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案 | 乌克兰纳粹屠夫,挥刀砍向自己

金台环环 环球人物 2022-06-25
  


身背血债的班德拉又在乌克兰“复活”,

被极右翼捧成了“民族英雄”。


作者:郑敖天

 编辑:付玉梅 

 编审:凌   云 




1959年10月15日,尖叫声划破了慕尼黑市一处旧公寓午后的宁静。


温克曼被吓坏了。


她走出门,看到一个男人奄奄一息地瘫倒在楼梯旁,口鼻溢满血。她认出了这张血泊中的脸,是自己的邻居珀普尔。


她赶紧跑去呼叫住在同层的加姆斯一家过来。他们手忙脚乱地呼叫了救护车,但为时已晚——珀普尔在抵达医院前就咽了气。


在邻居们的错愕之中,医生宣告了他的死亡,死因是心脏病突发。


不过,医生已经察觉到,死者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就在刚刚,急救室里。他们在死者身上找到了一把装满子弹的手枪。


随后警察的到来,验证了他们的预感。调查发现,“珀普尔”是化名。死者的真实身份是二战中亲纳粹的“乌克兰国”前“元首”:斯捷潘·班德拉。


只是,医生没有预料到他的死因也很不简单。在尸检中,法医在班德拉的肺中检测出剧毒的氰化物残留。


奇怪的是,警方没有在现场找到凶手的任何痕迹,也没有目击证人。直到两年后,一名叛逃西方的克格勃特工向警方揭露了真相:这是一起预谋已久的暗杀。


暗杀


多瑙河的支流伊萨尔河从慕尼黑城中穿过,安静地流淌着。这座在二战时被空袭71次的城市,在一片废墟中重新构建了一切。 


10月的空气已渗透着冬日的寒意。50岁的班德拉身材削瘦,走在街道上并不惹眼。他也不想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随后,他独自上了一辆出租车,报上地名:“克里特梅耶尔大街7号”。


在不远处的保镖刚刚与他分别。如果此时,他回头目送了班德拉上车,那将是他们的最后一面。


多年的流亡生活让班德拉具有极强的警惕性。他现在化名为“珀普尔”,住在一个有不少犹太邻居的旧公寓里。尽管出行都带着保镖,但为了不让街坊起疑,他总是先与他们告别,再独自踏上回家的路。


·班德拉在慕尼黑使用的假证件,他的对外身份是一名记者。


总之,他已经尽可能地隐匿在这座城市里,试图将过去像建筑下的疮痍一样掩盖起来。


殊不知,他早已被列入一个策划已久的暗杀计划里。


日子定好了,就是今天。班德拉的出租车离家越来越近。敏锐如他,丝毫没有嗅到弥漫着的危险气息。


斯塔申斯基已经在公寓入口的楼梯间等待了多时。他向走进来的班德拉打了声招呼。


当班德拉将脸转过来时,斯塔申斯基迅速举起手中装满氰化物的毒气瓶,朝他喷了过去。


还没反应过来的班德拉,口鼻中已经吸满了剧毒气体。他瞬间倒地,浑身开始抽搐。


斯塔申斯基则从容地离开了现场。跟踪潜伏了多日,他终于完成了任务,可以向克格勃交差了。


是的,这起暗杀幕后真正的策划者——苏联情报机关克格勃。


纳粹


要厘清恩怨由来,还要从主角本身班德拉说起。


1909年1月1日,班德拉出生在东加利西亚的一座小村庄。


当时,该地还处于奥匈帝国统治之下。他的父亲安德烈·班德拉是天主教神父,也是乌克兰民族主义者。在他还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给他灌输了各种充满武装色彩的民族政治思想。


·身着乌克兰童子军制服的少年班德拉。


1918年,奥匈帝国垮台。渴望独立的乌克兰人借机在东加利西亚建立民族政权,最终并入了乌克兰人民共和国。


两年后,乌克兰战败,被迫向波兰割让东加利西亚地区。班德拉一家又成为了“波兰国民”。


日子自然不好过。波兰的右翼政府对境内的乌克兰人实施严酷的民族压迫政策。仇恨在班德拉心中滋生。


他视波兰人为占领者,决心要做点什么。在父亲的鼓励下,他秘密加入了“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组织”。


思维缜密且能说会道的他很快在组织内部崭露头角。但他极端、激进的性格也逐渐凸显出来。


比如,因为害怕被逮捕后抵抗不住严刑逼供,班德拉长期坚持对自己进行“抗拷打训练”。他用油灯炙烤手臂、关门狠夹手指、拿皮带和木条抽打后背......


班德拉的同伴经常能听到他在卧室中一边自虐,一边模仿“波兰看守”对自己大喊:“班德拉!你招不招!你招不招!”


1933年是极为关键的一年。当年,纳粹在德国掌权。24岁的班德拉被纳粹的理论迷惑,投身于法西斯主义,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在被推举为组织首领后,他模仿纳粹党,自称“元首”。“民族仇恨”与“宗教迷信”是他挥舞的两面大旗,以此来建立个人崇拜。


·班德拉(资料图)。


在他的领导下,组织越发偏激、暴力,开始疯狂地仇恨波兰人、犹太人与俄罗斯人。


1934年,为了报复波兰政府对乌克兰村庄的镇压行动,班德拉派刺客暗杀了当时的波兰内政部长。他很快遭到逮捕,被判处无期徒刑。班德拉追随者的劫狱计划也被波兰政府挫败。


无计可施的班德拉,似乎要在狱中度过余生。


被利用的屠夫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纳粹德国闪击波兰。战争与混乱,竟给班德拉制造了越狱的机会。


很快,他回到“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组织”重掌权力。他心心念念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求与纳粹德国合作。


班德拉十分崇拜希特勒,将纳粹德国作为未来“乌克兰国”的蓝本。


在一份他撰写的政治文稿中,他模仿希特勒的语调,宣称要为乌克兰人争取“生存空间”。他还盼望着在法西斯分子建立的“新欧洲”中,能有“乌克兰国”的一席之地。


· 电影《沃伦》截图。


然而,这只是班德拉的一厢情愿罢了。在纳粹分子眼中,乌克兰人与波兰人、俄罗斯人一样,都是“劣等民族”。


纳粹德国看上的,是班德拉的可利用价值。他们向班德拉承诺:只要他在纳粹德国对苏联的入侵中尽心尽力,便可以帮助他建立一个独立的“乌克兰国”。


听到这话,班德拉像打了鸡血一样,将大批的乌克兰青年组织成“别动队”。他们急于向纳粹表“忠心”。


当时,苏军尚未到达,波兰政府又处于流亡状态,波兰人俨然成为了他们刀俎上的鱼肉。


臭名昭著的屠杀开始了......


在波兰电影《沃伦》中有这样的一幕,曾一起在田里劳作的乌克兰人与波兰人,一夜之间变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乌克兰民族主义者带着他们冲进波兰人的教堂,屠杀里面的信众,又一路杀向村庄,将无论男女老幼一个个拉出来砍头......


· 电影《沃伦》截图。


这都是在班德拉和纳粹的鼓动下,真实发生过的故事。


在班德拉的故乡东加利西亚和沃里尼亚地区,全副武装的“班德拉分子”以清剿波兰游击队为借口,对波兰人展开种族屠杀。受害者中,还有和波兰人联姻或反对种族屠杀的乌克兰人。


根据一些幸存者回忆,为了防止波兰村民进行抵抗。“班德拉分子”会先以友善的面目出现,比如给小孩子发糖果,降低村民的警惕性。


随后,他们以召开全体会议为由,将村民聚集到教堂里,再使用手榴弹、燃烧瓶和机枪,将上当的村民斩尽杀绝。 


梦碎与“复活”


班德拉丝毫没有为血腥的屠杀感到不安。他沉浸在建立一个“纯洁的乌克兰国”的美梦中。


只是,他的“德国盟友”逐渐露出真面目。


1941年9月,原以为能被希特勒接见的班德拉,在柏林遭盖世太保(德国“秘密国家警察”)逮捕,被送到萨克森豪森集中营。


命运很是讽刺。他被与自己视为“种族仇敌”的犹太人和波兰人关在了一起。


二战结束后,侥幸生还的班德拉开始为“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组织”洗白,号称自己领导的是“乌克兰解放革命运动”,与法西斯主义无关。


已是光杆司令的班德拉,靠自己很难东山再起。他又打起了西方情报部门的主意。


西方认为可以利用班德拉颠覆苏联政权,支持他在联邦德国组建了一所“情报学校”,培养潜入苏联的间谍。


从1949年到1954年,有75名“班德拉分子”被空降到苏联执行破坏任务,都被苏方击毙或俘虏。克格勃由此发现班德拉在慕尼黑的活动,并决定与他“新仇旧恨一起算”。


克格勃派出与班德拉同为乌克兰族的博赫丹·斯塔申斯基执行刺杀。其曾在苏联境内的“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组织”长期潜伏,有着丰富的谍战经验。他的刺杀工具,那个隐蔽式的毒雾喷射器,也是克格勃提供的。


随后就有了开头那一幕。


班德拉死后多年,多数乌克兰人都视他与所谓的“班德拉分子”为反面人物。他们的法西斯行径给中东欧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大量乌克兰人因此背井离乡。


· 正在焚烧班德拉纸人的乌克兰东部居民。


只是没想到,死去的班德拉又“复活”了。


苏联解体后,身背血债的班德拉却被极右翼捧成了乌克兰的“民族英雄”。


许多右翼政客也企图利用班德拉赚取政治资本。2010年1月,时任乌克兰总统尤先科宣布追授班德拉“乌克兰英雄”勋章。此举不但在乌克兰国内引发巨大争议,也招致了波兰、以色列、俄罗斯等国的强烈抗议。


2014年,乌克兰爆发“颜色革命”,班德拉重新作为乌克兰新纳粹组织宣扬排外和种族主义思想的符号在街头巷尾出现。


西方对此“喜闻乐见”。他们利用乌克兰社会中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诱使其成为围堵俄罗斯的前哨。


阴魂不散的“班德拉分子”,也再一次在乌克兰的悲剧性命运中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




点击上图购买本期杂志


关于更优质的人物报道、更佳的产品体验,您有什么话想对环环说?
现在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传达,点击环环等你哟~  
参与的粉丝有机会获得精美礼品,获奖信息将于5月底在环球人物微信号公布。


备注“环粉”即可加入环环大家庭


商务合作请联系

电话:010-65363483、65363115

QQ: 3144809109

邮箱:3144809109@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