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辽”表心意, 辽宁老铁给力!

央视新闻 2020-08-22
点蓝色字关注“央视新闻”




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各地派出330多支医疗队、4.2万名医护人员支援湖北。因为同根,他们千里驰援不舍昼夜;因为同乡,我们倍感自豪时刻牵挂。央视新闻推出#我的同乡英雄#系列人物盘点,邀请他们来到聚光灯下,拍一组照片,用图像记录感动。





截至3月13日,

辽宁先后派出12批医疗队、

2054名队员驰援湖北,

支援武汉6家医疗机构和1所方舱医院,

并且对口支援襄阳市,

包括3家市属医院和

宜城市、枣阳市、南漳县、保康县等

4家县级医院。

力撑湖北,“辽”表心意,辽宁老铁给力!

1



丁仁彧:

每次从重症隔离病区出来,

又用自己的汗洗了个澡。



别人总问我:穿上三级防护救治危重患者难受不?说实话,想不起来难不难受,这是重症人的职责所在。有点遗憾的是,由于身份特殊,为了避免交叉感染,我不能拥抱安慰病人,很多病人甚至不知道我们长什么样。不过没关系,省下这些时间,

可能就能多救治一位病人。


1



冯伟:

医生忙了,我就是医生;

护士忙了,我就是护士;

患者需要我了,我就是安慰。



有一天经过走廊,我看见一位穿防护服的男护士正看着窗外。我问他:你出来透透风啊?他说:我在尿尿,纸尿裤穿久了,都尿不出来了。我当时就哭了……在这里,每个队员都付出了很多,但是大家没一个说辛苦。

谢谢你们,重症组队员!


1

王振宁:

我是医疗队的领队,

更是队员们的大哥哥和服务员。



团队一行60名队员到达武汉后,没有任何休整,马上进入角色,大家都是能扛、能造、能打硬仗的精兵强将。我们不仅派出了精锐之师,

还把呼吸机等设备也一并带来了。


1



毕赛男:

一个班次下来,累得不想说话,

为了维持体力,

吃饭都是当任务在完成。



我护理过一位古稀老人,被送来ICU时,他眼角湿润,我当时心头一紧,暗暗决定,一定要给老人最完善的护理。后来老人顺利度过危险期,可以转到普通病房了,临走那天,他紧紧握着我的手,努力张合着嘴巴,用力吐出“谢谢”两个字。这太珍贵了,仿佛严冬感染了春的气息,

这股暖流,正是我前行的动力。


1



徐英辉:

我们的队服是红色的,

雷神山医院的名字也是红色的,

那是必胜的颜色。



新冠肺炎狂肆虐,华夏呜咽。战疫情,白衣战士,心如钢烈。健康所系犹在耳,性命相托有你我,心无畏,告别爱与怯,上阵切。千里奔袭为家园,不破楼兰终不还,待猖狂病毒皆消灭、山河悦!

——《满江红·决胜雷神山》


1



曹丽华:

为了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问诊时我尽可能离他们近一点。



“当年儿子高考时,咱俩差一点就给他报武汉大学了,当时是希望以后到学校探望儿子时,还可以看看樱花……”这是爱人给我的信里写的,他也是一名医生。希望这次疫情过后,

我们能一起到武大看樱花……


1



张红英:

“姐姐,

你是我见到的最美的逆行者。”

听到这句话,

我心里确实挺美的。



我们有好多80后、90后的男护士,好多孩子都还没有结婚。看着他们笨拙地帮那些爷爷奶奶一点儿一点儿换纸尿裤、收拾大小便,我当时就觉得,

这帮孩子真的特别伟大。


1



刘学勇:

驻地有微波炉,就几步道,

但忙起来时,

热饭那几分钟也不想耽误。



在病区,最模糊的是时间,

根本记不得,也无需去关心

现在是几号、是周几、是几点。

能在零点前睡觉是一件奢侈的事,

一两点钟睡是常态。

最清晰的永远是工作,

必须做到一丝不苟、万无一失。

1



王圣治:

“除人类之病痛,

助健康之完美。”

这是我学医时的誓言,

也是我此生的信仰。



在辽宁暴风雪来临之前,我们登上了去襄阳的飞机。在飞机上,空乘问我们去前线怕不怕,我说不怕。作为医护人员,不畏惧疫情,

就像解放军战士不畏惧敌人一样。

加油!老乡

照顾好自己

盼早日凯旋

更多新闻


监制/李浙  主编/李伟

统筹/关欣

记者/纪方

视觉/蒋安琪 孟祥龙

文案/王若璐 杨瑜婷

编辑/史萌  校对/高少卓

©央视新闻




长 按 左 方 二 维 码

关 注 央 视 新 闻



 为辽宁医疗队“打call”↓↓↓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