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艺术 | “丧尸”文化如何从电影走到了街头?

2017-07-15 沈启雯 三联生活周刊


从电影走到G20峰会前夕的汉堡街头,丧尸文化历时近百年,一直在变化。它像一块橡皮泥,能轻而易举地被更改,塑造成与时代特征契合的形状。


几乎每一届G20峰会都会面对同样的问题——会场之外就是战场。


今年峰会场外声势浩大的游行和抗议让举办城市-汉堡—陷入了一片狼藉。十万多示威人群甚至引发了暴力冲突,在德国街头燃起了“战火”。而在这喧嚣之中,一批“沉默”的抗议者显得更加与众不同。


7月5日,汉堡多个地点同时出现大批被灰色粘土包裹着的丧尸。他们在街头无声游走,眼神空洞,步履蹒跚。


2017年7月5日,G20峰会前夕,一众行为艺术表演者全身包裹泥浆,犹如疆尸般步履蹒跚地穿过汉堡市中心。


这个游行叫做1000 Figures,由行为艺术团体“千人形”(1000 Gestalten)发起。 4月份时,他们在Facebook及twitter上发出志愿者召集令,但由于人们报名的积极性太高,6月29号晚,官网报名入口不得不提前关闭。最终,来自80多个欧洲城市的1000多位表演者和志愿者参与了这场活动。


人们如此热烈的反应,与丧尸文化在西方国家的流行不无关系。


其实对西方人来说,丧尸(Zombie)这个概念也是一个舶来品。它起源于海地的巫毒教(Voodoo),当年是随着奴隶制度一起进入西方世界的。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被以《白色丧尸》、《和丧尸同行》等丧尸题材电影带入大众视野后,继而由民俗文化转变成流行文化。但当时电影中的丧尸除了面容更苍白一点,外貌和一般人无异,与现在人们所熟知的丧尸形象有很大的区别。这些丧尸不具有攻击性,只是在控制者的操纵下进行无意识工作的被压迫者。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很容易让人们将其与庄园中的奴隶们联系在一起。


《白色丧尸》剧照


三十多年后,一位改变丧尸命运的人出现了。他就是乔治・A ・罗梅罗

(George A. Romeros)。这位导演走出了丧尸的传统设定,将食尸鬼(ghoul)的部分特征与之结合,让这些被人操纵的奴隶变成了杀人的恶魔。


自此以后,流行文化中的主流丧尸形象,就变成了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模样:血腥,食人,携带传染性病毒,一定要被爆头才能死掉。罗梅罗的丧尸三部曲《活死人之夜》,《活死人黎明》以及《活死人之日》也成为了丧尸文化发展历史中里程碑式的经典。


这些电影的另一个贡献是,让人们开始意识到丧尸这个题材在政治表达上大有文章可做。影片中大量映射当时美国社会种种乱象的内容,陪伴人们走过了从越战到冷战时代。


《活死人之夜》剧照


随后,在金融危机爆发,恐怖主义横行,以及人们开始对科技产生恐惧的时候,各种相应的丧尸题材影视作品争相出现。这群游走于城市之中,没有意识的人形怪物,被安插进各种社会背景。它们迎合大众的负面情绪,将抽象的矛盾具体化,以夸张的形式展现出正在发生或可能出现的社会图景,让人们切实感受到恐惧,进而开始反思自身与社会。


正如宗教学专家Douglas E. Cowan 所说,“那些让我们恐惧的,正是人类个体和社会的本质所在”。


在荧幕上风生水起的丧尸,也在现实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们总以群体的形式出现,能够轻而易举地融入现实世界的环境,不像吸血鬼、狼人会受到阳光、月亮等自然条件的限制。简直是为游行量身定做的好题材。



2000年的8月,北美最大的桌游展——GenCon在Milwaukee举行。几位决定搞点事情的小伙子,组织了60多位丧尸,在大会快要结束的时候,来了场出其不意的快闪,打破了现场一派祥和的氛围。这是有记载的第一场丧尸游行。


在此之后,很多城市出现了由丧尸粉们举办的定期丧尸游行,一些电影也选择以丧尸游行的形式进行宣传。在被娱乐化的同时,丧尸游行也和丧尸电影一样,作为一种政治表达的方式,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去年,英国伦敦街头出现了为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们筹集善款的丧尸游行。今年六月份,澳大利亚的善待动物组织在肯德基门前进行丧尸游行,抗议食用动物肉。而此次出现在德国G20峰会上的丧尸游行也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当地时间6月15日,澳大利亚悉尼,善待动物组织成员扮“丧尸”游行,抗议食用动物肉。


在G20峰会上,世界上最大的,最有影响力的20个国家的领袖和政府首脑在谈判桌前进行讨论。他们的决定直接影响整个世界的未来走向。1000 Figures对这一点提出了质疑:为什么我们要将选择权交给他们?


用粘土制成丧尸外壳的游行者们意图以这样的形象表现当下自私冷漠,不再相信团结力量的社会。普通人都只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却选择对整个大环境中的问题视而不见。他们失去了对整个社会的责任感,沉默地接受精英阶级的统治。


活动的组织者认为,当下的社会结构需要重新被探讨。人们不应该像丧尸一样,一直无意识地被操纵。



于是在游行的最后,丧尸队伍汇聚在同一个地点。丧尸中的一个开始觉醒。他擦掉了脸上的结痂的粘土,扯掉灰色外衣,露出灰色外衣之下的彩色T恤,摆脱了丧尸的形态。


在这位觉醒者的帮助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剥下自己的丧尸外壳,尘土飞扬中,灰色粘土与衣服落了一地。而人群又有了色彩,人们重新有了意识。他们欢呼着散去,如同他们从千千万万个普通人中走出来那样,又走回到千千万万个普通人中去。


抗议者开始脱掉外衣,露出里面色彩艳丽的衣服。

其中有一名抗议女性赤裸了上身。


可以看出,1000 Figures摒弃了罗梅罗时代以来残暴嗜血的丧尸形象,回归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最初设定,强调丧尸们的无意识和被奴役特质,以此呼唤大众的觉醒。


若是将人类社会中的种种问题看作本体,“丧尸”已然成为与之对应的万能喻体。


(图片来自网络)



回顾往期可点击: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以下封面图

一键下单「金庸:传奇香港和辽阔江湖」

 点击阅读原文,今日生活市集,发现更多好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