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荷兰来的“河南阿泰”

金台环环 环球人物 2023-07-24


自称来自河南的荷兰小伙史泰夫,

把自己在中国的六年形容为“追梦之旅”。


作者:余奇瑶 冯璐


采访史泰夫是在北京郊区的一处攀岩馆的休息室里,他身穿灰色运动衣,骑着摩托车前来,在灼热的暑日里扫过一阵风,画风充满其一贯崇尚的“速度与激情”。30岁的史泰夫的确感到意气风发。今年夏天,他凭着自己的运动视频成为抖音网红,同时顺利考上北京电影学院的研究生。


在充满后现代风格的休息室里,史泰夫声情并茂地弹起歌手崔健的《花房姑娘》。如果忽略他的黄色卷发和蓝灰色眼睛,只听这歌声,会误以为他就是个中国的摇滚“发烧友”。


今年是这个荷兰小伙在中国的第六年。2017年,23岁的他历经6个月、辗转10余个国家来到中国。继东北习武、北京体育大学练散打后,他即将开启人生的新阶段——很快要入学北京电影学院的史泰夫,已经写完了一部融合中国武术元素的动作片剧本,打算近期筹拍。 

“来中国纯粹是为了梦想。如果你有梦想,你就应该去捍卫它。”史泰夫说。他把这6年称为自己在中国的“追梦之旅”。



“以这种方式来中国会很酷”‍‍‍‍

史泰夫儿时的梦想是要证明自己。他出生于荷兰阿姆斯特丹一个殷实的医生家庭,家人全是学霸。然而,史泰夫读书过程中总是感到十分吃力,爱面子的父亲对此感到失望。


英文字母不同的排序,令史泰夫难以对词语形成记忆——这是阅读障碍的表现。“阅读障碍给我带来心理创伤,我觉得自己不优秀,不如我的家人会读书。”据介绍,阅读障碍在欧洲并不鲜见,连科学家爱因斯坦都有。只不过,史泰夫的阅读障碍相对严重。


尽管没有读书的天赋,但他在运动领域如鱼得水。8岁时,史泰夫就成为攀岩高手。为了证明自己,他14岁离开家,在高尔夫俱乐部的餐厅做洗碗工,先后当过伐木工和泥瓦匠,还当过薪资可观的风力发电机设计维修师……史泰夫到处打零工,不再向家人伸手要钱,而是靠双手养活自己。“我非常努力地工作,那种感觉相当不错。”


· 史泰夫早年曾从事风车维修工作。


当然也有沮丧的时候。刚去法国时,陌生的环境和语言曾让史泰夫不知所措,“我多希望有个人能够把手搭在我肩膀上,告诉我他能帮我”。当他低头看见脚下的小水洼里倒映着自己的脸庞时,猛然意识到,“自助者天助之,这个人就是我自己”。重新调整好心态后,史泰夫带着饱满的热情询问每一家店铺的招聘情况,最终找到了一份工作,慢慢落下脚来。


“在人生道路上,我遇到过不少困难,原因在于我无法用母语阅读。在别人眼中,我是一个流浪者;在我自己眼里,我只是一个学习者。我不停地从一个地方去另一个地方,就是为了学习,我很开心有这样的生活。”史泰夫说。


一个偶然的机会,史泰夫发现自己能顺利辨别象形文字——汉字。这种神奇的感觉,让他萌发从荷兰搭“顺风车”来中国求学的念头。“我年轻,能吃苦,以这种方式来中国会很酷,同时也是一种生活艺术。很多人觉得无法做很多事是因为钱不够。我要证明:如果够勇敢,就能克服一切困难。”


2016年年底,史泰夫背着一个双肩包,开启了长达半年的旅途。他经常抱着一块写着目的地的纸板,在马路旁竖起大拇指(西方求搭“顺风车”的手势),累了就借宿陌生人家里。最艰难时,他站在路旁十几个小时,都等不到一辆愿意搭载他的车。即便如此,他始终保持微笑。“正能量会吸引正能量,而恐惧是负能量,所以我面对旅途中未知的困难,从未感到害怕。”在途经比利时等17个国家后,他最终从老挝进入云南磨憨,顺利入境中国,也再一次证明了自己。


· 史泰夫外出旅行时在写满目的地的纸板上休息


在云南喝了两周的普洱茶,史泰夫来到东北一所武术学校,和小朋友们一起习武。每天早上5点,他们起床,先跑11公里,然后开始练武。小朋友们都很高兴解答史泰夫的各种问题。不到半年,史泰夫靠着跟小朋友们厮混,就实现了中文的无障碍沟通。


“我发现,我只要在一个语言环境中和他人不断对话交流,就能快速掌握这门语言。”史泰夫颇为骄傲。靠着这个禀赋,他已经掌握了中、英、法、德、荷兰五种语言。


· 史泰夫在北京体育大学武术馆里练习武术。


推划收拉、你攻我守、刚柔并济……原本就是运动员的史泰夫,对中国武术的兴趣与日俱增。而中国武打明星李小龙、成龙本来也是史泰夫儿时的偶像。离开东北后,他又进入北京体育大学的民族体育学专业读研深造,逐渐对武术有了新的认知与体会。“中国武术让我懂得了‘上善若水’,如果一个人不攻击对方,他不一定是好人,也有可能是因为他没有进攻的能力。而真正的强手不一定会使用武力,这是他的善良与克制。”史泰夫如此总结他眼里中国武术的精髓。


“习得一身好功夫”,无疑是史泰夫证明自己的又一努力。


“要么0,要么100”

丰富的生活阅历,让史泰夫喜欢上了表演。通过角色切换,他体验到不同的职业和人生。


于是,在中国当一名演员成了他的新追求。2018年到2022年,史泰夫参加了北京电影学院的继续教育课程,学习影视表演和中文。在此期间,他参演了《跨过鸭绿江》《广州十三行》《长津湖》等14部中国影视作品,在演艺道路上开辟了一片天地。


不过,这条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刚开始拍戏时,只要面对镜头,史泰夫经常紧张到忘词,大脑一片空白:“那时我对自己说了很多次,我讨厌演戏,再也不要做演员了!”但最终,他还是没有放弃,而是通过反复练习,克服了对镜头的“恐惧”。再次突破自我的史泰夫,坚信自己有能力做一个好演员。  


在史泰夫看来,参演过的角色中,自己和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电影《寄居者》中男一号杰克布最像。“这是影视角色最贴近我的一次,我们都是很勇敢的人。我从他身上学到,做事情要坚持到底,要么0,要么100。”事实上,从14岁离家自立生活,到辗转来中国,再到逐梦中国影视圈,他都从未因困难而放弃。“但凡做了选择,就要努力到极致。要么0,要么100。”


· 史泰夫在北京电影学院就读期间曾参演多部电影。


抖音网红,是史泰夫在中国的又一个“斜杠”身份。由于从小就学习攀岩,史泰夫有时会和中国朋友们相约“爬桥”——徒手爬过一座桥。这是一个非常小众的运动,对参与者的臂力以及指尖力量的要求极高。


· 擅长攀岩的史泰夫。


史泰夫有着很强的上肢力量与攀爬技巧,爬桥的出色表现经常让大家赞叹不已。“你也拍个抖音视频吧,很好玩的。”在朋友的“怂恿”下,史泰夫开通抖音账号,成了运动博主。


无心插柳柳成荫,他也没有想到,短短7个月的时间,自己的抖音账号能攒下14.2万的粉丝量,单条视频的点赞量高达171.4万。史泰夫的抖音视频里充满了正能量,在吊环过桥视频的配文里,他写道:“无论结果如何,每次都拼尽全力。”


· 正在爬桥的史泰夫。


他积极乐观的形象,吸引一些不快乐的网民发私信向他求助,他专门录制了一条视频建议粉丝们多运动,对暂时的抑郁情绪放平心态,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方式。


朋友遍天下,到处有人帮‍


“我上辈子可能是中国人,在中国半年就可以无障碍交流,朋友遍天下,到处有人帮。”史泰夫半开玩笑地说。曾经在42个国家生活过的他,在中国停留的时间最长,他把这归结为“缘分”。“在西方,‘缘分’这个词的意思是命中注定。”


“我19岁时,曾在阿尔卑斯山上经历了坠车,汽车从山腰处翻滚坠落,我身上多处骨折,那是我最接近死亡的时候,可是命运让我活了下来,从那之后,我感受到很多东西都是命运的安排,应该跟随生命的流动。”


史泰夫表示,自己并没有刻意计划什么,只是遵从中国道家的哲学智慧,在生命的长河里顺流而下,应和命运的安排。“比如我对自己的母语有阅读障碍,而由于中文本身‘象形’的特点,读汉字对我来说更容易。我能够阅读中文,并在这里念书深造,抓住机会,一步步实现自己当演员的梦想,向世界证明自己,这本身其实就是一种很深的缘分。”


· 史泰夫在北京。


“中国很大,发展机会很多,而且历史悠久,让我充满了探索的热情。”史泰夫如此总结自己长期留在中国的原因。除了西藏、台湾、新疆,史泰夫几乎去过所有的中国省份。在阿姆斯特丹长大的他,感觉中国的小城市人际关系更加亲密,也对中国人“礼尚往来”的习惯印象深刻。


“如果我请有的‘外国人’吃饭,他可能就觉得占便宜的机会来了。但我请一个中国人吃饭,他会放在心上,觉得有一个人情在那里,一定会找机会回请我。”


聊到中国生活,他的言谈举止间充满了诙谐,总是咧开嘴爽朗地笑,却又含有洞察现实之后的深意。“微笑是我来到中国唯一的防御和武器。如果你愿意,它可以带你走遍全世界。”他曾如此寄语帮助自己来到中国的朋友们。


史泰夫还评价道,中国的北方人爱面子,南方人更务实;而荷兰人和中国南方人的性格更接近。“这些没有好坏之分,有不同才有乐趣,我可以在这两种思维模式中自如切换。我相信每一个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的文化特点。”


在中国的6年时间里,史泰夫的生活紧贴现实,充满“烟火气”。他知道网民戏称河南为“荷兰”,干脆取了个“河南阿泰”的抖音名,自称来自河南。“中不中?”“弄啥嘞?”等河南方言他也讲得十分正宗。


对于中国的许多网络梗,他能信手拈来。有一次他和一位大爷比赛拔河,居然输了。他俏皮地感叹道:“我的个乖乖,你大爷还是你大爷,中国的大爷太厉害了。”中国的艾灸同样令他感觉“非常厉害”。“我一腰痛就会去艾灸,出出痧就好了。”



一有时间,史泰夫会到小广场上打一套八极拳,还跟锻炼身体的大爷切磋招式。率性的他,有一次甚至跟着坐火车偶遇的邻座乘客,直接半路改道去其他城市骑马了。


他把这些经历告诉远在荷兰的亲朋好友,“他们对我刮目相看”。史泰夫的父母很快就要来中国探望儿子了,同时想近距离了解这个东方国度。“故宫、少林寺、兵马俑……我都想带他们去,让他们看看我生活的地方。”


接下来三年,史泰夫会在北京电影学院读研,当被问及未来是否会继续留在中国生活时,他的答案依然是“随缘”。


“当然,如果有机会,我想一直生活在中国。我本来无法顺利读书,但中国给了我全新的机会,让我变成更好的自己,我很感恩。我还有很多梦想期待在中国实现。”



总监制: 吕   鸿

监    制: 张建魁

主    编: 许陈静

编    审: 凌   云


(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加微信“HQRW2H”了解细则。欢迎大家投稿和提供新闻线索,可发至邮箱tougao@hqrw.com.cn。)


本文刊载于

2023年第14期《环球人物》杂志

总第497期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备注“环粉”即可加入环环大家庭



商务合作请联系

电话:010-65363483、65363115

QQ: 3144809109

邮箱:3144809109@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