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少林寺进军房地产?一本“难念的经”

邢海洋 三联生活周刊 2022-04-21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 | 邢海洋

少林寺进军房地产,这事儿有点魔幻,但又不离谱。古代的寺庙是广有庙产的,那时的庙产主要是田亩,现在早不是农业社会了,房地产代表着更高段位的生产方式,庙产当然更应该是CBD里的高楼。相对于农田,写字楼更能给僧人们以供养。
但消息传出来以后,少林寺开发房地产一事却引来巨大争议。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还退出了少林无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真是让人浮想联翩。寺庙里的僧团没有办法注册成为资产的拥有者,这是国家宗教局曾经明确过的,所以少林无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时,是由释永信等元老级僧人替少林寺全体僧众代持,不知这算不算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擦边球。公司的经营范围是文化艺术交流、武术交流、文化演出和经纪服务等,但显然是依托少林寺的文化和宗教资源,为少林寺僧众的生活提供资金支持。该公司注册资本100万元,14年后,通过间接持股的方式以4.52亿元拍下了郑州约3.82万平方米的土地,从侧面也说明了少林寺无形资产公司这些年里经营有方,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释永信
释永信曾经说过,和尚也要吃饭,这是他力推少林寺商业化的初衷。不过关于僧人的饮食他也讲解过,“僧人饮食就是解决饿的问题,从没有想到营养学的问题。天天如常便是我们的饮食”。僧人吃的是斋饭,斋饭最初的含义是乞食,施舍的人拿出什么僧人们就吃什么。佛教传到中国,僧人从过午不食到南北朝梁武帝提倡素食,食素有持戒不杀生的慈悲心,也是为了追求简单朴素的生活,远离色香味的沉迷。唯有如此,佛家才能不问凡尘琐事,淡泊修行,渡己渡人,若把精力过多地转移到世俗经营,还怎么保持心灵的清净,如何给凡俗的世人以精神的指引。
其实佛教最初解决吃饭问题完全靠乞食,这样的修行能够降服心中的傲慢,还可与施舍食物的人结下佛缘,同时也能专心修行,不必为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分心。佛教传入中国,我们的儒家传统更注重自立,乞食的路不太通畅,禅宗开始禅耕并重。到了唐代《百丈清规》在寺院经济方面有了通透的见识:僧众应饮食随宜,务于勤俭,全体僧人均须参加劳动,“上下均力”,“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僧众的修行是和生产劳动是紧密结合的。

《西游记》剧照
僧众虽参与劳作,但寺院经济至少从理念上是不以赚钱为目的,只是维持日常供给,佛家不蓄财务,参禅修行的本质是不能变的。历史上有的灭佛事件,至少唐朝的武宗灭佛是因为寺院土地蠲免租赋,而且僧侣也被“除免差役”,结果平民将土地财产投靠到寺院门下,朝廷收不上税,皇帝动了排斥佛教的念头。使佛教遭遇困厄的,往往是僧俗之间的经济利益出了问题。
清修固然是理想状态。可到了现代社会,社会的发展进步是建立在清晰的产权制度上的,寺院也免不了纠葛于凡世间利益,寺产是归属僧团还是地方政府,还是归属于全民,一直是个敏感问题。《民法总则》虽已规定宗教活动场所法人地位,但财产权利归属仍未界定,宗教活动场所法人与国家、宗教团体、捐助人、僧尼个人之间的财产关系也一直没有厘清。
产权不清晰,于是围绕着寺庙的经营经常出现多方争利的现象。比如陕西宝鸡的法门寺,因为供奉着世界上唯一一枚释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每年吸引着上百万信众前来瞻仰,地方政府一度想成立合资公司,还打算上市经营。可惜上市遇挫,如今经营也遇到困难债台高筑。2009年末,香港中旅集团与河南登封市合资1 亿元成立嵩山少林寺文化旅游公司并谋求上市时,也引起轩然大波,最终不了了之。少林寺与港中旅的恩怨也在那时埋下,2021年10月港中旅挂牌出售其在合资公司中的股份,退出在少林寺十余年的经营。从公司的公告不难看出,门票钱、停车费、嵩山文创产品和香火钱是公司主要收入来源。

《新少林寺》剧照
曾经,少林僧人拉起横幅 “嵩管委分得少林寺门票70%去哪里了”。门票收入分成是少林寺拿走30%,剩余的70%中港中旅拿走51%,而嵩管委所辖的嵩山文旅集团则拿走49%。少林寺僧人认为该由僧团负责管理少林寺,所以门票收入由自己做主。
这显然是一本难念的经。
相对于世俗财产,宗教财产有其特殊的一面。它是在历史延革中,由信徒捐助或国家扶持而积聚形成的特殊财产。不同的历史传统与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是不同形式的产权,如解放前的外国教会房产后来就为中国教会所继承;佛教和道教的庙观及所属房产为社会所有,僧道有使用和出租权;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及所属房屋则为信教群众集体所有。
少林寺无疑属于社会所有的状况。只不过1981年释永信出家时,少林寺还只是靠28亩地过日子的,十几个和尚的小庙。释永信虽为僧人,却有着一个商人的眼光和头脑,被外界视为像CEO一样经营着少林寺,把它扩展光大,成为每年仅门票收入就达到3亿元的传奇名刹。少林僧人所要质疑的,恐怕就在于少林寺的成功主要是僧众的贡献,回报却流入了管委会和旅游公司的口袋。
僧人们其实应该认识到,少林寺的成功并非不全部仰赖它自身的经营。没有了根植于中华文化里的少林功夫和对武术绝学的想象,少林寺怎么可能从千万寺院中脱颖而出。如果说家庙祠堂等地方宗教场所的产权为家族和个人所有,少林寺这样承载着民族记忆的古刹大庙,自然是社会文化的结晶,所有权其实很明晰。现在,释永信和释永乾两位僧人退出了少林寺无形资产公司,公司股东回归到少林寺这一非盈利宗教组织,意味着所有权回归到社会公益属性。
释永信也表示过,“我们不是为了经济收入,少林寺的门票收入已经完全足够僧人的开销,我们是为了光大佛教事业。”既如此,少林寺就应该更专注于弘法,而不是盈利。

《朝五晚九:帅气和尚爱上我》剧照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当少林寺在澳大利亚买地建分寺的时候,外界是乐见其成的。可当它要在郑州买地开发地产项目,就遭到了广泛的质疑。弘扬佛法和买地盖房,边界虽然不那么清晰,但也得让信众们看到内在的联系。可惜,土地已经落槌,在无明显瑕疵的情况下,少林寺看来是要在房地产上大展拳脚了。房地产开发后续投资还会很多,但愿少林寺不被资金压力驱使,偏离了弘扬佛法普度众生的信念。
既然少林寺属于社会,本应该在门票和香火上展现大众属性,平衡僧团供养和信众朝拜的便利性和经济性。内地寺庙昂贵的门票,经常使人恍惚,信仰居然要靠昂贵的费用支撑。






排版:盐巴/ 审核:小风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大家都在看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下单本期新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