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傅盛:我学会了忘记「摩尔定律」

陈晨 极客公园 2022-03-25

日拱一卒,才是科技发展的常态



作者 | 陈晨
编辑 | 郑玄



「我刚创业时一直认为只要我想清楚,全力以赴就能赢,最后发现赢就是你的运气好。」

转战机器人赛道,傅盛再也感受不到互联网创业时那种「坐火箭一样」的成功速度。在由 OPPO 独家冠名赞助的极客公园创新大会 2022 上,傅盛回顾了给猎豹「换引擎」的历程,形容是「满纸血泪」。

最大的困难是没有标准可循,而标准不统一时就容易走弯路。三年前发布第一代服务机器人时,傅盛对搭载的「三芯片」系统非常骄傲。但他很快发现,「三芯片」虽然算力看起来高,但成本更高,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不断降低 BOM 成本,让机器人能走进千家万户。

大到设计外观,小到芯片、电机、传感器的选择,一切都没有标准,傅盛和团队只能花费时间和精力,深入到繁琐的细节中慢慢打磨。「我们讲创新时,太容易忽略试错、小步快跑这些过程了。」新领域创业的「水土不服」让他认识到,科技大爆炸不是常态,日拱一卒才是。

最后,傅盛给创新者和创业者的建议是:做一个新产品时,一定要告诉自己,犯错一点都不可耻,犯错是我们所有人不可避免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快速地把每一个里程碑设置的足够小,然后自己深入一线,像工程师一样去工作和思考。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小步快跑,快速试错。这样你就会发现:所有的科技类产品,所有伟大产品,本质上都是磨出来的。


傅盛在极客公园 IF 2022 上


以下为演讲实录:


01

摸着石头过河



前几天张鹏问我,你以前都是做互联网、做软件的,今天你开始做人工智能机器人,你面临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或者你经历过哪些「错误」,才一步步走到今天?

我回顾了一下,满纸血泪。所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这三四年从单纯做互联网 APP,转入人工智能服务机器人,中间所走过的路。

真正要说困难,我觉得在服务机器人领域,最大的困难叫做「没有标准可以遵循」。

什么叫没有标准可以遵循?刚才刘作虎讲折叠手机的尺寸,其实就是一个没有标准的案例。就像在 iPhone 发布之前,所有智能手机各有各的想法。但 iPhone 出现之后,大家知道原来智能手机应该做成没有键盘的样子,应该尽可能地把屏幕做大。等到折叠机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屏幕又不能太大,又会影响手感。

一个机器人长什么样子、屏幕应该放在哪,也没有标准可言。甚至该用什么芯片,该选什么电机,什么传感器,都没有标准。

我刚开始做服务机器人的时候,很多行业内的朋友跟我说,「傅盛你去挖一个有经验的人」。我说,老兄我真想挖一个有经验的人,但我发现在这个行业里没有有经验的人。

当时知道软银在做 Pepper 机器人的时候,我专门去日本,跟他的产品经理一个一个地聊。我在硅谷看到有创业团队做机器人,或者听见谷歌哪个大神出来要做机器人,我也过去聊。我还去过欧洲,去过以色列,看很多创业团队……我发现大家脑海里的概念是不一样的,最难的事情就是你不知道去走哪条路,这意味着哪条路你都必须尝试。


猎户星空餐饮机器人招财豹


因为要做好人工智能、做好机器人、做好硬件、还要做好软件,我分别从很多大厂,猎豹选拔人才,还从硬件大厂和其他一些手机公司去找做硬件的人,基本上每一个领域的人才我都挖了一遍。但是后来发现,大家虽然都讲的是中国话,彼此之间却完全不能理解,还造成了很多沟通上的问题。

做一个崭新的创新行业,所有都是新的,大家脑海里没有统一的的标准。当认知没有统一的时候,这里面又会出现非常多的问题,甚至是错误。


02

到无人区打磨产品



三年前我在水立方开了一个发布会,发布了我们的服务机器人产品。在那个会上,我特别骄傲地宣布,我们做的第一代服务机器人有三块芯片,分别是负责视觉、导航和整个系统的运作。但过了半年以后,等我回头再看,发现最应该批评的就是这个三芯片系统。

想让一个服务机器人投入使用的核心点是什么?是你能用统一的设计,降低机器人的成本。我当时说,(机器人)行业引爆时,应该是这个机器人和手机的成本差不多的时候,或者稍微贵一点点的时候,但三芯片明显不能满足这个需求。

这个时候只能去不断跟团队沟通,甚至要理解他们的技术语言。后来我们说服了很多团队,让在一个芯片上开发,等到第二代产品时,就是一块芯片了。

本质上这是我们技术的进步。尽管看上去好像没有三块芯片那么高算力,但我们的当务之急其实是不断地降低整个 BOM 成本(注:指制造业中所有自制件和外购件的总成本),让机器人能走进千家万户。

第二个故事是我们当时做服务机器人。大家知道机器人得跑来跑去,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小型化自动驾驶。我们当时面临的困境是,如果买一个市场上成熟的激光雷达,造价大概有大几千元,而我们的目标是让服务机器人价格降到一个高端手机的价格,这是长远的目标。

为了找到合适的激光雷达,我们在供应链端找了非常多厂家,最后找到一个以前做激光测距的公司。他正准备做一款激光雷达,我说我们不要那么高的精度,我们不要 50 米的探测,只需要 5-10 米,再通过其他传感器的整合,完成室内定位的精度。所有工程师本能地都希望做一个高精度的激光雷达,这个时候你得想清楚目标是什么,然后去和你的团队不断沟通。

我们也是行业内第一个引进了成本很低的激光雷达的服务机器人厂商,这个举措使我们的成本能不断地降低。

举这几个例子想说的是,我们今天讲科技,讲创新,其实是到一个无人区,从大家各自有不同的认知看法,到统一看法,找到一些标准的过程。

以前张鹏跟我聊的时候,他说,我们过去总觉得创新就是一个好的点子,然后很快就能长大,但是今天很多创新好像已经变得非常缓慢,要做大量非常细节的事情。

我做机器人的经验告诉我,其实魔鬼都在细节里。你应该去充分了解各个细节,并且把这些细节重新组合,深入打磨。这可能才是创新本来的样子。


03

大爆炸不是常态,

日拱一卒才是



我有时候想,猎豹移动从我创办,到在美国上市,只花了四年的时间。但我回过头看,在创建猎豹前,我在雅虎中国和 3721 工作了 5 年,在 360 工作了四年。前面的十年时间里,我不断在做的事情,是做一个个非常小的工具,让这个工具能够非常方便地使用。所以,当我创办猎豹移动,去做一款全球的工具时,这十多年的积累,让我能充分了解一些细节。


傅盛在纽交所敲钟台拿手机照相


我们都是特别幸运的一波人,正好处在互联网技术大爆炸的浪潮里,好像创新飞速发展就应该是常态。做了三年机器人,我和很多其他行业的创新者、创业者沟通后,我发现互联网这种技术大爆炸并不是常态。如果我们认真回顾,互联网能发展地那么快,其实是由好多因素共同促成。

从国家层面来看,我一直觉得我能够走到今天就是一个国家红利的享受者,我也经常跟一些同行说,我们今天能坐在这里,是受益于这四十年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又正好碰上人口红利期。我记得第一次到美国时,发现硅谷要雇三五个工程师都非常难,而那个时候在中国,你可以轻松地组建一个上百人的技术团队去做某一个已经被论证的技术。其他因素还有中国加入 WTO、摩尔定律等。

但当我做机器人,开始接触电机、电路板、机械臂后,才发现原来在别的行业,所有技术都是一个线性变化过程,每年改进 10% 就算是不错了。只有半导体行业除外,其他行业其实都没有摩尔定律式的增长。

过去很多所谓的创新,都是建立在「抄作业」的基础上。都是别人有了一个模子或者模型,我们把它做得更好。本质上这不能算真正的创新。当今天中国达到这个体量,走到这个阶段,我们肯定要从中国开始,做出一些我们自己的新东西。

最近我在读一本书,这本书强烈推荐给大家,叫《创新的起源》,这本书认真地分析了很多现代技术的发展史。

原来蒸汽机不是瓦特发明的,在瓦特改进蒸汽机的 100 年前,就有人开始以蒸汽为原理制造蒸汽机。在一些特别需要的行业开始使用蒸汽机,一年几十台这么用,用着用着就开始改进,不断提高它的效率。等到瓦特改进蒸汽机的时候,其实已经经过了 100 年的打磨。

这里面专门提到核电技术,大家可能不知道今天核电的「百万千瓦时死亡人数」,比煤电、火电要低很多。这本书上说,核电在过去 20、30 年是没有什么技术进步的,为什么?因为这个行业不容错,它绝对不允许你犯任何错误。

我们都过于夸大了一个所谓爆炸性技术的高光时刻,而很多真正的技术进步都是通过不断试错、日拱一卒逐渐成长起来的。连飞机的发明都是这样的,当莱特兄弟发明飞机时,已经很多小团队都在尝试飞机,还有比他拿的资金多 10 倍的团队也在做飞机。莱特是唯一一个把每个细节做到尽善尽美,而且试飞那天运气还特别好,逆风。这才引领了一次科技革命。

其实还有一本书,叫《技术的本质》。这两本书都颠覆了以前我对创新和技术的认知。我们总是寄希望于出现一种神奇的技术,然后整个世界随之改变。无论是《创新的起源》,还是《技术的本质》都在说:本质上所有技术都是其他技术重新组合的结果,你可以把科技想成一棵科技树,每一个技术、每个节点都是在原来枝节上生长出来的。


《创新的起源:一部科学技术进步史》


技术就是不断重新叠加、组合,然后成了新技术。新技术又变成其中一个元素,又开始去叠加、组合,变成了更新的技术。我们讲创新时,太容易忽略试错和小步快跑、日拱一卒这些过程了。


04

创新在水面之下生长



不过技术没有大爆炸式的进展,也并不意味着行业创新停滞不前。

我觉得人工智能正处在一个新的创新期,这个创新期就是不再是以论文为主导,而是以产品为主导的阶段。一个产品能够在普通环境下用起来,它就是在进步,即使看起来很小。

产业当然有它发展的逻辑,但是所有产业最后都离不开工程师思维。当你和市场离得很远时,当你在一些细节中不愿意投入精力打磨的时候,可能会被这个市场所淘汰。

今天的科技创新,反而会重新回归到工程师思维和产品经理思维,到了最好的时候。



很多人都问我你做了那么久的软件,为什么要做硬件?我说硬件只是技术手段,最终你要提供一个好的工具给用户,这才是我为什么要做服务机器人的原因。

这个行业让我最激动的是,每个人提起机器人都很兴奋,但是每个人脑海里的机器人都不一样。有的人说是波士顿动力那种两个腿的,有说是四个腿的,有的说应该是像人的。可能是一个屏幕的放置、一个电机的选择,就可能让你的产品更有竞争力,这就是我的快乐。

我从来不认为某一种技术叫作绝杀型技术。今天的人工智能只是弱人工智能,这是行业里的共识,怎么能把人工智能真正用起来,才是下一步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我一直认为 AI+软件+硬件+服务才能组成今天技术手段能实现的机器人。

做服务机器人,让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它的风口真的到了。

我们现在的产品已经走入餐厅了。今年开始,越来越多的中小餐厅,越来越多的酒店,尤其是经济型酒店,开始购买机器人。而他们购买机器人,是真的为了能够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我们在商场的服务机器人,可能你们在深圳也见过,它不仅能给你指路,还可以给你推荐商场里的餐厅。

疫情之后,很多餐厅的老板都愿意采购餐馆服务机器人,这个能够非常好地解决他们的用工荒。疫情之后很多餐厅是招不到人的,蓝领工人的平均在岗率不到六个月,餐厅里面送餐服务员的平均在岗率只有三个月。


05

小步试错,

中国式创新在路上



我们的机器人不仅在国内开始销售,在海外市场表现也很好。

为什么今天我们和我们同行的很多机器人开始大规模地出口海外,因为今天中国有全世界最好的硬件供应链体系,而这也让我们在硬件迭代速度上是最快的。

当然大家也看到过很多的产品做得不好,不完美,出过错,但你发现只要迭代速度上来了,它不断地小步试错,走着走着就开始变成全球最有竞争力的。而且这种竞争力几乎无法超越,它不是某一个点上的竞争力,是你的整个迭代周期比别人快。

第二个就是互联网给中国带来了全世界量最大,应该质量也是最好的工程师体系,今天我们讲人工智能,讲 APP 开发,讲新能源车,能那么高速地发展,和我们有这样的一个工程师团队、产品经理团队都是分不开的。

第三个就是我觉得人工智能的应用水平,中国和美国是在一个水平线上,甚至某些地方由于我们有更多尝试的机会。我们今天的人工智能应用水平也应该是领先全球的。

这三者叠加,智能服务机器人一定是中国公司的天下。因为这还是一个刚刚开始的产业,前面没有人,也没有作业可以抄。前期必须付出大量的努力,但是后期一旦形成这里面的各种细节后,就开始形成产业链优势。所以我想说,不一定要寄托于每天都有劲爆的消息,创新不是这样的,创新是一点一滴生长的,它也会犯非常多错误。


傅盛在极客公园 IF 2022 上演讲


在创业的时候,在做一个新产品时候,一定要告诉自己,犯错一点都不可耻,犯错是我们所有人不可避免的,我们怎么做呢?就是快速地把每一个里程碑设置的足够小,然后自己深入一线,像工程师一样去工作和思考。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小步快跑,快速试错。这样你就会发现,所有的科技类产品,所有伟大产品,本质上都是磨出来的。

最后我想说,以后一定是一个人机共存的世界。我们的 slogan 是:在人机共存的世界里,用科技让生活更美好。投身于创新和创业大潮里,也希望大家能保持一个平常心和好奇心,用自己的不断努力,甚至犯错,去真正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本文为极客公园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极客君微信 geekparker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