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央视剧评 |《 心有所“医”》:零距离呈现好医生该有的样子

赵谦 CCTV纪录 2024-02-02



今日刚刚在总台央视纪录频道(CCTV-9)首播收官的9集纪录片《心有所“医”》呈现了新的视角:医生和病人的“心灵相通”。


观众在看到医生精湛医术、业精于勤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他们赤诚的心。


9个15分钟紧凑又完整的故事,给寒冷的冬天带来了阵阵暖意。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电影制片厂就出品了《农村卫生》《预防传染病》等科教片,旨在普及医疗和卫生知识。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1976年摄制的《中国人工喉》,已经可以被看作“医学纪录片”。


这些都体现出我们党和政府对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视。


近些年,医疗纪录片更因其真实的现场、真实的医疗案例、更加贴近观众切身需求和感受,而常常“破圈”,引发广泛的讨论。


如介绍医疗史的硬核作品《手术两百年》,贴近病人和家属的《人间世》《闪闪的儿科医生》及迎接生命的《生门》等。


《心有所“医”》以纪实和访谈交替推进的方式聚焦9名中国优秀医者,通过零距离真实展现他们的点滴日常,呈现了医患之间的温暖沟通,凸显了医生群体的真善美。



01

赤诚的医者

鲜活的"仁心"



《心有所“医”》集聚了中国医学界多个领域的优秀医生,全片没有着力表现他们的荣誉和成就,而是通过日常工作生活细节展现他们的高超技艺与饱满鲜活的性格和“仁心”。


如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的王荃医生心直口快,有时直接批评患儿母亲不熟悉孩子病情,但她在急诊科挽救了一个个鲜活的小生命。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内科的周宁医生真诚而乐观,不仅是危急时刻的“救心”人,更是患者的“暖心”人。


他注重“话疗”,即谈话治疗,他认为“话疗”跟手术和药物治疗同等重要。


片中捕捉的大量细节提供了真实可信的环境,传达出了生动可感的人物情绪,引发观众共鸣。



02

“零距离”贴近医患双方



《心有所“医”》记录下了一个个诊疗、手术中的困境,通过攻坚克难,纪录片让观众感受到了每个疾患案例治疗成功的珍贵。


值得赞许的是,这些极具现场感的记录,不是为了展示手术而拍摄手术,不是为了称赞医术而拍摄诊疗,而是在双方真实的交流中展现“医者仁心”是如何炼成的。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于金明医生多年前就提出“精准放疗”的概念,经过20多年的努力,如今的放疗已经可以做到非常精准,对患者的副作用大大降低。

每一个医学进步的背后,都是这些医疗工作者在大量科研和实践基础之上的扎实探索、锐意突破。


直到今天,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于金明医生依然坚持出门诊,让众多慕名而来的病人重燃治愈的希望。片中多位医生也都秉持着这样朴实的工作原则。



如同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的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只有投入、切身感受、用心体会,创作出的作品才会打动人。



03

不“博眼球”的惊心动魄



《心有所“医”》每集都是15分钟的短片,事件集中,人物性格突出,更符合融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


全片并没有努力突出“戏剧性”,而是呈现医院、医生工作的常态,其感人之处、揪心之处都来源于生活本身,也来自于拍摄团队的用心捕捉。


比如,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秦艳茹医生,要面对如何诊治怀有身孕的乳腺癌患者这样一个难题。


这种冲突,来源于母爱和癌症治疗之间的矛盾,来源于迎接新生和牺牲自我的取舍。


而秦艳茹医生认为,作为医生,就要为患者考虑生理、心理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医生的决定,可能会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



生活真实客观存在,而影像制作者将其提炼、整合,形成真实表达,让这个艰难的抉择浮现出来,更让观众为之揪心。


《心有所“医”》中的医生来自心内科、肿瘤科、急诊科、肛肠科、血液科……


9集短片,9名医生,他们代表的,是千千万万名中国医生;


纪录片呈现的,是医生的平凡和伟大,他们怀着非凡之爱拯救每个平凡的生命,成就人性的非凡光芒。


医者仁心,心有所“医”,作品讲述的那些真挚可感的故事,零距离地展现了一个好医生该有的样子。



评论员  赵谦 




更多精彩央视剧评点击

总监制丨梁   红 夏晓辉

监 制丨杨春果 赵颖新

主 编丨杨   珺

责 编丨罗石曼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央视剧评 |《 心有所“医”》:零距离呈现好医生该有的样子

赵谦 CCTV纪录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