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对标 反思
11月13日,我区在上海召开了一场座谈会,邀请了20几位在上海工作创业的大连人,有的生于、长于大连,有的在大连有过多年的读书、工作经历,请他们对比上海谈大连。
座谈会开了整整五个小时,这些“大连老乡”除二位要赶航班去往外地,都待了整整五个小时。可以听得出,许多人事先做了准备;更可以听得出,他们都对大连有很深的感情,非常希望大连发展好。所以他们谈得十分中肯,许多看法、想法颇有见地。我甚至感觉,听了他们的一席话,才算真正知道了大连与上海的差距。我今天把他们所提出的感受、意见和建议做了个整理,归纳纪要了重点内容,介绍给大家,希望引起大家的思考。
会上,许多人讲到了大连过去的好和如今对大连的失望。有人说,大连过去“一尘不染”,现在车两天不洗就“脏兮兮”的;有人说,大连房地产开发得过了度,许多山被劈掉了,美景被挡住了;有人说,大连的星海公园、老虎滩、夏家河子小时候感觉很好,现在“全完了”;有人说,过去大连还有些好“名声”,而这些年听到的净是着火、爆炸这样的负面消息。可以说,与会的每个人都认为大连落后了,都认为大连不该这样,都赞成大连要好好思考、奋起直追。
归纳一下大家谈到的
大连与上海的对比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上海让人感到“舒服”
舒服
有的同志讲,上海好的地方不只是“营商环境”,而是整个社会的服务环境。
“你也许刚到上海不会有什么感觉,但是生活半年以上,你就会喜欢这里”;在这里办事不繁琐、效率高,不用走关系,不用反复跑腿,普通老百姓办事也是这种感觉。
比如说办理各种证件、查阅各种档案,有关工作人员都会按规矩给你办,不用找人,而且办事人员事先会给你交代得很详尽,不会出现被要求反复补充材料的事。
有的同志举例,他在上海的暂住证快到期了,还没想到去办理续期的时候,社区的工作人员已经主动登门给他办理了。
而在大连,好像干什么事都要“找人”,办什么事没有痛痛快快办成的,所以感觉会很“烦”(好几位同志都举了办户口、查档案等实例)。
这种“烦”也会体现在一些公共环境的细节上,有的同志就反映,在大连开车会感到不舒服,因为有些交通导示、信号灯设置得不够合理。
在上海办企业感到“宽松”
宽松
有多位同志发言时提到,他们在上海办企业,几年间,甚至十几年间,没有遇到任何政府部门的登门检查,税务没有,安监、消防都没有,这在大连是不可想象的。也就是说,只要你遵章守法不犯事,没有人去找你的茬。
座谈中有一位刚到上海创业不久的同志说,她倒是被工商等部门登门过几次,被罚过,自己也去找人了,罚金走了下限。但细一考虑,应该是她带着大连的习惯在上海做事,触碰了法规。
她最后说了一句话很让人深思,她说她被工商罚过之后,工商的工作人员竟然主动上门对她作了辅导!
支持新办、中小企业很“实在”
实在
有位在上海创办了企业的同志讲,他在上海办企业,享受的是真正的一条龙服务,从注册、税务登记到建厂房,有专人服务辅导,细致入微。
还有同志讲,上海对新办企业的扶持力度比大连要大很多,科委、经信委、发改委扶持门类特别多,而且政策兑现做得好,体现出契约精神强。
有位同志说曾经收到过领取资金补贴的通知,而他自己事先竟然不知道还有补贴。
多位同志都谈到了上海肯于用“给市场”的办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有一位做智能公交的企业负责人今年年初刚到上海设分公司,半年左右时间就拿到了上海市交通委的(好像是关于产品应用)的批文;还有一家做展示设计的企业,当初企业刚刚起步不久,没有什么名气和业绩,去投上海世博会的项目,被允许投标,而且还中标了。
大家都说,这在大连是很难的,门槛一设早把这些中小企业拦在门外了。
大连高科技行业的发展瓶颈
瓶颈
参会企业中以高科技企业和信息技术企业居多,他们对比沪连两地情况,指出了大连高科技行业、尤其是信息技术行业的几个瓶颈。
一是大连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受益于“外包”,又受制于“外包”。外包让大连企业和从业人员过得比较“安逸”,限制了人的创造性,起码外人对大连就是这个印象。一位同志说,他的企业一开始设在大连,到北京去融资,投资人一看到名头写着“大连XX公司”,觉得很诧异,他们认为大连的企业就是做软件外包的,做不了创新。
二是大连的创业氛围与上海相比还是差很多。几个同志都谈到了上海有很好的“创业圈子”,而且政府有产业基金来支持创业,市场上金融对接也非常活跃;相比之下,大连的“创业圈子”很有限,政府在引导基金的设立和发挥作用上好像没有太多作为,科技金融也很不活跃,所以许多大连本地的大学生这些年都想去北上广发展。
三是大连IT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也有人才积累,却没有赶上这拨互联网热潮。接下来一定要注重和新经济形态结合起来,在产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方面抓住机会奋起直追。
四是大连的“营销”不够。大连也有一些不错的政策措施,但知道的人不多;有同志讲他们成天看到浙江、江苏、安徽的人来上海办招商推介会,没看有大连的招商活动,说明我们日常的招商渗透不够、小团队招商不够;还有的同志说上海活跃着许多地方商会,却没有看到有大连商会,建议政府推动建立上海大连商会。
建议大连选准目标 做足特色
特色
许多同志都认为大连有很好的资源禀赋,应当发挥优势,与一些先进城市形成差异化竞争,选准方向,打出旗帜,敢于喊出在某一领域争第一的口号。现在大连的定位是什么,外人都不知道,“浪漫之都”喊了多年,但却让人不知所云。
大家普遍认为大连要做足海的文章。有的同志说,大连港的优势要重新建立,甚至可以考虑不收取靠岸费用,先把客户争取过来,想办法在别的方面“挣钱”;几位同志说,咱们大连海鲜其实非常好,但在南方没有名,都认舟山的,应该把大连海鲜品牌做出来;好几位同志都建议,大连是航母的诞生地,可以考虑建航母博物馆、舰艇博物馆;大家都说现在大连夏家河子、老虎滩等海滨让人失望,希望能把这些景观建成精品。
全社会都要努力
差距
与会同志纷纷谈到,大连和上海的差距是日积月累形成的,并不只是政府层面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全体市民都与上海有了很大的差距。
比如同样是在一起聊天,上海人和大连人的谈话内容是不一样的,上海人在一起经常会谈点子、谈项目、谈有没有机会合作;而大连人在一起主要是谈生活、谈子女、谈家长里短。
有位同志说,她前些年在大连的时候就是每天上班工作,而到了上海后便感觉到了压力,因为上海的年轻人都在学习,考各种各样的证,她也被逼得在报各种班。
同样的,城市的发展也不能就产业说产业、就人才说人才,实际上产业、人才的发展和集聚取决于教育配套、医疗配套、食堂餐饮、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这些都需要全社会共同打造。
(信源:大连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