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一个法国女艺术家,在中国画了好些年旧门板
因一位好友要离开中国,Capucine和朋友们正在院里忙着张罗朋友收藏的艺术品的展卖。她穿着浅色格子衬衣,蓝色牛仔裤,灰色短靴,很难从她自在的状态里看出她是一个“异乡人”。
从这里再右转到尽头,就是Capucine的工作室 宁辰/摄
Capucine的工作室 宁辰/摄
在她的工作室,我见到了各式各样的门板,以及画在门板上的各种中国面孔。
Capucine的门板画
跟油画布面材料不同,Capucine说,每扇门板都有不同的纹理、痕迹、味道,有人们生活过的岁月在上面,这常常会赋予她很多灵感,把自己在中国胡同中生活的所思所见画在上面。
Capucine的门板画
看到这些门板画,像是瞬间复原了我们故乡的生活记忆,在巷子里奔跑玩耍,去奶奶家吃饭,青春期的迷惘,邻居间的散坐闲聊、病居家中的主妇……
艺术家Capucine
已经被我们在快速变化中抛却脑后的生活记忆,就这样在一个法国人的画笔下,猝不及防又温情脉脉地被拾起。
Capucine的门板画
创作的灵感可以源自多年的艺术敏锐观察,但想把这些画在门板上实现,Capucine还需要一位“好搭档”——一位专门为她留意回收废旧门板的中国妇女,Capucine亲切地称她为Madame Porte,“门女士”。
“门女士”为Capucine留意回收门板
每收到一批老门板,“门女士”都会发信息给Capucine,有时候Capucine亲自去选取,也有时候由“门女士”直接送到工作室来。
Capucine的门板画
用门板作画有一种局限,它的大小、颜色,门上原本镶嵌的物件,凹凸不平的瑕疵,都使得Capucine要去反复想象与对话。与每一扇门板相逢,Capucine都会用心聆听门板要告诉她怎样一个故事。有时候,她会把门板上原有的一些贴纸、布帘、小广告保留下来,经过清洗和表面处理,再用油彩涂抹上自己的理解。一扇扇镌刻着岁月印记的门板,变成了Capucine笔下有温度的中国故事。
Capucine的门板画
渐渐的,Capucine的创作材料不仅仅是门板,还多了床板、路牌等日常事物。她发现中国人的床板,是由一块块木板拼接而成的,这里面充满了手工的情感。同时,这些木板合一为床,提供给辛劳了一天的人们最安稳踏实的休憩地,每一块木纹,都带有自己天然的成长印记,合在一起,又承载了统一的生活情感。
Capucine的床板画
Capucine在中国已经生活了十来年。一开始,她随来中国工作的丈夫在成都住了几年。为给三个孩子更好的教育,一家人迁居到北京,目前生活在胡同的一座四合院里。
Capucine笔下的寻常中国生活
在她的画笔下,成都的竹板凳、泡在茶馆里看报的老人,安徽的青瓦白墙,北京胡同的小饭馆和卖煎饼的妇女,都充满着朴实、自然的热忱,又不失法国艺术里多见的浪漫、抒情。
Capucine笔下的寻常中国生活
她也开始画老照片。通过从艺术的角度解读老照片,她为身边的中国朋友带来一种看待自己日常生活的新视角。
Capucine创作的中国老照片系列
一次,她的一位中国朋友带给她一张全家福,Capucine用自己的理解,将照片重新创作了一遍,朋友看着这张照片,又惊喜又感动。这也带给Capucine新的启发,她有空就会去北京的一些古玩市场淘选老照片。对那些黑白老照片,她不仅仅是还原,也会按自己的理解重新上色,让这些在老时空中定格的人物,在她的笔下重新焕发神采情思。
Capucine创作的中国老照片系列
随着Capucine在中国呆的时间越长,她越能用一种跨文化的视角,来看待中法两国不同的文化,她说,“作为艺术家更喜欢跳出敏感的政治经济领域,而在局外去看待事物。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和偏见,真心地体会一个国度的历史、人文。”
Capucine创作的母女练琴图,法国版和中国版风格迥异
Capucine有两幅同主题的画作,母亲弹着钢琴,旁边是练习小提琴的女儿。同样的构图,她先后画了两次,一次在法国,一次是来中国以后。法国版选用了怀旧的大地色系,充满了古典的回忆,而中国版则运用了大量蓝绿色调,变化,闪烁,奔涌。Capucine说,中国的变化速度太快了,充满了电子科技感,置身其中,她也仍在不断捕捉动态中的一切。
Capucine为我们各冲了一杯浓缩咖啡,她是用中国的青花瓷杯盛放的。中国茶盏,法式的咖啡香,在午后的四合院,老旧的门板画边。
(感谢包小宁对本文采写的帮助)
回顾往期可点击:⊙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以下封面图
一键下单新刊「快递创富记」
▼ 点击阅读原文,今日生活市集,发现更多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