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6月都结束了,还没开始读书?/《三联生活周刊》好书榜

好书榜评审委员会 三联生活周刊 2020-09-29
题图/《Lolita》剧照

6月轮值主持苗炜推荐书目






《寻找〈局外人〉》

爱丽丝·卡普兰



到底是《鼠疫》好看,还是《局外人》好看呢? 如果你更喜欢《局外人》这个小说,那应该读一读《寻找〈局外人〉》这本书。这是个美国文学教授写的,副标题是“加缪与一部文学经典的命运”。如果作家传记写的是他的肉身所在,那作家的灵魂还是在他的作品里。这本《寻找〈局外人〉》主要讲《局外人》这个小说怎么写出来的。年轻作家如果能在自己的心底发现一本小说,那实在是幸运的事。1979年,英国摇滚乐队CURE将《局外人》改成了一首歌,歌里这样唱:“站在海滩上,手里拿着枪。凝视着大海,注视着沙滩,低头看着枪管下,地上的那个阿拉伯人。我看到他张大的嘴,却听不到声音。我活着,我死了。我是个局外人。杀死那个阿拉伯人。”此后,词曲作者不断向各种人解释,“杀死一个阿拉伯人”不是种族歧视,是小说典故。他向很多人讲述了何为存在主义。







贝小戎、孙若茜推荐书目
文学





《她们》

阎连科


在这本散文集里,阎连科写了四代人:他家族中几乎所有的女性,他年轻时的几个相亲对象,还有他通过采访搜集到的一些身处边缘的女性的故事。他写她们哭,写她们笑,写她们的沉默和疯狂,写她们的隐忍和醒悟。这当中,有些他过去的散文集《我与父辈》的影子,但是又不同。他不想把家族中的女性写成父辈一样的人,没有像讲述父辈那样讲述她们的一生,只是选取了每个人的一面,去写她们“作为人的女人”,也写她们“作为女人的人”。
阎连科说,家乡那片土地上的女性,是他读到的所有关于“女性学”、“女权主义”的书籍都无法讨论的。她们离我们所谈论的那些“女性问题”之间有着遥远的距离,无论是在文字上,还是在行为上,那距离远得几乎等于永远不会相遇。他提出“第三性”是中国乡村女性独有的特质——女性作为“社会劳动者”身上存在的“他性”。

他写他母亲那一代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表现出的是“不得不有的车轮滚滚的男人气”,写历史来到今天,女性在接受“第三性”的注入和改变时,是“能够不这样,却又不能不这样”的“自觉”和“自愿”。“她们”真的“能够不这样”吗?如果选择权在她们手中,为什么说“却又不能不这样”?究竟是什么在驱使女性接受“他性”的注入?在这一期的杂志里,阎连科接受了本刊的专访。(点击文末杂志封面图可一键下单)












《银河系边缘的小失常》

【以】埃特加·凯雷特



《突然,响起一阵敲门声》的作者埃特加·凯雷特全新的短篇小说集。《卫报》曾经评价这位以色列作家:“只有一件事是凯雷特无法完成的:写一个无聊的故事。”他的小说短的两三页,长的十几页,紧凑,奇异。不写长篇,他的理由是:“我的小说就像爆炸,我不知道怎么把爆炸变慢。”

有人形容,他笔下那些的主人公虽然存在于我们熟悉的现实,却像活在截然不同的另一个次元。如果你记得《突然,响起一阵敲门声》里那个被人拿着枪和刀威胁,必须讲出一个好故事的作家;那条能帮你实现愿望的会说话的鱼;还有那个被送回童年时代的中年男人,应该会同意这样的说法。不过凯雷特并不认为他的作品超现实,他说自己只写主观的故事,不知道怎么写客观的故事。而只有在客观世界中,才存在现实和超现实的区别。而在主观世界中,只有真实和非真实之分。他只对故事表达了什么感受和想法有兴趣,而对它是否在科学上正确并不感兴趣。《银河系边缘的小失常》延续了这样的风格。







 





《光明共和国》

【西】安德烈斯·巴尔瓦



这是一本令人紧张、不安的书。有一天,在虚构的中美洲城市圣克里斯托瓦尔的街头出现了一群来路不明的孩子,他们说着没人能懂的语言,起先靠沿街乞讨过活,后来在街头和超市制造骚乱,挑起暴力事件。本地的孩子似乎受到了暴乱气息的感染,也加入其中。在政府的搜捕之下,孩子们先是躲进大森林,后来又藏进下水道,在那儿建立起了一个“光明共和国”。

小说的第一句是这样写的:“每当有人向我问起圣克里斯托瓦尔那三十二个失去生命的孩子时,我的回答往往因对方的年龄而异。”在整部小说中,圣克里斯托瓦尔的人们都在不断地将自己的欲望和焦虑投射到孩子们身上。如Observer的记者Alina Cohen所写:这些控诉只能帮助读者一窥成年人自己的内在心理,却无益于增加对他们的年轻敌人的了解,他们的神秘始终如一。读者从未接收到任何直接来自孩子们的信息。哪怕是叙事者,也只能根据当时的新闻报道,以及事后的纪录片和回忆录不断拼凑起他们的故事。

作者安德烈斯·巴尔在接受采访时说,在这本书里,暴力是被孩子们点燃的,利用了整个社会中深层次的、结构性的不适。他把暴力描述成一种“静止的能量”,一旦“电荷” 开始在社会中累积,并试图寻求出口,暴力就会发生。暴力永远存在,它是社会不稳定的首要动因,而它取决于我们如何对待身边的人,尤其是那些处于弱势的人,那些不同于我们的人。












《遗忘通论》

【安哥拉】若泽·爱德华多·阿瓜卢萨



书中有句话说:“有好故事的人简直就是国王”,阿瓜卢萨就是这样的“国王”,他有好故事,也很会讲故事。这是一本关于记忆与遗忘、失踪与存在,自我隔离与救赎的小说,主题或许沉重,但叙述轻盈。书里的核心主人公卢多维卡从未喜欢过面对天空,从小时候起,开放的空间对她就是一种折磨。每次离开家门,她都感到脆弱无助,就像一只去掉外壳的乌龟。六七岁的时候,不管天气如何,要是没有一把巨大的黑伞保护,她都拒绝去学校。大约在她50岁的时候,安哥拉爆发了独立战争,原本就极少出门的卢多把自己彻底“隔离”起来,关在家里28年。卢多说,她想做一个被禁锢的自由人。于是,窗外是旗帜,枪声、喧闹的人群和动荡不安的世界,窗内是一个老人的独自生活。

译者王渊说,一般来说,以“通论”、“总论”、“概论”为名的书籍应该阐释某个主题的原理和价值。但在这本关于遗忘的通论里,却否认了遗忘的可行性,反过来强调记忆的重要性。出于各自不同的理由,书中的人物参与了个人或集体的遗忘,但作者的观点却是人需要记忆来实现理解,进而原谅,最终达到自我救赎。







 

非虚构类





《如何用你的眼睛》

【美】詹姆斯·埃尔金斯




为什么画家三原色是红黄蓝,心理三原色却是黄、绿、蓝?什么时候能看到地球影?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教授埃尔金斯在这本书中解答了这些问题。在他看来,不单是欣赏名画,观看生活中的任何东西都能让人学会更协调、比平常更耐心地使用自己的眼睛。看的方法就是不断地看,直到世界的诸种细节慢慢地展示其自身。“这些事物都能令人安宁,每一种事物都仅仅因为其存在于世这一事实而具有完全占据我们的注意力的力量。” 

他一共写了32种事物的观看方法,包括邮票、油画、路面、地图、X光片、汉字、曼荼罗、元素周期表,面容、指纹、青草、沙子、日落、色彩等。观看人体时,“最适于看肌肉和骨骼的体格并非那些做健美的人的身体,而是那些长期从事艰苦劳作而且一直很瘦的人的身体。五六十岁的男性是最好的选择对象,其中有些人就是活的解剖教材。正儿八经的举重和类固醇的使用,增大了某些肌肉,也使得另一些肌肉隐而不见了。”

像医生一样看X光片并不容易,“现代电脑有各种办法立体地重构人体,X光片则恰好相反,它把身体平面化,成为二维的影子,要弄懂X光片,你得在内心把人体重建为三维的对象,才能对患者的生理状况做出准确的评价。”

本书是“彩图新知”系列的第五种,一共250页,配有126幅大图,非常赏心悦目。












《非虚构的艺术》

【美】特雷西·基德尔,理查德·托德




有天赋的可以靠写作谋生,普通人也可以把写作当作一种爱好,一种可以通过练习加以提升的技能。这本书不到200页,对写作提供了许多实用的指导。比如关于开头,“记住你不是托尔斯泰或狄更斯,朴实的开头也能让读者产生共鸣。一个漂亮的开头必须清晰易懂。遵循文字的逻辑或感情的逻辑,文意渐次涌现。E.B.怀特说,读者总是处于不知所云的危险之中。读者是一个在沼泽中踉跄的行人,作家有责任迅速排干这块沼泽,让行人登上干燥的地面,或者至少扔给他一段绳子。”

每个人都可以写的非虚构作品是日记以及回忆录。“拾起过去遗留下的混沌难辨的材料并赋予它们结构和形式,不仅可以抚平伤痛,还可以成为至乐的源泉。回忆录带来的快乐,就像一个木匠做好一张漂亮的书桌时感到快乐。”回忆录要真实,也要有内容,优秀的回忆录是对自己学习历程的记录,“《亨利·亚当斯的教育》是亨利·亚当斯给自己回忆录拟定的完美书名。每一部值得阅读的回忆录都可以被称为《作者的教育》。他去过某个地方,懂得了以前不懂的一些东西,这一点对于作者和读者同样富有价值。”













《人文主义地理学》

【美】段义孚




段义孚1930年出生于中国天津,牛津大学地理学学士,曾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担任教授,1998年正式退休。他的著作有二十余种,这部《人文主义地理学》像是一种总结,一本普及性著作。他说人文主义地理学并不研究客观的地形、地貌等自然现象,而是以人之生存为核心,研究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把研究重点置于人直接经验的生活世界和环境的社会建构,强调人性、人情、意义、价值和目的,关注人的终极命运。

书中回忆了他的成长经历,比较了中国和西方的道德传统,阐述了许多人生哲理。比如他说:“人生体验需要时间和耐心。富人强烈地感受到时间不足。一位投资大亨这样计算:因为他打一个小时电话就能为公司额外赚取十万美元,所以在美术馆花一个小时于他是荒谬的,尽管门票钱对他来说是九牛一毛。与之相比,买一幅几百万美元的画作,当成投资放在银行保险库里,与其财富更为相符。他不会去听交响乐,用崇高的音乐来充实自己的灵魂。”







END



日常主持:贝小戎、孙若茜






《三联生活周刊》好书榜顾问
(按姓氏拼音排序)

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董强(翻译家) 

甘阳(清华大学教授)

李敬泽(作家) 

苗炜(作家)

孙甘露(作家) 

舒可文(策展人)

唐克扬(哈佛大学博士)

汪民安(清华大学教授)

尹吉男(艺术史学家) 

张悦然(作家)





▼往期精彩回顾▼

3月,哪些书最值得读/《三联生活周刊》好书榜

读完这些书,4月就圆满了/《三联生活周刊》好书榜

5月读完这些书,开心过“六一”/《三联生活周刊》好书榜


    大家都在看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新刊出炉!点击下图,一键下单
「绿皮火车:历史与风景」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周刊书店,购买更多好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