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法明传[2024]173号
2
中共中央
3
起源 解读 龚
4
妈 分享 回
5
中美友好合作故事
6
写小说
7
南京李志
8
百度
9
今日热点
10
微信公众平台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法明传[2024]173号
2
中共中央
3
起源 解读 龚
4
妈 分享 回
5
中美友好合作故事
6
写小说
7
南京李志
8
百度
9
今日热点
10
微信公众平台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观察|官方通报陕西蒲城一职校学生坠亡:事发前与舍友发生口角和肢体冲突 认定该生系高空坠落死亡
市管干部“龚书记”免职迷局
讣告!又一知名女星在家中去世,终年54岁,曾是无数人白月光…
近视的孩子有救了!国内最新近视防控矫正技术,不手术,扫码进群即可了解!
著名口述史学者Portelli的一部被忽视的口述史作品 | 一个工业小镇的传记:意大利特尔尼(1831-2014)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工具必死”?工具类产品创业还有机会吗
Original:
指北
虎嗅APP
2019-07-04
付费阅读、知识社群、碎片化学习……随着这些关键词的频繁出现,知识经济似乎开启了新的一轮创业周期,吸引着无数后来者入场。然而与此同时,另一种声音却不断打消着人们的这个想法,那就是
“工具必死”
。
如今创业者们在谈到产品时,总是刻意回避着“工具”的产品形态,而那些工具类公司更是被人们看衰市场前景。然而焦虑之下,我们却有一个截然相反的事实:
工具并不会死,工具变得更有价值。
为什么有人相信“工具必死”
人们从PC时代就有“工具必死”情结。
当年装机必备的下载工具、杀毒软件以及输入法们都活在这样的生存法则之下,而且表现得非常直观,比如某款杀毒软件就被网友们自发地剔除掉了无用的杀毒功能,留下了一头可以在桌面上活蹦乱跳的小狮子。
因此人们逐渐产生了这样的印象:如果你只是一个“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工具,那么最终的命运就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成为了平台化产品链下的细分功能,要么在用脚投票中尘归尘土归土。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总结“工具必死”的含义,即如果你的核心产品被定义被工具属性,那么迟早会被淘汰或者取代。
惯性思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得到了延续,那些行业内的领军产品也有意无意地帮人们强化这个记忆。
当本就身处忧患的初期创业者,看到将“用完即走”当做好的标准产品之神,也开始给“QQ邮箱”的替代工具添加上游戏、支付、阅读的功能,变成了一个不在纯粹的多属性平台,谁还有自信抱残守缺呢?
于是“工具必死”更像是以下几种观点的集中表现:
1、工具只是产品初期的定位,后期发展势必需要“去工具化”;
2、工具类产品的更换成本低,谈不上留存,更谈不上深度运营;
3、工具类产品的使用场景太过于局限,拓展空间有限;
4、工具类产品的功能指向明确,很容易在需求解决之后被抛弃;
于是在这样的恐惧驱动下,几乎所有的工具类产品都开始向着“平台化”的目标靠近,社交、直播、电商这些对原本核心产品或有益或无益的功能模块,都本着“宁肯错杀一千,不肯放过一个”的原则疯狂累积。
只是,去工具化的工具类产品也并不是悉数上岸,淹死在过河路上的产品仍然不胜枚举。
为什么说“工具必死”是错觉?
有人相信是一回事,对不对又是另一回事,而“工具必死”这件事就是许多人相信的错觉。
根据辞海对于“
工具是工作时使用的器具,是达到、完成或促进某一事物的手段
”的定义我们可知,工具是一个非独立存在的概念。基于目的,工具才有了“阅读工具”、“支付工具”、“社交工具”的区分;基于需求,工具又获得了更新迭代的驱动力。
所以即便支付宝做了很多次自杀式的社交改版,甚至有几次在舆论层面上发酵为事关公司生死存亡的危机,逼得大Boss们不得不亲自发道歉信解围,他们却依然能够安然无恙地躺在人们的手机里。
这样的事实无关于人们的健忘,无关于社交网络带来的情感碎片化,也无关于人性当中的懒惰,而在于需求需要这个工具来解决。只要人们无法规避使用场景、无法跳过支付行为,那么人们的选择标准依旧是以技术功能和用户体验为导向的。
因此工具型产品,在焦虑下有很多被创业者们忽略的优势:
1、工具类产品是解决需求最直观的产品形态,无论是平台化还是注入其他元素,都无法脱离这个基础;
2、工具类产品的更多是用户体验、技术功能上竞争,而产品即是最好的运营;
3、工具类产品精简的产品形态,降低了随需求改变的成本;
4、工具类产品的功能指向明确,也不断加深用户的惯性思维。
所以真正让创业者感到焦虑的是并不是工具,而是那些“工具外壳”下隐藏的伪需求。
“工具”的价值不断被证明
对于结果导向的创业者来说,数据是最好的佐证,因此在证伪“工具必死”这件事上,我们可以在互联网市场找到合适的例证。
典型代表是Snapchat。虽然90后亿万富翁和总裁夫人、超模米兰达-可儿这两个标签,足以让这家公司通过话题发酵抬升市值,社交平台又是人们心中标准的独角兽孵化器。然而光有标签也成就不了阿里巴巴之后美股最大IPO——
正如创始人Ben Thompson对Snapchat的“一家相机公司”的定位,资本市场上的大热更多是基于市场对新兴的社交工具的看好,而人们留存的驱动力也主要来自于阅后即焚这些层出不穷的产品形态。
这些例子告诉我们,工具类产品同样可以很好地完成商业变现,与此同时也不会损害用户的体验。
其实还可以通过这些产品的个性总结出共性,找到“不会死的工具”的共同点:
1、工具的优势在于功能的细分。
初期的互联网产品继承了“门户时代”的思维。为了最大可能的留存流量,在产品形态的布局上追求大而全,尽可能地一站式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
然而,大而全的布局只能满足用户群的痒点,而解决不了用户的痛点。用户想要深入,就必须支付更加的学习成本,延展本来就以繁琐的操作流程。因此后期的互联网产品便开始了解构大产品的细分过程,而工具类产品就是市场探索中得出了最佳解决方案之一。
2、工具重要的是不可替代性。
用户留存决定了一款产品是否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而许多投资人在选择投资目标时,则会直接将这项数据当做评判的标准。于是相比于可以通过运营进行存活拉新的平台类产品,选择成本低的工具类产品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被生死迫在眉睫的创业者抛弃。
因此,工具类产品重要的是拥有自己的不可替代性,而不可替代性可以在很多维度上进行实现,比如资源、技术等等。这些维度的独占不断强化着用户的记忆,从而形成惯性思维(比如连不上网就去选择wifi钥匙、拍不好照就去找美图秀秀)。
更重要的是,工具类产品的立足更多是技术和用户体验这样的干货正面交锋,更有利于积累所在领域的话语权。
3、解决用户的问题才是最好的用户体验。
火爆的产品形态层出不穷,但很多产品形态过气得也很快,比如曾经火爆的H5,虽然凭借的当时堪称酷炫的效果成为了一段时间内的潮流,但如今的使用范围也只局限在了广告公司中。
显而易见的是,诸如H5的产品形态的走红消费了新鲜感,是一种情绪释放之后的效应。无法更深层次地解决用户问题的先天不足,注定让这种产品形态被人们所抛弃。
以许多在网络上成功传播的借势营销为例,如之前的“苹果红各处红”,短时提升一方面得益于以IP热度的借势,另一方面用户也在工具中完成了“发起情绪(对IP的喜爱)——解决情绪(找到情感发泄的方式)——情绪释放(完成分享、情感放大)”的过程。
总之工具类产品并不缺乏潜力,甚至很多工具类产品在不损害用户体验的前提下,漂亮的完成了商业变现。
工具的死是创业者之殇
不难发现,一个可以解决问题,满足了人们需求的工具,同样可以作为创业模式的基础,而
真正感到焦虑的那些人或许从来没有清晰“工具”真正的意义是什么,或者工具只是为了续命,给自己无法走通的创业路径,找一个合适的心理安慰。
在资本寒冬的摧残下,为了支撑起给投资人交待的PPT、得到可以获得融资的数据,许多工具在没有稳定需求环境和产品逻辑而仓促而生,
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也本应该被淘汰
。
细思恐极的是“工具必死”只是那些流传在创业圈里的谬误之一。
前有因互联网思维而生,又因互联网思维而死的黄太吉们,后有一边“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一边在某宝买着廉价流量的自媒体老师们。无数流传在行业里的精神致幻剂,都在引诱者摇摆不定的创业者们,从一个泥潭走入另一个泥潭。
概念包装、属性升级从来都是拥有立足基础之后的锦上添花,而锦上添花从来不属于创业者。如果工具类产品死了,那这个创业者也就时不久矣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共帐号“互联网指北”(hlwzhibei)。转载必须保留作者、公共帐号信息,必须与本文严格一致,不得修改/替换/增减本文包含的任何文字和图片,不得擅自增加小标题、引语、摘要等。如有疑问请联系作者微信:izhibei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