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昆山反杀案”后续:于海明三呼“感谢”,网友诈捐被封号

抓小妞 新民周刊 2018-09-27

文 | 抓小妞


昆山反杀案,完美落幕了。 

仅过了4天,9月1日,警方最终认定,“于海明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昆山市公安局、昆山市人民检察院先后发布公告,人们对这起案件中所有的疑问被一一解答:

1. 龙哥”醉酒驾车,强闯非机动车道!27日晚,刘海龙醉酒驾驶宝马轿车在路口,向右强行闯入非机动车道,与正常骑自行车的于海明险些碰擦,双方发生争执,随后发生的事情大家已经通过网上流传的现场视频看得一清二楚。

2.“龙哥”的行为是行凶!这个“行凶”是刑法意义上的行凶,判断是否“行凶”不能苛求防卫人在应急反应情况下作出理性判断,更不能以防卫人遭受实际伤害为前提,而要根据现场具体情景及社会一般人的认知水平进行判断。

3.“龙哥”虽砍刀脱手但仍在侵害于海明!刘海龙的不法侵害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从醉酒滋事拳打脚踢,到取出砍刀数次击打于海明,不法侵害不断升级,砍刀甩落在地后,又上前抢刀。刘海龙受伤后,仍没有放弃侵害的迹象。于海明的人身安全一直处在刘海龙的暴力威胁之中。

4.于海明杀人是正当防卫!于海明夺刀后,7秒内捅刺、砍中刘海龙的5刀,与追赶时甩击、砍击的两刀(未击中),尽管时间上有间隔、空间上有距离,但这是一个连续行为。另外,于海明停止追击,返回宝马轿车搜寻刘海龙手机的目的是防止对方纠集人员报复、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符合正当防卫的意图。

5.“龙哥”不是黑社会!刘海龙与“天安社”没有关系,未发现“天安社”在昆山市活动,刘海龙在昆山期间,因殴打他人、故意损毁财物、故意伤害等违法犯罪行为,被处1次行政拘留和3次九个月至三年不等的有期徒刑,公安机关目前未发现刘海龙有涉黑犯罪行为。

6.公安为什么撤销案件?我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江苏省昆山市公安局最新通报截图。

人们揪着的心放下了,人民日报微博还专门转发了一位朋友的评论:“不知道为何就哭了。这一天天的,这是我看到唯一一件好事,唯一一件。”

在央视的报道中,我们看到得知这一结果后,于海明哽咽着连说三个“感谢”:“感谢国家!感谢人民政府!感谢人民警察!对我、对这件事做出了公正的裁判!”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0773613lmz&width=500&height=375&auto=0

什么是正当防卫?穿越林林总总的理论,答案人人都能看得明白——合法从没有向不法让步的必要!此次事件也必将成为正当防卫的一个转折性案件,影响深远。 

9月2日,人民日报微博再次就此案发表评论,称:“法律不能苛求每个防卫者都是黄飞鸿,对穷凶极恶者‘点到为止’。优先保护防卫者,是正当防卫制度的价值所在。此案的处理,必将对后续同类案件起到积极引领作用。公平正义写在法条之中,更应由每一个个案体现。

网友们也纷纷留言叫好:

在得知于海明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全家人都长舒了一口气。

据报道,9月1日晚9时许,得知弟弟于海明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公安机关依法撤销了案件,哥哥于阳(化名)长舒了一口气。“真的没想到这么快,要不是全国媒体和网友的关注,真的不知道会是什么样的结果。但我也始终相信法律、相信政府会给我弟弟一个公平的结果。”

▲于海明身体多处受伤

于海明出事后,起初全家人都是瞒着他们母亲的,但最后母亲还是知道了情况,几天来不吃不喝,晚上还独自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哭。“她(母亲)几天都没好好睡觉了,今天知道弟弟没事了,她才早早关灯休息了。”于阳说。

于海明的嫂子李女士则说,这几天家人都没有心情吃饭,得到弟弟“没事”的消息后,全家人的心都放了下来。

其实,在事情发生之后,于海明的一些资料就被网友查了出来,有过离异,如今身为三个孩子的父亲,一个孩子还患有癌症,生活很不易。网友们在同情于海明的同时也都纷纷发声,愿意为于海明一家贡献一点微薄之力,在这些人中,有一个叫“李嘉臣”的网友显得很“特别”,他不但声称将负责孩子的治疗费,更是愿意承担于海明的后续诉讼和将来的工作。

而今,这位网友又上传了转账截图,声称已经将孩子的治疗费30万元一次性转给了于海明的哥哥。

但当《新京报》记者向于海明哥哥求证时,他表示,这几天曾有人提出要资助,但他都没答应,“从未接受别人的资助。”

昨天17时左右,@微博辟谣 发文表示,@李嘉臣 构成“发布不实信息”且情节恶劣。现根据《微博举报投诉操作细则》第21条之规定,对其处理如下:永久禁言。

有人说,网络是健忘的。无论是怎样的讨论,总会在时间的冲刷下重归沉寂。龙哥和他的“都市传说”或许很快就会被遗忘并湮灭于笑谈中。

但在这起案件中,我们看到,舆论几乎一边倒地支持那种情境下的自卫行为,在周刊发起的投票中,绝大多数网友都认为,反杀者系正当防卫。

只因为这个案件的“代入感”太强了,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于海明”:老实做人,遵守规则,岂料飞来横祸。人们害怕,“最后守规矩的人死了,而不守规矩的人却滋润地活着?”

可喜的是,这一次,网友们并非盲目地对挡在情感洪流前的一切喊打喊杀,他们在运用着朴素的正义感,进行着朴素的责任划分。无论是正当防卫,还是防卫过当,无论是涉黑涉恶,还是对官方通报的关注,网民们真真切切地用法治思维在讨论。

正如有评论所言,“人民负责咆哮,法律负责冷静”,最终我们等到了这一民意与法律统一的判定结果。

于海明案让我们对长期处于“认定模糊地带”的法律概念——正当防卫,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们相信,每一位有着最朴素正义观的人民群众,在一起起个案中共同提升了法律素养和法治意识。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正如习总书记所言,法律从来不是冰冷的,而中国司法也必将在追求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中,温暖而坚定地前行!


(资料来源:封面新闻、法制日报等)


转载请后台联系周刊君,获得授权!

转载时,须注明作者、出处和微信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