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听过的关于光最好的故事。
你相信光吗?
成人的世界,没有奥特曼,却并不会因此就败给阴暗庸碌冷酷,我们还有—— 因为相信光而如光的人呐!
✨走!以光之名,带你去见 一位向光而行六十载而自带光芒的人。
遇 见 光
是最不像奶奶的奶奶,
是最不像院士的院士,
是最不像科学家的科学家,
是最不像癌症病人的病人
(很难想象,匡老先后挺过了
乳腺癌、结肠癌、肺腺癌)。
追 随 光
她的故事,要从一本小说讲起。
可能就跟有人读完《三体》,
爱上天文学物理学一样,
将满15岁那年,
喜欢跳舞热爱文学的少女匡廷云,
偏偏读了苏联小说《萨根的春天》,
从此沉迷农业技术,无法自拔。
当时,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
等院系合并为北京农业大学,
匡廷云报考的土壤农业化学系相当难考,
不过对学霸来说,还是能拿下的。
她后来分享了这样一个学习方法,
人称“匡式学习法”,也一并抄送给大家:
每晚寝室一熄灯,
躺在床上“过电影”,
把白天课堂上学的每一门功课,
全部重新在脑子里过一遍。
当别人还在睡觉时,
“少女匡”已经“卷”起来了,
忽然有一天,
她发现每门课程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于是,她开始在脑子里把在课堂上学到的
有机、无机和生物化学等基本知识综合在一起,
重新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
这对她之后就业、“跨学科”搞科研大有裨益。
因为相当优秀,
匡廷云被选派到莫斯科大学去深造,
留学时,遇见了很多令她难忘的同学,
比如后来的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
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
地衣真菌学家魏江春……
还有,她遇见了“命中注定”,
生物系的研究生章申。
获得博士学位之后,
二人便在莫斯科大使馆登记结婚了。
后来,他们都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成了令人羡慕的科学伉俪。
1962年,匡廷云回国
进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工作。
最初几年,条件惨到
她和小伙伴的工作模式是,
“棉裤+冰库+熬大夜”。
那时研究所设在北京动物园内,
电车只要从动物园外叮叮当当驶过,
仪表指针便无序跳动,
为了保证数据稳定,
他们只能晚12点以后早6点之前工作,
白天补一会儿觉,
就穿着棉衣继续在冰库里做实验。
不过心向所爱,所以甘之如饴。
成 为 光
1986年,德国科学家
在国际光合作用大会上公布了一项
光合膜蛋白原子水平空间结构
的研究成果(两年后获诺奖),
报告完毕,全场掌声雷鸣,
十几分钟都停不下来,
赴会的匡廷云大为震撼。
回国后她向时任中科院植物所所长汤佩松
(我国植物生理学奠基人之一)汇报:
光合膜蛋白太重要了,
难度很大,且国际竞争太激烈。
快90岁的汤先生当即拍板,中国也要做!
迄今为止,有8次与光合作用
相关的研究拿到了诺贝尔奖。
在前沿科学探索上,中国不能缺位。
一旦搞清楚光合作用的机理,
这个大自然已经严守了几十亿年的秘密,
就可以打破无机世界和有机世界
不可逾越的鸿沟,打破能源束缚,
对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粮食、
能源和环境资源等问题意义重大。
可直到目前,人类尚未完全揭示。
光合作用,全世界自然科学里
最富挑战的前沿领域,
而揭秘光合膜蛋白结构与功能
可谓前沿的核心问题之一。
光合膜蛋白空间结构以“埃”来计算,
这是比纳米更小一级的单位。
尽管科学界迫切希望得到更高的分辨率,
中国科学家早先却没有被寄予希望。
2004年,匡廷云的团队
与生物物理所团队一起,
完成了分辨率为2.72埃的
菠菜主要捕光复合物晶体结构解析,
结构图登上了《自然》杂志封面。
这被国际同行评价为:
光合作用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
菠菜主要捕光复合物晶体结构解析图登上《自然》封面
匡廷云自豪地说:
“这是中国的结晶、中国的结构。”
在这之后,我们在国际上突破了
一个又一个光合膜超大分子复合物的空间结构。
匡廷云也被称为,
我国光合膜结构与功能研究领域的开拓者,
“追光的人”。
散 发 光
为什么说
“这是我听过的关于光最好的故事”?
因为匡廷云的存在,
昭示着一个人一生最完美的蜕变:
遇见光,追随光,成为光,散发光。
你相信光吗?
我信。
在阳光,星光,霞光,月光降临人间之时。
我信。
在温暖善良勇敢之人,爱笑之人的眼眸里。
我信。
我见过像光一样的人,她教会我:
不是因为选择光才能成为光,
而是内心有光、一生追光才能成为光。
内容参考丨《吾家吾国》节目
观看《吾家吾国》节目往期“国之脊梁”
夜读《我有国士,举世无双》系列
第二期 丨“倒在指挥台上,是最浪漫的事!”
第四期 丨“我这一辈子什么都经历了,但——”
©央视新闻
你相信光吗?我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