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1,关于未来的八个判断|年度经济观察

本刊编辑部 中国企业家杂志 2021-01-11

有些变化,早已埋下种子,在此刻破土发芽;有些变化,刚起于青萍之末,风往哪里吹还难觅端倪。事物总是从量变到质变,把时间的维度稍稍拉长,我们也许能把变化的脉络看得更清楚一些。


|《中国企业家》编辑部头图摄影|邓攀


2020年就要过去了,我们迫不及待地想早点跟它告别。


对大多数人、大多数企业来说,这是历史上最糟糕的一年。人们经历了悲伤和感动,遭遇了风险和挑战,在巨大的不确定中不妥协、不放弃,奋力找寻新的希望。


2021年正在到来,它注定不平凡。“十四五”开局之年、建党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每一件都是里程碑式的大事件。可以预见,商业世界在这一年同样面临重大的变化,也会孕育新的机遇。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有些变化,早已埋下种子,在此刻破土发芽;有些变化,刚起于青萍之末,风往哪里吹还难觅端倪。事物总是从量变到质变,把时间的维度稍稍拉长,我们也许能把变化的脉络看得更清楚一些。


以下,是《中国企业家》对未来的几点观察和判断。


反垄断制约超级巨头

给中小企业更多机会


对互联网超级平台的反垄断监管,终于出手了。


12月24日,市场监管总局宣布已依法对阿里巴巴集团涉嫌垄断行为立案调查。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中国互联网超级平台迎来强监管时代。


“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是中央确定的2021年经济工作八项重点任务之一。这也意味着,阿里巴巴遭立案调查,只是反垄断监管刚刚拉开了序幕。


上一个二十年,互联网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深刻影响着商业生态。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层出不穷,尤其是消费互联网领域,创新涌动。受惠于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市场,阿里、腾讯等一批互联网企业走到了全球领先的地位。


市场资源加速向头部平台集中,成为近年来一个非常明显的商业趋势。创业公司早就面临“AT站队”的选择。“大树底下不长草”,创业者跌跌撞撞跑通模式,巨头就携资本、技术、数据强势入场,收购成了巨头的另类“收割”。在电商、外卖等寡头垄断领域,广大中小商家早已逃不脱“二选一”的两难选择。甚至在投资领域,也出现了明显的资金和好项目向头部机构集中的趋势,中小型投资机构投到好项目的机会越来越小。


反垄断已是人心所向,但是有两个关键问题需要厘清:一是反垄断不是“反巨头”。虽然巨头因为其市场地位往往更有条件实施垄断,但反垄断和“反巨头”没有必然关系。二是反垄断不是不保护创新,恰恰相反,反垄断是为了保护市场有更好的创新活力。巨头通过创新获取的市场优势,并不会因为反垄断被打掉,但凭借市场优势作出的限制竞争行为,将受到严厉的监管和惩罚。


从这个意义上说,反垄断风暴下,互联网超级平台的市场地位虽然不会改变,但扩张步伐会有所放缓,扩张手段也会受到诸多限制。他们将不得不重新去思考商业的本质:如何让消费者获益?如何在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中有更多担当、更多追求和更多作为?而市场环境的变化将给中小企业更多机会,也将激发更多来自草根的创新行为。


数智化加速产业变革

引发新一轮产业分工


摄影:王超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就像一剂催化剂,大大加速了全社会数智化的进程。


人们远程办公、线上开会、远程教育,数智化已经成为全社会必备的基础设施,就像公路铁路一样。对传统企业而言,这是一场及时的市场教育,无需谁再去说服谁,数智化转型已经成为企业的集体自觉。


不同于基于IT技术的数字化,数智化是基于云管端+AIoT等为代表的新技术群落,5G+云+AI的新技术使得万物互联开始走向现实。


十年前,这一切还是纸上谈兵,数智化变革需要的底层技术发展尚未成熟。彼时,“阿里云之父”王坚带领的阿里云迟迟做不出成绩。艰难时刻,阿里云将近80%的工程师选择了离职。公司内部评价开始一边倒,“骗子”成为王坚的另一个称呼。即使在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公司,当时大多数人对云计算的理解也是一片空白。


十年来,云计算飞速发展,市场规模增速明显。2011年,IDC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云计算服务市场规模3.2亿美元。2020年,据Gartner统计,中国云计算(公有云和私有云市场总计)市场规模达1334亿元。


中国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副所长栗蔚指出,随着云计算技术、架构、安全等方面的推陈出新,云计算在数字化转型中扮演重要角色。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京东智联云总裁周伯文表达了相似的观点,“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产业数智化变革将是当前时代最大的确定性和机遇。”


从宏观的角度来讲,产业数智化进程与数字经济息息相关。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由2005年的2.6万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35.8万亿元,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14.2%提升至2019年的36.2%。


这场数智化变革,将通过云管端+AIoT技术,连接消费端和产业端,真正推动产业变革。这场产业变革的能量将远远大于二十年前的消费互联网变革,也必将引发一轮产业分工的调整。下一个阿里、腾讯这样的巨头,必将在这一轮分工调整中产生。谁会抓住机会崛起,谁会是最终的赢家,目前谁也没有结论。


生命科学前沿技术爆发

医疗健康产业成新风口


来源:全景网


生命科学前沿技术的发展,使得大健康产业被认为是未来最具潜力的产业之一。而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以及相关扶持政策的出台,更是大大地推动了资本、技术、人才等加速向大健康领域聚集。


“过去几年中国的大健康产业整体和20年前的PC互联网或者12年前的移动互联网非常相似,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健康领域的一些问题,有一批企业在不同的赛道里建立了产品竞争力。”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分析,一是大健康行业很多技术正在转为应用,成为行业突破点,比如免疫治疗对很多传统的慢性病的影响、一些肿瘤疾病的突破性治疗等;二是人才开始产生聚集效应,大量在跨国公司和本土领先企业有过多年科研经验的人才成为创业企业的领军者;三是政策扶持力度加大,监管部门大力鼓励创新,包括医疗IT的创新、新药和医疗仪器领域的创新,不同的绿色通道让批准变得更快。


“几个因素叠加,我感觉医疗健康行业会出现一些爆发性的机会,这个爆发性带来的影响不亚于信息科技领域。”沈南鹏说。博腾股份董事长居年丰则认为,医疗健康赛道将因为技术进步而大爆发,“未来十年最重要的赛道或者说最重要的技术进步是什么?毫无疑问,就是基因和细胞治疗。”


资本是最聪明的,能敏锐地嗅到机会将在哪里爆发。我们看到,京东、阿里、平安、字节跳动、美团等巨头纷纷入局医疗健康领域,以比亚迪为代表的制造企业也开始跨界抢滩大展拳脚。


不过,医疗健康行业不是一个挣快钱的行业。“布局大健康的前景是很好的,但要有一颗持久的心,并深刻理解这个行业,才能走得好、走得稳。”数坤科技联合创始人、CEO马春娥的话值得每一个新进入者细细品味。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明确

新能源迎来黄金机遇


来源:中企图库


能源革命是一个被很多人低估的经济变量。


中央经济会议明确提出,力争“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此项工作被列为2021年八项重点任务之一。碳中和目标是中国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付出的行动,彰显了大国的责任和担当,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实现这一刚性目标,也必将对中国经济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受资源禀赋和经济结构的约束,中国的能源结构仍然以化石能源为主。2019年,我国煤炭消费占比57.5%,石油消费占比18.9%,天然气消费占比8.1%,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占比接近85%。从不同行业的碳排放来看,中国的碳排放主要集中于发电和工业端,交通部门的碳排放也占有较大的份额。


目前中国由化石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接近100亿吨。而从分品种化石能源碳排放来看,煤炭消耗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超过75亿吨,占化石能源碳排放总量超过75%;其次为石油和天然气消耗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其占比大致为14%和7%。


考虑到如此巨大的碳排放总量,中国在2030年左右实现碳达峰之后,需要在接下来的三十年内完成碳中和目标,这将推动中国能源系统发生颠覆性改变。


能源结构的背后,是经济结构。可以预见,接下去新能源相关产业将长期利好,可再生能源、储能行业、节能行业等将迎来黄金机遇。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如果不及时做出调整和升级,将面临巨大挑战。



房地产问题冰冻三尺

适应变化才能赢得未来


摄影:史小兵


房地产行业的问题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一方面,房地产关乎经济全局,一旦陷入大涨大跌的局势,影响的将不只是一城一池。另一方面,大城市房价居高不下已成为影响基础民生的重要问题之一,房价高企带来的沉重负担,也严重影响了消费活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列为明年的八大重点任务之一,并且3年来首次单独将房地产问题列项,可见重视程度之高。


为抑制大城市房价上涨,各地限购、限贷等调控政策频出,对房企融资也施以“三道红线”管束,深圳等地也宣布增加住宅用地供应。但必须承认的是,要解决热点城市尤其是人口净流入较多的大城市住房问题,短期并不是一件现实的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房住不炒”主基调,强调要高度重视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加快完善长租房政策,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土地供应要向租赁住房建设倾斜,单列租赁住房用地计划、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等。


可以预见,明年大城市的租赁住房市场将会有一个大的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发展了,住房租赁体系更健全了,还要逐步解决困扰居民的上学、看病等问题,真正向着租售同权的方向改革。


对房地产企业来说,必须认识到宏观条件和政策环境的变化,果断改变过去依靠高杠杆发展的模式,否则将面临重大风险。同时必须加快转型步伐,大城市进入以租赁市场为主的存量房时代,房企的功能将从开发为主转向开发、服务等复合型功能,单纯的开发型房企将很难壮大。


房地产转型,是一个时代的大命题。从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到成为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问题,房地产行业定位的变化,体现的不仅仅是执政者的理念变化,更是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认清这种变化,并积极主动地去适应这种变化,房地产企业才能赢得未来。



供应链安全问题凸显

企业重估竞争优势


近年来,随着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增强,以及地缘政治的复杂化,供应链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先是华为、中兴等高科技企业遭遇缺芯之痛;再是疫情突发,一个小小的口罩,一时间难倒了全球市场,作为制造业大国的中国再次遭遇“卡脖子”之痛;对更多数企业来说,“卡脖子”未必那么严重,但供应链是否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关键时刻的确关乎生死存亡。


工信部对全国30多家大型企业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的调研结果显示,32%的关键材料在中国仍为空白、52%依赖进口,95%的高端专用芯片、70%以上智能终端处理器以及绝大多数存储芯片依赖进口。中科院大学副院长刘云表示,中国共有35项关键技术被“卡脖子”,比如光刻机、芯片、操作系统、手机射频器件、激光雷达、核心工业软件、核心算法等。


站在国家的角度,供应链安全关乎经济安全,供应链稳定可控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必须从国家层面做好顶层设计,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尽快解决前述“卡脖子”问题,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搞出更多独门绝技,同时实施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打牢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基础。


对企业而言,供应链是核心竞争力,评估一家企业的竞争优势,必须考虑其对供应链的掌控程度。疫情期间众多企业的表现已经充分说明,对供应链掌控力强的企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就强,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也强。未来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依赖于对供应链的掌控能力。这是一个重大的趋势,有远见的企业必须提前布局。



全球最大市场再挖潜

企业要踩准时代节拍


摄影:邓攀


中国经济的韧性,最根本的力量来自于这个全球最大的市场。


中国有14亿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大市场。近期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公开表示,2019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40万亿元,即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品零售市场。


拥有14亿人口的全球最大单一市场是中国独具的发展优势,这个市场又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品零售市场,双重优势叠加必将释放出更大的经济增长动能。


形成强大国内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可以预见,2021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国家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消费和投资将成为拉动经济重要的支撑性力量。


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中国经济,是已经实践多年的发展模式。在新发展格局下,出口的作用有所减弱,消费和投资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但重点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精神来看,扩大消费的重点,一是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二是充分挖掘县乡等下沉市场的消费潜力。扩大投资的重点,一是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二是要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三是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建设现代物流体系。


国内大市场更大的潜力来自于需求和供给的精准对接。宏观管理上要从需求侧管理入手,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从而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企业的机遇都隐藏在国家的战略背后,企业的战略应该踩准时代的节拍,无论是瞄准消费还是投资,都应该根据国家的战略顺势而为。



科技自立自强

企业不能只顾挣快钱


在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科技创新是我国企业赢得主动的关键变量。对企业而言,创新永远是赢得竞争优势的根本办法。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科技自立自强,其背后是一系列“卡脖子”问题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安全,影响到我国现代化进程。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推动科技创新。


当今世界,以5G、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正在重塑各国经济竞争力消长和全球竞争格局,也为我国打开了进入国际科技前沿地带的机会窗口。我国在一些科技创新领域已经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具备了一定的优势。与此同时,个别西方国家为保持科技竞争优势、控制国际竞争的制高点,不惜成本和代价对我国进行科技围堵和打压。我们只有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面对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大公司要更有担当和追求,小公司也要发挥小公司的作用。领军企业可以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创新活动。企业家应该有足够的冒险精神,将优势资源投入到暂时见不到成效的科技创新中去。尤其是大公司,应该承担起作为领军企业的责任,把更多的资金、人才和时间投入到科技创新之中。


可以预见,挣快钱的机会越来越少。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护城河只能来自硬核创新,有远见的企业会越来越重视研发投入。科技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也会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出来创业。在5G、人工智能、医疗健康等高度依赖科技创新的领域,科学家创业成功的几率也相对较高。



写在结尾


预测未来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尤其是在这个剧烈变化的时代。


有时候费尽心思去预测那些变化,不如静下心来去思考:哪些是过去这么多年不变的?找到那些不变的事情,坚持去一件一件做好,一定会得到这个世界最善意的回报。


对企业来说,最应该思考的是商业的本质:我的核心能力是什么?我能为用户创造什么价值?告别魔幻的2020年之际,以此共勉。


关注“中国企业家”视频号
观看企业家独家视频

END 。值班编辑:周春林  审校:高欢欢  制作:崔允琰


[ 推荐阅读 ] 点击图片即可

 点在看,让更多人看到精彩!👇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