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邀请,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于24日至26日访华。这是布林肯继去年6月之后,再度访华。据中国外交部介绍,布林肯此次访华,是中美落实两国元首旧金山会晤共识,保持对话、管控分歧、推进合作、加强国际事务协调的一部分。
美媒表示,布林肯上次访华正值美中关系高度紧张的时刻,访问意在稳定双边关系。如今,两国关系有所缓和,布林肯再度访华显示拜登政府努力推进对华接触。一方面,希望保持双方沟通渠道畅通;另一方面,在全球局势动荡的背景下,寻求加强美中关系以弥合一些分歧,解决一些关切。
多名美国事务专家24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从双方披露的信息来看,中美在布林肯此访中聚焦的议题和诉求仍有不小的“温差”,不过,两国在拜登本届任期结束前保持关系基本稳定的问题上有共同的“近期目标”。这意味着两国当前将暂时继续通过常态化的高官互访维持沟通渠道,管控基本分歧,但要再进一步则有不小的挑战。
两次访华有何不同
24日下午,布林肯抵达上海,开启任内第二次访华行程。布林肯启程前在社交平台X上发文表示,将与中方展开持续的、直接的面对面会谈,“这对于在对美国人民和世界最重要的议题上取得进展至关重要”。据美国国务院介绍,此次随布林肯同行的美国官员包括4月刚结束访华的助理国务卿康达,负责国际麻醉品和执法事务的助理国务卿托德·罗宾逊,负责网络空间和数字政策局的巡回大使纳撒尼尔·菲克,以及负责公共外交事务的副国务卿伊丽莎白·艾伦。
2024年4月24日,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抵达上海。图源:视觉中国
《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对比去年6月布林肯任内首次访华,这次在氛围与安排上都显得有所不同。从措辞上看,上次中方的官宣是访问“经中美双方商定”,这次则是“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邀请”,并且中国外交部还对布林肯来访表示“欢迎”。从时间上看,上次是两天,这次加长至3天。从行程上看,上次只访问北京,这次除北京外还增加上海一站。
路透社24日称,布林肯将于26日前往北京并会见王毅。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米勒称,布林肯将和中方官员商讨一系列双边、区域和全球议题,包括中东危机、俄乌冲突、台海两岸关系和南海问题等。此外,布林肯还将围绕两国元首去年11月达成的共识商讨后续工作,包括恢复两国禁毒合作、军事沟通、人工智能和民间交流等。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刁大明24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此次布林肯来访是在基于两国元首外交定向、把舵、领航、指明中美关系大方向的背景下,来落实两国元首共识的一次访问。将布林肯去年6月以来的两次访华连起来看,也呈现出比较稳定的间奏,这有助于进一步保持中美充分沟通、稳定互动的态势。美国中美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丹尼斯·西蒙认为,布林肯之所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第二次访华,说明美国也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希望与中方保持对话,可以合作解决世界上一些更为紧迫的课题。美方既要竞争,也要合作。当前美方试图找出一种方法管控中美之间的竞争,至少可以营造出一种能够坦率交谈的环境。
双方最想谈什么
布林肯访华前夕,中美双方分别“吹风”,介绍各自在此访期间的目标与诉求。4月22日,中国外交部美大司负责人表示,对布林肯此次访问,中方主要聚焦于五大目标:树立正确认知、加强对话、有效管控分歧、推进互利合作、共同承担大国责任。此外,中方将重点就台湾、经贸科技、南海等问题阐明严正立场、提出明确要求。美国国务院官员日前介绍称,布林肯此行有3个主要目标:第一,在关键问题上取得进展;第二,明确、直接地传达对双边、区域以及全球性议题的关切;第三,负责任地管理竞争,以免导致误判或冲突。
新加坡《联合早报》24日称,站在华盛顿的角度,上述3个目标中,最优先的是在关键问题上争取突破。由于俄罗斯正在俄乌冲突中取得重要进展,阻止中国“加大对俄罗斯的支持”,相信是布林肯的最主要关切。从中方角度来看,“树立正确认知”被排在第一位,这在北京看来是中美关系困难的根本症结,即美国对华认知出现了偏差,而理清这个问题才是最实在的。
中美国旗(资料图)
对于中美聚焦的议题和目标存在的“温差”,美国克里斯多夫纽波特大学助理教授孙太一24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一大原因在于两国外交政策底层逻辑不同。“美方认为可以在高科技领域打压中国,在俄乌议题上以金融制裁威胁中方改变立场,但在芬太尼、军事交流、应对气变等领域可以继续和中国深化合作,因为两者是‘一码归一码’。”他表示,但中方的外交思路是“纲举目张”,得先把大关系捋顺,只有宏观层面确定了善意,具体问题才有可能推动。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孙成昊认为,虽然中美在认知上有差距,但在一点上存在共识,即在拜登本届任期内保持中美关系总体稳定,这是双方一个共同的“近期目标”。在此基础上,布林肯此次访华有望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延续和落实元首会晤的精神,并推动工作层的继续交流与合作。
“外交筹码”不会取得预期效果
近期,中美间的互动呈现出更加复杂的表现。一方面,双方的互动明显较去年更为频密:4月以来,多位美国政府高官访华。4日至9日,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访问中国;14日至16日,美国国务院负责东亚与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康达和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负责中国事务高级主任贝莎兰也在北京与中国外交官员会面。16日,我国防部长董军应约同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视频通话,这是中美防长时隔一年多以来的首次通话。
但另一方面,美国在科技、经济、台海等问题上对中国继续步步紧逼。《纽约时报》24日称,就在布林肯专机抵达上海的几个小时前,美国国会参议院通过了一揽子法案,涉及“援助台湾”以及要求中国科技公司字节跳动剥离视频社交平台TikTok在美业务等内容。美联社称,该法案的通过将使本已错综复杂的美中关系更加棘手。
“为布林肯访华提供‘外交筹码’”,《华尔街日报》23日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为了阻止“中国对俄军工业的支持”,美国正在起草可能切断部分中国银行与全球金融体系联系的制裁措施。不过,就在《华尔街日报》的报道刊出后几小时,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美国官员向路透社放出消息,称华盛顿已初步讨论了上述制裁措施,但近期没有实施这些措施的计划,并表示官员们希望通过外交手段避免采取此类行动。俄卫星通讯社24日援引专家的话称,美方在会谈前通常会通过舆论施压以寻求更多谈判空间,但这种策略在与中方的会晤中不会取得预期效果。中国将坚定地维护其战略立场,不会受外部舆论影响。
孙太一认为,在美国大选年,政客打“中国牌”是消耗政治资本最少、收益却很大的操作,包括拜登在内的总统候选人都至少会在言语上对中国更具敌意,尤其是那些关乎摇摆州选民利益的诸如汽车、钢铁制造业这一类的话题。美方在高科技领域的对华打压也可能会变本加厉。“所以,中美关系接下来的挑战很大程度上会基于美国内政尤其是选举政治的动向。”孙成昊认为,今年中美关系面临的一大风险点是5月20日前后赖清德发表的所谓“就职演讲”会传递出怎样的信息,美国在这个时间节点前后会有什么样的举动。第二大风险点在南海,如果美国继续强力支持菲律宾主动挑衅中国,南海局势和中美关系也会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
此前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