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两天粽子刷屏了?还有斗百草呢

马纶鹏 新民周刊 2020-09-03
文 | 马纶鹏

从南到北,端午的粽子千变万化;
从古到今,端午的习俗多如繁花。
大家熟知的端午来源是屈原投汩罗江,唐《艺文类聚》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粽子也随之出现。但其实食粽在明清之前大多是夏至左右。
魏晋南北朝时《荆楚岁时记》就记载:“夏至节日食粽。周豦谓为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粽”。角黍和筒粽于是和《艺文类聚》呼应起来了。
唐白居易在《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也写道,“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夏至筵
筒粽香
子鹅鲜
尚管弦
家家有酒,处处行船。这是江南最美最富庶的苏州的“盛夏攻略”。 
其实在一年一度的端午,除了大江南北知道的挂艾草、接蒲扇、采百草、贴钟馗、喝雄黄酒之外,还有一项古时盛行的习俗,那就是斗百草。
 

1


端午日高,闲来斗草


听说过斗鸡、斗鸭、斗鹅、斗狗、斗蛐蛐、斗酒、斗诗,甚至斗茶。端午“斗草”是什么鬼?
如果变成“斗花”就好理解。比如有宋以来民间就有菊花大会,“万菊竞艳,菊龙欲飞”,斗花会上还有诗歌咏唱等,一番热闹。或者说小孩子经常玩的斗草根,看谁的草根更坚韧,就恍然大悟了。
端午在盛夏之时,草木繁盛,花开四野。日盛炙热,闲来斗草。
南北朝时期端午民俗是“蹋百草”,《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四民并蹋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菖蒲或镂或屑以泛酒按大戴礼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楚辞曰。浴兰汤兮。沐芳华。今谓之浴兰节。又谓之端午。蹋百草。即今人有斗百草之戏也。
当时的端午还叫浴兰节,但已经有艾草悬门,菖蒲泛酒等习俗。至今江南很多地方用菊科的佩兰煎水沐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民间普遍认为草木在端午时分药性最强,所以《荆楚岁时记》不仅介绍了端午竞渡,还有采杂药“以蠲除毒气”,“取菊为灰,朽稻成虫”等,蔚为大观。

2


美髯须还能用来斗草?


唐《刘宾客嘉话录》(也就是刘禹锡的谈话录,他曾任太子宾客)有一则骇人听闻,却十分有趣的故事:“晋谢灵运须美,临刑,因施为南海祗洹寺维摩诘像须。寺人宝惜,初不亏损。中宗朝,安乐公主五日斗草,欲广其物色,令驰骑取之;又恐为他所得,因剪弃其馀,今遂无。”
信息量有点大:要点
A 大诗人谢灵运因谋反斩首,唯一遗愿是留下自己的美髯须;
B 捐给了佛寺,被贴在一尊维摩诘像(梵语就是“无垢”佛像)上,一直珍藏;
C到了唐中宗时候,安乐公主因为相信谢灵运美髯须有法力加成,强取用来斗草,又害怕同业竞争,竟然把佛像上剩下的胡须都统统剪掉了,悲剧。

注意故事时间:五日。自然是五月初五,即端午节。
为什么谢灵运的胡须如此魔力?据《五杂俎》记载,“谢灵运须垂至地。关羽、胡天渊,髯皆数尺”。胡须垂地,这恐怕无人可及。难怪会被几百年后的安乐公主看中。为什么要用胡须来斗草?这就关系到端午斗草的规则。斗草分文斗和武斗:文斗采集百草,对仗草名;武斗取韧性强、耐拉扯植物的茎柄,两人各持呈十字,互相拉扯。
斗草中有作弊的,把更有韧性的人或动物的毛发掺在草茎中,确保能够百战百胜,安乐公主估计也想这么干。
所以,唐朝斗草已经是从宫廷到百姓都着迷的一种娱乐。
白居易《观儿戏》诗说:“髫龀七八岁,绮纨三四儿,弄尘复斗草,尽日乐嬉嬉。”
李白《清平乐 ·禁庭春昼》云,“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满斗。”斗百草输赢的赌注需要成斗的金银珠宝,太疯狂了吧!
魏晋隋唐,斗百草在端午时分非常盛行。贪图享乐、奢侈浮华的隋炀帝也是喜好这一口。他泛舟南下,到江都行宫,遂大行宫乐,就有《万岁乐》《藏钩乐》《七夕乐》《相逢乐》《玉女行觞》《神仙留客》《掷砖缚命》《斗鸡子》《斗百草》等。(杜佑《通典 杂歌曲》)
宋朝,除了端午,在清明及整个春天都有斗草活动。
而清朝金廷标的《群婴斗草图》,更是活灵活现地捕捉到斗百草那一刻的执迷。




·寻物 | 什么?吃腻了肉粽?来一盘创意粽子解解馋

· 为什么西方国家中招的总是肉联厂?

· “配音公主”刘广宁永远告别,世间再无如此天籁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 未经正式授权 

 一律不得转载、出版、改编或进行

与新民周刊版权相关的其他行为,违者必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