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新冠,上海是如何及时敲响警钟的?
作为一个2400万人的大城市,上海从2月9日开始每天的确诊人数只有个位数。整个疫情期间,没有疫情大爆发,没有医务人员的感染,确诊病例的治愈率达到了80%。
新冠疫情是一个重大的突发事件,上海给人的感觉却是利落且井然有序。在很短的时间内,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应该站在哪个位置,做些什么。市民在“把病毒闷死”这件事上迅速达成共识,社区工作人员拉网排查高概率的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110个发热门诊作为哨点识别出确诊病例,所有确诊病例送到远在金山的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住院治疗。上海所有跟新冠肺炎相关的科室,最优势的医疗资源集中到公卫中心,帮助患者一起跟病毒搏斗。它的每一步处理,都值得当作样本对照疫情发展至今的状况。
记者|杨璐
摄影|张雷
卢洪洲所在的上海市公共临床中心的前身是上海传染病院,从市中心过去,大概有50公里远的路程,临近医院甚至还路过了农田。它虽然是一个三甲医院,现在却把守森严,不接受一般病人的问诊。根据上海市对传染病的分工,110家发热门诊是发现新冠病毒的哨点,那里确诊的病例,全部送到远离市区的这家医院住院。它是上海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主战场。
SARS过后,上海市在金山圈地500亩,建立了这个永久性的、阻击和治疗传染病的堡垒。因为定位在保障上海,乃至国家的生物安全,它日常虽然是一座三甲医院,警惕性却从来没有放松。全球化的时代,没有远在天边的疫情,一架飞机的飞行时间就可能被乘客带入进来。公卫中心日常就有搜集全球疫情的工作习惯,比如2013年的H7N9新型禽流感病毒。
2月20日的上海街头,疫情是个突发事件,上海的处理却井然有序
这一次新冠肺炎疫情,上海公卫中心反应很敏捷。12月31日,中国疾控中心对世卫组织发出预警,武汉疾控中心对公众发布预警,第二天,上海公卫中心按照正常程序就开始发动起来。上海公卫中心院长朱同玉对本刊记者说:“在为期两天的培训里,公卫中心的医生、护士、后勤、保安等人员全都参加,一旦病人到医院,引导他走哪个电梯,去哪个楼,医生要做什么准备,梯队要做什么准备都进行了预演。1月6日,公卫中心针对武汉的不明原因肺炎成立了专项的应急办公室。这些准备在随后的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治疗上开始发挥作用,直到现在。”
当时,对武汉不明原因肺炎的了解并不清楚。上海公卫中心党委书记卢洪洲说,他们全员演习用的假想疾病是中东呼吸综合症。中东呼吸综合症是一种急性呼吸道感染,在新冠肺炎被确认之前,它和SARS属于冠状病毒引起的两种最严重的传染病。卢洪洲是世界卫生组织临床专家组专家、主要研究感染性疾病的诊治与发病机制,2013年的H7N9新型禽流感病毒的防控战,正是他拉响警报:要接诊医院紧急布置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标本送实验室重点研究新病毒的可能。那一次的防控被世卫组织称赞为“迅速、高效、专业”。世卫组织还将WHO新发传染病临床管理、研究与培训中心落户上海,任命卢洪洲为中心主任。
上海市公卫中心党委书记卢洪洲
上海公卫中心这种在新冠肺炎疫情没有被宣布“人传人”、对新病毒还没有完全研究清楚的情况下,就保持警惕和在自己职责范围内提前采取措施的做法,是传染病防控领域的职业素养。张作风说:“尽管病因不太明朗,病的严重性不清楚,这不影响即时采取保护措施。如果知道传染源和传染途径,我们就切断传染源和传染途径。如果是呼吸道传播的话,我们戴口罩,如果是密切接触传播,我们就勤洗手勤洗澡,如果有中间宿主的话,我们就消灭中间宿主。在我们了解疾病的病因和复杂的病因机制之前,就应该采取防控措施。”
张作风远在海外,很早就开始关注新冠肺炎的发展。他说:“说老实话,呼吸道的新发传染病不是人传人的,可能还是很少见的。今年一月初,我和一位国内在SARS流行时非常有影响力的专家讨论,我俩都感到奇怪,为什么一开始对这个呼吸道的传染病定论为‘没有证据人传人’, 并且说‘可防可控’?估计是为防止群众恐慌以维持社会稳定。但这样的思维用于新发传染病爆发早期,客观上延误了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有效控制疫情爆发的机会,以致促进了全国新冠肺炎的大流行。”
作为一个人口超过2400万的超级城市,上海从2月9日起,每天确诊人数只有个位数,整座城市却没有因此松口气,随着复工潮即将到来,甚至绷得更紧。小区刚封闭的时候,只在进门时检查出入证,我们采访的这个礼拜,出门也要查。门岗告诉我们,担心正在隔离期的居民出小区,他们必须到隔离期满才能领到出入证。
即便能自由活动,市民也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家里。拎得清的上海人在“把病毒闷死”这件事上达成了高度统一。上海疫情防控的难度不在于居民不重视,恰恰相反,工作量来自于居民希望滴水不漏。“我们时常接到居民电话,说听到邻居一直空置的房子门响了,他们不敢出门看,要居委会上来敲门,一定跟对方见面,问清楚人从哪里来。”汤晓梅说。真如街道给重点地区返沪隔离的住户装了报警磁条,只要开门,总控中心和居委书记的手机上就弹出消息。这样做除了确保不外出,也是向邻居们证明小区是安全的。街道工作人员说,没装磁条前,一听说楼里有人医学隔离,邻居就很紧张,不停打12345热线,担心隔离的人不待在家里,甚至要求社区派人24小时守到人家门口。
2月22日,上海人在“闷死病毒”这件事上达成高度共识,日常所需大量依靠网购
经历过1988年的甲肝、2003年的SARS,很多上海人对传染病的警钟敲得特别快。市民鱼老师(化名)说,1月初,她所在的妈妈群里就有人发了武汉不明原因肺炎的消息。“我大脑的应急反应一下就想起了非典。那时候我还在上学,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测体温,家长签字。一旦有同学发热整个班级都要隔离。想起非典,大概是上海人未雨绸缪的性格吧,我就告诉家里老人要准备好口罩,自己也下单买了N95。”鱼老师说。1月20日,新冠肺炎人传人的消息一公布,上海市面上的口罩就卖光了。“我身边的朋友里,女同胞普遍意识都特别强。男同胞,长辈们可能一开始不觉得严重,洗手、戴口罩不太愿意,可随着报道的深入,他们也转变了,从被动配合到主动积极。”鱼老师说。
上海人的这种未雨绸缪也体现在上海公卫中心的战略储备上。卢洪洲说:“2004年设计这个医院的时候,按照当时全球可能出现的新发传染病运行情况、需要隔离治疗的情况,我们做了一个预测,认为327张床位能够应付疫情,所以建了4栋负压病房。遇到327张床位应付不了的疫情,建医院的时候还预留了600张床位的空地,可以在两个礼拜之内建成另外600张床。当时的计划是一旦327张床中使用了一半,预留床位的工程就要启动,不能等到住满了再建。这次新冠肺炎,作为预案,我们现在启动了预留床位里的200张床。我估计这次只是备着,现在一期的327张床里,还有一栋楼没用上呢。”
除了负压病床,跟传染病搏斗的装备在上海公卫中心也是一项日常储备。卢洪洲说:“新冠疫情发生之后,我们不需要临时购买装备。公卫中心这些医疗器材,日常就根据当时有多少病人,准备5天的消耗。防护服、口罩、正压呼吸器都有储备,特别是正压呼吸器,我们本身就是负压病房,再用上正压呼吸器就是双保险,医务人员不会感染。对医疗队伍的保护,我们早就做好了。”
上海公卫临床中心做了该做的事情,从疫情防控开始竖立的道道关卡,一直到精细化的治疗,截至本刊发稿,2400万人口的上海市发现确诊病例335例,治愈出院249例,治愈出院率为74.3%。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开白请联系后台。未经同意,严禁转载至网站、APP等。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周刊书店,购买【新冠肺炎专刊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