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香港,海南错过了什么?
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海南迎来了重大利好,国家批准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自贸区并不稀奇,全国已经开辟了11个,独特之处在于建设自由贸易港,这分明是对标香港和新加坡的重大开放举措。可海南开发已经30年,还需政策的强力扶持,海南特区的“特”,能够支持它对标香港吗?
海南的人均GDP接近5万元,在全国排在中下游水平,这的确和全国财富滚滚南流难以形成一幅统一的画面。节日期间上万元的酒店房资、平日里天价的海鲜价格,仅三亚每年就有20万老人过冬,所有这些人都会把相当部分的退休金留在那里,更不用说购置住房是衣食住行等各种消费中的大头,房地产顺理成章地成为海南的支柱产业。蓝天白云与烈日,海南与北方阴霾的天气之对比是如此强烈,如此独具吸引力,可这个宝贵的财富并未发挥出其应有的水平,可见海南错过了太多的发展机会。
海南房地产一业独大的局面,至今有愈演愈烈之势。2017年全省商品房销售面积为2246万平方米,销售额2637亿元,相比2016年上涨幅度分别达到了52.0%与62.2%;相对于4463亿元的GDP总额,房地产销售就占到一半。当然GDP的统计方法并不以销售额计算,而是以建筑业的工程投入为依据,但即便以一半的销售价格计入建筑成本,海南国民经济增加值中也有一小半为房地产建设,海南省赖以运行的税收资源有相当比例来自于房地产税收。当建筑业及其相关产业具有如此巨大影响力的时候,海南在经济转型中所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今年4、5月份海南连续升级限购,在海南有房的外省家庭全面限制购房,显然这是在房价快速上涨与产业转型压力下,不得不做出的政策变动。
俗话说无工不富。旅游业是典型的服务型产业,缺乏科技企业的超额利润,也没有工业企业的规模效应。旅游业难以聚集大量的财富,给其从业者带来的回报也有限,这就是为什么海南成了高消费的代名词,可当地人收入却普遍不高的原因。这也可以说是资源诅咒的一种表现,当丰富的自然资源带来了省心又省力的获利方式,其他财富创造的可能性于是被排挤。自建省以来,海南便陷入了房地产与粗放旅游的循环中,这一模式从未被打破。虽然第一轮地产泡沫留下的烂尾楼已经被清理干净,高楼大厦与花园景观把海南装饰为现代化的旅游岛,可国际旅游岛概念却蜕变为卖房子、炒作房地产的一个噱头,房地产仍是这一海岛身份最大的产业部门。海南漫长的海岸线则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楼盘,甚至填海造岛的项目都在兴起。而房地产的利润主要流入开发商和地方政府的手中,给当地人带来的收益并不多。房价先于城市经济的发展而起飞,其后果已无须赘述,与海南同期开发的深圳已经对标香港,浦东则成为全球金融中心。
就地利而言,海南当然不如深圳、浦东。因其地理偏僻,孤悬海外,人们甚或渴望通过兴建一座跨海大桥把它与广东连接起来,以享受广东的产业溢出。但一桥飞架海峡工程上的难度还在其次,给海南特殊旅游岛的地位带来的影响未免太大了,以至于牵涉到方方面面巨大的利益冲突。大桥一通,交通成本骤降,海南的高端旅游岛定位恐怕要重新定义。如今,国家给予海南自由港这个自由贸易中最高的自由度,更是希望它以高度开放自由的状态引领格局,而不是成为广东的附庸。
留给自由港的最大悬念除了旅游购物,就只剩下博彩。但香港式的跑马博彩并非一个大产业,而博彩的最高境界是赌场,这就要动澳门的蛋糕了。海南未来的政策动向,令人充满期待。
(图片来自网络)
点击上图进入周刊书店
大家都在看这些👇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以下封面图
一键下单新刊「教授的权力」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周刊书店,购买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