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 | 借同学身份贷款 致28人负债百万!这些平台太坑人!
近年来,一些互联网借贷平台进入了大学,以极低的借贷门槛,就能让大学生轻松拿到几千元或几万元不等的贷款。
然而这看似便利的校园贷背后,却隐藏着不少风险!
将个人信息借给同学去贷款 28名大学生负债近百万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p0022cp2iut&width=500&height=375&auto=0
△视频:28名大学生将个人信息借同学去贷款 负债近百万
自从今年9月开学以来,贵阳某高校2014级学生罗朝盛和其他几名同宿舍同学,几乎每天都会接到多个校园网贷平台打来的催款电话。
打电话来的网贷平台客服人员表示,罗朝盛他们已经有几笔贷款严重逾期,而罗朝盛他们则表示,这些贷款自己一分钱也没拿到,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从2015年10月开始,罗朝胜的同学秦某以自己需要资金周转等理由为名,请他和其它同学帮着他网上贷款。由于这些网贷平台无需面签也无抵押,只要按照借贷平台的要求提供个人身份证、学信网截图、手机号等相关信息,全程在线操作就能办理借贷款,所以当秦某提出要求时,这些同学就毫无戒备将自己个人信息交给了他。
罗朝盛说,他们宿舍帮秦某贷的款,最高的有8万多,最低的有2万多。
今年9月底,罗朝盛和同学们在贵阳向辖区派出所报了案,随后秦某因涉嫌诈骗被警方采取了刑事强制措施。据了解,秦某在这一年时间里,利用28位同学的个人信息在十几个网贷平台上贷款40多万。到今年10月,秦某借贷的40多万本金加上利息、违约金、滞纳金和逾期利息已累计达100多万。
贷款替人还钱赚佣金 结果拆了东墙补不了西墙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022phzs38&width=500&height=375&auto=0
△视频:打错算盘 拆了东墙不补了西墙
秦某为什么要贷款,而且是借用28个同学的个人信息在网贷平台上不断贷款?据他向警方交代,他最初的想法是为赚钱。警方介绍,秦某“赚钱”的方法就是其他人在网上贷款,他替人家还钱,还钱后提升别人的信用额度,最后别人把他垫进去的部分还给他,并给他一部分佣金。
秦某说,刚开始由于垫付资金不大,自己还能收取一些佣金。可后来需要他垫付的资金越来越多,自己没钱也没工作,只能在另一家平台贷款后还钱,这样另一家平台自己又背上了利息、本金,还不上又有滞纳金、逾期费……越聚越多。
由于在校园网贷款平台上贷款的门槛特别低,秦某就想到借用同学的身份信息到各个平台上去借款,用来拆东墙补西墙。就这样秦某在十几家网贷平台上先后贷了40多万元。
然而后来秦某才发现,这个钱并不好赚,因为他大多数是通过QQ和对方联系,有些钱垫出去之后对方就把他的QQ删除了,最后钱就没收回来。
低门槛宽审核 校园网贷"太随便"的背后是高额利息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02212onjv&width=500&height=375&auto=0
△视频:低门槛宽审核 校园网贷“太随便”墙
近日,秦某因羁押期满,刑事强制措施变更为监视居住。目前这起案件警方还在进一步审理中,而校园网贷市场隐藏的高利息、审核不力、风险把控不严等也暴露无遗。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金融平台开始抢滩校园网贷市场。面对具有较强消费需求,却没有持续收入来源的大学生群体,低门槛宽审核,成了颇具诱惑力的一招。一所学校的辅导员史大伟就表示,去银行贷款需要审核很多材料,而校园贷就不用,直接可以放款,门槛实在很低。
低门槛成了各家平台抢滩校园网贷市场的利器,而平台之间对同一借款人的借款信息没有数据共享,很容易引起重复授信,且不管是哪种平台,针对大学生的网贷都比较简单。
秦某表示,平台核实只会询问你是不是某某的同学,你和他什么关系,你住哪个寝室,读哪个学校哪个专业等,虽然在平台申请填资料的时候会填上家长的电话和学校辅导员的电话,但是平台审核时却不会打这些电话。
某网贷平台客服也告诉央视记者,平台前期审核是不会拨打家长电话的,只有在贷款人恶意延期或者严重逾期的情况下才会联系家长和辅导员。
一名高校工作人员也表示,学生还不上钱了,平台才会打电话来告诉班主任、告诉学校,大家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
而方便的借贷背后,是平台收取的高额利息。由于校园网贷属于信用类贷款,利率远高于银行信用卡分期,很多产品年利率都在20%左右。
校园网贷平台得“治”大学生也须反思
由于前期缺乏相应监管,校园贷平台鱼龙混杂,一些平台为了抢占市场盲目降低门槛,疏于审核,放任风险,甚至引诱大学生以贷养贷,最终引发暴力催收致人伤亡案件。
今年10月,银监会、工信部、公安部、国家网信办等多部委联合发布了《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校园网贷业务便是其中重点排查整治的对象之一。
而对于大学生而言,一方面应有正确的消费观,不能在追潮流时比谁跑得都快,无力还贷时就哭诉“涉世未深”。另一方面,一些学生由于缺少对个人信息和个人信用的保护意识,借出了自己的个人身份导致“无辜”负债,可见学校基本的“财商”教育和“风险”教育也不应缺位。
更多新闻
监制/朱晓阳 主编/侯振海
编辑/曹莹
©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