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 | 千企调查报告:疫情影响下的10个“二八现象”

万建民 郭立琦 中国企业家杂志 2020-09-17

《中国企业家》独家调查1002家企业受疫情影响的情况,总结出10个“二八现象”,这是疫情影响下企业最真实、最翔实的一手信息。


文 | 万建民  郭立琦
编辑 | 何振红
头图来源 | 全景网


2月2日,《中国企业家》杂志社推出“疫情对你的企业影响有多大”调查。短短10天,我们通过电话访谈、线上问卷等方式,共调查全国各地1002家企业。在对千家企业调查情况进行分析时,我们发现了疫情影响下的10个“二八现象”。


“二八现象”之一:受访企业中民营企业占8成以上,其他性质企业占将近2成。这与民营企业对《中国企业家》杂志的长期信任有关,也与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中“五六七八九”的贡献程度相契合,同时也说明民营企业对疫情更加敏感,更希望通过公开渠道表达自身诉求。


 “二八现象”之二:受访企业中员工规模在200人以内的中小微企业占8成,200人以上的企业仅占2成。这一方面说明中国企业群体中200人以内的中小微企业在数量上处于绝对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也说明200人以内的中小微企业在疫情中承压最大,呼吁支持、争取救济的愿望最迫切。在向上通路不多的情况下,更依赖公开渠道。


 “二八现象”之三:受访企业中实体经济占8成左右。在《中国企业家》以往历次调查中,实体企业的线上调查参与度都低于互联网企业,但此次实体经济参与度远远高于以往,说明实体经济受疫情冲击严重,对疫情防控、恢复生产、政策帮扶等措施高度关注,也希望通过媒体反映自己的关切,引起舆论和有关部门关注。


“二八现象”之四:8成以上受访对象认为制造业、线下消费等实体经济在疫情中受影响最大,其中制造业入选比例最高。说明评估疫情对经济影响时,人们最关心的是制造业。毕竟制造业是经济之本,与许多行业包括电商等线上产业,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从电话访谈和记者采访来看,以制造业、线下服务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遭受疫情冲击最大。


“二八现象”之五:预计遭受较大损失、会出现亏损的企业中,200人以内的中小微企业占8成,200人以上的企业仅占2成左右。这说明疫情有可能把一批原本举步维艰的小微企业直接推到亏损乃至死亡的边缘,规模较大的企业,抵御疫情这种不可抗力风险的能力也相对越强。


“二八现象”之六:近8成企业认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比2003年SARS影响更严重,2成左右的企业持相反观点。这说明两点:一是在疫情拐点尚未出现、特别是全面复工时间尚不确定时,大部分企业的短期预期比较悲观;二是由于此次疫情波及面大过2003年SARS,大多企业判断疫情影响经济的深度和广度大概率超过2003年的SARS。


“二八现象”之七:8成以上的受访企业把当下面临最大的困难归结到企业自身经营上,主要因素包括市场需求下降、客户流失、贷款融资困难和招工难;只有2成左右的企业认为最大的困难来自于上下游产业链和物流等企业外因素。这一方面说明中小微企业习惯于眼光向内,遇到困难首先从自身寻找问题,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小微企业受资源整合能力等所限,解困之道也更多地依靠自身努力。


“二八现象”之八:8成企业已经积极展开自救,一半以上企业表示将第一时间争取恢复生产,三成以上企业表示要加快向线上转型、加快数字化改造。这说明企业家面对疫情总体上心态积极,一方面不等不靠,自力更生渡难关,另一方面百折不挠,变疫情压力为动力,努力线上转型。由于此次疫情对线下产业影响严重,实体经济数字化、智能化步伐将明显加快。


“二八现象”之九:8成企业希望能够“减税减租增资增贷”,这说明企业既需要宏观政策刺激经济恢复信心,更需要真金白银支持来直接降低成本。连日来,国务院各部委及地方政府出台了许多支持企业发展政策措施,访谈中,企业家们更希望支持政策要实要细,比如,免收或缓交停工期社保、减免租金、提供抗疫专项贷款等方面。


“二八现象”之十:有近2成企业表示将采取裁员降薪措施来渡过难关。若疫情影响持续、帮扶不力,中小微企业有可能出现一定比例的关停甚至倒闭。中小微企业原本生存压力大,抗风险能力低,裁员降薪最先影响的多是低收入人群,这一点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疫情冲击之下,政府、企业和员工必须携起手来,共克时艰。


以下为详细的调查数据和分析:


样本画像:民营企业、

中小微企业、实体企业均占8成


调查采用随机电话访谈和线上问卷的方式展开,受访企业样本并没有进行人为设定。在参与调研的1002家企业中,民营企业占到了85.6%,国企占4.5%,外企占2.8%,其他性质的企业占7.1%。



从员工规模来看,58.8%的受访企业员工人数在50以内,20.9%的受访企业人数在50-200人,200人以上的受访企业占20.3%。



从企业持续经营时间来看,成立10年以内的企业占64.7%,10-20年的占22.8%,20年以上的占到12.5%。



从行业分类来看,制造业企业占22.2%,占比最高;线下消费企业占14.5%,互联网企业占9.5%,教育企业占8.0%;其他主要来自房地产(4.6%)、医疗健康(4.6%)、旅游(4.4%)、农牧行业(1.8%)、广告会展(1.5%)、建筑(1.3%)和交通物流(1.2%)等。总体上来自实体经济的企业占比近8成。



疫情影响:实体经济冲击严重

中小微企业预期悲观


我们分析了不同行业和企业类型遭受的不同影响,梳理了企业当前面临的最大困难,对行业和困难做了对应分析,还请受访企业对比了2003年SARS疫情的影响,发现实体经济影响严重,中小微企业预期悲观,但企业总体上把主要困难归结到自身经营上。


1、制造业和线下消费等实体经济受冲击最严重


此次疫情对各行业普遍造成影响,受冲击最大的领域集中在制造业和线下消费等实体经济,占比超过8成。调研结果显示,21.7%受访企业认为制造业在此次疫情中损失巨大,占比最高;15.8%的线下消费企业预计自己损失巨大,排第二位。与此同时,57.1%的企业能承受延迟开工的时间在2周以内。



2、8成以上企业认为最大困难来自自身


谈到当前面临的最大困难,8成以上企业把困难归结到自身的经营上。有34.4%的企业认为最大的困难来自市场需求的断崖式下滑,20.5%的企业认为客户流失是最大困难,13.8%的企业担忧贷款融资,5.9%的企业担心招工难。认为困难主要来自外部的不到2成企业,其中选择原料及上下游产业链的占9.6%,选择交通物流占6.7%;认为来自其他方面的企业有9.1%。



进一步细分来看,在市场需求、贷款融资、原料及上下游产业链、交通物流及招工上,认为困难和压力最大的企业中,制造业企业都是数量最多的。



依文集团是国内知名的服装企业,横跨服装产销的整个产业链。受疫情影响,门店、物流、供货等多个环节都无法正常开工,如果时间再往后拖,多家服装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肯定会受到影响。依文集团董事长夏华认为:“如果疫情3月份得到控制,企业下半年还有机会,但很难有爆发性消费,第一季度乃至上半年的业绩都会受到影响,或许需要一年甚至一年以上的时间才能恢复。


3、中小微企业生存压力巨大,8成预亏


中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低,生存压力巨大。在预计会出现亏损或较大损失的企业中,员工人数在200人以内的中小微企业占到了79.9%(见图八)。敦煌网是一家专注于中小微企业的B2B跨境电商平台,其创始人王树彤介绍说,敦煌网平台上的企业大多以轻库存的方式经营,很多企业撑不到复工就会面临无货可发的局面;目前平台订单发货量只恢复到春节前的20%左右,不少还是从海外仓发货。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小微企业面临的压力巨大。


4、超过8成企业认为疫情比2003年SARS严重,短期预期悲观


2003年SARS疫情相比,有超过8成企业认为这次疫情造成的影响更严重,其中45.2%的企业认为对全年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更大,46.4%的企业认为此次疫情会比SARS持续更长时间。



此外,在对2020年的企业经营预期上,有37.3%的企业认为前景不确定,要看宏观大势;32.6%的企业表示悲观,15.2%的企业认为基本跟2019年持平,只有13.5%的企业保持乐观,表示可以实现盈利,剩余1.4%企业选择了其他,包括倒闭、利润大幅下降等。



企业诉求:减税降费先行

帮扶政策要细


我们对企业诉求进行梳理,发现减税降费的呼声最高,同时企业希望政策越细越好,不同企业遇到的问题都不相同,一刀切的政策不仅不能给企业带来实惠,有些措施还可能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各部门和各地政府正在陆续出台帮扶政策,希望能够注意到广大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呼声。


1、8成诉求聚焦“减税减租增资增贷”


面对疫情影响,企业既需要宏观政策刺激经济恢复信心,也需要真金白银直接降低成本。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在最希望得到的支持选项中,占比最高的依次是:减税降费(27.2%)、减轻租金压力(24.4%)、出台刺激经济的政策(15.2%)、让符合开工条件的企业尽快开工(11.9%)、释放流动性,减轻现金流压力(10.4%)、按不可抗力,处理或放宽部分贷款及订单合同(9.3%)。



简单总结,可以发现8成企业诉求聚焦“减税减租增资增贷”:


一是减税降费,社保和公积金是此次企业关注最集中的两个方面。黄奇帆建议取消公积金制度,吴海建议停工企业免交社保、受影响企业延迟交社保等引起企业家广泛共鸣,“五险一金”占企业用工成本的将近50%,已成为中小微企业的沉重负担。不少企业建议,对不裁员或裁员少的企业,给予相应“岗位补贴”,共同为稳定就业做出努力。


二是减免租金。疫情影响线下实体经济为主,房租是这些企业重要的成本,长时间停工的情况下,房租可能成为压垮部分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很多企业呼吁,特殊时期应该携手共渡难关,业主和租户一起承担损失,也希望国家出台相关补助政策。


三是增加投资,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带动基础设施投资来刺激经济。受疫情影响,可以预见民间投资短期内仍将处于低位,寄希望于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既能拉动投资,又能带动相关产业的需求,进而激发市场活力。


四是释放流动性,通过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精准定向,面向中小微企业提供抗疫专项贷款。现金流是此次疫情影响下中小微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而他们又很难拿到贷款,即使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增加中小企业贷款比例,操作中仍然有重重障碍。不少企业建议,首先应该确保银行不抽贷、不断贷,其次应该设立中小微企业抗疫专项贷款,加大利息补贴力度,确保正常经营企业不因为受疫情影响而出现资金链断裂等问题。


2、中小微企业渴求扶持,帮扶政策越细越好


疫情爆发后,各部门和各地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北京市将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社保费征收期限延至7月,并要求金融机构不抽贷、不断贷、不压贷、不缓贷。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中小微企业面临的困境十分复杂。


很多中小微企业表示,自己很难取得银行贷款。因为银行一般都要求固定资产或证券抵押贷款,而很多企业最大的抵押物设备,却不能用来获得抵押贷款。


再比如房租,一些地方出台国有企业物业租金减免政策。但中小微企业普遍承租私人业主的物业,虽然国家鼓励减免,但最终取决于业主态度。而很多小型的私人业主本身也遭遇经营困难,没有动力和空间减免房租。


“一刀切”的停工政策也对一些企业产生影响。比如,一家为餐饮企业提供共享厨房、专门用来制作外卖食品的创新型企业,在疫情期间,本可以帮助线下餐饮企业低成本开拓外卖业务,但也被监管部门要求停止营业。


此外,很多中小微企业反映,政府及金融机构出台的优惠政策门槛较高,希望能降低享受门槛,更多地向中小微企业倾斜。


对策建议:

恢复信心,真金白银帮减负  


从调研数据看,八成企业已经积极展开自救,一半以上企业下一步将第一时间争取恢复生产,三成以上企业将加快向线上转型、加快数字化改造。


调研中很多企业家认为,此次疫情会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尤其在零售业、本地服务、人工智能应用、营销等领域,之前未能完全打通的人、货、场将加速打通和重构,产生新的商业模式。例如,威马汽车在疫情期间,通过央视、短视频等平台,推出了包场电影季及专场直播互动活动等,其创始人沈晖认为,疫情倒逼了线上营销发展。


此外,还有14.9%的企业驰援了抗疫一线(见图十二)。一些公司还很快推出了针对疫情防控的产品和服务,比如联想集团在充分落实好防疫举措的前提下,紧急复工生产了首批七百多台服务器产品,支援抗击疫情前线;敦煌网联合中国建设银行推出信贷产品“电商贷”,在无抵押的情况下可向跨境出口中小企业提供最高200万的低息贷款;特斯联支持异常体温检测,提高防控筛查、隔离管理的AI智慧防疫解决方案在上海13个街道试点应用……


在应对疫情的下一步措施中,有超半数企业(51.3%)希望先争取部分开工,35.8%的企业会争取政策及资金方面的扶持、32.7%将加快线上转型和数字化改造。



值得注意的是,有近2成企业将裁员降薪。当前,疫情何时能够解除还不明确,影响仍在持续,帮扶中小微企业,其意义不仅在于中小微企业本身,更在于解决就业、改善民生。


综合考虑企业受疫情的影响及调研中企业的诉求,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真金白银给企业减负


建议有关部门和地方拿出真金白银给企业减负,尤其是广受关注的社保补贴政策,有关部门应该迅速评估政策改革的可能性。在推出政策改革之前,应该出台停工期免交、疫情影响期间延后缓交社保等政策,同时,把现有政策中有利于企业减负的政策用足用好,比如北京市已经宣布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可申领社保补贴。特殊时期,政策应该通盘考虑,而不是站在部门立场,毕竟政府、企业、员工是利益共同体。


2、精准定向为企业输血


在贷款融资方面,鼓励金融机构降低门槛,让更多发展前景好、有潜力的中小微企业能获得贷款,享受融资补贴。同时,鉴于疫情期间,银行无法现场核查,一定程度影响贷款发放速度,建议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进行金融创新,帮助更多企业尽快获得资金。各地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扶持实体经济抗击疫情的政策,但调研中了解到,很多政策并没有真正落实,要打通政策执行中的肠梗阻。


3、一厂一策帮企业复工


由于防控疫情的需要,很多地方的物流交通处于封闭或不畅状态,部分企业无法恢复生产,希望迅速打通物流环节,让相关企业尽快复工复产。还有一些制造企业,已具备复工条件,但苦于采购不到防疫物资而无法开工,希望有关部门在防疫物资的调配上,能兼顾企业复工需求。现在复工最大的问题,是人和货出不了村镇县。交通运输部已督促大部分省际市际客运通车,接下去要加快打通毛细血管的梗阻,让员工尽快回到岗位,给企业复工创造条件。要深入领会中央精神,各地不得擅自加码,甚至处理提前复工的企业负责人。


4、多措并举给市场信心


信心是市场的重要基础。当前企业信心受到较大冲击,需要通过一系列政策切实帮扶企业,在宏观层面释放利好消息,尽快恢复市场信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对恢复生产、稳定经济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要统筹好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秩序恢复。国务院各部委出台了财政、金融、社保等一系列政策,各地也出台各种扶持措施,在抗疫的主战场湖北,中央果断调整湖北省、武汉市主要领导,充实组织领导力量,指派19省份对口支援湖北16市州,军队增派4000医护人员驰援,防控形势出现积极变化,相信我们有能力打赢这场攻坚战。下一步非疫情重点防控地区的工作重心,要逐步放在恢复正常的生产秩序上。当前,疫情防控处于最吃劲的关键期,帮助企业复工复产、渡过难关,不仅有助于恢复市场信心,更能降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 



END 。
制作:全莉  校对:张格格  审校:高欢欢

[ 推荐阅读 ]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