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初读不识文中意,再读已是文中人

央视新闻 2021-04-27


近日,一则语文老师给同学讲解《与妻书》,学生掩面流泪的新闻,让不少网友大为触动(戳链接回顾:学生上课哭成泪人,原来是因为这篇课文)。语文课本上的许多文章,其情感之浓,力量之撼,动人之深,有的人也许当年已有感受,有的人也许要多年后才能体味。“很多课文在小时候学,学到的是外壳,因为缺少人生阅历。长大后经历多了,再读,才真的读懂了文章的血肉。”







曾有人在网上问: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可以评为最催泪的课文之一吗?

问题一出,底下立刻掀起一阵如海啸般的“回忆杀”。

有人说:“无论读多少遍都会泪目。”

有人说:“那是第一次对一篇课文这么印象深刻。”

有人说:“小时候最恨‘背诵全文’,这是我唯一主动背到倒背如流的一篇。”


除了《秋天的怀念》,还有人提到了《背影》《凡卡》《金色的鱼钩》《项脊轩志》《爸爸的花儿落了》……

这一个个熟悉的篇名,是否唤起了你曾经的记忆?

如今再读,你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秋天的怀念》

作者:史铁生


七年级的时候,第一次学这篇课文,当时给我们上课的,是一个刚毕业没多久的小姑娘,她念着念着声音突然哽住了,几乎念不下去,很快,她,还有全班同学都陷入了一片呜呜咽咽之中。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文字可以承载这么厚重的情感。(@片刻之间

片段节选: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点击聆听完整版:

— 朗读者:姚科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主持人







《背影》

作者:朱自清


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背影》,讲着讲着就流泪了,我当时很诧异,完全不懂为何。现在快30岁了,经历了在外求学、工作,经历了一次次站台的别离,终于完全理解了。(@丁莱light)

片段节选: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点击聆听完整版:


— 朗读者:肖玉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主持人







《与妻书》

作者:林觉民


身以许国,难以许卿。对妻子深情的爱,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深沉的爱,全在泪珠和笔墨之中了。(@孤行海上

片段节选: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截图自/央视《国家记忆》








《爸爸的花儿落了》

作者:林海音


父亲去世那年,我已经30多岁,操办完后事,我站在院子里,那时候是暮春,遍地落红,我脑子里突然冒出课本里那句“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随后放声恸哭,原来,父亲走之前,我一直还把自己当成孩子。(@明月两乡

片段节选:


我忽然觉得着急起来,大声喊着说:


“你说什么?老高。”


“大小姐,到了医院,好好儿劝劝你妈,这里就数你大了!就数你大了!”


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


我对老高说:


“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图自/视觉中国



点击聆听完整版:


— 朗读者:黎春 —

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央广新闻》主持人








《十里长街送总理》

作者:吴瑛


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是真的很小,也是真的哭得很伤心,感觉就像是一个自己最亲爱的人离开了。(@朗天

片段节选: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点击聆听完整版:


— 朗读者:于芳 —

中国之声《新闻与报纸摘要》播音员 播音指导








《金色的鱼钩》


今天小孩儿读《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听得我竟然哭了。这是一篇在我小学时也学过的文章,当时没有感触,反而现在听得落泪。有些人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最寂静的海)

片段节选:


当我俯下身子,把鱼汤送到老班长嘴边的时候,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老班长,你吃啊!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我几乎要哭出来了。


“不,你们吃吧。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得……”


老班长用粗糙的手抚摸我的头。突然间,他的手垂了下去。


“老班长!老班长!”我们叫起来。但是老班长,他,他的眼睛慢慢地闭上了。




点击聆听完整版:


— 朗读者:肖玉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主持人








《凡卡》

作者:〔俄〕契诃夫


刚开始,我真的以为凡卡的爷爷会收到信,会把他接走,后来老师讲解说凡卡的爷爷根本收不到他的信时,我有一种悲伤到要窒息的感觉。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还记得凡卡在昏黄的油灯下哭着写信求爷爷把他领回家的那幅插画。(@飞

片段节选:


“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戳我的脸。伙计们捉弄我,他们打发我上酒店去打酒,他们叫我偷老板的黄瓜,老板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我。吃的呢,简直没有。早晨吃一点儿面包,午饭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只好摇那个摇篮。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


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搭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




点击聆听完整版:


— 朗读者:黎春 —

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央广新闻》主持人








《卖火柴的小女孩》

作者:〔丹麦〕安徒生


这是我最早意识到:童话故事并不都是幸福美满的。(@天生乐天派

片段节选:


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一大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她小小的尸体上。小女孩坐在那儿,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


“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人们说。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点击聆听完整版:


— 朗读者:肖玉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主持人








《项脊轩志》

作者:归有光


当年读到“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一句,几乎号啕大哭,没有直白的哀情,只清清淡淡的一句,就足够让人痛彻心扉。(@吴月

片段节选: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图自/视觉中国








《陈情表》

作者:李密


有这样一种说法: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

片段节选: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图文/央视新闻整编





这些被称为“教科书”的课文,
竟充溢着如此丰沛的情感,
竟能如此常读常新,
在多年后仍让人大为感触,
你是否也对此略感惊讶?
这种时间和经历带来的体悟转变,
不限于语文课本里的这一篇篇佳作,
人生路上许多“当时惘然”的事与物,
又何尝不是在时光流转中,
生发出许多全新的感受呢?








 今晚的「留言区」

交给被这些课文感动过的你

一起留下你学生时代的记忆吧!


猜你喜欢

监制丨李浙  主编丨王若璐

编辑丨杨瑜婷  校对丨高少卓

©央视新
记得其中五篇以上的,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