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教学巡礼】 海峡学院:不忘闽台合作初心,担当融合发展使命

砥砺前行的 闽江学院 2024-04-18

编者按

我校正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完善“五育并举”培养体系,全面优化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全面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现推出“教育教学巡礼”系列专题,大力宣传推广我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经验,共同推动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






学院简介  

闽江学院海峡学院成立于2009年7月4日,是闽江学院与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台湾实践大学合作,经福建省教育厅批准开办的全国首家开办本科层次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的单位,在全国率先成建制赴台学习的两岸高校合作办学项目,在两岸高等教育交流方面具有先行先试的特殊意义。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来福建考察时明确要求福建“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为闽江学院继续做好对台工作和办好闽台合作项目,促进闽台教育融合发展提供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通过两岸高校十五年来的共同耕耘,闽台项目办学影响力显著提升,迈上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近年来高考历史类录取分数线高出福建省本科批次省控线40分,物理类高出福建省本科批次省控线70分,投档分皆超过龙岩学院、三明学院、武夷学院等省内公办本科院校普通类(非闽台项目)的历史类和物理类投档分。两岸高校联合培养的毕业生十届共计4564人,赴台湾合作高校学习的学生累计达3982人。十四五以来,海峡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落实学校“一二三四五六”发展战略,深入开展本科教学研究与改革工作,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着重提升学院在立德树人、产教融合、闽台合作和服务地方等方面的办学水平。






聚焦闽台项目专业建设,联合共建多元化跨校培养体系  

海峡学院闽台项目通过与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实践大学开展专业合作及学程分段对接,引进台湾高等教育的优质课程体系、管理经验和国际化师资,着力打造以“高雅人生”为核心的博雅教育体系,以“萃思创新”为核心的能力培养体系,以“学以致用”为核心的产学合作体系。



闽台专业注重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强化培养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采取3+1、4+0模式,让闽台专业大三学生全年在台湾合作高校(中华文化大学、台湾实践大学)的实践,促使培养模式从传统培养模式向基于实践的多元化培养体系建设方向转化,遵循“一个中心、二个主体、三个层次、四个原则”,构建闽台专业多元化跨校培养体系,即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中心,以学生所在专业任课教师和合作高校指导教师为主体,囊括认知实践层次、专项实践层次、综合实践层次等三层次,及坚持目标性、层次性、规范性和系统性等原则,提升闽台项目人才培养质量。



闽台项目在2021年列入省委《支持闽江学院加快发展的若干措施》中“扩大对台对外交流合作”支持建设项目,电子商务、环境设计、会计学、金融学、工商管理、广告学等专业,先后于2020、2021、2022年获省教育厅授予的全省“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示范项目”。其中,有四个专业在福建省合作办学项目排名前10名,金融学(排名第一)、工商管理(排名第二)。



以与台湾合作高校交流契机,深度融合提升闽台专业教师教学技能

海峡学院每年定期选派教师到台湾高校访学与企业调研等开展实践交流活动,让教师了解最新的台湾高校教学与科研动态,既丰富了大陆高校教师对台湾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和企业生产管理实践等方面的知识,又与台湾企业建立了良好的社会关系,同时将所见所学所想带到了海峡学院的教学课堂,为学生传递了最真实的台湾企业与高校学术交流与理论研究前沿信息,理论联系实际地提升了学生对高水平应用型培养的认知水平。

海峡学院充分发挥平台优势,积极推进闽台教育文化交流。在闽台项目平台上,台湾合作高校教师来校任教达674人次,线上授课教师达300多人次;闽江学院赴台湾高校任教、进修访学和学术交流达143人次,闽台高校师生互访交流成为常态。依托项目发展,学校先后成立了闽江学院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研究所和海峡两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院,进一步加强对台交流与涉台研究,促进两岸教育融合发展。

闽台专业教师针对闽台项目办学特点开展了人才培养质量的相关研究,获评校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二等奖1项,参与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获评“闽江学院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优秀教改论文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通过开展教学改革研究,获省级教改立项1项、校级教改立项3项、校级“课程思政”教改立项1个,在线教学典型案例1个、校级一流课程立项2个、公共基础课程建设项目1项,本科教学案例库立项1项。





“以赛促创、闽台融合”,突出“两型一特”创新人才培养

海峡学院突出“国际化”“创新创业”的“两型”和“闽台”特色,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吸收借鉴台湾高校育成体系特色,以大学生专业竞赛推动学生专业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系统开展“以赛促创、闽台融合”的“三创”教育教学,通过课堂教育、课外实践、竞赛检验、创业指导等方式对学生分阶段分层次的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搭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指导帮扶、文化引领“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形成具有海峡特色的学生主体、师生互益、导师参与、多方助力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以及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多方参与的创新创业环境,产生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创业教育成果。

近年来,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中国大学生人力资源职业技能大赛、福建省大学生文化创新创意大赛等各类竞赛国家级三等奖以上奖项178项,省级三等奖以上奖励138项;2018年-2023年连续6年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屡创佳绩,获得国赛金奖2项、银奖4项、铜奖5项在第九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暨创新创业成果展示中获奖16项;2021年3 月25日,在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考察期间,海峡学院两个大学生创业项目受到检阅,其中“渔鼎天”项目负责人一一2019届工商管理专业校友叶周敏更有幸获得总书记接见,并得到了总书记的亲切勉励。2023年12月5日,《菌岭——食用菌产业消费升级领航者》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全国总决赛高教主赛道本科生成长组金奖,这也是继“渔鼎天”项目后再度摘得国赛金奖。

2023年,海峡学院各类学科竞赛及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国家级三等奖以上17项,省级三等奖以上44项。其中,在第九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得金奖1项(全省5项,在榕高校仅此1项),第九届福建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金奖1项、银奖1项、4项;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级三等奖1项、省级三等奖2项;在第十二届福建省大学生“创业之星”评选中获创业之星标兵称号1人;2023“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国家级二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国家级1项,省级2项。





以涉台项目为基础,积极培养闽台融合的社会服务能力  

2021年9月,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批复成立“海峡两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院”,这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台办唯一支持高校建设的涉台研究机构。2022年11月,福建省台港澳办批准在闽江学院设立“闽台融合发展研究基地”,着力深化闽台经贸合作,深化闽台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融合,推进两岸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合作,相关对策建议等研究成果获得省委主要领导和主管部门的肯定。



海融院主持福建省社科规划重大项目《闽台优势企业产业融合发展研究》、2022年国台办年度重点调研课题《“农林22条措施”与福建惠台农业政策措施影响评估研究》,相关研究成果被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22年第5期《成果要报》刊用,2023年度省委重点调研课题《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子课题《福建惠台农业金融支持政策评估与优化研究》等科研任务,获得国台办肯定和时任省委书记尹力、省委副书记罗东川肯定性批示,成果获得国台办、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采纳并获评国台办优秀课题。其中,杨金发副教授承担的省委重点课题《福建惠台农业金融支持政策评估与优化研究》研究成果得到国台办采纳,其成果《应对当前我省农产品出口下行压力的几点思考》获得省委罗东川副书记肯定性批示,其成果《关于完善闽台农作物种业融合发展机制的对策建议》获福建省社科成果奖三等奖。另外,黄蕾副教授的《关于大力推进我省智慧海洋全产业链发展,助力海洋强省建设的相关建议》得到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郭宁宁的肯定性批示,同时还获得120万的政府项目资助,实现海峡学院横向课题历史性的突破,强化服务社会力度,赋能地方社会发展落到实地。



海峡学院作为闽江学院合作办学的重要窗口之一,始终高度重视“合”文化,坚持走中外合作、两岸融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之路,为闽江学院全面推进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贡献力量。




END

HISTORY/往期推荐

身边的好老师|杨立娟:在我的信号课上,每位同学都能大放异彩



聚焦|一周新闻速递(4.1-4.7)



【教育教学巡礼】经济与管理学院:经以致用谋发展 管为创新育英才



【教育教学巡礼】法学院: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基层法治人


责任编辑|李晓滨

图文来源|海峡学院

本期编辑|全媒体中心新媒体运营部 樊佳鑫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