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跟我们走,在意、法、英遇见达·芬奇

薛芃 三联生活周刊 2021-09-26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

【达·芬奇地理】

意大利都灵的皇家图书馆里,收藏有一幅莱昂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的《老者画像》,它出名的程度并不小于《蒙娜丽莎》或《最后的晚餐》。意大利学者普遍认为,这是老年时达·芬奇理想化的自我形象,他把自己描绘成了一位古代哲人。

达·芬奇终年67岁,今年是他去世500周年。借此机会,很多封存已久的达·芬奇作品都得以全面展出。5月的都灵皇家美术馆正在展出这幅肖像,吸引了大批达·芬奇爱好者专程赶来。

因为是一幅素描,尺幅不大(33.3厘米×21.4厘米),为了保护纸张,聚光灯也不会打得很亮,所以放在展厅里显得格外不起眼。其实看素描真迹的震撼程度通常是小于油画或壁画的,素描打动人,靠的是细腻,是将完未完的可能性,是仅用一支铅笔就能让仪态尽显的扎实功力。

达·芬奇的《老者画像》,通常认为这是他在60岁左右时的自画像,收藏于意大利都灵皇家图书馆。(蔡小川 摄)

达·芬奇用的是红粉笔作画,由一种含铁的黏土石制成,这种石头易碎,色呈浅砖红,与肉体颜色接近,是表现裸体和肖像的理想材料,达·芬奇常用。靠近了仔细看,很多印刷品中看不出的细节便会慢慢浮现——卷曲发丝的轻重变化,面部阴影处的细微起伏,左手作画的排线方式。泛黄的纸面上布满了棕红色霉斑,画作下方隐约有后来人添的字句——“他本人高龄时的自画像”。

然而,目前全球最知名的达·芬奇研究者马丁·肯普(Matin Kemp)认为这其实是达·芬奇在中年时画的一位古代埃及哲学家肖像,并不是他自己。但这似乎一点也不妨碍人们把这个形象当作心中的达·芬奇——卷发长须的文艺复兴式智者。

其实作为一张素描头像,信息量并不大,画中人物是谁自然难得定论。那么达·芬奇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何种性格,何种思维?从他去世到现在,有关他的皇皇巨著、海量研究都是如何一步步诞生的?人们是如何构建他的形象,将他树立为艺术领域和科学领域巨匠的呢?

达·芬奇出生地附近,立着刻有他简要信息的石碑。(蔡小川 摄)

从达·芬奇去世直到18世纪末,人们认识到的达·芬奇始终是一位画家、艺术家,他的作品只在宫廷、贵族间流转。对他的了解大多基于三个渠道:原作、瓦萨里的《艺苑名人传》和学生梅尔兹(Francesco Melzi)整理的《论绘画》——都停留在绘画层面。人们在艺术这个横向维度上不断将他拉长,去分析、解读这些作品,树立起文艺复兴绘画的标杆,没人把他与科学挂钩。

19世纪之后,手稿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意大利艺术史家卡罗·韦切(Carlo Vecce)研究达·芬奇近40年,他依据手稿研究撰写的《达·芬奇传》是当下非英语世界中最权威的达·芬奇传记之一。我在那不勒斯见到了他,他谈到19世纪以后的“手稿热”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摄影术的运用,严格来说,手稿不算是作品,但却是珍贵文献,因此研究者对原作的依赖性没有那么强,摄影对手稿的传播起了很大作用;另一方面,第二次科技革命的高涨让当时的人们意识到,达·芬奇的探索竟是那么超前,手稿中出现的类似蒸汽机、潜水艇、飞机、汽车这些直到十八九世纪才发明出来。也有人认为,不是之前手稿未能发现,而是只有到了19世纪甚至19世纪末,才能有人完全了解他的智慧。

达·芬奇《维特鲁威人》,现藏于威尼斯学院美术馆。(视觉中国 供图)

然而,“随着相关史料和传记资料的丰富,达·芬奇的形象却越发被神化了。解读手稿的学者们希望塑造一个无所不知、超凡脱俗、与其所处时代格格不入的英雄,在实证主义时期,达·芬奇被视作科技时代的预言人和先行者”。人们对他的推崇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现如今,已发现的所有手稿都已被释读出来,但意思并未得到完全解读。也因为手稿的研究,达·芬奇的身份不再只是艺术家,更是科学家,但真的是科学家吗?严格来说,并不算。米兰的达·芬奇科技博物馆策展人克劳迪奥·乔尔乔内(Claudio Giorgione)对这一点非常肯定:“达·芬奇虽然有很多超前的构想,但缺乏实证,有些原理也是错的,然而他极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没人能超越。”

法国香波堡中心的双螺旋楼梯被视为达·芬奇建筑设计遗产。(黄宇 摄)

今年是达·芬奇去世500周年,去年是丁托列托诞辰500周年,明年是拉斐尔去世500周年,历史自文艺复兴盛期发展至今,到了一个阶段性总结的节点,500年中积累下的研究成果、著述传记,可以相对清晰地还原当年的时代风貌和琐碎细节。但文献越是庞杂繁复,错误信息和未知领域就越多,越是容易让人迷失,达·芬奇就是最好的例证,没人真的懂他。而这个时候,你需要屏蔽某些过度阐释,不妨去看原作。

因此,我们决定去探访他的生活足迹,去接近他的原作与手稿。我们兵分三路,我在意大利境内进行采访,同事张星云则前往法国,特约撰稿人龚之允在英国,串联出一份“达·芬奇地图”。

意大利是达·芬奇的根,他的大部分人生在意大利度过,出生于芬奇镇,之后大体可分为两个佛罗伦萨时期和两个米兰时期。现在的佛罗伦萨城市格局与达·芬奇时代差异不大,阿诺河、圣母百花大教堂、领主广场这些地标仍保留着当年的风貌。乌菲齐美术馆现收藏有3幅达·芬奇作品,都是他30岁之前在佛罗伦萨期间创作的。

芬奇镇街头小店,售卖各式以达·芬奇为灵感的印花T恤。(蔡小川 摄)

米兰则是达·芬奇的福地,他在这里开始了城市工程、军事武器、机械制造、医学解剖等各个门类的研究,并留下《最后的晚餐》《抱银貂的女子》和《美丽的费隆妮叶夫人》等杰作。然而,自文艺复兴之后,米兰经历过多次城市改造,面貌格局与达·芬奇时代差异不小,但如今这座更现代化的城市早已把他当作了城市的精神象征。

达·芬奇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最后的晚餐》,绘制在米兰感恩圣母堂食堂的墙壁上,约画于1495至1498年。(蔡小川 摄)

达·芬奇生命中的最后3年在法国度过。为什么选择在法国终老?最后3年都干了什么?又对法国产生了何种影响?带着这些疑问,张星云走访了达·芬奇晚年生活的卢瓦尔河谷的昂布瓦兹和收藏有5件其作品的巴黎卢浮宫。他击破一个个传说,还原了真实的晚年达·芬奇。他还采访到了卢浮宫意大利绘画馆的首席研究员樊尚·德利厄万,他是世界上距离《蒙娜丽莎》最近的人,每年有一天能够将这幅画取下来近距离检查。

达·芬奇在法国卢瓦尔河谷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3年。图为故居克洛斯·吕斯城堡复原的达·芬奇工作室里摆放着的名画复制品。(黄宇 摄)

英国王室拥有全世界最多的达·芬奇手稿收藏。龚之允在牛津大学对马丁·肯普进行了独家专访,肯普认为,达·芬奇与同代大师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不仅发扬了多面手的灵活性,还把知识转化成了一种更深入的科学。另一位文艺复兴专家西门·怀特则表示,研究达·芬奇最困难的是如何评估他所处的政治和艺术语境,以及如何解读他的隐藏信息。

2012年4月30日,在英国伦敦白金汉宫女王画廊展出的达·芬奇手稿。(视觉中国 供图)

走进这些城市与采访学者,会切身感受到达·芬奇与环境地域的关系,与整个文艺复兴时代的关系。他不是一个平地而出的巨人,而是实实在在游走于街头巷尾、宫廷贵族间的人。他在诸多矛盾关系中找到自己,成就自己,也成就一个时代。



更多达·芬奇精彩报道详见本期新刊

【达·芬奇地理】

点击下图,即可一键下单




今年是达·芬奇逝世500周年。这位天才式的人物,在艺术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如今不断被我们重提。那么,达·芬奇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的身上有哪些气质和特点,在今天仍然能引发我们的兴趣?在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大使#清华大学艺术史论系教授张敢看来,“他最重要、最吸引我们的就是那种不竭的好奇心,以及在他身上所展现出的创造力。而这种创造力,恰恰是我们今天年轻一代需要从他身上学习的东西。”

点击上图听张敢聊聊达·芬奇。


关于本期封面故事,有任何想说的话,请积极留言。

精选留言将有机会刊发在下期杂志的读者留言区↓↓↓


就是这个位置!

本期

更多精彩

| 封面故事 |

  • 达·芬奇地理:探访芬奇镇、佛罗伦萨、米兰和卢瓦尔河谷(薛芃)

  • 天赋、人性、自由:在意大利,走近达·芬奇(薛芃)

  • 《维特鲁威人》:最完美的人体(薛芃)

  •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彭予阳 廖建宇)

  • 寻踪晚年达·芬奇,史实与神话(张星云)

  • 《蒙娜丽莎》何以成为“世界最著名绘画”?(张星云)

  • 修复《施洗者圣约翰》(张星云)

  • 达·芬奇画作的博物馆收藏(陈璐)

  • 达·芬奇与英国的不解之谜(龚之允)

  • 专访马丁·肯普:达·芬奇的妙不可言(龚之允)

  • 最近浮出水面的“美丽公主”(龚之允)

  • 2019,去全世界看达·芬奇展(王雯清)

| 社会 |

  • 热点:在美航校飞行学员自杀始末(刘畅 张佳婧)

  • 调查:“蝴蝶之家”:重症孤儿的生命终点站(张从志)

| 经济 |

  • 市场分析:百度开始亏损了,还有机会重生吗?(谢九)

| 文化 |

  • 电影:戛纳现场:法式电影节的传统与不羁(宋诗婷)

  • 逝者:他创造了“葫芦娃”(艾江涛)

| 专栏 |

  • 邢海洋:水果CPI

  • 卜键:再闯黑龙江

  • 张斌:里昂女足宇宙最强

  • 宋晓军:博尔顿能帮中国赢得时间吗?

  • 朱伟: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7)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

【达·芬奇地理】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周刊书店,购买更多好书。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