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谁能拯救新华基金?

有趣有料的 市界 2021-01-17


作者|王妍
编辑|李悦



沉寂多年的新华基金,迎来了有“债券女王”之称的新当家人翟晨曦。

翟晨曦在主政新华基金之前,取得过骄人的成绩,但如今她将面临一个极其棘手的局面。

2020年以来,中国基金行业井喷式增长,截至9月30日,已经成立了1052只新基金,募集规模达到2.2万亿元,创出历史纪录。

然而,新华基金却仿佛被“冻结”一般,今年以来资产管理规模仅仅增长约100亿元。与此同时,公司迷你基金不断涌现、核心成员相继出走,排名逐年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

无论谁来,这都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新华四杰”各奔东西

作为一家成立16年的老牌基金公司,新华基金曾名噪一时。

新华基金于2004年12月在重庆市注册,是我国西部首家基金公司。当时公募基金在国内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成熟的经营模式,相关从业人员也极度匮乏。

2006年,发展初期的新华基金,遇到了因组建基金公司失败受挫的王卫东,二者一拍即合。那时的他们,恐怕也想不到,这次牵手竟成就了彼此的辉煌。

进入公募基金行业时,王卫东已经39岁,在资本市场摸爬滚打了16年。他担任过广发证券的投资经理,掌舵过华龙证券,甚至还参与组建过基金公司。

2008年7月,新华基金筹备发行了公司的第二只产品——新华优选成长,王卫东被任命为基金经理,获得了大展身手的机会。

不足三月,王卫东被破格提升为投资总监,新华基金也在其带领下开始走向光辉大道。


新华优选成长成立时,正值“股权分置改革”大牛市结束后的深度回调阶段,上证指数半年时间从6124点跌到不足2000点。很多基金认为上证指数会跌破1000点,开始大幅减仓。王卫东却预测市场将出现反弹,于是在1664点快速建仓,将九成资金投入到了股市。

市场果然没让他失望。短短一年时间,上证指数重新站上3000点,新华优选成长实现了业绩翻番,王卫东把握住了这次小牛行情,一战成名。

2009年,新华优选成长以115%收益,打败被业界奉为神话的王亚伟的华夏大盘精选,摘得年度股票型明星基金奖和一年期开放式股票型金牛基金奖。

公司另一“悍将”曹名长管理的新华优选分红,同时获得三大报举办的公募评选年度混合型产品冠军。

其他两位投委会成员崔建波和周永胜管理的产品,也获得了不错的业绩,新华基金一度霸屏各大权威媒体优秀产品榜单,“新华四杰”格局就此形成。

海通证券分析表示,以规模加权平均100.35%的净值增长率看,2009年新华基金公司位居股票投资基金公司第一名。新华基金也是2009年唯一一家偏股基金平均收益翻番的基金公司,被市场誉为“公募基金头号黑马”。

但谁能想到,不出几年,投研核心人才的相继离去,迅速打断了新华基金腾飞的美梦。

2012年4月,周永胜突然离职,新华基金内部投研体系稳定性下滑。

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2015年,投研元老王卫东离职,而后创办私募新华汇嘉投资公司。同年6月,曹名长跳槽到与新华基金规模相当、正试点事业部制的中欧基金。新华基金的投研团队伤筋动骨,权益投研团队加速瓦解,人才面临断层,新华基金权益产品竞争力开始弱化。

2020年5月底,时任新华基金副总经理兼投资总监的崔建波离职,加入方正富邦基金担任首席投资官。

至此,业绩曾无比辉煌的“新华四杰”已全部离开。

“当家”产品入冬

权益类基金产品昙花一现,核心投研人才相继离去,让新华基金早早开始转型,逐渐将重心放到收益稳健且能够带来规模大幅增长的固收类产品上。

2012年下半年,债券产品开始盛行,打破了公募行业成立14年来只有权益类产品的单调格局,老百姓有了更多的投资选择。

新华基金开始组建固定收益投研团队,将险资出身的于泽雨和银行出身的姚秋收入麾下,以求在固收市场寻找另一支撑点。

新华基金在2013年底密集发行了三只固收类产品,此后固收类产品规模开始追赶权益类产品。2016年四季度末,新华基金固收类产品规模正式超过权益类产品,且差距不断拉大。公司也正式转型为主债型基金公司,权益类产品规模再度下滑。


于泽雨管理的新华增怡和新华惠鑫,获得了2016年度一年期金牛奖和明星基金称号。新华纯债添利连续三年斩获三年期、五年期三大报优秀债券基金类奖项。

新华基金在固收领域初露锋芒,借势摘得2017年度《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固收明星基金公司,新华基金迎来了固收类产品的鼎盛时期。这也是截至目前,新华基金唯一一次获得的公司奖项。

遗憾的是,2019年上述产品均未能蝉联奖项,新华基金旗下半数产品低于同类基金区间平均水平(A/C份额分开计算)。

截至2020年中,新华基金的债券基金达到公司成立以来的最高规模,固收类产品总规模占新华基金净资产总规模的76%,可见固收类基金在新华基金的绝对分量。

然而,新华基金这一当家产品也迎来了寒冬。

进入2020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出现连续反弹,长期利率上行,债券基金收益率相应下滑。昔日明星产品新华鼎利和新华增怡,收益率双双回落,年内收益告负,大幅跑输业绩比较基准。

新华基金旗下的其他固收产品业绩同类排名也不尽人意,多数处于中后部位置,暂无一只产品业绩跻身前25%,固收产品开始没落。

业绩下滑引发规模缩水,迷你基金随之出现,这是新华基金当前面临的巨大挑战。

据Wind数据显示,新华基金成立以来已有20只基金清盘,其中11只产品清盘原因是连续60个交易日资产规模低于5000万元,触发基金终止条款。清盘累计数量居行业第九,远超行业正常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截至2020年6月30日,新华基金旗下45只产品,其中有19只产品合并规模低于1亿元,7只低于5000万元。若无大资金入场救火,连续60天规模低于5000万,这7只基金也都有清盘的可能。

基金从业人员王晨对市界表示:“基金清盘已经趋于常态化,尤其是债券型基金,不少产品本身就是机构定制产品。在机构撤出资金后,产品份额会急剧缩减,低于存续要求的就要清盘,散户就会沦为陪跑。投资者还要自负盈亏。”

但像新华基金这样产品清盘数量远超于同类水平的,仍是个例。

市界翻阅相关清盘产品资料发现,新华基金不少产品确实具备定制基金特点。

以新华鑫裕为例,该产品成立于2017年5月19日,有效认购户数为305户,净认购金额为2.02亿元,户均认购金额高达66万。

过了不到3个月,8月16日,公司发布公告称该基金已连续60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触发终止条款,将于2017年8月18日进行终止清算。

据此推算,在成立不到十天的时间里,新华鑫裕就遭受了超过1.5亿元的资金赎回,300名投资者刚站在起点就被罚下了场。

与新华鑫裕一样,没能熬过1年存续期的还有5只产品。

这一现象也从侧面反映出新华基金对于委外定制产品的依赖。

作为2016年热点,委外定制基金确实刮起了一阵狂风,以新华基金为代表的中小基金公司实现了规模扩张。但监管层2017年出台相关政策治理此类产品,以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

在监管趋严的情况下,委外基金的发行红利逐渐消失。公司想要做大规模,还是得把业绩做强,在投资者心中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促使投资者主动选择。

目前市场上基金已超7000只,产品同质化日趋严重。如果不是特别有吸引力的产品,而且业绩一般,大概率会被投资者所舍弃。这也是新华基金其他产品遭遇大额赎回后清盘的原因。

截至2020年6月30日,新华基金的资产管理规模为316亿元,排名第70/141。

Wind数据显示,新华基金在管规模已较2017年巅峰跌去了三成,500亿规模红线成为其成立16年至今难以逾越的沟壑。反观同年成立的天弘基金和中银基金,早已跻身千亿阵营。

“债券女王”临危受命

过去几年,新华基金面临的更大问题,是背后实控人被调查的巨大风险。

风雨飘摇中,公司也在积极自救。

2019年6月,天风证券公告,拟收购新华基金大股东恒泰证券7.81亿内资股,成为第一大股东。收购成功后,天风证券将间接控股新华基金。

2019年11月,天风证券副总裁翟晨曦成为恒泰证券联席总裁,收购进入实操阶段。

2020年9月18日,新华基金发布公告,聘任翟晨曦为公司联席董事长。这标志着新华基金也正式进入了“天风证券”时代。


在保留天风证券副总裁等职务的同时,素有“债券女王”之称的翟晨曦在这一关键时刻亲自领导新华基金,格外引人关注。

这一任命对固收风格显著的新华基金而言,或将起到提振作用。

新华基金向市界表示:“翟晨曦担任新华基金联席董事长后,可以从董事会层面增强、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未来新华基金将同时发展权益、固收两个领域,打造基金多策略精品店。”

翟晨曦的加盟是否会发挥固收投研优势管理相关业务,重振新华基金固收雄风,新华基金并未正面回应市界的相关问题。但是相关人员称,翟晨曦作为高管,会在新华基金的发展过程中指引方向。

基金从业人员邓金对市界表示:“翟晨曦的加入,一方面代表股东方对于新华基金巩固固收大方向的认可,一方面也体现了做强新华固收产品的决心。”

翟晨曦曾在新华基金2020年投资策略会上表示,公募基金要想做成头部,在规模上进入行业前列,固收表现需要非常好。

而固收领域恰巧是翟晨曦的长项,曾任国开行资金局交易处处长的翟晨曦,非常熟悉债券市场的交易规则。银行间市场协会债市专家委员会第一届委员杨爱斌曾以“IRS(利率互换)市场绝对的王者”来评价她。

虽然翟晨曦的业务优势与固收派新华基金不谋而合,但仅凭翟晨曦的加入,想恢复新华基金往日的辉煌,仍充满不确定性。

截至目前,新华基金旗下有19位基金经理,平均任职不足3年。主动权益方向上,仅有蔡春红、付伟从业年限超过5年,担任权益投资总监的赵强基金经理年限为4年半。投研老将缺失,投研团队存在断层。

曾有圈内人士透露,新华基金的考核比较严格,但待遇在业内并没有太大竞争力,这或许是核心人才陆续流失的原因。

以薪酬待遇为代表的制度改革,将是当下新华基金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中欧基金和前海开源等事业部制公司,在投研机构重组为事业部制后,投研人员的利益分配模式重构,权责同步放大,产品业绩和管理规模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实现了公司与员工的双赢。

值得一提的是,新华基金数年前传出过核心员工持股方案,如今也仍未见落地。翟晨曦面临的,是一场艰难的翻身仗。

(文中王晨、邓金均为化名)





点「在看」,买的基金蹭蹭涨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