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军事基地被要求改名,哥伦布雕像被斩首,经典遭下架......这些信号意味着什么?

沈 林 新民周刊 2020-09-03




无论是力挺还是反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





文 | 沈 林
美国非裔男子弗洛伊德之死引发的大规模反种族主义抗议活动仍在继续,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周过半,美国各地的哥伦布雕像被抗议者们拆毁和破坏,电视剧制作者们也纷纷开始“自查自纠”,不少经典作品被下架。
甚至美国国内的10个军事基地,也已经成为了正在席卷全美国的反种族主义抗争浪潮的新靶子。原因是基地名字是以前邦联将领的名字命名,抗议者们认为这是一种种族主义符号,美国陆军部长瑞恩-麦卡锡和美国国防部长马克·埃斯帕表示愿意与美国两大党就此事展开对话,共同商讨要不要给这些军事基地更名。
 
改名字、砸雕像,历史的反思?
 
其实给军事基地改个名字这种事,还是在美国陆军部长麦卡锡的权限内的,但他本人则希望在此事上与白宫、国会以及州和地方政府进行商讨。
并不意外,此事遭到了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强烈反对。他表示这些军事基地已经成为“伟大美国遗产的一部分”,也是“美国胜利与自由的历史的一部分”,还“培育”出了在两次世界大战等战场中取得胜利的“英雄”。“因此,我的政府根本不会考虑给这些伟大和传奇的军事基地更名,我们作为世界上最伟大国家的历史,也不会被篡改,尊重我们的军队!”
不过,在支持更名的美国网民看来,那些被用来命名美军基地的前邦联将领,不仅是南北战争的输家,而且他们为了保护蓄奴制而与北方陷入的军事争斗,还导致大量美国人的死亡。
换言之,在支持更名的人看来,这些邦联将领不仅不是美国伟大军事历史和胜利与自由象征的一部分,反而是这些价值观的背叛者和叛徒,是恐怖主义者。
事实上,美国人对历史的反思已经不局限于给美军基地换个名字了,哥伦布在欧美的历史地位也在遭到动摇。
哥伦布何许人也?
作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航海家和探险家,哥伦布被认为是新大陆的发现者和开发者,美洲的发现,对于现代西方世界历史发展有着莫大的影响,因此美国于1792年首先发起纪念“哥伦布日”的活动。
不过,美国印地安人文明的毁灭,和他也脱不了干系。在不少人眼中,他还是奴隶制和农奴制的始作俑者。所以在抗议活动中,有人在标语上写着“哥伦布代表着种族灭绝”......
这两天,美国多地的哥伦布雕像均被拆毁和破坏。(此前已经有一波名人雕像被针对了,先是奴隶贩被推入水塘,后又有丘吉尔被毁......)
弗吉尼亚州首府里士满市,哥伦布的雕像被抛入湖中;在迈阿密,抗议者们在哥伦布的雕像上用红色油漆喷写了弗洛伊德的名字以及“黑人生命也重要”的标语;在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抗议者们拆毁了哥伦布雕像.....
6月10日凌晨,波士顿北部地区的哥伦布雕像被“斩首”,周围还残留了不少碎片。波士顿市长回应表示,他们正在讨论是否将其放回公园。
 
《乱世佳人》下架发出了什么信号?
 
前两天,奥斯卡获奖影片《为奴十二年》的编剧约翰·莱德利公开呼吁HBO Max下架《乱世佳人》,他在文章中写道,“这是一部歌颂南北战争前南方(地区)的电影。当它无视奴隶制的恐怖时,就是一部按下暂停键只会延续有色人种最痛苦刻板印象的电影。”
次日,HBO Max流媒体平台就暂时下架了《乱世佳人》。HBO Max发言人回应表示,《乱世佳人》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影片描绘了某些种族和人种偏见,不幸的是,这样的偏见在美国社会中一直司空见惯”。
尽管是1939年上映的电影作品,但这部南北战争史诗巨作至今仍是有史以来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票房最高的影片,影片最后的那句“明天又是新的一天”至今仍被很多人奉为经典。就连特朗普都是这部电影的拥趸,今年2月,特朗普不满《寄生虫》获奖,表示应该让比如《乱世佳人》或《日落大道》这样的电影回归。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部电影所获的8项奥斯卡奖中,最佳女配角海蒂·麦克丹尼尔是第一位获得奥斯卡奖的黑人。
有趣的是,该片下架一天后,迅速登上了亚马逊平台影片DVD销量榜榜首。与此同时,《乱世佳人》在苹果的iTunes美国电影排行榜上位列第五。
HBO方面表示将会在增加一份解释说明后,重新上线这部电影的完整版本。然而,对于HBO公司下架再上架的行为,黑人朋友们并不买账,推特的热评中有不少黑人网友评论:“这部电影要放在时代的语境看,而且有黑人演员凭借这部电影首次获得了奥斯卡奖,大家应该看看这片子!”
还有人表示HBO Max的做法无异于“思想警察”,是在迫害美国民众的“言论自由”,不少人因此声称要抵制HBO Max平台。
事实上,HBO下架《乱世佳人》并在其片头加上提示字幕,无疑成了一个信号。美国派拉蒙电视网也随即宣布停播一档反映美国警察街头执法的真人秀电视节目《警察》,英剧《小不列颠》和《伴我双飞》也被BBC下架。
最近,《老友记》的联合制片人考夫曼谈到自己20多年前制作的这部剧集时甚至还哭着道歉起来,她说自己后悔当年没有让这部6名主演全是白人演员的美剧,变得更加“多元化”,“对不起,我真心希望我当时能知道我现在知道的事情,这样我肯定会做出非常不同的决定。”
对此,参演的演员们也有自己的态度。“罗斯”一角的演员大卫·史威默此前曾表示他一直都意识到该剧缺乏多元性,也曾一直在争取给该剧带入不同族裔的演员,并成功让“罗斯”在剧中约会了黑人和亚裔女性。
“菲比”的演员丽萨·库德罗则表示如果现在要重拍这部剧的话,肯定不会再出现全白人的主演阵容了。但“这部剧属于过去那个时代,人们应该将这部剧视为一种时代的文物,而不是用现在的眼光对其进行批判”。 
无论是力挺还是反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种族平等”和“言论自由”都是美式政治正确中的一项理念,但这些改名、拆毁雕像、下架经典的举动,就真的能够改变美国社会中现存的种族问题吗,还是仅仅是社会一次矫枉过正的自查自纠?风头过后,一切照旧?




· 中国多部门连发预警,澳大利亚真要正视一下自己的问题了!

· 好戏 | 没有“灵魂”的《极限挑战》别再挑战观众的极限了

· 上海需要代表国家竞争力的“拳头产品”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 未经正式授权 

 一律不得转载、出版、改编或进行

与新民周刊版权相关的其他行为,违者必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