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淀家长”卷美国编程,为何接管硅谷的却是印度裔?

怪兽老母 三联生活周刊 2022-07-06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吴丽玮

编辑发我一则新闻,今年即将代表美国参加8月份国际信息技术奥林匹克竞赛的四名选手全部是华裔。我心想,这不稀奇呀,这不前几年就有各国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人员对比图,更换的只是国家的名称,不变的是合影中清一色的亚裔面孔,甚至很多就是纯正的华裔。
编辑说,不光这四个脱颖而出的选手是华裔,就连选拔这批选手的美国USACO(USA Computing Olympiad)夏令营里,20多名候选者也清一色的都是华裔。编辑问,这是不是说明“海淀家长”卷到美国去了?尤其是加州的湾区,这里面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来自湾区的名校。
这……如果“海淀家长”是一个代号,指代的是天下所有愿意为孩子拼成绩砸钱、砸时间的华人家长的话,这么多聪明的华人孩子齐齐封住了编程这个赛道的天花板,那确实是一种代表着“海淀”精神的卷之胜利。

《小欢喜》剧照

至于他们为什么更加集中在湾区的顶尖公立和私立中学,这跟北京那些掐尖的超级牛校还不完全是一回事。国外的牛校出人才,不光意味着学生本身有到哪儿都埋没不了的光芒,更是代表了一种家庭的选择——只有那些愿意为孩子的优秀买单的家庭,才会忍受高昂的房价,选择搬去顶尖公立学校的学区,或者花钱补习争取通过美国高中的入学选拔考试。这种在中国人看来仿佛是一种共识,但在美国并不是。孩子的学校生活只是生活中有限的一部分。三点钟放学之后,还有入睡前漫长的时间需要打发,该如何安排孩子的生活?如果你希望有所投入,那不光是钱能解决一切这么简单,那是需要一个家长放弃自己的很多空间去亲身陪伴的问题。并不是每个海外家庭都认为值得,孩子读名校又如何?优秀又如何?快乐和自由不是更重要的吗?作为父母的个人生活就不重要吗?

《初来乍到》剧照

能闯过这么一连串的考验,留在名校里的家庭必然是认同“优秀”这个价值取向的,在学校之外,家庭会一如既往地对孩子进行各种支持。这样的学校里亚裔不少,当然美国本土家庭更多,每个孩子按说会在不同的领域散发光芒。至于为什么顶尖编程少年们集中在湾区,不用看数据,凭空想也明白,那是因为这里华人太多了。计算机领域是中国人最容易移民,也最容易积累财富的行业,加州华人多,经济基础也相对雄厚,自然会在本地优质教育资源中凸显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以前我每听到“卷”时会轻轻哼一个“不”字,最近我有点改变了这种简单的看法。表面看上去,在百花齐放的美国还要拼编程奥赛,有点想不通。但实际上这也是一笔经济账。
《初来乍到》剧照
培养一个孩子学音乐或者学体育要花多少钱?在欧美,尊重孩子天性的集体课在华人看来就是进步如龟速,可能游泳学几年都不会任何一种泳姿,小提琴终于练会铃木第一册时小学都要毕业了。效果平平,但大人孩子为此浪费的时间不少。所以有企图心的话,还是得请一对一的私教。可是,任何成就都是需要忍受枯燥训练的磨砺的,如果孩子有一天跟你说无法忍受了,这辈子不想再弹钢琴了,或者训练受伤了,身体条件限制再无法在运动项目上有所突破了,你们是否能承受这种巨大投入后的代价?如果没有成就,也没有因此获得高校的垂青呢?那时一切都晚了,哪还有重新开始的机会?谷燕在为谷爱凌盘算未来的时候,也不可能把宝全押在滑雪上。

算来算去,在取得优秀的序列里,还是好好学习风险最小,也最便宜。
况且这些孩子们天然就有家庭氛围的渲染。一个从小就被数学不及格噩梦缠身的家长,肯定不可能在去超市的时候,有一搭无一搭地启发孩子去计算商品的价格,并且绝不会告诉他们“数学是很优美的”。一个从小就喜欢玩游戏,或者爱看漫画书的家长,自然不会视玩游戏或者看漫画为洪水猛兽,禁忌少了,聪慧的孩子一样可以从中寻找到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如果我的孩子喜欢编程,有硅谷千千万万因这个职业获得丰厚社会回馈的案例摆在那,我为什么不给予支持呢?
《小谢尔顿》剧照
我这么说,不代表我认为卷得好,卷得有道理。无论是加州的湾区,还是北京的海淀,当评估一个个个体时,被牺牲的人总是占到大多数。况且欧美高校也早就看穿了这种伎俩。一个好的学术成绩,确实是藤校的敲门砖,但这仅仅是开始而已。
我有个朋友的儿子是新西兰的一个超级华裔学霸,国际生物奥赛金奖、国际物理奥赛铜奖,新西兰最高总统奖学金获得者,最终被哈佛录取。她儿子录取那年,恰好赶上某一族裔家长起诉哈佛录取有暗箱操作,于是从当年开始,所有学生的录取文书都要对外公布,她这才知道儿子究竟是为啥录取的。面试官写道,看到他如此优异的学术成绩,一开始是表示怀疑的,因为粉饰成绩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无法从成绩单上看到真实的他是什么样。直到看了他在高中时期连续几年担任“青少年自杀热线”志愿者的相关资料,这才确认他是一个有同理心,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而我认识的另一个华裔学霸就没那么幸运。这个学霸男孩也是国际数学奥赛金奖获得者,还是参加国际中学生辩论赛的辩手,甚至以学生代表的身份在国会发表过演讲。他的首选也是美国的顶级名校,但希望纷纷落空。最终他去了英国Top 2。一位升学顾问告诉我,尽管这个男孩也非常优秀,但他太像美国人刻板印象中的典型华裔了,学习好、能言善辩,就是不够有趣,有人情味。
《银河补习班》剧照
我经常会觉得这种评判不够公允。很多情况下这并不是一个人善不善良,自不自私的问题,这背后是有文化差异性的。华人的家庭教育就是相对内敛有规矩的,面对西方家庭那种自由奔放和肆意玩耍,无法同等热情地投入是非常正常的,于是就显得有点呆,玩不起,放不开。我只是举一个很小的例子,海外华人的身份认同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如果你希望融入这个西方的价值体系,那华裔付出的就是要比人家多。
相比之下,同是亚裔的印度裔就比华人容易太多。之前不是有新闻报道,印度裔CEO全面占领了硅谷,很多人就问为什么,我们都把编程的学生赛道抢占了,为什么华人当不了CEO?这是种族歧视吗?我想这还真不是。你如果知道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印度人与西方文化的接近性,那你一定会认为中西方的距离比这要遥远得多得多。
我有个印度朋友是印度南部农村出身,据她说,从小接受的学校教育跟在中国也差不多,也有很多补课,也是认为考上大学可以改变命运,去了大城市就可以摆脱农村种姓制度荼毒。她在大学里主修化学和计算机,那种授课模式听上去好像也没比中国高校高明多少,但有一点是我们远远比不了的,那就是语言。

《生活大爆炸》剧照

但凡考上大学的印度人,英语都会很好。首先是因为他们从小在学校就是英语和本民族语言双语授课,其次是因为印度民族太多,语言太多,大学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不说英语,相互之间就没法交流。按她的说法,“我跟我印度丈夫不说英语的话,也互相听不懂。”这种语言的优势无形中就让更多高学历的印度人很方便地走出去,同时他们也有很好的校友传统,“我们学校虽然不是印度最顶尖的学校,但每年都会有很多在美国工作的校友回来讲座,他们也会提供很多实习和工作的机会给学校的师弟师妹”。这跟国内的华侨村互相提携亲友没有本质区别,只是他们提携到了硅谷。
语言的优势并不是只体现在最终的结果上。我发现我跟印度朋友同为亚裔,但她跟我们共同的欧裔朋友交流,就比我顺畅很多,开的玩笑,扭动的舞姿,甚至是吃饭的口味都很一致。为什么呢?印度文化跟西方世界也完全不同啊。她想了想说,“可能是因为我们从小就看了很多英语的节目和电视剧?”显然,如果论海外生存的话,她的孩子在她的影响下,一定会比我的孩子更容易接近西方世界。



排版:同同 南溪/ 审核:小风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大家都在看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下单本期新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