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罗一笑事件”争议的背后,赢家只能是它!
这几天,一篇名为《罗一笑,你给我站住》的文章,刷爆朋友圈。文章中,父亲和患白血病女儿的故事,加上转发一次就有公司给女孩捐一块钱的“募捐”方式,引起了网友的疯狂转发。随后剧情开始反转,网上开始有人质疑患白血病女孩的父亲罗尔家底深厚,而整件事情也是由一家P2P公司在背后营销炒作。目前,深圳相关部门已经介入调查。(详情点击:朋友圈刷屏的白血病患儿病情危重 医药费自付3.6万……)
△罗尔接受媒体采访
昨天的新闻头条,非“罗一笑”莫属。给身患白血病女儿筹款的父亲,可能并没想到竟然会引发一场巨大的信任危机。目前,当事人已公开道歉,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却还在延续。
隐去关键信息 是对捐助者的不负责任
整个事件中,大家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是,既然开启了打赏功能,既然知道会有公众捐款,为什么家庭财产情况不能最大程度地公开?要知道,捐助他人一个隐含的前提,就是默认当事人已尽己所能,但还是凑不满治疗费。换句话说,即便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只要如实告知当前的收支状况,确实困难的,公众仍会献上自己的爱心。为了达到更好的筹款效果,隐去关键财产信息,借“苦情”自我营销,其实是对捐助者的不负责任,最终会影响到他们的公益热情。(根据财经网的最新报道,通过企业信息系统可以查到,罗尔为2家公司的法人代表,并且是其中一家公司股东。)
不能让网络慈善在“灰色地带”游走
从法律角度来看,今年9月1日实施的《慈善法》明确,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假借慈善名义或者假冒慈善组织开展募捐活动、骗取财产。事件中的营销公司,如果将善款打入自家账户,或许会因涉嫌非法募捐,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但罗尔在公号发文“诉苦”,严格来说只是个人求助,并不在《慈善法》的调整范围之内。不过,开通打赏功能算不算募捐的一种形式、打赏是否属于捐赠、公司的介入是否改变了个人求助的性质、公司采取什么样的介入方式才能避免沦为“诈捐”“骗捐”,针对这些不断出现的新情况,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及时进行调查研究,尽快给出一个权威的说法,不能总让网络慈善在“灰色地带”游走。
“狼来了” 伤害的是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从南京患儿得数百万善款,家庭未做妥善处理,到安徽利辛“女子救人被狗咬”事件反转,证实为喂狗被咬,公众爱心被“误伤”的案例不在少数。良善被“透支”,最后“受苦”的还是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这件事情提醒我们,慈善或许并不拒绝善意的营销,可它毕竟是件专业的事,需要一个“第三方”,来消除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提高金钱、物品等各种资源的配置效率,确保有限的资源不会成为善讲故事、善用套路的人的“专享”。而对于公众来说,看到那些刷屏的求助信息,不妨多问一句“是真的吗”“谁来监督资金的后续使用”。大胆质疑,小心求证,“囊”才能解得既安全,又放心。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尽管舆论几乎一边倒的质疑,但帮助罗一笑早日渡过难关,相信不只是他父母,也是所有人的共同心愿。我们常说慈善是一种爱心表达,但它本质上更像是一种社会责任,尤其对受捐者来说,必须明白慈善的底线在哪儿。社会信任经不起挥霍,不让公众的耐心和热情,在“狼来了”的故事中消耗殆尽,需要社交平台加强自我审核、监管部门完善法规的共同发力。争议的出现、问题的出现恰恰是改进可及之处。不当之处必须得到及时的纠正和惩戒,让法律更加清晰,让慈善真正依循法治的轨道。唯如此,行善的初心才能够得到呵护,也才能成为本次争议最大的赢家。否则,输掉的只会是整个社会的向善之心。
文丨央视评论特约撰稿 曾校
更多新闻
监制/朱晓阳 主编/王兴栋
编辑/王烁
©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