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热爱城市生活的我们,到底在热爱什么?

三联.CREATIVE 三联生活周刊 2021-09-05

亚里士多德曾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这位古代先贤的结论,在今天看来多少有值得商榷的余地,城市的生活有诸多美好,自然也有数不清的弊端,但是为何繁华的现代都市生活,仍然令人向往?


在刚刚过去的堪称魔幻的上半年,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仿佛也有了新的答案。来势汹汹的疫情,就像洪水猛兽,但却从未真正让生活停摆。在线上买菜、上课,足不出户也能和团队共同完成工作,网络和科技的高度发达,让那些生活中必要的功能,改换形态继续为我们发挥效用。

然而此时,我们的精神生活,却难以适应这样的变化,电影院的大门紧闭,延期的展览和演出,最近才渐渐回到正轨。文化空间和文化消费的缺位,让生活仿佛缺失了一部分灵魂。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才逐渐地看清了生活的真相——我们热爱城市生活,更热爱今天的城市里,包裹着我们的文化氛围。


PART 1

当我们谈论文化生活时,

我们在谈论什么?


作家金宇澄曾经描绘过上个世纪中叶,人们在上海国泰电影院前,排队买电影票的场景:“国泰电影院预售新片《摩雅傣》,队伍延伸到锦江饭店一侧过街走廊……过街长廊全部是人。”新电影的上映总是令人翘首以盼,而想要看一场,仿佛要花费比电影更长的时间排队买票,就算这样,电影作为那个时代为数不多的文化活动,自然是值得人们如此对待的。

△ 国泰电影院旧照

国泰电影院(Cathay Theatre),原名国泰大戏院,是老上海最爱的电影院之一。

而如今,城市中的电影院早已繁若星河,人们想要看一场电影,早就不必大费周折,亲自排队买票了。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除了电影院,还有书店、艺术展览、文艺演出,琳琅满目的文化空间、文化消费目的地,为文化买单、打卡,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习惯。很多人愿意在周末前往苏州,只为逛一逛诚品书店,甚至打一架“飞的”,奔赴另一座城市,看一场醉心已久的展览。我们偏爱城市,终究还是因为城市中,那份独特的文化氛围,让人们“诗意地栖居”。


享受城市中的文化生活,从来不是今天的特权,莎翁时代的戏剧、米开朗基罗时期的绘画,都曾为那个时代的人们享用,只不过在今天的社会中,即便是普罗大众,对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在中国旅游研究院2019年的一项研究中,甚至有51.78%的受访者认为“文化消费能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比衣食住行更重要” 。

© 数据来源:中国旅游研究院&上海创图公共文化和休闲联合实验室

今天的文化生活,早就不是少数派的特权,而就算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这份需求本身也在不断升级。比如,曾经去剧院听一场现场演奏的音乐会,被认为是“奢侈品”,然而近年来,愿意为这场音乐会掏腰包的人越来越多。人们的视野也不止局限在本地, 而是放眼更大的世界,2017年,王希孟的巅峰之作《千里江山图》作为故宫博物院2017年年度大展展出,许多观众不惜专门组团、坐飞机到北京观展,希望能够一睹这幅稀世珍品。


而为什么,我们对文化生活如此着迷?杨德昌在《一一》中有一句关于电影的著名论断,可以作为角度加以解读:“电影发明之后,让人类的生命至少延续了三倍”。一个人度过一生的方式,可能只有一个,但是却可以在一场电影中,和电影的主人公一同感受欢笑或悲戚,虽然这些人生我们不曾经历,却可以在电影中体验百样的人生。

© 电影《一一》剧照

这也许是文化生活的意义所在,电影、音乐、文学等文化艺术是一种跳脱“柴米油盐”的存在,一场表演,一场展览,都能让我们暂时脱离当下,开拓另一种视野,今天的文化生活之所以迷人,最大的原因之一便是它具有的启迪意义。



PART 2

上海的文化积淀,

仍在启迪今天的生活


城市中的文化空间、文化活动,可以启迪人们对于生活的视野;而有一种独特的启迪意义,来源于城市本身的文化积淀,在这一点上,上海称得上是最为独特的存在之一。


在比金宇澄所描绘的更先前的历史时期,上海,其实早已是受尽赞誉的“东方巴黎”了,在上个世纪30年代,上海当时是远东第一大城市,奔涌的黄浦江上吞吐着满载财富的货船,繁荣的外滩充斥着新鲜的洋货,而紧邻外滩林立着万国建筑博览群。伴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西方事物也大量涌入上海市民的生活,冰心在《我的童年》里回忆起父亲相机的样子:“父亲很喜欢玩些新鲜的东西,例如照相,我记得他的那个照相机,就有现在卫生员背的药箱那么大!”

△ 上海南京路旧照

然而如果你以为上海的繁茂只是“十里洋场”和丰富的物质生活,那一定会错失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除了西方文化的启迪,文人志士也汇聚在这片充斥着开放和进步思想的东方城市。1928年,刚刚定居上海不久的鲁迅,和郁达夫一起创办了文学刊物《奔流》,鲁迅先生亲自抄定了“《奔流》凡例五则”,阐明创刊的宗旨为:“揭载关于文艺的主张、翻译,以及介绍”。一时间,作者、译者征相投稿,文人的聚集让上海成为了引领文化风向的中心,而鲁迅创办的《奔流》只是冰山一角,真正吸引大批文人汇集的,当属商务印书馆创办的《小说月报》,与此同时,一众曾经开拓时代视野的作品,都由位于上海的商务印书馆出版、付梓。

△ (左)《奔流》封面

△ (右)《小说月报》封面

因为商务印书馆的存在,印刷成为了上海不可遗忘的印记,1897年创办于上海的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曾经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正是由于商务印书馆和上海的印刷历史,东西方文化在此交融,将开放和进步的思想绘入上海的城市底色,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海派文化。


这一段开风气之先的历史,都在興gallery举办的“SH-始”展览中,被重新挖掘并呈现。在展览中,韩家英将承载着上海开放而包容姿态的出版印刷历史,以当代艺术的语言重新书写,韩家英将[5000X50X500装置]作品,衍生出[1930’s印刷字形笔划]新作,阐释着商务印书馆“昌明教育,开启民智”的时代精神,而《奔流》月刊也在其中作为文化符号装置作品被重新呈现,这也是鲁迅先生在上海创办并亲自主编的第一份文学刊物。


△ “SH-始”展览现场

展出中的作品灵感来源,以及商务印书馆的历史故事,在1930年代曾是开拓时代视野的存在,而今天再次呈现,一幕幕鎏金异彩的城市剪影,不仅带人穿越时空,更令人感叹在这座城市的底蕴中,竟有如此“昌明教育”的辉煌底色。


而在这片诞生商务印书馆的土壤上,近百年后,興gallery揉合历史与现代,而文化仿佛成为连接两个时代的钥匙,也是启迪两个时代的密码,在这片属于今日上海的文化空间,“SH-始”所挖掘的正是上海的文化积淀,就算放到今天,仍然可以改换形态,为人们开拓视野。



PART 3

今天,我们可以拥有明天的视野


如果文化可以开拓视野,那么像商务印书馆一样沉淀着城市文化的历史印记,如果能够再次激活,对于城市和人们的文化生活来说,可谓意义非凡。


放眼全球对于老旧街区再次激活的事例,著名的纽约苏荷可谓是创意园的鼻祖,这片位于位于美国纽约市曼哈顿岛西南端的社区,在19世纪中叶工业化时代,曾经林立着大量以铸铁为建筑材料的厂房,然而在二战后,纽约市的制造业衰退,苏荷区的制造商也不得不搬离。正是这片空间宽阔的铸铁建筑吸引了大量的青年艺术家,他们把这里变成生活空间和艺术工作室。

△ 纽约苏荷区

如今的苏荷,墙上造型夸张、色彩浓烈涂鸦随处可见,建筑外立面色彩缤纷,而在宽阔的LOFT房子中,知名大牌和精品小店并存,商业气息与艺术气息在苏荷区水乳交融,书写着这座城市的时尚与前卫、怪诞与夸张。这片被文化和艺术激活的老旧城区,再一次焕发活力,成为这座城市最引人瞩目的一部分。


和纽约苏荷类似的,还有伦敦南岸艺术区、首尔Heyri等著名的艺术区,以文化创意将原本老旧的社区变得富有活力,这也是对城市本身文化的再一次挖掘。在中国,万科自然地承担起了一部分激活老旧街区的使命。

△ 2017年上海万科对商务印书馆第五印刷所进行了修复

上海“昌明教育,开启民智”的城市文化,离不开商务印书馆的书写,而位于静安区天通庵路190号的商务印书馆第五印刷所,传承着商务印书馆120余年的历史,也是商务印书馆在上海的唯一遗存。2017年,商务印书馆创立120周年之际,在上海万科和静安区政府共同修复下,商务印书馆第五印刷所旧址以全新的面貌再次面向大众,延续城市文脉,打造新的文化空间,而興gallery正位于距此不远的中興路一號OrientalOne。

△ 上海一景

万科不仅帮这座城市发掘更多精神和文化底蕴,更是顺应人们需求,重塑城市文化空间、挖掘城市的文化内涵,提供有文化启迪意义的文化服务,唯有如此,把文化作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钥匙,才能满足人们对于文化生活升级的需求。


今天的人们可以看到更多元的世界,更宽广的视野,正是因为有越来越多像興gallery一样的文化空间,有越来越多的像商务印书馆一样,被重新激活的城市印记,用其特有的方式积淀城市文明,构建城市的精神文化,让城市的文化服务日益枝繁叶茂起来,并最终塑造人们的生活。如果说,文化生活总是能够跳脱当下,启迪关于明天的视野,那么今天,我们的视野从未变得如此清晰,而万科对文化服务的探索,也以城市文脉为基点,挖掘文化和精神生活的更多可能,我们在城市生活的各个角落,都能并不只是把视野拘泥于当下。

△ 通过“SH-始”展览的契机,中興路一號OrientalOne也推出了高区天际样板间

也正是因为万科,这种“视野自由”,可以延伸至生活空间之中。在由万科打造的中興路一號OrientalOne,伴随此次興Gallery首展,同时对外开放的还有天际时区样板间。「双线十字承重」结构的高技派空间营造技术,让承重墙可以从建筑中解放出来,人们的居住空间,可以进一步迈向自由化。当生活空间的周围不需要有墙体支撑,约270度大范围的全面落地窗,带来前所未有的开阔视野,城市天际线尽收眼底,苏河湾的历史风韵映入生活空间,而光线也可以在室内自由流动,魔都上海的繁华,可谓一览无余。

当这种揉合了文化思想的设计创新,融入日常居所和生活空间之中,带来的就不仅仅是视野的开阔。如果说,生活空间中的文化创新,可以让目力所及更加开阔,那么生活中的每一处,何尝不需要以文化创新,开拓更广袤的想象呢?这本身就是引人极目远眺的生活哲学。



文章末尾点击阅读原文”

预约興Gallery“SH-始”展览


(部分图片来自上海万科、互联网)


策划:三联.CREATIVE

监制:高效

微信编辑/设计排版:毛思雨

作者:王以多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