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是只想安静地看一本书而已,别刷排名行吗?

2015-09-01 早优夫斯基 极客公园


把阅读变朗诵的「微信读书」,你是否愿意通过它在朋友圈里共享你的阅读生活?

极客公园作者 早优夫斯基

jinchenran@geekpark.net


上周,传闻已久的「微信读书」终于正式上线,它由微信和阅文集团(腾讯文学与盛大文学整合成立的公司)共同打造,可谓一出生就身披中国最耀眼的社交和内容光环,杀入已经被掌阅 iReader、书旗、多看以及腾讯自家的 QQ 阅读等瓜分的移动阅读市场。那么「微信读书」到底能否成为一款杀手级应用呢?

▌为「社交阅读」而生

既然是一款移动阅读产品,基本的阅读体验还是优先要考量的。当然,腾讯系的产品质量一贯不错,「微信读书」的界面非常简洁清爽,分为「发现」、「书架」、「想法」、「我」四个版块。微信好友正在读或者读过的书会以滑动卡片的样式呈现在「发现」里,「书架」则是寻找书籍的地方,好友对书籍的评价和推荐都在「想法」里,看起来像是个专门讨论书的「微信朋友圈」。在「我」界面里可以看到好友的阅读时间排行榜。

从微信读书的产品设计就可以看出,利用微信好友关系来进行书籍的发现和推荐,激励好友多进行阅读,是其最主要的特性。以社交关系激励微信运动的成功经验,让微信读书整合了类似的功能,比如社交激励(和好友们比拼阅读时长)、社交推荐(能够看到好友在看什么书)、社交评论(在同一本书里好友能看到彼此的批注)。

▌让朋友圈空降书友圈

推出这样的社交阅读功能,微信读书所打出的口号是「让阅读不再孤独」。但「不再孤独」的代价是什么,或者说真的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吗?这也正是关于「微信读书」从一上线就备受争议争议的地方。

「社交评论」和「社交推荐」这两个功能,其他的阅读平台也都有,区别在于「微信读书」能够直接导入最亲密的微信好友关系,把朋友圈搬到了书友圈。「社交激励」则是一个想要复制「微信运动」成功模式的功能,即用户能看到好友读书的进度,并且可以看见好友们的阅读时间排名,还可以点赞。▌照葫芦画瓢似乎行不通

微信运动的成功自不必多说,在朋友圈掀起了一阵走路积攒步数的「运动」热,不少人热衷于每天刷自己的排名,不得不说很好地激励起到了人们每天多走路的效果。

但微信读书想要原样照搬这样的模式似乎并不妥——

  • 微信运动的成功很大程度要归功于当时 iOS 版本更新所带来的「健康记步」的新功能,因为这才让记步的门槛大大降低;

  • 「微信运动」本身并不是独立的 App,而是以一个公众号的形式依托于微信平台,微信的高频度使用让「微信运动」沾了不少光;

  • 走路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用户没有额外的使用成本,让人无意间就完成了步数积累。

反观「微信读书」似乎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首先,移动阅读产品目前已经有不少,「微信读书」并没有在功能上与同类产品拉开差距,也没有什么让阅读体验变得更好的本质变革;其次,它是一个脱离了微信而独立存在的 App,没有了微信高频使用的助力,那这个 App 被打开的频率还能得到保证吗?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阅读不同于走路,它并不是日常生活一定会经历的过程,阅读时长的积累成本要比走路高太多,就算想刷时长,在严格的时长判断标准下还得应付各种通知的打扰,盯着屏幕、翻页…… 对于那些「心在时长不为内容」的用户来说,这是个无比煎熬的过程。▌把自己的阅读生活也晒出来,你愿意吗?

阅读本是一件相对「隐私」的事,毕竟读书更多的是需要沉浸到书本里,需要一片自己的领域,在这片领域里和内心对话、辩证、思考。在这么个浮躁的时代生活,自己静心独处的时间更是弥足珍贵,而日常的阅读正是现代人已为数不多的私密空间。如今这将这块最后的净土也拿到社交网络上晒出来,或许并不是能被众人接受的的做法。我在看哪本书,我读到了哪一章,这些我并不希望让你知道。

在阅读中思考和感悟会比时间的堆砌有意义得多,所以这般标榜阅读时间的做法可能并不是个妥当的激励方式。何况可能一个真正喜爱阅读的人并不在乎时长有多少,有时生活中的好友并不能如愿变成趣味相投的书友。

▌以上,关于把阅读变朗诵的微信读书

「微信读书」也许会流行,也许的确有激励大家阅读的效果,可能只是并不适合把阅读当作灵魂独处时刻的那群人,不适合那些渴望在阅读中找到平静安详的人。

因为社交之于阅读,应该是锦上添花,而不是喧宾夺主。

图片来源于网络。



点击图片,阅读极客公园更多文章



科技创新者的大本营
www.geekpark.net

长按二维码,关注极客公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