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启华,上海大学退休教师。1994年一次社会实践中,他目睹了贫困学生对学习的渴望,从此决心助学。25年间,他帮助援建2所希望小学,帮扶749个孩子。在他的影响下,一批平均年龄85岁的老干部也加入助学行列。1994年的暑假,上海大学嘉定校区照例开始筹划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因为一个极偶然的机会,这一年的活动临时落到了沈启华身上。于是,52岁的沈启华怀揣上海大学师生捐助山区贫困学生的2万元钱,带领一批大学生到江西省浮梁县经公桥镇社会实践。即使是今天回想起来,那里的所见所闻都让沈启华感到震惊和心酸。教室破破烂烂的,墙是通风的,课桌是不整齐的,甚至有些是从家里带来的。对于沈启华他们捐赠的钱和衣服,孩子们纷纷表达了感谢。让沈启华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当他们要离开的时候,有一个孩子和他爷爷跪下来跟他们说,你们都是大好人,谢谢你们给了念书的机会。
后来,沈启华觉得,他这一辈子就注定帮助这些孩子。
回到上海后,薪水不高的沈启华把做班主任每学期70元的津贴、监考一次5元的费用一点点攒起来,都寄给了孩子们。不仅如此,每年他还主动再多捐助一两个贫困孩子上学。2003年,沈老退休了,但助学的热情一点儿没减退。年已古稀的他,如今已经帮扶了749个孩子,募集的资金按当地生活水平可以让940人上一年学。此外,沈启华还给自己长期结对的20多名学生,每人每年资助500元钱。与孩子书信不断 给他们纠错字、教他们学做人
从那次社会实践之后,沈启华老人资助的孩子越来越多,收到的孩子来信也越来越多。25年间,对于孩子们的每一封来信,沈启华老人都是来信必回,每一封来信老人都珍藏着,来信越来越多,牵挂也越来越多。亲爱的沈爷爷,您好!您资助了我以后,我十分感激,因此我就对自己抱着希望,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要像您一样,做个有爱心的人。爷爷,您愿意与我结交,让我兴奋不已,更希望我们俩能成为最好最亲的家人。今天,您是我的灯塔,我的避风港。长大后,我会用我的爱来回报您。
亲爱的老爷爷,您还好吗?天气越来越冷了,记得多添几件衣服,别熬夜,注意身体。我现在已经三年级了,开始学英语了,考了三次100,当了英语组长。下次去上海遇到了外国人,就可以跟他们简单对话了。
读信、回信。寒来暑往,沈启华和每个受助孩子的信件往来都从未间断过。每一封回信都被细心地压平、分类、装订。翻开最初几年的来信,稚嫩的笔迹间,还不时地被圈出几处错别字。
沈启华:我做到每一封来信必回,信里面有错别字也给他纠正。告诉他们怎么做人,告诉他们必须要好好学习。
1996年,洪水冲垮了江西景德镇昌江区余家小学。已与沈启华成为好友的当地区委书记给他写了一封求助信:“沈老师,您好!今年夏天,江西遇上了几十年不遇的洪水,余家小学被水冲毁了,312名小学生无学可上。希望沈老师能想想办法,帮助孩子们重返校园。”
接到来信,沈启华就傻眼了。重建一所小学至少要二十万,这对一个普通教师来说,谈何容易。去哪里筹这么多钱呢?他只得寄希望于社会。 那年夏天,沈启华顶着烈日,几乎跑遍了上海市各个慈善机构。
沈启华:他们看到一个年纪这么大的老同志,关心外地的学生,被感动了,后来就愿意出资。
在沈启华的奔走下,1997年7月,景德镇市昌江区丽阳镇建起了一所崭新的新学校——余家希望小学。在沈启华的影响下,捐资助学也成了全家人的事。沈启华的两个女儿工作后,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每人结对一个孩子。被沈启华一路从小学资助到大学的女孩庄玉萍,大学英语系毕业后也接过了爷爷的爱心接力棒,把希望带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她放弃去沿海地区就业的机会,毅然回到了地处穷乡僻壤的丽阳中心小学任教。
2016年,上海嘉定区嘉定镇街道社区党建服务中心成立了以沈启华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在沈老师的这个工作室,现在一共有20名核心成员,全都是离退休党员干部,平均年龄85岁。在他的影响下,许多身边人也纷纷伸出援手,让这场爱心接力绵延不断。
更多内容,点击视频↓
监制/李浙 主编/王烁
编辑/潘梦莹
©央视新闻
为“上海爷爷”沈老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