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国工匠 | 毛正石:守着一炉铁水,转了30多年

2016-04-29 央视新闻 央视新闻

从青铜器开始,铸造业在中国已有近4000年的历史。传统铸造业流行一句老话:“差一寸、不算差”,意思是说,在铸造产品中,一寸以内的误差都可以忽略不计。而中国铸造走向世界的新标准则是“零缺陷、零误差”。从“土法上马”到“精雕细琢”,中国铸造正在不断的以技术创新应对着全球市场的升级换代。

今天的《大国工匠》我们就来认识一位从业31年,精雕国际标准的铸造大师——中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厂的高级技师毛正石。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0020g7wstl&width=500&height=375&auto=0

只要有毛正石在,没有不敢接的活儿

2012年,法国阿尔斯通公司向全球供货商发出通知,要用铸铁代替锻钢生产汽轮机叶片,由于产品对铸造工艺要求极高,当时全球没有几家公司敢接单。

而中车大连机车厂却接下了这笔生意,用铸造车间主任郭勇的话说,“敢拿下这一单,靠的是我们有毛正石这样的技术团队。”

今年52岁的毛正石出身于工人世家,是厂子里最拔尖的技术能手,30年的潜心钻研和苦苦求索,让他攻克了铸造战线上一道道技术难关,成为了行业技术权威。在大连机车,毛正石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全面负责车间技术工作。

但是,对于阿尔斯通公司的这项任务,毛正石心里也不是很有底。

“用铸铁代替锻钢,对于阿尔斯通来说是降低一半多的采购成本,但对我们来说是一次不小的挑战。之前生产的铸铁最高检测标准是二级,就是用超声波探伤,可以允许有400毫米见方,相当于大拇指盖儿大小的蜂窝状微观缺陷,现在是升级到一级检测,一点缺陷都不能有。”

这种棘手的活儿对于毛正石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他喜欢接受挑战。这一次,关键的突破点在温度。

“铁水在出炉的温度在1400度左右,对于传统铸造产品来说,浇注过程中允许有四五十度的温差,但我们尝试着把温差控制在10度以内。”

1400度的铁水,温差不能超过10度,如此精细的拿捏,关键却在“眼力”。

毛正石说,“我们就看这个铁水花,如果说达到2.5厘米,就证明温度在1380-1390度,可以开始浇注了。如果说铁水花变大了,达到3.5左右,这一炉铁水就不行了,要回炉。”

“一点不能差  差一点也不行”

铸铁质量的好坏,浇注这个环节很重要。如果每一炉铁水都盯着看,对眼睛伤害很大,因为铁水产生的强光有时比电焊还要刺激。通常,铸造师浇注时都要带上墨镜,保护眼睛,而毛正石为了看清铁水花,只带一副普通的防护镜,这让他从四十岁开始,就成了老花眼。

毛正石的徒弟讲,师傅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一点不能差,差一点也不行。

△毛正石向徒弟们传授经验

铸造工艺复杂,废品率高是一大顽疾。毛正石带领的技术组,将工艺重新调整,废品率从7%下降到2.5%,而国际先进水平的废品率在3%左右,实现了超越。

毛正石说,以前是跟着师傅学,现在是带着徒弟干。三十多年,就在这间厂房里,从传统的内燃机车到风电产品核心部件,我们的产品已经出口到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没有技术的创新,你就占领不了市场。

床前孝子  炉边铁汉


△毛正石与母亲

2012年,毛正石快50岁时才成了家,现在女儿四岁多。在女儿出生的那一年,毛正石的母亲患上严重的肺病卧床不起,四年多来全靠呼吸机维持。尽管六个兄妹轮流照看,但大部分时间还是毛正石和他妻子在陪着老人。“我必须陪着我妈,虽然房子只有60平,但她住一间,我们三个住另一间。”

毛正石的妻子对于丈夫,更多的是理解。“当初看上他,就是因为他的技术和孝心。”


△毛正石一家三口的合影


△毛正石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大国工匠”

守着一炉铁水,转了30多年。当年让毛正石留在铸造工这个岗位上,更多的可能是出于对家庭的责任,对父母的孝顺;同样是一炉铁水,今天让毛正石和他的团队坚守的,是他们铸造出的一批国际标准,一片海外市场。

然而,在这份荣耀背后,毛正石也有一份期盼:“铸造工是可以穿着白大褂上班的!工人有了知识有了技能,才更有力量。”毛正石希望中国200多万名铸造工,未来通过技术创新为中国铸造走向世界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本期监制/杨继红  主编/陈洁

记者/ 郑连凯  高淼  编辑/王元

©央视新




为“大国工匠”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