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勋章,首次颁授!专访李大钊之孙李宏塔:把“七一勋章”献给爷爷
被问及荣获“七一勋章”提名的感受时,李宏塔说自己“不够格”;当提到他的红色后代身份时,他说这不是荣耀,而是责任。
|作者:杨学义
经中共中央批准,“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今天上午10时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在雄壮的《忠诚赞歌》乐曲声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为“七一勋章”获得者颁授勋章。29名为党和人民作出杰出贡献的党员获此殊荣。李大钊之孙李宏塔是“七一勋章”获得者之一。
鲁迅在《〈守常全集〉题记》中这样描述李大钊:“(他)给我的印象是很好的:诚实,谦和,不多说话。《新青年》的同人中,虽然也很有喜欢明争暗斗,扶植自己势力的人,但他一直到后来,绝对的不是。他的模样是颇难形容的,有些儒雅,有些朴质,也有些凡俗。”
不得不说,血缘是很奇妙的,这些描述用在李大钊之孙李宏塔身上,竟也如此恰当。但与鲁迅眼中的李大钊相比,李宏塔身上的谦和色彩更浓一些。当被《环球人物》记者问及荣获“七一勋章”提名的感受时,他说自己“不够格”;当提到他的红色后代身份时,他说这不是荣耀,而是责任;当记者就一些他从政时的闪光点提问时,他总是轻描淡写地说“这是该做的,没什么”。
这种谦和的背后,是李宏塔放眼历史的格局和眼界。“新中国成立初期,毛主席树的各个典型都是响当当的。建党百年来,为了摆脱水深火热,中华民族的牺牲以千万计,有名有姓的共产党员就有100多万名,更别提无名英雄了。就是在这次授勋的29人中,也有3人已经牺牲或去世了。”
·2021年6月18日,李宏塔在安徽合肥接受本刊专访。(本刊记者 张岩/摄)
在千千万万英雄的中国共产党员中,李大钊是个响亮的名字。他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中国国家博物馆0001号文物便是他英勇就义时的绞刑架。李大钊牺牲后,其子李葆华继承父亲遗志,投身革命,新中国成立后在水利部、安徽省和中国人民银行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当李宏塔将沉甸甸的“七一勋章”挂在胸前,人们想到的是那句百年前响彻神州大地的呐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从李大钊到李葆华,再到李宏塔父子,一部家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来前赴后继英雄史诗的缩影。
“遇山不愁,逢水不惧”
多年后,李葆华回忆起童年,特别提到了1919年北京大学的暑假。当时“五四运动”爆发不久,李大钊带着全家从北京回到家乡河北乐亭大黑坨,但没有选择在离家较近的昌黎火车站下车,而是在滦州下车后,雇一条小船顺着湍急的滦河回家。在家住两天后,李大钊又带着李葆华来到昌黎五峰山,寄宿韩文公祠。
·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父亲之所以带我们乘船又上山,我想他主要是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遇山不愁,逢水不惧’的人。”长大后,李葆华回忆那次经历,读懂了父亲的用心良苦。这段经历被李大钊写在《五峰游记》中。他抵达滦州后,凭吊起这里曾经发生的滦州起义,那是1912年当地新军为响应武昌起义掀起的声势浩大的革命运动,“以众寡不敌失败,营长施从云、王金铭,参谋长白亚雨(白毓昆)等殉难”。白毓昆是李大钊在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就读时的地理老师,意气风发的李大钊“感于国势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在校时,白毓昆就已看到学生请愿开国会是“与虎谋皮”,劝大家“留热血以供日后用”。滦州起义失败,白毓昆被捕后大义凛然地说:“吾既为我主义而来,吾自当为我主义而死。”李大钊后来多次回忆起恩师,在1917年路过其就义之地时感慨万千:“余推窗北望,但见邱山起伏,晓雾迷濛,山田叠翠,状若缀锦,更无何等遗迹之可凭吊者,他日崇德纪功,应于此处建一祠宇或数铜像以表彰之。”
一批批革命者对少年李大钊影响颇深。1908年,在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求学的李大钊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筑声剑影楼”,所谓“筑声”即荆轲好友高渐离为其壮行的击筑声,所谓“剑影”即荆轲藏于袖中的匕首。在水深火热的年代,李大钊早已做好为挽救民族危亡而随时牺牲的准备。他在一篇短文中说:“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李大钊(右一)、蔡元培(左二)、蒋梦麟(左一)、胡适合影。
李大钊和家人被捕当天,李葆华正在清华大学好友家中,因此躲过一劫。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英勇就义,此时李葆华还不到18岁。没了父亲,李葆华要独自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挣扎。经过友人辗转护送,李葆华秘密赴日本留学,直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回到国内,参加抗日救亡运动。“遇山不愁,逢水不惧”的家风,帮助李葆华度过了最艰难的人生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李葆华担任水利部副部长,用脚步丈量祖国山河。在黄河,他带队历时4个月,行程1.2万公里勘察;在淮河,他与水利部部长傅作义风餐露宿,挽起裤脚步行,最艰难时不得不租了3只毛驴驮着行李,在洪泽县走过30多公里的崎岖泥泞小路。在水利部主持工作的12年间,李葆华的足迹遍布长江、黄河、松花江、海河、淮河、珠江……航行在祖国的大江大河上,就像当年和父亲在滦河上漂流。
·在水利部任职期间,李葆华(左三)陪同周恩来总理、李先念副总理(右二)视察工作。
李宏塔与共和国同龄,由于父母工作极为繁忙,才出生19天,他就被送到了一家市民托儿所,直到6岁才被接回家。在童年,李宏塔不但没享受过红色后代的便利,反而因为这个身份承受更多。
1965年,16岁的李宏塔报名参军,“那几年不仅长了好的身体,同时也磨练了意志”,回忆起青春岁月,李宏塔感慨万千。他被分配到江苏河口农场,成为农垦兵,每日犁地、播种、插秧、除草、沤田。部队粮食产量高,所以工作量更大,李宏塔身体瘦高,战友给他起了个外号“大虾”,但他一肩可以挑起100公斤的稻谷,是战友中的佼佼者。几年间,李宏塔从未和战友说过自己的祖父是李大钊,只有个别领导知道,他则在内心以这个身份激励自己。部队3年间,他被评为劳动能手、神枪射击手、万米游泳能手。
1969年,李宏塔从部队退伍后,被分配到合肥化工厂成为一名工人。“那时厂子按‘连’分,化工厂是一连,生产毒性最强的六六六农药”,每天,他和工友们都戴着防毒面罩上岗。由于突出的成绩,李宏塔在1973年被厂里推荐上大学,3年后大学毕业,他仍然选择回到了厂里,继续耕耘在基层岗位。
直到1978年9月,李宏塔被任命为共青团合肥市委副书记,之后才走上领导岗位。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就是敢担当、善作为
在1919年的那个暑假,李大钊带着李葆华来到昌黎五峰山韩文公祠寄宿,这是李葆华与父亲朝夕相处的一段时间。1000多年前,韩愈提出“气盛言宜”,认为作家的诗文之盛取决于精神力量、道德和学识。在韩愈祠堂,李大钊写下《再论问题与主义》,驳斥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鲜明地说“我是喜欢谈谈布尔什维主义的”,并指出“先有一个共同趋向的理想、主义……不然,你尽管研究你的社会问题,社会上多数人,却一点不生关系。那个社会问题,是仍然永没有解决的希望……也仍然是不能影响于实际”。李大钊的这种实干精神,也传递给后人。
上世纪60年代初,李葆华调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在当时的政治条件下,他以非凡的政治勇气纠正了一些错误,不仅为4000多名被错划的右派平反,还在安徽放开农贸市场,允许农民在完成征购后将粮食拿到市场上销售。主政安徽期间,李葆华在当地留下轻车简从、埋头苦干、实事求是的名声,当地群众给他起了一个绰号“李青天”。
李宏塔说,从他记事起,父亲就很少对他讲人生道理。相反,他总是用实际行动给孩子做出榜样,“在我们家,一向是身教大于言传”。1987年,李宏塔调任安徽省民政厅副厅长,第一次去北京开会时,他顺便看望了父母。一进家门,父亲很吃惊,问:“你怎么跑回来了?”李宏塔解释说自己到北京开会,顺便来家看看。李葆华开始批评儿子:“既然开会就要认真,领会会议精神,回去才能抓贯彻落实!你回家干什么?”李宏塔的母亲心疼儿子,在一旁打圆场,李葆华却继续教育儿子说:“民政工作,就是直接做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的工作,一定要深入一线,真正了解群众生活。”后来,李宏塔理解了父亲的话:“他要求我不能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如果别人带着我下去看,那看到的有可能不是真实情况。”
李宏塔将父亲的话记在心里,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被总结为“反方向工作法”。在安徽工作的几十年中,李宏塔至少有一半的时间在基层度过,调研的足迹遍布省里的每一个乡镇。为了看到真实情况,他每次下乡都不和当地打招呼。他的做法是,专挑车进不去的地方,然后就近寻找农户,让他们引路。为什么这样做?李宏塔说:“一般农村爱养狗,看到外村来的生人,狗就汪汪叫个不停,凶得很,外村人根本进不来。”而由一位乡亲引路,狗就不叫了,乡亲们也会放下顾虑,反映真实情况。这套自下而上的调研方法,能够真正发现存在的问题,“而如果让县里安排、陪同,往往会提前安排好村民,只给你看做得好的那几户”。
就是用这套方法,李宏塔发现并解决了不少问题。有一年,安徽南部一个山区县在夏季遭遇了洪涝灾害,民政厅及时发放了救灾资金和物资,但年底回访时,李宏塔没打招呼直接到了村里,群众纷纷围上来,说根本没人过问灾情。后来李宏塔才得知,这笔钱被县里补了财政的窟窿。
安徽是洪涝灾害频繁的省份。1998年,李宏塔走上省民政厅“一把手”岗位后,正值民政部提倡开展制定救灾预案工作。李宏塔率先提出在安徽沿江地市推行救灾预案,并亲自一个市一个县地跑,狠抓落实,还要求写进政府的工作报告中。结果,预案刚一做完,就发生了1998年特大洪水。安徽有备而战,灾民安置得很好,得到民政部的高度评价。后来,预案随着每年受灾后的经验教训加以完善。在调研中,李宏塔还发现一些执行不力的情况,于是制定监督管理体系,确保预案的执行。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责任。”李宏塔说,爷爷的愿望,现在已经实现了,“他当时宣传马克思主义,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就是为了改变旧中国受人欺辱的状况,改变人民贫困面貌。现在,帝国主义不敢在我们面前挑衅了,我们国家也全部完成脱贫”。所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在新时代应当有新的解读。李大钊是用写文章和演讲的方式,为水深火热的民族寻求出路,“但父亲和我都不是通过写文章的方式工作,所以我理解的这句话就是,敢担当、善作为。做事情要认真负责,该你做的事情要义不容辞,主动去做,而且要做得漂漂亮亮。”
·李葆华在家中的客厅,背后是李大钊遗像和著名的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我们只有一个权力,为人民服务”
不少合肥老市民对李宏塔很熟悉。在他们眼中,李宏塔不是厅长和政协副主席,而是一位骑着自行车在街头穿梭的老大爷。时间久了,上班途中的长江路、六安路上,民警和小贩也都认识他了。在安徽担任领导工作的前20年,李宏塔骑坏了4辆自行车,穿坏了5件雨衣、7双胶鞋。直到2004年,李宏塔才因年龄增大,办公地变远,换了电动车,他笑称自己“与时俱进”。
当时有人提醒过他,身为厅级领导,骑自行车上班会让副厅级领导“下不来台”,但他依然我行我素,称骑自行车可以锻炼身体,至于其他领导,坐车只要符合规定即可。有一次,有人看到李宏塔步行上班,因为他当天下楼发现车子被偷走了,而公交车人又太多,于是步行过来。这些都是人们经常问起他的,而他总是说,“我父亲当年在北京,每天从家里到人民银行上班都是步行”。他总是这样,将别人眼中的“不寻常”诠释成“理所应当”。
·1983年,李葆华一家在万安公墓的李大钊烈士陵园拍摄的全家福 。中排左三为李葆华,后排左二为李宏塔,前排左二为李宏塔之子李柔刚。
从1981年开始,李宏塔就已经是副厅级,按照安徽省政府1982年的规定,他这一级别的领导,可以住70—95平方米的住房,但他却搬进了55平方米的两居室。这套住房在楼的最西面,冬冷夏热,一家三口在此蜗居。调到民政厅后,李宏塔先后4次主持厅里的分房工作,有将近200套住房分了出去,但他从未给自己分过一套。由于房少人多,李宏塔每次都是按照“先群众、后干部”的老规矩办。1998年,面对最后一次福利分房的机会,李宏塔看到很多年轻同志住房差,还是主动放弃了机会。
省民政厅不少李宏塔的老下属说,当时年轻的同事都对李宏塔的住房分配心服口服,因为他带头约束自身,“他主动让出来一套,就能多一个年轻同志分一套”。“难道这个过程没有过挣扎吗?”《环球人物》记者问。李宏塔说:“在化工厂的那段经历,让我有更多机会了解群众。就拿我师傅来说,全家五口人挤一间半的小房子,连卫生间都是楼下公共的。所以我心里是有数的,作为机关工作人员,已经比一般群众强太多了。”在李宏塔的逻辑中,他要看齐的是老百姓,而不是领导干部。
·上世纪90年代,李宏塔来北京看望父亲,在家中客厅下围棋。
关心人民疾苦,是从李大钊就开始强调的。1915年8月,李大钊发表《厌世心与自觉心》,与陈独秀发表的《爱国心与自觉心》论辩。陈独秀有感于灾难深重的中国内忧外患,一方面呼吁国人唤起对爱国和自由权利的自觉,另一方面却悲观感慨:“瓜分之局,何法可逃?亡国之奴,何事可怖?”李大钊就对这种悲观论点进行反驳:“改进立国之精神,求一可爱之国家而爱之,不宜因其国家之不足爱,遂致断念于国家而不爱。更不宜以吾民从未享有可爱之国家,遂乃自暴自弃,以侪于无国之民,自居为无建可爱之国之能力者也。”李大钊寄希望于人民,称只有尽其在我,才能承担起挽救民族、重建民族和国家的任务。
李葆华曾回忆,中共北方区党委开办过第一个区委党校。1926年春,他参加了党校学习,赵世炎、陈乔年等纷纷授课,最后一课由李大钊主讲。他在课堂聆听了父亲教诲,内容主要以李大钊发表的《土地与农民》为蓝本,后来毛泽东还将其收入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教材。李大钊说:“农民约占总人口的70%以上……中国的浩大的农民群众,如果能够组织起来,参加国民革命,中国国民革命的成功就不远了。”中国人民虽然灾难深重,却拥有最强大的力量,这些教诲深深影响了李葆华和李宏塔的人生。
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李大钊的仗义疏财是出了名的。当时他的工资每月有120块大洋,这在当时属于高收入,但李大钊却经常因为资助他人过度,造成家里日常开销困难。还是蔡元培校长嘱咐会计每月在李大钊的收入里扣除一部分,直接交给李大钊夫人赵纫兰,才保证了家庭开销。这一点也影响了几代子孙,李宏塔的同事回忆,每次单位组织的各类公益捐款,他都因捐款数额最大,名字排在第一位。
1987年,38岁的李宏塔结束了在共青团系统的工作后,本有机会去地方任职,这样也更利于仕途。但当组织部门征求他的意见时,他想起了在共青团工作期间,亲身感受到民政系统的工作是直接服务于困难群众的,所以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民政厅。“民政部门做的事就两句话:为党和政府分忧,为困难群众解愁。”他将工作归纳为三句话:视孤寡老人为父母,视孤残儿童为子女,视民政对象为亲人。这是新时代的“铁肩担道义”。
一般人很难理解李宏塔的选择,其实这同样来自家庭传承。在李宏塔还是少年时,曾有人给家里送去几袋新疆葡萄干。李宏塔拆开一袋就吃,李葆华下班发现后,立刻对李宏塔进行批评教育:“我们只有一个权利,为人民服务。做了一点工作就收礼物,这不是共产党人干的事。”他让家人将葡萄干退回,李宏塔吃过的那一包,也折价退款。
2008年,李宏塔的儿子李柔刚结婚,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送了不少礼金。为了不影响当天氛围,李宏塔让婚礼正常进行,但第二天,每个参加婚礼的人都收到了退回的礼金。如今,李宏塔的儿子已是不惑之年,现任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对抗学院副教授。
当中国共产党进入下一个百年,李大钊家人的故事仍将延续。在和《环球人物》记者的对谈中,李柔刚详细地介绍了电子战、信息战等概念,以及当前国内外的相关情况。他深知自己在新时代所肩负的使命。李柔刚还记得1998年,正在读大三的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对着党旗庄严宣誓的情形。当他说出最后8个字“牺牲一切,永不叛党”时,内心的震荡令他终生难忘。因为,那是曾祖父、祖父和父亲践行过的人生选择……
【版权声明】本作品的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归环球人物所有,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享有本文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扫二维码:加环环微信
备注“环粉”即可加入环环大家庭
商务合作请联系
电话:010-65363483、65363115
QQ:3144809109
邮箱:31448091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