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真·官场清流!副省长拿了个“中国诺贝尔”,这个隐藏多年的科学家暴露了

金台环环 环球人物 2021-04-14



卢柯虽有公职在身,却未丢弃自己的研究,更摘得未来科学大奖,堪称官场的一股清流。


|作者:二水

|编审:苏苏



这几天,一位副省长以不同寻常的方式走红网络。


9月6日上午,有“中国诺贝尔奖”之称的未来科学大奖公布获奖名单。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卢柯获得“物质科学奖”与100万美元(1美元约合7元人民币)奖金。


一时间,卢柯迅速成为焦点人物。



·卢柯


不了解卢柯的人会以为,他此次获奖是个意外,或者是“挂名”走形式。实际上,作为一名年轻的“老科学家”,卢柯的人生如同他研究了31年的纳米材料一样,充满着传奇色彩。


拒绝出国读博


上世纪80年代初,德国科学家葛莱特首先提出“纳米材料”这一概念,并研制出第一块纳米金属样品,1纳米等于1米的10亿分之一。几十年来,纳米材料科学一直是物理界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各国科学家都将其作为主攻目标进行研究。


但是在中国,纳米材料研究起步晚于其他国家,卢柯一开始学的专业也不是纳米材料。


1981年,年仅16岁的卢柯还是一个“物理小白”,填大学志愿时害怕考不上热门专业,就选了个“大家都不愿去的专业”。后来,他被南京理工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录取。


幸运的是,卢柯在大学期间渐渐地对专业产生了兴趣,“材料科学非常精彩,跟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类进步的每一个台阶,都留下了材料科学发展、进步的印记。”


卢柯后来也常对学生说,自己的成功主要源于兴趣,并鼓励学生“去找兴趣,越早找到越好”



·卢柯


大四毕业前的几个月,卢柯想要继续深造,却被英语成绩绊住了。原来,他的高考英语成绩才30多分,若想考研,必须先把英语成绩提高。


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他找来专业材料《位错引论》的英文原版教材,一边查英汉词典,一边将教材翻译成中文阅读最终,他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取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冶金物理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1988年,卢柯硕士研究生毕业,所里考虑到国内的科研条件、经费等方面远落后于日本,想把他送到日本读博。当年,公派出国留学是别人挤破头都想做的事情,卢柯却拒绝了。


他认为,成才的条件是诸多的,不是说到了美国、欧洲或者日本就成才了。“我当时不愿意出国的根本原因是:成才的根本性在于自己。”他决定继续留在研究所读博。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卢柯对非晶态金属的晶化动力学及其微观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不仅修正了英国科学家科考特等人确定的“Ni-P非晶合金晶化产物间的位向关系”,还提出非晶态金属的新的晶化机制。


1989年,卢柯获得首届“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


也是在做博士论文期间,他无意间进入了后来让他沉迷多年的纳米材料研究领域。


此后,卢柯提出了制备纳米晶体的新方法——非晶晶化法,新方法解决了多年来一直困扰着科学界的纳米材料孔隙大、密度小、易断裂等问题,成为当今国际纳米材料的三种主要制备方法之一。


这个重要成就,使我国在纳米晶体研究领域一跃进入国际前列,而那一年卢柯刚满25岁。


一路开挂的人生


卢柯曾说,做科研就像海滩寻宝,“如果你捡贝壳,那你一辈子就停留在这样一个高度;如果你找准了地方,挖下去,就能挖到珍珠。”


那颗珍珠就是“表面纳米化”。然而,这位“科研大牛”在挖珍珠的过程中遭遇了不小的挫折。


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技术是通过钢球的高速振动,用最简单的过程在金属表面形成纳米层。尽管这个定义在理论上说得通,初步实验也证明可行,但在行业内,没有人把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作为研究方向,因为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等同于“不可能”和“失败”。


1997年,卢柯提出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的想法,先是遭到所里同事不认可,出国做学术交流,又成为国外同行的笑话。不仅如此,就连招聘的研究助理也相继离职。但卢柯一直没有放弃,他说:“如果你不花足够长的时间去研究一个东西,你对它的理解是有限的。”



·卢柯


几年后,卢柯的执着获得了回报。


2000年,他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其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了纳米金属铜在室温下具有超塑延展性而没有加工硬化效应,延伸率高达5100%。纳米材料“鼻祖”格莱特认为,卢柯团队的发现是“本领域的一次突破,它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无空隙纳米材料是如何变形的”。


那篇论文帮卢柯在材料科学的世界权威领域打开了一扇窗。


2003年和2004年,《科学》杂志两次刊登卢柯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2006年,《科学》总编辑邀请卢柯出任该杂志的评审编辑。他也是第一位出任该职位的中国科学家。


期间,他还被任命为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所长,并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卢柯(图中红圈者)和研究团队的合影。图源:新华网


2010年,卢柯应邀为《科学》撰写展望性文章《金属的未来》,这表明他已跻身世界材料科学的顶尖科学家队伍。


用网友的话说,“这就是一路开挂的人生”。


如今,卢柯的纳米材料研究团队早已是世界同行公认的重要研究小组之一,被德国马普学会(德国政府资助的全国性学术机构)中国科学院共同确立为马普青年科学家伙伴小组,卢柯也成为国际纳米材料委员会唯一的中国籍委员。


更难得的是,许多国外研究机构打破中西方文化差异,主动提出让卢柯担任本机构的院士。2004年,卢柯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5年,他被德国的科学院增选为院士;2018年,美国科学院将卢柯增选为外籍院士。


让学者型官员学以致用


曾经,卢柯将职业科学家作为自我定位,畅想过自己退休后的生活。连他自己也没想到,职业生涯在53岁时发生了改变。


2018年10月11日,辽宁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在沈阳闭幕,会议决定任命卢柯为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据辽宁省政府网站显示,卢柯负责科技、卫生健康、体育等方面工作;分管省科学技术厅(外国专家局)、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医药管理局)、体育局,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建设工程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



·辽宁省人民政府官网截图


在2018年经济发展战略中,辽宁省提出了五大区域发展战略,其中沈阳经济区要构建科技创新中心,并喊出了“沈阳振兴,材料先行”的口号。


在被任命为副省长前的一个采访中,卢柯提到过,“对辽宁来说,全省工业增加值的三分之二来自与材料关系密切的装备制造、冶金、化工三大行业。我们要促进原创,要补基础,从整个科学基础、技术基础补起,从根上抓起,努力把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建成世界级高水平的研究平台。”


卢柯出任辽宁省副省长,有利用其专长在辽宁经济发展上谋篇布局的考量。


查询一下相关资料可以发现,这些年来,专家教授、学者在各地省级党委政府中担任副省级职务并不是个例。除卢柯外,还有多位地方省级领导干部是两院院士:


海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彭金辉,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广东省副省长王曦,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吉林省副省长安立佳,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山东省副省长凌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们履新地方后分管的领域都包括或涉及科教文卫领域。


比如,吉林省政府网站显示,安立佳协助省长分管负责教育、科技、卫生健康、医疗保障、中医药管理等方面工作;山东省政府网站显示,凌文负责工业和信息化、民政、交通运输、国有资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分管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民政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但无论是副省长,还是院士,其实都只是一个身份,学术研究从来只相信实力。


近年来,“学者型官员”备受关注。


他们的上任,无疑会为官场带来新鲜血液,迎来专业化新风,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学者型官员充分发挥作用,让他们能够像当年攻克一个个科研难题一样带领一支优秀的团队,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长期以来困扰人们的难题。


反观有些专家学者,在从政之后逐渐变得官僚气息加身,官越做越大,学术水平却止步不前,不学习吃老本。除此之外,还有不少人把学者型官员当成一张自我炫耀的名片,挂名出书、发表论文,其实是金玉其外,名不副实。


卢柯此次的获奖为学者型官员树立了一个标杆。他虽有公职在身,却未丢弃自己的研究,更摘得未来科学大奖,堪称官场的一股清流。



·卢柯参加辽宁省政府工作会议


希望卢柯这样的学者型官员会越来越多,也希望他们在当好官的同时,不要忘了自己的研究特长。










扫二维码:加环环微信

备注“环粉”即可加入环环大家庭

商务合作请联系

电话:010-65363483、65363115

QQ:3144809109

邮箱:3144809109@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