在部分科学家眼中是遏制全球变暖趋势的一大利器,但目前成本相当高,也因此引来了不少的批评。批评人士认为,这一技术距离规模化应用可能需要数十年时间。Climeworks工程师克里斯托夫·格巴尔德表示,公司使用这项技术的装置多数为手工制造,而非自动化生产,加上捕集二氧化碳需要大量能源,成本高昂。目前,从空气中直接捕集1吨二氧化碳,成本约为600至800美元,而在没有任何政府补贴的情况下,若想实现盈利,每吨成本应控制在100至150美元左右。他还补充说,公司希望到2030年年底前能把成本削减至每吨大约200至300美元。在他看来,奥卡工厂描绘出“进一步扩大规模和实现真正工业化的蓝图”。Climeworks首席执行官Jan
2021年10月13日
其他

李克强主持召开会议,审议能源碳达峰实施方案

文章来源于:新华社、央视《新闻联播》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家能源委员会会议强调保障能源稳定供应和安全增强绿色发展支撑能力韩正出席10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家能源委员会主任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家能源委员会会议,部署能源改革发展工作,审议“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能源碳达峰实施方案、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家能源委员会副主任韩正出席。会上,发展改革委、能源局作了汇报。李克强说,能源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十三五”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方面共同努力,我国能源发展、结构优化、高效清洁利用等取得明显成效。当前,国际环境和全球能源格局、体系发生深刻变革,我国能源发展和安全保障面临新挑战。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按照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从国情实际出发,处理好发展和减排、当前和长远的关系,统筹稳增长和调结构,深化能源领域市场化改革,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支撑。李克强指出,能源安全事关发展安全、国家安全。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现阶段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能源需求不可避免继续增长,供给短缺是最大的能源不安全,必须以保障安全为前提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着力提高能源自主供给能力。要针对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禀赋,优化煤炭产能布局,根据发展需要合理建设先进煤电,继续有序淘汰落后煤电。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积极发展页岩气、煤层气,多元开展国际油气合作。加强煤气油储备能力建设,推进先进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不断丰富能源安全供应的保险工具。李克强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经济自身转型升级的要求,也是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要科学有序推进实现“双碳”目标,这必须付出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要结合近期应对电力、煤炭供需矛盾的情况,深入测算论证,研究提出碳达峰分步骤的时间表、路线图。各地各有关方面要坚持先立后破,坚持全国一盘棋,不抢跑。从实际出发,纠正有的地方“一刀切”限电限产或运动式“减碳”,确保北方群众温暖安全过冬,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大力推动煤炭清洁利用,提高清洁能源比重,深入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改造,在全社会倡导节约用能,不断提升绿色发展能力。李克强指出,创新是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要加快能源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攻关,强化绿色低碳前沿技术研发。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增强消纳新能源和安全运行能力。完善阶梯电价,深化输配电等重点领域改革,更多依靠市场机制促进节能减排降碳,提升能源服务水平。孙春兰、胡春华、刘鹤、王勇、王毅、肖捷、何立峰和有关单位、部分企业负责人参加会议。往期推荐缺油、缺气、缺电!全球正陷入一场能源危机!一年内数千家碳公司成立!碳资产管理公司亟需规范东北拉闸限电,对碳中和工作有什么启示?
2021年10月12日
其他

天然气连涨14个月!欧洲“卡脖子”问题已经到了紧急关头

文章经授权转载于:地球知识局ID:diqiuzhishiju作者:斯文的樊学长欧洲天然气已经连续涨价14个月,为下游产业带来巨大成本压力的同时,也推高了居民的生活成本。原本为了解决能源短缺与气候变化而推进的绿色能源,却因为天气原因纷纷“趴窝”,发电量很不理想。别来了,真的是一滴也没有辣(图:shutterstock)▼既然这么不靠谱,为什么欧洲还要推进绿色能源呢?真的只是出于环保目的吗?既然欧洲化石能源产量有限,是否存在被卡脖子的隐患呢?西欧国家激进的清洁能源计划西欧国家相对缺少化石燃料,即使是德国著名的鲁尔区,其煤矿中品质最差的褐煤也占较高比例。缺乏优质能源是欧洲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之一。上一次石油危机导致能源价格大涨时,欧洲非常幸运的发现了北海油田,才缓解了燃眉之急。北海油田肥了英国和挪威同时提高了欧洲的能源自给能力只可惜现在已经开采得差不多了▼然而,如今欧盟在能源方面受到双重压力,一方面北海油田日渐枯竭。另一方面经过百余年的工业化进程,欧洲的污染问题一度触目惊心。随着大众环保意识的觉醒,欧盟开始变成全球的环保先锋,出台了非常激进的清洁能源计划。率先进入工业时代的国家,污染史也更长(图:shutterstock)▼欧盟的经济引擎德国,至今依旧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之一,比其他欧盟国家更依赖煤炭。2019年,经过长期谈判,德国政府计划到2038年关闭所有的燃煤电厂,共计84座。这样的举措不可谓不激进。为了减轻煤炭产区在转型期间的阵痛,德国政府也下了血本,计划支出450亿美元以推动相关产业转型。德国汉堡燃煤电厂
2021年10月11日
其他

新型航空燃料!全球首家“碳中和”合成煤油工厂在德国揭幕

文章来源于:央视新闻客户端当地时间10月4日,全球第一家“碳中和”合成煤油生产工厂在德国下萨克森州埃姆斯兰地区维尔特县揭幕。据悉,汉莎航空将是该工厂的首批客户之一。▼“德国之声”网站相关报道截图该工厂运营商阿特摩斯菲尔公司表示,这是全球首次以工业规模生产合成煤油。新工厂将利用维尔特县周边地区的风力涡轮机提供的水和电生产合成煤油,还将使用沼气厂食物残渣和环境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阿特摩斯菲尔公司计划从明年第一季度开始正常运营,届时该工厂的产能将为每天一吨原料煤油。▼全球首家“碳中和”合成煤油生产工厂(阿特摩斯菲尔公司官网视频截图)德国总理默克尔为该工厂揭幕仪式发表视频致辞时说:“为实现到2030年年产20万吨‘绿色煤油’的目标,我们需要大幅提高产能。”从2026年起,德国至少0.5%的航空燃料必须包含新型的电力合成煤油,这相当于每年约50000吨的合成煤油需求量。▼
2021年10月9日
其他

缺油、缺气、缺电!全球正陷入一场能源危机!

Wilson说,屠夫的短缺意味着加工商的产能减少了25%,造成待宰的成猪在农场里积压。英国全国农民工会会长Minette
2021年10月8日
其他

一年内数千家碳公司成立!碳资产管理公司亟需规范

文章来源于:证券时报一年内数千家碳公司成立,碳交易员培训场场爆满,“碳”这一资产火了!▼能源国企探路“碳资产”管理碳资产管理不仅指碳配额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等碳资产的保值和增值管理,还包括贯穿企业运营全程的碳资产综合管理业务,比如碳资产开发、碳盘查、碳审计、碳资产计量、碳资产评估以及低碳品牌建设等。其中,每一类又可细分为若干项,比如碳资产开发,包括光伏、风电、林业碳汇等减排项目的碳资产开发,这又涉及项目潜在价值的评估、项目文件的编制和报批等。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的深入推进以及全国碳市场的启动,碳资产管理存在较大的需求。有需求就有商机,有需求就有市场,这是碳资产管理公司争相设立的原因所在。一些地方政府也已鼓励碳资产管理公司发展,上海今年5月即在《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培育碳资产管理机构和专业投资者,推动其积极参与碳市场交易,推动资产管理机构开展碳核算,开发碳基金、碳信托、碳指数、碳远期等碳金融产品。▼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今年5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然而,碳资管公司数量增多并不意味着质量上升。业内普遍对一年内冒出数千家碳公司的情况深深担忧。一位业内人士听到该消息时,直言“被雷到了”。担忧来自市场的良莠不齐。相当一部分涌入者,尚未搞明白碳资产管理是怎么回事,不排除存在扰乱市场秩序等行为,从而造成劣币驱除良币的现象。担忧来自行业的高门槛。碳资产管理并非没有门槛,而是门槛不低。以林草碳汇开发成CCER资产为例,即便不考虑专业复杂的方法学,还要求必须是人工林、必须是非经济林、必须是为了生态修复和保护目的、必须是乔木且有年限要求等一系列条件。担忧来自人才的短缺。碳资产管理说到底属于服务行业,是人才的竞争,需要一批既懂政策、又懂业务、还得懂金融的碳资产管理人才。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培育或引进专业的碳资产管理人才,即便市场空间再大,对单家公司而言,也只能望洋兴叹。资产管理的本质是基于信任而履行受托职责,实现委托人利益最大化,通俗地讲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碳资产管理的本质同样如此。目前,碳资产管理公司的设立几乎是零门槛,只需在营业范围内加上相关经营范围即可。实际上,我国碳资产管理已有10余年的发展历程,但2010年前后设立的一批碳资产管理公司多数集中在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管理上,针对企业主体实施综合性碳资产管理的公司并不多。如果说此前的碳资产管理属于小打小闹阶段,那么随着全国碳市场的启动,碳资产管理将转向综合化、专业化阶段。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即为资产管理,碳资产管理是否也应借鉴私募基金公司等金融资产管理设定一定的门槛,比如对注册资本金设定一定要求、要有一定数量的熟悉碳资产相关业务的人才等。康桥经济社研究员、香港大学经管学院博士后潘聿航建议,解决碳资管公司之间极有可能低价竞争、在“碳账目”上与企业合谋造假等行为,要充分区分碳资管公司的类型,目前大部分的碳资管公司只是企业碳绩效的内部操盘手,不能被当作公正的外部评价员。总而言之,碳资产管理公司的规范发展宜早不宜迟!往期推荐东北拉闸限电,对碳中和工作有什么启示?碳监测评估试点启动!碳监测市场规模有望达百亿元多地拉闸限电,应该怪“碳中和”吗?
2021年9月30日
其他

东北拉闸限电,对碳中和工作有什么启示?

文章来源于: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1年9月29日
其他

碳监测评估试点启动!碳监测市场规模有望达百亿元

文章来源于:证券日报生态环境部近日发布《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方案》,聚焦区域、城市和重点行业三个层面,开展碳监测评估试点。对此,专家预计,碳监测市场规模有望达到百亿元。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碳监测评估是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前置环节和技术手段,也是稳定推进并逐步扩大碳排放权交易的重要支撑。▼碳交易市场简图
2021年9月28日
其他

多地拉闸限电,应该怪“碳中和”吗?

文章来源于:神通社综合导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也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在这场大考中,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直接相关的“能耗双控”,是考试中一道分值极高的“大题”。要答好这道题,靠的是一步一个脚印,久久为功,尤其是注重功在平时,有规划、有节奏,少干临时抱佛脚的蠢事。这两天,“拉闸限电”的话题突然冲上百度、微博热搜,真是有点猝不及防!按说受到疫情影响和新能源的不断加码,电力供应过剩是人们的普遍认识。据红星新闻报道,有网友表示,停电已持续了3天,并且时间越来越早,手机也没有信号。也有网友提到,因为停电导致城市主干道的红绿灯无法正常运行,部分商铺只能点蜡烛营业。电力不够而停电,似乎是很遥远的记忆了。今年听说过一起,还是发生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由于风电被风雪冻住造成了大面积的停电。这回则是发生在咱们自己国家了,背后原因令人关注。碳6零近期拉闸限电咋回事?我们先来看一条新闻:9月26日,辽宁省工信厅、国网辽宁电力有限公司召开全省电力保障工作会议,对拉闸限电的原因进行了披露:☞7月份以来,由于发电能力大幅下降,造成辽宁电力短缺;☞9月10日起,辽宁外来净受入电力大幅下降,电力供应压力进一步加大,已不能满足全部企业的用电需求;☞9月10日-22日,共启动6轮III级(负荷缺口5%-10%)和3轮IV级(负荷缺口5%及以下)有序用电措施,期间涉及23196户次企业,用电影响范围限制在部分工业企业。☞9月23日-25日,由于风电骤减等原因,电力供应缺口进一步增加至严重级别,辽宁启动3轮II级(负荷缺口10-20%)有序用电措施,个别时段在实施有序用电措施最大错避峰416.92万千瓦的情况下,电网仍存在供电缺口。为防止全电网崩溃,东北电网调度部门依照有关预案,直接下达指令执行“电网事故拉闸限电”。从上面的官方披露中,我们可以看到拉闸限电的第一个原因是7月以来发电能力大幅下降,造成了部分工业企业“有序用电”,而造成拉闸限电最后一击的是9月23日以来,风电骤减等原因。也就是说,拉闸限电的主要原因是发电少了。除此之外,人民日报旗下的“侠客岛”也写了一篇文章解释拉闸限电的原因。文章的题目是《生产旺季搞拉闸限电,咋回事?》。文章写道,自疫情发生以来,大宗商品价格屡创新高,相关企业存在扩张产能冲动,国内疫情控制得好复工复产,海外订单亦火爆,造成国内工业大省能源消耗迅速上升。同时,部分地区将“碳达峰”前的近10年理解为“攀高峰”的时间窗口,抢着上“两高”项目,想提早把住能耗增量“地盘”。文章继续写道,今年上半年多地能耗不降反升,9省区能耗强度、消费总量均被国家发改委给出一级预警。考核压力下,各地又赶紧立“军令状”、加速整改。于是,一些地方就采取强力手段,定指标、压任务,对产业园区和行业强制性限产停工、拉闸限电。据报道,9月23日以来,东北多地发布限电通知,通知称,若电力紧张情况没有缓解,限电工作可能会持续。碳6零缺电情况已波及多地据新京报报道,国家电网客服工作人员表示,实际上,东北地区已经首先对非居民执行了有序用电,但是在执行后仍存在电力缺口,目前整个电网有崩溃的危险,才采取了对居民限电的措施。电力供需紧张情况缓解后,会优先恢复居民用电,但目前时间未知。据悉,9月23日下午16点、17点左右,辽宁沈阳沈北新区、浑南区多地突发停电,有道路因信号灯没电产生拥堵,停电持续到当晚8点至23点不等。据中国基金报报道,一份国网沈阳供电公司的通知显示,近期,受联络线净受能力下降、煤电价格居高不下导致发电厂出力下降等因素影响,辽宁电网供需形势趋紧,短时间内存在电力供应缺口。限电的不止东北。据证券时报报道,广东省内多地工业企业被要求“开三停四”甚至“开二停五”、“开一停六”错峰用电,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带来较大影响。截至9月23日,广东省统调最高负荷需求达1.41亿千瓦,比去年最高负荷增长11%,负荷已七创历史新高。这一情况已引起相关部门重视。9月25日,广东省发改委表示,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将精心组织并全力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近期电力供应紧张状况。9月26日,广东省能源局和广东电网联合发布倡议书,要求全省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带头践行绿色节能办公,空调制冷温度设置不低于26℃,办公场所3层楼及以下停止使用电梯;倡议全省工、商业企业积极参与节约用电,支持配合有序用电实施;鼓励广大市民采取适度节约、绿色低碳的家庭生活方式。碳6零限电不仅是能源紧缺据华夏时报报道,当前随着多地能耗双控政策的升级,已经有16个省份出台了力度不等的限电措施——力度较小四川,要求“暂停非必要性生产、照明、办公负荷”;力度较大宁夏,则要求“高耗能企业停限产一个月”。江苏、广东、浙江等化工大省更是重拳出击,对数千家企业采取了“开二停五”“限产90%”等措施。事实上,限电不仅是能源紧缺问题,也受到国家双控政策和环保等因素的影响。距离我国2030年的碳达峰目标还有8年时间,但是我国的能耗控制仍有待进步。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仅下降了0.1%,能源消费总量上涨了2.2%。今年上半年,发改委印发《2021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一半以上的省份上半年“双控”目标未能完成。“能耗出现不降反升的局面,主要原因就是重点用能企业无序用能、违规用能。”江苏省工信厅副厅长戚玉松表示。随着年终大考的逼近,被“点名”的地区要想扭转局面,必须采取一定措施,力求尽快改善能耗问题。对此,“限电政策和我国用电需求直接相关,也说明了我国经济转型的必要性。”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对此表示。与往年夏季用电高峰时期的错峰用电政策不同,此次限电,“能耗双控”成为各地在采取限电措施中被反复提及的因素。时间紧任务重,面对能耗双控目标考核,多地下发能耗双控的政策文件,要“坚持政府调控和市场导向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对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实行限制。9月16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也提出,要坚持激励和约束相结合,严格能耗双控考核,对工作成效显著的地区加强激励,对目标完成不力的地区严肃问责,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值得注意的是,多地限电已经影响到资本市场。从9月22日晚上起,10多家A股上市公司先后发出公告称,由于供电紧张,为响应当地“能耗双控”的要求,上市公司本身或旗下子公司的生产线临时停产。这些公司包括西大门、ST澄星、天原股份、神火股份、迎丰股份、南京化纤、锦鸡股份、聚杰微纤、晨化股份等。碳6零官媒批评“一刀切”做法人民日报海外版编辑部旗下微信公众号“侠客岛”今日发表题为《【解局】生产旺季搞拉闸限电,咋回事?》的文章,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转发了该文。文章指出,各地全力优化能耗指标、不惜关停生产甚至影响居民生活用电的“一刀切”做法,跟开学前狂补作业一个道理。文章称,今年上半年多地能耗不降反升,9省区能耗强度、消费总量均被国家发改委给出一级预警。考核压力下,各地又赶紧立“军令状”、加速整改。但转眼已近四季度,全年指标如何达成?于是,一些地方就采取强力手段,定指标、压任务,对产业园区和行业强制性限产停工、拉闸限电。文章表示,任务早已明确,目标也很清楚,为啥非要火烧眉毛才想起落实呢?早早就看见红灯,非要等冲线时猛踩刹车,考虑过乘客感受吗?平时不作为,临近考核搞层层加码、玩命突击;平时高喊“绿色发展”口号,实际工作中却一再追逐短期效益,这暴露出一些地方对新发展理念的认识偏差,对绿色低碳转型的谋划不积极。文章进一步说道,“一刀切”要求企业停产、限产,相关产品必因供不应求而价格上涨。又因限产企业多涉及上游原材料,涨价必然导致下游企业利润空间缩减,进而迫使企业将生产成本转移至消费端,提升消费价格,抬高通胀水平。这非但无益于节能减排、转变发展方式,反而给经济社会带来不必要的失序。文章称,做好“能耗双控”的办法有很多:比如,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通过技术升级提升资源利用率;再如,优化地区、产业、企业间的能源梯级利用,借助智慧化管理系统减少能源浪费;还可以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绿色照明、绿色制冷,聘请专业公司设计绿色节能方案等。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也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在这场大考中,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直接相关的“能耗双控”,是考试中一道分值极高的“大题”。要答好这道题,靠的是一步一个脚印,久久为功,尤其是注重功在平时,有规划、有节奏,少干临时抱佛脚的蠢事。往期推荐碳中和重大技术突破!中国科学家首次实现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光大环境等列入试点!生态环境部将开展碳监测评估试点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中国要下怎样一盘棋?
2021年9月27日
其他

碳中和重大技术突破!中国科学家首次实现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

文章来源于:每日经济新闻二氧化碳能合成淀粉吗?对这个貌似天方夜谭的问题,中国科学家给出了肯定和详细的答案。以二氧化碳为原料,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直接人工合成淀粉——我国科学家在实验室里首次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成果北京时间24日由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发表。▼在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实验室,科研人员展示人工合成淀粉样品(9月16日摄)。图片来源:新华社记者金立旺
2021年9月25日
其他

光大环境等列入试点!生态环境部将开展碳监测评估试点

9月23日,生态环境部举行9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主持发布会,并通报了近期生态环境保护相关重点工作进展。他表示,生态环境部正在部署开展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刘友宾表示,为支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生态环境部近日发布《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进行部署。▼新闻发布会现场《方案》聚焦区域、城市和重点行业三个层面,开展碳监测评估试点,到2022年底,探索建立碳监测评估技术方法体系,发挥示范效应,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供监测支撑。▶区域层面,基于现有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背景站及地基遥感站,结合卫星遥感手段,进一步完善监测网络,开展区域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天地一体监测、典型区域土地利用年度变化监测和生态系统固碳监测。▼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城市层面,综合考虑城市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人口规模、区域分布等因素,选取唐山、太原、上海、杭州、盘锦、南通等16个城市,分基础试点、综合试点和海洋试点三类,开展大气温室气体及海洋碳汇监测试点。▼新闻发布会现场▶重点行业层面,选择火电、钢铁、石油天然气开采、煤炭开采和废弃物处理五类重点行业,国家能源集团、中国宝武、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光大环境等11个集团公司开展温室气体试点监测。生态环境部将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统一组织协调,指导有序开展试点,组织做好试点工作的经验交流和成果应用。有机构认为,碳监测是碳排放权交易的重要支撑。监测、报告、核查机制是碳市场建设的基础,如何准确地监测、核算碳排放量是重点和难点,碳监测是辅助核算体系的重要支撑。在“3060”目标下,碳监测市场空间较大,估算监测点和政府监测点的市场达74亿元。如果考虑企业自查和数据披露的需求,碳监测的市场空间更大;同时碳监测的实施会带动常规污染物监测设备的更新换代。随着后续碳监测试点的开展,相关企业将迎来业务机遇。往期推荐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清华大学成立碳中和研究院习近平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重要讲话可吸收41.3%的CO2!“海洋碳汇”成碳中和重要手段
2021年9月24日
其他

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清华大学成立碳中和研究院

文章来源于: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成立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9月22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叶雨婷)今天,清华大学成立碳中和研究院(简称碳中和院,英文名称Institutefor
2021年9月23日
其他

习近平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重要讲话

文章来源于:新华社▲9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题为《坚定信心
2021年9月22日
其他

可吸收41.3%的CO2!“海洋碳汇”成碳中和重要手段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在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上表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对世界的一份庄严承诺。海洋在固碳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据估计,自18世纪以来,海洋吸收的CO2已占化石燃料排放量的41.3%左右和人为排放量的27.9%左右,地球上55%的生物碳或绿色碳捕获是由海洋生物完成的。促进海洋碳汇发展,开发海洋负排放潜力,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而科学准确地核算海洋碳汇的经济价值,则是推动海洋碳汇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壹什么是海洋碳汇?海洋碳汇又称“蓝色碳汇”或“蓝碳”,与陆地上的“绿色碳汇”相对应,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的《蓝碳》报告认为,海洋生物(特别是海岸带的红树林、海草床和盐沼)能够捕获和储存大量的碳,该部分的碳称之为“蓝碳”。此外,许冬兰(2011)、王秀君(2016)等学者也分别从不同角度尝试对海洋碳汇进行定义。综合诸多学者和《蓝碳》报告的研究,我们将海洋碳汇定义为:海洋碳汇是海洋生物通过光合作用、生物链等机制吸收和存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过程和活动,在价值上体现为有固碳能力的海洋生物资源的总价值。海洋碳汇具有一般商品的二重属性,即使用价值和价值。其使用价值体现在:通过海洋生物的碳汇功能实现温室气体的减排,改善人类生存、生活环境质量;其价值体现为:在整个过程中投入了人力、物力、资金和技术进行研究、保护和利用,其中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贰海洋碳汇如何核算经济价值?随着“碳高峰碳中和”目标的明确提出,各地区纷纷在加快海洋碳汇发展、推进海洋碳汇核算、开展海洋碳汇交易试点等方面持续发力。海洋碳汇核算作为一项基础研究工作备受关注。表1
2021年9月18日
其他

能源变“轻”,金融变“重”!碳中和将重塑产业格局

文章来源于:中金公司研究部、中金研究院
2021年9月17日
其他

碳中和愿景下,中国如何进行能源转型?

文章来源于:中国新闻网中新网成都9月8日电
2021年9月16日
其他

央视《焦点访谈》:碳交易如何助力碳减排?

文章来源于:央视《焦点访谈》碳达峰、碳中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双碳”,现在是社会上大家比较关注的一个热点。对于世界来说,“双碳”关系到我们的大国责任、大国担当;对于国内来讲,“双碳”关系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中国要践行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并不容易。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4月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时指出:“中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需要中方付出艰苦努力。”为此,国家也正在出台各种举措,拿出具体办法。这其中,开展碳交易就是重要措施之一。今年7月16日,在前期7个试点省市市场多年运行的基础上,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运行。由于火力发电企业主要使用燃煤、天然气发电,是我国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因此,2162家火力发电企业被首批纳入全国碳市场。张波是华润电力华中分公司负责碳资产的高级工程师,8月23日,张波代表企业在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进行交易系统的网上开户登记。注册、登记、开户,张波忙活的这些事情都是为接下来企业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做准备。那么,碳排放权到底指的是什么呢?这还得从什么是碳排放说起。碳排放指的就是二氧化碳排放,而二氧化碳这种气体和甲烷、氧化亚氮、含氟气体等统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吸收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使大气变暖,产生类似“温室”的效应。碳排放权实际上就是国家针对企业二氧化碳排放发放的许可,也叫配额。我国经济体量大,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比重高,虽然近年来不断推进绿色转型,但如何实现降碳减排,仍然面临较大的挑战。给相关企业发放碳排放配额,对于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有重要意义。发放碳排放配额,也就是碳排放权,这只是一个抓手,如何让这个抓手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需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出场了。碳配额交易以吨为计价单位。华润电力华中分公司下属的宜昌电厂今年盈余了50多万吨的配额,在开户成功后,他们尝试了第一笔交易,既是想了解一下全国的市场行情,也是为以后的大范围交易探探路。既然发放碳排放配额是为了控制企业二氧化碳的排放,为什么这个排放配额在企业间还能相互买卖呢?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占全球人口20%的发达国家排放了70%的温室气体,是当之无愧的“排放主体”。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世界各国都面临着碳减排的挑战。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我国近年来积极参与国际社会碳减排,一方面,积极开展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和升级使得减排效果明显,同时,大力开展能源转型和清洁能源利用。另外,我国的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连续增长,而森林植被可以有效吸收二氧化碳,因此也起到了很好的固碳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的联合国大会发言时表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向国际社会作出的一项庄严的承诺。为更好更快达成这个目标,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碳排放权交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孙桢介绍,目前,碳排放配额是免费分配,分配的基准值是国家参照企业所在行业内相对先进的碳排放水平来确定的,一家企业每年获得的配额就是这个基准值乘以企业当年的实际产量,产量越高,配额越多;但同时,产量越高也意味着碳排放量越高。所以,技术先进、减排能力强的企业碳配额就会产生盈余;反之,技术落后、减排能力差的企业碳配额就会产生缺口。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国家对基准值的标准设定会越来越严,这也意味着每家企业所获得的配额会逐年降低。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是如何促进企业减排,如何发挥降低碳排放总量作用的呢?以华润电力(宜昌)有限公司为例,作为一家2014年上半年投产的中型发电厂,2020年的发电量大约30亿度,可以供应约80万城市人口的生产生活用电。2013年,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启动,根据要求,省内企业的碳排放配额逐年降低。华润电力(宜昌)有限公司碳排放配额开始紧缺,2016—2018年期间,每年都要花费几百万元到碳市场上去购买配额。为了减轻减排压力和降低运行成本,华润电力(宜昌)有限公司先后进行了多项技术改造,共投入近5000万元资金。这个长远账电厂是这样算的:2017年公司发电量约30亿度,供热量420万吉焦,使用燃煤是141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285万吨,多项技改完成后2020年公司发电量还是30亿度,供热量583万吉焦,增加了163万吉焦,燃煤使用量134万吨,耗煤减少了7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266万吨,相比2017年减少了19万吨,实现了碳排放总量的下降。过去,公司每发一千度电,排放二氧化碳0.77吨,现在是0.58吨,同比降低了24%,在行业里处于领先水平。一方面是政策推着走,一方面是市场牵着走,政策手段和市场手段双管齐下,推动企业不断节能增效,实现高质量低碳发展,这正是建立碳排放交易体系的意义所在。9月13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收盘价45.62元/吨,较前一日上涨3.68%。截至9月13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844万多吨。随着配额的逐步收紧,交易价格的上涨是大势所趋,这对于技术落后、排放量高、配额有缺口的企业来说,会面临越来越大的成本压力,但对于技术先进、排放量低、配额有盈余的企业来说是一大利好。碳交易虽然刚刚正式起步,但靠着政策引导、市场运作,已经产生了一定的示范效应。但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现在,很多地方都在积极行动,把“双碳”当作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但推进过程中,也有些地方出现了一些偏差,暴露了一些问题。对此,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的会议就强调,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打好基础,循序渐进、稳中求进,减碳才能见成效,“双碳”目标才能高质量实现。刘世锦:实现碳中和要靠绿色技术,将带来百万亿级别投资31省市碳中和政策汇总!哪个地方的政策力度最大?碳中和成“必争之地”!联想、美的、格力都在如何布局?
2021年9月15日
其他

刘世锦:实现碳中和要靠绿色技术,将带来百万亿级别投资

文章来源于:新浪财经作者:刘世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以后,对国内外产生的影响很大,这既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应该对国际社会承担的责任,更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内在要求。简单说,这个转型并不是别人让我们转,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转。分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广泛深刻和长远的影响。概而言之,这将会带来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将会提供一个重大的技术创新和投资机遇,一场配套的制度变革和创新,一次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系统性重大变革。我想结合近一段时间我们调研看到的情况和在落实双碳目标过程中出现的情况,讨论三个问题。第一,减碳不能单打一,而应该从我国现阶段国情出发,坚持降碳、减污、增绿、增长四位一体协同推进。因为中国总体上还是发展中国家,我们与发达国家有重要区别。发达国家已经度过了工业化的高峰期,所谓碳已经达峰了,污染的问题基本上也解决了。因为发达国家主要以服务业为主,生态环境总体上比较好,特别重要的是,发达国家经济已经进入成熟区。简单说,“苹果已经熟了,你让它高增长也增长不起来。”但是中国是不一样的,我们除了碳的问题之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依然突出。更重要的是,我们有必要也有潜力继续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有些同志会问,这样说会不会影响降碳?“不会,这只会增强降碳,不会减弱。”我举个例子,比如经济学的外部性问题,碳减排和常规污染物治理的外部性有很大的区别。比如,酒店要排出一些受到污染的水或者空气,治理污染压力很大,周边的老百姓要求治理的积极性很高。但是碳减排成本是自己的,好处是全世界的,所以一般而言大家积极性都不高。碳减排和常规污染物的减排具有同源性,同样的污染物,既排碳也排常规污染物。从深圳的经验来讲,同源性达到百分之七八十以上。降碳治污、协同治理实际是用治污比较高的积极性来带动积极性相对比较低的减碳,利用同源性把这两件事情同时推进。我们注意到,在深圳的协同治理处理得相当好。再比如,生态修复、植树造林可以增加碳汇,而碳汇可以中和碳排放。更重要的是,绿色增长,特别是发展绿色技术,大力促进高生产率、低排放或者零排放低成本的绿色技术的创新和推广,既能促进经济增长,也有利于降碳减污增绿。第二,减碳不能搞“运动式”。近期中央财经委会议指出不能搞运动式减碳。最近,我到地方调研。地方的一些领导同志反映最近短期的减排压力很大,甚至影响到了短期的经济增长,也有些报道讲有些地方为了完成减排指标拉闸限电,现在还是夏天有些地方空调都开不了了,这种情况不普遍,只是个别情况,但是需要关注,因为这反映了一种倾向。还有一种情况,现阶段我们推动减排主要采取的还是由上而下层层分解任务目标,用行政性手段实施。当然有些同志说咱们有没有别的办法,短期来看只能如此,找不到什么更好的办法。这条办法的优点是短期内行动比较快,也可能取得成效,但问题是指标分配是否合理,还有搭便车实施成本较高,平衡性较差等等。我们应该明确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关键是用绿色技术替代传统技术,要减少碳排放,而不是减少生产能力,不是降低增长速度,更不是在不具备绿色技术的情况下人为打乱正常的供求秩序。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绿色转型规律和市场规律,否则很可能好事不一定能办好。通常我们讲破旧立新,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但是在绿色转型这件事情上我以为应该是新的不来,旧的不去,这就是最近财经委会议中特别强调的先立后破,我们着眼点还是要放到形成新的绿色供给能力上,确保产业供给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平稳地转化。第三,减碳不能指标错位。近期有一个有争议,即用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的指标实现双碳目标是否合理有效。我们到地方上做调研,目前地方为了实现双碳目标,抓手就是能耗的双控。提出能耗双控的指标是为了鼓励节能,提高能效,限制过度用能,以尽可能少的能源消耗支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这个初衷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对于实现双碳目标有两个问题需要讨论。一个问题是节能并不等同于减碳,同样的能源消耗既可以是高碳的也可以是低碳甚至零碳的,我们的目标是在保证必要能源供应的前提下通过调整能源结构,用低碳或者零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逐步降低碳的含量。我们国家目前人均收入水平刚过1万美元,到2035年根据我们的规划,我们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按现价美元算3万多美元甚至4万美元左右),1万美元到3、4万美元,我们还有相当大的增长空间。其中包括我们的人均能耗,特别是人均电耗,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所以如果能源控制总量控制不当,制约了应有的经济增长速度,同样不符合发展的初衷。另外一个问题是撇开碳排放和常规污染物排放等问题,能耗总量和强度控制到底是用什么办法来处理比较好,是用行政性的办法还是用市场的办法。在这种情景下能耗双控指标实际上是一个成本控制的问题,因为包括能源在内的投入品到底如何用、用多少,只有作为当事人的企业才有可能搞清楚做出正确决策,政府在宏观层面是很难把握得住的。举例来说,近年来光伏发电成本已经相当低了,如果某个企业用这类绿电生产一种高技术含量附加价值的产品,它即便能耗高一点,但因为产生的效益更好,算总账还是合算的。我们建议加快创造条件,用碳排放的双控指标(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控制指标)来替代能耗的双控指标(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以更好地服务于实现双碳目标。当然能耗双控指标还是有用处的,可以作为经济转型的一个评价分析指标。刚才我讲了目前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但是我们还需要看得更远一点。从如何应对上述问题和挑战出发,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应当着力抓好一些对绿色转型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所以下一步重点是要推动两个创新。一个是技术创新,再一个是制度创新。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从根本上来讲要靠绿色技术驱动,要大规模系统性的换技术,也就是用绿色的技术把那些不太绿的技术(灰色的、黑色的技术)和非绿色的技术换下来。这些绿色技术,我提了三个目标,它应该是高技术含量和高生产率的,少排放或者零排放的,与传统产业相比一定要有相当强的竞争力,成本低的。所以要实现这三条,有些同志讲可能很难,其实是可以做到的。以光伏产业发展为例,如果在十年前说光伏发电和燃煤发电成本有竞争大家可能感觉不现实,但是在过去十年的时间里光伏发电的成本降低了80%-90%,现在成本已经低于传统的燃煤发电了。我听有些业内人士讲今后几年时间光伏发电的成本还有可能有较大幅度地降低,所以我刚才讲的那三个目标是有可能实现的,这是下一步我们创新的重点。过去主要是提高生产率,以后重点是低碳零碳、低成本,创新可以做出很多我们过去认为很难做到,甚至做不到的事情,所以重心是要发生转变的。讲技术创新首先是要推广那些已经成熟应用以后能够产生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技术,同时要加快形成激励绿色技术创新推广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过去讲绿色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我们一般认为这两者之间是相互冲突的,比如有些同志讲现在开始环保、绿色发展,可能会影响经济增长,这个情况过去确实发生,因为我们过去的绿色技术、绿色创新重点是在做减法,主要是清除污染,下一步绿色技术重点是做加法和乘法,比如低碳和零碳的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有研究认为会带来百万亿级别的聚集量投资,这个增长空间我们不搞绿色发展是不可能有的。关于制度创新,我想提出一个基本问题。在绿色发展中,市场要不要、能不能起作用,特别是起一个决定性作用。目前来看,客观地说还做不到,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但是随着我们进入碳中和目标下的绿色转型期以后,我们必须要做体制转型,我们应该而且通过努力有可能形成由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这样一个微观基础,制度创新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一项基础性工作就是要建立碳账户和绿色责任账户,首先是要推动碳核算和生态核算,我特别强调核算是绿色转型的基础,不论是行政性的办法还是市场性的办法,前提是把账要算清楚,而且要有一套科学的算证方法,这件事情很重要,很紧迫,迄今仍然是一大短板,但是目前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碳排放的双控指标目前实现起来也是有难度的,原因在缺少一个必要的核算基础。发展绿色金融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绿色的标准问题,何为绿色,很大程度上也是绿色核算的问题。我以为目前绿色核算方面的重视程度和研究进展显然不适应绿色金融发展的需要,所以下一步我们在碳核算生态核算的基础上,第一步先建立起碳的账户和生态账户,再形成包括碳减排、常规污染物防治、生态修复和经济增长四个要素在内的各级政府包括国家省市区、各个企业、每个人在内的绿色账户,确定承担的绿色责任,从经济学的角度就是界定产权和责任,这是市场起作用的基础。各人自扫门前雪,这个世界就会很清洁,应该鼓励各地积极开展这方面的探索创新。通过绿色责任账户把国家的碳中和目标分解落地,推动绿色转型,扎实有效地取得进展。碳中和成“必争之地”!联想、美的、格力都在如何布局?煤电关停?工业下行?盘点关于碳中和的11个误区半年投资规模达405亿创历史新高!谁在悄悄布局碳中和?
2021年9月14日
其他

31省市碳中和政策汇总!哪个地方的政策力度最大?

文章来源于:前瞻经济学人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科学研究表明,过量的碳排放会导致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我国碳排放量从建国初7858万吨到2020年已达到102.51亿吨。为了减少碳排放量,从“十一五”期间就开始节能减排,并逐渐取得成效,2020年9月份的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我国首次提出要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与承诺并在随后再多次重大工作会议和对外问答过程中提到碳中和和碳达峰目标。对此全国各省市也陆续提出了发展目标,本文将对国家层面、地方层面碳达峰、碳中和策的重点内容及发展目标进行深度解读。碳中和、碳达峰国家政策规划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碳达峰是指在某一时刻,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随后逐步回落。本质上碳中和和碳达峰都是为减少碳排放量所设定的目标。早在2005年我国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就提出要节能减排,而我国首次明确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是在2020年9月份的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我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向全世界表示我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并且承诺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0%~65%,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宏远目标。随后自至2021年3月28日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共7次在重大国际场合就“中国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华北地区华北地区历来是我国主要煤炭生产地区,2020年全年我国煤炭产量累计为38.44亿吨,其中山西和内蒙古为煤炭产量最多的两个省份,分别占全国的27.66%和26.04%,合计占比超过50%。随着碳中和和碳达峰任务目标的提出,煤炭又是碳排放的主要能源来源,因此华北地区成为我国传统能源产能结构调整的头号阵地。华北地区在碳中和碳达峰背景下十四发展的主要目标和规划和2021年重点任务是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加快传统能源能源结构的的改革,推进煤炭安全高效开采和清洁高效利用。华东地区华东地区包括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山东,华东地区自然环境条件优越,物产资源丰富,商品生产发达,工业门类齐全,是中国综合技术水平最高的经济区。轻工、机械、电子工业在全国占主导地位。铁路、水运、公路、航运四通八达,是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地区。但经济发达的背后意味着高占比的能源消耗,根据2020年国家能源统计年鉴所披露的相关信息,我国2019年华东地区总能源消费占比达29.69%,是我国七大地区中能源消费量最多的地区。为了迎合国家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在华东地区各省份的十四五规划目标中主要是加快新能源对传统石化能源的结构替代,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以山东为例,其十四五目标是打造山东半岛“氢动走廊”,加快氢能源的发展。安徽、浙江等省份更是在十四五规划和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中对非石化能源替代以及装机量提出了明确的量化目标,坚决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实施碳达峰行动。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是我国传统工业发展地区,东北地区主要有沈大工业带、长吉工业带、哈大齐工业带三个工业带。形成了辽中南城市群、哈长城市群两大城市群。主要工业城市有沈阳市、大连市等。尽管受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产能过剩、冗员过多、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东北工业有所衰落,但目前东北地区仍然是我国中国中工业大省,其坐拥鞍钢、沈阳第一机床厂和大庆油田等工业能源大厂,因此东北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问题也较为严重。结合区域发展特性,东北地区各省十四五规划目标和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中主要以发展能源替代和建设绿色工业园区为主。华中地区华中地区包括河南、湖北、湖南三省,华中国土总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5.9%。华中地区位于中国中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游地区,涵盖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由于华中地区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建材生产区域,因此工厂分布也较为广泛,碳排放压力也较大。根据中国碳排放交易网公布的数据来看从2013年各地试点以来,湖北省的碳排放权交易总额为七个地区之中最高为16.88亿元。为了落实碳达峰和碳中和,华中地区各省在政策行动上积极落实国家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华南地区华南地区,位于中国南部。包括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及澳门特别行政区。华南地区是我国制造业发展区域,拥有众多制造加工厂商以及电子设备厂商。并且广东省是我国七个碳排放交易试点地区中碳排放权交易总额仅次于湖北的省份。因此有较大的节能减排需求。另一方面,华南地区紧邻我国南海,海上资源丰富,发展风能、海洋能和太阳能的自然条件优越。因此在我国华南地区十四五发展目标和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中关于节能减排的方向主要是利用沿海资源大力推进发展清洁能源,推动传统产业生态化绿色化改造等。西南地区西南地区包括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共五个省市区。西南地区位处于长江中上游,覆盖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南部,在发展水力发电和光伏发电以及风力发电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在西南地区各省政府在十四五规划目标和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也主要围绕着水力发电和风电等新能源发电项目为主。其中云南和西藏等省份更是在2021年工作任务中直接提出了相关项目建设要求和目标。西北地区西北地区是中国西北内陆的一个区域,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的西北部。西北地区深居中国西北部内陆,具有面积广大、干旱缺水、荒漠广布、风沙较多、生态脆弱、人口稀少、资源丰富、开发难度较大、国际边境线漫长、平均海拔较高等特点。由于我国西北地区的地理特点,其白天日照充足,常年降雨较少,风沙较多且地势较广,不利于电网的铺设反而非常利于开发光伏和风电项目,因此历来是我国清洁能源建设的示范地区。相比于其他区域,我国西北地区十四五规划目标和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在大力推进托大新能源的同时,还积极布局电网的深入覆盖。碳中和成“必争之地”!联想、美的、格力都在如何布局?煤电关停?工业下行?盘点关于碳中和的11个误区半年投资规模达405亿创历史新高!谁在悄悄布局碳中和?
2021年9月13日
其他

碳中和成“必争之地”!联想、美的、格力都在如何布局?

本文来自于:雷锋网发展到今天,“碳中和”的重要性已经成为不言而喻的社会共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实现“碳中和”?毫无疑问的是,在实现“碳中和”的道路上,数以千万计的各类企业是至关重要的参与者。其中,科技公司的角色尤为关键。从目前已有的情况来看,Google、Apple、Facebook等世界级科技巨头引领了100%可再生能源的潮流——同时,中国科技企业也已经在纷纷致力于“碳中和”。它们当中,有的以绿色材料取代传统材料,有的通过智能家电实现智能遥控,有的研发节能的空调制冷系统,有的则打造绿色供应链——不约而同的是,这些科技企业正在通过创新,融入到“碳中和”的蓝图中去。基于此,雷锋网采访和梳理了部分在碳中和方面走在前列的中国科技企业的打法和亮点。联想左手绿色材料,右手技术创新作为中国的高科技制造企业,联想不仅通过打造节能环保的绿色产品、推动循环经济、推进节能环保、绿色技术创新等方式实现具有联想特色的低碳发展之路,更通过绿色制造、绿色供应链体系,引导和带动整个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实现低碳转型。在绿色材料方面,从2007年开始,联想开始在联想台式机、笔记本、显示器、服务器等产品上全线应用废旧塑料再生技术,总计减少碳排放约6万吨,相当于种300多万棵树。在绿色包装方面,自2008年以来,联想在行业内率先引入可降解竹及甘蔗纤维包装等技术,减少包装材料用量3,100吨。仅在2019/20财年,包装消耗量就减少560吨。在绿色能源方面,联想还在合肥工厂建造了太阳能光伏项目,通过光伏一期和二期建设、空压机能效提升和热回收、水蓄冷改造和锅炉低碳改造等绿色工程项目累计减少碳排放量6284吨,相当于种35万棵树。针对生产环节上的技术创新,联想在个人电脑生产制造基地联宝工厂推广使用的新型低温锡膏技术(LTS)改变了电子产品制造业十几年来的高热量、高能量、高排放的难题。目前低温锡膏已经实现在PC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可节省高达35%的碳排放,实现年度节约碳排放1087吨。同时,联想先进生产调度系统(LAPS)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生产线闲置等方式,每年节省超过2696兆瓦时的电力,可减少2000多吨二氧化碳的排放,相当于每年种11万棵树。另外,这些举措也带动了联想供应链企业的整体转型。多年来,联想将自身减排实践推广至一级供应商及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促使供应商承诺减排、加大新能源使用力度。美的“智慧楼宇”为切口,智能家电来加持美的助力碳中和选择“智慧楼宇”作为切入点。智慧楼宇被誉为智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器,是“新基建”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随着今年两会期间,“碳达峰”、“碳中和”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如何降低暖通空调系统的能耗,成了行业关注的焦点。碳中和背景下,对楼宇系统产品提出两大要求:一是大幅度提升能效;二是灵活响应电网调节需求,美的在2020年推出的第六代热回收产品——超宽范围三管制热回收系统,可以在零下15至零上48摄氏度的超宽范围内作业,具有高舒适性、高能效、超低温小容量启动等特点。同时,美的发布《美控三大神经系统构建下一代智慧建筑》,重点布局智慧建筑全产业链,聚焦打造智慧建筑三大神经系统。美的暖通与楼宇事业部上海美控公司总经理孙靖表示,如把建筑比作人,美的暖通与楼宇的目的是构造出建筑的头脑、心脏、皮肤、骨骼、呼吸系统以及代谢系统,将建筑打造成一个有温度、可感知、会思考的生命体。而美的旗下专注于智慧建筑的“美控”(上海美控智慧建筑有限公司)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便是连接各器官的“神经系统”。其中,美控的全系列楼宇自控产品,如DDC控制器、M-BMS楼宇自控系统等空调及弱电相关软硬件核心产品,可以被理解为建筑的“自主神经”;其次基于行业场景,整合业务专项系统的集成,例如医院中的智慧门诊、智慧病房,轨道交通中的智慧站台、高效机房等行业应用则是第二大神经系统——“周围神经”;而第三大神经系统——“中枢神经“,则代表着针对智慧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服务,美控基于美的集团基础科研、先行研究、创新中心、高端制造、工程实施、合作网络等优势,实现从顶层设计、施工、调试到数字化运维平台的整合,以安心、舒心、低碳、增效为愿景,最终构建属于使用者的“智慧建筑”。另外,美的积极发展对外合作,携手国家电网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共同打造白电领域的首批“碳中和”智能家电,首批合作家电覆盖多个智能家电品类,并将于今年推向市场,促进“碳中和”在家电行业的落地。格力打造绿色制冷技术,建设智能家居系统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时代背景下,格力电器在节能创新技术领域的新突破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导向性,也成为制造业企业以科技创新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生动实践。早在2011年12月,格力永磁同步变频离心式冷水机组经中科院、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制冷学会、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等权威机构专家一致鉴定为“全球首台高速大功率的直流变频离心机组”,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今年的制冷展上,格力官宣了新品10kV高压直驱永磁同步变频离心机组,该机组在稳定性、节能性相较于同类型机组又有了新的突破。近几年,格力永磁同步变频离心式冷水机组以“碾压性”的高效制冷、省电节能等优势屡屡中标国内外超级工程——人民大会堂、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中国尊”、国核压水堆示范工程及一些地区的国核核电站、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交通枢纽等等。格力核心科技遍布国内外地标建筑,其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2015年格力电器代表民族品牌中标北京人民大会堂离心机采购项目,这也是中国民族品牌空调产品首次入驻北京人民大会堂。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格力永磁同步变频离心式冷水机组自2015年安装以来,人民大会堂年平均耗电量降低31万度,节电率近32%;同时机房环境明显改善,最高噪声仅80分贝,全方位展现了民族企业的社会责任。除了绿色高效制冷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和成功应用之外,格力打造的智能家居系统也围绕“碳中和”目标而进行优化。例如,格力“零碳健康家”以格力光伏G-IEMS局域能源互联网系统为基础,让家居自主实现“发电”“储电”“用电”“管电”一站式能源管控,为全屋家电用电供能打造环保型智能家居系统。海尔深耕园区,前端后端齐发力海尔的中德工业园位于青岛市黄岛区,是国际先进的工业4.0示范基地,承担中央空调、滚筒洗衣机、特种冰箱等产品的生产。为了助力碳中和,海尔在其工业互联网平台——卡奥斯赋能之下,将该园区打造成为了全球首个实现碳中和的“灯塔基地”。卡奥斯智慧能源总控平台,实现“三流合一”。该平台结合了能源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以及海尔多年的能源运营管理经验,实现了能源流、数据流、碳追溯流的“三流合一”。系统可以对园区电、水、气、热、压缩空气、污水处理、喷泉、光伏、照明、电梯等能源动力的产输配用全环节进行集中、直观的动态监控和数字化管理,改进和优化能源平衡,对园区能源系统管控和调度,提升整体效率。针对前端,海尔在13万平方米的园区屋顶上,年内将完成总装机量13.5兆瓦的光伏发电系统的建设,年发电量超1500万度,折合约减少1.3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利用当地优质的风力条件,计划建设3台3兆瓦的低风速风机,年发电量预计为4080万度,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5万吨。园区降低化石能源使用,约合植树造林4.8万亩。针对后端,海尔中德工业园区为制造、生产型园区,针对能源使用特点,在后端降低单台能源消耗。卡奥斯不仅赋能海尔中德工业园区成为全球首个实现碳中和的“灯塔基地”,还以该园区为模板,打造提升能效、清洁能源、净零排放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标准化模式,并迅速复制到全国15个工业园区,55个互联工厂实现全面覆盖,预计在2050年实现全国范围内海尔集团工业园区达到碳中和。TCL独具一格,开辟半导体新赛道作为“中国电视的全球领跑者”,TCL在终端产品上一直努力将环保理念融入产品开发的全生命周期,从产品设计起即考虑节能降耗的需求,研发采用节能降耗技术,并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能效,减少产品在生产与使用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在更低功耗、更具环保优势的Mini
2021年9月10日
其他

煤电关停?工业下行?盘点关于碳中和的11个误区

文章经授权转自:身边的经济学ID:jjchangshi作者:安永碳中和课题组在探索“碳中和”的道路上,有些地方和企业只会蹭热度、追热点,热衷于打标签、发牌子,碳中和“帽子”满天飞。究其原因,是仍未将“碳中和”理解透彻。那么究竟什么是碳中和,众人又对它有何误解呢?全球气候变化正在对人类社会构成巨大的威胁......2020年,全球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高达315亿吨,并且仍在不断增长!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高温热浪、生态环境破坏……人类生存的环境面临严峻形势。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挑战——既要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又要保持经济的稳步增长。为阻止气候进一步恶化,我国提出“30·60”双碳目标(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对全球减排战略意义重大。然而在探索“碳中和”的道路上,有些地方和企业只会蹭热度、追热点,热衷于打标签、发牌子,碳中和“帽子”满天飞。究其原因,是仍未将“碳中和”理解透彻。那么究竟什么是碳中和,众人又对它有何误解呢?以下,Enjoy:01
2021年9月9日
其他

"碳中和"产业图谱:电力、汽车与碳捕集

文章经授权转自:城市产业动力研究院ID:ybconsulting作者:戴立群导读:中国碳排放总量在全球的比重不断上升,中央政府对碳减排目标持续加码,逐步形成碳达峰、碳中和的“3060”目标。根据“碳中和”机理,实现双碳目标主要路径包括重点领域部门减少碳排放、生态固碳与技术固碳合力增加碳吸收、逐步完善碳交易市场、构建绿色金融配套体系等。未来,“碳中和”主题下可加速商业化落地的技术方向包括固态电池技术、新材料技术、智慧车路协同技术、存算一体AI芯片等;而根据与碳减排的相关程度,结合“碳中和”主要路径,可大致描绘“碳中和”产业图谱及重点领域在零碳革命之下的发展趋势。壹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与内涵解析1.“双碳”目标背景①中国承诺“3060”目标,充分体现大国担当2020年9月,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期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力争2030年前CO2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2020年12月,国家主席习近平于气候雄心峰会(CLIMATEAMBITION
2021年9月7日
其他

李克强出席2021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文章来源于:中国政府网国务院总理李克强9月3日以视频形式出席2021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并宣布论坛开幕。李克强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能源高质量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近年来,中国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调整优化能源、产业结构,狠抓节能减排,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前不久,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中国正式上线。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2021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开幕式▼李克强强调,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病毒迭代变异,世界经济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全球绿色和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各国应密切合作、共克时艰,努力实现谋发展与绿色转型并行不悖、相互促进,推动转型升级。李克强就此提出三点建议:▷一是秉持科学精神和务实态度,合理推动能源清洁利用和低碳转型。各国应尊重、运用科学,平稳有序、尽己所能推进能源消费和生产方式转变。要控制总量,坚持节能优先。调整结构,提升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注重创新,加强清洁能源科研合作、技术转移和成果普及。更新观念,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新风尚,打造人人可为、人人参与的绿色低碳社会。▷二是结合历史责任和国情实际,持续推进全球气候治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气候变化的历史责任不同,发展需求和能力也存在差异。要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高度重视发展中国家的关切与诉求,加大技术、资金、能力支持,帮助他们在发展中实现绿色低碳转型。▷三是强化政策协调和结构改革,携手实现世界经济均衡、绿色、可持续复苏。各国疫后复苏绝不能重回高污染、高排放发展的老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宏观政策力度的关系,加强宏观政策协调,推动结构性改革,培育和壮大新动能,以更低的代价推动全球经济均衡复苏、绿色复苏、可持续复苏。李克强指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要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让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过程中实现低碳绿色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才能实现。我们将坚持实施能源安全新战略,推进能源消费、供给、技术、体制革命,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切实推进能源转型。在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的同时,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手做“减法”,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产能规模;一手做“加法”,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新动力。本次论坛以“能源
2021年9月6日
其他

碳排放管理员火了!培训班学员从几十人到几百人

文章来源于:广州日报刘阳对着计量表抄录发电量、天然气使用量等数据▲刘阳在电脑前进行碳排放计算▲日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开市”,“碳排放权”可如商品一样进行交易。而碳排放管理是技术性、综合性较强的工作,需要掌握碳排放相关的技术,因此,绿色新职业“碳排放管理员”应运而生。“碳排放管理员”职业定义为:从事企事业单位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监测、统计核算、核查、交易和咨询等工作的人员。该职业包含“民航碳排放管理员”“碳排放监测员”“碳排放核算员”“碳排放核查员”“碳排放交易员”“碳排放咨询员”6个工种。从业人员将在碳排放管理、交易等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推动温室气体减排。壹做好碳排放日常管理“碳”看不见、摸不着,“碳排放”如何进行核查、计算、交易?记者来到中国华电广东公司旗下的广州大学城华电新能源有限公司(简称“华电大学城公司”),厂区内建有两套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利用天然气发电。该公司的碳排放管理员刘阳戴着安全帽,手拿日报表,对着计量表抄录发电量、天然气使用量、供热量等数据。“我每天要做机组运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工作,这些数据亦会汇总做成月报、年报。”刘阳介绍。做好统计分析工作还需要各部门配合,值班人员将现场的机组数据记录到系统里,并每天报给刘阳进行汇总和分析。碳资产管理得当是企业收益,管理不当则是企业成本,因此碳排放管理员是一个技术性、综合性较强的工作。作为碳排放管理员,还要进行碳排放计算,这对于学习信息技术出身的刘阳来说不是难事。碳可以进行交易,不足则需采购补充。为做好这个岗位,刘阳保持学习,学习碳排放的新政策。企业设立碳排放管理岗,是为了研究怎样去减排、控排,同时对碳资产进行管理。“如能耗同比或者环比差异较大,需向生产技术部门反映情况。”刘阳表示,要想办法实现对综合能源消费量的控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刘阳认为,“碳排放管理员新职业发布对专业水平的要求更高了,要学会准确分析问题、原因,在进行碳资产管理时也要留意市场情况。”据悉,2013年12月,华电大学城公司完成了广东省碳交易市场首单交易,出售配额2万吨,出售价格61元/吨,收入121.39万元。贰碳排放管理岗为企业降低排放成本中国华电广东公司副总经理毕于恒介绍,在生产技术部设置碳排放管理岗,主要负责国家及广东省碳排放相关政策研究,碳排放量管理机制建设,监督指导区域各电厂做好排放量统计、核查及分析,管控区域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等指标,结合技术改造和管理降耗等手段,持续降低碳排放量。同时,在市场营销部设置碳交易管理岗,负责国家及广东省关于碳排放权、CCER、绿证及可再生能源电力交易等相关政策研究,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建设,统筹开展碳资产交易等工作,实现碳资产的保值增值和降低企业排放成本。基层单位设置碳排放交易管理岗,负责本企业的碳排放量统计、分析及交易等相关工作。“另外,我们区域公司及发电企业均建立碳排放交易管理办法,规范和明确管理和决策流程,有利于营造全员节能减排降碳的良好氛围。”毕于恒表示。叁绿色低碳催生碳排放管理人才据了解,广东自2011年起探索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13年底碳交易市场正式启动。截至2021年6月底,广东碳交易市场配额现货累计成交1.89亿吨,占全国各区域碳市场总量的38.46%。“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后,机构和个人开户的热情较高,碳交易较活跃,每日成交量超10万吨。”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培训业务负责人张辰介绍。近年来,广东不断创新碳金融产品和服务、绿色金融认证标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向绿色低碳转型,催生了碳排放管理员新职业。“广东碳交易市场开放较早,我们亟须普及碳交易知识,培养碳资产管理意识。”张辰表示。从2013年起,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开设碳交易从业人员能力培训班,广州已开设了30多期课程。“近年来,学习的人数逐渐上升,综合能源企业、造纸企业等纷纷来学习,每期学员也从开始的几十人到现在的几百人。”张辰介绍。碳排放涉及采购燃料、生产过程、废水废料处理等整个生产流程。各地纷纷按下碳排放管理人才培育的“启动键”▼不少电力企业、水泥企业等都设有碳排放管理员岗位。未来只要涉及到碳排放的企业,都需知道自己的排放情况、规划减排目标。随着新职业的发布,将为行业培养更多专业人才,推动节能减排。开展碳排放大调查!环境部发文推进生态工业园区碳中和工作碳金融+碳服务!沈阳将打造碳中和绿色产业集群颠覆性技术!人工光合作用能补齐碳中和最后一块拼图吗?
2021年9月3日
其他

开展碳排放大调查!环境部发文推进生态工业园区碳中和工作

国内首个可再生能源“碳中和”智慧园区落地北京亦庄金风智慧园区▲生态环境部日前发布《关于推进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的通知》,具体如下: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进一步落实《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中加强发展低碳经济的通知》等有关要求,充分体现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以下简称“示范园区”)在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动区域绿色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将碳达峰、碳中和作为示范园区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践行绿色低碳理念、强化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培育低碳新业态、提升绿色影响力等措施,以产业优化、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宣传推广、项目示范为抓手,在“一园一特色,一园一主题”的基础上,形成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方案和实施路径,分阶段、有步骤地推动示范园区先于全社会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二、重点任务(一)优化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积极推动示范园区产业结构向低碳新业态发展。按照增加碳汇、减少碳源的原则,限制和淘汰落后的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开展技术革新、管理创新,实现生产过程节能减排,促进能源结构的调整改善,同时积极引入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主要特点的低碳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使区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二)推动低碳技术创新应用转化。充分利用示范园区中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研发能力,开展能源替代技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工艺降碳技术、低碳管理技术等有利于促进碳达峰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在示范园区层面建立低碳技术企业孵化器,推动低碳技术的产业化。(三)构建双碳目标管理平台。在示范园区管理平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智慧化和大数据技术,增加和完善碳达峰、碳中和管理功能,按照减污降碳协同控制理念,对示范园区开展清洁能源替代、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持续调整改善示范园区能源结构所产生的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进行有效地的跟踪和评估,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四)强化绿色低碳理念宣传教育。加强示范园区内企业员工、居民碳达峰碳中和理念的教育和宣传,促使公众在生产、生活和消费行为模式中向减碳降碳方向转变,力行低碳出行、使用低碳产品。三、现阶段工作安排(一)强化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1.在示范园区建设过程中,所有示范园区均应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为重要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实施路径举措。2.上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举措落实情况作为示范园区创建、验收和复查评估的重点考核评价内容。3.在各示范园区年度报告中,应认真总结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经验和取得的成效,并提出下一年度的具体目标和落实举措。(二)摸清底数,开展示范园区碳排放现状调查开展示范园区碳达峰现状摸查,请创建园区和命名园区于2021年9月30日前报送2016-2020年的《园区年度碳排放基础数据表》(模板见附件1,每年度填一张表)及必要的文字说明。(三)编制《园区碳达峰碳中和实施路径专项报告》充分响应“3060”双碳目标要求,请创建园区和命名园区于2022年报送年度评价报告时一并提交《园区碳达峰碳中和实施路径专项报告》(编制大纲见附件2),回顾“十三五”时期示范园区建设过程中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分析碳排放和碳汇现状,评估与碳达峰碳中和的差距,科学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路径,提出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拟开展示范园区创建工作的工业园区,提交的示范园区创建申请材料应包括《园区碳达峰碳中和实施路径专项报告》。四、材料报送要求上述材料均报送至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科技与财务司),纸质版材料一式三份加盖园区管委会公章,同时将电子版材料发送至电子邮箱,科技与财务司将组织对报送材料质量开展评估审查。材料编制过程中如有疑问,可咨询技术支撑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联系人及联系方式:(一)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刘勇华、王帅电话:(010)65645390、6564538传真:(010)65645400邮寄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长安街12号电子邮箱:touzichu@mee.gov.cn(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2021年9月2日
其他

碳金融+碳服务!沈阳将打造碳中和绿色产业集群

文章来源于:央广网新闻发布会现场(央广网发马瑛摄)▲央广网沈阳8月26日消息(记者马瑛)沈阳市将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利用市场机制打造碳资产管理和碳核查产业集群、碳金融产业集群、“碳金融+碳服务”的绿色产业集群。这是记者在沈阳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的。目前,沈阳市能耗排名前500家的企业已纳入碳排放权交易配额管理的重点排放单位,全市控排企业碳配额总量约为2700万吨。数据显示,纳入沈阳市碳排放权交易配额管理的重点排放单位主要涉及机械设备制造、供暖、化工、陶瓷等行业。其中机械设备制造行业涉及企业最多,为161家,供暖行业涉及企业其次,为97家,另外还包括化工企业49家、陶瓷企业29家。据介绍,非控排企业和个人在沈阳市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依法依规完成注册登记和开户后,也可以参与交易。辽宁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目前,非控排企业和个人只能购买重点控排企业的配额及政府预留拍卖的配额。当非控排企业和个人持有一定碳配额量时,可根据相关规则,自由参与碳交易。据了解,沈阳市未来将打造碳资产管理和碳核查产业集群;同金融机构共同研发碳债券、碳基金、碳信托等绿色金融产品,逐步形成碳金融产业集群;围绕交易场所逐步引入碳咨询服务、低碳技术服务等行业企业及科研机构,打造“碳金融+碳服务”的绿色产业集群。颠覆性技术!人工光合作用能补齐碳中和最后一块拼图吗?永久封存超146万吨!我国首个海上CO₂封存项目启动上海、北京、江苏……地方版碳达峰路线图密集出炉
2021年9月1日
其他

颠覆性技术!人工光合作用能补齐碳中和最后一块拼图吗?

文章来源于:虎嗅APP你在蚂蚁森林集齐多少张环保证书了?你乘地铁、点环保单外卖、骑共享单车,每天收集能量,三五个月能在阿拉善种下一棵小树。你的每一棵树都是一个小小的碳汇,都在为减缓地球温升助力。碳汇(Carbonsink)是指能吸收二氧化碳的森林、土地或海洋,他们能依靠自然的能量分解或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因此,植树造林是缓解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之一,但仅靠种树来实现40年后的碳中和目标是完全不够的。我们来做一道题:如果要中和掉中国在去年一整年的碳排放,需要多少树?一棵树一年能吸收大约30公斤的二氧化碳,2020年中国的碳排放量将近99亿吨,这需要3300亿棵树才能将中国去年全年的碳排放量抵消掉。从上线到2019年4月,蚂蚁森林种下一亿棵树,占地933平方公里。如果想仅靠种树来实现中国的碳中和,我们需要308万平方公里的森林,超过国土面积的1/3。是树的吸收效率太低吗?不,不是大自然不努力,只能说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蓬勃,其身后的确背负着全球最大的碳排放量。但你是否想过,假如能加速树叶的光合作用,加速碳汇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和转化效率,这道题会不会有其他的解法?壹如何解开碳中和的“二元n次方程”?自国家宣布“双碳”目标以来,碳中和迅速从学术界出圈走红,成为公共辩论的高频词汇,热度经久不衰。碳中和的解法,无疑两条路——源头减碳和末端治理。大部分二氧化碳来自于化石燃料的燃烧。源头减碳,就是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国家大力补贴风力与光伏发电,积极推动电动汽车的普及,就是通过利用更清洁的能源替代化石燃料,从源头上减少二氧化碳产生的做法。但是,人类劳动生产不可能完全实现“零碳化”,且不说可再生能源生产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还是会需要一定的传统能源方式补充;更重要的是,人类的活动会不可避免的产生二氧化碳,“堵不如疏”,相比于花大力气去在每个碳排放的细枝末节上进行处理,末端治理是更好的中和碳排放的不二法宝。对二氧化碳的末端治理方案是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Carbon
2021年8月31日
其他

永久封存超146万吨!我国首个海上CO₂封存项目启动

文章来源于:碳客Lab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项目▼8月28日,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对外宣布,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正式启动,将在南海珠江口盆地海底储层中永久封存二氧化碳超146万吨,相当于植树近1400万棵,或停开近100万辆轿车。这是我国海洋油气开发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一步,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探出了一条新路。壹首个CO2封存项目为何落地恩平?该示范工程位于珠江口盆地,距香港东南约190公里,所在海域平均水深80多米,是恩平15-1油田群开发的环保配套项目。恩平15-1油田有何不一般?第一,二氧化碳超多!它是南海东部首个高含二氧化碳的油田,天生二氧化碳含量非常多,若按常规模式开发,二氧化碳会随原油一起产出地面。将这些二氧化碳进行回注封存,是处理油藏产出二氧化碳的有效方式之一。二氧化碳回注封存▼第二,恩平的地质构造条件非常适合封存!油田浅部水层为自圈构造,圈闭面积大,“囤货力”超强,水层上部发育多套泥岩,盖层密封性好,可将二氧化碳气体牢牢锁住,水层埋藏深度浅,储层物性好,能减小注入压力。贰CO2怎么封?封在哪?今年以来,中国海油开展适应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的地质油藏、钻完井和工程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成功研发了海上平台二氧化碳捕集、处理、注入、封存和监测的全套技术和装备体系,填补了我国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术的空白。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意图▼简单来说,就是油和伴生二氧化碳气体一起从地层采出之后,经过装置将二氧化碳分离出来,再进行脱水干燥和压缩两个主要流程,之后就可以通过回注井注入地下,封存在已经找好的“容器”里了。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总工程师
2021年8月30日
其他

上海、北京、江苏……地方版碳达峰路线图密集出炉

文章来源于:新华社新华社北京8月27日电《经济参考报》8月27日刊发记者向家莹采写的文章《地方版碳达峰路线图密集出炉》。文章称,在“双碳”目标指引下,地方版碳达峰路线图正加速浮出水面。根据各地披露的“十四五”规划,上海、北京、江苏等多个省市提出力争率先、提前实现碳达峰的要求。地方层面的具体实施方案近期密集出炉,整体来看,优化产业、能源结构仍是“重头戏”。值得注意的是,在严控“两高”项目的同时,多地也通过建设近零碳排放示范区加大正面引导。北京顺义“零碳生态住宅”▼由于各地在经济模式、碳排放总量、结构、行动进展和趋势上均存在差异,因此专家建议各地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研究确定各自达峰方案、达峰重点和实施路径,实现差别化和包容式低碳转型。在配套政策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财政、税收、价格等鼓励性经济政策,引导资金、技术流向绿色、低碳领域。壹各地加速出台长期规划“十四五”是碳达峰的窗口期和关键期。按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十四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要分别降低13.5%、18%。2020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根据今年来各地披露的“十四五”规划,已有上海、北京、江苏等多个省市提出争取率先、提前实现碳达峰的要求,部分地区甚至已经完成碳达峰目标。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霍学文在“2021中国货币经纪论坛”上表示,目前北京已经实现了碳达峰,下一步将会逐步实现碳中和。北京统计年鉴数据也对此予以佐证,2019年,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已经低至1.81%,而在2010年,这一比例还高达29.59%。北京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霍学文▼在明确时间表的同时,各地碳达峰具体实施方案也在加速出炉,整体来看,通过优化产业、能源结构实现降碳仍是“重头戏”。江苏省印发的《江苏省生态环境厅2021年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计划》提出,构建“1+1+6+9+13+3”碳达峰行动体系,并表示要推动重点领域碳达峰工作,严控新上高能耗、高污染项目。上海市政府发布《上海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把降碳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持续推动能源、工业、交通和农业四大结构调整,广泛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体系建设。《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指出,初步构建全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大幅提升全省绿色低碳前沿技术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减污降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抢占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制高点。与此同时,记者了解到,包括上海、宁夏、天津在内的多个省区市碳排放达峰行动相关方案已在加紧编制中。上海10座地铁基地屋顶设光伏电站,助力上海提前实现“碳达峰”目标▼专家指出,当前我国多数城市碳排放还处于未达峰阶段,因此条件好的地区先行先试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的重要推手。“可能率先实现碳达峰的有两类地区,一类是江浙沪等东部经济比较发达的一些省市,实现碳减排的基础较好,而且早些年采取了‘腾笼换鸟’等转型升级的做法,加快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另一类地区是西南部分地区,其可再生能源条件好,有很丰富的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资源,可通过能源结构调整,由新能源的增长来满足能源需求,也可率先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对记者表示。贰多地开展近零碳排放试点建设从各地碳达峰方案“路线图”来看,在对“两高”项目上马及运行保持严控的同时,多地还通过建设近零碳排放示范区加强正面引导。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印发《关于深入推动生态环保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出“鼓励有条件的设区市率先开展碳达峰实践”“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深化低碳试点,推进‘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建设。”杭州日前通过《2021年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任务清单》,公布首批12个低碳试点。接下来,杭州还将着重构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城市、省级低碳试点县、市级低碳试点乡镇(街道、园区)以及重点领域低碳零碳试点等多层级试点体系。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将于近期启动一批近零碳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据了解,在试点中,将以推动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为目标,实施近零碳产业、近零碳建筑、近零碳交通、近零碳能源、近零碳生活等五大示范工程。近零碳园区试点则以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下降为目标,严格实行低碳门槛管理,推广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探索建立节能降碳与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机制。湖北省十堰市方滩乡王家山村作为近零碳排放社区(村)试点▼叁专家建议实现差别化低碳转型由于各地在经济模式、碳排放总量、结构、行动进展和趋势上均存在差异,先行先试也需注重方式方法,业内人士指出,不同区域需要因地制宜,发挥各自资源环境优势,研究确定各自达峰方案、达峰重点和实施路径,实现差别化和包容式低碳转型。国盛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熊园认为,不同地区的行动方案应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如浙江、北京、上海等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可重点关注科技创新、结构转型等;河北、江苏等工业基础好、资源丰富省份可强调工业绿色化;甘肃、宁夏等西部省份可以发挥禀赋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四川、福建等森林覆盖率较高的省份可重点关注生态碳汇。2022年四川林草碳汇项目规模可达1500万亩▼对于能源大省而言,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管理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董战峰认为,其在较短时间内大幅度降低煤炭消费占比,需要克服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和挑战。对此,董战峰建议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增大清洁能源装机比重,探索立体利用土地发展清洁能源模式,同时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淘汰煤炭、钢铁、焦化、电力、水泥等高排放产业的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提高煤炭加工转化水平,加快煤炭由单一燃料向燃料和原料并重改变,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持续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在配套政策方面,刘向东建议,进一步完善财政、税收、价格等鼓励性经济政策,引导资金、技术流向绿色、低碳领域,逐步扩大碳市场覆盖范围,完善碳定价机制,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实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增加碳汇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对各地在控总量、控强度、控碳排放增速等方面的分配要更加科学合理,进一步完善全国统一的用能权交易市场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引导在不同区域、不同行业间碳配额交易额,并赋予各地方和市场主体在减碳及自主交易方面更多自主权。碳中和领域创业手册!选择碳咨询,碳管理还是碳金融?全国低碳日
2021年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