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央视剧评 |《长城,我来了!》:国际探险家沉浸式讲述中国故事

谢寒 CCTV纪录 2024-02-02



如何将长城这样厚重的选题拍得既有广度、深度还不失趣味?


如何以长城为题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长城,我来了!》给出了答案。

6集纪录片《长城,我来了!》(《The Great Wall with Ash Dykes》)由中国、英国、荷兰、新加坡等多国联合制作,刚刚在总台央视纪录频道(CCTV-9)圆满收官,未来还将通过Insight TV向53个国家播出,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纪录片《长城,我来了!》立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大背景,带领观众跟随英国“90后”探险家阿什·戴克斯踏上一段探险之旅。


该片以参与模式记录了国际探险友人一路上的寻访见闻,展示了长城脉络的风光景致与风俗人情,围绕建筑实体、自然环境与产业经济等方面,探讨了保护传承、文旅融合、数字推广、经济发展等话题,展现出一个传统又现代,严谨又有活力的中国形象。


正如英文片名《The Great Wall with Ash Dykes》一般,该片最大的亮点在于选择了“90后”英国极限运动员、三项世界纪录保持者阿什·戴克斯,以他极具个性化的户外探险模式探索长城的魅力。


无论是从黄花城水长城下潜行而过,极限攀登于箭扣的“鹰飞倒仰”;还是在城脚下的滑雪道上俯冲,夜宿沙漠进行生存挑战;或是登顶嵩山学习少林功夫,冬季横渡黄河……阿什以他富有激情和动感的方式,在“身体”互动中探索长城内外的奥秘,感受历史的魅力。


高空航拍展示了长城的地理环境、景致特点,以及人、建筑与环境的互融互动;


近身跟拍紧紧跟随着阿什,通过阿什的观察视点,邀请观众一道参与这非凡的探险;


即时采访则随时释放阿什的心情、感受,增进互动,激发想象。

个体探险的行为模式和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开拓了讲述长城故事的视野,感性与激情的叙述方式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探险长城是本片的叙事线索,探寻长城的历史与文化,探讨保护与发展,甚至以此来观察当今中国的面貌更是题中之义。


自东向西是地理维度


沿着长城的地理脉络,阿什一路寻访,与长城管理员、研究专家、博物馆馆长、个体经营者、手工艺者、科技工作者、摄影师、探险家等人的交流,探讨了继承与发展、保护与开发等话题。


探索了长城的景观、文化、经济和精神等价值,并呈现出各方为此所做的努力。


长城之旅亦是民族之旅。


一路上,阿什经过了藏族、羌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品尝酥油茶、骑上蒙古马、赶绵羊,体验当地生活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


过去、现在、未来是三个时间向度


通过观察与交谈,丰厚的历史遗产、当下的生活面貌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跃然影像之上。


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生活模式引人注目:当代年轻人不再满足于遵循常规,而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利用新鲜科技,面向未来,创建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一路下来,全片绘制了一幅长城周边的生活画卷,呈现了一个欣欣向荣又丰富立体的中国形象。




在跨文化传播活动中,阿什的身份与形象也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阿什的笑容真诚、抱有好奇心、敢于尝试挑战,与长城周边的中国人交流顺畅、愉悦。

一方面,他不断地寻找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自然景观的相似性、个人经历的重复性、人伦情感的共通性,致力于用这些“共性”拉近与国际观众的距离,使之易于接受。


另一方面,对于国内观众而言,阿什的探险方式和他的体验感受,又将长城这一中国人最为熟悉的事物“陌生化”,带来新鲜感受。




《长城,我来了!》记录了一位异域探险家的长城之旅,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带领观众沉浸式体验沿长城而行21000公里的旅程。


在这部多国共同制作、跨文化传播的影像作品里,阿什以他为西方观众熟悉的身份讲述长城故事、传播长城文化,又以极限探险的方法刷新中国观众看待长城的视角。


这种寻找“间性”特质,在“异域”和“本土”之间,转换“熟悉”和“陌生”的创作手法,不失为一种值得借鉴的创作思路!




评论员  谢寒 




更多精彩央视剧评点击

总监制丨梁   红 夏晓辉

监 制丨杨春果 赵颖新

主 编丨杨   珺

责 编丨罗石曼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央视剧评 |《长城,我来了!》:国际探险家沉浸式讲述中国故事

谢寒 CCTV纪录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