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 限塑令实施7年不痛不痒 超市卖塑料袋可年赚千万
▌本文来源:人民法院报、央广网
节假日期间是塑料袋使用的高峰期,而“限塑令”在我国实施七年多以来,效果并不明显。各地的集贸市场上,超薄塑料袋随处可见,超市的蔬菜摊位和散货区,免费塑料袋也任由人使用。
△ 目前农贸市场、街边摊、小商品商城等仍是超薄塑料袋的“重灾区”。
“限塑令”实施七年多效果不明显
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限制生产销售使用购物袋的通知》。这份被称为“限塑令”的通知,本意是以有偿使用的方式,来达到减少购物袋的使用,引导消费者提高环保意识,提倡自带购物袋的目的。然而,这个本意非但没有达到,原来由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免费提供的塑料购物袋,却成了商家“新的经济增长点”。
有统计显示,全球每年塑料总消费量4亿吨,中国消费6000万吨以上。但在很多消费者看来,相比便携的需求,塑料袋几毛钱的成本感受不明显。
一位超市从业人士说,消费者购物买几样东西几十上百,花这两三毛钱,谁还计较。再说好多人是下班路上临时决定买东西,谁会绕回家取个袋子,再来购物?她笑着对记者说:“因为塑料袋太便宜了,大家都不在乎。”
“限塑令”“限”出“摇钱树”
据记者调查,超市提供的塑料提袋,一般分两种,因为尺寸不一,只能以小袋、大袋相称。小袋一个2毛,大袋一个3毛。
记者以一家连锁超市订货员的身份,分别对6家塑料制品生产厂家进行询价。厂家介绍,通常所谓小袋的成本约为0.06元,大袋约为0.11元。
按一家超市保守估计,一天如果卖出3000个塑料袋,一个月就是9万个,一年就是100多万个。以小袋为例,一年的纯收入就在15万多元,这就为商家“限”出了“摇钱树”。在不少超市,每年仅出售塑料袋就能赚上千万元,“限塑令”甚至沦为了“卖塑令”。
“限塑令”为何令行不止?
“限塑令”令行不止,反而让卖塑料袋的赚得盆满钵满。仔细思考,却会发现一些深层次的原因。
通过收费限制使用,有两个因素不能不考虑,一是需求价格弹性,弹性大的话,确实有可能大幅度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量,但弹性小的话,则只能为消费者增加负担,无法减少塑料袋用量。
二是消费者付费以后,会产生代偿心理,使用起塑料袋来反而会更理直气壮,从本质上讲,是与禁塑令的环保目的背道而驰。
同时,“限塑令”之所以执行困难,还在于配套措施的缺席。目前,“限塑令”在执行过程中最大的难点是替代品环保购物袋价格太高,消费者难以承受。多数替代品平均售价3到5元,有的档次更高,定价也更贵。可以想见,这样的价位很难让普通消费者接受。
部分地区从“限塑”走到“禁塑”
收费虽然能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量,但还是无法避免由此带来的污染问题。为减少塑料袋产生的污染,多地提倡使用“环保袋”、“菜篮子”,甚至推行“禁塑令”。
吉林省从去年开始,在全省行政区域内禁止生产销售和提供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薄膜袋制品和餐具,成为全国首个全面“禁塑”的省份。吉林省发改委副主任宋刚指出:“如果在禁塑过程中,有替代产品出现就可以完成禁塑”。
“禁塑令”实施后,以生物基为原料的聚乳酸塑料将替代原来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尽管初期也有质疑和阻力,但“禁塑令”政策实施一年多来,在遏制白色污染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
宋刚认为,一是消费者意识提升,二是商家意识提高,三是执法到位,这几条都做到位,“禁塑”比“限塑”的效果要好得多。
猜你喜欢
本期监制/杨继红 主编/李浙 编辑/陈维
©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