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入保障房时代,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新刊出炉!点击上图,一键下单↑↑↑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正在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局。无论对于中国经济还是普通民众,这场变革风暴都将带来重大影响。
20年前,中国确定了房地产对国民经济的支柱性地位,住房供应不再以保障房为主,而是“逐步实现多数家庭购买或承租普通商品住房”,由此开启了轰轰烈烈的住房市场化之路。住房,无论在中国经济的舞台,还是普通民众的生活,就此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中国的住房市场化改革,拉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也解决了民众的住房短缺问题,按照央行的数据,我国城镇居民每户家庭拥有住房已经达到了1.5套。
但与此同时,住房过度市场化,也带来越来越多的负面影响。高房价给民众带来了沉重负担,而对中国经济而言,房地产也从当初拉动增长的火车头,变得越来越挤压其他行业的生存空间。从国际上来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靠房地产成为真正的经济强国。而且,房地产业的巨额负债,也对中国经济的安全带来了巨大隐患。房地产发展路径转型,对于中国而言已经势在必行。
最近几年,中国开始重新思考住房过度市场化发展的利弊,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在淡化房地产的经济支柱地位,转而将越来越多的资源向保障房倾斜。经过了20年的住房市场化之后,中国正在进入一个保障时代。
一向引领改革风气之先的深圳,成为全国第一个转型的地方城市。2020年8月份,深圳市公开提出,将来让深圳市60%的市民住在政府提供的公共住房。
让超过一半的市民住进公共住房,这意味着保障房已经取代了商品房的地位,将来在深圳成为住房供应的主流。过去20多年,在全国住房市场化的浪潮中,深圳一直是全国楼市的风向标,房价也高居全国之首,现在,深圳明确提出向新加坡模式转型,对于全国其它地方城市释放出了极强的示范效应。
在中央层面,对于保障房的探索也逐渐成型。2016年那一轮房价大涨之后,中央提出“房住不炒”,随后几年,中国经济虽然历经各种挑战和压力,但是再也没有重启刺激楼市的老路,房地产逐渐退出了中国经济的舞台中央。
在房地产的经济色彩逐渐淡化之际,保障房的建设力度越来越大。中国的保障房建设经历20多年的摸索,今年确立了最新的发展模式和体系。
今年6月份,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其中提出“需加快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这是在国家层面第一次明确了我国保障房体系的顶层设计。租售并举的体系,可以依稀看到新加坡和德国保障房模式的影子。
8月31日,在国新办举行的“努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新闻发布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表示,“十四五”期间,住建部将以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给,努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随着中国逐渐进入保障房时代,对于普通民众而言,生活方式也将迎来重大变化。对很多还没有买房的民众,保障房时代的最大意义,意味着住房负担将大大降低,在过去住房市场化为主的时代,很多普通民众难以支付高昂的房价,也没有办法享受便宜的保障性住房,住房成为生活中最沉重的压力。
随着将来保障房比例越来越高,很多中低收入人群,都可以通过保障房来解决住房问题。当民众从住房的大山下解脱出来,也可以有更多的余力进行其他消费,这不仅能大大提升生活质量,对于中国经济向消费转型也具有极大意义。
过去几十年,房子不仅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话题,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于,房子还是民众财富最重要的载体,未来随着保障房体系崛起,住房作为财富载体的重要性也将大大降低。
过去楼市是民众财富的重要载体,有没有房子,有多少套房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家庭的财富水平。随着房价持续大涨,楼市也加剧了中国的贫富分化。
2020年底,我国消除了绝对贫困人口,下一步的目标就是要减少贫富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当前,共同富裕已经成为中国的重要发展目标——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
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之下,楼市将成为再分配的重要工具。10月23日,全国人大授权国务院在部分地区开展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工作,房地产税的推进在一度放缓之后突然提速,和共同富裕的目标息息相关。一手抓保障房,一手抓房地产税,未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大格局已经清晰可见,这幅画面和过去20年已经完全不同。
在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之下,楼市在财富分配领域的角色将发生重大变化。当楼市成为共同富裕的路径,对于民众而言,继续将住房作为人生最重要的资产配置,显然已经不再合适。
按照央行的统计数据,中国民众过去将7成资产配置在房产,2成资产配置在股市等金融资产,未来这两者的比例可能会逐渐逆转,配置房产的比例逐渐下降,而对股市等金融资产的投资比重逐渐上升。随着中国进入保障房时代,住房终将回归到居住属性,财富增值的能力将越来越弱。
封面动画设计:黄罡
点击下图,一键下单
中国进入保障房时代(谢九)
保障房时代到来,对中国意味着什么?(谢九)
北京:从兜底型保障到发展型保障(李秀莉)
北京内城腾退:民生与成本(刘畅)
杭州:怎样通过住房保障吸引人才(王海燕)
100万套:深圳公共住房的目标与困境(张从志)
地铁与郊区的保障房(邢海洋)
专访:完善住房市场需要长期主义视角(张小坡)
| 社会 |
调查:重庆两幼童坠亡事件:最亲密的杀害(吴淑斌)
调查:生长激素:身高焦虑与医学边界(印柏同)
专访:精神障碍的治疗缺口(路雅)
市场分析:房地产税超预期推进(谢九)
文化:钟叔河:为什么要“走向世界”?(艾江涛)
戏剧:乌镇戏剧节:一场戏剧青年的入场竞赛(安妮)
城景:图书馆,两种天堂(唐克扬)
时尚:盛满期待的大口袋(杨聃)
袁越:智齿与智慧
张斌:1.28亿美元,一个体育联盟主席的薪酬
宋晓军:“毒蛙战略”中的“毒素”是什么?
本周新刊
「中国进入保障房时代」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纸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