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评论丨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手机......“共享”边界到底在哪?

2017-09-15 央视评论员 央视新闻

最近,“共享”这个词着实火爆,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共享产品和服务,除了最广为人知的共享单车外,还有共享马扎、共享健身仓、共享衣服、共享充电宝、共享购物车、共享篮球、共享KTV……“共享”正以百变之姿渗透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最近,在昆明,又推出了“共享手机”。

△《云南新闻联播》截图


上月开张后仅有一人实现共享

据报道,办理共享手机业务的店铺8月开始推出此项服务,提供市场上知名度比较高的多款手机租赁业务。

据介绍,在办理共享手机业务时,消费者只要提供身份证和一张银行卡即可。但在办理时需要用该公司提供的相关软件检测消费者信用卡的信用度是否合格。该程序意在查询消费者所持有的信用卡消费记录是否存在还款逾期或者是否有还款的不良记录,如果有这两方面的记录,将会被视为申请不合格。从上个月开张共享业务到目前,共有8个消费者到该店办理共享业务,但7人检测信用不合格,仅有1人实现手机共享。


共享概念火爆 警惕“共享”概念被滥用

共享手机说是共享,其实和租赁没啥区别。知名互联网学者李易曾表示,目前的很多共享产品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共享经济,他们的本质是在互联网技术背景之下进行的一个分时租赁业务。共享经济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由美国的社会学家提出,属于有乌托邦性质的理想化概念。

20世纪90年代,美国出现一些小众的共享经济应用。例如在小区内,通过网站邻居们可以共享家中的工具等闲置资源;“但这种形式只有共享,并不经济,没有规模效应,无法吸引风险投资者,因此并没有办法推广开。”

直到前些年,随着打车应用uber以及房屋民宿共享应用airbnb的出现,共享的形式和移动互联网结合,共享经济再次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对于市面上层出不穷的所谓共享产品,到底该怎么看?

△共享单车(资料图)


央视评论:共享经济既要共享更要经济


共享模式勃然兴起已有几年,共享的正当性正在不断增长。打着共享旗子就能吸引不少投资,共享似乎成了一种经济正确。一些共享模式,如滴滴、Airbnb,确实解决了不少生活中的痛点。而随着人们对物权与使用权关系的重新认识,随着智能网络、信用体系保障足够的闲置资源能流动起来,美美与共确实有了更雄厚的时代底色。

有些共享项目 不提升效率 反而耗费资源

然而在国内,共享经济这几个字似乎正在通胀,面临着被滥用的境况。比如共享雨伞、共享篮球、共享图书馆,乍听起来有点意思,仔细一想,却和曾经的租书租碟店没本质区别,就是租赁罢了。

回到字义本身,作为一种模式,共享后头连着经济,要保证的正是效率上的经济。对一些共享项目,大家一眼望去就觉得不靠谱,原因正在于它们不仅不提升使用效率,还尤其耗费资源。

共享经济赢在成功降低市场交易成本

商业的路子不拘一格。我们当然无意于苛求商家按着共享经济的定义去做,但如果人们真要追求共享经济,那么就要追问:共享经济的实质是什么?比如,传统的酒店业迎来送往,难道不也在共享床铺吗,为什么它不是共享经济?时代语境下,所谓共享经济到底有怎么样的概念边界?

△共享床铺(资料图)已经被叫停

共享经济,其实是商业组织方式的再造。要能让共享经济持续下去,意味着由分散市场个体达成交易比由企业经营更划算。一言以蔽之,共享经济是赢在成功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

Airbnb让客人飞入寻常百姓家,正为普通人家在利用闲置资源时成本不高,在传统酒店行业打入了一个有竞争力的楔子。网约车的逻辑也正在于此。反过来,若无法实现这一点,所标榜的共享经济可能就是伪概念。

昆明近期推出的共享苹果手机:年租金近4000元,一个月只有8名消费者办理了共享业务,最终通过信用检测的仅有1人。这种模式完全没有竞争力,在本质上是分期出售+二手手机回收。

没有竞争力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产品的特质可能影响共享可能性。手机的折旧率高、大家对安全性能的要求高,流动起来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


给予创新创业包容 但包容不等于纵容 

毫无疑问,我们要给新鲜事物以充分的成长空间。从市场本身的规律而言,先扎堆、后淘汰,最后留下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是每天都在发生的商业故事。而试错本身,也能加深全社会对共享经济的理解。新领域、新物件,市场主体当然可以一搏,毕竟UBER、滴滴都是试出来的。当然,要赢利,不妨回归共享经济的本质,树立应有的边界意识。

给予创新创业包容,让企业走得从容,是这个时代的精神。但对于政府来说,包容不等于纵容。以共享为名的众筹、以共享为名的慈善,是否会踩出法律的红线,是需要监管者时刻注意的。正如网约车、共享单车的出现带来对应的法律法规的调整和完善。

共享经济的蓬勃发展,必然要求公共政策及时跟进行业发展,既能以开放心态提供基础服务,也能依法依规监管好共享项目。这不仅有利于发现更多优质的共享,也能保障公众的权益。

 文丨央视评论特约撰稿 之山


更多新闻



监制/杨继红  主编/王兴栋

编辑/郭爽

©央视新



不要把“共享”当噱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