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 欢迎回家
八月流火,建国中路这条市中心最黄金位置的小马路,两旁的法国梧桐伸展枝叶,为路面打开一把繁密的遮阳伞,护送着每天往来于上海八号桥工作的上班族们。而对他们而言,隔了一个周末,上班时外墙就新出现的展览海报,早已经习以为常——在这个由旧厂房改造的创意园区里,现在聚集着办公楼、工作室、画廊、餐馆、咖啡厅、艺术空间、设计廊……三五不时就有时尚创意展览出现。
最近,他们看到的是展览“回家”——由扉美术馆、BENSHOP工作室、广州绿色之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关注自由职业的社群平台“自雇自足”和现代传播5家机构联合发起,展览邀请到欧阳应霁、青山周平、宋冬、Tango 等等27位参艺术家参与创作,这些展品将在园区持续整个夏天。
探寻“家”的边界
当“公共活动” 因为疫情突然消失的时候,困居在家的人们开始思考如何把“公共性”引入到私人的居住空间里。他们开始按照自己的需求重新改造,把家从一个只有单一功能的居住空间变成一个不出门就可以工作、看病、社交、娱乐、运动的“无界社区”。如果说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师塑造的家是一个由砖块、混凝土、钢材或木材组成的只有单一功能的居住场所,那这些没有受过建筑学训练的普通人所进行的空间实践便是在创造一种前所未有的生活方式。这些在家的空间创作记录着普通人对无聊和不安的抵抗,更看到了他们在困境之下所激发出来的创造性。
黄静洁&雷迦作品《我,我们— G3E 140 天的“家”》
作品来自孩子们疫情期间的即兴写作和绘画
然而,对于一些人来说,“回家”根本不是一个选择。疫情期间,很多人因为各种隔离政策而有家难回。在抗疫过程中出现的种种荒诞让人感到了悲凉、失望、恐惧甚至愤怒。待到疫情退去时,经历这些的我们又将如何面对彼此? 因此,我们很清楚地意识到,这个展览不能只停留在分享和记录在家闭门创造的喜悦上。当疫情过后,我们终将要打开房门走出去,重新去学会拥抱,重新去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亲密与信任。而此时的“家”,将逾越私人住宅的边界,奔向一个更大尺度和意义上的的家。这也是此次展览主题“回家”的另一层意义:回归彼此相互依赖的家园。我们相信,疫情过后的回归家园,才是真正的回家,这才是所有喜悦的形状。
李伟斌bEn作品《家非咖啡館》
装置通过冰冷机械的铁皮机器人提供的自助专业咖啡,
思考人作为社交动物的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展览邀请到欧阳应霁、青山周平、宋冬、Tango等等27位参艺术家参与创作,在此次的上海首展中,展方突破种种限制,首次把展览搬出“白盒子”空间,让8号桥创意园区变身为一个“无界展厅”。参展艺术家和参展团队因地制宜,勇敢突破传统的展陈方式。除了园区内的街道,餐厅、书店和办公室等场所外,就连公共卫生间、垃圾站、楼梯底等这些因疫情而令人避之则吉的空间都一起变成了参展者灵感的来源地和创作的场地。
不寻常的“回家路”
基于以上对于“ 家”和“ 回家”的理解,此次展览分成两个单元:“家的无界”和“ 无界的家”。“ 家的无界”这个单元通过个体对居住空间或日常物件的再创造及重新定义来探讨未来生活方式的多种可能性;而在“ 无界的家”这个单元里,参展者和团队将在更加广阔的语境下重新审视家对个体及社会的意义和影响,就此探讨了家的边界,以及家与个体及社会之间的关系。
宋冬作品《隔不离》,这是一个寄生在公共空间的可以被使用的空间,观众可进入体验
在此次的上海首展突破种种限制首次把展览搬出“ 白盒子”空间,让8号桥创意园区变身为一个“ 无界展厅”。27位参展者和参展团队因地制宜,勇敢突破传统的展陈方式。除了园区内的街道,餐厅、书店和办公室等场所外,就连公共卫生间、垃圾站、楼梯底等这些因疫情而令人避之则吉的空间都一起变成了参展者灵感的来源地和创作的场地。
建筑师青山周平《Office Box》
这个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对居家办公的思考,青山周平解释道,疫情期间居家办公成为一种日常,对于那些在家没有专属书房的人而言,居家办公存在很多的干扰因素。基于此,他设计了一款简单的小空间办公盒子,可安装在任意的墙面上,屏蔽外界干扰。办公盒子的内部设置了文件收纳空间、照明系统、电扇和蓝牙音箱以满足基本的办公需求。在疫情过后,这款办公盒子也可以安装于城市里的任意角落,为行人提供一个相对私密的临时办公场所。
纸艺艺术家温绮雯《金玉满堂》
浴室是家里最能让温绮雯放松的地方,卸下外衣与伪装,与自己坦诚相对的时候,思绪在不着边际地遨游,往往也是灵感迸发的源泉之地。金玉满堂,在传统图案里面,是金鱼满布荷塘的画像,因为“金鱼”与“金玉”谐音,“满塘”和“满堂”谐音。此次创作,用传统的意象,阐述家的畅想。浴缸里冒出一株株荷叶,思绪如水母金鱼般在雾气弥漫的浴室在畅快遨游。此时此刻,满堂的并不是金银财宝,而是比这些更有价值的,思想学识的丰满和无限的创造力!”
插画家Tango《疗愈贩卖机》
Tango打造了一个“疗愈贩卖机”的装置,用以陈列他从日常事物中提取的创意,并邀请手工艺人将他的漫画实物化,以艺术作品替代商品展示于贩卖机中,拉近艺术与生活的距离,让更多普通人得以感知艺术之于生活的治愈力。此次展示的作品,灵感皆来源于日常事物,让人重新审视那些惯常之物也可以有不同之处。同时,贩卖机这样的装置呈现,仿佛为所有正在回家的人提供一盏灯,它静静伫立在城市的角落,不需要言语,也为经过的人带来一点点光、一点点疗愈。
建筑师米笑《万花筒》
在米笑看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世界的样子,是你想出来的。如果小便斗就是艺术,那么垃圾岗是什么?当你经过这个镜子装置,你会看到一个花花世界。垃圾岗还在那里。我们或许不需要改变外部世界,只需要改变观看的方式和角度。疫情大概就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见自己。”
饮食文化策展人欧阳应霁《无界的家—“家的味道”》
在欧阳应霁的作品里,他对人与家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刻的描绘:每个人由始至终是一个体,个体偶然组合成为群体,身处的其中一个场景称之为家。人会思想,人有动作,所以家是回忆,家是实践,家是想象——家更是一种,以至多种味道。在他看来需要创作需要回归原点,作为漫画家的欧阳应霁在这数月宅家期间,启动了漫画角色天天的寻味之旅。
首饰设计师张小川《裹挟》
此次“回家”的展览主题触发了张小川全新的创作灵感,题目“孕育的那一年”出现在眼前,脑子里马上想起怀孕时的种种感受,无论是兴奋、害怕还是不知所措、彷徨、欣喜……这一切都翻滚着、相互缠绕着。没有规律的线条和交织,无法预测的流动,过程中滴落的点状物,斑斑驳驳形成了一个壳,一个试图保护但又不完美的壳,最终《裹挟》得以呈现。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周末画报》1129期~
内容统筹— 柠檬力文化
文字— 何志森、彭永坚、李伟斌、江俊颖、彭雪莹
封面插画—李伟斌、钟雷敏
编辑— Giselle
图片—“回家”组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