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芳华》:滤镜下的青春

2017-12-16 宋彦 三联生活周刊

电影《芳华》我前后看过两遍。第一遍在北大百年纪念讲堂——九月全国路演的第一站。第二遍在昨天,电影上映首日。每次观影,身边都有人抽泣落泪,无论是校园里的大学生,还是电影院里白发苍苍的退伍老军人。“一代人的芳华已逝”,和青春有关的话题永远年轻。


《芳华》剧照

《芳华》的故事以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后的文工团为背景,讲述了“活雷锋”刘峰,被排挤的女兵何小萍,以及文工团里一群年轻人的青春和命运。电影的时间跨度很大,从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在大时代里,每个个体的命运都是渺小而无力的。

电影的开场春光明媚。排练室里,一群风华正茂的姑娘穿着练功服排练舞蹈,摄影师罗攀的镜头从一双双绷着脚尖的腿上滑过去,最后落在镜子上。这是一个动情却不色情的长镜头,透过那镜子反射的阳光和姑娘们的身姿,观众隔着屏幕都能闻到年轻的荷尔蒙味道。

夏天的游泳池边,漂亮的男孩女孩边游泳边开玩笑。女二号穗子站在跳水台上张开双臂,刺眼的阳光把女孩的胳膊照得白花花的,她纵身一跳,钻进了泛着亮光的水里。


小号手陈灿把录音机包在报纸里,神秘兮兮地带去给女兵们听。他打开工作台上的白炽灯,扯一块红布,盖在灯罩上,房间瞬间罩上一层暧昧的暖红色。就像是在进行一场仪式,磁带被塞进录音机,按钮按下,邓丽君的《浓情万缕》软绵绵地飘散在空气里。这些年轻战士的意识里第一次没了“我们”,只剩“我”,多情的“我”。

这些高光时刻,是导演冯小刚对于那个年代最美好的记忆。几十年后重新回忆当年的文工团生活,他用了大光圈,还加了层甜美的滤镜。在这层滤镜之下,女主角何小萍被嫌弃,被边缘化的遭遇都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了。


苗苗饰女主何小萍

有个很有趣的细节,严歌苓《芳华》小说的英文名是You Touched Me,而电影《芳华》的英文名是Youth。不同的英文名,暗示了作家与导演的不同视角。对严歌苓来说,《芳华》是个特定事件引发的命运转变,她想反思那个时代的性压抑,集体主义和如今看来不知值不值得的奉献精神。这也符合她一贯的创作主题。

而对导演冯小刚来说,尽管电影涉及文化大革命、1976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和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节点,但他更着重表现的是一代人的青春记忆。这青春里有平庸的恶,有集体主义的人性压抑,但在那场哭倒一屋子人的醉酒之后,文工团解散,电影也弱化了反思,转而变成顺应命运和对过去的缅怀。

电影和小说不同的倾向从人物塑造和情节选择上就能感受得到。小说原著里,刘峰是个个子不高,专业水平一般的老好人,在人才济济的文工团里 46 32646 46 15231 0 0 1198 0 0:00:27 0:00:12 0:00:15 3043得格外平庸。在这样的设定下,他学雷锋做好事就有层人性的底色,集体主义成了他的庇护所。《芳华》小说就是以这样一个活雷锋为主角,从发生在他身上的“触摸事件”为切入点,开始讲述和探讨那一代人的故事的。刘峰拥抱了林丁丁,在小说里,这是个核心事件。



但在电影里,这件事发生在整个故事的中段,虽然是人物命运的重要转折性事件,但在前面大段青春岁月和后面边境战场的夹缝中,这件事被弱化了。弱到只有女主角何小萍一个人在思考,一个人在耿耿于怀。事件当事人的反应和心理都一笔带过。

在“摸”这个问题上,女性创作者和男性创作者视角的差别也体现得很明显。小说有女性作者的敏感细腻,从小事中洞察人性和心理。电影只把这个情节作为电影进入下一情节段落的引子,导演更关注后半部分的战争对人物命运的二次改变,他把更多力气放在了这更沉重的历史背景上。前面是明媚青春里的勾心斗角,后面是残酷战争,这让电影前半部和后半部的剧情有些割裂。一镜到底的战争场面,某种程度上,也是导演本人对战争和英雄主义的理想化,依然是加了滤镜的。


和《芳华》相比,我更喜欢冯小刚的上一部作品《我不是潘金莲》。那部电影对官场和人性的刻画更精准,故事看似荒诞,却更真实。《芳华》刚好与《我不是潘金莲》相反,无论是故事讲述方式,还是在导演于各种场合的阐释,《芳华》的故事都被定义为现实主义,但它对现实的触摸却有些浮皮潦草。故事跨越的年代很长,除了电影开始的文工团生活拍得够细腻,后面的各个历史节点和主线故事都很粗略。旁白补充了很多创作者的观点性内容,但电影故事本身对这些观点的展现又有些苍白。

说起来,旁白中林丁丁的视角也挺拧巴。电影一开场,旁白就出场了,这让整部电影看起来像是以个人视角来讲述。事实上,除了旁白进行时,电影在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林丁丁的个人视角关注个体,全知视角更侧重时代,这让整部电影都有点纠结。


两次观影过程中,身边都有男女老少捏着纸巾抽泣。《芳华》感动我了吗?它感动我了。穿过滤镜,电影对那个年代人物的精神气质和生活细节还原很好,大量铺陈的音乐也容易煽动观众的情绪。大家以为自己是被真实感动,被残酷击中,事实上,更多人是被慢镜头和音乐所渲染的氛围戳中泪点。《送别》与《驼铃》的音乐一起,每个人都百感交集。电影的讲述方式和节奏就像那代人所经历的一样,感受得到痛,却说不清楚痛在哪里。

最近,因为另一个采访,又重看了《阳光灿烂的日子》。小屁孩马小军闯进米兰的屋子,他举着望远镜在房间里把自己当成陀螺转圈圈,望远镜里的世界旋转起来,变得越来越模糊,越来越虚幻。最后,这世界落在一张照片上,少女米兰躲在一抹纱帘后面,显得高贵而神秘,马小军的世界被照亮了。

和冯小刚不同的是,30岁的导演姜文对呈现电影中的少年记忆充满激情,但又保持警惕。在马小军后来的独白里,他质疑了这个高光时刻:也许从看到照片开始,一切都是他脑海中的幻想,或许他并没有前往米兰家中,也未曾看到过墙上挂着的那张照片。


《阳光灿烂的日子》剧照

无意将讲述同一年代的不同电影作比较,只是觉得,《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有段独白值得每个以个人记忆为蓝本的创作者留意:“我从来就没有这样勇敢过,这样壮烈过,我不断发誓,要老老实实讲故事。可是说真话的愿望有多么强烈,受到的各种干扰就有多么大。我悲哀的发现,根本就无法还原真实。记忆总是被我的情感改头换面,并随之捉弄我,背叛我,把我搞的头脑混乱,真伪难辨。”

(图片来自网络)



小编超级彩蛋预警  2018倒计时,还有16天就新年了,忙着年末工作,还没准备自己和小伙伴的新年礼物?就知道你懒,不过所幸低调的我已经为你备好了上万元的大礼!今晚9点~10点,征订文末留言,留言点赞前80者皆有奖!各凭本领,先到先得!小板凳搬好了,手机前守候,目标:跑进前80→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下图

订阅 2018年《三联生活周刊》(52期)




 点击阅读原文,今日生活市集,发现更多好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